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不談租金,來聊聊荷蘭的都市再生與社會住宅。
最近一周,因為台北市明倫社宅的 4 萬租金,加上柯市長說「不希望社會住宅都住窮人」,再次讓社宅議題浮上檯面。不過今天我沒有要談社宅租金訂價的問題,而是希望透過分享幾個荷蘭的都市再生案例(有成功也有失敗的),讓大家思考社會住宅的其他面向。
本文中的照片和文字都是我在 2019 年夏天去荷蘭參訪考察所見所聞的紀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下載我的出國考察報告全文(連結在文末,不過總共有 1 萬多字),特別感謝OURs 都市改革組織、欣建築聯合策劃,孫啟榕建築師和在地嚮導于欣可的詳細解說,以及領隊 Wendy 和同團的所有團員。
在11 天荷蘭的研修之旅中,我們針對社會住宅、都市更新和建築空間,總共實地參訪了多達 20 幾個地方,也拜訪阿姆斯特丹住宅協會、阿姆斯特丹都市規劃局和MVRDV建築事務所,從 1910 年代荷蘭第一棟社宅,一路談到 21 世紀初荷蘭住宅法修訂與社宅的市場改革,回想起來真的是非常精實的出國考察。
荷蘭在 1901 年就通過《住宅法》,明訂保障國民的「居住權」,確立社會住宅為重要政策,並賦予中央與地方相關法源和制度工具。目前荷蘭的社宅存量超過 240 萬戶,佔住宅總存量的 31.5% 左右,相對於台灣只有約 0.2 %,比例相當懸殊。
這邊精選 7 個實地考察的社會住宅和都市更新案例跟大家分享。其他關於台灣和荷蘭的住宅分析、阿姆斯特丹與台北市的社宅比較,以及荷蘭社宅的發展歷程,在報告中也都有說明,歡迎下載詳閱。
我在報告最後,針對台灣的社會住宅和都市更新提出下列四點建議,如果各位看完也認同的話,希望能夠協助分享給對社宅有興趣的朋友,讓更多人看見都市再生和社宅政策的多元面向。
(一) 整體區域開發的重要性
不同於台灣的社會住宅往往是獨棟的建築物,相關的規劃僅限於建築物本身的外觀設計、房型規劃、公共設施等,在荷蘭社宅則是整個區域都市更新的一部份,因此較能夠整體考量交通動線、區域混居、周遭環境和景觀,甚至融合當地的歷史和文化。
以東碼頭都市更新區為例,在規劃的同時就考量到與市中心的公共運輸串接(輕軌、公車、自行車道等),區域內的建築物也保留碼頭文化的倉庫意象和舊城街屋的立面設計,更重要的是,實際上根本分不出哪些建築物是社會住宅,因為外觀上沒有明顯差別,且沒有特別分區,連公共設施也都是所有居民一起共用的。
(二) 人本交通設計應從生活為出發點,而非硬體建設
在台灣很常出現狀況是在市中心蓋了自行車道但是沒人使用,然後就有許多人會認為是國情不同造成的必然結果,但其實荷蘭在 1960~70 年代也是大量的蓋公路、市中心塞車的情況更是不亞於現在的台灣,但是當一條條大馬路貫穿市中心、破壞城市的紋理,中產階級也紛紛遠離市中心,造成老城區的落後和治安問題,民間開始反思並形成一股力量要求政府改變。
以新市場都更區為例,原先阿姆斯特丹政府規劃在此區域建設高速公路和地鐵,直接貫穿城區並大量徵收房地,好讓住在外圍的中產階級能夠更快速又便利地到達市中心。
在當地居民的強烈反抗下,政府取消高速公路通過老城區、更改地鐵的路線,並讓原來的居民能夠繼續留在既有社區,並且擴大人行空間、縮小道路,盡可能維持街區的紋理風貌。
從這場運動之後,「把最好的空間留給行人和自行車,讓居民可以享受生活」的概念,逐漸成為往後荷蘭推動都市更新的原則之一,甚至出現像是⾃來⽔廠都市更新區的永續社區,不只保留大量綠地和開放空間、做雨水回收,更限制所有機動車輛不得進入,只能夠停在外圍的停車場再步行回家。
(三) 社會住宅不應只是單純的住宅,而是提供多元功能及服務的社區
在台灣提到社宅,通常比較多會被談論的還是住宅本身,像是房型、坪數、租金、戶數、物業管理等等,交通便利性或是附近綠地面積也有但相對上比較少,其他的服務,像是醫療、社福、托育、長照等服務則又更少被看見。
荷蘭在早年因為房屋短缺,所以也是以蓋更多戶數的社宅為主要目標,能夠讓愈多人有地方住就好,因此出現像是拜爾美米爾社區一樣大規模的高樓層、高密度住宅區,也提供大量社宅。但事後證明,這樣的作法是相當失敗的,變成接收大量貧窮移民的地方,導致社區破敗、治安問題嚴重,空屋率一度高達 25%,計畫也被迫中斷。
後來政府提出更新計畫,約有一半的高層建築被拆除,換成中樓層與低樓層建物,增加住宅的多樣性。原先居住與工作、生活被區隔的空間規劃被重新改成混合居住、購物、停車和交通運輸的空間;一、二樓過去充滿小型的公共空間和機房,也被打掉換成大面玻璃的穿堂和店舖;建築物挑高增加穿透性,並且重新打開街道,讓街道成為公共空間,減少治安死角。
更新後,社區不但有大面積綠地,同時也出現公共托育、長照中心及醫療服務站等服務,上述種種的改變不只提升居住安全,也改善了居民社會經濟的問題。
(四) 過程中會出錯是正常的,但要記取教訓不斷地嘗試和修正
「try and error」(試誤法)是在科學實驗很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回顧荷蘭的都市更新和社會住宅發展史,也不難發現當中有許多失敗的例子,像是拜爾美米爾社區和早期開發的新⻄區都更區,都因為建設大量的密集住宅,加上又卻乏優質的公共建設,導致住戶大多收入偏低,衍生出許多社會經濟問題。
台灣在跟已開發國家,甚至鄰近的香港、南韓相比,社會住宅的起步算是比較晚了,有很多機會能夠借鏡其他地方成功及失敗的案例,作為台灣整體社宅規劃以及地方在推動社宅時的參考。當然難免還是會因為政治和社會的環境不同,所以實際上遇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但重要的是要從每次錯誤的經驗中記取教訓,不斷地朝更好的社會住宅及城市發展邁進。
新竹市議員林彥甫 108年赴荷蘭考察報告(CC BY-SA 4.0)
全文下載:https://reurl.cc/R13ZgZ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成為 在地嚮導 在 養鴿 180Yo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六月份捐款項目
1. 單排趙雲S-SS企劃 6,300 元
2. 訂閱者七人 約735元
合計7,035 元
湊個好數字7,777捐出
單排趙雲S-SS宣告失敗,目前累計43敗,加上失敗加碼兩千,共計6,300。
此版本趙雲單排的上限值落在S三十幾星左右,原因在於前期弱勢,而後期進場不易,儘管拿了一堆優勢仍然無法解決正面大團戰無力的缺陷。 S 以下要拿趙雲摘星沒有問題,用分推整兵線的方式打亂對面節奏,以打人少邊與農為主,避免正面大團戰。
本月份捐款的團體為芒草心,該團體以輔導街友自立為主。因這學期修了一堂矯治社會工作的課,於課堂上被分配到了街友系列的主題,從中了解了街友的成因、需求等等,加上自己並不贊同單純給予街友衣食來解決街友問題,因為我認為此舉有可能會將街友推向至好逸惡勞的伸手牌,我們沒有義務要為懶散的人負責,所以對於輔導街友的工作比較傾向於心態上的調整、輔導就業、以工代賑。
芒草心所做的事有如輔導街友就業、中繼居所、培養街友成為在地嚮導、修繕工作室(培養街友成為有修繕及裝潢能力的人,以極低價格修繕弱勢家戶為主)、與各種形形色色的人共餐交流等等。這些項目比較符合我對於街友輔導的方向。
#養鴿 #2020六月份捐款 #芒草心
#地板的裝潢又少了幾塊去了
成為 在地嚮導 在 KG蕾滴 Kelly&Gerli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KGgirl #生活TALK 89
「哇~~今年我們都收到參加申請參觀美國加州Google園區的Connect Live活動的邀請信耶‼」
我跟姐姐從小到大愛吃美食,也熱愛拍照~
因此每吃一家美食,
我們都會為店家拍很多美食照跟寫評論,
因為有這樣的興趣~嘿嘿應該說是...癖好XDD
久而久之我們竟然都成為熱門且等級7的在地嚮導!!
這次收到申請信我們都覺得很興奮,
申請上就可以到美國 Google總部,
參加 Google Local Guides 的 Google總部參訪與聚會,
重點是全程費用包括支付機票、
交通、餐食費用......等等,全部都由Google全包,
真的真的很吸引我們😍
原來寫評論不僅可幫助大大們在找美食或住宿時,
都能有好的建議與參考,
還可以為自己帶來這麼大的成就感😚
重點是阿~Google一推出新服務(如:Google One)
就會事先免費給我們試用~真的超棒👍
但目前看起來美國的疫情狀況好像也不適很樂觀,
所以今年我們申請的機率應該很低(哭哭😭
但我們會繼續再接再厲~用心拍更多照片&寫評論,
總有一年,我們一定可以受邀去美國加州的Google參加
''全球 Local Guides的聚會''😉
KGgirl's Blog:https://kelly840411.pixnet.net/blog
#有一年我們一定要飛往美國參加LocalGuides的聚會
#嘿嘿我們都是熱門的在地嚮導唷
#Google #LDS聊天室 #LocalGui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