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期 3 個月,慣例於溽暑陪伴影迷的 #台北電影節 今年移至秋季舉行,幾經波折後也總算在今天開賣,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買到想看的電影?(《月老》真的超搶)
在售票之前先看過幾部片,心中喜歡的《引言》、《戰地微光》,前者完售、後者也僅剩下少量座位,原本想說推文催票,但看來好像也沒必要了。不過,台北電影節另一大單元「#XR全浸界」將於明(14)日中午啟動售票,藉此機會推一下其中的作品,尤其《#霧中》相當值得一看。
全文如下:
在 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肆虐當下,實體被阻斷封閉,進而開啟各方雲端連線,更加速了「網路」的崛起,「實體」與「虛擬」間的關係就更加不斷被翻覆、挑戰。
也就是說,拜疫情所賜,從日常生活到藝術創作,數位應用變得更加被重視,而當藝術、影像的呈現方式,從實體轉入虛擬之後,就創造了觀眾不同的身體經驗與存在方式。換句話說,現在的人們的活動軌跡更是存於虛擬(網路)空間,藝術也就被數位化。然而,在這樣的浪潮中,身體感知的經驗轉換,恰恰正是虛擬實境所強調的。
虛擬實境在某程度上,帶來實體無法給予的特殊體驗,越來越多的影像創作者也試圖透過實體/虛擬的混合空間,創造人、事、物的嶄新經驗,未來虛擬實境能拓展至何種地方不得而知,但可以知曉的是,當技術、經驗、創意不斷交織,虛實整合已然是趨勢。至此,在虛擬實境技術逐漸成熟的當代,窺探全新的「說故事方式」是有趣且有意義的。
除了南台灣的高雄電影節持續耕耘虛擬實境領域之外,台北電影節也自 2018 年起,將注意力放置於 XR 作品的展示,北台灣就屬台北電影節有意識地持續策展 XR 單元,一南一北,成為台灣觀眾關注此領域藝術的重要渠道。
至於今年台北電影節「XR 全浸界」單元,帶來 10 部虛擬實境的影像作品,在此前先看過聚焦中國新疆的《#我在再教育營的日子》、描述蔡明亮童年往事的《#大師狂想曲:#蔡明亮》以及同志情慾話題作品《霧中》。這三部作品中又以《霧中》最有共鳴,本文就談這部 VR 作品。
【周東彥——《霧中》】
有「影像劇場詩人」之稱的周東彥,首部 VR 原創作品《霧中》去(2020)年在高雄電影節首映引起討論,作品聚焦於男同志的三溫暖蒸氣室,窺視男同志的情慾世界,並號稱台灣有史以來尺度最大的虛擬實境影片。
《霧中》也在今(2021)年順利入圍威尼斯影展 VR 特別選映單元(Venice VR Expanded),周東彥更入選文策院與法國新影像藝術節合作之「台法 XR 人才交流計畫」,在此領域上逐漸邁出步伐。
實際看完《霧中》,第一時間確實被片中實打實的「群交性愛」震懾,但安神定睛一看,《霧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作品,除了所謂的「大尺度性愛」之外,影像有更深層的編排處理。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觀看的方式》一書中,首先提到「觀看先於言語」,在約翰伯格的論述中,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著我們。
在上述簡短的陳詞論調中,可以視作約翰伯格某程度捨棄了言語的功能性,將「觀看」的動作置放於「言語」之前,或許這恰恰可以挪移理解《霧中》的核心內裡,甚至將 VR 技術的體驗做更近一步的詮釋。
《霧中》全片無對白,周東彥同樣抹除言語帶來的特性,從畫面一開始就將觀者釘在角落,強迫觀者貼合牆壁,透過主觀視角讓觀者浸身於三溫暖的場域,並凝視男同志觸發的性與慾,在此建構的,是觀者與被觀者主/客體之間的關係,在觀者不斷將視線游移,找尋自身的「位置」時,便已經在摸索人、事、物間的多重關係。
而在這樣的關係被建立之時,周東彥在觀者的凝視之外,更積極地透過角色「打破第四道牆」的處理方式,強勢破除觀者與被觀者的距離,重新定義兩者間關係,觀者是「看」的一方,同時也是「被看」的一方。
就在「看」與「被看」同時存在之際,此刻,觀者在這種目光交會中,真正在實質意義上,毫無疑問地完全體認到正處於三溫暖的世界當中,是煙霧彌漫、潮濕春光的三溫暖中的一部份。闖入異域的觀者透過觀看試圖探詢、架構不一樣的世界,而這樣的視覺交流就無需對白交談,甚至更是人類初始的體驗——「觀看先於言語」,先會觀看和辨識,才會說話。
至於,在 VR 的技術應用之下,進一步讓觀者的身體「消失」,當觀者透過裝置,所謂的物質性(實體)被非物質性(虛擬)拋進一個全新的感官體驗時,《霧中》三溫暖的情色場域就並非是滿足某種獵奇式的偷窺癖好,歸結上述而論,創作者是以一種「感同身受」的切身性去述說、包覆著同志經驗,並希冀觀者也置身其中。這樣「實體」與「虛擬」展延而出的對話,反倒給予觀眾不同的思考方式以及身體經驗,這正是 VR 技術帶來的突破性感知。
然而,也值得一提的是,周東彥除了運用「打破第四道牆」讓觀者身歷其境之外,更透過「西裝筆挺」的異者闖入「裸體肉身」的場域之中,這名西裝筆挺的異者,在我看來有某種對比觀者的意味(觀者等同於西裝),同時象徵制序文明的介入,但這種衣裝文明顯然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偽善,立刻被周東彥削去了文明性,終成身體慾望的霧中份子之一。此作法也能暗示觀者與三溫暖中的男同志們緩緩趨於同化。
因此,短短 14 分鐘的《霧中》,周東彥除了拍攝性愛、口交等赤骨畫面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作者筆觸是一步步說服/催眠觀眾置身其中,這不僅是 VR 的表面技術,更多是來自於周東彥深層的影像鋪陳與核心概念。
不過,周東彥的《霧中》也挑戰了 VR 的 360 度環景的「自主性」。VR 說故事的特性是開放性而非限制性,更多的參與、體驗,讓觀者自由找到視角,能有效將 VR 的 360 度環景優勢發揮,當中的「自主性」儼然極為重要。
但周東彥顯然限制了觀者的自主性,因背後永遠是牆壁死角,便缺少真正的 360 度視野。然而,我認為這樣的限制性是有必要的,周東彥利用「牆壁」的特色,提醒了觀者「三溫暖場域」的封閉性,在此,周東彥則利用演員的位置與鏡位變換,在場面調度之下或放大、或深入、或遠離其感受,給予觀眾不同的覺知刺激。
而「牆壁」帶來的限制與封閉在《霧中》是重要的,影像到了最後,隨著鏡頭緩緩上升,四面牆壁逐步倒塌,三溫暖也不復存在,這樣的瓦解直接宣告男同志宣洩性慾的秘密場域隨之消散,當褪去了集體性,最終留下個人與其影子,都再再揭示了三溫暖此符號存在的特質與集體性。反向來看,流露出的是男同志「禁錮」在「牆壁」之中的寂寞以及「被保護力」,與外界阻斷、難以言喻的同志心情也就不辯自明了。
總結而言,《霧中》以「裸露性愛」為號召,試圖帶領觀眾步入同志情慾集合體的三溫暖中,而周東彥在 VR 影像獨有的敘事技法以及傳統調度之中,進一步創造出衝擊性的視覺體驗,令人歎為觀止,印象深刻。
圖片來源:【台北電影節 Taipei Film Festival 】
「打破第四面牆作品」的推薦目錄:
- 關於打破第四面牆作品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打破第四面牆作品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打破第四面牆作品 在 HUS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打破第四面牆作品 在 張笑笑一個- 【每週一詞劇場小知識032:第四面牆】 有人跟我 ... 的評價
- 關於打破第四面牆作品 在 【你所不知道的電玩故事】-那些打破第四道牆的遊戲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打破第四面牆作品 在 [閒聊] 有打破第四面牆的糞作嗎?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打破第四面牆作品 在 [問題] 打破第四面牆的作品- 看板C_Chat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打破第四面牆作品 在 2023 29 1 電影facebook posts - bimilyon.online 的評價
- 關於打破第四面牆作品 在 29 1 電影facebook posts 2023 的評價
打破第四面牆作品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莎士比亞的戲,將近四百多年前的劇本,卻永遠能代換出對現代社會環境的針砭~
與王嘉明的第一次合作,有幸參與了他2015年的《理查三世》,大破舞台上的第四面牆,用盡戲劇廳上下內外前後左右,甚至讓演員在演出時,將觀眾席大門敲開,理所當然又大搖大擺進出。
王嘉明導演的形式看似在前,卻能夠將故事連結在地文化解構出新品種的莎劇,就如同歐美多國,早將百年舞台劇規矩的敘事風格與近代新式劇場切割出不同形式的呈現。
實驗性永遠是王嘉明的作品必備要素,既然實驗,就不只會端給觀眾單一想像的菜色,王嘉明擅長借代結構嚴謹的莎翁筆下故事,而後打破框架去玩味角色,加以融入各種新時代的技術。
這次聽說這位頑童從2015年版《理查三世》又進化出2021年的《混音理查三世》,這可再次勾起我的興趣~我總是喜歡劇場不攀附大眾審美,永遠充滿行動劇式的動腦挑戰,百花齊放的戲劇風格,才是真正給予觀眾看見更多元的劇場藝術的可能。
#理查三世 #王嘉明 #莎妹劇團
#台中歌劇院 #台北兩廳院
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4892733882/posts/378320193674402/
打破第四面牆作品 在 HUS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prime video 隨手推
作為AMAZON旗下的影視串流,亞馬遜自家製作的影片也屢見佳績。隨手片單推薦:
1《黑袍糾察隊》
爽痛 💥💥💥💥💥
這部片在這些推薦之中也許是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之一。完全顛覆超級英雄與英雄片的規則邏輯,將英雄設定為經紀公司組織而生的黑心商品。當大到很難倒的邪惡組織對上一票曾受害於英雄蠻橫而心生復仇的魯蛇們,一場沒有英雄的對決正式展開。血漿不用錢,特效不隨便。爽痛爽痛。�
2《無敵少俠》
爽痛 💥💥
複製《黑袍糾察隊》的成功經驗,亞馬遜於今年度推出這部漫畫改編動畫。主角馬克在17歲開始顯露DNA所帶來的超能力,從家庭開始,馬克展開一場關於英雄的自我探問。《無敵少俠》在劇情上有《黑》劇所沒有的疑竇,儘管愛情與自我、英雄與凡人……此等課業公式在劇中並沒有少出題,但最大的問號,依舊在最末集等著被解開。
3《美國眾神》
燒腦🤯🤯🤯🤯
若是沒有龐大的宗教知識,面對這部作品,很常會難以代入,但這幾乎不妨礙觀賞時的任何理解。《美國眾神》講述美國種族文化鎔爐日新月異之下,傳統舊神日漸被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各式新興事物的造神:信奉科技、世界觀,信奉網路媒體,人說要有神,人就有了神。無論在角色設定或劇情發展上,《美國眾神》都非常有趣。
「One man’s cult is another man’s religion. 」
4《邋遢女郎》
軟爛🍿🍿🍿🍿
打破第四面牆是一種偶見的手法,意即面對舞台,隱形的螢幕就是舞台盒子裡的第四面牆。透過這樣的手法,主角往往會突然抽離劇情,與觀眾對話。《邋遢女郎》就是這樣的一部影集。講述女主角帶著某次的心理創傷,面對種種後遺症,過上非常fucked up的每一天。 家庭、愛情、事業,沒有一個環節不軟爛。加上第四面牆的穿透與每一集不到半小時的長度,你的軟爛不會孤單。
5《伯伯的情人》
揪心🤌🏼🤌🏼🤌🏼
由近期很紅的”幻視”保羅貝特尼飾演一名遠離鄉村至紐約教書的同志伯伯。故事從姪女的角度出發,看見一家人在壓抑的70年代,如何避而不談地圍繞著家族裡不說開的秘密。而一場葬禮,為這一大家庭帶來了一些新的故事。作為電影同名的法蘭克叔叔,保羅貝特尼在劇中自是戲份吃重。70年代難以外顯的同志之情,在這個角色與故事裡,有著鬱而不悶的展現。如果這部作品時空被設定在今日,應該要改叫” Guncle Frank” 了吧😄
*guncle
An Uncle that is gay.
6《透明家庭》
揪心🤌🏼🤌🏼🤌🏼🤌🏼
transparent 透明、trans跨性別、parent父母(單數)這三個單字如主線貫穿整個五季劇情。故事講述三個成年子女的年長父親,老年出櫃自己的跨性身份。雖以父親的跨性議題出發,但劇中眾角色在各自的探索上,皆有各自的掙扎與碰撞。遺憾的是,因為飾演父親的男主角於2017年爆出諷刺的性醜聞,第五季以音樂劇的形式,無可奈何地收尾。但就劇情面,本劇仍是無愧於金球獎的一部佳作。
7《金屬之聲》
揪心🤌🏼🤌🏼🤌🏼🤌🏼
故事講述身為鼓手的主角,在音樂事業日漸茁壯之際,於某次的演出中,頓失雙耳的聽力。面對失落的興趣與人生劇變的不願服從,主角在如入無人之境的困頓中,尋求幫助。全片在無聲有聲的切換之中,有非常細緻的處理,倘若戴上抗噪耳機觀賞,很能被吸附在劇中。一個人是否要真正的隔絕外界,才能找到真正的平靜?
8《迴路奇譚》
燒腦🤯🤯🤯🤯🤯
我覺得這是部有點難詳細講解的劇,但喜愛燒腦與悶片的人,極力推薦。本劇架空在一個埋有循環機器“The Loop“的小鎮。每一集看似獨立發展,卻巧妙以前後人物作為銜接,這一集的路人,可能是下一集的主角。全劇沿著迴路,圍繞著巨大的孤獨探索,於自我、感情、家庭、生命。而整條迴路,也許其中偶有分岔,但最後總要殊途同歸。然而繞了一圈,其核心究竟會是什麼?迴路所守護與貫徹的意志,需要等你拆解。
9《詹姆士梅:英國客遊日本》
軟爛🍿🍿🍿🍿🍿
詹姆士梅挾其主持人、記者和作家的背景,以一個英國大老粗之姿,由北到南探訪日本的景點與文化。東西方的差異與先入為主的偏見化解,頗像幾年前TLC頻道推出的《阿卡出國去》。然而詹姆士以其知識與歷練,佐以某種不解風情的浪漫情懷,配上這類旅遊節目少見的不囉唆節奏,使得這節目有非常輕快愉悅的速度感。無法旅遊的疫情期間,看看這一類異地紀實,很能解渴。
打破第四面牆作品 在 【你所不知道的電玩故事】-那些打破第四道牆的遊戲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有雷注意!打破第四道牆,意味著這部作品打破了第四度空間。簡單來說,就是這部作品不避諱自己是一件創作品,甚至利用這項特點與讀者、觀眾或玩家互動 ... ... <看更多>
打破第四面牆作品 在 [閒聊] 有打破第四面牆的糞作嗎?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推薦與評價
不知從何時開始,打破第四面牆的作品(後設創作)幾乎無一不被認為是神作。電影有死侍(漫畫也是),或是近期台灣的大佛普拉斯;遊戲有undertale、君彼女、dokidoki等等; ... ... <看更多>
打破第四面牆作品 在 張笑笑一個- 【每週一詞劇場小知識032:第四面牆】 有人跟我 ... 的推薦與評價
不過,戲劇表演演變至今,也有所謂的「打破第四面牆」這一手法,指的是演員在台上 ... 影視作品中,演員直接跟鏡頭、螢幕外的觀眾互動或是對話,也是一種「打破第四面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