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 葉丙成 Benson 教授的FB上看到這篇:
(https://www.facebook.com/pcyeh.NTU/posts/6832576873434619)
⠀⠀⠀
關於建議父母可以怎麼做,葉教授在很多文章與演講都有提醒,那些分享都很棒(也建議可以看葉教授的著作與新書:《無意良母》。)我想討論的,是文章的最後,說到:「建議爸媽先拆除心底的『鐵床』,身為兒女的也試著站在爸媽的立場多些著想;再加上有信任的師長或親友做為溝通橋樑,相信一切可以有圓滿的收場。」
⠀⠀⠀
⠀⠀⠀
我想說的是:當父母跟小孩在生涯的看法不同時,要讓彼此都不會不舒服,而且能互相認同,是很困難的事。
⠀⠀⠀
⠀⠀⠀
要做得到這樣,除了彼此有清楚的情緒界限與安全感,父母跟孩子都知道對方「不按照我的方法做,不代表不愛我」之外,父母要有辦法放下內心忍不住想為孩子負責任、擔心孩子受傷受挫的心情,才有辦法讓孩子去找尋自己人生的路。
⠀⠀⠀
⠀⠀⠀
而孩子,要有能力可以放下「我希望父母能夠認同我的選擇」以及「我的選擇一定要不能失敗」的這個壓力,才能坦然做出自己的選擇。
⠀⠀⠀
⠀⠀⠀
之前在一篇文章分享,在我三十歲決定從傳播轉諮商時,我媽媽是很焦慮的。很少質疑我選擇的她,甚至問了我一句:「你會不會之後又說後悔?」
⠀⠀⠀
⠀
她問的這句話,是重重一擊,也是我那段時間不停問自己的。畢竟,在很多人的眼中,三十歲,實在沒有太多出錯的機會。
⠀⠀⠀
⠀
我後來跟她說,我必須試,不然我擔心以後會後悔。
⠀⠀⠀
⠀⠀⠀⠀
說這句話不是中二,而是因為,我真的知道,如果年紀再大一點,我更沒有嘗試的機會了。這次的選擇,我做了許多評估,才下了決定;但我仍知道可能會出錯、會失敗,會發現這可能不是我想要的。
⠀⠀⠀⠀⠀
⠀⠀⠀⠀
但我仍相信,過程中,我會學習到更多探索與尋覓生涯的方法。
⠀⠀⠀⠀⠀
⠀⠀⠀⠀
我很感謝我媽媽,那時候她「忍住」了:忍住了滿腔焦慮,閉嘴一句話都沒說。我也很感謝我自己,我願意相信媽媽即使不認同仍然會愛我,就算她不肯定我,不代表我是錯的。
⠀⠀⠀⠀⠀
⠀⠀⠀⠀
畢竟,這是我的生命,我得為我自己負責,而 #不能急著一直找別人的正確答案來放在我身上。
⠀⠀⠀⠀⠀
⠀⠀⠀⠀
到了現在,我了解到:有些人生涯的路,是一開始定終生,很早就知道一生的方向與志業;有些人,如同我,可能需要花一生的時間慢慢找尋,而且會一直調整。
⠀⠀⠀⠀⠀
⠀⠀⠀
我想起有次我去醫學院演講時,一個同學跟我抱怨:
⠀⠀⠀⠀⠀
⠀⠀⠀
念醫學院的他,想要輔系或雙主修文學,但父母說他「玩物喪志浪費時間」,很不認同他的選擇。他非常生氣,覺得父母「情緒勒索」,問我該怎麼辦。
⠀⠀⠀⠀⠀
⠀⠀⠀
我好奇地問他:「學校要修輔系或雙主修,需要經過父母同意嗎?你應該滿二十歲了吧?父母是不准你去選嗎?」
⠀⠀⠀⠀⠀⠀
⠀⠀⠀
他回答,不需要父母同意,他只是回去跟父母商量時,父母的反應讓他覺得很挫折。嚴格來說,他真的選了,大概父母也不能怎麼辦,只是可能會一直唸。
⠀⠀⠀⠀⠀⠀⠀
⠀⠀
我點點頭,告訴他:「真的會很挫折,你一定很希望父母能夠支持你的選擇。不過,父母跟你是不同生活背景、跟你是不一樣的人,他和你會有不同的看法與選擇,其實是很正常的。
⠀⠀
如果今天他們會在你交出輔系申請單時,衝去學校把申請單撕爛,那是另一回事;但如果他們只是不認同你的選擇,這件事卻這麼影響你,你可能需要思考兩個問題:
⠀⠀
⠀⠀
一、⠀為什麼我這麼需要父母的認同與肯定?是根本上他們真會干涉我的選擇,還是他們的不肯定對我有什麼影響?我其實很希望得到他們的認同?
⠀⠀
⠀⠀
二、我這麼想得到他們的認同,會不會是因為我對這個選擇也有點猶疑?擔心自己選了可能影響自己主業的功課,擔心自己做錯選擇?所以才希望找父母一起來背書,至少有問題的時候,有人可以支持我、鼓勵我的選擇?
⠀⠀
⠀⠀
在這部分,我有一個小小的看法:
⠀⠀
⠀⠀
身為父母,即使不認同子女的選擇,願意給空間,願意讓孩子可以嘗試,即使失敗仍然對他的人生有幫助、有學習,於是可以支持與討論,是一件很棒的事;身為子女,做出選擇,代表我們要負起自己的責任,我們需要評估做這個選擇之後的現實與未來,思考完整之後,再去與身邊的人討論分享。
⠀⠀
⠀⠀
如果你已經想得很清楚,聽到對方給你的否定,你可能有能力再試著了解他的擔心是什麼,試著再修正你的執行方法,這其實不會影響你的決定,卻會幫助你前往夢想的路執行策略可以更完整。
⠀⠀
⠀⠀
有時如果你正在猶疑,對方的否定,可能反而很容易讓你覺得生氣、憤怒,覺得被否定,因為你自己也不太確定這個選擇對或不對,他只是說中了你內心最害怕的事情。
⠀⠀
⠀⠀
如果你不在乎他們的認同,他們念其實不太能影響你;但如果你在乎、或覺得被唸很煩,可以試著去理解並且跟他們說明你的決策過程,有些父母的擔心是因為不理解,而不是真的想反對到底。
⠀⠀
⠀⠀
當然,用過激的手段逼迫孩子選擇父母想要的未來,這兩邊必須付出的代價與對關係與孩子的傷害,其實遠比想像得還大;而我一直覺得:父母願意放下內心對安全感的渴求,願意給孩子空間、營造出孩子可以選擇讓自己有自主性、可以有幸福感與熱情的生涯與生命選擇,是父母一輩子最困難的課題。
⠀⠀
⠀⠀
卻也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
⠀⠀
⠀⠀
附註:
⠀⠀
⠀⠀
有不少朋友在留言區回應:「我頭腦知道要放下,但我做不到QQ」。
⠀⠀
⠀⠀
這篇文章,我雖然有談一點爸媽可以怎麼做,卻分享了更多孩子可以怎麼做的原因,是因為,當我們一直討論父母,卻困在無法與爸媽心理分離的狀況,是一件很無力的事情。
⠀⠀
⠀⠀
因為,或許有些父母可以看了一些不同的文章與言論,而有一些不同想法、願意調整,但有些人仍然不會改變。身為孩子,如果我們認為自己能做的很少、需要父母改變才能達成時,被父母錯待的痛苦固然需要要被看見、被接納,於是當下感覺比較舒服,但若變成了無解的抱怨時,緊接著,我們會感覺到的是對自己生活與生命的無力,因為我們的一生,似乎注定著都會被對方影響、無法有任何改變。
⠀⠀
⠀⠀
情緒處理上最痛苦的,有時不是問題沒有解決,而是我們沒有選擇。
⠀⠀
⠀⠀
當我們希望能做不一樣的選擇、生活能更讓我滿意的部分,這些居然都得靠對方的改變才有機會達成時,那是非常辛苦的。
⠀⠀
⠀⠀
「放下」不是容易的事,而是我們在長大過程中,可能必須一直去考驗自己的過程。如果可以,我們願意接納自己的「放不下」,也願意給自己機會,慢慢覺察自己放不下的是什麽,可以幫助理解自己,也比較有機會能跳出這個困住的迴圈或多一點選擇。知道但做不到的時候,是很適合靠近、陪伴、理解自己與情緒的時候。
⠀⠀
⠀⠀
做這樣的練習,鍛鍊自己與父母的分離程度,#我們才有機會把自己的自主權拿回來。有一天,我們或許會發現,原來我長大了。
⠀⠀
⠀⠀
過去那些會影響我心情的事情,現在雲淡風輕,我可以更堅定地做自己的選擇時--
⠀⠀
⠀⠀
我會把它稱之為「肚臍眼的勝利」,當你發現別人的聲音越來越難影響你,代表你不再只聽別人的聲音,你終將能夠站在你自己這一邊,跟自己同一國,聽自己的聲音、做自己的夥伴時,你會發現,你能得到的力量與支持,比你想像都大。
⠀⠀
⠀⠀
⠀⠀祝福大家。
⠀⠀
⠀⠀
照片來源:性格鬍子教授 葉丙成 Benson
⠀⠀
⠀⠀
也請大家多多支持葉教授與賴曉妍作者的新書:《無意良母》!!
我們才有機會把自己的自主權拿回來 在 HyRead Gaze同學會|新書x 好書x 書單x 心得分享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熟悉這六階段,一起把內心那個「好的自己」找回來。 當我們陷入羞辱創傷而過度努力——沒關係,還有我愛 你。 這 ... ... <看更多>
我們才有機會把自己的自主權拿回來 在 [新聞] 小學兒自賺千元買Switch 爸命令全部上繳- 看板C_Chat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