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EET HOME是2020年在NETFLIX播出的驚聳韓劇
原作是同名漫畫《SWEET HOME》
故事講述世界發生了異變 人們開始沒來由的變成怪物
沒有人明確知道原因 沒人能保證自己不會是下一個
剛搬入「綠色之家」公寓的主角以及住戶受困在社區中
意外成為了他們的庇護所 但同時逐漸變成怪物的住戶們
正在綠色之家各樓層到處徘徊著
說老實話雖然SWEET HOME的影集得到還不錯的評價
但我自己其實沒那麼喜歡
你懂的 漫畫與NETFLIX真人劇的那種差距
不過這部作品的題材很成功的吸引我
這個如僵屍病毒人人都可能變怪物的設定
但又不是被咬才發作 你根本不知道誰或自己何時會變身
隨時都有可能心靈崩塌的壓迫感
徘徊在最熟悉的大樓走廊 到處徘徊的兇猛怪物
配上為了生存不得不在社區尋找物資的緊張探索
並將這個要素結合在我們最熟悉的公寓大樓中
成為了很有帶入感 充滿刺激的爽作
在看完影集後我馬上補了漫畫 完全成為了漫畫黨
一方面是節奏更加緊湊 另一方面是人物更加討喜
影集雖然給了更長的時間刻畫角色的性格以及更複雜的故事
但對我來說 這都有點多餘 甚至有些角色刻畫的並不加分
例如 影集中的流氓大叔有大大的加戲(漫畫為刑警)
但前期的行動模式 讓我在這部末日生存影集看得很出戲
雖然也有像眼鏡哥的妹妹這類性格加強後更加有份量的改編
但多數角色我都覺得漫畫版更加精簡討喜
這樣的好處是 不會模糊故事
但在結局與世界觀的呈現我倒是覺得各有好壞
影集比起漫畫是不斷的在擴大世界觀 而且也蠻合理的
第一季的結局看似找到了人類變異的線索
看起來之後的幾季會將整個事件的脈絡查個清楚
而漫畫 選擇了斷在一個我覺得很剛好的地方
雖然以大多的漫畫角度來說 這樣看起來很爛尾
但SWEET HOME漫畫厲害的地方就在於我覺得他斷得很好
故事最終沒有給一個明確的解釋 整個事件到底是為何發生
綠色之家就是世界毀滅下的一個小小社區 裡面的一群小人物
他們本來就沒有解開世界秘密的重責大任
他們唯一的目標就是活下去
我反而覺得這部作品斷在這邊很剛好
我已經享受過了其中的緊張刺激
有些故事 越是講得清楚 反而越讓人越失望 (你們懂的)
大家暫時安全了的時候做收尾 其實真的是很不錯
雖然說影集要怎麼原創劇情 解釋人類異變的始末 我還是很好奇
如果出第二季我一定會看
但是漫畫這樣子的結局我也是非常欣賞
我自己非常喜歡中文版實體漫畫將原本條漫重新調整後的編排
讓觀看上的節奏感變得更加流暢
首刷特典是前期小BOSS半顆頭與長舌男的書籤
順帶一提
雖然不少觀眾覺得這部的人性黑暗是賣點
但我覺得這部的人性都算老套 不是我的菜
我認為SWEET HOME最大的看點 是在這個漸漸毀滅的世界生存
如何對抗這些因為慾望誕生的怪物
有發病跡象的人 是否要隔離 物資不足要探索樓上 還是外出
為了求生不斷的抉擇與犧牲 每一個段落都緊張刺激又精彩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段 就是剛開始主角遇到隔壁鄰居剛發病
狂按著門鈴 隔著對講機向他求救 有邏輯的請主角幫忙報警
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搞錯的主角 關鍵的想起她的手不太對勁
請她抬起手讓他看看
接著她逐格的崩潰 開始抓狂 瘋狂敲打門的變化讓我毛骨聳然
這種很容易就能帶入自己生活想像的恐懼大大的吸引我
雖然我超怕恐怖片 但SWEET HOME的恐怖很剛好
不會突然跳出來嚇你 而是給你極大的壓力
如果你是恐怖作品的苦手 那我非常推薦你看SWEET HOME
平常都在靠背我只推薦電子書 你是收藏實體漫畫的高級肥宅
你還不趕快來收一本 緊張刺激、充滿人性考驗的SWEET HOME
#SweetHome #SweetHome漫畫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reurl.cc/xGveMV
怪物來 敲 門 電子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給總是假裝堅強逃避傷痛的你
#解開童年創傷的心理圈套
#運用自我對話 #療癒不安與焦慮
.
【相信你,因為是你】
.
「那個⋯⋯我有沒能對你說的話⋯⋯」
.
一路走來,常聽到類似的告白,那些人小心翼翼地吐露長久以來深藏的陰影,並且向我走近。「其實我不是一個好人。」前輩對我這麼說。他對於推開辛苦的媽媽,又假裝沒看見生病的的弟弟感到無比罪惡。
.
「我沒辦法信任他人。」用這句話當作開場白的朋友,一邊把父母間的糾葛及離婚等複雜的家事說給我聽,一邊哭泣。此外,也有這樣的後輩──在下雨的日子,媽媽便狂飲馬格利酒,還把他拿來和哥哥比較,讓他度過了痛苦的學生時期。他一邊說著,一邊露出苦澀的表情。
.
和大學同學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我和她在校園食堂一起吃飯,碰巧經過的某個朋友前來搭話。我第一次看到她和不認識的人說話,突然表情誇張、提高聲調,就像天生便很善於社交的人一樣,然後「呼⋯⋯」的一聲一屁股坐下。我對她說如果很辛苦,可以不必刻意這樣做。她蜷縮了一下,驚訝道:「嗯?很明顯看得出來嗎?」幾天後,她坐在階梯上,沉穩地講了一個孩子在幼年時飽受寂寞的故事給我聽。
.
我屬於比較能察覺這類悲傷的人,和我有著相同氣息的朋友們,相處起來也反而較為自在。父母的離婚和再婚、沒有媽媽、爸爸酒精中毒、被欠下的債務折磨,說出這些事後,感覺彼此的關係就好像又往前邁了一個關卡。到祕密之門開啟前,是一段艱辛的過程。
.
在《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這部電影裡,主角停留在義大利時,曾教過朋友若想安慰沉浸在悲傷裡的人,可以使用的英語表現有哪些,裡頭出現了這樣一句話:「I've been there.」
.
然後義大利朋友問道:「去過了?去過哪裡?」他反問這如何能成為安慰別人的話。主角是這麼回答的:
.
「深沉的悲傷有時就像是個特別的場所,而時間就如同地圖上的一個座標。在那悲傷之森裡待久了,就會覺得好像沒辦法從裡面逃出來了吧。這時,如果有個人說自己曾去過那裡,現在已經從裡面逃出來了,當然就能帶給人希望。」
.
仔細想想,創傷在治癒的過程中,雖然有我自己努力的部分,但有時也是託了好朋友的福,他們願意默默走進我的陰影裡。這是去過那「特別場所」之人聚在一起,彼此給予安慰的一種方式。
.
當然,在告白之後有時也會感到後悔:有的男人在知道了複雜的金錢問題後會選擇離去,也有人會對這不怎樣的人生感到失望而卻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只將創傷藏在陰暗處,那它將會漸漸變得潮濕、沉重。隨著將它說出口,傷痛會變得輕盈;和值得信任的人分享,傷口也會漸漸縮成可以描摹的大小。一塊塊地分享、說出口,最終,它將會變成可以放進口袋裡帶著走的東西。
.
然而,在諮商室裡進行輔導,遇到過不少一次也沒有吐露過自己祕密的人。他們被不曾改變的創傷重量緊掐著生活,或者在想像中把它養成一頭兇惡、殘忍的怪物。雖然也曾一度提起勇氣,但那遭冷落的傷痛,仍被藏在深沉且安逸的黑暗裡。
.
偶爾人們會問我,都是哪些人來向我尋求心理諮商,他們主要的煩惱是什麼。其實,他們每個人的目的都不一樣,但比起找不到方法,因為難以從創傷中順利恢復而前來的人更多。他們通常想要立即解決眼前的問題,可是解開謎底的鑰匙卻都藏在了過去。
.
試想,有個人在職場生活裡,對上司表現出過於不必要的順從,且有時會感到患得患失,甚至會為了獲得肯定而絞盡腦汁。他來找我諮詢如何在職場裡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時,那麼,我就會多問他一些問題:
.
「到目前為止有過怎樣被認可的經驗?」
「和爸爸的關係怎麼樣呢?」
「如果沒辦法做出優秀的成果,是不是覺得人們會說閒話?」
.
用類似這樣旁敲側擊的方式,對方一下子就會陷入過去的回憶:身為軍人的父親將家人看作是自己的部下,為了不惹怒父親,每天提心吊膽地生活,以及在「沒用的傢伙」這句話面前感受到的憤怒及失落,這些記憶紛紛再現。由於對爸爸的複雜情感不曾好好地消化過,因此在社會上遇到權威者時,在相處方面必然會陷入困境。
.
面對積累已久的創傷,人們總會哭泣,因為無法逃得更遠而感到悲傷;也有些人硬挺著不流淚,認為即使哭哭啼啼,人生也不會有所改變。然而,他們的共通點都是──不相信自己有足以承擔創傷的力量。
.
「事到如今有可能變好嗎?」
「我生下來就是這樣的命運。」
「試了也沒用。大家都是這樣生活下去的。」
.
對於沒辦法揭開創傷真面目的人而言,最需要的其實是「信任」,也就是「相信自己能夠承擔」。站在孤獨和迫切的邊緣時,如果沒辦法填滿自己的信心,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改變發生。心理諮商師已經讓你知道自己有足以戰勝創傷的力量,而未來能夠逐漸好轉的關鍵,則在於用自信來自救。經常只著眼於創傷然後被絆倒的人,我會這樣對他說:
.
「我相信你。但我的目標是比起我對你的信任,要讓你能夠對自己感到確信。」
.
在諮商師投以百分百的信任下,人們通常會先感到懷疑。但不論是陷入無盡的泥沼中舉旗投降、失望而返,想要復仇而掄起拳頭,抑或自暴自棄,只想以現在的模樣生活下去、懷疑這樣的自己是否值得信任──無論何時,我想說的都是那句不變的話:「我相信你。」
.
在毫不動搖的篤信下,人們也會開始一點一滴地改變。從「完全不可能」過渡到「能否做得到呢」,最後停靠在「說不定是有可能的」。
.
「想從怎樣的話題開始談起呢?」
「你記得的是什麼樣的場面?」
「看到那樣的自己時是什麼樣的感覺?」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請試著給自己一點安慰。想聽到什麼樣的話呢?」
.
將創傷召喚到眼前時,我嘗試讓察言觀色的對方安下心來,並仔細傾聽他的故事,等待他能將藏在心底的話掏出來並再次省視。多數人會認為窺探創傷的話,又會再次誘發疼痛且苦不堪言,但其實並非如此。隨著痛苦的再臨,也會一併發現周邊的其他事物,並領悟到自己有多麼渴望被愛,多想獲得他人的認同。吐露因失去而感到的痛,輕拍挺過如此長時間的自己,現在,終於能夠一點一滴地窺察到不同的選擇。
.
若問那樣的確信究竟從何而來?是因為相信什麼才能那樣篤定嗎?我會回答:因為有很多證據可以證明。在我們周圍,有很多背上馱著傷痛,而今卻也發現了四葉幸運草的小英雄們。雖然未來仍將是趟漫長的旅程,但我依然相信自己,我會小心但不退縮,試著展開那一頁頁的故事──屬於我的故事,我遇見的某個人的故事。或許,也是你的故事。
.
--
.
本文引用自《給總是假裝堅強、逃避傷痛的你:解開童年創傷的心理圈套,運用自我對話,療癒不安與焦慮》,作者金允那於韓國嘉泉大學特殊治療研究所主修藝術治療;韓國心理輔導學會的會員,韓國心理輔導協會認證的專業輔導師。本書由 大好書屋 出版。
〰️〰️〰️
紙本書:https://tinyurl.com/y2st3ba5
電子書:http://moo.im/a/8dkt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