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嬌妻】請勿私訊來問病情
「我會加油!我會全力幫妳的!」
「不對!小孩明明就是我們共同擁有的!這是我們要一起面對跟承擔的事情!為什麼我要自己一個人學習然後為你指路?一起學習,一起成為父母,夫妻不就應該是這樣嗎?」
在日劇月薪嬌妻特別篇一開始,就指出普遍男性跟女性之間對於養兒育女的想法有所不一致。
最近我身旁有個朋友正在創業,同時家中也添加了新的寶寶,新手媽媽相當焦慮與擔憂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奶量不夠多、能不能調整好小孩的睡眠等等等等,所有對於"好媽媽"的角色責任就像是枷鎖一樣扛在她的肩膀,無奈她的丈夫忙碌於事業,有著非常正當的理由難以跟她分攤共同的育兒責任或是減輕她的焦慮感。
這是我們這個社會共同正在面臨的困境。
「我們想要獲得接納、受到敬重,那壓力是無止境的。我們把許多時間和心力投注在滿足他人的預期,以及在乎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上,因此老是感到憤怒、怨恨和恐懼。有時我們把這些情緒往內壓抑,說服自己真的不夠好,也許我們真的很糟,遭到拒絕是應該的。有時我們對外發洩,無緣無故對另一半或是小孩大吼大叫,或是對朋友或同事酸言酸語。無論是往內壓抑或是往外發洩,最終我們都感到精疲力竭,不堪負荷,又極度孤單。害怕著被他人評斷自己是一個"失格的母親"或感覺自己太愚蠢或受教育不多而不敢發言,也是出於這種狀況」--我已經夠好了
#情緒勞動
「"這種我該怎麼做,好讓大家皆大歡喜?"的內心對話經常上演,消耗很多心神,那些精力原本可以用來做更有意義或更有創意的事情。」情緒勞動一書進一步說明:「我不需要"幫忙",我需要的是通力合作的夥伴,這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幫忙意味著"這不是我的工作","這是你的責任"。幫忙意味著助人者特意騰出空檔去幫助進度落後的責任方。既然如此,我們過著共同的生活,為什麼只有一方是責任方?拋棄了"幫忙"的概念,並以一種平等的方式承擔責任。」
#女同志的家庭分工
說起來有點汗顏,身為女同志的我,自以為可以打破這種"幫忙"的假設,但其實我工作一忙起來壓根就看不到地板上的貓毛跟髒亂的貓砂,我根本就沒有心思在意我周遭的環境以及貓咪的狀態。每次我親友都問我養五隻貓會不會家裡很臭或是很髒亂?我都心虛地說:還好啦,我太太每天都有整理。
因此,每每翻"情緒勞動"這本書時,我總會有種"做錯事"或是"過於遲鈍"的愧疚感。
「不投入情緒勞動的男性,在很多方面就像幾十年前的女性,過著不太實在的生活。在你在家中感覺可有可無,沒有情感聯繫,不必對自己的生活負責時,你的價值完全取決於你的職業地位。在我們所知的世界裡,你還有甚麼價值呢?由於社會告訴男性,他們不該展現脆弱及情感聯繫,許多男性不會去追求女性努力打造的全面生活。他們只在乎最重要的事情,因為我們的文化告訴男人,他們的價值與他們是誰無關,而是與他們做甚麼有關。」引自"情緒勞動"一書。
看到這一段我心裡只想著:嗚嗚嗚,對不起,我在家就是個廢物,我連開罐頭都很少,我對貓咪來說就是個大型的廢材家具。謝謝主子們,從來沒有嫌棄過我。
#男性的自卑
#男性的脆弱
「我們男性也會自卑,深切的自慚形穢,但是當我們想接觸外界,分享自己時,情感卻大受打擊。而且不只其他的男人這樣對待我們而已,當然,他們會痛扁我們,但女人也是如此。你說你希望我們展現脆弱和真實的一面,但是少來了,你們根本受不了,你們一看到男人那樣,就覺得噁心。」
"我已經夠好了一書"進一步說明:「我們先天就渴望與人連結,不分男女,我們都有渴望獲得接納的基本需求,都希望自己有歸屬感、受到重視。然而,男性承受著極大的壓力,他們必須展現出強悍、堅強、堅忍、強大、成功、無懼、一切在掌握中、能幹的樣子。這就是社群的預期,為他們塑造出想要的身分。女性必須平衡、協商、穿梭於高不可攀又矛盾的預期之間,男性則是承受著永遠展現"堅強、無懼、強大"的龐大力量,那壓力一樣高不可攀,令人窒息。」
"性別打結"一書的作者若看到這段對話大概會跳出來大喊:妳看!父權主義對我們大夥兒幹了甚麼事?
#性別打結
事實上,這些性別角色的標籤處處在影響著我們,就連在家中所有的小細節、床笫上的私事都難以放過,不然那些總可以號稱"重振雄風"藥物老是可以賣得嚇嚇叫是為什麼?
「只有平等的結構才能指引我們如何擺脫這種混亂。事實上,這世界上有個部落稱作:Aka Pygmy部落約有兩萬人,過著採集狩獵的生活。他們不是不分性別,只是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在家中及狩獵中都是可以互換的,男人可以輕易承接照顧孩子的角色,不需要任何微觀管理,而女人外出狩獵時,往往表現得比男人更出色。Aka部落的男性在養育孩子方面,完全顛覆了生物學上的爭論,當他們湊在一起過著"男人之夜"時,他們會一邊把嬰兒抱在胸前、一邊喝棕櫚酒的情況並不罕見。父親和嬰兒之間的親密關係是常態,就像母親和嬰兒一樣親密。」
一開始我在看"情緒勞動"這本書時,其實是滿不舒服的。因為作者在前面花了很多章節解析甚麼是"女性的情緒勞動",並且試圖舉了很多例子,除了母職的角色還有服務人員、專業人士與醫療人士,在書中最讓我訝異的是一位護理師聚精凝神、小心翼翼地在替病患進行治療行為;過沒多久,該病患居然跟醫院投訴說,這位護理師從頭到尾都沒有帶給她一絲微笑。這是一個很荒唐的事情,但卻往往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中發生。
#請勿私訊來問病情
#ICU陳志金
即便是非常專業的醫療人員也被期待情緒勞動,且看ICU陳志金醫師粉絲專頁文章:"請勿私訊來問病情"下方有多少慘烈的經驗留言。
這或許是東西方文化差異上的不同?
畢竟東方文化更講究關係與連結性,因此,情緒勞動一詞似乎不僅僅用在女性身上,男性在職場上也會遇到不得不情緒勞動的狀態,例如拍上司馬屁、喝酒應酬等等,只是女性就不單單在職場上這樣被要求,連在家庭生活當中也會時刻被檢視著。
而在"我已經夠好了"與"性別打結"書中皆有提及,現代的社會架構太過於強化"男性或是女性應該如何"才會導致我們的獨特性不被看見,以及我們真正有價值所在不被認同或是重視,因為我們沒有活在社會主流價值觀應該有的樣態之中。
「真正讓我們達到雙方都覺得舒適的平衡點,是因為我們為了瞭解彼此而做了必要工作。我們觀察彼此的生活經驗時,主動積極地鍛鍊同理心。我開誠布公地對丈夫描述我的生活經驗時,他專心聆聽並融會貫通,不再辯解,而是展現出理解(這也是我很努力在學習的,我太太總說我對個案比對待她溫柔太多了),並自然而然地促成行動。他給了我真正想要的東西(就是被重視、肯定並且擁有歸屬感);不是疊得整齊的毛巾或是乾淨的流理台,而是變成真正「看見我」的伴侶。」
#水瓶時代
#唐綺陽
我們在這個社會中生存著,難免會接收到主流價值觀的制約,但我們正迎接著水瓶時代的來臨,那是一個不分異同、共享資源的時代,如同唐綺陽老師在2021星座運勢大解析一書中提及:「我們將往自由、平等、突破與改寫的時代前進」。
願我們也能夠撕掉這些性別角色的標籤,勇於改寫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故事。
ps:有人問看了很有感觸卻又不知道怎麼辦?可以試著先從家裡做起?主動關注身旁的環境與家人的狀態,倘若你已經是家中較容易情緒勞動的人,那也就試著表達你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也蠻好奇其他同性伴侶都怎麼分配或討論家務事的?
延伸閱讀:
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By 潔瑪哈特莉
性別打結:拆掉父權違建 By Allan G. Johnson
我已經夠好了 by Brene Brown (My favorite author)
唐綺陽2021星座運勢大解析 (My favorite author)
-----
【高雄工作坊】如何使用多元媒材帶領小團體
https://pse.is/3ckvwr
【塔羅占卜】2021上半年是否會有脫單的機會?
https://rothluffy.pixnet.net/blog/post/69529226
「性別打結」的推薦目錄:
- 關於性別打結 在 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性別打結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性別打結 在 練健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性別打結 在 [心得] 讀《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性別打結 在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群學出版社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性別打結 在 如何解開性別關係中的「結」?《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的評價
- 關於性別打結 在 [心得] 讀《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性別打結 在 推薦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feminism - PTT學習區 的評價
- 關於性別打結 在 [心得] 讀《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PTT推薦book 的評價
- 關於性別打結 在 馬娘娘ptt 看見父權體制--《性別打結:拆除父權結構》(一). 的評價
性別打結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百人說書086】 小紅帽Little Red Hood 創辦人 林薇Vivi: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一定會後悔
「那時候我人就在宿舍裡,靠著書桌上一台小小的筆電,便開啟了這趟旅程,因為我覺得有些事情如果現在不做,我以後一定會後悔。」
小紅帽Little Red Hood 的創辦人林薇這樣說道。
2019 年 9 月,長期關注月經議題的她,決定發起小紅帽Little Red Hood(月經權益倡議組織),希望可以推動月經權益,也讓更多人可以認識這個議題。
回想自己的初經, 12 歲的林薇在面對身體變化時,心裡卻是不安,有種「做錯事」的感覺,當媽媽發現時,彼此也有種「說不出口」的障礙。
這樣尷尬、害羞的月經經驗,對許多女孩來說,似乎都是必經過程,但究竟為什麼月經在社會裡有這樣的觀感?林薇開始好奇其中的癥結點。
後來有一次,林薇在學校不小心「掉」出衛生棉,並在同學們的嬉笑聲中,說出了「抱歉」兩個字,當下好像是種直覺反應,事後她卻開始思考:為什麼要道歉呢?既然月經是無法選擇的生理現象,那麼至少不該被「汙名化」吧!
就這樣,她開啟了這一場以月經為名的運動。
在認識月經的這條路上,林薇發現這不單單只是月經本身,還牽扯了貧窮、性別等許多議題,例如:因為貧窮,很多國家的人甚至沒辦法買生理用品,因此更容易生病;因為男女不平等,過去許多宗教都認為月經是「邪惡」的。
提到性別不平等,林薇說自己近期不斷在重讀《性別打結》這本書,每次看都會有不同的想法。面對傳統父權社會,她認為這樣的社會結構不需要直接拆除,而是要換個方式相處,才能慢慢化解,因為沒有人是一定的受害者,也沒有人是一定的加害者,我們都是參與體制的一部分,如果想要讓社會更好,那就需要大家一起改變參與的方式
不過,雖然許多國家已開始關注月經議題,但相較起來,臺灣的討論度仍稍嫌不足,因此人在英國念書的林薇,也在臺灣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希望可以讓小紅帽Little Red Hood 在臺灣落地生根,也期待著在不遠的將來,這個世界是一個不需要小紅帽 Little Red Hood 的世界。
想知道是什麼書讓林薇有這樣的信念嗎?
歡迎至官網收看精彩全文➤http://bit.ly/peoplesobooksvivi
性別打結 在 練健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嗨各位!今天想問問大家一個問題:用謎片的封面和訪談形式,內容是健身經驗訪談影片,是「物化」女性的行為嗎?
(🗯還沒看過影片的歡迎回去看一下然後給我們意見!你的意見不只會使我們進步,也會讓大家一起進步!)
👩🏻🦰「健身女孩迷失初衷」的影片相信老司機們都知道前段是以謎片的拍攝方式拍攝,有網友回應,練健康這樣是在「物化」女性,不太妥當。
▪️肥老闆倒認為,全程經過拍攝者同意,本質是推廣女性新手健身,又跳脫性別框架,讓謎片、健身成為不管男性、女性都能暢然討論的話題有何不可?
▪️並且仔細看訪問中的問題可以發現,當人們面對不熟悉或習慣避諱的話題時,若不放上話題的主詞,人們根本無法判定聊天主題為何,這部影片也在刻意凸顯這個矛盾之處,也顯現了一般人對於健身者的不諒解以及陌生。
▪️肥老闆又說:「一般健身房找小模拍影片打卡、放與健身無關的外國人跟穿很少的女生,不也是物化?常見不代表正常。」「再扯遠一點,為啥女生跟性掛鈎就是不對?情慾自主推廣這麼久,但與現實的落差還是很大。」
🤷🏻♀️對這一切的牽連及魂結小編根本招架不住,覺得老闆真的很吵,絕對不是答不出來所以這麼說:)因此想問問大家,你認為練健康的影片有「物化」女性嗎?你覺得肥老闆說的有理嗎?
💁🏻♀️我們到底是在跳脫性別框架、實踐女性主義,還是運用男性的凝視,物化了女性?底下留言跟我們討論吧!
#女性 #女性の自立 #女性主義 #女性健身 #健身初學 #女性友善 #性別歧視 #父權 #女權自助餐 #父權自助餐 #健身女孩 #健身男孩 #兩性平權 #性別友善 #肌力訓練 #健身也健心 #健康是練出來的 #健身教練 #性別平等 #性別打結 #大家一起腦力激盪
性別打結 在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群學出版社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性別打結》今日Taaze六六折!正是入手亞倫.強森另一佳作的好時機! ... <看更多>
性別打結 在 如何解開性別關係中的「結」?《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性別打結 :拆除父權違建》一書,從「結(knot)」的觀點出發,我們皆被綑綁於二元性別下的「結」,如何解「結」就成了的當今社會的課題之一。 ... <看更多>
性別打結 在 [心得] 讀《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讀《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無例外受迫於體制的所有個體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144
在我初始閱讀非法律類科書籍時,首先接觸到的是Allen G. Johnson,之所以如此是因為
沒有了考試壓力想要接觸更多學科,而我們都知道自己身處在社會之中,對於社會學這個
名詞才會特別著迷,而他的著作《見樹又見林》的書名近人,讓人不會對於「社會學」這
個學科大名望之卻步,尤其更是內容上的平實讓初次接觸者能無困難地獲得社會學的知識
,因為整本書所告訴我們最核心的社會學觀念是:我們永遠地參與在一個比我們更大的體
系之中。他告訴了我們有一個比自己、比很多自己的總和還要更大的一個東西,存在於我
與我們之外,而透過我、我們與這個體系的互動,我們存在著。而這本書《性別打結》正
是當時延伸閱讀時所閱,也是我接觸女性主義的第一本書,早在《厭女》之前,更在近日
流行的《金智英》之前,而其中所傳達的訊息是我們所參與並與之互動的社會是:父權社
會(Patriarchy)。
父權社會有三個特點:男性支配(male-dominated)、認同男性(male-identified)和
男性中心(male-centered)。男性支配指具有權威性的社會地位一般都是由男人所佔據
,且提倡男性優於女性;認同男性所指的則是社會中所認為是「好的」、「正常的」與男
性以及陽剛氣質(masculinity)有關;男性中心則是指社會中的焦點總是放在男性群體
。這個體制無法說是男性有意識的選擇,但探究社會的樣態未必要溯因,也能去看見社會
的真相,並檢視與我們的理想(例如平等與公平的社會)有什麼落差,進而去思考是否要
透過實踐予以改變。
父權社會中,「支配」與「控制」是最重要的性質,讓個體遵循著社會規則生活時,逐漸
地被這兩個概念所束縛,換言之,社會支配與控制了所有的個體。這個社會運作的方式是
把男人與女人界定成不一樣的個體,而把一般人的特性予以性別化(genderize)成男性
的特色,就此可讓社會化的過程中,因所有個體在趨向完整,也同時塑造了對於男性的欲
求,並讓女性成為了社會中的次等他者(others),就此,也將界別出兩種性別概念:陽
剛特質(masculinity)與陰柔特質(femininity),分別歸屬於男性與女性的群體。
而社會是如何地支配與控制存在於其中的個體?性別之間,男性確實地被塑造是優於女性
的角色,但男性也與女性同樣的受到整個社會的壓迫。舉例來說,俗語有著:「男兒有淚
不輕彈」、「男人不能表達情緒」或「男人是理性的動物」,這些對於男性形象的塑造也
給予了這個群體社會期待,而這會產生對於群體中個體的束縛,男人不能哭也不能輕易表
達情緒、必須大方而且理智,更不用說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維讓男性認為自己「應該(
ought to)」擔負起所有經濟責任,即便至今的台灣社會仍然有不少人有這樣的認知。
但萬不可因此認為所有社會中個體都是同樣程度地受迫,因為女人不只被社會所壓迫,同
時也在社會的體制中被規劃進入受到另一個群體—男性所壓迫的位置,這是種雙重的壓迫
。「對女人而言,性別的壓迫與文化上貶低女性有關。女人是從屬的,被當成次等公民對
待,因為文化上身為女人就被定義為次等。」相對的,若身為男性,只因為是男性群體中
的一份子,必然地就處於一種特權地位。而所謂的特權與權利不同的地方正是在於:特權
沒有相對應的義務。而且,特權不是歸屬於任何一個個體的,而是歸屬於男性這個群體,
即便個體沒有意圖去壓迫其他女性,但特權就如同原罪一般烙印在群體所具有的身分—男
性之上。
「我不強暴女人,不代表我不參與在這個鼓勵男性特權和性別暴力的父權社會。」
社會作為一個系統,是獨立存在於我們所有這些個體之外的,我們不是它,我們只是參與
它,我們想認識它或許必須要認識個別的男人與女人或是作為群體的男人或女人,然而,
個體的總和並不等於社會。社會是獨立自主的,而社會期待正是社會鋪陳給所有個體「阻
力最小的路」。而光是具有這點的認知就有改變社會、改變一切的可能性,因為我們雖然
不是這個社會,但我們是這個社會的分子,沒有我們就沒有這個社會,而我們身為具有自
由意志的主體,我們具有能動性,每一個行為都是重塑社會的契機。「社會體系也是處於
流動狀態。社會並不是什麼永遠停滯不動的龐然巨物。只有人們參與其中體系才會存在,
因此體系必然是從此刻到彼刻、創造與再創造的動態過程。」就像社會心理學的實驗一般
,當我們處於群體之中而做出與眾不同的行為,例如在所有人面向出口的電梯中背對著出
口,這將造成其他人的不安,而這股不安正是因為該人的行為「反常」,因為「正常」正
是一條名為「社會期待」之「阻力最小的路」。改變的可能會出現在我們公開「反常」時
,我們展示了其他人有另一條路的存在,增加了「阻力最小的路」的阻力,也就增加了其
他人選擇其他選擇的可能性,因此,產生了對於父權社會存在的「意識」,而這層認知,
正是改變的開始。
我們身處在父權社會中可能不知不覺,就連語言不僅是早就被建構著的,更是建構中的。
我們會說醫師跟女醫師、律師跟女律師、老闆跟老闆娘,正是因為歷來位居這些社會角色
(醫師、律師、老闆)的個體絕大多數是男性,因此而形成的概念正是男性的,而常態使
用又讓這樣的觀念更加地根深蒂固,所以當這個角色是由女性位居其上時,我們添加了一
個性別標誌來辨識這個個體,她是個醫師,但她是女的,所以我們說女醫師。然而,甚至
對於父權社會的存在有意識者也可能被誤導,例如「父權紅利(patriarchal dividend)
」這個概念,原先的意義是男人在父權社會中所獲得的有關榮譽、名望、指揮的權利或是
物質利益等等的紅利(參考 R. W. Connell,Masculinities,p.82,Polity Press,200
5,2nd edition Jim McKay, Michael A. Messner, Donald Sabo edited,Masculinit
ies, Gender Relations, and Sport,p.111,Sage Publications,2000 中亦有對此語
詞同樣地使用),卻被扭曲成額外好處(bonus)的意義成為女性雖處劣勢但也因此得到
其他若兩性平等所不會得到的好處,例如被請吃飯、不用負擔經濟責任等等。在這樣有意
無意地扭曲之下,我們可以發現,我們無處不在、無所不實地被這個社會所影響著。
社會建構了許多我們認知為現實的概念,上個世紀中葉之後我們知道的是性別(gender)
是社會所建構的,女性的樣子是被社會期待著的,但男性也同受其迫,社會中的個體無論
身分都不會是局外人,因為男性的樣子也是被期待著的,就如同先前所述地:所有人都被
這個社會所壓迫著。就如同張娟芬關於這個社會壓迫型態所說的,我們若要獲取自由—無
論男性或是女性,就必須要破毀掉壓迫與支配,我們才能知道我們是自由的,而不是身處
在枷鎖之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8.36.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58671025.A.2C7.html
印象中上野千鶴子的書有談到這個問題,性別打結處理的較能定性在理論性的分析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