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怕失去自由、怕害到別人的人文詮釋》 /曾昭旭
曾昭旭老師是我高一的國文老師,當時對老師的崇拜,幾乎讓我在高三分組的時候,認真考慮要報考師大國文系為第一志願。
雖然最終仍然跟著大潮流走,念了理工,但是影響所及,我在大學一年級的中文課,只會用文言文作文,我的大學同學們應該都還記得。
感謝社群軟體平台的幫助,在我退休之後,加入了高一同學會的Line群組,又與曾老師聯繫上,得以經常閱讀到老師所寫的文章,私下也會向老師請教,得到老師的指點。(如果想要了解曾老師的話,歡迎自行Google上網搜索。)
我今天看到老師的一篇文章,談到中西文化對此次疫情的影響,在美國和台灣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做法。老師從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兩者的缺失,並提出撥亂反正的辦法。
徵得老師的同意,與我的臉書朋友們分享。大師之作,切勿錯過。
《怕死、怕失去自由、怕害到別人的人文詮釋》 /曾昭旭
1.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怕
回顧疫情,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中西差異:
首先,關於戴口罩,台灣可能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地方。加上勤洗手、少出門、與人保持安全距離,合稱防疫新生活。這種軟封城可說是繼上階段的成功加零之後,今年五月以來僅花70天就能把這波疫情壓下來的主要因素。令國外輿論在譏諷台灣過於自滿之後,不得不再度稱讚台灣的防疫能力。而反觀西方人則是對戴口罩非常反感,視為妨礙自由與人權。即使疫情高張,病亡甚眾,仍然要走上街頭遊行抗議,或者不戴口罩群聚飲酒(許多西方人視上酒館為生活必備)。頗令台灣人感到不可思議。
其次關於打疫苗,台灣人多半非常緊張怕打不到,以致連少量殘劑都爭先恐後搶打,天天質問政府為什麼不早買夠疫苗?反觀西方人(如美國)卻疫苗過剩,要用種種方便服務、實質獎勵吸引人民來打;卻還是有一半的人質疑疫苗,選擇不打。以致美國至今完成兩劑疫苗的覆蓋率才50%左右,難以達成群體免疫。也讓台灣人感到匪夷所思。
試問隔一個太平洋,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雖然因素甚多,但主要的恐怕還是文化差異,才使得台灣人(代表中華文化)和美國人(代表西方文化)普遍所怕不同,所以面對疫情,也才有這麼不同的反應。
這文化差異我們很容易想到的就是中國人包括台灣人比較戀生怕死。這看法雖然似嫌粗糙,卻並非沒有道理。中國人常諱言死(連醫院大樓都沒有四樓),俗語更是直說「好死不如賴活」。真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會賴活的人,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都能堅靭地活下去,人還愈活愈多。即使病痛纏身,常跑醫院,每天吃一大堆藥,還是要活。就更不用說病危之時,家屬幾乎無例外地要求醫生用盡一切手段去急救挽回了(而不管是否徒增病人的苦痛)。所以在台灣,洗腎、葉克膜、達文西手臂、鼻胃管灌食、插管、CPR急救等等都有濫用之嫌。遂產生醫藥愈發達,不健康餘命愈長且愈苦痛的荒謬現象。真是執著於賴活到完全沒道理的地步了!那麼,過度緊張於執行防疫新生活是否也是其中一環呢?
當然,這種戀生怕死的所謂文化影響,早已不是中華文化的本來精神。相對的,西方人愛自由而不在乎染疫死亡(所謂不自由 毋寧死),延伸到也不在乎傳染給別人害別人死亡,其實也已經是西方文化精神的墮落;變質為寡頭的個人主義,也並沒有比中國人的戀生怕死好到那裡去。總之,只要是從怕出發,不管是怕死還是怕失去自由,都一樣是文化的變質墮落;只是因文化性格不同,所以墮落也有不同形態罷了!
2.文化精神異化變質衍生種種心理恐懼病痛
原來中國人容易戀生怕死,是因中華文化根本就是一種生命精神,引申之也包括道德精神。狹義的生命精神是指一種肯定生命的存在與求生存的靭性彈性、適應力包容力;用一句白話表示,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但廣義的生命精神則要進一步問活下去所為何來?答案就是去創造生命存在的意義價值,或說去立人達人愛人,亦即充分地自我實現。此即名曰道德性或理想性。用一句白話表示,就是「一旦活得下去,立刻就要求要活得優美」。亦即:生命主體性一定要自覺地發展出道德性來,才是真正的主體性(真我);否則,停留在努力求生存而忘了善用生命以創造意義與愛,生命精神就會失落,退墮到以維持形軀肉身的生存為唯一目的,遂衍為荒謬的戀生怕死心態。其所以荒謬,即在長生永不可得,戀生終必無望,所執只是假我。於是怕死之情也就永不能解除;人生將永只有苦而無樂,反成生命的實質否定。以否定生命(放棄意義之創造)來貪愛生命,此所以為矛盾荒謬也!
至於西方人之愛自由,首當釐清此所謂自由到底是指什麼?原來和莊子所謂逍遙、佛家所謂自在大大不同,而實指一種生存權或基本人權。如羅斯福總統許諾美國人四大自由,總言之實即生存權也。又如西方許多國家的國歌,歌詞大都提到與敵人鬥爭以爭取自由,甚至充斥血腥殺戮(法國國歌足為代表),主題實即國家民族之生存也。但此所謂生存,意思卻和中華文化脈絡下的生存不同:中國人是指素樸的形軀生存,意義是好活用此身以進行道德創造。但在西方文化(姑以基督教文明為例)的脈絡下,人身並無主體的身分(上帝是唯一的主),而只是上帝的工具。上帝頒布律法與上帝之國的藍圖,人則納入此律法結構中享生存生活之權利以盡為上帝服務以依上帝藍圖建構地上之國的義務。換言之,人的自由只是上帝誡命與法律規定下的行動自由(可稱為廣度的自由,與中華文化脈絡下之心靈主體自由或深度的自由不同),目的是藉此善盡待奉上帝的義務。因此,若忘記善盡作上帝博愛工具的責任,自由便會退墮為自我中心、自私任性,到玩法弄權,背叛上帝律法的地步。這當然是西方文化精神的變質異化,於是神化為魔,假冒上帝之名而實行魔鬼之事。西方近代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掠奪世界資源以自利,皆其流也。
3.文化退墮之病仍當用文化療癒
以上分析中西文化異化退墮的不同脈絡,而同歸於有所怕的虛弱心理。而不管怕什麼,都可總說為怕死(請參考前著《論生與死的詭譎相即》一文),亦即怕我之不存在;只是西方人的存在觀是「我自由故我在」(自由本質即生存權),中國人的存在觀則是「我活著故我在」(活著即一切可能之基礎)罷了!
而不論中西,其生命的存在都是要指向意義價值之實現的,差別只在實現的形態不同;在中華文化是善用形軀以作道德創造,在西方文化則是享自由人權以盡為上帝愛人工具之義務。所以,當其退墮為執小我自私的時候,都同樣會有假上帝或道德之名以自我文飾的虛偽。在中華文化脈絡是假借仁義之名而實則忘義逐利(孔子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生活中,無論親子友朋乃至政府人民,口口聲聲為你好而實則以威權干涉宰制,不知尊重人權者多矣。在西方文化脈絡,則是假冒上帝之名而實則叛神歸魔(如浮士德出賣靈魂與魔鬼交易);在社會與國際,自以為秉上帝旨意而對異國異族異教徒橫施歧視侵畧迫害滅族之暴行,不知衆生平等,皆當為上帝之博愛所蔭庇者亦多矣!於是落到疫情的面對,在西方美國,遂有將自我自由無限上綱而敵視戴口罩者、排斥亞洲裔(誣之為病毒源頭)之表現。在台灣,則有將戴口罩以免害別人被傳染之道德立場無限上綱,自居於道德優位而對不戴口罩者輕予指責,橫加干涉,教訓之餘,甚至還施予霸凌懲罰。這些實都是假自由假關懷、假正義假道德的表現,雖中西形態有異,其屬假冒為善則一也。
那麼,對這些因文化精神泯失扭曲變質而形成的病痛(其病徵則可總結為怕之一字,即《大學》所謂:「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也),要如何才能得到療癒呢?而答案無他,就是回到文化發展的堵塞處重新求其通罷了!在此要點有二:一是問你的文化發展是因何堵塞的?二是那要如何才能彌補前愆重新走通?
先說中國文化這一面,問題乃出在由內聖(個人心性修養以成為仁者愛人的君子)跨到外王(事實上能普遍且有效地愛到眾生)時被卡住了,使得愛傳不過去,或在傳過去時愛變質為非愛。為什麼會如此?則因太容易用愛籠罩一切(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而忘了現實上人我有別,當尊重對方的人權或自由意志。遂導致以道德、以義理、以愛傷人,而受傷者還得因感情故委屈忍受。子女忍受父母,父母也得忍受子女,愛之互動竟成互相折磨,遂成中華文化體中的普遍陰暗。那麼當如何彌補此文化體的漏洞呢?簡言之就是當從西方文化得到尊重人權(西方文化脈絡下之廣度自由)的啟發與覺悟、肯認與實踐。由家庭以至於社會、國家,次第皆然;然後從修身開始推擴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事業才能走通;這當然進一步包涵現代社會、政治體制的合理運作,即所謂民主也。
再說西方文化一面,問題乃出在人僅自居為上帝的工具與僕人,生活在依法行政的體制運作中,只與認知理性相關,卻把價值問題丟給宗教,感情問題丟給文學藝術,自己只屬宗教文學藝術的受蔭庇者或受益人(西方人普遍有對教士與文學藝術家的崇拜情結),而不知自己也可以是生命感情與道德價值的主體(這當然須經一番自覺的工夫修行)。於是生命主體沈隱成為佛洛伊德心理學中的黑暗本我,當宗教法律與文學藝術的帶領薫陶力衰退,便會冒上來成為自利相爭的亂源。何止遺忘上帝的仁慈(仁慈更高於正義),更且將自私自利合理化為生存競爭的正義(達爾文的進化論、美國理直氣壯的所謂國家利益、美國優先)。遂致擾亂世界,各奉自己的上帝伸展自己的權利,而難以分辨誰屬上帝誰屬魔鬼了。那麼當如何彌補此文化體中的漏洞呢?簡言之就是當從中華文化得到主體自覺(中華文化脈絡下之自由,即道家禪宗之深度自由也)的啟發與覺悟、肯認與修行。啟動仁心的自覺,以培養根本自信,拓展宇宙心胸,超越一己一族一國一教的局限而直通上帝博愛的本懷,以天下為己任,為萬世開太平。這樣才能真走通依上帝心中的藍圖(大同世界?)以建設地上之國的康莊大路。
當然,以上提示的彌補療癒之道,實質上就是中西文化兼取其長的會通之路。這激盪會通事實從馬哥孛羅、利瑪竇東來就開始了,其間迂迴曲折、辯證跌宕,至今未已,也許才是又一波的方興未艾,而必蔚為未來世界文化發展的主旋律,吾人且拭目以觀,靜心以待。
2021-8-22 4300字
感情變質意思 在 Corey The Man Yog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This too shall pass 這同樣也會過去
這首November Rain *註1 講的就是無常, 這首歌雖然講的是一個黑暗的故事, 但是歌詞裡面也暗喻了隧道中的一盞光:
‘Cause nothing lasts forever
因為並非任何事都能長久
Even cold November rain
連十一月的冷雨也有停的一天
This too shall pass 這同樣也會過去(蘇菲教派古老的故事):
有位住在中東地區的國王,總是在快樂與絕望的情緒中擺盪。一點小事就會讓他勃然大怒或是引起劇烈的情緒反應,使得他的快樂像曇花一現般地轉變成失望,甚至絕望。
終於有一天,國王對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感到厭煩了,想要尋求出路。他派人去找一位國土中受人尊崇而且據說已經開悟的智者。
當智者到來後,國王對他說:「我要變成和你一樣。請你給我一個可以為我的生活帶來平衡、祥和以及智慧的東西好嗎?我可以付出任何代價。」
智者說:「我也許可以幫你,但是這個代價太巨大了,你的整個王國都不夠付。所以,如果你能珍惜它的話,我就把它當禮物送給你。」國王承諾他會好好地珍惜這份禮物,於是智者就離開了。
幾個星期以後,智者回來,交給國王一個裝飾精美的玉雕盒子。國王打開它,看到裡面有一隻很簡單的金戒指。戒指上刻了一句話:「這個同樣也會過去。This too shall pass」
「這是什麼意思?」國王問。智者說:「經常戴著它,不管發生什麼事,在你評斷那件事是好或壞之前,觸摸這個戒指,然後念上面刻的文字,這樣,你就會永遠在平安之中。」
◆ 這個金戒指的故事指出了「無常」的事實,當我們能認識到「無常」時,就能夠做到「不執著」。不抗拒、不評斷、不執著,就是真正自由和開悟生活的三個面相。
◆ 刻在戒指上的字,不是說,不應該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一切,也不是僅僅在你受苦的時候給你一些安慰而已。它們還有更深一層的任務:讓你覺知到,不管是好是壞,由於一切事物的無常本質,所有的事物都是稍縱即逝的。當你覺知到事物的無常之後,你對它們的執著就會減少,同時你對它們的認同程度也會減低。
◆ 不執著,並不表示你不能享受這個世界所提供的美好事物,事實上你可以更加地享受它們。因為,一旦你看清並接納萬物的無常和不斷變化的必然性之後,你可以在它們存在的時候好好享受其中的樂趣,而不會擔心或焦慮將來會失去它們。
◆ 領悟到「這個同樣也會過去」能夠為你帶來不執著,而不執著會讓你進入生命中另外一個向度:內在空間。經由不執著,還有不評斷、內在不抗拒,你獲得了進入那個向度的途徑。
◆ 「這個同樣也會過去」,這句話是一個真相的指標。在指出有形世界的無常時,它也暗喻了永恆。只有你內在的永恆,才能夠辨識出無常。
~摘自《一個新世界-喚醒內在的力量》/ 艾克哈特˙托勒 著
Corey 線上課網址:
https://corey-yoga.teachable.com/courses
8周線上冥想訓練:
https://www.facebook.com/CoreyYoga/videos/193032426156845
*註一
November Rain 是Guns N’ Roses最有名的歌曲之一*註1,也是史上最貴的一支MV之一。這首歌的MV是根據Del James的短篇小說Without You改編的。原本預計要拍成三部曲,分別是三首歌:November Rain, Don’t Cry, This I Love,第一首November Rain是主唱Axl和女友Stephanie演出,不過拍完二部曲後兩人就分手了。
Without You小說內容敘述一個曾紅極一時的明星,後來卻過時,每天嗑藥酗酒,和女友也是分分合合,有一次打電話給女友,卻毫無回應,他到女友家破門而入,才發現女友聽著她的歌,已舉槍自盡。雖然November Rain 的MV裡最後女主角Stephanie死了,不過卻沒有交代她是怎麼死的,算是很含蓄地表達這一部分。
歌詞內容是男子告訴他的愛人別再沉浸於過去的傷痛,否則她將無法愛自己,更無法愛別人。
第一段敘述他望著她,卻已經感覺不到從前的那份愛,不管過去他們愛得多麼轟轟烈烈,終有這麼一天感情會變質,雖然他始終如一地愛著她,不過單方面的愛就如同冷雨中的燭火,很快就會熄滅,無法長久。
雖然他領悟到,沒有什麼是永恆的,事事都會改變,不過仍抱有一絲希望,希望透過時間來緩和一切,希望兩人只要給彼此時間空間靜一靜,就一定能解決問題。歌詞不斷重複need some time all alone/ need some time on your own,不過到歌詞最後面,卻又點出,雖然獨處很重要,但Everybody needs somebody,每個人都需要陪伴,所以在獨處之後,希望能與愛人再次相愛,再次陪伴彼此。
最後一句You’re not the only one真的意味深遠,一方面指的是妳絕不孤單,我會永遠陪在你身邊,但另一方面也是說妳並不是唯一受傷的人,我也在感情中跌跌撞撞,我們倆都是受這份情所苦,但我卻甘心為你愛得死去活來。
感情變質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詩作賞析 暨《#國文天地》「 人間魚詩社 」詩輯資訊※
今天是母親節,我們分享的詩人,自然是某個幸福家庭裡一位美麗的媽媽Chamonix Lin(夏慕尼),並由林家淇賞讀──摘自家淇〈 賞讀 Chamonix Lin(夏慕尼)詩作〉),全文則刊於《國文天地》「新世紀新詩社觀察:人間魚詩社特輯」(5月號/2021 第432期),文末附相關的目錄,無論是賞讀的、或被賞讀的,恭喜每一位作者。
※
Chamonix Lin〈如果可以〉
如果可以,我想
從你眼睛汲取一籃星星
在你胸口磨蹭一片夏天
再返回我的生活常軌
是該買雙銀色亮片舞鞋
騎車的時候
工作的時候
想見你卻說不出口的時候
才能在心裡肆無忌憚地跳舞
秋末的雨薄薄落在安全帽護目鏡上
車浪起伏洶湧
險些淹沒我那輛藍色的老舊輕型機車
行走漂浮不定
如果可以,我想
將機車停在路邊淋雨
唸一段張愛玲
讓你幫洪嬌蕊的吐司塌點兒花生醬
「你知道我為什麼指使你?要是我自己,也許一下子意志堅強起來,塌的極薄極薄。可是你,我知道你不好意思給我塌的太少的!」
所以
如果可以,我想
再見你
※
林家淇 賞讀:
首段,令人感受「我」對「你」滿滿的佔有慾:「如果可以,我想/從你眼睛汲取一籃星星/在你胸口磨蹭一片夏天/再返回我的生活常軌」,「我」希望「汲取」「你」眼裡最吸引「我」的寵溺或者愛慕的眼神,因為「我」不想讓其他人發現「你」的魅力;「我」更想在你溫暖的胸膛像寵物般磨蹭一番,收集了充分關於「你」的氣味後,「我」才能好好地再返回生活,繼續度過每一個「你」不在身邊的時刻。
第二段「是該買雙銀色亮片舞鞋」,此處特別提及「銀色亮片」的舞鞋,個人解讀為:詩中主角對「你」的愛難以掩飾,不論「我」走到了哪裡,就像那閃耀的舞鞋一樣,「我」無法忽視它,無法忽視「你」在我心裡佔有的面積有多大,不論是「騎車的時候/工作的時候」,「我」多麽想對外面的世界大聲的呼喊「我」有多麽愛「你」,但這是瘋狂的、是不理智的,於是在「想見你卻說不出口的時候」,「我」就在心底「肆無忌憚地」為「你」跳舞。
「秋末的雨薄薄落在安全帽護目鏡上/車浪起伏洶湧/險些淹沒我那輛藍色的老舊輕型機車/行走漂浮不定」,第三段筆者認為是整首詩的轉折,「秋末的雨」、「車浪洶湧」、「淹沒」等詞,都暗指著這段感情起了不同的變化,但這樣的變化如同「秋天的雨」是自然現象不可逆,如同「車浪洶湧」是外在影響,並非是「我們」彼此的愛情產生變質,而是外在的因素影響,都讓我們迫不得已必須分離,讓「我們」之間的情感無所適從,沒有歸屬並「漂浮不定」。
「如果可以,我想/將機車停在路邊淋雨/唸一段張愛玲/讓你幫洪嬌蕊的吐司塌點兒花生醬」,以及在末段引用了張愛玲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裡的角色人物「洪嬌蕊」所說的一段話:「你知道我為什麼指使你?要是我自己,也許一下子意志堅強起來,塌的極薄極薄。可是你,我知道你不好意思給我塌的太少的!」此處的對話,在小說裡大約是嬌蕊起身從碗櫥裡取出一罐花生醬,而振保則說花生醬容易使人發胖,嬌蕊表示自己是個粗人,愛吃粗東西,但還是使喚了振保為自己的吐司塗上花生醬。嬌蕊在小說裡是「紅玫瑰」的代表,說愛吃粗東西,表示她不拘社會眼光,但後來的一句:「也許一下子意志堅強起來,塌的極薄極薄。」表示她為了愛人振保做出妥協與改變,可最後一句「可是你,我知道你不好意思給我塌的太少的!」嬌蕊知道振保會因為寵溺自己而依順自己的喜好。此段皆表示兩個相愛的人,為對方展現疼愛的一面,因而回到詩的末段,「讓你幫洪嬌蕊的吐司塌點兒花生醬」,我解讀為詩中主角懷念愛人昔日的寵溺,緊接後續「所以/如果可以,我想/再見你」,「我」還想再享有「你」的寵溺,再回到以往。
夏慕尼的詩句,用字不艱澀難懂,但詩句之間的安排深有巧思,透過詩句與詩句的陳述,偶爾會有強烈的跳躍感;就我讀來,像是「愛麗絲夢遊仙境」般,極有畫面,但故事發展難以預測,甚至偶有冒險或奇幻之感,甚為有趣。她在情詩表達上也相當細膩,且富有層次感。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夏慕尼(#ChamonixLin)創作,粉專 #夏日的不良嗜好
#林家淇 賞讀,粉專 長手兔的儲藏室,Instagram:a.dream1021
※夏慕尼,本名 #林佳穎,去年出版《#你可不可以培養一點不良的嗜好》(松鼠文化,2020年2月)。
※《國文天地》「新世紀新詩社觀察:人間魚詩社特輯」(5月號/2021 第432期):
#許麗玲 #純粹與無限──#人間魚詩社創立小記
#黃觀 #我看人間魚詩社的未來
#白楊 #石秀淨名 的「#初禪今果」,#以禪論平生
#葉莎 #走在虛無的實體世界
#胡淑娟 #生命變奏的時光
林家淇 賞讀Chamonix Lin詩作
#呂振嘉 #筆尖下的真實──#論吳添楷詩四首
#冷霜緋 #如光詩的優游──#以詩記下我們一小片天空
#吳添楷 #人間魚詩社的回顧與觀察
※感謝家淇提供文檔,亦感謝人間魚副總編輯黃觀,及詩人夏慕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