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鷺鷥的抗議 ◎白樵
盤旋在遭受汙染能見度不高,朦朧的大氣
我小心翼翼地選擇航線
低空飛行,避免遇上飛機
發生失事的悲劇,用雙眼
被輻射線損傷的雷達,偵查
一處安全,適合落腳的地方
只敢在遠遠的沙洲
忍受汙泥侵襲,卻不敢停靠
河岸,生怕不測的危機
從發臭的倒影,我底身軀消瘦
羽毛披上灰色敗壞的外衣
營養不良,黑皺的腳爪攫住汙水
生活是越來越艱困
河中到處飄流垃圾、化學物質
魚蛤、貝類和牡蠣
正面臨動物界的經濟大恐慌
不景氣的食物、環境生態
像文明的黑死病再次蔓延
而這次,不知曉有沒有特效藥
回想,僅僅數十年前
祖先還在這個美麗如南風的寶島
這條豐碩潔淨如天使的河流
展開純潔雪白的翅膀翱翔
清朗如多瑙河的天空
魚族們穿梭在渡河快樂的舟楫
蘆荻搖曳著新世界飛舞的美夢
漁民們仍談論著,數百年前
從大陸海口攜帶過來的幸福感
雖有戰亂,卻滿懷希望
我也曾對生命滿懷希望
像每種存在的生物種族
繁衍在自然造化裏,充滿喜悅
但不知何時,我底信心勇氣麻木了
目睹同伴被獵殺,死亡的陰影
籠罩天上每寸自由,我也看見
魚族們一箇箇翻白肚,掙扎吐沫
而撿便宜,為了活下去的我們
也一箇箇抽搐,羽毛脫落
生存對我們,是一種神聖的負擔
暮秋時,我越來越孤獨
向南下避寒的灰面鷲揮淚訣別
牠們知道,歸途將有一半同族消失
我在河洲沉思,那句響亮的格言: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標語般,藏在環境保護局的貯存室
思慮著,上帝究竟賦予人類
何等權力,能忽視自然的公理正義制裁
用戰爭殘殺自己的同類
用獵槍、毒物消滅無辜的動物
用廢棄、工業遊戲毒殺僅有的地球
於是,我想邀集所有動物代表聚會
共同表決,通過避孕節育的提案
減少生產,或是絕種
向罪魁禍首──人類提出
歷史上最大的抗議:「這個地球
已經不是我們願意生存的地球。」
但是無力的哀的美敦書
如何用信使傳達,只能想像
在下個世紀靜寂的春天裏
鳥類昆蟲不再鳴叫
河川不再奔流,森林不再綠色
而現在,我決定靜坐沙洲
節食抗議,用不再純潔的灰羽
拍出最純潔的呼聲
*編按:「哀的美敦書」即Ultimatum,意指最後通牒。
--
◎ 作者簡介
白樵,作者資料不詳。本詩原發表於1983年《臺灣詩季刊》(林白出版社)第三期,被《1983台灣詩選》選入。
--
◎小編 #宇路 賞析
白樵的這首〈白鷺鷥的抗議〉,收錄在吳晟編選,前衛出版的《一九八三台灣詩選》。其背景正值台灣的現代詩論戰時期,因此分析這首詩以及下一篇將要賞析的陳斐雯〈養鳥須知〉,特別具時代意義。吳晟在主編序〈誠惶誠恐話編選〉一文當中特別指出,鄉土意識的崛起,或許使現代詩逐漸走向語言淺白,意象單純的的風格,但是卻大大擴張了詩的題材豐富性,也擺脫過去語言晦澀,意象混亂模糊,以至於意義主題不明確的詩風,他更主張,鄉土和現實才是創作的兩大根源,不該予以譏笑,應根植於鄉土而不囿於鄉土,開拓更寬廣的視野。就讓我們來看看在此種觀點下,詩如何表現其藝術性,以下為筆者對詩的解析:
〈白鷺鷥的抗議〉以白鷺鷥化成第一人稱視角「我」,控訴整個台灣的環境汙染問題,可預見的即是平白的敘述口吻,從第一段「我小心翼翼地選擇航線/低空飛行,避免遇上飛機/發生失事的悲劇……」就能感受到身為一隻大自然中的動物擔心害怕的心境,延續到第二段從牠的視角看見空氣、水以及土地皆被各種垃圾和化學物質汙染。二段六行處,突然跳出很有趣的比喻:「魚蛤、貝類和牡蠣/正面臨動物界的經濟大恐慌/不景氣的食物、環境生態/像文明的黑死病再次蔓延」以人類視角來看,動物並無文明,何來經濟?但此處的「經濟大恐慌」,不只生動地將食物短缺比喻為人類的經濟蕭條,更用了疫病的意象──文明的黑死病,在covid-19疫情中的現在,我們能非常深刻地體會每天生活在恐慌之中的心情,「而這次,不知曉有沒有特效藥」,連即便有疫苗的我們,還是會擔心副作用的問題,更何況沒有呢?
第三段,作者將個體的生存議題,擴大為整個物種的延續,且明確地寫出了「死亡」,不只是因為這些環境中的汙染,還有人類獵殺的因素,剝奪了動物的自由。為了填飽肚子的白鷺鷥,即使看到死掉的魚,也只能飲鴆止渴而吃進重金屬和毒物。進入第四段,我們看到了其他鳥類──灰面鷲的出現,顯示出不只是留鳥,包含短暫過冬的候鳥也受到同樣的生存危機,並建立不同的物種之間也是朋友的關係,才會有「揮淚訣別」的動作,而在此處凸顯出失去朋友的孤獨感。接著才出現本詩的最大重點,也就是作者藉白鷺之口所要控訴的對象──人類,在動物和自然的眼中是多麼罪大惡極,上帝卻要賦予人類這些權力?
最末段,我認為是整首詩最奇幻的一段:「於是,我想邀集所有動物代表聚會/共同表決,通過避孕節育的提案/減少生產,或是絕種」作者寫出了一種超越擬人化的想像,將動物/自然的意志,化為一種民主的討論過程。為什麼這件事值得一提?我認為在過去的藝術作品中,大部分以「動物」來做政治比喻或描寫時,都是「上對下的統治階層關係」,就如自然界有食物鏈一般,是一層一層的關係,也就是「弱肉強食」的概念,對應的是人類社會中的不平等。然而在這首詩中,動物們是彼此平等的地位,透過民主,也就是「理性的」討論及表決,得出「減少生產或絕種」的決定,當然這也是一大諷刺,物種的數量減少,絕非自由意志的選擇,而是人類造成的結果。
綜觀整首詩,雖然語言平易近人,沒有各種華麗的文字技巧,但是將人類的情感,以及文明的產物如經濟與民主制度,以動物的視角寫出對人類的控訴,比起單純用人類角度還要更具衝擊性與說服力,此為這篇作品具開創性的特點,並且符合「根植於鄉土」的文學理念,可以理解為何這首作品會受到吳晟等編選人員的青睞。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生態詩 #白樵 #白鷺鷥 #年度詩選 #臺灣詩選 #前衛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19.htm
悅擬停副作用 在 三頭六臂.英格蘭主婦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順其自然下 (家人有先天疾病者可以優先,我們深居簡出所以我沒提出要求、把機會讓給更迫切需要的人),前天我終於收到 NHS 簡訊,手刀,馬上約昨天打疫苗,雖然之前的追蹤app為人詬病,疫苗的預約系統倒是無懈可擊,連第二劑都算好時間一起訂了。
我約的疫苗中心在鎮上的大禮堂,隔成八個診間、嚴格控制進出人數、流程非常順暢,不但到處有乾洗手和口罩,每個人離座時工作人員都用消毒紙巾擦拭座椅。
英國人約莫是關瘋了,疫苗中心洋溢低調的愉悅,被叫到號的人開心全藏不住、有些還一路唱著歌跳進診間;守門的義工原本是倫敦劇院演員,停演乾脆來站崗,大家隔著遠遠的距離說笑,感覺好日子真的要回來了。
打針的每個小格裏有兩位工作人員,核對姓名之後會再次確認你沒得過新冠肺炎、過去兩週沒有疑似症狀和過敏史,然後仔細說明可能的副作用、遇到哪些情況要馬上打911... 等等。
如同預期,我打的是國產 #牛津疫苗,下手的精壯小哥頗有顏值,但是此刻我眼裏沒有美色、只想得到名聞遐邇的好寶寶貼紙,針頭很細很快打好,『好啦很乖,給妳一張』小哥把貼紙沾在我胸前,剎那間天空都亮了,神功護體、可以出去浪啦。
拿了看似護身符的疫苗卡,小哥說這張應該還不是 #疫苗護照,政府正研擬的是類似 track and trace 的追蹤系統、未來沒打疫苗可能限制進入某些場所。看別人把副作用形容得活靈活現,我好整以暇、洞燭機先準備好吃的喝的,打算當作月子、好好寵愛自己兩天。我準備的東西有
#微波食品:擺明不下廚;
#柳橙汁
我覺得有果粒的純品康納喝起來最有維他命C滿滿的感覺;
#英式聖代和冰淇淋
一定得是 M&S our best ever 系列,療癒受傷的心靈;
#退燒止痛藥
也就是普拿疼。超市隨便買,一盒16顆才50p (台幣20元)。
大家都說疫苗打完如果有副作用大概都在六小時之後啟動,所以我像個神棍,從昨晚就等著發爐,來阿來阿來阿來阿...
清晨四點來了。
餓醒。想吃英式早餐 (害喜?),煮了吃完又把地板拖一回 (築巢?),難道被打了一管蝌蚪?(靠妖!)
我知道很多人對這疫苗忐忑不安、又期待又怕受傷,這是我讀了各方資訊的想法
** 有人建議打疫苗前後 #服用Paracetamol (普拿疼) 減輕症狀或 75mg 阿斯匹林防止血栓,但是我不喜歡/避免吃藥,覺得有症狀再吃也不遲;
** #打疫苗前後多喝水。我帶了冰鎮的氣泡水,喝了的確舒服;
** #穿短袖上衣、讓疫苗打在非慣用手。「下針的手臂痠疼」是普遍都有的現象;
** #不要讀太多中文資訊 (本篇除外哈哈哈哈)。中文新聞太多斷章取義、沒有慎選消息來源的外電翻譯稿,負面和錯誤的資訊既多又雜,寫得好像每個打疫苗的人都病懨懨好幾天,既不正確還影響心情 (為什麼歐盟在疫苗大戰搶輸之後開始質疑牛津疫苗?為什麼這麼多人攻擊牛津疫苗?牛津疫苗非營利、幾乎以成本價供應,是不是損害誰的利益?)
在打疫苗 24 小時之後囫圇吃下一大盤屬於我的 Comfort food 英式早餐,感覺良好、是尾活龍。網路上有人說越年輕的人因為免疫力強、副作用越大,也有人說副作用大表示得到真貨時、變成重症的機率比較高。無論有沒有副作用,歡喜作甘願受,挑個喜歡的觀點自己說了算,希望大家在疫苗路上都平安順利。
#AstraZeneca
悅擬停副作用 在 時光之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離開時空膠囊——專訪《尋愛偵探阿洛伊斯》導演托比亞斯.諾雷
「我感覺,當我們在線上越來越緊密,現實中的你我,卻是更加孤寂。」
(I feel that the more we get connected on-line, the more isolated we get off-line.)
看完《#尋愛偵探阿洛伊斯》(#ALOYS)、構思著專訪題目那幾天,我漫步在曼谷街頭,一邊踏查這座和台北相似又不識的城市,一邊透過網路不停歇地掛念台北的人際和工作。旅人總是孤獨的,尤其我的行程有一大塊都漫無目標,幸好有熟悉的線上世界,讓我沒那麼察覺自己在「異地」。但我也一度想:平常當我穿梭在家附近,或餐館和巷弄,或戲院和咖啡廳,也是像這樣一邊心心念念在數位網路上奔走,那時候的我,和「在地」的現實生活,不也有點疏離嗎?
那麼,平時的我,又能說自己「不孤單」到哪裡去?
這讓我更期待跟《尋愛偵探阿洛伊斯》的導演托比亞斯.諾雷(Tobias Nölle)聊聊了。在他的故事裡,與父親一同經營私家偵探社的中年男主角阿洛伊斯,在父親去世之後,從寂寞雙人組變成孤絕一顆星,但他繼續拿著卡帶式的 DV 攝影機,拍徵信對象,拍鄰居,拍自己的貓和路邊的羊,外帶沒有配料的中國餐廳白飯回家吃。直到有天,他的攝影機和卡帶不翼而飛,盜走東西的神秘女子隨後打來,提議進行一種叫「電話夢遊」(phone-walking)的幻想交流遊戲……
這是一部頑皮的電影,也是一趟視覺的幻術之旅。藉由想像世界——或其實更像知覺的錯頻——的通透與清新氣味,療癒一顆快要窒息的心。那些聲音開啟的幻象,動搖了阿洛伊斯,吸引他離開舒適圈,但是那些過去不曾有的喜悅,又漸漸將他困進一個新的泡泡裡。這當中影像敘事的切換精準,恣意灑脫,是《尋愛偵探阿洛伊斯》帶給我的驚喜。然而此前此後,不同程度的孤寂(loneliness),更是這部片用它的美學和節奏,細細捧著的核心。
背後的策劃者托比亞斯.諾雷畢業於紐約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他的外表看似嚴峻,大鬍子遮起半張臉,但他的內在顯然是個小鬼在踢皮球——他在自己執導的 MV 裡,從人的肚子抓出一隻章魚,讓男子在煙霧瀰漫的房間磨蹭假馬背,讓粉紅色的大娃娃邊作蛋糕邊 rapping……;在十年前入圍世界各地影展的短片《René》中,他讓主角偽裝成一個大紙箱,蹲在馬路中央等人「揀」去。如此不安分的創作心,透露的是他的思緒騷動。
於是我寫下一連串提問,寄過去,不到半天就收到導演在一個聽著歡樂分隊(Joy Division)的早晨(他自己說的)寄來的回覆。我在信中提到,《尋愛偵探阿洛伊斯》拍攝於 2015 年,彼時 VR(虛擬實境)仍不是個大家朗朗上口的詞彙,但透過片中的「電話夢遊」,他已經預見了不只人際身份,連感官都被置換成虛擬想像之後帶來的美好、加上困惑。如今三年已過,面對無孔不入的網路服務讓每個人的線上自我、都膨脹到認不得真正的自己,也看不見真實的彼此,對此他是悲觀還是樂觀?
「我天性就不是個悲觀的人,所以我相信這是必要的演化過程,它會帶來好處像是幫助我們探索全新的知覺面向、互動可能性,也會帶來不健康的副作用,像是疏離、社交恐懼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異化」——導演的回答正反面並呈,也緊貼著電影主題。事實上從當年的《René》開始,諾雷對無法融入世界、又亟欲從他人身上得到回應,「像是一句沒有回音的嘶吼」的邊緣人心態,就充滿了同理心。「我感覺當我們在線上變得越來越緊密,現實中的你我卻是更加孤寂。這也不是歐洲獨有的現象,而是普世共通的。」
這也是為何,《尋愛偵探阿洛伊斯》能夠打到我吧!裡頭的角色都像是自帶黑洞,讓我想起宮崎駿筆下我最心愛的人物無臉男(カオナシ),那麼熱切要示好,又那麼笨拙和不得要領。阿洛伊斯對鄰居不理不睬,卻對自己拍下的影帶依戀至極,看畫面上的情人甜蜜相處,或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在牆邊抽煙,他都彷彿窺見了真正有光的世界。「透過觀察那些影片,他非常明白『生活』理論上是什麼樣子,卻沒辦法親身參與。他偷偷仰慕『人生』的概念,一遍遍看著那些影帶,卻克服不了恐懼。簡而言之:他從來不曾學會『活著』。」導演這樣形容。
但不只如此。諾雷還讓阿洛伊斯用的器材,盡是些古董玩意:卡式攝錄影機和播放器,映像管小電視,大盤帶錄音座,沒智慧的手機……這是在定位故事年代嗎?(但明明女主角用的是iPhone?)「他用的是從前就跟父親一起用的器材,他們只管東西能用就好,並不想換新求變。這也代表他還『困在過去』(stuck in the past),包括工具,包括傢俱,凝結在其中的空氣,和一成不變的衣裳——我想要呈現一個男子,必須離開他的時空膠囊,抵達現實/現時的情景。」
最後這句的膠囊意象,讓我想起一個固著、停滯但讓人安心的感覺,這在片中是由阿洛伊斯的父親(由主角本人的父親飾演)來作象徵:那些父子相處的點滴,共彈的鋼琴曲,成了他的寄託,也是他最後必須放手、不能再緊緊抓住的幻覺過往。「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類比時代的終結。」導演補上這一句,那世代傳承的意義,就更明顯了。
然如果要說,是阿洛伊斯的孤單讓《尋愛偵探》沈澱下來,真正為故事定錨的那一枚黑洞,來自女主角薇拉(Vera)。在她身上的不只是孤寂,而是無盡的下沉力量,是悲傷(sadness)。反覆看過幾次之後,我都對薇拉的悲傷感到好奇,尤其這名字的拉丁血緣還有「真實」之意,更加深這一股沈重。我試著問導演:為她設想了什麼樣的背景故事?他的答覆——說了等於沒說,卻不讓我意外:
「從一開始,我就不打算對她的心境多作解釋,目的是讓觀眾和阿洛伊斯一樣,只能去試著『想像』她。所以我也不會在此回答,這是你(觀眾)的任務(笑)」——諾雷真的在回覆最後寫上了「(smile)」,讓我一邊想像一張爬滿了大鬍子的笑臉,一邊忍不住回以(十分友善的)冷笑:哼哼!
還好,他至少願意回答我的下一題:從哪找來了沒有演過戲的女主角緹德.奧.弗蓓克(Tilde von Overbeck),讓她完美詮釋這樣一個神秘又靈動、憤怒又剛烈的角色?「弗蓓克是一位視覺藝術家,性情無畏,生命力旺盛,同時擁有深邃的靈魂,有時還帶著一點怒氣,根本是完美的薇拉」。她的一個藝術學生將她推薦給諾雷,而他發現她對人生的光明與黑暗面,都了然於心,且有一種未經雕琢、沒有被磨平的性格。「這正是我對薇拉的想像:有稜有角,也有缺陷和裂痕,這樣的性情叫我著迷,但也是這樣的個性,往往會讓一個人難以融入群體。」
於是,在兩個非典型角色之間,《尋愛偵探阿洛伊斯》搭起了情誼之橋,故事最後當兩人像《西雅圖夜未眠》的男女主角一樣,終於見到了面——或其實沒有見面?我可不會爆雷!——這開放性的結局指向哪裡,導演有答案嗎?
「我是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所以我當然希望他們能有好結局。但那過程肯定不容易。說不定他們會去喝一杯咖啡,說不定就此道別永不相見,說不定一起去散散步、融化冰冷的現實……他們已經有許多共同的回憶,和許多共通點,靈魂也靠得很近,但這樣的連結足以對抗現實的考驗嗎?就看觀眾怎麼想了。」
我讀著這段回覆,條理清晰又周延、中肯,一邊在心裡想著:你少來,你的想像一定跟我一樣吧?你一定也是心嚮溫暖的人,和信仰連結(bond)的人,不然怎麼可能拍出一部既哀傷、又甜美的電影?《尋愛偵探阿洛伊斯》是諾雷和十年以上的老搭擋攝影師 Simon Guy Fässler 繼許多短片、MV 之後又一次合作,兩人間的互信和默契,呈現在最後一幀幀精美的構圖,和帶著魔幻氛圍的畫面上。「很多時候你必須靠直覺,當我覺得『這就對了』的一刻,往往不用靠言語,他(Simon)也能感覺到。有他在,我覺得自己強壯多了!」同樣的助力也來自負責音樂的瑞士音樂人 Tom Huber 以及配樂老搭檔 Beat Jegen,隨著阿洛伊斯的想像世界漸漸擴張,他們不斷要在極簡主義與「非常豐沛」的音樂中求取平衡,而一切的依歸是:音樂要從角色內在的宇宙而來。
我想起第二次看,特別為片頭著迷,那無人跡的空房子裡,水龍頭不停流瀉,空蕩蕩的冰箱被翻開,灶上的火爐無聲地燒旺著。而一隻攝影機孤零零地在地板上空轉。這一段搭配清冷的電子音階,格外迷濛,又像在預言片尾:當阿洛伊斯終於前往「現實世界」,他把他的孤單,都留在這間孤獨的房子裡了。「這開場想要表達什麼?」——沒想到,當我這樣問,導演直接回答:「你已經自問自答完畢了!」又接著補充:「說不定這就是萬物初始的狀態:空空如也,等著我們填上夢想,畫面,聲音,情緒……就跟我們的大腦一樣。」
於是,結尾也能是開頭,導演以一個取巧的答案言明:他畢竟是個,希望觀眾來詮釋他的故事的創作者。如同片中只要一閃神,或一閉眼,就會開展在阿洛伊斯面前的那片森林:豐滿,帶著生氣,彷彿危機四伏的同時,又像家一樣讓人安心。
這段神奇經驗,用自己的心情填滿那些櫥櫃的樂趣,正是《尋愛偵探阿洛伊斯》吸引我之處。也是我想藉這篇專訪,傳達給讀者的。在那想像力的大窗外,一場宴會即將展開,而邀請函在這裡,就交給你們了!(笑)
悅擬停副作用 在 經常吃胃藥的朋友,要注意唷! #中醫治療胃病#安全無副作用... 的推薦與評價
中醫治療胃病#安全無副作用食藥署監視國際藥物安全訊息時發現,部分胃藥成分 ... 原料藥含致癌物720萬顆「悅擬停」下架/「雷尼替丁」放越久越毒恐有更多藥廠將下架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