「孩子出生前,你是否看了無數的育兒文章,下定決心要掌握正確的育兒理念,成為好父母。結果最後,一切好像無止盡的失控?」
這個年代,育兒理念多如繁星,不勝枚舉。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 Diana Baumrind提出了Parenting Styles理念,而後Maccoby and Martin又將它更完善。
看一看,你認為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的父母呢?
********************************************************
權威型 - 高度控制同時也高度關愛,嚴格執行對孩子好的規則和教養,但也理性的傾聽孩子的需求,營造豐富,關切,親密的家庭。
獨裁型 - 高度控制,有我講沒你講的威權教養。對孩子的要求很高,但極少在意孩子的感受。
放任型 - 對孩子很友愛,很溫暖,但至少約束及要求。只要孩子喜歡的,都任由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抽離型 - 孩子與父母是不同的個體,我過我的,你過你的。我不會刻意去滿足你的需求,因為我有我自己的生活和理想。
**********************************************************
不同的教養模式,會塑造不同的家庭模式和性格養成。
根據研究指出,權威型的教育方式是最健康積極的。
但會有會有一天,又有不同的結果?
我常常思考,究竟哪一種養育方式才是正確的,是好的?愛到極致會讓彼此沒頂,而過多的規則限制了孩子的發展。養一個人人都讚說聰明伶俐 有禮有規矩的孩子,就是好嗎?還是讓孩子有權力有自由,尊重他是一個個體,讓他自然而為就是好的?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每一對父母性格,家庭環境也都不一樣。同樣的環境,其實也會養成不同的性格。我們沒有人是生來就會當爸爸媽媽的。
我想很多時候,我們也在周圍過度關切的批判和質疑中,覺得無限挫折。讓我們大家在多一些寬容和理性的角度,不斷的學習調整,和孩子一同成長吧!
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 在 Jasmin Fong 方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安全感>
要抱著枕頭、毛公仔或被子才能安然入睡不只是小朋友的專利,事實上,很多成年人也會藉著擁抱一些熟悉的物件而獲得一種無以名狀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與生俱內的需要,這種心靈需求在心理學中著名的依附理論中可見一斑。哈利•哈洛(Harry Harlow)的著名系列對恆河猴所做的實驗顯示依附不僅僅是由生物本能所激發,而是基本的心靈需要。在這一系列實驗中,新生恆河猴出生後從母親身邊帶走,並為牠們提供了一個是由的鐵線做成、另一個是木頭套上泡沫橡皮和毛衣做成的象徵母親,兩個人偶皆加溫並可在胸前裝上奶瓶提供食物。此實驗是觀察猴子會趴附提供柔軟衣物接觸的人偶或提供食物來源的人偶,結果是這些猴子把大部份時間花在依附柔軟衣物人偶,而這些猴子在柔軟衣物人偶的附近時也較為積極探索周遭,從而証實安全感是從嬰孩開始的需要。
安全感缺失和家庭教養模式的關係
既然人皆需要安全感,為何有些人會特別容易感到孤單、常常渴望過度的關愛、不由自主的害怕被拋棄呢?研究發現,這些安全感缺失很大程度與家庭教養模式(Parenting Style)有所關聯。美國臨床心理學及發展心理學家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提出了三種家庭教養模式和成長後性格特質形成的關聯。也就是說,若果嬰孩在需要被關心的時候被父母或照顧者冷待,那種被忽略的感覺會一直根植在情緒的記憶裡。長大後,每當與伴侶發展親密關係時,這種害怕被忽略和冷待的不安全感就會不由自主的滋長,常懷疑對方會否突然不愛自己、患得患失至無理取鬧、因小事而對感情悲觀失落,更甚者會對另一半的注意力過份苛求,並難以維持一段長久和安然的愛情關係。
男和女皆可缺乏安全感
就觀察研究所得,安全感缺失患者並無特別的性別區分,現代社會中,很多亞洲男性潛藏著更大程度的依靠需要。這現象可歸因於傳統亞洲文化,男性是堅強的代表,即使是嬰孩時期哭泣,父母也傾向給予較少的呵護和親近。父母害怕過於溺愛孩子,亦希望孩子盡早習得堅強,但往往忽略了能感受到被愛和擁有安全感亦是健康心理成長的重要元素。不哭了,不代表內心真的堅強了。小孩渴望被關愛的需求不被滿足,因而學懂自己把需要被關懷的感覺內藏或壓抑。慢慢地,變成渴望被愛但又不敢付出的安全感缺失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減少以母乳餵哺亦是新生世代安全感缺乏的一大原因。以往社會母親的角色多是家庭主婦和負責帶小孩的照顧者,以母乳餵哺的嬰孩在強媬的時間每天長達三小時,而需要被擁抱呵護的安全感因而大大被滿足。時移世易,現今社會比較富裕,女性地位亦提高並忙於在職場馳騁,大部份母親會選擇以奶粉取代母乳餵哺。而嬰兒每次飲用奶粉的時間約十五分鐘。因此,在母親懷中的時間亦相對減少。顯然,相比起獨自在床上入睡的嬰兒,長期在溫暖懷中入睡的嬰兒有更多的機會能體會愛與安全感。
圖文/方婷
歡迎原文轉載
www.hhpc.com.hk
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 在 Jasmin Fong 方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安全感>
要抱著枕頭、毛公仔或被子才能安然入睡不只是小朋友的專利,事實上,很多成年人也會藉著擁抱一些熟悉的物件而獲得一種無以名狀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與生俱內的需要,這種心靈需求在心理學中著名的依附理論中可見一斑。哈利•哈洛(Harry Harlow)的著名系列對恆河猴所做的實驗顯示依附不僅僅是由生物本能所激發,而是基本的心靈需要。在這一系列實驗中,新生恆河猴出生後從母親身邊帶走,並為牠們提供了一個是由的鐵線做成、另一個是木頭套上泡沫橡皮和毛衣做成的象徵母親,兩個人偶皆加溫並可在胸前裝上奶瓶提供食物。此實驗是觀察猴子會趴附提供柔軟衣物接觸的人偶或提供食物來源的人偶,結果是這些猴子把大部份時間花在依附柔軟衣物人偶,而這些猴子在柔軟衣物人偶的附近時也較為積極探索周遭,從而証實安全感是從嬰孩開始的需要。
既然人皆需要安全感,為何有些人會特別容易感到孤單、常常渴望過度的關愛、不由自主的害怕被拋棄呢?研究發現,這些安全感缺失很大程度與家庭教養模式(Parenting Style)有所關聯。美國臨床心理學及發展心理學家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提出了三種家庭教養模式和成長後性格特質形成的關聯。也就是說,若果嬰孩在需要被關心的時候被父母或照顧者冷待,那種被忽略的感覺會一直根植在情緒的記憶裡。長大後,每當與伴侶發展親密關係時,這種害怕被忽略和冷待的不安全感就會不由自主的滋長,常懷疑對方會否突然不愛自己、患得患失至無理取鬧、因小事而對感情悲觀失落,更甚者會對另一半的注意力過份苛求,並難以維持一段長久和安然的愛情關係。
就觀察研究所得,安全感缺失患者並無特別的性別區分,現代社會中,很多亞洲男性潛藏著更大程度的依靠需要。這現象可歸因於傳統亞洲文化,男性是堅強的代表,即使是嬰孩時期哭泣,父母也傾向給予較少的呵護和親近。父母害怕過於溺愛孩子,亦希望孩子盡早習得堅強,但往往忽略了能感受到被愛和擁有安全感亦是健康心理成長的重要元素。不哭了,不代表內心真的堅強了。小孩渴望被關愛的需求不被滿足,因而學懂自己把需要被關懷的感覺內藏或壓抑。慢慢地,變成渴望被愛但又不敢付出的安全感缺失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減少以母乳餵哺亦是新生世代安全感缺乏的一大原因。以往社會母親的角色多是家庭主婦和負責帶小孩的照顧者,以母乳餵哺的嬰孩在強媬的時間每天長達三小時,而需要被擁抱呵護的安全感因而大大被滿足。時移世易,現今社會比較富裕,女性地位亦提高並忙於在職場馳騁,大部份母親會選擇以奶粉取代母乳餵哺。而嬰兒每次飲用奶粉的時間約十五分鐘。因此,在母親懷中的時間亦相對減少。顯然,相比起獨自在床上入睡的嬰兒,長期在溫暖懷中入睡的嬰兒有更多的機會能體會愛與安全感。
文/方婷
www.hhpc.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