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的刻板】
#飼養管理
#動物福利
當今社會,每每談及圈養動物福利(無論是家畜或野生動物),有一個現象是我們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對、承認的,那就是刻板行為(stereotyped behavior),但是,許多對於刻板行為的詮釋卻大大受到刻板印象所影響,所以今天,就來稍微針對這些誤解來說說,讓各位了解所謂的刻板行為到底從何而來又為何而來。
1.刻板行為一定對動物的身心有害
刻板行為的成因、形式繁多,自然不能一概而論,我們最常見的幾種不外乎踱步(pacing)、搖擺(weaving)、舔舐(licking)、……,且就算是同樣的行為,也可能源自不同因素,撇開自殘這樣明顯有害的行為(通常源自於孤獨、虐待),其他行為可能有助於增加活動量、緩解疼痛、消磨時間,並不完全一無是處。
但有些被刻意練成的刻板行為,比如愛寶樂園的棕熊(https://goo.gl/i9cYnd)為了吸引遊客目光,被誘導訓練成看到人就會打躬作揖以換得零嘴打賞,明顯違反了自然行為,不僅可能造成足部過度負擔,若沒得到回饋,或許也會導致心靈受創,就是我們應該嚴厲斥責並在發現的初期就採取行動根絕的。
簡單來說,刻板行為並不完全有害無益,還能夠提醒我們,動物在某種程度上沒有獲得滿足。
(當然要是能完全不出現就再好不過)
2.刻板行為無法被治癒
這句話的前提是,刻板行為本身是一種疾病,但上面提到了,除了部份心因性的之外,刻板行為更接近是一種警訊,動物將生理方面的不滿足藉由這些行為得到補償。因此,只要找出它的來源並解決,大多數的刻板行為是能得到緩解的。
舉例來說:反芻動物、馬科動物吃太多易發酵碳水化合物,除了酸毒症的風險外,也可能導致搖擺;豬要是缺乏特定礦物質,除了抽蓄、鵝步病外,也時常出現舔舐、嚼食的狀況,而這些都是能夠通過有系統化、科學化的營養管理來避免的。
另一方面,除了營養之外,管理方面的疏失也可能造成動物的刻板,比如一頭年輕氣盛的獅子長期處在一個人獸過度親近的環境,看的到Keeper卻吃不到,就可能導致個體失去雄心或者看到人就焦慮,長久下來容易造成繁殖障礙、刻板行為等不自然的現象,而正好,動物園行業長久以來施行的豐富化可以緩解這些現象。
3.豐富化的目的是減少刻板行為
但需要注意的是,豐富化的目的並不是治癒刻板行為,豐富化的目的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幫助、激勵動物展現自然行為」。許多相關人員常說的通過豐富化來減少刻板,其實指的是「通過豐富化延長、促進自然行為」,這樣一來,刻板行為等非自然行為就無暇出現,因而得到間接控制。
也因此,在施作豐富化時的態度就必須得端正、積極向上,畢竟它講求的是主動追求更自然的動物行為,而非像投藥一般被動的針對刻板行為施予。要想去除刻板行為,最重要的永遠是科學且正確的飼養管理,這也就牽涉到動物園內外的野生動物研究成果對飼養技術的革新,乃至於動物對於這些進步的回饋呈現給遊客的教育理念。可以說一旦了解一座動物園如何看待刻板,就不難推測他的願景與抱負。
4.刻板行為的起因是圈養
相信從上面幾點不難看出,圈養並非刻板行為的主因,只能說理念、技術發展不完善下的貿然圈養(比如非法養殖場、私人寵物)容易造成刻板行為產生,但這並不意味我們該停止圈養;這意味的是不合時宜的技術必須被淘汰,人類才能發揮圈養的真正效益。
拿我們最常見到的踱步來說,它最可能的起因是動物在野外時,資源分散且有限,必須花費大量時間長途跋涉以獲取資源,但在資源集中且按照個體分配的動物園內,即便通過豐富化的方式延長採食,活動量仍然不比野外,因此缺乏的活動量就會透過繞圈的方式來補償,久而久之便發展出固定路徑,成為踱步(pacing)。這類型的刻板行為不說妨礙,反而有助於維持體態,且許多已經生兒育女、同飼育員互動良好的動物也都會有這樣的行為,這表示(至少某部分的)刻板行為不一定會導致生理方面的障礙。
當然,最好的狀況肯定還是動物能無憂無慮的生活在野外,豐富緊湊的刺激使牠應接不暇,完全沒有發展刻板行為的時間,但就像前面說得,野外的資源有限,在環境尚未復育到符合要求之前,貿然得讓動物回歸是否會比繼續留在圈養環境來得好,就見仁見智了。也因此,比起一廂情愿的認為動物遭到虐待而忿忿不平,放眼未來,著重在飼養技術的改良、對於刻板行為深入研究,才能真正幫助到動物、消除人們對於刻板行為的刻板印象。
圖片來自:https://goo.gl/qHkW6K
p.s.打這篇的用意在上一篇裡有提到,那就是在評斷一件事情前,需要多方面的了解它,不然片面的知識可能導致誤解,並不是在說刻板行為無關緊要、不需改善,還請大家理解。
打躬作揖 教育 部 在 潘孟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番薯尾的人情味-專訪潘孟安>
謝謝 青藝盟的勇氣指南針專訪,
讓我娓娓道出,來自番薯尾的人情味,我的勇氣指南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返鄉青年是時下流行的名詞,但卻不是時代獨有的現象。二十幾年前,潘孟安就是歸巢返鄉的候鳥,從遙遠的俄羅斯回到屏東鄉下。青年因為種種原因返鄉,也得面對重重困難。許多人選擇留下來是因為這片土地會黏人,而黏住潘孟安的是故鄉的人情味,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
身形高大的潘孟安,說起話來溫文儒雅,邏輯清晰,不愧是問政二十多年的資深民代及地方首長。然而,訪問甫開始時,提及正快速消失的農村互助精神,眼神仍難掩失落。「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淡薄多了。以前農忙或是婚喪喜慶時,大家都會互相幫忙,連小孩都自然而然打成一片,現在是工商社會,每個人都獨善其身,連屏東的人情味也慢慢淡了。」
反差帶來的失落,起源自童年故土的豐富滋養。他是標準的鄉下孩子,放學後不是結夥去溪邊游泳,就是摘芭樂、挖番薯,大自然是探索不完的遊樂場。父母在市場賣魚,因此他從小在市場看盡人生百態,有人為錢反目成仇,也有人願意伸手幫人度過難關。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緊密連結是最美好的純真年代。
童年給他豐厚的情感經驗,卻不能給他任何經濟資源。一個來自台灣最南端縣市的魚販的孩子,所有的資源都要靠自己。他唯一的本事,就是強悍的生命力,如同台灣人說的番薯囝仔,隨便種四處長。退伍之後,受飼料廠老闆賞識,他有個外派至中國汕頭擔任總經理的工作機會。機運難得,顧不得橫在面前的挑戰有多大。1988年,二十五歲的他,第一次到中國,第一次管理工廠,原料、設備、人員甚至通路,通通需要在極短時間內上手,並解決各種突發問題。機靈的他通過了考驗,也累積了不少經驗。後來陸續有台商到當地投資,都會找他諮詢相關問題,他於是組織起台商協會,讓大家遇到問題時,都有個共同討論互相幫助的平台。
之後,潘孟安離開公司去做國際貿易,他想知道自己到底能走多遠,想看看異國風情是不是真如課本寫的那樣。他拿著商務簽證與一卡皮箱,到亞洲各國通商,克服語言不通,文化不同,通訊不方便的問題。他沒做什麼研究就出發了,甚至,連旅費也沒多少。「我有的只是鄉下小孩一條爛命。」看似憨膽冒險,其實是因為沒有資源,抓到機會就得拼命一搏。他的確走得夠遠,從中國邊境牡丹江拿台灣護照進入俄羅斯。一個人在俄羅斯流浪了五十幾天,跨越十一個時區,從遠東到西伯利亞,再到莫斯科,在那裏建立起國際貿易的灘頭堡。潘孟安這段壯遊歲月,也恰好見證了上一代的台灣人,用一卡皮箱闖蕩天下的闖商年代。
如果父親沒有重病,或許我們今日見到的會是企業家潘孟安。人生難以預料,父親一場病,潘孟安因此從天寒地凍的俄羅斯,回到四季炎熱的故鄉屏東。開了眼界再回來,能看見的問題更多。他對於城鄉的差距與社會的不公義深感不平。年輕的他不認輸,決定動手改變現況,當個解決問題的人,加上過去組織台商爭取權益的經驗,奠定了他對公共事務的關心與服務熱忱。三十歲那一年,潘孟安決定投入地方選舉,競選鄉民代表。這一撩下去,就是二十多年的歲月。
當時買票文化盛行,家人認為咱們只是沒什麼背景的魚販,憑什麼跟別人玩政治。重重說服之下,父親終於同意,但是「咱沒錢沒勢,就要腳踏實地,謙卑做人、認真做事。」沒有資源,那就用比別人更加十倍的努力去換。這是父親一直告訴他的價值信念。於是二十多年來,從鄉代、縣議員到立委,再到屏東縣長,風光掌聲的背後,是沒有假期的生活。他週間得開會履職,他的周休二日得不停地奔馳在鄉間阡陌,在巷弄間跟鄉親噓寒問暖。而他的車三年跑四十二萬公里,是一般人的十四倍。
雖然疲累,但他說還是最喜歡跟鄉親在一起的時候。「跟他們相處沒有階級距離,不用打躬作揖,也不用講什麼客套話,到農村、漁村最快樂的事就是可以搭著彼此的肩膀,快意恩仇的喝啤酒聊天,那是最快活的時刻。」他眼神有熱切的光,讓人可以想像,在遠離行政重擔、歡談暢笑的他,有多快活。
屏東幅員遼闊,鄉鎮落差很大,他走過這些農漁村、部落聚落,看見空蕩蕩的村子裡只剩獨居老人與小孩,青年們都離鄉背井去工作。當村落的人際關係結構被抽空,連人都少了,哪裡還有濃厚的人情味?因為看見人的困境,因為在乎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他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財政下把人先照顧好,因此他提出的政策圍繞著「人」發展,根據不同年齡層提出相應的政策,例如強化偏鄉教育、推動青創基地及農業大學、廣設社區關懷據點,為的是希望人人都能在屏東安居樂業。
採訪結束後,他送我們縣府設計的紀念提袋。他說這提袋是以前那個年代常見的物品,也是母親賣魚時用的傳統提袋,由紅色、藍色跟綠色組成,台語叫做「嘎基亞」,買賣找的每一塊錢都用這個袋子裝,可以說是母親拉拔兒女成長,很重要的生財工具。而很多攤販或來買東西的客人也會提,這是他們這一輩的共同記憶,也是他心目中的經典名牌。
潘孟安的半輩子也像是台灣史的側寫。走過了人情環境都純樸的鄉間童年,走過了一卡皮箱闖天下的闖商年代,也走過買票風氣鼎盛的政治歲月。年過半百,他最記得的還是市場裡人來人往,村子裡交工協力的溫暖氛圍,也是台灣這塊番薯寶地最尾端的人情味。
文字/黃鈺婷(小鴨)
攝影/韓定芳
https://www.facebook.com/…/a.28813926788…/1773503782678208/…
打躬作揖 教育 部 在 おしゃれキリ教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春帆樓懷古》
腳下之地乃伊藤博文與李鴻章,兩位同年代的歷史風雲人物曾經共聚之處。當年李鴻章走過的小路以他名字命名。
日本明治維新目標要讓日本既保存固有傳統又進軍現代文明社會;李鴻章的洋務運動同樣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對抗列強宗旨,可是在甲午戰爭(日清戰爭)中兩國實力懸殊下,中國千年古國最終兵敗山倒,李鴻章遠赴下關春帆樓簽訂號稱中國歷史上奇恥大辱的「馬關條約」。
伊藤博文寫得一手好字:「廣陵一夜忽天涯,重見芙蓉杯上披。關左風光不須問,朝暉破曉出雲帷」,李鴻章也大筆一揮而就:「海岳煙霞」。
如果拋開了戰勝、戰敗兩國的包袱,他們兩個大約也會有共同的心境足夠成為朋友吧?
圖畫的政治含義十分清晰,充分表現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強大清朝懦弱,日方代表穿著西式將領服裝,清朝官員卑躬屈節打躬作揖。晚清時中國知識分子都非常仰慕日本,佩服她在西化(現代化)的決心和取得的成果,歐美人做得到的,亞洲人也可以做到。孫中山魯迅秋瑾到日本留學或生活,完全可以理解。
最後,原來伍廷芳是香港人,大家都知道嗎?伍雖然不在香港出生,但在香港受中學教育,在英國取得律師資格,一生中大部份時間都在香港渡過。他有很多個第一:第一個華人律師,第一個華人太平紳士,第一個立法局(當年稱為定例局)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