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EP.98 《#學得更好》六個幫你「學得更好」的學習步驟
問你一個問題:「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你的答案是什麼?英國知名教育顧問、同時也是心智圖的發明人東尼.博贊(Tony Buzan)他的回答是:「學習『如何學習』是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掌握學習方式的人,更容易達成生活中各種領域的進步。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learn-better/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Learn Better 學得更好》的作者是美國教育研究專家烏瑞克‧鮑澤(Ulrich Boser),他年幼時雖然被診斷為 「學習遲緩兒」,但是他在掌握「如何學習」的技巧之後,成績開始大幅進步。作者自己本身,可說是這本書的最佳代言人,他對學習的熱忱在這本書中表露無遺。
我很喜歡作者把學習的方法,拆解成各種具體的步驟,搭配許多真實的研究案例和成果,顛覆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舊學習方法。例如有效的學習應該是「主動參與式學習」、「經常回顧與反思」、「懂得尋找類比與關聯」…等。
這些看似簡單易懂的方法背後,作者會詳細說明使用的原因與時機。書中給出明確的執行步驟,讓無論何種資質或程度的人,都有機會採取書中的方式,循序漸進掌握學習的奧妙。閱讀的過程中,我跟著作者的步調,時而對自己提出問題,時而闔上書本反思自己的學習歷程。
這篇文章我除了用心智圖整理這本書的精華之外,也回顧我自己經營部落格的「學習寫作之旅」,與這些學習步驟有哪些相關性,試著讓自己朝向學得更好、寫得更好的方向邁進。
.
#如何學得更好的6個步驟
.
在我回顧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之前,我想先用一張「心智圖」來展現這本書提到的學習步驟與技巧,誠如作者說:「心智圖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和發現內在關係」。這些學習步驟之間,彼此互相有關聯;學習就是一場「心智活動」。
1. 尋找價值:如果不想學,就不可能學得會。想要精通,就必須把自己打算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視為有價值的。學習就是理解某樣事物的「意義」。
2. 設定目標:在精通某項技能的早期階段,「聚焦」是關鍵。我們必須弄清楚自己想要學的究竟是什麼,並且設定具體可達成的目標。
3. 提升能力:某些形式的練習可以讓你比其他人取得更好的成績。在這個學習階段,我們必須磨練自身「技能」,採取專門步驟來提升表現。
4. 延伸知識和技能:我們要在掌握基礎之後,「實際運用」自己知道的一切。要充實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創造出更有意義的理解形式。
5. 形成關連:要試著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結合在一起。我們不想只是知道某個細節或步驟,而是要知道該細節或步驟如何與其他事物「互動」。
6. 回顧與反思: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容易犯錯、太過自信,所以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知道的知識和技能,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解,「從學習中學習」。
.
#我如何學習寫作?
.
回顧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學習步驟,讓我很驚訝的是,竟然跟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十分相似。理工科出身的我,選擇踏入科技業就職,寫作對我而言,就像是異次元的東西想都不敢想。但是漸漸地接觸到很多有趣的人、觀察到很多厲害的傢伙,發覺自己思想的淺薄與無知,便開始投入閱讀的懷抱。
只是,無奈記憶力和理解力畢竟不是超人等級,發現要把所學紮紮實實記錄下來,才能稍微加深那麼點印象。所以開始試著寫一些手抄筆記,然後在讀到《自由書寫術》這本書的寫作方法之後,被作者的觀念說服:「自由書寫、公開發表、接受回饋」,也因此開啟了我的寫作之旅。
很慶幸的是,我也發現自己採取的方法,跟《學得更好》書中的學習步驟有許多契合之處。以下我會將書中提到的6個學習步驟,搭配自己的寫作歷程,做個回顧與整理,也給有心投入寫作的朋友們一個案例參考。
.
1.#尋找價值
.
回想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太多,技巧不夠?文辭不夠美?管它的,「寫,寫就對了」。我除了在讀完《恆毅力》之後寫下的「目標階層」練習之外,主要是我時時記得三個核心價值,讓自己堅持不懈地寫下去。
首先是「動機」:而立之年才愛上閱讀的我,發現閱讀對我帶來莫大的改變,以及思想上的啟發,因此起心動念想透過自己棉薄之力,盡可能地把我從閱讀體會到的美好,透過文字傳達出去。架設閱讀前哨站部落格則是讓這個理念更容易傳達。
接著是寫作對我的「意義」:我把每一次的寫作,每一篇文章,視為一次的「自我成長」。無論是思想上的,或者是觀念上的,閱讀不同書籍帶來不同的體悟,進而改變自己的舊觀點、整合成新的觀點。
最後是「社群效應」:無論於職場、生活上,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值得追隨的領導人,我對於一個好的領導人的定義,就是「能夠影響多少的人」,因此選擇公開發表自己的寫作。除了帶來社群的交流,得到不同的回饋與意見,還見到許多網友表示受到我的文章鼓舞,讓我更樂於持續書寫。
「人要在自己所學的事物和自身生活經歷之間建立連結,而尋找價值是做到這一點的方法,促使人們思索:「這對我來說為什麼重要?」
.
2.#設定目標
.
對於我自己的寫作目標,起初並沒有硬性規定自己的發文頻率,剛開始在Medium寫作平台發表的時候,有一搭沒一搭的,頻率平均是2週一篇而且不太規律。後來我改變策略,想要堅守我從《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中學到最棒的一課:「唯有自律才能帶來自由」。
我開始強迫自己每個星期要發表一篇文章,即使平日工作再忙,如果不幸平日沒有寫完,拖稿到週五、週六仍然要挑燈夜戰,完成對自己的許下的承諾。因此我深刻體會到,當我保持平日的自律,才能享有假日的自由(ps. 其實就算如期發文,我還是會把假日拿來閱讀和寫更多東西)。
短年期的目標,是希望這兩年內,能夠完成100篇文章的發表,目前已經踏過一半,朝著目標穩定前進中。我自己的感想是,設定目標除了要「可達成」之外,最好還能多一些「挑戰性」與「強迫性」,畢竟,我們都知道自己有多麼懶,對吧?
書中提到一個特別的名詞叫做「後設認知」,白話文是「思考自己如何思考」。作者發現,時常觀察自己如何思考的學習者,成效會來得更好。在寫作的過程中,則需要讓自己去評估自身的論點,思考自己的想法,想清楚自己想傳達出什麼樣的訊息,無論是給未來的自己,或是讀者。
「寫作活動是整理思路的有效方法,因為在組織句子和段落時,我們經常會問自己一些重要的後設認知問題:誰會讀這篇文章?他們會了解我的意思嗎?我需要解釋那些東西?」
.
3.#提升能力
.
一開始在練習寫作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能力可言。我採取實驗性質的方式,第一個是對自己提出問題,有點自問自答的意味;第二個是重新排列組合閱讀之後的書中重點,再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書中提到,面對失敗,是逐漸提升能力的好方法,這一點我倒是很在行。
我試著用不同的文體和架構,去寫每一篇讀書筆記,同樣抱持「實驗」心態,去觀察哪種文體比較獲得讀者青睞,哪種架構容易獲得迴響。發表這麼多篇文章以來,自然有熱烈回響的文章,以及許多無人問津的文章。
我認為,面對失敗的態度,就是把它當成一場實驗,更重要的是要從中學到東西。實驗至今,我倒沒有特別想定型在哪種文體,反而更廣泛地嘗試和衝撞,探索更有趣的寫作方式。畢竟,不要把獲得關注當成寫作的唯一目標,最重要是莫忘初衷,隨時堅守上面的三個核心價值。
最後是《刻意練習》這本書也同樣說過的,得到意見回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尤其能夠幫助自己進行修正、改善,我也很感謝對我的文章進行回饋與交流的讀者,不但讓我有更多收穫,有些建議也讓我耳目一新。
也歡迎你在我的文章留言,或者私訊表達對我寫過文章的看法,你的回饋是我持續進步的最好養分。
告訴自己不要擔心犯錯,要把焦點放在改進上,把錯誤當成習得一點知識或技能的機會。
.
4.#延伸知識和技能
.
我使用的三種手法,跟書中所說的不謀而合。第一種是我喜歡在文章裡「問自己問題」,然後試著用最棒的方式回答。有時候需要回顧書籍本身,有時候要前後參照,有時候甚至得Google或找維基百科,才能有更完整的觀念可以回答自己的問題。每一次的提問,都是一次學習與進步的機會。
第二種是「教別人」,我很認同教學相長,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當我們讀完一個新的概念,若要達到可以教別人的程度,則必須讓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辦的到,這時候,就是提升自己技能的好時機。
第三種是「親身實踐」,我自己最有感的是,採取了屬於自己的「晨間寫作習慣」,讓我每天都能擠出一些時間投入寫作。而這個晨間習慣,後來我也把《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的讀後心得整理成很受歡迎的晨間習慣分享文,裡面詳細列舉我自己起床後的習慣,也持續使用至今。
「教別人」就是一種知識應用:透過講授某一主題,我們提供了自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我們用自己的話清楚說明重點,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
.
5.#形成關連
.
把寫作跟自己形成關聯的方法,我採取的第一種,是我喜歡把閱讀一本書的所學所聞,拿來「跟自身的經驗和想法做對照」,讀的過程經常問自己「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或者「我想從書裡學到什麼?」
因此,我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喜歡問自己諸如此類的問題,透過與自己產生關聯,讓寫作的內容更個人化,更能帶來反思與回顧的效果,偶爾還能迸出嶄新的思緒與想法。
第二種是把自己所學給「視覺化」,舉我寫過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篇閱讀筆記為例,在文章裡我把作者講的七個成功習慣,重新組構成由內而外的四個面向,再用「信任」串穿每個元素,畫出一幅示意圖代表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最後,我習慣一邊寫作,一邊回想的過程中,去挖掘以前讀過的書目,跟目前讀的書或者寫作的內容,有何種關聯?做法很容易,首先回想那些書籍跟我在寫的東西,有什麼「相同」?再來回想有什麼「差異」?
透過這樣的模式,可以建立許多觀點的連結,我在《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這邊閱讀心得就用過類似的方法,來對書中我感興趣的議題,進行自我辯證與論述。
「投入學習時,要了解其中的關係、弄清楚因果、看見類比事物與相似之處。學習的目的是改變我們如何去思考某個事實或概念,也就是學會一套思考系統。」
.
6.#回顧與反思
.
我自己閱讀書籍之後,為了寫閱讀筆記或讀後感,會去「回顧」內容主題的其他相關資料。也就是同一個主題,我會盡可能多涉略幾本不同的書。
例如在學習投資理財的領域,我鑽研被動式的指數化投資策略,在廣泛地閱讀了不同切入角度的書籍之後,重新讀過一遍最愛的投資經典《投資金律》,才寫下這篇獲得不錯迴響的投資文章〈真希望20歲就懂,投資理財最常見10個問題〉。
除了回顧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寫作,讓我得以很專注地「反思」。像是我在寫《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閱讀筆記的時候,起初因為書中內容比較雞湯,讓我的思緒有點兒卡關。
但是,我強迫自己學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所說的:「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不去思考成功的大道理,反而去思考該如何避免錯誤,寫成〈遠離幸福人生的7個建議〉這篇心得。
回顧與反思是一種思維習慣,溫故而知新,才是推動知識更新、反覆運算的終極法則。
.
#後記:#學習是為了超越昨天的自己
.
我原本認為,「閱讀是最好的學習」。但是,經過這一年來的持續寫作,我才發現,「寫作是更好的學習」。我期許自己透過閱讀增進自己對事物的理解,透過寫作則深化了些理解,甚至產生新的洞見。這種讀寫之間相輔相成的效果,也讓我時時處於思緒活躍的狀態。
我很喜歡的知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隨時隨地都在看電影,當一個記者問他是如何成為電影專家的時候,他無奈地大笑而且似乎被問題激怒了,說道:「如果你放棄了生活中所有的東西,只專注於一件事,而你最好把它搞透徹一點。」
從第一篇公開文章〈雙11購物節買書分享〉,一路走到現在,專注於學習一件事情,何嘗不是如此。無數個絞盡腦汁的早晨與夜晚,努力地挖掘腦中的思緒,涉略自己原本不懂的事情,每一字一句都讓我感覺往前走了那麼一點。
雖然,與許多博覽群書、下筆如有神的前輩比起來,我仍像個學徒般剛開始摸索著,但每當我回答自己的這個提問,心中又再次充滿了堅定:「你有沒有比昨天的自己,又更進步了一些?」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秋後的夤夜,還帶點濕漉漉。馬路上昏沉的汽車,偶爾被亮着小黃燈的的士送上一陣疾風,卻始終喚不醒。陰鬱的窄巷與梯級交錯,彷彿迂迴,彷彿不。游絲月光映照出冷街上唯一的身影,影子晃晃,身子壯壯,反正深宵,步履放緩,哼首小調又何妨。 嗓聲止於一道鐵閘前,街燈替剪影洗淨烏卒,除了身上的黑襯衫。眼前人,嗯,是...
打 伙 學徒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關於幽默感,我通常看到有職業演講者在自己的簡介中註明自己能以幽默風格呈現演講,最後的結果是發現人人都是高估自己的,這些演講者最多只能得到觀眾的強顏歡笑。
科學界也研究過人對自己幽默感的評估,都是高估自己的,基本上他們認為自己會看喜劇會覺得甚麼題材好笑或不好笑,就斷定了自己有幽默感。問題是:你能斷定甚麼好笑和不好笑,那有很大可能性,你只是知道了自己口味。
知道了自己的幽默口味不代表自己就是有幽默感的。
幽默感很難教,它是一個很重視觸覺的藝術。
你沒有幽默的觸覺,我可以花了一萬小時的把各個著名台上笑匠的笑點都跟你剖析了,你背熟了,上到台還是沒用。
美國台上笑匠的專業水平,是在表演時,起碼每分鐘4次以上能夠弄到觀眾笑。我有計算過Robbin Williams的其中一場台上表演,這位神級的台上笑匠能夠每分鐘讓群眾笑出來十五六次!
記得這是哈哈出來的笑,不是會心的笑,也不是微笑。
我有看過一些台灣名作家也寫教人如何幽默的書,他們本人演講時,只是在講冷笑話,或者是記起一些笑話,在台上當作演講來演那笑話。其實大部份國際著名的台上笑匠,已經不在背笑話,而是透過分享自己故事時,在故事中凸顯笑點。我也看過不少的講師講笑的時候,全場最享受的,就是他自己。
我有算過一個我在講師協會大馬六傑的45分鐘演講,我的功夫只是每分鐘兩個以上的群眾笑聲。(記得,不能以你準備的笑料為準,而是觀眾的笑聲為王)
不過回想一下,發現我本身的工作不是真的台上笑匠,我是資訊和技術傳授者。
如果每分鐘讓人笑4次以上,笑聲的密度,會不會蓋過我這個技術傳授者的印象?
到我開始寫書時,我要花很多時間來切換講笑的思維,因為台上是可以靠表情和語氣來播種讓你知道在哪裡要笑。
例如講笑講到笑點時,有被幽默感觸覺的人,會很自然的在講笑點的部份,語氣會微微變化。你這一微微變化,就跟你群眾的下意識溝通,給他們的下意識知道這個是笑點。
我見過不少台上講笑失敗的人,微微上台笑點的語調跟他之前的語調完全一樣。聽眾會在聽到笑點的部份時,會不確定這是不是笑點。
聽起來很簡單,對不對?
其實不然,如果你沒有幽默感觸覺,你單純知道了笑點的語氣要跟之前語氣不一樣,你還是會捉錯節奏,甚至還會變得怪怪。
這個講到笑點處的變化,我會注意到那些常需要跟中小學生演講的,他們在講到笑點處時,動作、表情和聲調會趨向誇張的變化,才會奏效。
那些對成人的台上笑匠,笑點的變化反而是細微的。
而且我還發現我有時候是可以透過一些微細的表情聲調,給我的聽眾預告即將來臨的笑點,變成笑點來到時,他們的「笑應」會更大。
直到我開始寫書,我發現寫文字要讓人笑,會比較難,因為你沒有了聲調、表情和動作。
我要轉換跑道的回到我自己閱讀時的感受,我看會我自己寫的東西,我要問問自己有沒有畫面感?有沒有啟動到我的想像力?我也是要花了一段時間才有辦法理解文字的幽默。
我一般勸那些懷疑自己幽默觸覺不強的人,如果要學幽默,與其看書或上課,不如在朋友圈內找一二個很幽默的朋友,常跟他們吃飯喝茶,每星期都聚幾次。
你要現場的感受和體驗他們的節奏,才容易被感染。
用NLP的角度,任何很講觸覺的學藝,必須用下意識來學。這很有可能為何古代的不少問,學徒時要跟師父住在一起的,一起學,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他學藝的心法才有辦法讓你傳承。所謂的心法,就是他下意識中對那學藝的價值觀、信念。
你會覺得為何一定要一起相處?對方大可以把技術、價值觀、信念等等,告訴你啊!
這就是很多人也錯解的地方。
價值觀和信念不是我告訴你,你就可以擁有那價值觀或信念的。
而且匯報自己價值觀或信念,是最容易自欺欺人的。(這裡就是我不認同NLP能夠透過訪問問出一個人的價值觀或信念,也不認為另一個人的卓越上那個透過Modelling模仿到的)
一個人下意識中的價值觀或信念,反而是透過他的肢體語言、語氣、節奏等等元素,間接帶出。你用心的學一個新的語言,下功夫的去理解這語言的語法詞彙,但這種學習的方式都比你還是小孩的那種學習方式 —— 被父母環境所感染。你跟幽默的朋友長期相處,耳濡目染下,你就會很下意識被他們的觸覺所感染。
你被感染到有了幽默觸覺後,這時你再去學,就有用了。甚至你不學,繼續的找其他幽默的朋友來被感染,感染得越多,你的風格也會慢慢成形。其實我遠之中學時,確實有一位好朋友的幽默感觸覺很強,我到了加拿大後,又有另一位朋友也是有很強的幽默感觸覺,十多年下來有被這些朋友感染,你再用你自己的價值觀消化掉這些被感染的觸覺,你就會開始有了自己的風格了。
後來我有到美國去上一個幽默感的課程,課程當中老師也請了一位台上笑匠的業者來分享,同時也觀察我們做練習時的表現。這位台上笑匠評論我的時候,說 Your stage persona is that of a horny teenager。(色小伙的意思)
很明顯的,我被有幽默感的朋友感染後,我的價值觀中,性是很重要的一環。你的幽默感沒有跟你價值觀中覺得重要的東西結合,這怎會是忠於自我的幽默呢?
不忠於自我的幽默,又怎會有個人風格呢?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你可以隨緣樂捐,打賞個小費給我吧:http://paypal.me/kongdemon
不打小費的話,麻煩幫忙點讚分享,好讓演算法幫我推文!
打 伙 學徒 在 葉丙成 Bens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錯過可惜的人生課程 #一分鐘搶先看 #趕快來體驗
這次分享給大家看的一分鐘課程搶先看,是台灣群眾集資的靈魂人物 林大涵。他唸了台大,被退學,唸了政大,也被退學。但他,打造了台灣群眾集資產業的榮景。
他到底是怎麼走出這條路來?台灣的群眾集資又是怎麼一回事?退學兩次而創業的他,給年輕人什麼樣的建議?
想看完整版嗎?趕快把喔早鳥限時$999優惠
你千萬不能錯過 的人生課程: https://bit.ly/3tRLIE9
(歡迎分享)
——————
課程介紹:【錯過太可惜的人生課程!】
這是 盧建彰 Kurt 導演跟我,還有我們的攝影同仁、還有剪輯同仁、後製同仁 陳韋廷,耗時一年規劃、拍攝完成的人生課程第一季,二十集。
你知道一個懵懂的大學生,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成為奧美董事總經理?
你知道一個愛畫的年輕人,如何變成修復文藝復興名畫的世界級大師?
你知道一個叛逆的小伙子,如何讓台灣街舞進軍世界並帶動整個產業?
你知道一個模具科的女生,如何一路變成台灣最大廣告公司的總經理?
你知道一個大學中輟學生,如何自己創業成為台灣群眾集資第一交椅?
我們還有國際攝影大師李屏賓、台灣搖滾教父倪桑、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名作家張瀞仁、諮商心理師作家周慕姿,在鏡頭前與我們述說他們的人生故事。
為什麼要做這個?三年前我曾經在我臉書上辦過投票,我問有多少老師或家長,會希望對外面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藉此給孩子更好的建議跟引導。
我非常震撼,那時候有超過五千位老師、家長投 Yes。
所以我跟 Kurt 決定,以我們的力量來訪談台灣各個領域的佼佼者,讓台灣的老師、家長、年輕人,看到有這麼多不一樣的人生成長歷程。也因此,讓自己更有自信。
看了這些訪談,你會知道如果一個孩子,喜歡廣告的話,你可以怎麼引導他。如果他喜歡音樂或街舞,你可以怎麼看待他走這條路。如果你想了解台灣孩子未來職場選擇,除了醫師、律師、老師、各種師之外,還有許多精彩的選擇,這二十集的影片,會讓你收穫滿滿。
為了幫助更多孩子也能被啟發,我們也開放版權,讓購買這系列人生課程影片的老師們,都可以公開播放給班上的學生看。
花了一年的時間,能把台灣許多最厲害的人的人生故事典藏下來,這就是我們成立阿沙不魯公司所想要做的事。我們第一次出品的好東西,期待你也能享受到!
————
阿沙不魯「人生課程」影集內容:
《廣告》奧美廣告總經理 莊若芸
* 創意都從哪裡來?解密廣告產業的秘辛
(廣告公司在幹嘛、廣告業的薪水、廣告人的特質...)
* 廣告好吃驚!企業家第二代原來都送進廣告業練功?
(廣告業的體悟、廣告業的基本功、廣告教父孫大偉...)
《跨國工作/運動經紀》Give2Asia 亞太經理 張瀞仁
* 通勤時間只要30秒!跨國工作的語言能力只要會講就好?
(Give2Asia的工作待遇與內容、遠距工作的型態、跨國工作者的特質...)
* 我的小宇宙都還沒燒完,不要跟我說不可能!
(如何進入大聯盟工作、運動產業的現況與發展、內向者工作的優勢...)
《公關行銷》奧美董事總經理 謝馨慧
* 提出自己的觀點,就能成為「稀有動物」!
(公關公司在做什麼、公關行銷的策略與方法、離開奧美再回歸的經歷...)
* 成為自己的朋友,Alone but Not Lonely!
(如何找到自己的熱情、多跌倒不會怎樣、公關行業所具備的特質...)
《媒體記者》報導者 總編輯 李雪莉
* 新聞標題又騙人?我們與媒體的距離...
(媒體產業的轉變與發展、報導者成立的緣由、當記者所需的特質...)
* 新聞看不見的影響力,支持站在我們前面的媒體!
(報導者的營運模式、新聞的影響力、現代的媒體素養...)
《心理諮商》心曦諮商所 諮商心理師 周慕姿
* 做決定像是談戀愛,因為理想化在一起,熟悉而分手
(29歲決定轉職、做決定需要練習、心理諮商產業的現況...)
* 面對自己的偶像包袱,沒有這麼多人在看你
(什麼是「夠了」、如何自我幫助消除焦慮、如何引導失去動力的孩子...)
《電音搖滾》搖滾教父 倪重華
* 50年前的108課綱,搖滾教父不設限的學習經歷
(教育孩子的理念、數位音樂與影視產業的併行、新型態的音樂製作...)
* 創造環境而不是創造天才,學習如何有「網」感
(音樂人的特質與養成、搖滾教父的電音課程規劃...)
《電影攝影》光影大師 李屏賓
* 你如果照我說的做,你就會成為nobody!
(如何成為電影攝影師、電影攝影師的待遇、如何尋找與建立自我美學...)
* 讓自己不斷前進的秘訣,先站在懸崖邊!
(工作的待人處事、教育的理念與方式、光影大師的自我挑戰..)
《舞蹈表演》HRC舞蹈工作室 創辦人 陳柏均
* 舞蹈造就不一樣的國際觀,出國比個賽就會講英文?
(接觸舞蹈的契機、學舞蹈的出路與前景、跳舞帶來的收穫...)
* 教官不要再抓我,拍照不再只比讚!舞出自己的life style!
(跳舞是種life style、承辦青年奧運的街舞比賽、跳舞帶來的勇氣與信念...)
《群眾集資》貝殼放大群眾集資顧問公司 創辦人 林大涵
*「結婚」是不是群眾集資?募資與集資的情愛糾葛
(什麼是群眾集資、群眾集資顧問的工作內容、進入產業所需特質....)
* 讓「懶惰、好面子、逃避」成為自己最大的武器吧!
(如何找到自己的目標、貝殼放大公司如何面試、求職前的準備功夫...)
《藝術修復》蔡舜任藝術修復工事 創辦人 蔡舜任
* 一個40年內不會被Ai取代的工作!藝術品的「醫師」的誕生
(接觸到藝術修復的契機、藝術修復的流程與觀念、藝術修復師的前景...)
* 獨享時間回溯的工作內容,廟在哪!我們人就在哪!
(藝術修復的學習、在義大利當學徒的日子、藝術修復師的必備條件...)
————
歡迎大家把握第一個月的早鳥價 $999,訂購第一季的人生課程第一季(十位名家,每位上下各兩集,共二十集)的影片。
給自己看,也給學生看、給孩子看。相信你們都會跟我與盧導一樣,得到我們訪談過程中的那些感動。
有趣、深刻、感動,是我們阿沙不魯團隊想帶給大家的。也希望我們可以得到大家的支持,讓我們有資源為大家製作第二季、第三季、...的人生課程~
阿沙布魯出品「人生課程」,首月早鳥預購優惠連結:https://bit.ly/3q5YEUz
(歡迎分享)
打 伙 學徒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立秋後的夤夜,還帶點濕漉漉。馬路上昏沉的汽車,偶爾被亮着小黃燈的的士送上一陣疾風,卻始終喚不醒。陰鬱的窄巷與梯級交錯,彷彿迂迴,彷彿不。游絲月光映照出冷街上唯一的身影,影子晃晃,身子壯壯,反正深宵,步履放緩,哼首小調又何妨。
嗓聲止於一道鐵閘前,街燈替剪影洗淨烏卒,除了身上的黑襯衫。眼前人,嗯,是個虎背男,年約五十來歲,人如其名,「肥哥」是也。接下來,他一個勁兒把閘子拉起,首先進店內亮起了白燈,繼而急迫地扭開收音機。隨頻道「沙沙」作響,目光往外一瞥,即被牆上的塗鴉吸引了,趣怪的彎曲線條,勾畫了「肥哥車仔麵」五個朱字。「有啲嘢好死嘅,做落去先發現佢其實好生,你要畀啲愛佢。」言愛者,竟是長着一張冷面的肥哥。這是他的格言,如這五個大字,勾幾個彎,不就添了點點生氣?也如他對待食物的態度,心存熱忱,入口之物,是死,也生。
單一不成氣候
除了門外的塗畫新潮,小店的一切一切,都老得很。畢竟是八十年代經已存在的小店,店裏的一個大鍋﹑一個爐頭﹑一隻湯勺,甚至一枱一櫈﹑一磚一瓦,都與肥哥共事了三十餘年。
每夜準時四點,他就點燃明火,巧弄炊煙。把剛從雪櫃取出,早已燜好的牛腩﹑鳳爪﹑鵝腎﹑豬手解凍,逐款加入滷水汁或其他汁醬,然後再次燜煮。說是執着,何以會有隔夜菜?他側側嘴角,調侃大部分人以為食材一定要新鮮煮好,方是上品,他卻說非也,有些食物,雪藏過更好吃。這並非是藉口,也沒有為他省下多少功夫。顧其名而思之,義當然在車仔麵,看似簡單,但配料多達三十八種,一切獨力製作,每一晚收工前,他都要準備翌日的食材。
牛腩切塊;豬大腸要逐條清洗;豬手去毛;鳳爪洗淨、雞翼醃好,他強調,這裏非潮州打冷鋪,不能一個滷汁走天涯,要逐款以不同醬汁製作,慢慢燜入味,放涼後置入雪櫃,明早再煮。除了燜物,還有醬汁,當然少不了小店的招牌辣汁,先爆香乾葱﹑蒜頭﹑辣椒等香料,再加入各種調味料煮出味,日日鮮製,聞來格外醒神。期間,一鍋豬骨湯底熬得正盛,除了近三十斤的豬骨外,還有大量冬菇頭,這是他父親的小習慣:「我老竇食齋嘅,佢話煲湯落冬菇椗就好似落咗瘦肉一樣咁甜,我記得,所以一直咁做。」他的另一格言,單一不成氣候。了解食物的奧妙,互相配合,才能發揮盡致。故此,他的食物中,都會加入一種自製的天然香油,只見,他於滾油中放入了大量乾葱,慢炸把香味迫出,再加入少量蠔油即成,香油點綴每款配料,就如即食麵加了麻油一樣。
拌好食材後,他又於滾水中撈起二十來根香腸,把水倒掉,小鍋子中加入新油,待滾,接着把香腸放到鍋來慢炸。這是他早期於舊鋪賣香腸時發覺的問題,用煎鍋直接煎香腸,煎完後的剩油呈黑色,底部多雜質,他認為這不是健康的東西,但眾多學生哥幫襯,又不得不賣,惟有想法子做好一點。他嘗試將香腸汆水後,再過冷河,如此一來,剩油裏沒有雜質,呈金黃色;二來,香腸更爽口彈牙。店內每一種食物,都經過一番鑽研,單是研究浸豬皮,足足花了兩年,就連賣豬皮的拆家,也大讚眾多餐廳中,只有肥哥的豬皮浸得如此有生氣。啊,對了,食物要有生氣,他這樣形容。收音機正播放着搖滾樂,他喃喃亂唱,樂於與食物溝通。
不望一步登天
凡事,總有因有果,有一有二。對食物的鍾愛,肥哥憶起的,竟是襁褓娃兒之齡,這也是小店的一點小歷史。他,是土生土長的石硤尾人。自懂性以來,父母都於白田邨內經營辦館,賣糧油雜貨。肥媽同樣是夜鬼,兩時許起床,把只有兩歲的小人兒放到木頭車上,一路推到果欄及菜欄買食材,那年代辦館賣得雜,肥媽看到便宜的好貨就買,管它是甚麼,反正她廚藝了得,任何食物都能烹成佳餚。他猶記得小時候賣過芝麻糊,幾歲人仔的他站於椅子上,磨啊磨啊,就這樣,磨出了興趣來。
當時讀書不成,又未摸清自己底蘊,故聽取肥爸意見,到親戚的珠寶公司做學徒,畢竟小孩子嘛,才十二歲。結果一待,就是七年。七個年頭,說是學師,他最主要的工作,卻是煮飯。珠寶公司嘛,經常有經紀、老闆朋友到來吃飯,當中不少達官貴人,不容有失,他於是趁買菜時,到街市到處請教豬肉佬﹑賣菜大嬸﹑賣魚佬,邊學邊廚,廚藝日積。最後離開,是美事,因為他終於看清了自己的興趣,於是改當酒樓點心師傅。
好了,到大酒樓辦事,他最關心的,是一眾同事的伙食,結果,憑着每日的美食,聚攏了大家的歡心。只是不久後,他又辭職,當時年僅二十,男孩為討好小女友,決定做地盤賺錢。結果女友還是跑了,他也弄得一身傷。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受了腳傷,肥哥於是替大哥留在辦館照顧兩老。當時辦館正步向式微,於是他決定在門口擺檔補貼。賣甚麼?不就是車仔麵。
雨音把思緒喚回,肥哥原來已放下鑊鏟,執起了相簿,說着他當時不惜工本地使用不鏽鋼車,多麼架勢。忽而的暴雨,他看之淡然,反倒是有醬汁滾瀉到桌上,他才滾水淥腳地走到鍋子前,關火。看來各項配料已經煮好,他開始逐款置於明檔上坐熱。填補了最後一個宮格,他走到雪櫃前,打開拿出一支冰水,一口氣將其灌進肚子裏去:「天熱嗰陣啊,要隊兩支㗎,成個人真係虛脫。」曾經不少人問他,怎麼不發大來做,他想也不想就拒絕了,因為接受不了隨便給人吃的東西,他只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他強調,做任何一個行業也需要培養,做賊也要一樣。開店後有一段時間,他一星期七晚都跟朋友外出大吃大喝,又纏着要跟廚房大哥聊天,從中偷師。
「肥哥早晨。」一名大叔邊喊,邊把一箱麵餅推進來。肥哥輕輕寒暄後,又謂:「唔係得我咁早㗎,飲食業好多人都要早起。」有人埋怨﹑有人自嘆,他嗎?不嫌辛苦,當作是生活一部分就好。收好貨物,步到店前,看着漸成湛藍的雨空,他揚言這場雨過後,天會漸涼。都說了,凡事培養,預測天氣亦然。
天呈魚肚白,也就終結了肥哥一天最忙之時。數位樓面阿姐陸續回店接力,早上八點開始賣麵。甫開店,已經有數名客人趕至吃麵,絲毫沒有被雨水影響。他漾起自信的笑容:「口臭啲講,開門就有生意,食過一次會上癮,我好有信心。有時啲阿姐見人經過,就問人幾多位啊?食麵啊!我喝住佢哋㗎!」這是肥哥唯一罵員工的時候,他認為客人要來吃麵,自然會來,何須叫賣。有些生客又會向阿姐投訴座位又窄,天氣又熱,他都着阿姐不要理會他們:「呢啲人唔清楚自己搵緊乜,搵食定搵碇坐,如果搵位坐就去四季啦,去半島啦,嚟呢啲屋邨仔。」這般爽直,當然不少人覺其囂張,他卻不以為然。有人看他冷面,自然也有人知其熱腸。
畢竟在石硤尾長大,很多街坊熟其脾性,而且想吃車仔麵時,都第一時間想起肥哥,除了食其美味外,更是嘗到一絲人情味﹑一份回憶。「肥哥」一名,就是從前被小孩封號的,他其實不算肥,只是壯,但小孩子眼中沒有魁梧一詞,只好喚他肥哥。現時小孩都亭亭玉立,依然肥哥肥哥地喊,他也樂呵呵的,起碼在街坊心目中,他佔了一小角落,嗯,這樣就好。
他說,人生匆匆數十,每人都如食物般,到了每個階段,就要調整火候。如今的他,只望做出好吃的,弄廚到天亮,得見伯樂,不亦樂乎。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剪接:胡浩賢
肥哥車仔麵
地址:石硤尾白田偉智街38號福田大廈地下55號
電話:2777 3089
營業時間:8am-7pm
詳情: http://bit.ly/2NvGlFn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打 伙 學徒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咚、咚、咚、咚⋯⋯
我們的人生中,都有一個旋律。
或動或靜,或急或緩。
咚、咚、咚、咚⋯⋯
銅鈴,縈繞了三個老人一生。
然而,事情都有終結的時候。
曲將盡,猶未盡。
即使停下敲打的手,聲律依然於心中迴盪。
咚、咚、咚、咚⋯⋯
你,聽見了嗎?
油麻地的早晨有點雜亂。清暉初臨,大街上已見車水馬龍。轉入內街,銀髮老人、紅妝女郎紛紛佇足於街角的休憩處,吞雲吐霧。就在對街,「炳記銅器」的紅油大字下,傳出了規律的「咚咚」聲,是銅片獨有的清脆。
從響聲的一致程度來看,不難想像敲擊者功力深厚。他,葉歸師傅,正坐於小店的最前方,專心地打造着大銅盆;後方的大老闆,陸樹才師傅,正坐在辦公桌後看報紙;再往店裏走,蹲坐於廚房前的小老闆,陸強才師傅,正彎着腰擦洗着銅煲。店內外的人啊,悠然自得,這是一個相當尋常的早上。
三位老人的臉上,佈滿了歲月的痕迹,年紀最大的是陸樹才,八十有餘;其餘兩位,亦將近八十。說起打銅鋪,油麻地老馬肯定識途,更多人稱呼小店為「陸炳記」,顧名思義,八十多年前由陸氏兄弟的父親開始經營。
陸樹才十八歲開始到店裏當學徒,弟弟緊隨。那年代銅器的興旺,他還牢牢記住。四、五十年代,銅器是各家各戶的日用品,煲水、煮飯、餐具,都有它的蹤迹,銅器雖然不算是最精緻的材料,但卻堅韌耐用,陸樹才拿起一個舊得發黑的銅壺,訴說着它已經陪伴他們數十年:「銅器煲水會有甘甜味,你未用過唔知㗎。」除了家庭用品之外,大部分餐廳及酒樓都採用銅製品,特別是粥店,因為銅煲傳熱快,故煲出來的粥火候剛好,特別香甜;又例如酒樓放點心的托盤,都是銅製。
一直埋首打着銅盆的葉歸,拿起半製成的臉盆,說起一個過時的傳統來:「以前啲人嫁女,就會買個面盆做嫁妝,放對鞋落去,銅鞋到老嘛,哈哈!而家啲後生嫌老套。」那個年代念舊,沒有即棄的概念,物是,人更是。
中午的陽光打照在經過半燒煉的銅盆上,隱約浮現出點點彩虹色調,殘舊的彩虹彷彿細說着光輝的年代已過。七十年代末,不鏽鋼、銻煲開始出現,除了價錢便宜,外表亦較新潮,銅器漸漸被取代,從前二、三十間的打銅鋪,陸續轉行或倒閉,後來更演變成只剩「陸炳記」一家。
行業式微,再沒有小伙子入行,老師傅年紀老邁,退休了、走了。十二歲已經入行的葉歸,或許是最堅持的一位,對手藝戀戀不捨,東家不打,也是只有東家。憶起以往當學徒的苦頭,他仍然掛着笑容,「都係打雜,邊有得坐側邊學,睇都冇得你睇,要偷望㗎!」頭三年的打雜生涯沒有薪金,只有宿食、一個月一次的「飛髮津貼」以及過年的一套新衣,熬過了,也就滿師了,但真正成為一個獨當一面的銅器師傅,又何只三年,葉歸調侃:「讀過兩錢書點會肯做,佢見到你做嘢,走都走唔切啊!」笑意雖不減,卻添
了一份蒼憔。
三位老人仍然謹守崗位,陸樹才不斷地接聽電話,甫放下聽筒即謂:「都做唔得幾多,你睇最後三個師傅喺晒度,最後生嗰個都六十七啦。」他們其實都已經兒孫滿堂,早就可以享清福,兒女都不斷游說他們退休,但他們都借故推搪,葉歸笑指這是一個精神寄託,一旁的陸樹才嘆了口氣,「隨時唔做㗎啦!唔做好簡單,一日咋,佢就可以幫你整走晒啲嘢,但結束嗰下又真係依依不捨,乜都化為烏有。」爐火純青的鐵漢,終究敵不過最後的柔情。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剪接:胡浩賢
陸炳記銅器
地址:油麻地咸美頓街1號
電話:2384 4838
營業時間:9am-6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