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語言為的是什麼?
為的是溝通,為的是多一扇看這個世界的窗口。
但在台灣,我們最早開始學的外語,也就是英文。不是學來溝通的,是學來考試。
考試必需有個可評定的標準,所以就考選擇題,不考口語說話。因為前者才有辦法大量閱卷,評定分數。評鑑口語說話能力,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
然後,考試決定教學方式。許多學生整節英文課,看課本、背句型、記文法,卻是一個英文句子也沒說過。或是只是照著課本覆述,從沒自行建構一個句子,嘗試用英文表達自己。
這樣學出來的英文,遇到外國人時,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是本應如此,還是令人意外。
有了這樣失敗的第一外語學習經驗,有多少人會願意學第二外語?或者可以在學習第二外語時,跳脫這個失敗模式,成功學習?
《懂語感,無痛學好任一種外語》,就是這個問題的解答。作者建議先藉由聽與模仿,學會說。再學讀跟寫。
會說是最核心的語言能力,藉由聽學會說也是最自然的語言習得過程。
只要會說,你就可以跟外國人交談。用講的表達你的意思,用問的找到你要的答案與協助。
聽說讀寫四個能力,作者將其分為輸入與輸出兩端。輸入是聽跟讀。輸出是說跟寫。
要能輸出,才是重點。
很多人希望自己能說能寫,但整個外語學習課表都是在閱讀跟學單字。這樣也是很認真沒錯。但在錯誤的地方投入資源,不會在正確的地方產生成果。
你要會說會寫,你就要練習說跟寫。
這個似乎淺白不過的道理,卻是很多人外語學習的盲點。
書中列出了範例課表,教一個想偏重口說,或是偏重書信能力的讀者,要如何安排時間。
這本書的討論很全面。一個生活忙碌的成年人,如何抽出時間來學習外語、如何達成持續的效果、動機的重要性。還有各種學習管道的比較都有分析討論。
譬如語言交換,似乎單純而美好,不用花錢,還可以交到異國朋友。
但許多人沒注意到,你是在跟一個未必有語言教學經驗的人往來。有時要嘗試很久,才能找到合適的夥伴。
而且所謂交換,就是譬如兩個小時的會面談話,一個小時他跟你用你想學的外語談話,另一個小時,你則要用中文跟他談。花兩小時的時間,學一個小時的外語。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時間成本高昂。
還有費用便宜的線上大型教學平台。看起來選擇超多,每個老師的介紹都很吸引人。其實這種網路平台讓幾乎所有想當外語老師的人,都可以開課。幾乎沒什麼篩選。
那誰來篩呢?
就是你。
篩得到好老師還好。但假如上過一堆老師的課,卻少有人讓你想再約第二節呢?
有時想要免費或是省錢,結果卻是浪費更多時間跟金錢。
書中關於制定明確學習目標的討論非常重要,也是很多人欠缺的一點。
譬如學習30小時後,可以寫一篇簡單的自我介紹。一個期限與可評估的目標,才可以讓學習者知道自己有沒有在前進。
不要訂下太大太遠的目標。譬如學兩年後,可以跟外國人流利對話。時間太長,回饋來得很慢。假如沒出國,也沒啥機會遇到外國人,很難驗證。
一小步一小步的成就,終究會累積出可觀的成果。
最後的結語有個現實的計算。台灣學子從國小到高中,保守估計每人花了兩千個小時學英文。成效如何?有多少人,外語成為一個實用的工具?
假如能換個更有效的學習方式,會帶來多大的節約與效益。
看到這些討論,綠角又想到投資這件事。
台灣成年人,每年花了多少時間選股跟研究?
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從1969年底的110點,到2020年底的14732,是134倍。單純參與到市場的成長,原始投資一百萬,會變成一億三千萬。
(這還只是加權股價指數喔,沒有計入股息的成果。假如計入股息,成果會更可觀。)
假如學習挑選股票,讓人達到比大盤更好的成果。假如學習判斷經濟與市場指標,擇時進出,讓人躲過下跌參與上漲,我們應到處可以看到,現在七十歲以上的資深台股投資人,許多人都可以跟你講述投資台股賺200倍、賺300倍的故事。
有嗎?
還是連股市本身報酬都拿不到的人比較多?
或者你簡單就可以找到家族長輩在股市中虧到不敢再投資的例子?
這些投入研究的時間與精力,用錯方向,拿到比市場更差的成果,都是浪費啊。
學生時期在錯誤的學習方法中浪費時間,成年後在錯誤的投資方法中浪費時間。回首一生,虛擲時光,所成甚少。
這難道就是台灣學生跟台灣投資人該走的路嗎?
面對問題,要從正確的角度下手。而不是只會埋頭苦幹,一心以為有付出必有回報。在錯誤的地方付出,是力倍功半。
投資,我選擇指數化投資。
語言學習,《懂語感,無痛學好任一種外語》提供切中要點的解答。
成本效益分析範例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的統合分析冒險之旅是極端幸運的。因為在《統合分析工作坊》課後,我立刻就想到了主題,不僅簡單、和自己的專業方向相符、還沒有人寫過!」(義大醫院 健診部 葉人豪 醫師)
⠀
【🎉 #葉人豪醫師 參與團隊關於 simethicone 對大腸鏡檢查效益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刊登!】
⠀
👁🗨 統合分析的價值與機會
⠀
相較於需要大量資源的隨機試驗和前瞻研究、或需要時間累積和適當環境的回溯性研究,#統合分析 的成本相對較低。此外設計良好、結論重要的統合分析,其影響力並不下於一般的原創性研究,甚至猶有過之。因此對於年輕研究者而言,其實是一個理想的起步方式。
⠀
課後很快想到題目,所以能趁記憶猶新時把上課內容再次演練。反覆做了幾次後,很多東西自然而然變得熟悉,進而行有餘力去了解更多未知的細節,直到成功寫出文章。除此以外,更多的功勞仍然要歸給新思惟的統合分析課程。
⠀
👁🗨 課程概念清晰、框架嚴謹、具可操作性
⠀
如果要用一句話評價新思惟課程,我的答案是「能夠現學現賣的好東西」。社會人士的自主進修學習,應該要以在工作或生活能用得上為目標。新思惟的工作坊有大量的課前與課後問答,這等於是預習和複習,也讓初學者知道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又要如何解決。
⠀
課堂上除了講解統合分析的資料搜尋方式、架構、意義,最特別的是核心的製圖以限時比賽的形式,讓大家親手做出圖表來建立信心、並在頒獎前的講解中知道製圖時常犯的錯誤與陷阱。真是寓教於樂,一手棒子、一手胡蘿蔔的最佳範例(誤)!
⠀
(葉醫師在快訊心得中,更是大方地分享「給 #統合分析入門者 的四個建議」,歡迎至貼文中觀看完整心得!)
⠀
🎯 克服經費與資源稀少的困境,帶您踏入統合分析的領域!
⠀
☑ 統合分析研究規劃技巧
☑ 正確拆解論文架構
☑ 必學的重要專有名詞
☑ 互動實作: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以發表為導向的搜尋文獻
☑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
☑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
⠀
🔸 【全新梯次】11/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現在投資自己,將來 PubMed 上有你。
⠀
👨🏫 堅強講者陣容
⠀
#張凱閔,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SCI 論文超過 190 篇,並有 25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
#曾秉濤,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並組成研究團隊,SCI 論文超過 85 篇,並有 70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
⠀
#蔡依橙,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成本效益分析範例 在 Thekittych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互聯網大學 | 企業數位轉型需要的人才及能力
1/24 (日)下午 互聯網大學邀請了 — IBM 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總經理總經理 吳建宏先生 與我們分享「企業數位轉型需要的人才及能力」的議題
IBM 的策略顧問致力於,運用AI、混合雲、諮詢服務來解決企業的問題、協助企業轉型)
/
ㄧ、你如何定義「數位轉型」?
我所定義的「數位轉型」主要分成工作方式的轉型、工作流的轉變。
1. 工作方式的轉型|遠端工作、協作工具的興起
隨著疫情加劇,讓人們開始「遠距學習」、「遠端協作」的旅程,學習如何使用線上協作工具,例如:Slack、Jandi、zoom、google meet等等,甚至是使用線上學習平台學習,例如,Coursera, Udemy, Hupspot, google analysis academy, Lynda,Hohaw等等,都是需具備的能力之一。
此外,在遠端工作、團隊成員多元的情況下,更不能忽視語言溝通的能力
(最基本的就是英文溝通!如果連最基本的溝通都達不到,就算有再強的技能,也很難拿到offer)。
2. 工作流的轉變|從瀑布流轉變為敏捷式專案執行
先前看過一本書 < Google創投認證!SPRINT衝刺計畫:Google最實用工作法,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書裡提到現在越來越多團隊在產品開發上,選擇使用「 sprint 衝刺計畫 」,而非瀑布式工作流。
若使用先前的「瀑布法開發法」就必須透過 — 計畫、設計、發展、測試、維護等從上而下、step-by-step 傳統作業流程。
但是,若團隊使用「敏捷式開發法」,就可以透過五天的衝刺計畫,發展出一項專案產品。
p.s.不過因為隊員必須在計畫執行中聚在一起、空出五個整天(排除其他工作),所以我認為不太適用於遠端工作中!
以下是「敏捷式開發法」的周行程範例!
星期一|說明衝刺計畫的流程、設定在計畫內要解決的問題、畫出產品及顧客的關係圖、請教專家、選定目標
星期二|隊員示演理想的解決方案、畫出方案草圖
星期三|選出或溝通出最佳解決方案、試畫製分鏡腳本
星期四|隊員分工(包含製作者、整合者、促進者、資料收集者、採訪者等)、製作原型、試運轉
星期五|與五個潛在顧客進行訪談
(p.s.如果對「敏捷工作術」感興趣的話,< Google創投認證!SPRINT衝刺計畫:Google最實用工作法,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書裡頭有更詳細的案例解說!)
/
二、IBM 所定義的數位轉型(圖二+圖三)
The Cognitive Enterprise
1. 文化
(1)Culture
* 是否能接受「Agile」?如何更敏捷的決策?
(2)Skills
* HR數位化
* 以技能評估 candidate 是否合適這個職缺?
(3)Ways of working
* 思考方式|設計思考力
* 工作環境|共同工作空間
*
2. 平台
(1)Enterprise strategy platforms
* 協助客戶形成生態圈
* 將 Business Model 加入 API 的元素
(2)Industry platforms
(3)Cross industry platforms
(4)Enterprise enabling platforms
3. 流程
(1)Front-office processes
(2)Back-office processes
* 流程數位化
* 協助中小企業貸款,量數最多的案件是中國信託,因為他讓流程線上自動化(RPA),鼓勵客戶線上申請、機器人自動審核
(3)Decision process
4. 科技
(1)AI
(2)Blockchian
(3)Automation
(4)Internet of things
(5)5G
(6)API
5. 數據
(1) Proprietary data
(2) Licensed data
(3) Public data
(4) Custom
(5) Legacy
6. 應用系統
(1) Cloud native
(2) Digital
7.基礎架構
(1) Public
(2) Private
/
三、在數位轉型下,我們需具備的能力?(圖四)
/
四、Q&A section
1.去年IBM在「雲端金融論壇」提到未來的金融趨勢有 — 開放銀行、金融上雲、純網銀,那麼透過 IBM garage 實行敏捷創新、敏捷AI 、敏捷上雲時,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如何因應?
A : IBM 會以「成本效益分析」、「法律問題」、「雲端的預算」的角度出發做思考。
2. IBM 會希望員工跨部門輪轉嗎?
A : 未來希望人才往「ㄆㄞ型」前進,所以部門員工輪轉的方式會是「部門的輪調」或「不同專案間的輪調」。
3. 如果幫助客戶的服務成效不彰時,會有什麼應對措施?
A : 雖然可能出現不被客戶信任的情況,但可藉此學習、避免下次出現類似的情況。
#ibm #learn #digital #xchange #taipei
成本效益分析範例 在 成本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成本效益分析 (Cost-Benefit Analysis) 成本效益分析 是一種經濟學方法,用於比較不同決策方案的全部預期成本和全部預期效益,以評價方案的價值,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