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不會表達情緒?男孩容易誤解扭曲性?】
#男孩與性
#男孩情緒教養
即便如我常寫親子議題,跟家裡三個男孩談到性愛問題,也不見得自在,孩子的爹屬老派的X世代,大約也很少想到要和孩子聊聊性愛問題。
在談年輕男孩性愛問題之先,我首先比較想關注的是:身為男性的孤獨與無助。
多數男生的情緒是沒什麼出口的,是很悶的,因為典型的雄性世界幾乎不大聊心事、不喜歡聊私事、不善於體察自我,當然相對的,也不善於體察或關心別人,這或許跟典型男生的天性有關,他們多半傾向關注「事物」勝過關心「人」。
但《男孩與性》、《男孩情緒教養》等書都提到雄性世界有種「兄弟規範(情結)」,男性在心底有揮之不去的刻板印象,認為「揭露自我內心」是一種懦弱無能的表徵,是比較「娘」的男生才會做的事情。
此強勢雄性文化終於讓男生從「不感受」弱化成「不會感受」,從「不表達」惡化成「不會表達」。
當然,在性平時代,我們欣見有愈來愈多「暖男」產出,他們懂得關注別人的情緒、也擁有關心別人的技巧,但這並不意味暖男在低潮傷心時,也敢隨意向「兄弟們」吐露真心,因為這種行為在雄性世界可能不安全,意味著缺乏男子氣概,換來的多半是兄弟們的嘲諷與不自在。
不論男孩在陽剛或陰柔特質的光譜上落在哪一點,多數男孩傾向不輕易吐露情緒,特別是負面的情緒,如「我好害怕」、「我沒辦法」、「我心好痛」。
在《男孩與性》一書裡,有個十八歲的男孩羅伯就說,他遇到難關時,他的爸爸就會要他「Man up(拿出男人的樣子)!」,他父親所呈現的就是整個傳統雄性文化的縮影。
羅伯說:「我不跟任何人談我遇到的問題,我認為,如果自己處理不來,那就不算個男人,代表你不夠努力,是個婊子。」羅伯所說的,也代表了多數男生的真心話,包含大男人、小男生,儘管性平教育已推展了這麼久、這麼廣。
「他們把情緒藏起來不讓他人看出來,甚至連自己也感受不到。但這些感覺不會消失,只是埋到心靈更底層。」(男孩情緒教養p.136)
不會消失的情緒,最後很有可能拐彎抹角地變形成「發洩式行為」,比如攻擊或是霸凌別人,或成癮於菸、酒、3C、毒品。
我和家裡的三個男孩談過,他們也都同意這個論點,他們說,男生之間互訴心曲也不是真的沒有,但極為稀有,除非是特別信任的死黨,不過多半心情不好時,死黨最常貢獻的也就是陪你瘋狂打電動、打球、打屁,成年之後可能就是去喝一點小酒,亂掰一通,很少集中火力正中情緒標靶。
「那心情不好時怎麼辦?」
兒子們說,女朋友、紅粉知己此時就變得很重要,她們是訴衷腸的最佳人選,在她們面前可以不需用力地掩飾自己的脆弱,但也不是每個男生都願意在女朋友或紅粉知己面前揭開自己的脆弱。
小子之一曾跟我分享過,他曾有個很願意傾聽他、也善於分析心理狀態的紅粉知己,兩人都心知肚明不可能成為男女朋友,但每當他心情低落時,他很自然地就會找這個女孩出來吐吐苦水,他在她面前不必顧慮會被嘲笑,因此總是能得到極佳的療癒效果。
只是此紅粉知己在交了男朋友之後,為了避嫌,就再也無法擔任小子的心靈伙伴,這讓小子難過了好一陣子。
「那怎麼辦?心情不好時找誰呢?」我問。
「所以有時候就回來跟老媽吐苦水了啊!要不然跟室友看看電影、打打屁稍微轉移注意力啊!」
可見家有男孩,直至他們青春期、成人,親子的關係都相當重要,因為男孩有苦無處訴時,如果和父母關係夠親密,或者夠信任父母,至少還有一處安全基地可以訴訴衷腸。
而另一方面,男孩在陷入情緒低潮時,或許不太能分析自我、感受自我,但是若懂得排遣情緒,也至少能把自己從亂七八糟的情緒風暴中拉出來。
因此,我實在不反對男孩們偶而聚在線上打打電動、胡亂喇勒、講些芭樂話,因為這至少是他們轉移壞情緒的某種低階、但有效的方式。
不少青春期男孩聚在一起還是打打鬧鬧,感覺非常幼稚,但,這就是他們趕走壞情緒最單純又方便的方式。
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需要不斷挖掘與練習的,男孩從小就不樂於此道,雄性文化又強化他們避開這一塊,這當然對男孩的情緒發展極度不利。他們沒有機會細膩的分析自我情緒,當然,對於別人情緒的體察就更加薄弱。
我記得有一次去一個國中演講,輔導主任談到她也是住在「男生宿舍」,當時她的父親過世未久,和爸爸感情相當好的她非常難過,常常在家裡想著想著就哭起來,然而,家裡的老男人(先生)、大男生、小男生(兒子們)唯一做的,就是把她放在一邊任她盡情的傷心哭泣。
「你相信嗎?從我老公到兒子,沒有人過來安慰我一聲,抱我一下都好啊!這讓我更絕望更傷心了。」主任說。
「我真的很能體會妳的落寞,因為我家也是如此啊,我也適應了好久!不過,我必須說,你家男性們真的都非常非常的~正~常,因為當他們難過時,他們自己也是這樣處理自己的情緒:把自己關起來,沉默不說話、自己調整、自我消化。所以他們以為把妳放在一個角落,不去打擾你,讓你自己去消化情緒,就是善待你的最好方式。」
天知道,這麼多年來,我是暗示、明說、示範了再示範,才讓家裡的雄性動物包括兒子們懂得在我難過時大方走過來、擁抱媽媽的。(擁抱爸爸目前還是天方夜譚,爸爸也一定會被驚嚇到。)
男生不善體察自己和別人的情緒,甚至被男子氣慨文化塑型成「不能示弱」、只能當「強者」、甚至不惜以「攻擊」、「霸凌」作為真男人的象徵,這顯然已經變成「毒性男子氣慨」。這在男孩發展性意識、性行為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在「男孩與性」這本書裡呈現了美國年輕男孩對性事不可思議的態度。作者Peggy Orenstein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專研男孩、女孩對性議題的不同態度。
她說「有毒的男子氣概」這個凳子有三隻腳,第一是情緒壓抑,第二是貶低女性,第三則是拿「性征服」出來吹噓。
她舉出最有名的一段「男生更衣室對話」乃出自美國前總統川普。川普曾經吹噓自己曾經如何強吻女性,並引以為豪,宣稱「當你成為明星的時候,她們會讓你這麼做,你做什麼都行,甚至抓她們的陰部都沒問題。」儘管川普這番話引來極多反彈,包括男性,不過也真確反映了純男性性心理的有毒思維。
Peggy Orensteiny在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來呈現年輕美國男孩(特別是傳統異性戀男孩)扭曲的性觀點。在美國,青少年乃至大學都流行「勾搭文化」,這和我們所說的「一夜情」意思差不多,男孩很容易限於一個迷思,也就是把「性征服」當做「男性氣概」的表徵,征服的數字愈高代表愈具男性氣概。
性事,已無關乎愛與連結。美國東岸就有「曲棍兄弟(lax bro)文化」,內容大抵就是誇耀性事勾搭,貶低女性、厭女、物化女性。
男大生將性愛視為純粹肉體經驗,將女性當成「玩物」,當成征服的「標的」而不是「人」。能贏得多少火辣的女生,就能展現多少雄風、社會地位、自我價值。
書中指出,男運動員被控告性行為不當或是對親密伴侶暴力相向,比例是其他男生的三倍,「運動員文化」強調拚勁、競爭、強壯、勇氣等正向特質,但也成為一股煙幕彈,掩護運動員霸凌、奪權、性征服、以厭女語言為樂、貶低女性傾向的氛圍。
而也有很高比例的非運動員年輕男孩因為欠缺對情緒的體察、對女性心理的理解,再加上A片與媒體的錯誤示範,因而把「性」當成一件男高女低、控制女性身體的行為過程。
「如果只有男孩在,那麼你聽他們的對話,可能會分不清他們剛才發生親密行為、還是剛從建築工地回來。他們會說釘釘子、用力敲、碰碰撞、把東西打碎、砰地一甩、撕碎她、毀了她。」
這些都是以侵略女性身體為樂的描述,他們鮮少講述到彼此的心理連結、相互依戀理解、珍惜疼愛的滿足感,如果讓年輕男孩繼續依賴傳統而陽剛有害的雄性文化,他們可能很難學會看清楚「女生也是人,女生值得尊敬、需要尊嚴」。
此外, 現在的孩子是廣大A片實驗中的白老鼠,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很多異性戀A片都是透過「男性觀點」來拍攝的,性愛被描述成男人對女人「做」的事,而不是「和」女人做的事,這會有很可怕的影響,也就是更強化男孩把性當成控制女性、貶抑女性的過程。
然而研究顯示,青少年比大人看更多的A片,而且內容比大人更低級扭曲,可想而知男孩們性道德、性意識在比父母所知更早之時就已開始扭曲。
研究結果顯示,會在早年看A片的,無論男女,都可能比同儕更早性活躍、性早熟,比同儕更多性伴侶、懷孕的機率有比較高,最嚴重的是,「把性侵略看得更正面、把女人看得更負面,更容易從事A片所描述的那些冒險、非典型的行為。」
很多無知的年輕男孩因而犯下了自己也搞不清楚的性騷擾、性侵害行為。
書中就舉出一個看來無害的男大生在勾搭一個玲瓏可愛的女孩之後,軟硬兼施,不斷引誘女孩到他寢室,儘管女孩在過程中一再表示不想、不舒服,甚至幾度用藉口推託表示想離開,但礙於恐懼以及對方高大的身軀,最後被迫替男孩口交。
在這個男孩既有成形的思維裡,自己並無勉強女孩,更遑論性侵害,他還驕傲地認為是自己引導有步,而一廂情願地以為最後是女孩同意且自願的。
這也是作者Peggy Orenstein在多方訪談後發現的兩個事實,那就是:男性普遍會高估女孩對性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也太常把自己的愉悅看得比女生的感受還重要。
前述的男大生萬萬想不到,那一夜,他對女孩造成無可泯除的傷害,女孩之後避不見面,也無法療癒自己,直到多年後女孩勇敢地提出控訴。
這正是因為男孩在成長過程中普遍缺乏對女孩身心及性心理的理解,甚至早已在心裡塑造了牢不可破的扭曲的「男尊女卑、女生須屈從」的性道德框架。
事實上,也有很多男孩從頭至尾都不認同物化女生、貶抑女生的性事思維,但是在整個兄弟文化沆瀣一氣時,他們會退縮,而認為自己的想法是不值得一提的邊緣思維,而跟著大夥沒頭沒腦的哈哈大笑,以求得認同感。
事實上,專門研究青春期男孩行為的研究指出,大部分男孩比較喜歡的身體親密對象,是自己認識、信任、相處起來自在的人。男生追求性愛最大的動機並不是肉體,而在情緒層面,是因為想要對女生表達愛意或慾望。
自從交友軟體夯起來之後,「勾搭文化」在全世界默默的沸騰。我聽過太多年輕孩子把性與愛分開思考,把「滿足肉慾」當成一件紓壓的方式,或許連我們做為父母的可能都未必清楚孩子對性的看法。
這些我們可能無法理解或認同的新興性潮流也意味著,我們做為父母的,真的必須花點心思和時間好好的和孩子們談性說愛。
「#me too」反性侵、反性騷擾運動雖然引發全世界一同把「偏差性行為」、「男性特權」及「有毒陽剛特質」攤在陽光下一同省思、徹底清算。但是,在固化的純男性世界,卻未必真正翻轉了有害舊思維。
要把男孩教養成懂得尊重女性、灌輸他們「經過對方明確同意才能進行性探索」的性道德之前,首先得先把男孩教養成懂情緒、有同情心、尊重男女平等、尊重多元性向、尊重他人界線、允許自己也允許別的男孩示弱失敗、可以表達情緒、也能體察別人情緒的人,這是懂愛的前提。而懂得愛,才可能發展並維繫真正健康愉悅有連結感的性。
想要更了解男孩的情緒教養以及他們對性與愛認知的發展嗎?推薦以下兩本書。
【書訊】
•《男孩與性:改變青少年一生的九場對話,培養情感與性關係的尊重與同理心》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8257?sloc=main
•《男孩情緒教養:引導他好好說話,遠離恐懼、憤怒、攻擊行為》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9264?sloc=mai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40的網紅羅好吃Yummy L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Bo媽日記💕🐳 小可愛每天都在進步,6M16D的BoBo開始會往前邁進找她喜歡、好奇的東西 有時候覺得好像快了點,什麼都突然就秒會了,讓我來個措手不及!驚喜連連~ 其實因為我上班時間沒有辦法時時刻刻都接受到最第一手消息,但是我最喜歡給女兒常常都有大大的擁抱,因為我看到某本親子書📚有提到擁抱是親子...
「我是 一個 媽媽 也曾依戀著家」的推薦目錄:
- 關於我是 一個 媽媽 也曾依戀著家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我是 一個 媽媽 也曾依戀著家 在 早安財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我是 一個 媽媽 也曾依戀著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我是 一個 媽媽 也曾依戀著家 在 羅好吃Yummy L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我是 一個 媽媽 也曾依戀著家 在 [心得] 五歲的約定- 看板Kodoch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我是 一個 媽媽 也曾依戀著家 在 [好雷]《再見列寧》經典東西德黑色喜劇PTT推薦- movie 的評價
- 關於我是 一個 媽媽 也曾依戀著家 在 [好雷]《再見列寧》經典東西德黑色喜劇 的評價
我是 一個 媽媽 也曾依戀著家 在 早安財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在家好讀,書單 ≣
●疫情結束後,我要為自己辦一場「轉變儀式」
疫情的結束,將是你我重生的起點。
若你正好在疫情中畢業,若你疫情後要換工作、創業、結婚、出國,或是打算在疫情後展開任何新計畫,強力推薦你趁著疫情在家期間,讀一讀這本書。
你將會發現,媒體上熱中討論的景氣起伏、天災人禍,都只是數十億人每天都在經歷的「外在改變」。許多常被人們掛在嘴上的所謂「人生大事」──畢業、結婚、生小孩、換工作、升遷、退休......,也同樣只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外在改變」。
而你我人生過得好不好、開不開心,看似與這些「外在」的「改變」(change) 有關,但其實關係不大。
重要的,是要看我們遇到外在改變時,「內在」有沒有跟著「轉變」(transition)。
世界上有很多人不快樂,大家都有很多理由,但作者威廉‧布瑞奇發現,真正原因都不是口頭上說的那些,實際上若仔細探究下去,會發現多與自己「不放手」有關。
例如一位新手媽媽,明明覺得小baby如天使般降臨,生活增添甜蜜,但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就是難以自拔地天天在憂鬱中度過。why? 因為心裡還在眷戀沒小孩時的輕鬆自在。
有個退休族明明已經不缺錢,可以天天遊山玩水,結果卻罹患了恐慌症,天天靠藥物助眠。why? 同樣是無法忘懷有職務、感覺被重視的昨日。
還有一位剛升官不久的主管,同樣因為不快樂而跑來向作者求助。雖然加了薪、頭銜更響亮,但老覺得工作壓力太大,同事感情變了,職場關係緊張。Why? 因為他仍然留戀著升官前熟悉的工作內容以及常常獲得掌聲的良好表現,如今得學習當主管,變成要為別人(部屬)鼓掌的角色,不再是享受掌聲的那個人。
總之,明明好事一樁,卻因為捨不得對自己的過去「放手」,而搞死自己。痛苦的不是活著,而是我們不願成長。
不願成長的人,畢業後會帶著學生時代的心態踏入社會。計畫結婚時會帶著單身的習慣,與另一個人共組家庭。生了小孩之後,將會因為對自在生活的依戀而把孩子當出氣筒。跳槽時,會帶著前一份工作的包袱到下一份工作。升遷後,會帶著部屬的心情當主管。熟年後,會帶著對職場光環的眷戀邁入退休。然後,這種人可能會發現自己常常不開心,動輒這個不爽,那個不滿,輕則在挫敗中沮喪,重則一步步掉入憂鬱谷底。
放手、成長為什麼如此困難?
因為我們習慣透過環境來定義自己。作者說,我們對自己的判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在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處的人際關係,以至於明明生活環境變了,實際上的行為仍在不知不覺中,緊抓著過去的生活節奏。「大家都在恭喜我開始新的人生,」一位學員說:「而我卻在懊惱過去的時光不再。」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古老部落,會為不同的人生階段舉行儀式(例如成年禮),只是這些儀式如今被很多現代人視為迷信。
不,這些儀式看似不科學,其實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幫助當事人「清除過去記憶」,從今以後要時時提醒自己:別賴在過去,該成長,該「轉變」了。
布瑞奇的研究發現,我們年輕時從父母身邊脫離、開始獨立生活那一刻的心理狀態,會影響接下來我們處理外在改變的行為模式。如果我們很幸運的在人生起步階段,就體驗到轉變的滋味,日後在不同階段遭遇改變時,也比較容易提醒自己放下過去、敞開雙臂迎向未來。反之,如果在這個階段沒做好心理準備、帶著怨懟心情走進人生新階段,那麼在接下來的路途上,很容易複製同樣的行為模式,一輩子惡性循環。
《轉變之書》首版完成於一九八○年代,先後經歷兩度修訂。出版以來,蘇珊經歷了重病、喪夫之痛,也目睹了世界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災難。最新英文版於去年推出,增加了作者妻子兼事業夥伴蘇珊‧布瑞奇撰寫的「小提醒」、「練習曲」與「後記」,還有好友兼暢銷作家史戴尼爾的推薦文。
多年來,威廉與蘇珊也將這套轉變理論導入企業管理,輔導企業因應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困惑。舉例來說,科技推陳出新,如何避免在懷舊心態中故步自封? 「今天世界變化之快,」 蘇珊說:「讓許多曾經被奉為典範的組織顯得過時了。」經營環境的變化──市場漲跌、職場冷暖等等──布瑞奇指出,都是兵家常事。
重點是:當確定環境已經改變,企業有沒有跟著「轉變」的決心。身為經營者,要不要跳出原本的舒適圈(或不舒適圈)?要不要認真探索新的生意機會?他們的研究發現,那些緬懷於自己過去成功經驗的經營者,往往會錯失接軌未來的商機。
「我們面臨的改變之劇烈,是史無前例的。破壞性的改變通常來得又快又猛,影響的人也更多,讓整個社會瀰漫著不確定感與恐懼。」蘇珊在本書後記中寫道:「但人生的真諦,就在轉變之中。在轉變中,人生有希望、有創造力、有洞見、有無窮的機會,是人生大改造、人生重啟的關鍵。」
「當我們成功擺脫了過去所依戀及執著的事物,跟隨生命的邀請向新能量與新目標打開時,我們的人生也將展開新頁。」
疫情中,共勉吧。
📚延伸閱讀
。這輩子,只能這樣嗎?(肯尼斯‧克利斯汀,2017)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2020)
。兩個餌只釣一條魚(平裝版):許文龍經典人生語錄(林佳龍,2021)
我是 一個 媽媽 也曾依戀著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書推薦💕
————推薦序
[母親給的傷痕,孩子如何療傷?]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理療癒叢書作家)
傳統的人們總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或「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這樣的話語,但在我看來,這句話應該倒過來:「天底下沒有不愛父母的孩子」。因為在天性上,孩子都是依戀著親生的父母,情感上渴望著父母的愛,也深愛著父母,特別是和母親之間,有著緊密的情感相繫,彷彿想和自己的母親有著密不可分、形影不離的關係。
正因為這樣的天性,這一份愛的情感依戀,有不少人在漸漸成長的過程,開始經歷和母親之間(這位愛的依戀對象)非常真實的關係失落、衝突和挫折沮喪,不乏經歷大小不一的打擊。慢慢地,那一份愛的依戀情感會開始經驗各種的磨損,在親子關係之間,會凝結成大大小小的傷痛與失落。
我們沒有完美的家庭和童年,當然也不會存在完美的父母和孩子,在真實的生活處境下,我們都是一個個既脆弱又必須強韌、既恐懼又必須勇敢的生命。當父母和孩子成為一段親子親緣關係時,已預告將成為彼此生命裡最重要的他人,然而這原本希冀是體驗到愛與幸福的親子關係,卻可能是讓人感到最痛心和最失落的來源。
本書的作者韓國李南玉教授,是德國心理學博士和心理諮詢師,具有超過三十年的諮商治療經驗,以她精闢的見解、專業的學理,還有對心理受傷受創個體的關切,她提出對在母愛中受傷的孩子,如何療心、自我修復的專業觀點。如果你和母親之間,有這些其實非常具有壓迫和侵略、漠視和利用的關係,你一定知道那樣的痛苦是什麼樣的煎熬:
• 總是說「我只剩下你了」,不斷訴說自己悲慘遭遇,要求你擔負她的照顧者的的媽媽
• 總是對兄弟姊妹百般呵護,卻對你視而不見,強烈讓你感受到忽略與不公平的媽媽
• 總是以「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情緒要脅及勒索你順從及符合的媽媽
•總是把爸爸變成敵人,讓你在家中彷彿在戰場上,總要選邊站,宣示效忠的媽媽
因為內心對母親充滿諸多情感需求,因為內心想要證實自己是被接納和愛的小孩,你總是不停討好,極盡一切你力去討好媽媽,想要從媽媽的眼中確認你的存在價值,終於被認可。
近幾年來,不論歐美,或是日本和韓國的心理治療專業都在探討母愛創傷(媽媽給的傷痛)對於自我功能的損害,以及所造成對心理健康危害。負面童年經驗更是被大量的研究證實,是造成我們身心症狀、身體疾病、精神耗弱的來源。持續地否認,迴避及壓抑曾經有過的傷痛,以及漠視自己身心承受的關係壓力,並不能讓我們的生命真實獲得修復和療癒,也會延緩我們重拾健康人生的機會。
你需要了解,你有權利為自己療傷,只要你想要愛回自己的生命,你可以終止那些傷害你的行為,啟動內在的復原力,治癒自己的人生。
本書介紹🔗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3485?loc=P_0005_017
我是 一個 媽媽 也曾依戀著家 在 羅好吃Yummy L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Bo媽日記💕🐳
小可愛每天都在進步,6M16D的BoBo開始會往前邁進找她喜歡、好奇的東西
有時候覺得好像快了點,什麼都突然就秒會了,讓我來個措手不及!驚喜連連~
其實因為我上班時間沒有辦法時時刻刻都接受到最第一手消息,但是我最喜歡給女兒常常都有大大的擁抱,因為我看到某本親子書📚有提到擁抱是親子聯繫的觸媒,當媽媽抱著寶寶、寶寶靠在媽媽身上表現出的是對媽媽的信賴!
就是曾經在某視頻中看到的實驗,小猴子寶寶🐒會對配戴奶瓶🍼的鋼鐵絲媽媽在肚子餓時感興趣,但是其他時間都是選擇靠在絨布媽媽身邊,可見觸覺跟舒適度對哺乳類寶寶而言是有一定的影響跟重要性的~
Bo寶貝現在也開始出現所謂的認人的認知,我就是新手媽媽照書養,某本親子書中📚有提到,八個月大的寶寶開始會對陌生人產生焦慮不安,5~6個月會對照顧者開始產生依戀,分離焦慮就會產生,而且有實驗數據分析寶寶最多可以有4個依戀名單,媽媽我很有自信我一定是四個人之一,畢竟我都已經是行動奶瓶🍼了!顆顆~🤭
所以我一直堅持如果可以回到家就要自己陪伴照顧女兒,深怕我不是女兒的最愛~哈哈哈哈哈!怎麼辦,媽媽真是小家子氣!
好啦!再唸就太多了!今天我是碎念的Bo媽!
女兒在叫我了!該洗澡睡覺囉!晚安😴😘
https://youtu.be/O1gy8qHsdGw
#bo媽日記 #育兒日記 #育兒日常 #育兒生活 #6M16D
我是 一個 媽媽 也曾依戀著家 在 [好雷]《再見列寧》經典東西德黑色喜劇PTT推薦- 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電影亦政治,那個多美好的共產時代電影反應一個時代的來去,也反應著一個導演的政治和立場。不管是烏克蘭與俄羅斯現在進行式的戰爭,和如同《時代 ... ... <看更多>
我是 一個 媽媽 也曾依戀著家 在 [好雷]《再見列寧》經典東西德黑色喜劇 的推薦與評價
電影亦政治,那個多美好的共產時代電影反應一個時代的來去,也反應著一個導演的政治和立場。不管是烏克蘭與俄羅斯現在進行式的戰爭,和如同《時代 ... ... <看更多>
我是 一個 媽媽 也曾依戀著家 在 [心得] 五歲的約定- 看板Kodoch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在倉田紗南五歲的時候,母親倉田實紗子告訴她一個祕密:原來她不是實紗子的
親生孩子。實紗子告訴紗南,為了找出她的親生母親,她們倆都必須努力,實紗子必
須努力成為有名的小說家,而紗南也要比普通小孩更有名。紗南雖然懵懵懂懂,但點
點頭答應了。她按照實紗子的建議,加入了劇團,每年參加舞台發表會,小小年紀就
開始上電視,成為有知名度的童星,散播活力與快樂給大眾。另一方面,實紗子也努
力筆耕,成為知名的小說家。
或許紗南小時候確實曾經想見自己的親生母親一面,然而隨著她日漸長大,這個
約定變成了她歡笑背後的陰影。雖然實紗子不是親生母親,卻相當疼她、照顧她,待
她簡直比一些母親待自己的親生孩子還要好,她也深深依賴、仰望著實紗子,把實紗
子當作真正的母親那樣愛著,並且喊她媽媽。有了實紗子,她漸漸覺得不需要去找親
生母親了,但她不敢告訴實紗子。
如果永遠和自己當母女,其實可以什麼都不做,就日復一日像現在這樣過得幸福
快樂就好,為什麼一定要找出親生母親?紗南想不透為什麼實紗子要繼續履行約定,
可是她不敢開口問。萬一實紗子其實想把自己還給親生母親怎麼辦?萬一實紗子不要
自己這個和她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怎麼辦?她對實紗子的依戀太深切,不能承受任何
「萬一」。如果連對她這麼好的實紗子都不要她,這個世界上她能去哪裡?
可是她不敢說。她太害怕被拋下,從此孤獨一人。只要有一點點被拒絕的可能,
她就不敢問。看著實紗子用心寫作,她小小的心生出陰影,害怕實紗子發現自己其實
希望約定作廢,也害怕被拋棄的那天終將到來。她必須隱藏好自己的恐懼,繼續遵守
約定,至少該撐到最後一刻。
然而紗南不知道,其實實紗子也害怕自己被拋下。正當她對只有百分之五的生孩
子機會感到絕望與自卑,紗南卻在她最絕望時出現在她的眼前。從此她真真切切擁有
一個孩子,暖呼呼的,會哭、會笑,會一點一點的長大,開始學說話、學走路、背書
包上學。看著紗南,實紗子感到無限的滿足與安慰,無法想像失去了她,自己會多麼
痛苦寂寞,也想不透為何紗南的親生母親竟如此狠心拋棄她。如果有一天那人發現紗
南原來如此可愛,是否會回心轉意想回來帶走她呢?
實紗子愛著寶貝女兒紗南,深怕哪一天她的親生母親忽然出現,把她帶走。雖然
理論上她已收養紗南,親生母親無法輕易把紗南從她身邊搶走。可是只要有一點點被
搶走的可能,她都不能承受。她做了決定,必須精密計劃、主動出擊,務必找出那個
親生母親,親口告訴那人紗南是屬於她的,誰都別想把她帶走。
這個世界,在法律上搶奪孩子的方法五花八門。離異的夫妻為了爭取孩子的監護
權,能用的方法可多了,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從孩子身上下手。孩子是單純的,不懂人
情和真實世界,只要施加各種推力和拉力,時間長了必然奏效。送名貴禮物、送糖果
餅乾、出國去遊樂園玩,裝可憐、歪曲事實、灌輸孩子偏見與錯誤的訊息、抹黑另一
方的用心,只要拉攏了孩子,在法庭上就有勝算。至於這些會如何撕扯孩子天真無染
的心,讓孩子在父親與母親之間掙扎,他們不在乎。
可是實紗子太愛紗南了,不願意為了搶奪紗南,把紗南當作籌碼。紗南的親生母
親是拋棄了她沒錯,但實紗子不想讓她在生她的人與養她的人之間拉距痛苦,也不想
讓她學會恨一個她並不認識的人。因此實紗子對內保持公允,不在紗南面前說一句責
怪她親生母親的話;對外封鎖消息,不讓紗南有機會承受任何杜撰的惡意。大人的事
該由大人自己解決,不該把紗南牽扯進去。
實紗子的這場長期抗戰充滿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為了維持紗南的單純善良,她
不能讓紗南感覺到自己對她的親生母親懷抱的憤怒;為了讓自己值得紗南信賴,她也
不能流露出自己的脆弱與焦慮。實紗子必須與自己的恐懼和陰影對抗,同時繼續做個
好母親。實紗子盡力了,可是為了永遠把紗南留在身邊全力以赴的她,卻沒有意識到
這個約定對五歲的紗南造成的傷害,而且這個傷害還會延續下去,到六歲、到七歲、
到八歲....
對一個五歲小孩來說,聽到自己的母親不是親生母親時,恐怕沒辦法聽懂那是什
麼意思。不論是在《玩偶遊戲》連載的那個年頭(約二十餘年前),還是劇情中的設
定年代,大多數與主角年紀相同的小孩多半和親生父母同住,離婚和單親的情況常常
是祕而不宣(所以漫畫中小剛因為父母離異而改母姓才被同學當作話題),紗南只能
感覺到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但到底是哪裡不一樣?眼前的「媽媽」說不是自己的親生
媽媽,可是「媽媽」還是對我很好啊,也接送我上學、和我一起生活,和其他人的媽
媽好像沒什麼不同?五歲的紗南想不通這種深奧的事。
這就是七歲那年,紗南第一次人偶病發作的成因。這一年劇團的舞台發表會「大
笑的人」中,紗南的角色是一個憨憨傻傻、遇到什麼事都大笑的女孩滿子,雖然她的
笑聲開朗、有感染力,是劇中的逗趣擔綱、創造反差(比如在喪事場合大笑),但是
這個角色是個孤兒,沒有親生父母,在許多大人之間流徙。七歲的紗南想不通為什麼
滿子一直去不同的地方住,於是問了劇團的老師。當聽到劇團老師說「那個人不是她
真正的媽媽」時,紗南開始恐慌了:如果不是親生的孩子,就會像滿子一樣,有一天
必須跟著陌生人去陌生的地方,永遠離開疼愛她的實紗子和這個家嗎?
紗南害怕極了。
可是她不能和任何人說。她不敢問實紗子,也不敢問家裡的幫傭志村(如果志村
跑去告訴實紗子怎麼辦?),紗南家沒有父親,那時相模玲也還沒有出現。在實紗子
出書以前,自己是孤兒的事也必須保密,不能告訴別人,因此也不可能告訴其他人。
她沒有任何外援。於是小紗南想到的唯一解是這樣:必須想辦法讓自己不會被送走。
如果她是個討人喜歡的乖小孩,考試都拿滿分,每天早起晚睡勤奮努力,做家事、有
禮貌、不挑食,或許可以不會被送走。她全心全意投入這樣的努力中,因此在那段時
間顯得異常乖巧,無奈數學考卷上的八分狠狠斷送了她的希望。她當不成乖孩子,有
一天就要被送走了。
這時紗南巧遇了直澄。雖然直澄完全不了解發生了什麼事,但是他說的話安撫了
她。直澄告訴紗南,考不好沒關係,因為她已經是好孩子了,不必再做任何改變,大
家就很喜歡她,包括媽媽也是如此,而且這和有沒有血緣沒有關係。這些話對深陷絕
望的紗南是很大的安慰,她恢復了原本的表情與笑容,再度投入舞台劇的排練,演出
時表現精彩、深獲好評。
固然紗南不用擔心有一天會被陌生人帶走、四處流浪,可是她還是害怕有一天媽
媽實紗子會不要她。看著實紗子每天勤奮(咦)工作,自己也越來越有名,尋找親生
母親的所有條件已漸漸齊備。若找到了她的親生母親,實紗子就要把她拱手讓人了。
可是她真的不想。那個說是親生母親的人對她而言只是個陌生人,她只想要和實紗子
一起生活。
但紗南開不了口。她不是實紗子親生的,實紗子對她好、把她養大、帶她上學、
照顧她的生活起居,從平常人的角度看來,已經為她做太多太多了,她好意思再要求
實紗子永遠對她好嗎?她是實紗子的誰,憑什麼這樣要求?別人家的父母對小孩好,
那是因為他們是有血緣關係的,和實紗子沒有血緣關係的她怎麼可以自私的奢望能從
實紗子那裡要到自己不值得的愛?
在山崖(?)下,和羽山單獨談話時紗南說出了真心話:她覺得實紗子或許很討
厭她(因為實紗子繼續履行約定),但是她不想要這樣,也不希望快樂的日子就此全
毀。紗南面對羽山仍舊沒有說出自己其實是孤兒的事實,她的心依舊向著實紗子,即
使百般不願意,如果實紗子還是要她跟著親生母親離開,就算她內心暗自淌血,還是
會勉力順從。她太愛實紗子了,就算深覺受傷無助,也不願意違逆實紗子的意思。
就和數年前的直澄一樣,羽山對整件事的背景一無所悉,但是他依據自己的經驗
和觀察,斷言實紗子並不討厭紗南,因為一個被父母討厭的小孩,絕不會像紗南那樣
正常的長大。羽山也說,快樂的日子可以重新建立(也就是說並不是毀掉就沒有了、
就生無可戀了),他感謝紗南先前給予他們一家的幫助,如果紗南需要的話,可以到
他那裡哭。這些話成為支撐紗南的重要支柱,使紗南感覺到自己不是孤獨一人,也不
會無處可去,她可以平靜的回家去了。
《女兒與我》出書了。由於實紗子和紗南均頗具知名度,各大媒體競相報導紗南
的身世。輿論對於實紗子竟在紗南五歲時就告訴她她是個棄嬰的事,感到十分殘忍無
情,紛紛加以撻伐。倉田家被媒體團團包圍,記者們守株待兔,要代替大眾和他們的
正義,向實紗子要一個交代:怎麼能對一個孩子做出如此殘忍的事?你考慮過紗南的
心情嗎?呼喊了半天,實紗子總算出面受訪,回覆卻是使終如一:當初做這決定時,
今日所發生的一切早在預料之中。
實紗子只想永遠將紗南留在身邊,她做的一切都是基於這個前提,對於說服大眾
毫無興趣,短暫受訪後就用煙火(啾咪)結束此次短兵相接,記者們再也問不出別的
東西,只能在倉田家門外苦守,但他們並不死心,想著請假在家的紗南或其經紀人一
旦露面,他們還有機會即時上前採訪。他們不知道,屋外砲彈四射,屋子裡也有一場
戰爭正要上演。
替紗南感到委屈的不只是陌生人、不只是輿論,原來相模玲也有一份。相模玲曾
因遭遇家庭和學業、愛情三變故而流落街頭,在萬般絕望時被紗南撿回倉田家。雖然
玲沒念過大學,但他得到實紗子與紗南的信賴,受雇成為紗南的經紀人兼日常照顧者
之一,也是看著紗南長大的人。如果沒有遇到紗南與倉田家,他或許還在街頭流浪,
過著行屍走肉般的每一天,默默承受路人鄙夷的眼光。但是實紗子不但沒有把他這個
落魄街友趕出門,願意讓他住進倉田家,還看重他的能力培養他做紗南的經紀人;紗
南純真的信賴和笑容拯救了他,使他從絕望中逐漸好轉,終於能重新站起來面對自己
的新人生。對她們給予的一切,玲銘感在心。
但是曾面臨走投無路的玲看著眼前發生的事,就算是對實紗子深深感激的他,也
替紗南感到萬般的委屈不捨。自己是十七八歲才遭受命運的摧殘,有一部分還是自己
造成的,怪不了別人;可是紗南卻是從五歲起就被迫知道自己的真正身世,還是她最
心愛的媽媽實紗子親口告訴她的。玲是紗南除了實紗子以外最親近的人,紗南喜歡實
紗子這回事他都看在眼裡,想不到實紗子竟然這樣傷害一個深深愛她、信任她、崇拜
她的五歲孩子,讓這孩子因為實紗子的私人理由背負這麼大的壓力,不但得自己消化
與實紗子沒有血緣關係的事實,還得依照實紗子的計畫努力提高知名度成為小童星。
把整件事都想成是實紗子一手主導並非玲的偏見。雖然紗南也說那是「和媽媽的
約定」,可是一個大人和五歲孩子的約定怎麼想都覺得是那個大人主導的吧?隨便去
街上抓一個人來問,答案都是這樣的。在刻意隱藏之下,世界上沒有人能察覺實紗子
內心的想法,而玲比大眾更貼近紗南,也比大眾更同情她,不能忍受實紗子竟然對紗
南做出這種事。
一向和睦的實紗子與玲就這樣在紗南面前大吵了起來。當羽山闖入倉田家時,見
到的就是這殘酷的一幕。紗南已經把恐懼深深藏起,用微笑撐到這一刻,她最愛也最
信賴的兩個人卻在她眼前反目。她不能選擇任何一方,因為她愛著媽媽實紗子,可是
也信賴玲,這是不分公私的。他們一起生活,父兄參觀日是玲出席,工作時多半也是
玲陪她去,玲會陪伴她、聽她說話、拍拍她哄睡。她無法選擇任何一方。
然而殘酷的是,這兩個她愛的人,就世俗的觀點看來也都是外人,和她沒有任何
關係。被親生母親拋棄的她孑然一身,不論她再怎麼愛他們、信賴他們,只要找到了
親生母親,她就要失去一切了。
紗南被羽山帶離倉田家,住進了羽山家。經過大爆炸般的一天,能夠短暫逃離、
有地方可去真是太好了。心情一放鬆,一夜沒睡的身體就嘩啦啦倒了下去,狠狠大睡
了一場,晚上反而睡不著。深夜裡與羽山說著說著,紗南終於哭著說出了自己深藏的
恐懼:她喜歡實紗子,不想被實紗子還給親生母親,如果這是實紗子的意思,她更開
不了口。羽山回答:「那我就去替你說啊!」聽到這句話,紗南內心既感激又高興。
直澄為了掩護紗南、分散注意力而自報身世,有效的減少了媒體對紗南的關注,
然而紗南害怕的事還是發生了:她的親生母親出現了。竟然真的找到了。
事情太突然了,紗南還沒有準備好應付接下來發生的事。她想逃避一陣子,遠遠
躲開,就像躲到羽山家一樣,但是羽山要她好好面對。在這世界上逃避是沒有用的。
紗南被說服了,決定在羽山陪同下回家,見了親生母親[土反]井佳子。面對拋棄了自
己的親生母親,紗南感覺到的並不是憤怒與厭惡,而是由衷的同情與感謝。她理解佳
子當初不得不拋下自己的決定,也感謝這個決定,因為被拋下的自己反而過著幸運的
人生。聽到佳子已結婚,有一個兩歲多的女兒真理子時,她也打從心裡祝福她。紗南
想見妹妹,和親生母親約定週末再見,玲對此感到憂慮,實紗子卻放手讓紗南去,並
不插手。
週末,紗南設計了巧遇,以「明星倉田紗南」的身分與妹妹真理子在遊樂園玩了
一整天。到了即將道別的時刻,面對親生母親佳子希望有一天能共同生活的期待,紗
南拒絕了。佳子是整件事中完全理虧的一方,在不知道現身後會發生什麼事的情況下
卻還是鼓起勇氣現身,所以佳子這麼想應該不是貪圖她的名聲和童星帶來的利益,而
是希望能給她補償,也為自己贖罪,但是在紗南心中,她的「媽媽」永遠是實紗子,
不會是別人。這是紗南的決定。
直到聽到紗南說完一整天發生的事和她的選擇,這時實紗子才說出自己所做的一
切背後的原因:她害怕有一天紗南的親生母親出現,把紗南帶走,所以才計畫了整件
事,盡早確認紗南是她的女兒。她放下了心頭的大石,漸漸感覺到從前自己究竟帶給
紗南多大的壓力與痛苦,對紗南也感到抱歉。確定會永遠在一起的母女倆相擁而泣,
明天還會是相同的好日子。
羽山看了《女兒與我》後,想著紗南假扮他的母親時說「媽媽愛秋人,所以才努
力把秋人生下來,你要努力的活著」,忍不住對小剛說:「她那時是用什麼樣的心情
說的?」小剛沒有回答。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那正是覺得自己過得幸福的紗南,
懷抱著希望羽山也得到幸福的心情說的。正因為她被實紗子培養成一個善良的孩子,
內心沒有受到憤怒與恨意的汙染,才能夠對身邊的人事物懷抱著感謝,對每一天都感
到滿意幸福。羽山沒有辦法想像一個被母親拋棄的孩子,卻能夠說出這樣信賴人性的
話,至少他自己就辦不到,但是紗南辦到了。
關於五歲的約定,紗南與實紗子兩人雖然各自經歷了長時間的痛苦與恐懼,卻得
到了最好的結果。實紗子的種種努力沒有白費。如果她灌輸紗南關於她的生母的負面
評論,仰望著她的紗南必然深信不疑,這對「贏取」紗南或許大有助益,然而紗南從
此就很難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自己是幸福的,無法祝福結了婚的佳子、無法善良
看待妹妹而不感到憎惡嫉妒,甚至也無法相信母親是因為愛才生下孩子,也就不可能
拯救羽山了。若沒有實紗子背後的種種努力與犧牲,紗南不會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樣
子,《玩偶遊戲》也不會是那麼扣人心弦的故事了。然而實紗子的付出,卻也不是人
人都能理解、都能做到的。
看《玩偶遊戲》的人很難不想要有一個像實紗子一樣的母親,但是這個願望畢竟
是奢侈的。世界上的母親們要經過多少痛苦掙扎和努力,才能迎接一個孩子來臨,但
是沒有人是天生會做母親的,養育孩子要跨越的各種障礙也並不如煮奶瓶、定時擠乳
來得輕鬆,除了遭遇現實的問題,比如缺乏睡眠、長輩插手,還有從小到大深信不疑
的價值觀面臨挑戰,甚至必須努力面對自己內心最深的恐懼,與自己的陰影對抗,於
是人人雖然長大了,免不了帶著遺憾,有時對世界充滿懷疑和不安全感。我們感歎自
己沒有實紗子,當不了紗南。
但是當不了紗南,至少讓我們試試看當羽山,或者當小剛吧。長時間覺得被世界
虧待因此恨著這個世界的羽山,花了很多時間、走了許多路,有一天忽然發現自己是
幸福的;而小剛雖然失去了完整的家和(不ok的)父親,必須更加獨立,卻也堅強
勇敢的走下去。這個世界有許多無奈,但也還有很多美好的地方,書中紗南正是為了
讓大家看見這些、和她一樣能夠感到幸福而拚命努力,看了《玩偶遊戲》的我們,是
否努力過了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4.236.4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Kodocha/M.1546964459.A.AE6.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