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校男生之後,我的小學歷程,還有石硤尾徙置區、舊街唐樓、山邊寮屋,以至小山丘上的秘密花園,每天上學,都像一場探險。
女校男生的生涯只去到小學三年級,我便由聖羅撒學校轉到聖芳濟愛德小學。上午班是英文部,我讀的是中文部下午班。對我來說,轉校最大得著,是不用和姐姐同校,所以除了頭一兩年仍由佣人阿姐送返學,家姐接放學,很快便可以自己返學放學,簡直是開闢了一個新天新地。
聖芳濟小學位於石硤尾街。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石硤尾邨還是七層徙置區,遠一點的李鄭屋邨一帶,則是一大片木屋區,學校後面的小山,亦蓋了鱗萃比櫛的寮屋。從小山上,還可以俯瞰山坡另一邊界限街的大球場,有時球賽進行,會有不少球迷在這𥚃睇「免費波」。這些如迷宮的社區和四通百達的大街小巷,就成為我上課前的探險之旅。
聖芳濟小學是天主教學校,上課前要先在禮堂按班別排好隊,唸經後才魚貫返課室。我來自天主教學校,小時雖不甚了解經文(何況當時的經文是文言文),但天主經聖母經聖三光榮經都已唸得滾瓜爛熟。但聖芳濟各有一首自己的經文,每天要隨上述三首經文後唸頌。不知是否因為白話文不及文言容易入腦,整首經文今日已不復記憶,但開頭兩句「主,求爾變化我,使我作為和平的工具」,卻不時在腦海浮現。
返學前除了四處遊蕩,我還會前往同學家中一起回校,當時幾個最要好的同學,一個住蘇屋邨,一個住青山道,一個住鴨寮街尾,還有一個就住在學校對面的石硤尾徙置區樓下。返學前串門子,也成為我重要的節目,直到有一天⋯⋯
這一天在禮堂排隊時,我剛好站在女同學黃燕珍後面,望著她的背面,不知怎的臉竟然一陣炙熱,一顆心也撲撲的跳,這是未曾有過的感覺。往後幾天,排隊時能夠站在黃燕珍背後,成為我人生的最大目標。每天等待、冀盼,但結果總是令人失望。
然而命運還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一星期後,我沒有再去其他同學家中一塊兒返學,也沒有在學校周邊四處遊蕩,而是站在街角等候黃燕珍出現,然後跟著她入禮堂排隊。當然,為了不錯過,我要更早在街上守候。但我始終沒有和黃燕珍再進一步,而記憶中這個「儀式」也沒有維持很久,很多事兒都隨學年結束暑假到來煙消雲散。
慶幸的是,聖芳濟各小學的建築今天依然健在,不像改建後的聖羅撒,很難再找到昔日的光影。學校永遠寧靜的教堂,兩旁的梯階,禮堂後面的中式聖母壁畫,兒時感覺很高其實是頗矮的舞台,以及旁邊排列著的班房⋯⋯到現在,仍會帶回一連串的回憶。
學校周邊的七層大廈石硤尾邨早已改建,曾經是新型大樓的東盧大廈雖依然存在,但商場門口的涼茶舖和肉檔已經轉手不知多少次,而對面原本是一大群唐樓的耀東街,整條街也正在重建。至於學校後面的小山丘,除了那間小小的健康院,山上寮屋當然已不復再。但小山丘卻成為街坊及晨運人士的綠洲,打理得井井有條,街坊甚至可以在綠蔭下打場乒乓球。
不變的學校建築,讓人的成長和情感的變化有了寶貴的憑證。在變幻原是永恆的香港,能夠舊地重遊而又仍能找到昔日痕跡、讓我們可以緬懷過去的地方,已經愈來愈罕有,也讓人倍加珍惜。
#童年回憶 #聖芳濟各英文小學 #石硤尾 #徙置區 #聖羅撒學校 #女校男生 #龍先生講故 #就係香港編輯部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離上次的六個童謠背後的恐怖故事之後,已經經過了兩年了,今天我就帶給大家六個童謠背後的黑暗故事,算是這個黑暗童謠的第二集。 童謠,朗朗上口的輕快的節奏,陪伴了我們的童年,以前只是記得哼那些童謠的旋律,但是卻不知道裡面的歌詞是什麼意思,大家...
愛德樓英文 在 AJ 談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你知道微信會被監控嗎?那你現在不是ㄧ樣被你男朋友監控嗎?」
⠀
2002年的《無間道》裡,黑道臥底劉健明和警察間諜陳永仁遊走在黑白兩道的複雜身份關係,可被解讀為香港在後殖民時期的自我認同危機。而將近二十年後,黃綺琳的《金都》延續香港的歷史悲劇性,用大齡女子對於步入禮堂的徬徨掙扎,暗喻香港回歸中國後,搖擺於自由與束縛之間的困獸之鬥。
⠀
《金都》描述比鄰太子車站的金都商場,是香港最大的婚宴籌備商場之一。個性溫順寡言的莉芳 (鄧麗欣 飾) 在金都裡的婚紗出租店工作,交往多年有點孩子氣的男友 Edward (朱栢康 飾) 終於求婚。但在結婚之前,莉芳必須先擺平多年前為了賺外快而桶下的婁子。於是在一邊擺平往事,一邊籌備婚禮的過程,莉芳開始懷疑自己自己是否就該這麼走入婚姻。
⠀
《金都》從裡到外圍繞著婚姻命題,但拒絕將答案劃為單純二分法的「結婚就是從此幸福快樂,或是結婚就是犧牲自由」的窠臼,而是細膩聚焦於莉芳一層層的內心質疑、轉變,讓觀眾了解她的心境變化。中文片名的金都商場是廉價通俗婚禮商品專賣店,從禮服禮品,結婚影片,到喜帖金飾,各種商品一網打盡。如同莉芳的人生,她在婚紗店工作,與鄰近的婚禮攝影店長 Edward 交往,兩人住在金都樓上,她的生活、工作、愛情,都被金都一手包辦了。儘管莉芳在西式婚紗店工作,但結婚時卻選擇中式傳統紅禮服,表現莉芳屈就傳統社會價值觀。而金都裡賣的東西便宜通俗,就跟社會通俗價值觀覺得年紀到了就必須結婚一樣的淺俗。
⠀⠀
英文片名 My Prince Edward 意旨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如同童話般為了取美國名媛為妻,不惜放棄王位的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故事。但是《金都》裡,莉芳的王子並不像童話故事裡的王子,獨立霸氣,而是位成天打電動的媽寶。於是片名不再是種暗喻,而是反諷,諷刺童話裡從此幸福快樂的結尾在現實世界是否只是雲煙。
⠀⠀
導演黃綺琳在電影裡大膽拋出「婚姻與自由」命題,不單只是對於步入婚姻的困惑,更多是兩個家庭的結合必須要面對的婆媳問題、居住問題、個性問題…等價值觀差異。雖然在婚紗店工作,每天看著迫不及待走入幸福禮堂的新娘們,莉芳卻對自己的婚禮躊躇不定。儘管兩人愛情場跑七年,但 Edward 的孩子氣和凡事順著媽媽的個性,讓莉芳對於步入婚姻這件事力不從心。連婚戒都是在親友壓力下半推半就戴上的,莉芳怎麼能毫無猶豫的說 Edward 就是她要的王子呢?
⠀⠀⠀
莉芳年輕時為了逃離家人假結婚,而楊樹偉為了香港移民證假結婚,兩人起初都是為了追求自由而決定結婚。但是十多年後重新相遇,莉芳跟那隻她養的烏龜一樣,只是「從一個缸換到另一個缸」,依然被生活困住。而楊樹偉把自由說的漂漂亮亮,但最後也因為生活而被迫止步。兩人之間的立場轉變導演處理得非常精彩有趣,一來一往不只辯證了婚姻的必須性,也間接揭露了中國與香港民眾本質上的觀念不同。
⠀⠀⠀
而更廣義來看,莉芳的徬徨正暗喻現今香港的「二婚」處境,雖然脫離英國殖民,回歸中國,但是發展卻不如想像中的美好。 劇中 Edwrad 給莉芳的承諾一一跳票,中國承諾的「五十年不變」也在近年逐一毀約,強硬滲透香港自主權。而 Edwrad 對莉芳穿著行蹤的控制,也似中共政權對人民滴水不漏的監控。導演黃綺琳聰明運用角色的互動關係,表達香港回歸中國後的壓抑徬徨。
⠀
《金都》聰明運用喻婚姻關係背後牽扯的家庭與價值觀磨合,直指中港之間的緊張關係。最後莉芳的烏龜被放生了,她的腳跟也能著地了,果斷買下可能連房子都放不下的桌子,但她一點都無所謂。因為她知道自由的感覺是什麼,那是任何人也奪不走的自主權。
⠀
—————雷雷雷—————
⠀
關於結局,我試圖理解為何劇本讓楊樹偉結了婚但莉芳沒有。如果就單一的「結婚就是沒有自由」的二分法來看,身為中國人的楊樹偉因為女友懷孕而結婚,可解讀為身在中共政權底下沒有自由的象徵。而香港人莉芳選擇離開 Edward,像是給自己最後可以尋求自由的機會,如同現今走上街頭抗爭的香港居民,在中共的強勢入侵下,勇敢尋找轉圜空間。有趣的是,莉芳向楊樹偉展示自己學會腳跟著地時,楊樹偉的腳跟卻沒有貼合在地,用視覺表現告訴觀眾,楊樹偉已經不是那個追求自由的鳥類了。真的佩服導演的安排!
⠀⠀⠀
————————————
👘
金都 (2019)
類型:劇情
⠀
🎈R2D2
⠀
⠀
#AJxCinesteampunk #CinemaTzu #電影 #看電影 #movie #film #金都 #MyPrinceEdward #鄧麗欣 #朱栢康
愛德樓英文 在 項明生 James H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仰之光遇上西頁:法國殖民與英國殖民】
“去一趟河內, 每個人都會好奇, 如果當年法國人拿下了香港或新加坡, 這兩個城市的面貌會是什麼樣子?”
這段文字記錄來自英國旅遊作家Alfred Cunningham, 他在1900年到訪法屬印度支那的河內, 對這裡的城市規劃、林蔭大道、歌劇院、咖啡店, 好一個遠東小巴黎, 讚為觀止。他認為法國殖民地建設更加盛過英國殖民地! 作為前英國殖民地的香港, 當然沒有法式風情。究竟, 法式同英式, 你鐘意邊一式?
英法殖民大不同
人類大歷史的大方向, 是由數千個獨自發展的原生文明, 最後匯合成一個地球村。這個過程, 在最近三百年最為劇烈, 因為新世界, 舊世界眾多文明之中, 歐洲文明吞噬了全球。好聽叫全球一體化, 不好聽叫帝國主義、殖民主義!
1841年香港開埠後, 乘搭蒸氣船從英格蘭到香港剛需要足足三個月。1869年開通蘇伊士運河後,離開倫敦經樸次茅斯出發,經過蘇彝士運河,到達英屬印度的錫蘭、緬甸, 英屬海峽殖民地的檳城、馬六甲、新加坡, 最後到達英屬香港, 只需要三十多天, 成為英國上流社會十分時髦的遠東之旅。
法國人呢? 離開浪漫的馬賽港, 當然目的地就是遠東小巴黎──法屬印度支那的首府西貢(今胡志明市), 他們發現西貢太炎熱, 於是在巴拿山(越南)、龍坡邦(寮國)興建新的法式避暑勝地。
為拍攝開電視的深度旅遊節目《明日世遺》, 我到訪多個印支半島前殖民地, 比較日不落帝國殖民緬甸、法蘭西帝國殖民越南、寮國、柬埔寨的優劣, 包括城市規劃丶郵政丶鐵路丶酒店丶教堂、建築等硬件,以及飲食居住生活等文化軟件影響。
遠東小巴黎的西貢VS英式城市規劃的仰光
英屬緬甸,由1824年至1948年, 長達124年, 已經長過很多中國由外族建立的王朝, 例如元朝才97年。法屬印度支那, 由1862年到1954年, 也有92年壽命, 比元朝短五年。
1887年拿破崙三世成立法屬印度支那, 定都於西貢,當時都市設計師奧斯曼剛剛完成雄心壯志的巴黎大改造, 由中心第1區呈螺旋狀到最外圍的第20區, 拿破侖三世於是用巴黎“鍋牛式” 市區規劃, 在西貢建立了「小巴黎」。
拿破侖三世的奧斯曼工程,拆除擁擠髒亂的巴黎中世紀街區、修建放射狀的寬敞林蔭大道,到今天也通暢無阻。一個半世紀了,君不見世界各地的首都,前仆後繼不斷山寨這一個萬世師表 “City Of Light”?我去過南美小巴黎——布宜諾斯、東歐小巴黎——布達佩斯、巴爾幹小巴黎——布加勒斯特,還有東方小巴黎——越南西貢,無一不是向花都Salute之作。 巴黎有廿個區, 西貢有19個區域 “郡區”。塞納河右岸是巴黎第一區, 中心就是羅浮宮。西貢呢?
英國人去到每個殖民地,都會有熱帶花園,羅馬人之處都會有浴室鬥獸場,法國人呢,當然就是歌劇院了!貫穿胡志明市的西貢河, 右岸是西貢第一區, 羅浮宮就沒有, 中心就有這個Opera House歌劇院, 建築時間仲早過隔離的西貢市政廳。這是胡志明市區裡最美麗的建築, 1898年動工、1900年落成,由浪漫的法國人按著自家劇院的形式建造,由建築師 Eugene Ferret 設計,外觀華麗,正面裝飾更是漂亮,門口兩個女神捧著花瓶拖著門頂、上方的天使展開雙翼像是手拂豎琴,柱子與牆面的雕飾精細,顏色為帶點粉紅與米色,溫潤富有美感!
英國人不喜歡吃法式焗鍋牛。所以你在香港的維多利亞城、新加坡、仰光, 都看不到放射狀的巴黎市區規劃,沒有法國人那麼浪漫, 英國人是手持間尺, 做他們的City Plan。原因當然是了英國的大憲章清楚列明私有產權是不可侵犯, 為方便丈量DD及LOT土地產權而做的城市規劃。
1766年, 英國舉行了一項重要的城市規劃設計比賽。獲勝的是位22歲名為詹姆斯·克雷格(James Craig)的年輕人,他提議一個簡單的格局,三大南北向格子狀街道, 連結兩個花園廣場。簡單明瞭, 看上去和我們中國洛陽長安的City Plan一樣, 日本京都也是這種劃豆腐的城市規劃。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的新城, 因被公認是英國城市規劃的傑作,列入世遺。
香港維多利亞城的四環九約, 仍然可以看到這種英式早期的城市規劃, 雖然當年的英式建築已經被拆得七七八八, 但在仰光這裡, 完整保存了下來。
南非Cape Town最繁華的大街叫Strand Street, 倫敦Convert Garden泰晤士河旁邊也有一條Strand Street, 因為英文Strand本身就是濱江的意思, 面臨仰光河的Strand Road, 是仰光最漂亮的一條大馬路, 雲集Ministry of Trade, 高等法院及英國領事館, 1901的 Strand Hotel, 向北就是格子狀的仰光舊城, 如果你去過愛丁堡或香港中環, 你會發現, 原來英式City Plan, 到處都是一樣的。但和法式City Plan, 就有天壤之別。
戀殖情意結
蒙古帝國忽必烈征服中國的時候,只識彎弓射大雕。滿清征服中國時, 只有八旗騎兵、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為什麼今天還有國人還在懷念入關屠殺千萬漢人的外族格格, 但就口誅筆伐不曾屠殺香港人的英國殖民者, 這是一個有趣的課題。
拿破崙親征埃及時,他帶上的是軍隊以外,還有167位考古學家、哲學家、數學家、建築學家、天文學家、生物學家,因為他不是成吉思汗和皇太極了,歐洲人追求的不止是土地, 還有知識及探討,找尋歐洲文明的起源!
拿破崙三世建立交趾支那丶定都西貢的時候,當然帶來了現代化的城市管理,例如現代的郵政系統。位於胡志明市中心的西貢中央郵局建築師由著名的艾菲爾設計, 當時巴黎剛舉行博覽會,艾菲爾修建了令他垂名青史的巴黎鐵塔、紐約的自由女神像, 那時是法國的美好時代、英國的愛德華時代。英國人帶來了汽船、汽車、火車, 清國人用腳投票, 香港人口由數千增至85萬人。
拿破崙東征開創了埃及學, 同樣19世紀英國征服緬甸時,英國軍隊後面是亞洲學會,發現了已經失傳的印度語言源頭梵文竟然和希臘文拉丁文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就是「印歐語系」。知識,就是力量。新的知識,就是更強的力量。所以英國五千官員及五萬士兵已經足以統治了三億的印度人口, 至今仍然被人「戀殖」。
香港皇家郵政成立於開埠之初的1841年, 仰光的郵政服務始於1854年。仰光中央郵局擁有厚重磚紅色外牆、獨特的尖拱形窗戶, 內裡的鑄鐵樓梯更具有價值, 百年前在日不落帝國的工業重鎮蘇格蘭的格拉斯哥鑄造完成後, 整個鐵樓梯運到緬甸, 經過地震也絲毫無損!
忽必烈的大都城, 留在今天北京的建築, 恐怕已經煙消雲散。蒙古人97年的統治, 只留下一本《西厢记》 至今仍然為人唱咏。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斷井頹垣... ...
@信報財經月刊
愛德樓英文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離上次的六個童謠背後的恐怖故事之後,已經經過了兩年了,今天我就帶給大家六個童謠背後的黑暗故事,算是這個黑暗童謠的第二集。
童謠,朗朗上口的輕快的節奏,陪伴了我們的童年,以前只是記得哼那些童謠的旋律,但是卻不知道裡面的歌詞是什麼意思,大家知道什麼叫du du it de da di du, 你們沒有玩過?就是那種大家圍著把腳伸出來,然後就點到誰,誰就做鬼。有點像英國的black shoe game
其實正式它這首歌是: whose shoe is a dirty shoe.好像完全不同的讀音哦~~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些童謠背後的黑歷史。
先知道,東方國家和西方國家的想法完全不同,西方國家會將一些時事,或是一些轟動一時的案件,再用這些朗朗上口的詞配搭一些簡單的旋律,用這些童謠來傳達,或是諷刺當時的君主,或是一些名人等等。
第一首,Lucy Locket,露西的錢袋
Lucy Locket lost her pocket,
Kitty Fisher found it;
Not a penny was there in it,
Only ribbon round it.
Lucy locket 不見了她的錢袋,被Kitty fisher找到了,但是錢袋裡面沒有錢,只有ribbon綁在上面。
看起來詞沒有什麼問題啊~~但是究竟Kitty fisher和Locy locket是誰呢?
其實Kitty fisher是在18世紀當時非常出名的妓女,她揮霍無度,而Lucy locket 也是妓女,或者是講交際花,所以很多男士就成為了她的錢袋,所以她的錢袋裡面沒有錢就是暗指很多男士資助她的生活。
Only ribbon round it這裡其實是暗指Lucy Locket是一名妓女,
由於當時的妓女有把錢袋藏在群下面,為了安全,他們會用ribbon把錢袋綁在大腿上。
用Kitty Fisher來撿到她的錢袋,也是暗指Lucy Locket也是妓女。
原來我們唱了那麼多年的童謠,講的竟然是妓女。
第二首: Mary Mary quite Contrary 瑪麗小姐真倔強
Mary, Mary, quite contrary,
How does your garden grow?
With silver bells, and cockle shells,
And pretty maids all in a row.
原版的是這樣的
Mary, oh Mary, so quite contrary,
How does your garden grow?
These silver bells and cockle shells
And pretty men all in our room,
When you see contrary Mary,
Told hereye, refuse to terry.
We spoke very soft and slow
Without your pretty men,
Mary, Standing in a row.
Mary, Mary, Mary, Mary.
這麼簡單好聽的歌曲,後面竟然有那麼黑暗的歷史。
大家如果記得我在以前的影片有說過Bloody Mary,當時有兩個歷史傳聞,一個說伯爵夫人,另外一個就是瑪麗皇后,她迫害和折磨了很多新教徒,所以有血腥瑪麗的稱號。
這是所說的院子是影射充滿屍體的墳地,那什麼是silver bells and cockle shellls呢?其實這兩種都是折磨人的刑具,銀鐘是夾手指的而Cockle Shells是暗指這個刑具,叫Choke Pear,這個東西是插進你的口,或是你的菊花等等,然後菊花開。。。滿地傷。。。
想到都痛哦哦。。。
第三首:Goosey Goosey Gander, 鵝鵝鵝
Goosey goosey gander,
Whither shall I wander?
Upstairs and downstairs
And in my lady’s chamber.
There I met an old man
Who wouldn’t say his prayers,
So I took him by his left leg
And threw him down the stair
這裡你們有看到這個童謠最後四句是說:我找到一個老人,他不會讀他的禱告文,所以我拿起他的左腳,把他扔下樓。
這是其實是在中世紀政治逼害,天主教徒不能讀拉丁文的禱告文,就算在家裡也不行,那些鵝就是指當年宗教逼害的官員,他們上門來檢查,如果發現天主教徒在家禱告,他們就會抓了他們嚴刑逼供,這個的who wouldn’t say his prayers應該是這樣意思,還有為什麼是左腳呢?原來以前的刑罰就是將繩子綁在他們的左腳上,然後扔下樓,重複直到他們死為止。
你還要給你女兒唱這首歌嗎?
第四首,
Baa, baa, black sheep,
Have you any wool?
Yes, sir, yes, sir, Three bags full;
One for the master, And one for the dame,
And one for the little boy Who lives down the lane.
原版的最後一句是no no for the little boy who lives downs the lane.
這裡是指在當時英國對於羊毛施以重稅,當時的皇帝叫愛德華一世,就是在電影Braveheart裡面那個老人家,當時的戰爭令皇室財務陷入困境,而當時羊毛就是英國最大的收益,他就將羊毛獲利三分之一歸皇室,三分之一歸於貴族和教會,剩下的才留給農民,而黑色的羊毛則是暗指當時的黑暗時代。
第五首:Little Miss Muffet, 小馬費特小姐
Little miss Muffet she sat on her tuffet,
Eating her curds eating and whey
Along came a spider who sat down beside her
And frightened miss Muffet away
詞裡面就是說她吃著凝乳,然後一隻蜘蛛出現,嚇到她跑了。
其實這個是真人真事來的,以前有個醫生叫thomas Muffet湯姆馬費,他是英國的博物學家和醫生,他很喜歡研究蜘蛛,甚至拿自己的女兒來做研究,就是餵她吃蜘蛛。。。。令她從此非常懼怕蜘蛛,雖然我在網上找了很久,並沒有找到證據馬費醫生真的有餵她吃蜘蛛,不過給滿屋都是蜘蛛一定讓她也驚嚇不少吧!
第六首:Lady Bird, Lady Bird
Ladybird, ladybird fly away home,
Your house is on fire and your children are gone,
All except one, and her name is Ann,
And she hid under the baking pan.
這裡的lady bird是指瓢蟲,也是暗指母親,其實這是影射當年的獵殺女巫,很多女巫被活活的燒死,有時包括她和她的家人和兒子,在這裡最後一句有不同的版本,有的是Porridge pan,有個的Baking pan,Frying pan,都是一些燒的廚具,
原來這些童謠背後是那麼的黑暗。
在此謝謝我的朋友Chanty 幫我唱這些童謠,實在是大材小用了,她是一名創造歌手,會自己作詞寫曲,當中也有唱一些翻唱歌曲,大家記得去到她的Youtube頻道Chantaliamusic,聽聽她唱的歌曲,順便訂閱她的頻道哦!
有時不知道要怎樣去教小孩,究竟要給他們知道世界的黑暗,還是讓他們像白紙一樣純潔呢?有時讓他們了解世界的黑暗,他們才會知道所謂的灰色地帶,就好像每天給他們喝太乾淨的水,他們的身體哪裡可以抵抗細菌的入侵呢?教會他們,然後讓他們可以自行分辨對於錯,黑和白,我覺得這是更重要的。
好了!今天的影片就到這裡,在看回我以前的影片有所體會,以前的影片雖然沒有現在的綠屏,也沒有現在剪得那麼好,但是卻是我用心製作出來的,所以我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當初為什麼開始Youtube頻道的,是因為喜歡和人分享這些奇奇怪怪的主題,或是一些我自己覺得好玩有趣的話題,我會更加的努力,做更好的影片給你們看!!
謝謝大家的支持,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IbUgBEBYX4/hqdefault.jpg)
愛德樓英文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香港漫畫星光大道(英文:Hong Kong Avenue of Comic Stars)位於香港九龍油尖旺區尖沙咀九龍公園功夫閣和藝趣坊之間,長約百米,為世界上首條以漫畫為主題的星光大道。香港漫畫星光大道上香港漫畫家的手印,星光大道兩旁有24座巨型的香港漫畫經典角色的彩繪雕塑。此外,設立有漫畫歷史及發展廊及漫畫教育廊,展示香港漫畫發展歷史、漫畫製作過程、工具、漫畫家工作室情景及漫畫原稿等等。香港漫畫星光大道於2012年9月27日開幕,初步的營業運作時期為3年,目標為以營造香港社會上的創意氣氛,向香港及海外推廣香港漫畫,並且擴大香港漫畫的市場的規模。香港漫畫星光大道展示多個香港漫畫家的手印及經典原創漫畫角色的彩繪雕塑,包括著名漫畫家的銅制手印及漫畫人物的雕塑供遊人拍照。黃玉郎、馬榮成、上官小寶、劉雲杰、邱福龍、李志清等著名漫畫家也有打手印,而雕塑則包括大家熟悉的 13 點、老夫子、麥兜及陳浩南等,普遍高達 1.8 米,其中 13 點、王小虎、牛仔、步驚雲等6座雕塑更高達3米。主辦單位──香港動漫畫聯會,每年都會在香港漫畫星光大道舉辦大型活動,並且定期推出特別為到學生和遊客而設立的導賞團及工作坊。雕塑廊面積約1900平方米,是個園景區,供本地及海外藝術家長期或短期展覽雕塑作品。這個地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由本港及外國年青藝術家創作的12件雕塑作品,這些作品供長期展出,分兩行擺放,每行六個;另一部分為八個小園地,用作輪流或短期陳列著名藝術家的雕塑作品。園內一件主要的雕塑「牛頓的構思」便是名聞遐邇的雕塑家愛德華多.鮑洛齊爵士的傑作。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dR-61Tp3C0/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9o6aU-G-31mfBMyKo6YlHt81OHg)
愛德樓英文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開埠初期,不少印度水手與士兵喜歡在此聚集擺賣貨品,當時香港人已喜歡把印度人稱為「嚤囉」(信奉錫克教的印度人),因此此街便被稱為摩羅街。至於英文名,亦同樣與印度人有關。Lascar 源出阿拉伯語及波斯語Lashkar,原指虔誠軍、士兵、護衛,其後已被引申為亞洲各地,尤其是印度海員的統稱。一說是由Musselmen簡化成Morra而被稱為「嚤囉」。 此外,摩羅街亦被稱貓街(英文:Cat Street),因為這裡有很多經營古董買賣的商店,也有不少「雜架攤」,據說有店舖出售一些俗稱為「老鼠貨」的賊贓,外國人形容那些購買老鼠貨的人,像貓兒一樣,所以稱為「貓街」。
香港醫學博物館Hong Kong Museum of Medical Sciences是香港一所以醫學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位於香港島中西區上環及半山區之間一帶的堅巷2號,成立於1996年,收集並保存與香港醫學發展有關的文物,用文獻及實物展品介紹香港開埠以來的醫科學術的發展歷史。館址是一所英國愛德華式建築物,有寬闊的走廊,使空氣流通充足的窗戶,屋頂蓋上中式簷瓦,帶有本地文化色彩。前身是成立於1906年3月15日正式啟用的香港細菌學檢驗所,以應付當時流行的鼠疫。檢驗所作為首個香港專為醫學化驗而設的機構,初時對流行細菌病患作專門研究,隨後更堅負起疫苗培植的工作。在二次大戰過後,檢驗所易名為香港病理檢驗所,以涵蓋更大的工作範圍。當「病理檢驗所」在1960年遷往西營盤,及疫苗製造的工作在1973年遷離後,這座建築物便一直只作政府倉庫的用途,直至1990年被香港政府宣布列為法定古蹟,在1995年移交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改建成為香港醫學博物館,於翌年3月16日重新對外開放。現時,香港醫學博物館內有十一間各具特色的展覽廳去介紹香港醫科學術的發展歷史和昔日疾病被撲滅的情況。主要陳列了多種不同之醫療用具、介紹香港醫學衛生及護理工作、19世紀時香港鼠疫的情況及實驗室展示、及中草藥的介紹和展示。此外,香港醫學博物館內亦開設了展覽廳介紹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及東華三院的歷史,同時館內有太平山觀景廊,圖書室及演講室。
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療所Sai Ying Pun Jockey Club Polyclinic,簡稱西營盤分科診所,前身稱為國家醫院Government Civic Hospital,是香港一所歷史悠久的醫務建築,在1874年創立,位於香港島西營盤皇后大道西130號,當時是香港第一所非軍用的醫院,即是政府公立醫院,由當時香港政府創立,主診用西方醫學方法治病。現在的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療所,經重建而成,由香港賽馬會贊助,是普通科診療所,由醫院管理局經營。該診所於1960年7月啟用。
蓮香樓是一間過百年歷史,有著「蓮蓉第一家」美譽的老茶樓,廣州店現址位於中國廣州荔灣區第十甫路,它與陶陶居均是廣州僅餘的兩間過百年歷史的老茶樓。從這些老茶樓的興起,廣東獨特的飲茶文化漸漸成型。蓮香樓現時均在廣州和香港設有分店,雖然兩者在經營方面已經脫勾,惟屬於同源異枝。上環【蓮香居】是【香港蓮香樓】的姐妹店。致力秉承價錢大眾化的傳統茶樓營運模式,為希望給顧客們感受真正的『水滾茶靚』,店內仍保留傳統茶盅及安排待應提着大銅煲給茶客添加熱水品茗;茶樓的出品主打懷舊點心及粵式功夫菜。主要提供工序繁複的菜式,包括招牌霸皇鴨、家鄉釀鯪魚、舊懷金錢雞及鴨腳飽等,全部制作需時是小有食店仍保留的經典菜式。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dTzqjEahF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