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起來推薦!》
《 楊坤仁醫師新書「老師沒教的醫療常規」》
我是吳肇鑫~非常的急診室醫師。
我和楊坤仁醫師有一些共同點,都是急診專科醫師、都因為興趣到法律研究所進修、都常常獲邀有關醫療法律的演講。
我和楊坤仁醫師也曾在數個演講課程同台,所以了解與他也有很多不同點。楊醫師比我年輕得多、用功得多、行動力強得多!
年輕的部分就BJ4了,楊醫師的用功和行動力最讓我佩服的是醫療糾紛判決書的整理和精要的分析能力,還有簡報課程的靈活運用。
我在醫界已經工作20多年,長期協助院內醫療爭議的處理、衛生局的醫療糾紛調解、還有醫審會的醫療鑑定,看過的判決書和參與的醫療糾紛實務解決,應該數以百計了。但是坦白說,台灣各級法院的判決書不論對民眾或醫師來說,都是有字天書。因為法院判決書有固定的格式和用語,案件的事實論述和法官心證的邏輯,也都需要層層堆疊、四平八穩。可惜唯一的問題就是-「看得懂眉角的人並不多」,我認為這是目前台灣醫療環境的困境重要原因之一,不應該再被忽視了。
楊坤仁醫師的新書-「老師沒教的醫療常規」,用心整理了40個醫療糾紛的真實案例。每一份判決書都有動輒數萬到數十萬字的內容,想要整理談何容易,真的是一門「硬功夫」!但是楊醫師融合了醫療、法律、倫理、人性、溝通、實務⋯等「軟實力」化繁為簡,甚至翻成醫病雙方都看得懂的白話文。我最大的期待就是醫師經由這樣有系統的整理舉一反三,應該明確了解法律的要求應該如何執行,進而保護病人的安全。對於病家來說,如果不幸出現醫療結果不如預期的時候,他們知道什麼是醫療的極限,同時也知道如何理性維護病人應有的權利。
我很樂意推薦身兼「硬功夫和軟實力」的楊坤仁醫師出版新書,衷心希望這樣的「軟硬兼施」,可以實質改善台灣的醫療環境。醫師不再恐慌動輒得咎,民眾也不需要因為求助無門而盲訴濫訴,這就真的是台灣之福了!
預購由此去👉👉https://reurl.cc/Q7VRGp
忽視研究倫理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一篇姍姍來遲的推薦序。
去年二月,我從律師成為立法委員,主要的工作也從個案的處理,變成整體政策的研究和監督。
事務所到議場的距離,是個案和制度的距離。在這樣的距離之下,個案看似變遠變小,但每一個制度性的改變,都足以影響成千上萬的個案。也因此,我開始關注以前從律師的角度,不容易觀察到的制度性問題。
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一位前檢察官吳忻穎,不畏壓力,揭露檢警制度性問題的新書:
《扭曲的正義:檢察官面對的殘酷真相,走向崩潰的檢警與媒體》
(官方粉專: 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 )
相信大家對近年爆發的翁茂鍾案,不只感到憤怒,更是恐懼。一個沒有司法背景的富商,竟然可以透過高官引薦和內線交易的利益輸送,發展涉及上百人的「法檢警調」司法人脈,甚至不當影響司法案件。
更讓人驚訝的是,法務部對於這樣的司法風紀案件,一度採取「五五倫理守則」(接受宴請五次以上或接受襯衫五次以上才辦)。也就是說,高官們竟然對宴飲餽贈習以為常。如此的心態,突顯出結構性的宴飲文化問題。
事實上,被習以為常的制度性問題,除了存在涉及人情世故的人情往來文化以外,也存在應該相對「客觀」、只涉及市井小民的日常犯罪偵查,影響的規模更不容忽視。
例如警察為了「專案績效」,除了在專案期間浪費警力拚分數,排擠到非專案的其他治安犯罪,更有不肖人員不當偵查、濫行移送,甚至在非專案期間消極辦案或「培養案件」,造成部分類型案件辦案分數非常漂亮,但是犯罪沒有相應減少的詭異現象。
部分檢察官為了仕途順利,著重「檢警關係」而不重視合法性控制的放任,更是讓體系喪失自我糾正的能力。應該詳細偵查、勿枉勿縱的司法,就這樣被消耗在虛增的案件之中。
又為了博取功獎和上級青睞,或者嘗試以輿論引導辦案,不斷地有應該「偵查不公開」的案件,被司法人員洩漏給媒體,作為建立關係或影響輿論的籌碼。
謹守著法律規定和程序正義的基層人員,反而在這樣的文化裡,成為「不會當官」的存在。
體制最可怕的地方是,如果大家都對不合理的體制視而不見甚至習以為常,那麼體制就會繼續扭曲,並把每一個進入體制的人,都規訓成體制的形狀。這些赤裸裸的「制度」和「文化」,不斷侵蝕著法治國的根基。
還好,有作者這樣不願順服「制度」和「文化」的人願意出來發聲,體制內也還有更多熱血而不計算前程的基層司法人員,持續默默努力著。
然而,要改變制度,還需要更多更多的人,願意一起深入了解問題,並支持改革。
買書點這裡(真的很好看,一定要看):
聯經 | https://linkingunitas.com/L184634
誠品 | https://linkingunitas.com/E184634
讀冊|https://www.taaze.tw/products/11100930751.html
博客來 | https://linkingunitas.com/B184634
金石堂 | https://linkingunitas.com/K184634
電子書 | https://www.linkingbooks.com.tw/ebook/buy.aspx
延伸閱讀:
〈巴黎銀行案過程〉:
https://www.facebook.com/LawyerHandyChiu/posts/2843067565933617
〈攤開司法高官的人錢二脈〉: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10120/RHA2IS746VEEDMNB74RMQ3UMRI/
忽視研究倫理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喚東風雨露 先「春風化雨」
吳成豐/靜宜大學終身特聘教授(台中市)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馬曉光。 中新社)
日前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受訪時說,期待兩岸關係能春暖花開;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回應稱,兩岸曾經有過春暖花開,春暖需要東風,花開需要雨露,東風雨露就是「九二共識」。
進一步解讀東風雨露,涉及相關層面或議題甚廣,但若先由教育文化切入,許多兩岸又暖和且開心的話題,值得回味。
大陸來台就讀的交換生(短期一至二學期)或學籍生(就讀一至四年取得學士學位),普遍水平很高。各大學對陸生的照顧周到,開放陸生選修任何課程,比如原新聞或社會本科者,在台被允許修習管理學科等;甚至有旁聽研究所或EMBA課程,大學大多不會拒絕,陸生在課堂的學習快樂,成績表現也佳。
陸生請求台灣老師撰寫推薦信函,申請台灣或歐美海外各研究所,數不勝數。根據許多大學概估,申請台灣研究所陸生成功率八成以上。陸生與台灣老師的關係,非但不是「已讀不回」,而是溫暖愉悅。請看去年五月一位陸生女孩寫給台灣教授的微信全文:「謝謝老師給我寫的推薦信,申請研究生方面,英國我也拿了很多的offer,不過最後決定是去香港理工大學,希望接下來的一年,疫情可以隱定,兩岸可以通關,我可以再去台灣拜訪您。」
這位女陸生也申請到台灣的研究所,她首選是來台就讀,雖沒明說但深知因兩岸關係她來不了,很技巧寄望疫情緩和後,兩岸能回復往昔她所熟知快樂的學習環境。
不只兩岸師生有良性互動,教授間共同申請大陸自然或社會國家基金,台灣許多管理學門教授擁有國際期刋論文的優勢,配合大陸研究人力充沛,合作成功申請者不在少數。
善意與友誼需要雙向。請大陸開放各類陸生來台就讀,同時開放陸客來台,這是擴大相互了解的基礎。台灣則鬆綁大陸出版品在台規定,及教育或文化界人士前往大陸限制。同時,任何歧視性或不尊重字眼,不應再現於雙方對話中。
歷史會評價兩岸領導者的倫理作為,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伊,去年中出書《強權者的道德》忙著「幫總統打分數」,當時川普尚未卸任也有初步打分數。當權者的道德期中成績單中,川普有三項評為「劣」,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功能」。
這項評比是聚焦領導人的道德抉擇,不可有狹隘眼光,切勿忽視教育等事務,因為,「春風化雨」或可喚來另項共識的「東風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