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私密事不得不了解
最近我開始好好正視自己的身體狀況
除了一樣保持運動和均衡飲食(睡眠先別談🥲)
我最近除了準備接種HPV疫苗
也開始陰道雷射治療 ( 德卡絲瑪雷射系統 )
自從懷了第二胎就不斷反覆發炎的私密處,產後一樣有這樣的困擾甚至還嚴重到骨盆腔發炎,原來是產後哺乳期間、更年期前後、生殖系統疾病、乳癌術後藥物等等都會導致女性荷爾蒙下降,引發陰道乾澀、性交疼痛、反覆感染、漏尿…...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會伴隨您好一段時間,找到正確的醫療方式,並且依照醫師囑咐來治療,才是改善私密處老化最好的方式。
女性私密處缺乏女性荷爾蒙的滋養,會引發局部血液與供氧不足,私密處(外陰部與陰道)逐漸萎縮老化,產生陰道菌叢改變、PH值上升(> 5.0)、黏膜上皮變薄、陰道壁缺水乾燥、陰道壁皺摺消失...等狀況。
進而引發多種私密處困擾,其中又以"陰道乾澀"、"性交疼痛"、"漏尿頻尿"及"反覆感染"最為常見。
這些狀況若是選擇忽視,不盡快改善,非常有可能產生更嚴重的病症,並且會深深影響生活品質及個人情緒,真的會覺得很困擾!
相關醫學報導的文獻數據👉
✔️可改善乾澀、搔癢、性生活疼痛...等症狀
陰道雷射治療三次療程後,研究結果發現,患者在治療後陰道乾澀、搔癢、灼熱、性生活疼痛等困擾,都有大幅改善。
✔️可改善漏尿
陰道雷射治療三次療程後,研究結果發現,患者漏尿量下降,長期觀察,效果維持36個月。
✔️可改善陰道PH值以及增加乳酸菌的含量
陰道雷射治療三次療程後,患者陰道內的好菌「乳酸菌」增加,陰道內PH值下降恢復正常值,讓陰道回到更健康的狀態。
我自己做雷射前其實爆炸緊張😓
但是護理人員一直跟我說不用緊張
✅因為完全無痛而且一次完成
✅手術大約只花10分鐘左右
✅沒有灼燒感,只有微微溫熱,不需麻醉
而且曾醫師真的很專業又溫柔親切
手術過程可以很放心很自在❤️
手術後其實也沒有不舒服的感覺
而且會覺得之前發炎的狀況有些許改善
加上醫生叮嚀我要補充維他命C
還有益生菌有兩支菌種很重要
就是鼠李醣和洛德菌種對於私密處發炎有幫助
我很乖每天空腹和睡前都會補充
真的有比較改善不舒服的症狀
未來還要繼續養好菌讓身體健康強壯
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平衡身心靈狀態降低壓力很重要💪
也推薦大家可以找曾醫師評估和看診👩⚕️
#愛健身的這對夫妻
#星幸福 #私密處雷射 #永和
#私密處治療 #陰道雷射手術
#曾郁文醫師 #女性私密修復
#台北 #新北 #永和 #幸福
手術前後護理文獻 在 黃健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感謝解析,也感謝醫療總顧問和顧問群!
今晚九點。
#麻醉風暴2
公視-麻醉風暴 2 - 認真魔人考證醫療場景系列又來了,
這次來聊聊第三集,帶大家深入解說裡面的醫療劇情。
在爆炸案現場接受緊急截肢的劉先生,幸運撿回一命,卻在住院中
發生頭痛、咳嗽、呼吸窘迫症狀。
熊崽鐵口直斷是 上腔靜脈症候群 "SVC syndrome",卻遭到友科主任駁斥。
講半天 SVC 到底是啥?得了這個會怎樣?看到這裡,大量專有名詞,大家是不是滿滿的黑人問號呢?
SVC 全名是 superior vena cava,上腔靜脈竇,而 syndrome 就是 "症候群" 的英文。人體血流靠心臟推動,由主動脈出發打出去,流遍全身各處供應養分,回收代謝廢物,最後再流回心臟。所謂 SVC 就是人體上半身血液循環返回心臟前,最後匯集的大血管。
若任何原因導致 SVC 血流堵塞,無法正常回流心臟,造成的症狀就稱作上腔靜脈症候群。堵塞造成血液不能正常回流,所以會出現頭頸部和上肢腫脹充血、胸前可能可以觀察到本來不明顯的靜脈,血管浮出 (因為回流受阻),嚴重會壓迫呼吸和意識變差等等,的確會危及生命,需要謹慎診斷和處理。
飾演劉先生的演員,很逼真的演出了呼吸窘迫,意識變差的樣子,
細心的朋友,應該可以注意到公視的特效化妝,有在病患頸部畫上充血的樣子。
主角小熊崽還真是厲害,怎麼反而資深的主任還誤診?
其實不是的...上腔靜脈症候群,通常在腫瘤患者最常見,或是感染等其他原因,雖然的確外傷出血可以造成,實際上案例非常少,醫學文獻也不常報導。本例沒有腫瘤病史,卻有明顯胸腔外傷,熊崽沒有優先考慮癌症是有道理的。醫學上確實也是有可能是病人本來剛好有癌症沒發現,正好現在才首次發生症狀,這種狀況的確是偶爾會出現,所以蕭醫師才會說「也會診腫瘤科」。但熊崽身為主刀醫師,術前檢查沒看到腫瘤,而且他才剛幫患者開過胸腔手術,若是有腫瘤在那位置,有一定機會可以術中看得到,而腫瘤也不會一夜長大,所以綜合來說,懷疑出血血腫,確實是合理的。
但是....
外傷臥床或是骨科手術之後(像是截肢),發生呼吸窘迫、缺氧、血壓下降,應該要先懷疑的急症之一,其實還有肺動脈栓塞,SVC 反而機率不高。骨頭中間的脂肪跑進血流塞住肺動脈,或是臥床循環不好造成血栓都可以導致。而且這也是 "X光會完全正常"的病之一,熊崽不小心遺漏了 XDD
或是也要考慮感染造成敗血症,因為他是在現場截肢,沒有任何消毒,
又是髒的傷口,有很高的機率會發生感染。另外若病人有心臟疾病,
重大手術前後也很容易誘發發作,初期 X 光也會是正常的。
另外,外傷或胸腔手術後呼吸窘迫,還應該考慮肺部破洞,氣體漏出發生「氣胸」,這也是急症,所以骨科主任說「再照一張 X 光」檢查,其實是正確的,不是賭氣亂喊。
姑且不論診斷,在這時候,先給予氣管內插管保住呼吸,再進行後續檢查,可能是當務之急。
綜合以上,這時候還應該檢查心電圖、至於肺栓塞,診斷方式和 SVC 正好相同,都是電腦斷層。劇中人物常常說 CT,其實就是 computerized tomography,也就是電腦斷層,這是利用同時照射非常多角度的 X 光片,再用電腦運算,把各個角度影像重組回 3D 影像的技術,單一張平面的 X 光片只能看到一個角度的投影,透過 3D 重建,搭配注射顯影劑突顯血管,就可以清楚看到內臟和大血管了。但這檢查因為相當昂貴,做完跟健保申請經費時,經常被無故核刪不付,醫院拿不到錢還反被扣上「醫療浪費」理由罰款,所以醫師對此檢查又愛又怕。
接著是精彩逼真又熱血的手術場景,術中病人出血,血壓下降,護理師回報血比容只有 18%,這裡講的英文是 hematocrit。血液大部分是由血漿(液體部份)跟血球(懸浮在其中)組成,其中負責輸送氧氣的是紅血球,血比容就是血球體積佔整體血液的比率,一般40上下。可見已經掉不少,於是熊崽要求輸全血 (whole blood),但是蕭醫師認為應該用 紅血球濃厚液 (packed RBC),到底誰對呢?
全血就是完整的血液,但血液其實含有多種成份,一般因為疾病的不同,常只缺特定種類,並不需要所有成份都補充。所以發展血液分離技術,捐血的時候就把各種成份分開,一個捐血者的血就可以同時救治多種疾病。
患者主要最缺紅血球 (RBC),所以蕭醫師認為先補紅血球即可。這不是只為了節省資源,輸別人的血液,就算配對再好,畢竟不是自己的,偶爾還是會有副作用,不需要當然少輸比較好,所以這是合理處置。
但是患者如果是正在出血,是全部血液成份都一起流失,只補充紅血球濃厚液可能不夠,補充全血同時可補充體液和凝血因子,所以若是出血量大,要求全部都一起補充,也是合理的,熊崽其實也沒有錯。
兩位都是好醫生,都為病人著想,只是從不同角度出發,衡量利弊得失之下做出不同判斷。
其實醫學在很多地方,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就像這個案例,兩邊判斷事實上都沒錯,但若是本次輸血發生嚴重副作用,大家可能就會覺得是熊崽錯了。要是只輸紅血球補充效果不好,患者出血不止,大家就會覺得是蕭醫師錯了。沒做之前,誰也不知道,醫學雖然是門科學,卻到處都充滿不確定性。
所以同樣病情去看不同的醫師,有時後會得到相當不一樣的處理。不盡然一定是誰比較不會看,而是同樣的狀況有很多可能,卻沒有一個是保證對的。這也就是為何蕭醫師一再告誡熊崽,不要隨便跟病人保證,因為我們真的無法保證。一樣正確的判斷,一樣正確的處置,有時候就是不會得到一樣好的結果,只能盡力而為。
很多重病,治療就算全程 100% 沒有疏失,完全正確,也還是會有相當失敗率。所以醫師永遠都只能保證會盡力治療,卻不能保證一定會治好。
專業職人劇,無可避免的會有一般人不容易理解的內容,希望以上解說能有幫助。大家看劇消遣之餘,是不是更能理解,自己每次去看病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畢竟不是每一位醫療人員口才都一樣好,能把這些背後的複雜跟患者說明清楚,因此常在治療中會產生些誤會,認為醫師沒有用心治療,只是隨便開藥。
很多時候,決策的過程是看不到的內心小劇場。醫療困境一時難解,但至少大家可以從更互相理解,互相體諒開始。
謝謝公視,也謝謝關注醫療問題的朋友
#麻醉風暴2
#內行看門道
手術前後護理文獻 在 手術安全從術前準備作起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但過大的壓力反應,會影響 手術 後的恢復、降低免疫反應以及增加併發症的發生, ... 與醫護人員的 術前 把關與照護,期許您有安全的 手術 醫療照護,幫助您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