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效應】愛自己始於看見與理解內在創傷
文斯費利帝一名相當知名的減重診所醫師, 他將一名名為唐娜53歲的婦女,靠著他的減重計劃成功了剪了大約45公斤,結果在短短六個月又胖回來。費利帝醫師 我相當挫折,他之前明明表現得這麼好,他的努力明明換來的成功...怎麼會又回到原點?
費利帝醫師決定找出原因, 他對病人提出一連串的基本問題:你出生的時候有多重?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多重?上高中的時候有多重?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時候是幾歲?
本來他要詢問唐娜第一次性行為的時候是幾歲時,他一時口誤:“你在第一次性行為的時候是幾公斤?”
唐娜想都沒有想直覺回答:“18公斤“
”18公斤?“費利帝非常驚訝,以為自己聽錯了。
唐娜垂著頭說:”那時我四歲,是跟我父親。“
類似的個案故事層出不窮,一旦他的個案遇到新的男性對他們展開追求, 他們又會復重。
費利帝心想:會不會是他們的潛意識透過增重,想辦法保護自己不要再次受創? 說不定體重就是心理和情緒上界線,可以保護他們不受傷害。
為了理解虐待與肥胖隱藏的關聯,費利帝醫師開始在減重門診諮詢時,進一步理解個案早年的遭遇。 他驚駭發現,似乎有一大半的病人都曾經遭到性侵。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得
當我們遇到壓力情境或是創傷事件時,往往會啟動”戰或逃或靜止反應“,而如果我們一直在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底下生存,我們的大腦就會一直啟動壓力反應,讓我們得以在這個危險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過去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創傷經驗會讓我們被生理上的恐懼與無助淹沒、製造出無法承受的情緒紊亂,減低自我效率以及自我控制的感覺等。
因此,當我們童年逆境經驗越多,壓力反應系統就要越頻繁、越強烈地對多種壓力來源做出反應,可容忍的壓力反應也就越可能變成惡性壓力反應;經歷過負面事件,不但會影響大腦結構和功能,還會影響發育中的免疫和內分泌系統,甚至是連帶改變細胞讀取和轉錄DNA的方式。一旦壓力反應系統失調,就會產生年所生物反應,身體的系統器官也會開始出現各種毛病。人體有點像複雜、巨大的瑞士錶,每一系統要是發生什麼事,心血管系統也會受到波及。
以上的段落皆取自於”深井效應“這本書。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腦海中不只有整理出自己曾有過的童年逆境,也想起我身旁的親友與個案們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男性。
他明明是一位上市上櫃公司裡的高階主管,身旁也都有女性主動對他示好,他卻不敢進入太深層的關係當中。
當我們談了幾次之後,他才娓娓道來他內心真實的恐懼:“你知道嗎?每次女人一掉眼淚的時候,我就想起我媽瘋狂起來的樣子,她會拿起愛的小手抽打我,一邊掉眼淚,一邊數落著我爸的不是、還有我奶奶怎麼苦毒她這個媳婦...
有次我終於受不了了,把我媽媽對我做的事情跟我爸爸說,我爸居然說:哭什麼?!男孩子連這種事情都不能承擔!以後怎麼承擔大事!不准哭!用你的腦袋想想怎麼辦!”
“老師,你不要看我現在這麼成功,其實我之前創業失敗過,那時候的女朋友還跟我說,這樣我爸說你買不起房子,叫我不要跟你在一起吃苦....她哭著這樣跟我說,可是還是離開我,我覺得每次看到女人的眼淚就好像準備要被傷害的感覺,你會不會覺得這樣的我很可笑還是很軟弱?“
#我們內心都有個受驚嚇的小孩
我想說的是,或許我們內心都有一個受到驚嚇的小孩,卻難以表達自己內在的苦與軟弱,尤其是我們的文化鼓勵著男性應該要堅強且勇敢,甚或是理應要五子登科,這樣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的樣態,往往忘記了我們是人,我們會受傷也會有所限制,也忘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獨特性以及這個社會所給予的資源與階層上的不平等。
不論是在心理學臨床研究中或是于玥的經驗裡頭,確實也發覺男性確實不擅長求助也不容易表現自己的苦痛。
在”我已經夠好了“一書中一位被訪談的男性這麼說著:「我們男人也會自卑,深切的自慚形穢,但是當我們接觸外界,分享自己時,情感卻大受打擊。 而且不只其他男人這樣對待我們而已,當然他們會痛扁我們,但是女人也是如此。你說你希望我們展現脆弱和真實的一面,但是少來了,你們根本受不了,你們一看到男人那樣,就覺得噁心。」
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當我們在一個長期處在高焦慮與高壓力的環境當中生存時,是很難展現自己的脆弱與無助,我們會處在惡性壓力反應之下,自然難以放下防備、難以與他人親近、就好像是刺蝟一樣處於備戰的狀態,長期下來也會對身心造成巨大的影響。
如果我們能夠對自我這麼受傷與震驚的內在小孩有多一點的疼惜,停下來對自己說:“沒關係,你會這麼震驚與不知所措是正常的,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我陪你一起面對。”這將會讓我們對待自己的傷痛更加理解與接納一些,也會更同理看待其他人的苦難。
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裡頭提到治療師在協助個案探索自己防備性與挑剔性的行為是怎麼來時,如果停止挑剔伴侶的話,那個案會發生甚麼事?(p.315)
個案回答:「如果我批評別人,別人就不會來傷害我,如果我表現得很完美,就沒有人會批評我。」
治療師邀請個案感謝內在的挑剔專家,讓它免於傷害和屈辱。個案放鬆了一些,更進一步探索挑剔專家是在保護著誰。
個案看見七歲的自己被父親瘋狂鞭打著,不知道該如何抵抗,只能尖叫。而他內心便長出挑剔專家,不斷責備那個小男孩,說他是一個懦夫;治療師邀請個案傾聽那個小男孩的聲音,並且想像現在已經長大成人的他,坐上時光機回到當時的場景,保護小男孩並且帶走小男孩到別的地方遊玩。在治療過後,這位個案也較能夠在親密關係裡自在地與伴侶相處,挑剔性的話語也減少了許多。
我們成長的過程往往會發展一種慣性的模式去對應這個世界,這個模式可能一開始是為了保護我們而存在,但發展過度甚至太過僵化時,反而會因此阻礙我們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因此,倘若花點時間陪伴自己,不帶著批判的心情,只是好奇與真誠的心傾聽自己的內在,便得以在關係中活得更自在與親密。(更棒的是,還可能減重?)
除此之外,在深井效應一書也提及,好好地睡眠、運動、足夠的營養、健康的人際關係以及正念也得以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更足夠的安全感。其實于玥也認為我們常說身心健康,意味著生理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生理,依照中醫的角度也認為我們的體質與飲食也會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倘若我們能夠先從"好好照顧自己的生理需求"開始,那便是愛自己的很大一步了。
#深井效應 #創傷知情 #愛自己
延伸閱讀:
過好一個你說了不算的人生 張沛超著
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娜汀.哈里斯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向高牆說不」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黃益中 權利是與生俱來的, 使用權利的能力,則要靠教育啟發! 「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村上春樹 制度的不公不義、荒謬的歧視言論、貧窮的階級複製…… ◎ 徒有思想僵化的教育體制,學生的未來在哪裡? ◎ 窮...
慣性 誰 提出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傾訴不是倒垃圾
有一天,我跟一位女性友人吳小姐一起吃飯。她已經在美國洛杉磯待了六年,個性外向,是那種有什麼事都願意對人說的女性。飯桌上,吳小姐一直抱怨,眼神充滿不屑,說:「知道我最煩什麼嗎?就是那些沒有耐心的人。別人跟他說點什麼東西,剛講了幾分鐘就受不了,動不動就找藉口走開,不給人留面子。平時還是好朋友,到了關鍵時刻就靠不住!」
我知道吳小姐是個平常有事就會找人挖心掏肺的人,她心裡也藏不住事,也不夠堅強。遇到工作不順心,情感不如意,和朋友有了衝突,她都習慣找人沒完沒了的傾訴,並把這當作信任別人的表現。她認為,因為我信任你,才向你傾訴,否則才不找你!這就是吳小姐的原則。
但我認為,無論你和對方的關係多好,傾訴也要適可而止,否則只是把對方當作情緒垃圾桶。有些事情翻來覆去講許多遍,對方早就聽膩了;有時候對方沒有太多時間聽你嘮叨,可能忙於工作,或者有事要出門,而你還在不停的重複那些沒有實質意義的話,對方肯定會感到厭煩。
如果你過度傾訴,講個不停只會嚇跑朋友,讓對方和你產生距離,不敢找你聊天,怕和你溝通。說穿了,有這種毛病的人很難找到知己;就算普通朋友也不會多,因為大家都想讓自己的耳根子清靜一點。
■ 再好的朋友,都不是情緒垃圾桶
當然,站在你的角度,之所以傾訴有自己的立場和理由,可能是工作不順心、過於孤獨、受到同事的冷遇,或受到客戶的欺負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理由,也讓人覺得這些傾訴具有某種「正當性」。但也因此,你便覺得向朋友傾訴是自然而然的,而朋友就必須聽你嘮叨個沒完沒了,就像吳小姐說的:「我需要發洩自己的鬱悶和不滿。在這種時候,不找閨密說又能找誰呢?她們是我最佳的傾訴對象!否則幹嘛當朋友?」
吳小姐話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但並非所有人都認同。簡而言之,人們願意站持成為朋友的「垃圾桶」,聽對方倒倒苦水,抱怨一下,給對方心理上的安慰,但不會容忍對方每天都向自己大吐「苦水」,沒完沒了。誰願意成為這樣的角色?所以傾訴必須適可而止,要防止過度傾訴引起對方反感,不再拿你當朋友。
■ 是紓壓,不是嘮叨
向別人傾訴要適當,也要講方法。除了避免話題重複,態度既不要太激烈,也不要太隱晦,必須把話說明白,告訴對方自己需要哪些協助。我們得平心靜氣的講,避免在朋友面前講得吹鬍子瞪眼,好像自己的不幸全是面前這位傾聽者所造成。
同時你還得選對時間,要在正確時間向朋友傾訴,不能老是在半夜吵醒別人,強迫對方在沙發上聽你嘮叨到天明,總是這樣做的結果,就算再好的朋友也會厭煩。
愛德華教授是我主持的諮詢機構顧問,他認為,在心理學上「傾訴」的作法確實可以用來宣洩情緒,但並非解決心理問題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我們心中有苦悶,可以適當傾訴,例如壓力很大時,進行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的傾訴沒有問題,但必須找對人,選對方法,控制時間。
怎麼做才算「適當」呢?你可以先設定好程序,提出一些要求,嚴格的按照這些既定的要求去做,不要突破設定好的底線,否則傾聽者很容易就發現你生活中負面的東西,並加以放大,對你產生負面印象。
愛德華教授說:「朋友之間的過度傾訴,實際上是一種對於情感宣洩的不良引導,可能會讓事情極端化。過度傾訴就像是一種毒品,讓身體和心理上癮,我們只要一天不傾訴,心情就不能平靜,如此一來,朋友會對你敬而遠之,誰也不願意活在那些話語垃圾的殺傷範圍內,你也更難從中走出來。」
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每次都重複同一個話題、宣洩同一種情緒或拿同一件事抱怨個沒完沒了,這只會讓對方覺得你缺乏基本的自省能力。有的人的確如此,跑到你跟前發牢騷,把一件事從頭到尾說了一遍,你耐心的聽、真誠的講、也給了建議,他們當場也頻頻點頭,好像已經想通了,但第二天又重複一遍昨天的談話。不用幾天時間,任何人都會對此感到厭煩。
一個人如果每天都聽你重複嘮叨、不斷倒帶,耳朵早就生了厚厚的繭,恨不得離你越遠越好,還會跟你做朋友嗎?
.
本文摘自
《#關係力》
用10%關鍵人物,成就90%大事!
.
作者: 李維文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關於如何抱怨,一直是版面上朋友很關心的議題。然後,這又牽涉到受害者心態的議題,因為這樣的人會牢牢抱著這樣的狀態,不願意改善。
我先說,大部分版面上的朋友,不太會是受害者心態的人,或至少狀況還不會太嚴重。因為真的進入這種狀態的人,其實不太想學習,根本連看文章想調整自己的動機都很薄弱。
即便有求助或者閱讀,但也都慣性地說「沒有用」。意識上宣稱自己想改善,但無意識歷程中,一直抗拒讓自己脫離目前熟悉的狀態。
這本書今天(8/18)晚上9點半會進行直播,歡迎參與。
祝願您,懂得適當宣洩自己的情緒,但知道往前走才不會讓自己在原地委屈!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慣性 誰 提出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90秒的情緒迴圈>
掉入負面情緒時,大家通常會怎麼做呢?
這幾天在≪奇蹟≫一書裡面讀到一個有趣的片段,分享給大家。
---------------------------
先說說≪奇蹟≫作者吉爾泰勒博士。
1996的某個早晨,哈佛大學的腦科學家吉兒.泰勒突然中風。
她的左腦嚴重腦溢血,兩三個小時後,她已經無法行走,說話或是閱讀。
甚至連自己是誰都想不起來。
接下來的8年間,她開始依賴右腦,像個嬰兒般的重新面對世界,生活失能的她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世界的祥和。8年後,她奇蹟恢復了。
這趟中風經驗讓她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人生,更有意識的掌握自己的左右腦使用,並且有意識的分析自己性格以及腦內的神經迴圈。
---------------------------
整本書的內容都很生動有趣,但其中一個90秒情緒迴圈論我覺得很實用,非常適合在容易爆炸的育兒生活中執行。
簡單來說每次情緒被激起,大腦會需要大約90秒跑完那個情緒迴圈。(以後決定只要看到小孩在地上滾,或自己想爆炸,就馬上拿起馬錶計時XD)。
負面情緒迴圈則是在左腦形成的一種習慣性思考模式。而這個迴圈會因為不停地練習而變得越來越堅固,接著它就會變成一種你的固定思考模式,變成你「看」世界的方法。(因為腦只會選擇自己想要看見的部分,難怪人說思考創造實相。)
---------------------------
例如
無法脫離原生家庭問題的人,只要某種特定情緒一上來,馬上就會跑出「都是因為我父母帶給我的傷害,讓我一直......。我這輩子都會帶著這個陰影,無法快樂起來。」
不夠有自信的人,只要人際關係稍有緊張,立刻就會開啟
「我就知道我一定不會是那個好好被尊重對待的人,我就是不被喜歡」的迴圈。
這些迴圈會跳針般的一直在腦中重播,讓人想脫離又無法自拔。讀到這段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媽媽會花上30-40年一直重複敘述自己如何被婆婆欺壓,對先生感到失望。
大概是那個迴圈已經變得很大,大到都要變成宿命了。
---------------------------
讀到這裡很有感,因為我的腦中也內建了許多不必要,我自己也不想要的負面情緒迴圈。
某些迴圈會因為育兒中的某種情景被勾起,讓我感到憤怒與悲傷。
要告別這些經年累月打造出的情緒迴圈並不容易,但我喜歡吉兒.泰勒博士提出的方法。
1. 當那些情緒上來時,給自己90秒的時間讓大腦處理完它。這些情緒就像小孩子一樣,有人聽它,有人理解它就沒事了。
所以給自己90秒的時間,讓它流過身體。
2.如果超過90秒,那些迴路仍霸佔腦袋。你可以隨時準備3件讓意識轉向的事
a. 去回想一件某件覺得很迷人,願意深思的事物。
b.去思考某件能帶來極大樂趣的事物。
c.思考某件想要做的事。
---------------------------
書裡面還有許多有趣的部分,例如左腦失能,無法理解語言及閱讀文字後,右腦仍然可以用其他方式感受到對方想傳遞的訊息。一顆看似「不文明」的腦袋,卻可以更加本能的感受到和平與愛。
---------------------------
吉爾泰勒博士在闡述中風後與母親的相處部分也讓人很感動。
「中風後我再也想不起母親是誰,甚至無法理解“母親”這個概念。只知道眼前出現的這位婦女她會很溫柔的對待我。她告訴我這條歪歪斜斜的線叫做S,然後她就像蛇一樣一直發出嘶嘶嘶那種荒謬又可笑的聲音,直到有天我可以再次閱讀並且與她談話。」
「她和我一起躺在病床上,像擁抱小嬰兒般的擁抱我。我深深相信那份愛就是讓我恢復的關鍵。」
寫到這裡有點鼻酸沒辦法使用左腦好好表達自己想要說的,不過我想寫張提醒自己的小卡放在口袋內,以後感到生氣或是感到悲傷時,告訴自己90迴圈秒後,還是有很多人愛你,還有很多人等你去愛,還有機會看到世界許多美好的部分。
要提醒自己時時這麼相信著。
pic:90秒內可以把我氣到快爆炸,但又可以讓我開心到不行的小傢伙。
慣性 誰 提出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向高牆說不」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黃益中
權利是與生俱來的,
使用權利的能力,則要靠教育啟發!
「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村上春樹
制度的不公不義、荒謬的歧視言論、貧窮的階級複製……
◎ 徒有思想僵化的教育體制,學生的未來在哪裡?
◎ 窮人難以翻身,注定淪為階級複製下的犧牲品?
◎ 憑什麼同志的幸福權利,掌握在他人手裡?
◎ 性別歧視引來仇恨與絕望,是誰讓憾事一再發生?
◎ 別抹殺他們的教育熱忱,把勞動尊嚴還給教師們!
翻轉教育,真正要翻轉的是學習的本質。過去上命下從的服從關係,轉成平等互動的夥伴關係,破除師長本位,回歸學生本位,才是再次啟動教育改革的意義。
黃益中第一本著作《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為我們奠定批判性思考的邏輯根基、喚醒人們沉睡的同理之心;這次,他要我們重新審視現有制度的合理性、慣性思考下的盲點。面對體制的不公平、不正義,你我都有說不的權利!
本書特色:
◎ 以《思辨》為根基,更深入探討各面向議題的公平正義問題,以開放性討論取代一言堂,打破同溫層界限。
◎ 以「教育是一切根本」為出發點,對損害學生、教師權益,最後致使惡性循環發生的制度提出質疑,並提出有建設性的改善方式。
◎ 引用國內外統計數字,清楚說明台灣的勞動、居住處境與難題。

慣性 誰 提出 在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牛一) 和伽利略的「慣性」其實並不相同 的推薦與評價
重力(地心引力對"牛一" 來說是外力,但伽利略將它視為慣性的一部份) 2. ... 不過到了16世紀,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的模型之後,可以漂亮、簡單地解釋周日 ... ... <看更多>
慣性 誰 提出 在 【自然系列-物理| 力學02】(伽利略與慣性) 原來是習慣的部分阿 的推薦與評價
十四世紀布里丹博士曾 提出 :「物體物體被拋擲後,明明沒有施力,離開手卻會繼續運動的問題」與假說,到底物體的運動是怎麼回事?其實十六世紀以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