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臺北市雙園堤防的開工與竣工。
上四圖為雙園堤防開工典禮,由中央社記者潘月康攝於1962年1月10日;下四圖為雙園堤防竣工典禮,由中央社記者陳永魁攝於1962年6月30日;圖片來源為國家文化資料庫。
1962年1月10日,臺北市雙園堤防興建工程正式開工,工期預計6個月,完工後可使臺北市南機場一帶低窪地區的居民得以永絕水患災害。當天,由臺北市代市長兼堤防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周百鍊主持開工典禮;在周百鍊親手動土之後,協建此一工程的兵工健兒隨即將滿載沙石的卡車開進工地,展開為民除患的工程。
在四千位軍工及四十名工程人員經過半年的埋頭工作後,雙園堤防終告建築完成,並於1962年6月30日舉行竣工典禮,由臺灣省政府主席周至柔主持,當地民眾紛紛湧至現場觀禮。
雙園堤防位於新店溪畔之華江橋至華中橋間,全長3,949.4公尺、寬8公尺、高5公尺,建造預算為新臺幣5,884萬元,當時臺北市區內的25,000棟民房、20萬市民和100公頃耕地,從此免受颱風期間洪水氾濫之威脅。
《臺北堤防史》
1896年,淡水河洪患致使臨河邊的艋舺、大稻埕境內之街衢備受浸水之苦。
1899年,日本已統治臺灣4年,臺灣總督府決定在臺北大稻埕洪患區著手興建堤防,於當時的河溝頭街(今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附近,忠孝西路二段至鄭州路間)用石塊堆疊,建築了818公尺的長堤,在1901年3月31日竣工,這道石堤可說是臺灣最早完成的防洪堤防。
由於臺北老城區艋舺一帶緊鄰淡水河與新店溪,臺灣總督府在此興建了多種不同造型的堤防,現今在臺北市環河南路鄰近昔日露天歌場「河乃莊」一帶(今桂林路底接環河南路一帶,艋舺三清宮與鄰近公園,全屬河乃莊舊址範圍),仍可見到日本明治時期完工的堤防遺跡。
1911至1912年間,臺北遭逢大颱,堤防工程於災後仍持續施工;淡水河岸堤防的興建在1930年代初期達到巔峰,其總長度約為8公里。
1940 年代,臺灣總督府推動皇民化運動,為降低圓山臺灣神社參道的坡度,決定在神社東側較低矮處(今圓山聯誼會所在地)興建臺灣神宮;由於神宮的位置較低,政府擔心颱風季節的水位暴漲會令神宮淹水,便沿今北安路往大直的基隆河畔興建堤防,並使用至今。
戰後,1963年,臺北地區遭逢葛樂禮強颱肆虐,中央與市府利用當時的聯合國與美援計畫,規畫大臺北防洪計畫,逐年興建淡水河主流與支流沿岸的堤防與聯外橋梁,例如前述的雙園堤防。
根據臺北市政府於2016年公布的「臺北市現有河川防洪設施」資料,流經臺北市的河川總長度約 158.7公里,除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景美溪等四大主河道外,還包括雙溪、磺溪等12條次要河川;鄰近河川的堤防,在臺北市境內總計116,756公尺,包括早期的土堤防65,488公尺、新式鋼筋混凝土堤防51,268公尺;相關工程包括護岸65,198公尺、水門339座(閘門114座、閥門225座)、抽水站66處、丁壩103座、疏散門53處。
忠孝西路長度 在 Yabi 楊耶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耶耶又幫大家找到一家在✨台北車站
可以美睫➕美甲💅一次完成的店家
👉 Qube Nails 美甲美睫紋繡
快稱讚偶🥰🥰🥰
交通真的超級方便
捷運台北地下街Z6、Z8出口出來
走路30秒就到了😎😎
對於通勤的小資族超方便的💪
環境給人溫馨的感覺😌
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樣🏠
美睫師真的很優秀👍👍
參加過蠻多比賽的🏆非常專業❤️
這次耶耶接的睫毛是✨6D嫁接睫毛500根
美睫師的技術超優秀的
一個不小心偶就立馬睡著了💤
然後偶起床就接完了😆
真的是太有效率了👍
整體的感覺很舒服🥰
接完的睫毛偶也非常喜歡💕
美睫師會依照妳的眼型給妳嫁接的建議
像是捲翹度、睫毛長度之類的
妳也可以提出妳的需求出來討論喔!
#SAY星和你生活服務品牌聯合會
給你最超值的美甲美睫服務
💅 Qube Nails 美甲美睫紋繡💅
A.6D 500根睫毛嫁接 原價2300
B.手部/足部基礎保養 (擇一)原價600
美睫➕美甲💰 原價2900
現在超殺團購價💰 #SAY星和你生活服務品牌聯合會 只要1100元
上次沒買到的姐妹們👭
這次別錯過了唷💪買起來啊❗️
下單連結👉https://reurl.cc/Q3paK0
西門町美甲美睫紋繡Qube Nails
IG💅 qubenails5773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2號11號樓之4
電話📱0927-317-925
#小瑾
#6D
#睫毛嫁接
#足部基礎保養
#足部保養
忠孝西路長度 在 鄭文燦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南崁大橋:展現蘆竹的進步,成為桃園的地標
忠孝西橋位於蘆竹區忠孝西路,原橋長76公尺,橋寬15公尺,現況梁底高程低於50年重現期之洪水位,加上曾在101年的611水災,造成主橋橋墩及周邊護岸設施嚴重損壞,經多次評估後,以防洪、交通、景觀等3大目標進行改建規劃。
市府上任後,與經濟部水利署合作,新建雙向3車道不對稱配置橋梁,長度由76公尺增加至94公尺,同時參考蘆竹區區徽,設計全台第一座不對稱交叉雙拱橋,並將防洪等級提高至100年的水準,成為連結上、下南崁的主要道路,提高南崁地區生活品質。
南崁大橋運用新材料(直接張力指示器、環氧披覆鋼絞線)、新技術(BIM)及新工法(Guss Asphalt);施工期間,在上下游兩側設置可行駛公車,各8公尺寬的人車雙便橋,讓當地交通動線不受影響。
另外,也透過網路票選結果,命名為「南崁大橋」,並邀請98歲的國寶級書法大師黃群英老師題字,增加藝術氣息及文化色彩。這項改建工程是台灣公共工程上的里程碑,從規劃設計階段即融入以人為本的思考,希望這座橋不只使交通更便利,更可以讓蘆竹區的市民朋友感到感動和驕傲,我們也決定以南崁大橋向工程會申請角逐公共工程金質獎,向大家展現蘆竹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