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意外發生,別忽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台鐵太魯閣號110年4月2日發生出軌事故造成嚴重死傷,台鐵機務處處長陳詩本表示,據調查袁淳修煞車時是奮力重拉煞車4秒,並且堅持用生命拯救乘客,直到撞擊失去生命為止,(4/5)袁淳修骨灰乘坐專用列車前往台中,而袁淳修同事、長官也自發於樹林站「交班」除向袁淳修喊話任務已結束,也全體列隊敬禮,而專車及現場行經列車也鳴笛致意[1]。
本起事故造成50人死亡和216人輕重傷,為1948年臺灣鐵路管理局成立以來最嚴重的鐵路死傷事故[2]。太魯閣號的倖存者在社群媒體上寫到:
有很多悲傷、遺憾、但看見更多的是感恩。
我們是第一時間逃出車外的第三節車廂。
看見
好不容易打開門時,大家沒有爭先恐後,而是手把手地扶持身旁的人。
看見
兩位健壯的男孩立刻主動跳下去在門口接應大家下車。
看見
位在第一車廂的列車長幫助其他人脫身出來後,繼續幫忙大家疏散、幫忙我們提行李走過鐵軌,再折回現場協助救災。
看見
第一批來到的救難人員急火火地衝向山洞,因為太焦急還一度跌在鐵軌旁。
聽見
年輕救難員一邊動作、一邊手抖個不停,一旁老練的救難員對他說「不要想太多、盡全力救就好。」
看見
現場警消人員忙碌地安排救難動線、安排獲救人員爬到上方清水休憩站等候,仍然不忘溫和且親切地回應每個人的狀況。
看見
獲救的人沒有抱怨或躁動,而是互相詢問傷勢、分配補給的水和食物。
感謝為乘客犧牲自己的兩位駕駛員,
相信他們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仍努力地煞車,車子才停下來。
願主親自安慰他們的家人。以及所有罹難的家屬和每個關心我們的朋友們[3]
■Care the Carer(關心照顧者的健康)
「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張自強主任」表示,台鐵太魯閣號發生嚴重出軌意外,事故傷者與救災人員連日接收負面訊息可能出現罪惡感、情緒不穩及殘酷景象不斷湧現等症狀,呼籲應重視「Care the Carer(關心照顧者的健康)」,確保救難者身心健康。
張自強主任指出,面對連日處理重大事故,無論直接或間接投入救災或醫療復健工作者,都可能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包括感到身心疲憊(日以繼夜搜救與協助)、罪惡感(為何沒有及時把他們救出)、心情憂鬱(每天看到悲傷的景象)、無助(明明救出但無法救活)、情緒不穩(壓力與疲憊造成)等,且緊急救護、搜救或傷亡者家屬崩潰等殘酷景象會不由自主出現在腦海中,導致心理健康失調等現象[4]。
■不只罹難家屬、一線人員,一般民眾也會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工系吳書昀教授」指出,重大災難發生後,經歷事件人員因直接面對傷痛,身心受影響程度強烈;一般民眾雖沒直接經歷卻可能因新聞事件勾起創傷記憶,或因災害故事、畫面不斷重播導致心情低落、焦慮不安等身心狀況,專家呼籲要多留意身邊親友情緒,必要時應尋求專業醫療[5]。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治療與預防(醫師完整說明):人生總是有許多意外,經歷過或大或小的創傷後,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走出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幸運,許多人在經歷創傷後,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長期承受失眠、惡夢、嚴重焦慮…等症狀。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個案,常會因為否認或害怕再度體驗創傷,因此逃避就醫,身為醫療人員,這就是我們最擔心的事。我們只有在更加了解這個疾病後,才能對自己,以及旁人的心理健康,有更多的關注與同理,讓更多人能夠順利走過生命中陰暗的幽谷。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什麼?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多數是因為直接經歷,或親眼目睹駭人的事件所引發。常見的創傷事件包含瀕臨死亡的威脅,例如綁架、兇殺、戰爭、天然或人為災難、嚴重的身體傷害、虐待或性暴力等。
甚至這些創傷,不一定要是自身經歷或親眼目睹的,有時光是「得知」親密的家人或朋友遭受創傷事件,都有可能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後群,導致回憶、惡夢、嚴重焦慮,以及無法控制地想起創傷事件。
根據終生盛行率的研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並不少見,平均來說,遭受創傷後有9.2% 的受創民眾曾發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在性侵、戰爭、監禁和屠殺的倖存者,則有高達33%~50% 的盛行率。
經歷重大創傷事件,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痛苦的,短時間內出現回憶、噩夢、嚴重焦慮、回想起創傷事件…等狀況,其實是人之常情。但隨著時間經過,與良好的自我照護,多數人最終能夠恢復。然而如果這些症狀持續惡化,持續了幾個月甚至幾年,並且干擾了日常的工作與社會功能,就很有可能是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後群(PTSD)」。
■影響 PTSD 的因素主要可以分為「危險因子」與「復原因子」兩類
不是每個人經歷過創傷事件後,都會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實際上,大部分的人並不會發展成這個疾病。一個人是否會發展成 PTSD,其實受到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的影響程度也不盡相同。
危險因子是會讓一個人「較容易」發展成 PTSD;相反的,復原因子則是能夠「減少發展成 PTSD 的風險」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危險因子:
▶經歷過創傷事件或極端危險的事件
▶遭受傷害
▶目睹他人遭受傷害或死亡
▶童年創傷
▶感受恐怖、無助或極端害怕
▶創傷事件後社會支持不足或缺乏
▶事件後面臨極端壓力,例如失去親密的家庭成員、感到痛苦與受傷、失去工作或居所
▶曾經有精神疾病病史或藥物濫用紀錄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復原因子:
▶尋求他人支持,例如朋友與家人
▶創傷事件後尋找支持團體
▶肯定自己面對危險的行動
▶準備正向處理策略在或在創傷事件過後從中學習
▶感到恐懼時同時有能力有效應變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有哪些?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部分症狀,通常在事件後三個月內會開始產生,症狀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創傷經驗再體驗:
在創傷事件過去後,個案可能會透過做惡夢,夢見同樣事件發生,或者在白天突然回憶起創傷事件,再度感受到受創的感覺。
▶過度警覺:
經歷過創傷事件後,有些個案會持續處在警戒狀態。
▶逃避及麻木:
許多人會選擇避免回憶或接觸可能引發創傷事件回憶的人、事、時、地、物。
▶出現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負向認知及情緒:
聯想障礙、對創傷事件認知扭曲而責怪自我或他人、情緒低潮、疏離他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要如何治療?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需要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協助,提供個別化的治療規劃。常見的治療方法可分為「心理治療(含特殊治療)」與「藥物治療」。
■面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進行壓力管理,適度放鬆身心
長期承受壓力是 PTSD 的危險因子,對於這點,我們可以透過壓力管理,培養抗壓性,增加適應能力。
像是進行時間管理、放鬆練習、冥想,培養規律休閒與運動的習慣,讓心情放鬆才能夠思慮清晰地解決煩惱。另外也可以透過填寫自我覺察量表,例如心情溫度計、事件衝擊量表,了解自己或關心周遭的人。
▶給予個案實質支持與陪伴
如果家人剛經歷過嚴重的創傷事件,給予足夠的情緒支持、實質的陪伴與傾聽就是最簡單也最好的幫助。
▶媒體自律,減少過度報導社會重大創傷事件
媒體的自律,也是一個重點。社會新聞上的意外、強暴、綁架、兇殺或暴力攻擊事件,其實也屬於創傷事件,可能增加民眾發展成 PTSD 的風險。如果媒體可以不要刻意強調、渲染恐懼,對整體社會來說,也是另一個預防 PTSD 的重要努力方向[6]。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關懷彼此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黃雅羚理事長」也呼籲,民眾可以多關照自己與身邊親友的情緒反應。
▶多關照情緒反應
黃雅羚理事長提到,當日常生活的安全、平穩因為事件此時這麼有即視感與威脅感,難免都會在接觸相關訊息、搭乘交通工具時有過度敏感的反應出現,像是:悲傷、低落、氣憤、恐慌…等情緒,其實都是在非常時期下,可以理解也很正常的反應。
▶減少情緒刺激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羅惠群副理事長」說明,如果民眾發現到自己在連假期間,甚至是回到平常生活與工作崗位後,仍然會不斷反覆地想滑開手機、打看電視接收相關訊息,還有許多新聞畫面在腦中盤旋不去,低迷或激動的情緒久踞心頭,這些都提醒著需要稍稍遠離一下這些訊息,過度的訊息暴露有可能超出了我們的身心負荷。
▶允許、放慢、陪伴、轉移、活動
羅惠群副理事長解釋,如果真的自己或身邊親友有上述反應,最要緊的是「允許」自己與他人呈現/表達上述情緒。再者是「放慢」地給予回應,也許不急著給予建議,反而用行動予以「陪伴」會是最適當的支持方式,民眾可以漸漸地把這段時間的注意力從事件、新聞畫面「轉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如果可以的話,再陪著親友到戶外「活動」透透氣,與其他親友相聚、連結,若能有些肢體上的擁抱與安撫,更能給予即時的支持與同在感[7]。
■若連續1個月有悲傷、焦慮、憂鬱等症狀應速就醫
「台灣憂鬱症防治學會張家銘理事長」建議,第一線人員內心應常保持「心理急救」狀態,以防創傷壓力症,且不論救災或倖存者接下來若連續1個月有悲傷、焦慮、憂鬱等症狀應速就醫。
張家銘說,對於老人、小孩及原本就有嚴重身心障礙或創傷經驗者,一定要特別關心注意,他們相對容易被忽略或較為脆弱,從過往經驗於災難中有親人過世、身體受傷、家園及財物受損者,甚至那些不顧危險、沒有休息的救難人員都是創傷後壓力症的高危險族群,應該是優先被關注且幫他們加油打氣。
張家銘提醒,若倖存者或救難人員於事件發生後1個月,內心仍持續有痛苦、哭泣、悲傷、害怕、憤恨、驚嚇、夢魘、失眠、焦慮、憂鬱、易怒、緊張等症狀,甚至產生與災難相關的精神疾病如創傷後壓力症、憂鬱症,焦慮症或恐慌症等,應速接受精神或心理治療,避免症狀持續或更為惡化[8]。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udn.com 聯合新聞網)太魯閣號殉職司機袁淳修「任務完成了」!台鐵同事敬禮交班:https://bit.ly/3cXWBP8
∎[2] 維基百科「2021年太魯閣號列車出軌事故」:https://bit.ly/31RTG3Z
∎[3]
(udn.com 聯合新聞網)太魯閣司機員生命倒數仍踩煞車救乘客 同事送最後一程:https://bit.ly/3fSBXBF
Rae Cherry - 作為這次408太魯閣號的倖存者,有很多悲傷、遺憾、但看見更多的是感恩。:https://bit.ly/3uuHHG0
∎[4](自由時報)救護人員出現罪惡感、情緒不穩,職能治療師籲重視「Care the Carer」:https://bit.ly/3cUjP8t
∎[5] @[186593071836:274:商業周刊(http://xn--zsrzt.com/)]「整天看災害報導,一般民眾也恐引發創傷反應」:https://bit.ly/3cZ61cV
∎[6](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治療與預防,醫師完整說明」:https://bit.ly/3sZKJ4p
∎[7](健康醫療網)「太魯閣號出軌事件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關懷彼此」:https://bit.ly/3rUGh5H
∎[8](蘋果新聞網)【台鐵出軌】倖存者、救難員小心創傷壓力 專家:連續1個月悲傷焦慮應就醫:https://bit.ly/3fQEP1T
➤➤照片
∎(ETtoday新聞雲 / 雲論 / 心理師的歡樂之旅)「台鐵出軌》第一線人員正承受著巨大傷痛!降低PTSD傷害你我可以如此陪伴」: https://bit.ly/2Q9oFWs
∎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救災人員PTSD」:https://bit.ly/3cZ4XWI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藥物濫用對健康與社會之衝擊:問題與對策
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7-1/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國民健康署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台鐵太魯閣號
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諮商心理師公會 /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 衛生福利部 /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思 覺 失調 不 肯 就醫」的推薦目錄:
思 覺 失調 不 肯 就醫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醫學生為何縱火1】
人緣佳甜心學霸 她縱火後「希望台灣人殘酷死去」
https://reurl.cc/ld9WWd
【醫學生為何縱火2】
胡言亂語不睡覺 崩潰的她渾身骯髒出現在澎湖
https://reurl.cc/v1ezze
【醫學生為何縱火3】白色巨塔的黑祕密 醫學生學救人卻不敢救自己
https://reurl.cc/5qGxxM
以為無法刊出的報導,終於刊出了。
【醫學生為何縱火1】
人緣佳甜心學霸 她縱火後「希望台灣人殘酷死去」
https://reurl.cc/ld9WWd
【醫學生為何縱火2】
胡言亂語不睡覺 崩潰的她渾身骯髒出現在澎湖
https://reurl.cc/v1ezze
【醫學生為何縱火3】白色巨塔的黑祕密 醫學生學救人卻不敢救自己
https://reurl.cc/5qGxxM
知道今早報導要上線,凌晨打開pages想寫下什麼,腦中空白,遲疑著吐不出字。思考什麼原因——是等待一年才獲得訪問同意的彈性疲乏?刊出前,受訪者反悔不想刊登的漫長說服的壓力?好像是,卻也不盡是。理由全都連結著恐懼,受訪者的。建立關係後,那恐懼也成為我的,害怕文字若面世,在這幾乎無法消除記憶的網海中,當事人可能遭遇的二次傷害,整夜無眠。
初初注意這個個案,固然無法排除「醫學生」、「縱火」這樣名詞的吸引,背後牽動的卻是挖掘北捷隨機殺人事件所注意到的現象:少年╱少女們的普遍迷惘。成長階段我們也都曾經歷,訪問時,卻隱隱覺得還是有細微的差異。
並非另一世代的他們變得愚笨、無能,而是社會對價值的肯認並未隨著形式的開放而多元。生活的轉速那樣快,人都害怕落下。父母與子女彼此對愛與責任的認知中,總有壓力隱隱成形,未被宣洩。
關於壓力,並非總是上對下的單向作用,也有孩子討好、回報的投射。那埋伏在家庭底的風暴更非個別家庭的養成,而是繼承自社會。我們對「好好生活」的想像如此侷限,縱然有選項,依然窄仄。
二〇一五年,新經典文化出版福澤徹三的小說《年輕人們》討論的即是類似的議題。福澤徹三說:
「現代社會只要走偏一步就很可能墜落,但我在專門學校擔任講師那時候,和學生一聊才發現,他們甚至連自己想去的產業中裡最好的公司是哪一間都不曉得。『因為都沒有人來告訴我們啊!』這種被動的、自以為是的想法是行不通的。我過去曾換過各種工作,所以想透過小說來傳達社會現狀,好讓年輕人們知道。」
書寫時,也想起一位家庭成員。她遠赴他鄉學設計,畢業後被延攬留在當地工作,最後因擔心父母年邁而回台。然台灣並非真正尊重與看重設計的地方,創意不是重點,能否符合客戶喜好與緊縮的預算才是,於是勞動條件差,流動率高,她與母親的衝突頻生、對自我否定感愈來愈重。在旁看著,屢屢心驚。明白能確知自己的喜好並順利畢業僅是下一世代跨過的第一個挑戰,愈來愈不友善的勞動現場,會是他們更漫長的艱困。
這成為我理解這起醫學生縱火案的基調。縱火並非考不上所以洩憤這樣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八股情節,而是得置入台灣家庭(社會)對職業選擇的期待,與個體發展的變化框架去思考。
職業是攸關生命全程的命題,而發展是個體在生命全程中,不斷建構與再建構個人意義的歷程。換言之,變動與不穩定是必然,但傳統社會或人際關係強調生涯的穩定及可預測性,卻將一再衝擊個體對自我感覺的調適與認知。
認知一再失諧,人必須逃。逃不了,就崩潰。這起案件的當事人即是。而儘管她無疑義地被確認罹患了思覺失調,也符合刑事訴訟法裡所謂的缺乏就審能力(無法為自己辯護),理應停止審判,先行就醫,我們的司法,卻困於龐大的結案壓力,讓審判繼續,於是,她的病更重,在疾病影響下,再度傷人。
旁聽此案時經常疑惑審判的意義。社會認為審判是為了給予正義,於司法本身則是為了恢復社會秩序。前者,意即縱火因而有人死亡的這件事上,被害者不予追究。至於縱火危及公共安全,起因則是她的疾病。秩序的恢復,如何可能因為懲罰而達至?
根源是病,但司法執著於懲罰。於是我無能回答我的受訪者、這位醫學生母親,最後對我提出的,關於她女兒為何不能先就醫的問題。
很荒謬。或許也很羞恥。當暴力與傷害是基於愛裡的苦,而我們回應苦的方式卻是如此。最後累積的結果,恐是讓人重複傷心的尖銳:敏感乖巧的會跌墜,反而平庸,或夠幸運的,才得以存活。
這位醫學生能活下來嗎?獲取刊登同意的那一刻,我想最終她的母親鼓起勇氣讓故事曝光,或許想問的是這樣一個問題。
刊登。將問題拋出去。願我有做好故事的轉譯。願讀者能攫獲作家約翰.伯格給予故事的溫厚定義:
「對我而言,在故事這個概念的某處,有些東西是與庇護相連結的。庇護那些剛回到家的浪遊者、那些旅人,他們活著便是為了說故事的。或者庇護剛回來的那些士兵,他們好不容易倖存。那感受幾乎是物理性的庇護,在那裡,故事代表某種居所,某種家。然而故事本身,又是另一種庇護。因為這些故事所描繪、所講述的,都因此能被保護,而免於遺落、免於忘卻、免於冷漠。」
思 覺 失調 不 肯 就醫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標籤撕不掉!社會難接受精障病友】
199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數學家「約翰奈許」,罹患「思覺失調症」,他終其一生都和幻覺人物共存,但他學會與幻覺相處,並且繼續他所熱愛的數學世界,生命仍大放光彩。
不過,以台灣超過12萬名的精神障礙者來說,大多數並沒有這種幸運的處境,因為精障者的汙名化標籤,就算病情穩定,被醫師判定可以回歸社區就業,但很多病友仍然找不到工作,經濟拮据下,可能沒錢租房子,流落街頭。事實上,所有身心障礙者,包括精障人士,都有回歸社區,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權利,如何幫助他們回歸社會和職場,今天的專題「我們與愛的距離」,一起來關心。
香氣撲鼻,這是「水草」的拿手廚藝,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她,在精障者庇護工場、學習了兩年。精神障礙者 水草:「老師會教得很詳細,可以青出於藍勝於藍。」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不過「水草」剛到這裡時,可不是這樣。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職能治療師 陳姵君:「一般人對於有特殊診斷的,都會覺得可能事情做不好之類的,所以相對地其實他們自信心也會變差,但是自從來這邊之後,透過這個工作,讓他們重拾工作的自信,對自己有肯定。」
記者 張澤人:「 記者所在的位置是台北市的孫媽媽工作坊,這裡有二十九位和水草一樣的精障朋友,他們在這邊接受不同的工作訓練,每年大概有十位精障朋友,回到職場正常工作。」
職訓的表現優異,但水草的病情並未完全消失,於是工作空檔還得記錄幻聽發作情況。精神障礙者 水草:「很多的嘲笑聲,還會說,照顧妳很辛苦,妳都沒辦法自己獨立什麼的。」病友往往把心中擔憂變成耳語幻聽,二十七歲的水草,因為疾病,至今仍仰賴父母照顧。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孫媽媽工作坊主任 葉千嫆:「孩子他能夠獨立,自己完成事情,他自信心會比較好一點。」水草想要找份工作,脫離父母的經濟援助,但精障者找工作,並不容易。
根據統計,全台有113萬多名的身心障礙者,其中慢性的精神疾病患者為12萬7千多人,占殘障總數的11%。不過,精障者的就業率僅占全部的6%,顯示精障者找工作,比身障者更困難。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教授 賴德仁:「這些公司,雖然他需要雇殘障,他寧願雇用一個身障的,譬如說脊髓損傷、小兒麻痺,他不要雇用精障。」
水草不說,居民察覺不出她是精障人士,病情穩定後,她白天職訓,晚上過著平凡的居家生活。身心健康,是「水草」最大的心願,發病後才知道,心理出問題,危害不亞於身體病痛,還好生活慢慢重回軌道,但國內還有很多精障朋友沒有她這麼幸運。
中山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 賴德仁:「很多病人縱使從醫院出來了,因為家屬跟社會沒辦法接納,其實他還是沒辦法回歸社區。」
近年來,台灣政府簽署各項國際人權公約,2014年明定公告,所有身心障礙者享有在社區生活的平等權利,包括精障人士,都應該充分融入人群,參與社區活動。
記者 張澤人:「台北市向陽會所,是精障朋友白天聚會、學習和復健的地方,這裡位於大廈社區一處開放的空間。」台北市居民 羅先生:「他們就是很正常,進來也是很和善,不會造成什麼困擾。」
文心診所精神科醫師 文榮光:「歐美許多國家都大量解散療養院,盡量社區化,大規模地建設社區復健。」
讓精神病患重拾「身而為人」的尊嚴,下次在社區轉角遇見,您我的一個微笑、一點善意,可能會鼓勵他們退縮的步伐,往前再跨一步。
(完整內容,詳 大愛電視 DaAi TV:https://youtu.be/7RM7cABSfak )
【Reference】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發展多元、整合、友善、復元為導向的社區精神病人照護體系」議題簡介
議題召集人:賴德仁教授
本議題之研議方向希望以「復元」為導向的社區精神醫療照護當作整體目標,並建議四個行動方向,包括:
1. 提升精神照護主管機關的位階、資源、量能及跨部會的合作;
2. 整合串聯各種多元就學、就醫、就養、就業的精神照護與社會服務;
3. 建置完整、充足、專業的社區個案管理團隊;
4. 營造對精神康復者與家庭的支持與友善的社區環境。
>>http://bit.ly/2ZQdiCq
影片來源: 大愛電視 DaAi TV
https://youtu.be/7RM7cABSfak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衛生福利部心口司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內政部
文心診所-原文榮光精神科診所
思 覺 失調 不 肯 就醫 在 【思覺失調症】支持聯盟- 不願就醫怎麼辦? 葉醫師告訴你怎麼做 的推薦與評價
YEHHS101.BLOGSPOT.PE. 過度敏感? 疑心病? 思覺失調?~下篇:當個案不願就醫時. 與身心健康醫學如失眠憂鬱焦慮精神障礙等相關常識... 鄭雅文and 14 others. ... <看更多>
思 覺 失調 不 肯 就醫 在 【TVBS】精神病「強制就醫」難度高醫界立場兩極化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內湖殺童案後,醫界出現聲音認為精神衛生法修法後,強制 就醫 條件變嚴格,讓部分應該住院的精神 ... 思覺失調 症(精神分裂症)台灣病友的治癒個案紀錄片. ... <看更多>
思 覺 失調 不 肯 就醫 在 [求助] 有疑似思覺失調不願就醫怎麼辦- 看板Psychiatry 的推薦與評價
當事人甲快約30歲 上個月開始有疑似思覺失調症的症狀
可是又不願意就醫 甲本身是學醫學相關的
在上個月考試最後一天凌晨四點說手機發出怪聲恐嚇他要讓他考不上
考完試陸續有會自言自語 莫名其妙傻笑 懷疑有偶像派粉絲團跟蹤他
說神明不想讓他離開工作地點之類的話語 (之後甲對完答案 確定有上 很開心)
八月初在廟中發作開始認為親人被惡鬼附身,拉不認識的阿伯認成廟公,
決定試試看強制送醫,打完電話救護車來
但是他本人非常抗拒,並且甲非常了解除非自殘或有傷害他人傾向才有辦法就醫
拒絕就醫,並偷溜,經過一番爭吵,救護車也沒法,只好讓他去北部工作
結果工作的時候沒有辦法意識到自己應該要幫忙或著工作
常常自己傻笑坐在那邊發呆,但是他同事跟他講,他又會生氣說他很認真之類的
之後當然丟了工作,可是甲醫療工作的組長還對他撒符水
經長官確認有此事(真的難以想像醫療工作者這麼不理智),
導致甲認為是組長忌妒,畢竟平常組長就不是很好,之後當然直接怒辭工作
現在目前常常會有突然傻笑的徵狀 有時沒法意識到別人在跟他講話 會恍神
需要跟他說:甲 他才會有回應 問他太多問題,他會生氣說覺得很煩
不過沒有再出現有人跟蹤他之類的話語,問他,他本人也說沒有,並且會動怒
手機前置鏡頭也用貼紙貼住 深怕好像被人看到
常常很容易動怒,沒法輕易的溝通,之前有跟親人答應會看醫生
結果也只是敷衍了事,現在只要一提到看醫生 就會生氣抓狂完全無法與之溝通
也沒睡不好或著其他顯著可以影響到他認知他正常的症狀
問他有沒有聲音或著影響插進來 甲也堅決說沒有
但有時會莫名自主的笑起來
找不到點和理由可以幫助就醫,希望版友可以幫幫忙,也有問過身心科醫師
說他如果不願意,親人也沒法,強制就醫這途徑完全被封死
希望可以幫忙尋找切入點,甲本身就不擅長與人交友 導致也沒朋友切入
老師更不用說,導致他因為延畢一天 隔天國考無法參加 今年才有法參加
希望可以尋求版友的幫助,或著意見切入,來確切可以幫助他順利就醫
在此徬徨無助希望可以有人幫忙給點意見,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0.87.2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sychiatry/M.1537787976.A.5BE.html
※ 編輯: LemonUrsus (114.40.87.20), 09/24/2018 19:31:0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