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民:我的非虛構寫作公式】
這次分享的文章,是中國著名導演、編劇葉偉民,談到非虛構寫作的方法論。
他從如何尋找寫作的選題談起,也提到了好故事應該有的三個層次。
一起來看看他的「非虛構寫作公式」吧。
-
我的非虛構寫作公式 / 葉偉民
01
如何去尋找一個好的選題?
一、從《再見螢火蟲》談「海量閱讀」
海量閱讀不只是代表讀微博、微信文章或者是大眾媒體,還包括一些隱藏在沒有公開發行的刊物裡面。
我寫過一篇文章《再見螢火蟲》,就來源於我在一個很小的行業報刊上看到的一個300字會議報導。大意是在天津舉辦的一次環境會議裡面,有一個老師,也是中國唯一的研究螢火蟲的博士付新華,他認為隨著中國城市的發展,螢火蟲的面積將大量減少,甚至可能有滅絕的危險。當時我看到這個消息,非常興奮。
一來螢火蟲是通往內心一個很重要的意象和象徵,我相信寫出來之會勾起很多人的童年回憶,勾起很深的鄉愁。
二來在中國這樣一個很現實的社會裡,付新華的同事都選擇研究害蟲,因為關乎大農業,經費多,研究螢火蟲則沒有任何經費,他堅持這麼多年去研究一個沒什麼用的小昆蟲,他的故事是怎麼樣的,他到底是怎麼想的,這兩點吸引了我去做這個選題。
後來我跟蹤採訪了他兩年,汶川地震之後,他去災區研究地質災害對螢火蟲滅絕的影響,我也跟著去了。在汶川地震之後,去螢火蟲原來的棲息地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我們兩個去了臥龍的熊貓基地,在野地裡面去蹲守螢火蟲。這是一段難忘的經歷,也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選題。所以,好的選題常常藏在一些很小的地方等著你發現。
二、從我的記者職業經驗談「社交」。
社交不是聊天,也不是採訪,而是請教,這個姿態非常重要。
很多記者在社交時容易陷入一個職業病的誤區:見人就採訪。這是不好的習慣,包括我自己也是這樣。
如何建立你自己的關係網和消息管道?我有一個記者前輩,他有一個很厚的筆記本(當時還沒有微信),有段時間我們就在辦公室裡打電話。我總問他,你最近在做什麼選題,我們聊一聊。記住,一定要表現出對對方很感興趣,讓對方感覺到,他能為你打開一扇窗的那種感覺。這樣對方才會喜歡跟你交流,因為他覺得被重視了,被需要了。
他說自己一般是保持一個很合理的時間間隔,每隔一個月給被採訪的人發個簡訊,打個電話等等,我當時非常佩服他這個習慣,直到後來我才形成這樣一個習慣,現在想起來還是應該更早去做。
再比如,《恩里克的旅程》的作者就是跟廚房裡一個來自洪都拉斯的女工聊天,才知道中美洲有這麼一個野獸之旅,所以他當時就很敏感地抓住了這一個選題。所以不要小看社交的威力,我認為你要拿到一個好的線索,社交是比做網上搜索更有效的一個辦法,這個是真切的體驗。
三、從我的買房經歷談「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
隨時記錄的習慣可能大家都有,拿個小本子,或者在手機上用一個APP去記。但是這一點我最佩服是一個房產仲介。2010年買房的時候,我從他身上學習到這個東西。這個仲介讓我佩服的地方在於,每一次我說過的小資訊,或者無意中透露的一些小想法小心思,他都記在心裡。
有一天晚上,我跟他見面聊天,看到他拿著一個本子,翻到我的那一頁:
「葉先生:我7月3日給葉先生打電話,他當時心情不太好,沒說兩句就掛了電話,最近一個禮拜我都沒有打擾他。7月10日我再打給葉先生,他當時心情不錯,他說上次看的房子太靠近馬路了,那我下一次給他推薦一個更往裡面的房子。」
他把我們每一次交流都像記日記一樣寫下來,實際上他並不是對我瞭解多深,而只是記錄好我的資訊,所以他下次打電話的時候,翻到葉先生這頁記錄就一目了然。他實際上就是給用戶畫畫像,就像互聯網給用戶畫像的過程一樣,這一點我非常佩服。
我認為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非常有必要。好的選題需要養,如果這個選題六個月前不是時候,但你不記的話,保證你六個月之後就忘掉了,你把它做一個檔案記錄,把每一步的進展都記錄下來,就是養的過程。
02
如何判斷一個好故事?
一、好故事應該有一條合理的邏輯線
傑里·克利弗在《小說寫作教程》一書中談到:
「衝突+行動+結局=故事」
「渴望+障礙=衝突」
李海鵬把非虛構寫作總結為:好的非虛構寫作等於「故事+意義」,也就是寫一個人,他有一個願望或執念,然後遇到一些障礙,最後克服障礙有了一個結果,寫出來這個故事對別人又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和觸動。
首先這個爸爸得有一個要成為世界摔跤冠軍的執念(渴望),所以他就很努力的先成為了全印度的冠軍(行動),結果在一天晚上他爸爸告訴他家裡沒錢,必須放棄這個夢想。他流著淚放棄了,成了一個很平庸的男人,漸漸胖起來(障礙)。
後來他很期待自己的夢想在兒子身上能夠實現(欲望),但他沒有兒子,生了三個女兒(障礙)。如果這個時候他放棄了,這故事就結束了,電影也拍不下去了,但因為他有執念,於是轉向培養女兒成為摔跤冠軍,中間遇到很多困難,被嘲笑被打壓等等(障礙——行動),但最終成功了(結局)。
其實你能看到這條線:渴望—障礙—行動—結果。所以好的故事一定是這樣的,如果在中間任何一環放棄了,這個故事就塌掉了。
二、一個好故事需要具備這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故事,或者叫本體。
比如說《摔跤吧爸爸》,就是一個摔跤運動員,夢想得到世界冠軍,然後通過兩代人實現這個夢想的故事。這個就是他的故事,沒有什麼判斷,就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第二個層次:問題,這個故事指向的具體問題。
這個問題分兩個方面,一方面需要有大的時代背景,指的是社會轉型,或者某個歷史階段的問題、道德問題等。另一方面是很具體的問題,比如說公共治理問題,還是治安問題,食品問題、城鄉二元結構問題,還是三農問題,這個問題一定要是很具體的。
第三個層次:意義,也可以叫外延。
這一層是最高的要求,通過故事和問題要指向一個相對永恆的東西,或者說具有一定哲學、或者終極意義的東西。
如中國問題的根目錄,這個問題意義就是人類發展的一些根問題,例如人性、善惡、自由、平等、制度、極權、文明衝突、人類的命運、倫理等等,這些是具有哲學意義的層次的問題。
這裡面還有兩個關鍵字就是問題意識和人性閃光。問題意識是什麼,中國在社會轉型期間,問題是不斷變化的,問題意識就是當下我們正在經歷的熱點問題,要緊緊跟住時代。
無論多麼黑暗,多麼殘忍的故事,背後一定要有人性的閃光。
我寫《伊力亞的歸途》,從前面的內容看來,真的是一個很殘忍很黑暗的故事,充滿了背叛,充滿了黑社會的種種的血腥、叢林,充滿了各種人類種族間的不信任等等。但是這個故事裡有人性的閃光,這個閃光就是我看到了伊力亞內心的救贖和回家的善念,這就是他無論在多麼悲慘,多麼黑暗的環境裡面,在十多年裡始終保持著的一個小火苗,這個就是很難得的人性的閃光。
故事、問題、意義,這三層共同組成了一個優秀的非虛構寫作的三層要求。所以我們判斷的時候,就要把一個故事放到這個模型裡面對照一下,你能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邊界,這個故事就是能判斷出來是否是一個好故事。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大意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葉偉民:我的非虛構寫作公式】
這次分享的文章,是中國著名導演、編劇葉偉民,談到非虛構寫作的方法論。
他從如何尋找寫作的選題談起,也提到了好故事應該有的三個層次。
一起來看看他的「非虛構寫作公式」吧。
-
我的非虛構寫作公式 / 葉偉民
01
如何去尋找一個好的選題?
一、從《再見螢火蟲》談「海量閱讀」
海量閱讀不只是代表讀微博、微信文章或者是大眾媒體,還包括一些隱藏在沒有公開發行的刊物裡面。
我寫過一篇文章《再見螢火蟲》,就來源於我在一個很小的行業報刊上看到的一個300字會議報導。大意是在天津舉辦的一次環境會議裡面,有一個老師,也是中國唯一的研究螢火蟲的博士付新華,他認為隨著中國城市的發展,螢火蟲的面積將大量減少,甚至可能有滅絕的危險。當時我看到這個消息,非常興奮。
一來螢火蟲是通往內心一個很重要的意象和象徵,我相信寫出來之會勾起很多人的童年回憶,勾起很深的鄉愁。
二來在中國這樣一個很現實的社會裡,付新華的同事都選擇研究害蟲,因為關乎大農業,經費多,研究螢火蟲則沒有任何經費,他堅持這麼多年去研究一個沒什麼用的小昆蟲,他的故事是怎麼樣的,他到底是怎麼想的,這兩點吸引了我去做這個選題。
後來我跟蹤採訪了他兩年,汶川地震之後,他去災區研究地質災害對螢火蟲滅絕的影響,我也跟著去了。在汶川地震之後,去螢火蟲原來的棲息地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我們兩個去了臥龍的熊貓基地,在野地裡面去蹲守螢火蟲。這是一段難忘的經歷,也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選題。所以,好的選題常常藏在一些很小的地方等著你發現。
二、從我的記者職業經驗談「社交」。
社交不是聊天,也不是採訪,而是請教,這個姿態非常重要。
很多記者在社交時容易陷入一個職業病的誤區:見人就採訪。這是不好的習慣,包括我自己也是這樣。
如何建立你自己的關係網和消息管道?我有一個記者前輩,他有一個很厚的筆記本(當時還沒有微信),有段時間我們就在辦公室裡打電話。我總問他,你最近在做什麼選題,我們聊一聊。記住,一定要表現出對對方很感興趣,讓對方感覺到,他能為你打開一扇窗的那種感覺。這樣對方才會喜歡跟你交流,因為他覺得被重視了,被需要了。
他說自己一般是保持一個很合理的時間間隔,每隔一個月給被採訪的人發個簡訊,打個電話等等,我當時非常佩服他這個習慣,直到後來我才形成這樣一個習慣,現在想起來還是應該更早去做。
再比如,《恩里克的旅程》的作者就是跟廚房裡一個來自洪都拉斯的女工聊天,才知道中美洲有這麼一個野獸之旅,所以他當時就很敏感地抓住了這一個選題。所以不要小看社交的威力,我認為你要拿到一個好的線索,社交是比做網上搜索更有效的一個辦法,這個是真切的體驗。
三、從我的買房經歷談「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
隨時記錄的習慣可能大家都有,拿個小本子,或者在手機上用一個APP去記。但是這一點我最佩服是一個房產仲介。2010年買房的時候,我從他身上學習到這個東西。這個仲介讓我佩服的地方在於,每一次我說過的小資訊,或者無意中透露的一些小想法小心思,他都記在心裡。
有一天晚上,我跟他見面聊天,看到他拿著一個本子,翻到我的那一頁:
「葉先生:我7月3日給葉先生打電話,他當時心情不太好,沒說兩句就掛了電話,最近一個禮拜我都沒有打擾他。7月10日我再打給葉先生,他當時心情不錯,他說上次看的房子太靠近馬路了,那我下一次給他推薦一個更往裡面的房子。」
他把我們每一次交流都像記日記一樣寫下來,實際上他並不是對我瞭解多深,而只是記錄好我的資訊,所以他下次打電話的時候,翻到葉先生這頁記錄就一目了然。他實際上就是給用戶畫畫像,就像互聯網給用戶畫像的過程一樣,這一點我非常佩服。
我認為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非常有必要。好的選題需要養,如果這個選題六個月前不是時候,但你不記的話,保證你六個月之後就忘掉了,你把它做一個檔案記錄,把每一步的進展都記錄下來,就是養的過程。
02
如何判斷一個好故事?
一、好故事應該有一條合理的邏輯線
傑里·克利弗在《小說寫作教程》一書中談到:
「衝突+行動+結局=故事」
「渴望+障礙=衝突」
李海鵬把非虛構寫作總結為:好的非虛構寫作等於「故事+意義」,也就是寫一個人,他有一個願望或執念,然後遇到一些障礙,最後克服障礙有了一個結果,寫出來這個故事對別人又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和觸動。
首先這個爸爸得有一個要成為世界摔跤冠軍的執念(渴望),所以他就很努力的先成為了全印度的冠軍(行動),結果在一天晚上他爸爸告訴他家裡沒錢,必須放棄這個夢想。他流著淚放棄了,成了一個很平庸的男人,漸漸胖起來(障礙)。
後來他很期待自己的夢想在兒子身上能夠實現(欲望),但他沒有兒子,生了三個女兒(障礙)。如果這個時候他放棄了,這故事就結束了,電影也拍不下去了,但因為他有執念,於是轉向培養女兒成為摔跤冠軍,中間遇到很多困難,被嘲笑被打壓等等(障礙——行動),但最終成功了(結局)。
其實你能看到這條線:渴望—障礙—行動—結果。所以好的故事一定是這樣的,如果在中間任何一環放棄了,這個故事就塌掉了。
二、一個好故事需要具備這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故事,或者叫本體。
比如說《摔跤吧爸爸》,就是一個摔跤運動員,夢想得到世界冠軍,然後通過兩代人實現這個夢想的故事。這個就是他的故事,沒有什麼判斷,就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第二個層次:問題,這個故事指向的具體問題。
這個問題分兩個方面,一方面需要有大的時代背景,指的是社會轉型,或者某個歷史階段的問題、道德問題等。另一方面是很具體的問題,比如說公共治理問題,還是治安問題,食品問題、城鄉二元結構問題,還是三農問題,這個問題一定要是很具體的。
第三個層次:意義,也可以叫外延。
這一層是最高的要求,通過故事和問題要指向一個相對永恆的東西,或者說具有一定哲學、或者終極意義的東西。
如中國問題的根目錄,這個問題意義就是人類發展的一些根問題,例如人性、善惡、自由、平等、制度、極權、文明衝突、人類的命運、倫理等等,這些是具有哲學意義的層次的問題。
這裡面還有兩個關鍵字就是問題意識和人性閃光。問題意識是什麼,中國在社會轉型期間,問題是不斷變化的,問題意識就是當下我們正在經歷的熱點問題,要緊緊跟住時代。
無論多麼黑暗,多麼殘忍的故事,背後一定要有人性的閃光。
我寫《伊力亞的歸途》,從前面的內容看來,真的是一個很殘忍很黑暗的故事,充滿了背叛,充滿了黑社會的種種的血腥、叢林,充滿了各種人類種族間的不信任等等。但是這個故事裡有人性的閃光,這個閃光就是我看到了伊力亞內心的救贖和回家的善念,這就是他無論在多麼悲慘,多麼黑暗的環境裡面,在十多年裡始終保持著的一個小火苗,這個就是很難得的人性的閃光。
故事、問題、意義,這三層共同組成了一個優秀的非虛構寫作的三層要求。所以我們判斷的時候,就要把一個故事放到這個模型裡面對照一下,你能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邊界,這個故事就是能判斷出來是否是一個好故事。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大意 在 絲人空間(李絲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Cooking Studio】2017.04.28宇文正-飲食文學驚喜之作!《微鹽年代.微糖年代》感動分享會 誠品台北信義店 直播文字記錄
本場活動摘要:
1.一篇故事帶出一篇料理
2.微鹽VS微糖
3.使用莎莎醬的用意
►示範料理│ 桂圓紫米芋頭糕、心太軟、外加一道加碼料理
人生的軌跡如常地走著,卻突然有這麼一瞬,回憶裡翻掘出一時光片斷,竟止不住地撩撥了心弦,於是念想、悸動、悵然。而開啟那心底幽微情事的密碼,往往是味覺的記憶,是食物的芬芳。令人著迷的,是故事,還有將食材如魔法般轉化成美好料理的詠歎。這本小說集,溫潤了每個人孤寂心田的一角,也砌疊了每一次幸福的重量。
---------------------------------------------------------------------------------
今天的活動跟往常的Cooking活動很不一樣。過去,我們邀請很多美食家、廚師上台做菜。但是今天是一場飲食文學的講座,會用比較多的篇幅來介紹宇文老師,後半段會請老師來示範料理。這也是宇文老師人生第一次公開做菜。
《微鹽年代.微糖年代》這本書在誠品書店的分類不是在食譜區而是文學小說,歸類在文學區。絲絲姐回憶剛進誠品的時候,誠品書店的第一志願書區80%是文學區,那時候要進到文學區工作不是那麼簡單,可能需要讀很大量的文學相關作品,於是乎沒有被分派到文學區XD而是生活區。過去求學時代心中嚮往念中文系,很想成為作家,沒有成為作家,賣書總可以吧!
五年前的4月28日,絲絲有投稿到中國時報的開卷,對於賣書人來說是很崇高的版面,寫了一篇食譜的書評。
文章連結 https://goo.gl/tu41NC
五年後的今天,居然要主持《微鹽年代.微糖年代》發表會,時空的串連覺得好感動,很多的感觸、很開心。
在文學區可以挑選到宇文老師的作品。最近的作品分別有:《那些人住在我心中》、《負劍的少年》、《宇文正短篇小說精選集》、《庖廚食光》跟《微鹽年代.微糖年代》有串連還有最重要的《文字手藝人》等,待會兒會以這本《文字手藝人》來引言,介紹宇文正老師。
在座各位有人知道為什麼老師的名字是「宇文正」嗎?
因為老師的本名是鄭瑜雯,在加州留學的時候用宇文正,然後宇文是複姓,是邊彊的鮮卑族的姓氏。宇文正是老師的筆名,在《負劍的少年》書中有提到,大家注意到書封上有一位女俠,身著白衣坐在家裡的屋簷上,她就是宇文老師。寫到眷村年代的回憶;念高中的兒子,學校沒有營養午餐,就興起念頭包辦了所有的午餐便當,出版了《庖廚食光》這本書。
食物這個東西,其實是最能切中人心的。食物會激發你很多的靈感,大家沒有吃飯一定會餓,所以一定要吃飯才得以生存,心靈也要吃飯。心靈要吃飯,當然要用舊食物來串連、來組合成很多很多屬於你自己的《微鹽年代.微糖年代》。
宇文老師目前是聯合報副刊組主任,今天是第三場的發表會。來了好幾位重要的文學作家、老師共襄盛舉,以下是作家老師們、同事的致詞。
廖玉蕙老師(最新作品:像蝴蝶一樣款款飛走以後》
看完書,都有產生小睿智在裡頭,像是微型小說,特色是很快的抓到重點,有一種很特殊的結構性,在很小的範圍內就給人家微甜或是微鹹,不是那種辛辣或是曝露別人的隱私,看完心裡會有一種暖暖的或者是小小的愁悵。絕對不是重鹹,就是非常輕柔的,跟宇文老師的人一樣。覺得她非常的厲害,全文藝界最會規劃時間的就是宇文老師,因為看著她除了在聯合報的副刊專欄,增加《相對論》,一路開彊闢土,還有聯合晚報周末版,不斷書寫、出版、演講、當評審還可以跟好朋友好姐妹聚會吃飯,遊刃有餘,是一個能人,能人寫出來的東西是有道理的,非常的了不起。
現旅居上海的章緣老師《作品:更衣室的女人》
我住過台北、紐約跟上海,住了很久,我認識作家裡面,宇文正肯定是、一定是多才多藝的一位,因為我自己曾經多次見證過她的才藝。一次是在台北故事館,有一個合唱和郭祥修(同音),歌聲真是甜美;一次是我們倆的對談,口才一流;我怎麼知道她會做菜的,是從書裡看到的。
《庖廚時光》給我帶來很大的麻煩,為什麼?因為我也有一個兒子跟宇文老師的兒子差不多大,我從來沒有像她這麼用心的幫我的小孩準備便當,所以我看了這本書後絕對不能讓兒子看到XD
但我的確參考了書裡,因為寫的、煮的太講究了,稍微偷學了一點;也要強力的推薦《負劍的少年》,因為跟宇文女俠一樣,小時候很想當一個女俠,這本書每次看都要笑,這個年代有時候不太有笑的滋味,可是我看了這本書都會笑笑的。
因為我常年住在上海,有時候出書,沒能即時看到,但是在上海,大陸有一個最好的、最有名的報紙,每個星期一次,叫做「南方周末」。上面有一個宇文正專欄是「台北童話」,所以每個禮拜都可以看到她的大作。
一直沒有機會看到宇文老師做飯,過去只在文字上看到,今天可以親自看到宇文做菜,要好好的觀賞。但是對我來說,宇文正就是一個心靈手巧的巧婦,她不但在烹飪上有天份,其實她就是最善用題材的巧婦,她在寫作上,可以把生活中所有的見聞都變成一道一道的美食,而且她是笑容滿面的在做菜,因為她的作品裡面充滿了一種恢諧,看的非常的愉悅還有對生命、生活很敏銳的感覺,所以她做出來的菜好吃、她寫的文章也很好看。我強烈推薦!
劉靜娟老師《最近作品:樂齡,今日關鍵字》
因為前面二位老師說的太好了,也把我想說的都說了,就不多說了,謝謝大家。
同事 聯副編輯 胡靖小姐
由於我們編輯的日常就是整天和文字接觸,一直不斷的看稿,然後接讀者的電話。通常到了下午的時候,常常會血糖過低,這時候我們需要一些甜食,宇文主任常常會有一整個抽屜的零食,有時候還會帶來自己試做的成品,大家都覺得非常非常好吃,同事打趣希望主任可以多做一點試吃,甚至在報社開個餐館XD
像我是廚藝非常不好的人,在看過《庖廚時光》之後,居然也有燃起動手做的欲望,這是一本容易上手的書,推薦給大家。
同學 景美女中 陳建文
她在高中的時候,每天都看書,很少看教科書,都看一些課外的書、超過那時候年紀能看的書,不然就是很迷楚留香XD像《負劍的少年》封面上穿著古裝是高中另一位同學和宇文一起做的,包括鞋子,都是仿古然後跑去屋頂上拍照的,當時是第一代的COSPLAY。從高中的時候就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人,這麼多年來看她的書,讓我覺得她可以從很微小很微小的事情上面,去描寫一小段的文字,可以很抓住人的內心還有她要表達的事情,所以,她所有的書都可以買來看一看,會讓你有會心的一笑。
講講這本書,有個靈魂人物,沒有他就不會有這本書。大家都知道,編輯台很忙碌,不是人幹的,很辛苦,壓力很大。因為有投稿、退稿,尤其退稿更有壓力,是要做好人還是做壞人,白臉還是黑臉,很有學問。編這本書的人很重要,要對這本書的內容故事瞭若指掌,請遠流出版社主編-鄭祥琳一起來聊聊。
先以主編的角色來講講,遠流為什麼編這本書,跟之前的《庖廚食光》有什麼樣的關連?
其實也是因為在臉書上看到宇文老師寫的文章,非常的喜歡,於是主動跟老師聯繫,然後有了這兩本書的緣份。在《庖廚食光》那時候,因為本身有一個很好的婆婆,所以我也是不會做菜的人,我自己非常喜歡宇文老師的書,尤其在書裡有提到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食物本身大部分都是天生麗質的,只要不把它「弄難吃」。虔敬之心對待,自然能做出好吃的菜,這是心法」。所以我覺得給我們好大的鼓勵。
《庖廚食光》裡頭有很多各式各樣的食材,在文章中很用心去挖掘它很美麗的故事,甚至父母輩留給他一種飲食的記憶,我覺得是一種愛的精神灌注在飲食裡面,就可以讓所有的食物都變得非常的有滋味。
到了《微鹽年代.微糖年代》的時候,覺得老師更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因為當初我們在思考幫老師做第二本的題材時,想說兒子的寫完了,應該會寫先生的愛情餐桌之類的這樣比較公平,可是老師不重複自己,就想說我要換另一個形式,就展開了微小說的書寫,真的非常令人驚豔,記得有人說過:「其實如果你喜歡看深夜食堂的話,這本書就是文字版的深夜食堂。」
因為它就是一篇故事帶出一份料理,裡面故事的每個情感,都可以跟你人生中的某個切片有所呼應,所以可以在這些故事當中,看到自己人生的縮影,然後宇文老師的文字真的非常有療癒心,無論是開心的時候或是難過的時候,就是看她的書都很有療癒感,療癒之後還可以實際去做一道料理,那種感覺真的很棒,所以希望讀者可以買回去享受書裡美好的食物與美好的文字。
接下來會花一小段時間,請祥琳主編和宇文老師一起聊聊,什麼是微鹽跟微糖。
Q:請老師下一個定義,「微鹽年代、微糖年代」您為什麼這樣解釋它呢?
A:我第一篇寫出來的,那時候在try,這本要寫什麼,後來就是偶然寫了一篇微小說,那天做了一個「鮮菇壽喜燒」,當時命名為《微鹽年代》,然後,那時候並沒有想到微糖這個事情。然後我開始寫了一些,帶一點點悲傷,也不一定是悲傷,有一點感傷的,到中年,會對有一些事情有愁悵,或者人生的一些道理。像某些人看我的小說,都在那邊對號入座,看起來這本像24個老公XD
的確,是有人生的一些過去的愁悵然後把它寫在小說裡頭,但是剛才跟蠻多人講到我的本性其實是很樂觀,比較…真的是一個開朗的人,所以寫了一點感傷的故事之後,我就想開始寫一些搞笑的,我的搞笑的本性就會跑出來,但是微鹽開始是一個稍微比較憂傷的基調,會覺得說可以另外走一個路線,而且,很特別的是,寫這本書的時候呢,我的780個便當的功課已經做完了,我的食物已不再受限於那個四四方方,不,其實我兒子的便當盒是圓形的,不再受限於那個圓形的便當盒了,那個便當盒的食物其實是有非常大的限制的,然後也沒有甜點。
便當做完了,兒子已經上了大學之後,我後來發現,我更喜歡做甜點。今天來,我第一個想要做什麼,做甜點。甜點是一件讓人幸福的事情。每次吃完飯,沒有甜點我就覺得沒有吃飽,覺得沒有滿足的感覺,然後呢,做甜點很奇怪,那些炒菜弄的亂七八糟的流理台,然後油油膩膩的,你要擦乾淨。可是,甜點做完之後,你會覺得整個是乾乾淨淨的,覺得它就像我們這樣的女性可以做的一件事情,所以我開始嘗試做甜點之後,寫了一些比較快樂的故事,然後放在微糖年代裡頭。這是一開始的發想。那它基本上就是說,鹹的,一般吃的主食就放在微鹽年代;甜點類的,就放在微糖年代。剛開始是想要一篇比較愁悵一點、一篇比較快樂、恢諧一點,可是寫到後來就交融了。
「事實上,人生的悲傷或人生的快樂,其實是沒有辦法一刀切開來的。許多最甜美的事情,可能是來自於最深的憂傷;而真正的悲傷,它又有可能帶出非常非常甜美的滋味。」
一開始是微型小說,後來篇幅愈寫愈長,那因為想要完成更複雜的情感,然後剛開始我本來想要整本全部寫愛情,可是發現,我畢竟戀愛談的不夠多,愛情沒辦法寫那麼多XD
其實寫到後來,特別會被喜歡的,像是上電台節目,雖然發表會只有三場,但是電台上了很多,發現大家最喜歡談的都是親情的故事。幾篇寫到親情的故事,更觸動尤其是女性的心思,所以這本,它的基調是以愛情為主,也加入了一些親情,因為食物嘛,食物就是我們的生活,到底都是跟什麼人吃飯呢,除了閨蜜之外,飲食就是跟自己的家人、過去的生活裡頭給你記憶最深刻的那個人。
微鹽,說的是一種遺憾;心底深處藏著的那個人、那段往事、那份悵惘,唯有以食物來療癒。十二個短篇小說、十二道滴下真誠眼淚的料理…
微糖,說的是一種甜蜜;那個最燦爛而笑、最貼近幸福、即使平凡也喜悅的時刻,適合以甜點來佐配。十二個短篇小說、十二道口心皆甜的點心…
Q:裡面有二十四個故事,宇文老師最喜歡那一篇故事呢?要挑一個最觸動你心
A:這都是我的小孩,好難挑呀。可能最愛的還是那一篇【有媽媽陪你長大-番茄培根透抽貝殼麵】。
其實寫小說就是這個樣子,你必然有一些虛構的部分,是設計出來的故事,可是那些故事你要填上的細節往往是你真實的人生,然後那個小說才會讓讀者覺得身歷其境,寫作大概是這個樣子。
它雖然是一個虛構的小說,當然有帶出我某一種心情,那個心情是十年前我生了一場病,現在ok了不用緊張。
那是罹患初期的癌症,要開刀,我動手術的那一天是我的生日,在前一天的時候吃生日蛋糕,然後要許願,許了願之後呢,那時候我兒子六歲,那個暑假結束就要進小學了,我兒子就說,媽媽我知道妳許什麼願,我問那我許什麼願,他說:「妳許願開刀不會痛。」小孩子想法就是這樣子,其實我當時許的願是,初期的癌症,我也沒有真的那麼的恐懼啦,可是畢竟是面對不可知的一件事情,希望老天可以給我多一點時間讓我陪這個孩子長大。我不是為了生病然後很悲傷的人,就如常的過我的人生,如常的寫作,如常的做事情,陪伴小孩。
現在他已經上大學二年級了,那在寫這個故事,忽然想起,我兒子剛大學的時候,這個故事裡的場景就是有四個小朋友,四個男女,然後他們之間互相有非常微妙的情愫,不是很清晰,四個人之間都互相有微妙的情愫,這是觀察我兒子的同學朋友,給我的啟發。
某天,兒子帶了一個國中最要好的同學,那個同學有女朋友,然後那個女朋友又帶了她的好朋友,他們一起來我家做料理,因為我有個大烤箱,用我的烤箱來做小餅干,我覺得是他好朋友的女朋友想要做餅干給男朋友吃,但她不會做,她的朋友會教她做然後我家有烤箱,大概是這樣子的情節,所以這四個可愛的孩子用我家的廚房做餅干,把這個畫面、這個記憶保留下來。
想到當年許的願望,一定要陪這個孩子長大,我把這個串起來於是編織成一個故事,那個故事的主角是一對父女,我當年有想過,如果我不在了,我老公到底要怎麼帶這個小孩,偶爾我出差回來,飲水機沒水了還在燒,不知道要加水,讓人覺得擔心。萬一有一天突然我不在了,他要怎麼把小孩帶大?就代入這個故事。
這對父女要怎麼過他們的人生,設計四個青春的男孩女孩,感覺到愛情的觸動,然後這個女孩想要做菜給三個好朋友吃。因為在女兒每一年生日的時候,只要爸爸有時間,都會為她做一道義大利麵,內容有蕃茄、培根、透抽,就特別想學這一道,還去市場買食材。透過父女之間的互動,爸爸一直在探測,因為女兒居然想做這個,一定是有很喜歡的人。
故事裡呈現爸爸對女兒的情感,一起逛超市,一起在廚房做料理。然後,父親也再一次探測,女兒說:「我想讓朋友知道,沒有媽媽陪伴的小孩,我也可以很會念書,很健康、我也可以分享東西、會料理的人。」父親說:「因為媽媽生病的太突然,並沒有太多的時間教我東西。但從小的時候,女兒最喜歡的就是這一道食物,這是媽媽教會給爸爸的,所以妳並不是沒有媽媽的小孩,媽媽一直在陪著妳長大。」
席間,遠流出版社行銷企畫曼靈小姐的女兒-小雙,充當小助手,為大家分發桂圓紫米芋頭糕,為小雙拍拍手。
【自作自受的幸福-桂圓紫米芋頭糕】
很開心,很有趣的故事。陳小毛為什麼跟桂圓紫米芋頭糕有關係呢?
老師要先說:「昨天晚上泡紫米,今天早上起來做,我今天做了65份,我的意思是,萬一不好吃,沒有功勞也有苦勞」XD
絲絲說:宇文老師應該是第一次公開做料理,然後請這麼多人吃。
宇文老師說:其實我以前一直很排斥,像上一本《庖廚時光》,怕被定位成美食家。我第一次就獻給了絲絲。
絲絲非常開心,曾讓兩位文學作家上台做菜,第一位是焦桐老師和他的女兒、第二位是朱國珍老師,第三位是宇文老師。
很想寫一個搞笑的故事,於是我設計了一個很小氣可是又囉哩八嗦的、意見很多、愛講話。因為我相信每一個女人身邊都有一個這種的男人。其實,我活到現在的結論是男人比女人囉嗦XD
有一個女生去參加婚禮,高中同學想要介紹老公的同事認識她,這個女生出席後覺得彆扭,就偷換位子,跑到另一桌去,於是很不幸的坐到了陳小毛旁邊。陳小毛是一個高中的地理老師,能言善道,跟女主角講了天文地理的故事,包括什麼地震種種的事等等,後來就上了一道甜點,這個甜點呢,就是在座吃到的「桂圓紫米芋頭糕」。陳小毛不僅話多,吃的也多,立刻大口的把這個芋頭糕一放進嘴裡,嘴唇就燙傷了,女主角心花怒放,很開心終於可以輪到她說話了。
她就跟陳小毛講了李鴻章的故事,清朝的李鴻章當年去參加洋人的宴會,席間就上了一道冒著氣的甜點,拿到的時候就習慣性的吹了一下食物,大家就笑了,因為那個甜點是冰淇淋XD
李鴻章很小心眼,跟陳小毛一樣,下一次宴請這些洋人的時候,弄了一道芋頭八寶飯,芋頭在裡面扎扎實實的,熱氣一時竄不出來的時候非常的燙,洋人就像跟冰淇淋一樣挖了就吃,跟陳小毛一樣燙到了。聽完女主角的故事,陳小毛驚為天人,他是一個愛好知識的人,居然有一個不知道的知識,就愛上她了。非常的興奮,就開始追求女主角,還真的被他追到,後來就結婚了。
當然,我們不能只有寫缺點,也會有不同的部分還沒被發掘。結婚後,女主角公司有一個機會給她,是到美國去攻讀碩士,留職半薪(那時他們已經有小孩了),跟陳小毛說的時候,意思是:我本來有這樣好的機會,但是我為你犧牲喔,結果陳小毛對她說,這麼好的機會為什麼不要去?小孩子還這麼小,陳小毛立即說,我來帶呀。反而是陳小毛非常支持他,讓女主角有機會可以去進修。
這也讓我想到我的先生是科技業,裡面也有一個幼兒園,可以把兒子帶去上那個幼兒園,我就可以去上班了。從視訊中看到陳小毛把孩子帶著這麼好,非常感動,心想一定要在一年內趕緊把碩士念完,當年她爸也很反對,沒想到他是一個很好的女婿。就在她心裡充滿了感動,覺得自己要再對先生好一點的時候,就看到陳小毛在那邊剪報紙,一問之下,回答著:喔,某家速食的優惠券超便宜的,我們下星期不用煮飯,135吃麥當勞、246吃Burger King,這就是陳小毛的故事。
這道甜點,不要小看它,是很費工的。貼心的宇文老師,其實因為做好的芋頭糕很大一塊,可是絲絲跟宇文老師說今天大約有幾位貴賓,宇文老師就說那我就做成圓球狀,一位貴賓一顆這樣。製作桂圓紫米芋頭糕裡頭,剛好加入絲絲送給宇文老師的白蘭地。書裡寫的是用高梁,其實書裡是家裡剛好有什麼酒,就拿來試。第一次用高梁,味道比較濃烈。
為什麼是白蘭地,是因為在一個月以前,新書發表會是在金石堂,絲絲有去參加。當絲絲在講座中聽到老師說非常的喜歡這道甜點,這道甜點也會在今天發表。席間又說這道不管是用高梁、米酒還是白蘭地都很好,絲絲聽到時眼睛一亮,因為朋友是釀酒師,他的白蘭地有在法國得過獎,那麼就貢獻了一瓶白蘭地,是台灣之光,在彰化二林釀製的。把它放進裡頭當食材的其中一樣,是全台灣唯一的,世界得過獎的冠軍台灣白蘭地做成的。酒精濃度63%,相當的濃,它會增添這道甜點的香氣。
【莎莎-奶油嫩煎干貝佐莎莎醬】
它是描述一對夫妻,然後呢,心中各自藏有心事,這位太太平常不太會做菜,但她的拿手菜就是莎莎醬,她的先生有時候也會小小抱怨太太不常做菜,她的莎莎醬,就是他們一家的四季,也贏得很多親友的讚賞。
故事大意是:他們有一次在外頭吃飯的時候,太太看到鄰桌一位媽媽在哺乳,可是不小心整個胸部都露出來,不好意思,就跟先生說,老公你不要回頭,但還是不小心看到了,沒想到那位媽媽是前女友,後來思緒翻轉到當年…。
其實,太太發現先生的心中一直有個前女友,有一天發現舊相簿裡標註了日期,剛好先生出差,媽媽急需用錢,請她幫忙提錢,需要密碼的時候,居然是那個日期,提出疑惑還被四兩撥千斤。如今得知是前女友的生日,覺得失去了信任,利用這組密碼進入先生電腦裡看了過往的郵件,雖沒有什麼特別的信件,但仍深深的被刺傷,後來又冷靜的把郵件回復到原來未閱讀的樣子關上電腦,然後起身去做一道沙沙醬。
為什麼要用「莎莎醬」呢,宇文老師說:「因為我要設計一個中產階級的女性,是職業婦女,她有工作,有她自己的成就,不是整天在家煮飯的家庭婦女,要她偶爾拿出漂漂亮的料理,她也拿得出來。莎莎醬的特質就是說,它是百搭的,這個醬它本身是有變化的。」
這個料理一定要有一點水果,根據季節,像是夏天可以加鳳梨、芒果,秋天可以有柿子。像日本料理非常在意季節性,是很重要的。今天準備的蔬菜水果是:蘋果、鳳梨、番茄、洋蔥、香菜,都把它切碎,加上檸檬、用蜂蜜(不用糖),先擠檸檬二顆,再加香菜、洋蔥、番茄、蘋果、鳳梨,可以加乾煎的主食(內類、海鮮)一起搭配吃,加點蜂蜜,最後加點黑胡椒、巴西里末,比例可以自己調配。
平常都是很科學的調配份量、比例。今天做的比較大量,就適度的加一些啦XD
【熊一樣的男生-心太軟】
這個是微糖系列,剛開始很甜美的。寫的是留學生活。那是我自己的人生經驗,女主角我對她的形容像是小白花一樣,有一個女兒,女兒會問媽媽說,為什麼妳會嫁給爸爸呢?媽媽就回答說,因為媽媽就心太軟呀。
追憶當年,念書的時候很多人追她,每天晚上宿舍就門庭若市,很多男生在她家轉來轉去,有一個像熊一樣的男生天天報到,有一天女主角在房裡敷臉時,有人在敲門,就假裝沒人在,不開燈也不應門。
後來室友回來了,發現在家嚇了一大跳,怎麼不開燈呢?女主角說怕被人看到,室友說為何不去開門嚇了,以後就不敢來啦。後來,一群人就約去優勝美地,冬天的季節,女生沒想到要去的會是一個下雪的地方,所以她穿的是很普通的皮鞋,在雪地上走是要有保暖的雪靴(這也是老師真實的經歷)進退維谷,沒有辦法走路,完全不能移動,因為腳已經凍僵了。
這時候,大熊就蹲下來說,我背妳,那種情境下就攀上大熊的背,因為女生很輕,大雄背上像背著小孩一樣,女生在大雄背上時覺得好溫暖,就覺得是他了!這個雪地就把小白花的臉襯得豔紅,故事到最後的結尾就是女兒聽完故事後覺得,根本是爸爸心太軟呀XD
現場一位海軍眷村阿姨,說:1616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亞辭世,也和其他偉大作者的生卒有關,於是這天成為了「世界閱讀日」。現場為宇文老師朗讀一首詩,「似曾相識」來說一點感想。
「似曾相識夜慧蘭(音譯),庖廚食光心太軟,微糖微鹽真滋味,好個人間四月天。」
第二位讀者發問,
Q:桂圓紫米芋頭糕,這道是怎麼處理過程的?
A:昨天睡前就先泡紫米,因為它需要泡6個鐘頭時間,第二天早上就可以處理;4杯紫米,2.5-3杯水量。加調味料的時候要趁熱去和它,糖才可以充分的融化,平常在家裡做,就拿一個大方格,紫米大概鋪一公分,再一層芋泥,再一層紫米,然後切了之後就可以吃。像今天準備的量多,是以包湯圓的方式一個一個包,紫米、芋泥、紫米,然後再包起來。看你料理當時的狀況就可以。
線上有一位讀者-李燕瓊,因為居住在德國黑森林,沒有辦法前來祝賀,又因為之前《負劍的少年》新書發表會有答應老師,要請老師吃「黑森林」。於是今天請女兒代為轉送黑森林蛋糕獻給老師。
今天的講座,大家一定有感覺到,跟以往料理的活動相當的不一樣,其實呢,絲絲舉辦多項的料理活動都不局限在任何的類別上面,比如說有美食、文學、旅遊、商業、藝術、健康,其實都沒有局限說那一種類別不能夠做料理。
其實,人生就是很多的形形色色所組成、累積起來的,就像宇文老師,藉由食物這件事情,來述說人生的悲歡。
絲絲忍不住提問:微鹽、微糖24篇小說,都是虛構的嗎?
聽說有一篇是完整真實的故事,是宇文老師的親身經歷,有人知道嗎?
那一篇就是「那日陽光穿透你」,故事是說,有一位先生說太太素顏很漂亮,學生時代素顏超美的,也是看到那一面驚為天人,心想這個女孩子我一定要把它娶到手,果真是娶到手了!
為什麼呢,有個關鍵點,其實那天,那個男生是來找另一位室友的,沒想到女主角就出現了,因為剛睡醒,被吵醒了,然後就很怒氣衝衝、披頭散髮,出現在那個男生的面前,結果後來,沒想到那個男生三不五時的常常晃到女生的宿舍去,找女生的朋友,順便去找她,後來他們就談戀愛在一起了。後來,女生問男生說:那你是從什麼時候喜歡上我的?男生就說了那一天的情景,心想那天的樣子就像貞子一樣,怎麼見人呀。
(現場讀者說出一句話:睡衣很透明。)全場哄堂大笑XD
就是那一片陽光穿透了宇文老師的睡衣,於是師丈就愛上了宇文老師。
最後,請宇文老師來為本場活動做一個結尾,說說今天的感想。
宇文老師:
「除了感動,不知道該說什麼好。我的第一場是在金石堂,那一天非常的歡樂,那天是悔之主持,極盡搞笑之能事;第二場是在誠品,是一個精巧的對談;今天呢,我早上六點多起來蒸芋頭、蒸紫米,然後在流理台前一個一個包,但是我腦袋裡頭就在想,我今天來到底要講什麼,非常的混亂。
因為我今天早上還在臉書上討論建中冒名事件,腦袋非常混亂,但是來到這裡之後,心就開始安定,看到我很喜歡的朋友。本來還想說完蛋了,今天根本不知道要講什麼,可是我今天好開心唷,絲絲表現的太棒了!」
聆聽一場有別於過去做料理,本來很擔心今天的料理比較少,但是我們刻意把今天塑造成很溫馨的生活日常故事,大家都有屬於自己的微鹽、微糖的時光,或許可以書寫下來,回味起來會很有意思。
**************************【食譜】*************************************
【桂圓紫米芋頭糕】
材料:
紫米糕:紫米2杯、砂糖90公克、沙拉油35公克、桂圓肉45公克、高梁酒(或米酒)少許。
芋泥:芋頭300公克、椰漿20公克、砂糖50公克、沙拉油20公克、麵粉20公克。
做法:
1.紫米(黑糯米)泡水六小時以上(可以泡隔夜)。
2.芋頭切塊(勿加水),電鍋外鍋一杯水蒸軟後,搗碎,加入其他「宇泥」材料拌勻,放回電鍋,再用半杯水(外鍋)蒸到熟爛。有的芋頭不易爛,可再蒸到軟駷或泥為止。
3.泡過的紫米洗淨,加一杯半的水(內鍋)進電鍋,外鍋一杯水,煮熟。
4.桂圓肉泡水15分鐘後洗淨瀝乾(勿泡過久,保持桂圓濃邪的甜香)。
5.紫米蒸熟後,趁熱與「紫米糕」其他材料攪拌均勻。
6.取大盤子,先把一半的紫米糕鋪底下(約一公分高),第二層均勻鋪上芋頭糕,最後再鋪上剩餘的紫米糕,每層均約一公分高。
7.切成小塊即可食用,也可把每一小塊捏成圓形分裝。吃不完的可先冰起來,下回食用,只要再蒸一下即可。
【心太軟】
材料:
大紅棗20顆。
糯米心:糯米粉50公克、清水25公克。
甜汁:冰糖80公克、清水250公克、桂花醬1大匙(甜度可依喜好調整)。
做法:
1.乾紅棗泡水半小時,用煎刀煎開一條縫,以小刀把籽挖出。
2.糯米粉與清水混合揉成糰。
3.糯米搓細長塞入紅棗心,擺放小鍋內。
4.電鍋先放一杯水,按下開關,冒出蒸氣後,放入做法3的紅棗蒸8分鐘。取出,稍微放涼,讓紅棗內的糯米糰定型。
5.甜汁煮沸,放入做法4的紅棗,小火熬煮15分鐘讓糯米糰吮飽甜汁即成。
【莎莎醬】
材料:
蘋果、鳳梨(或其他當季水果)、番茄、洋蔥、香菜均適量。鹽、辣椒粉、巴西里末、黑胡椒粉、蜂蜜均適量,檸檬半顆。
做法:
1.水果、番茄、洋蔥、香菜切成相同大小的丁狀。
2.檸檬榨汁。
3.所有材料攪拌均勻即成。
相簿縮網址 https://goo.gl/qYRRWs
宇文正
遠流粉絲團
絲人空間(李絲絲)
#微鹽年代微糖年代
#宇文正
#遠流粉絲團
#絲人空間
#CookingStudio
#台北信義誠品店
資訊提供:李絲絲
攝影紀錄:閃亮亮
文字記錄:蔡依珊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大意 在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的十大經典語錄(印度好片/親情/勵志/感人/推薦)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昨天去日新看的,很好看的一部電影,推薦給大家唷~《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英語:Dangal)是一部2016年印度電影,由涅提帝瓦里執導。 ... <看更多>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大意 在 心中的小星星-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空降印度開片票房冠軍,【隱藏的大明星】導演x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印度良心影帝」阿米爾汗再度合作,將根據同名暢銷小說 ... 電影大意是說一位很特別的小男孩 ... ... <看更多>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大意 在 [好雷]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真實相異之處part 2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首先先勸世,一定要去看!!
若各位猶豫要不要去電影院看的人
真的
去看吧
近年很少一部電影,可以一次讓我感動到流淚三次了
2小時40分
就連歌舞音樂部分,也深深讓我覺得不累贅
我已經正式成為AAmir粉,我已經準備好二刷,甚至三刷
自己英文沒很好,但這篇訪問很簡單都看得懂
但是這這篇是繼有人發說跟真實的比較,直接簡短重點整理出兩女兒跟父親的訪問,
下面有雷
出處:https://goo.gl/Eq9C7U
G:大女兒, B:二女兒 , 父
Q: 電影持公是否讓你們有多的壓力(訪問三人Geeta, Babita and Mahavir.)
B: 可以激勵人,讓運動更好。
G: 運動訓練壓力更大。
Q: 電影甚麼時候跟你接洽的?
G: 導演在2010年運動會後就來接洽我們了
Q: 重溫童年覺得怎樣
G: 重溫童年這個機會很好,造就我們成功,但我打死也不願意回到童年,訓練很辛苦
B: 童年很痛苦,感謝爸爸
Q: 看到故事改變電影會不會很奇怪(odd)
G: 很讓人感動。
Q: 看到電影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G: 冠軍國歌放送時我回憶起那一天,留我開始哭了。
B: 國歌很感動
父: 還用說?很讓人感動。
Q: 電影中國家代表隊訓練有被改編嗎?
G: 完全真實,我爸把我當動物一樣訓練,非常非常非常嚴格,國基代表隊太輕鬆。
Q: 電影提到摔角選手賺不到錢,是真的嗎
G: 是真的。 (大意就是這樣...)
Q: 最後決戰,爸爸真的不能看比賽嗎?
G: 是真的...到底誰幹的又為什麼,他們已經無法追究也無從追究。
Q: 摔角沒讓你們出名,反而是電影,你會傷心嗎?
G: 還好
B: 很好
父: 不錯
Q: 電影有沒有讓你們看到過去後悔的地方。
G: 希望我沒有毆打那群男孩,雖然結果是好的但是是不對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4.214.3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90521368.A.1A9.html
※ 編輯: jas1123kimo (140.114.214.35), 03/26/2017 17:48:0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