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聊武術了,今天我想跟大家聊「巴西柔術」以及其中的代表「格雷西家族」。(建議搭配我分享得影片)
現在大家提到徒手搏擊,很容易提到近十幾年快速崛起的綜合格鬥。所謂綜合,就是指參賽者使用的格鬥技術非常繁雜,舉凡:站立在地板上的「立技」(這其中又可粗分拳腳擊打以及抱摔擒拿),還有纏鬥於地面的寢技(綜合格鬥的寢技除了關節技或是壓制,也允許加上拳腳的擊打)。能讓觀眾看到眾多技術的對抗以及組合變化,是該項競技的魅力,也是綜合格鬥能蓬勃發展的動力。
不過凡事都需要時間演進,在綜合格鬥的早期,雖然讓不同流派且風格差異甚大的選手同場格鬥,成為吸引票房的噱頭,但早期的參賽選手因為學習的武術較為單一,所以面對脫離習慣的規則時,往往沒有打出原有實力就迅速敗陣。格雷西家族的「巴西柔術」,就是在這段探索期里大殺四方,建立起赫赫威名,並且深遠影響之後綜合格鬥選手的技術學習。
先解釋何謂「柔術」?
柔術是日本的格鬥技之一,有別於用拳腳直接擊打(像是:拳擊、跆拳道),柔術使用貼身搏鬥的摔技、關節技、固定技來降伏對手(具體代表性招數像是:過肩摔、十字固,甚至是利用衣服絞殺對手)。
日本柔術的派別很多,但最著名的莫過於「柔道」。柔道之所以有名,在於它的實用性以及驗證其實用性的實戰經歷。簡單來說,柔道的創立者─嘉納治五郎,他屏除掉大量繁雜但很難在實戰中施展的古典招式,化繁為簡後,讓門下弟子常利用實戰進行訓練。
最初很多其他柔術門派非常厭惡這種革新,並且宣稱這種簡化過柔道不具備戰鬥力。結果後來日本警視廳想要讓警察習練能夠制服犯人的柔術,但又不知道該使用什麼派別,所以乾脆讓各流派進行比試,結果柔道橫掃狂勝其他古典流派,不但讓日本警察自此習練柔道,同時也證明自身革新的成功。
那既然柔術是日本武術,怎麼又會流傳到巴西呢?
簡單來說,19世紀的美洲國家由於欠缺勞動力,於是開放亞洲移民(這在我國近代歷史也有出現,就是所謂的「豬仔華工」,代表人物莫過於跑到美國把自由女神像打爆的華英雄啦),而日本國內部分生活不下去的民眾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前往美洲,而其中一個較大的移入國家就是巴西。
所以嘉納治五郎的傳人(前田光世),後來移民巴西後,將柔道傳給巴西人,這其中就有格雷西家族,而格雷西家族則進一步將所學進行改造。
巴西柔術跟柔道差別在哪呢?
簡單來說(好的,大家似乎很常看到這個字眼,這一方面家饋敘述節奏而將繁雜的內容進行梳理,另一方面......我之前就表示過我自己只是個武術愛好者以及很初學的習練者,柔道我也只有跟人討教一二,所以無法說得太精深,而是以一個入門級的科普概念向大家介紹。因此我再一次的告訴觀閱本文的高手,如果我說的不全,甚至是有錯,一定要不吝嗇的留言打臉我,讓這個分享的學問有機會獲得更大的完善),柔道比較重視站立技,但格雷西家族卻很重視寢技,也就是地板上的纏鬥。
到底有多重視呢?格雷西家族有這麼一段發言:「戰鬥,從躺下開始。」
好的,我知道這句發言乍聽之下非常廢,你都躺下了還怎麼戰鬥?但實際上,當時大部分的武術都很忽視寢技。像是我個人很有興趣的中國武術,我曾經拜訪過八極以及形意的拳師,向他們詢問有哪些中國武術是專攻寢技的(補充一下,我請教的人都有練過很多流派的武術,其中一位甚至有練過巴西戰舞,所以他們的眼界絕不算狹窄),但他們都搖頭說:「中國武術很少有針對地面的招式。」
忽視代表什麼?那就是因為陌生而無法應對。
觀看我分享的影片連結,大家不難發現,立技的選手一但戰鬥被帶入地面,完全無法施展所學(我舉一個著名的搞笑橋段,斷水流大師兄可以爆打菁英中心眾多部門的垃圾......說錯了,是主將;但遇到中國古拳法的皇牌防守絕技─金蛇纏沾手,就因為貼身而無法發揮實力,甚至只能跟著一起擺出有傷風化的姿勢)。
而格雷西的選手卻利用精心研究的槓桿原理,加上大量的體力訓練(如果你有投入過格鬥訓練,你會發現纏鬥的體力消耗遠大於拳腳揮擊),要不輕易降伏對手,要不活生生地把對手給熬死(像最後的冠軍戰中,對手也是有學過一些寢技的,但在進行一小段的抵抗後,最終因體力不支加上實在無法施展出破解招式而認輸)。
因此格雷西家族又說出一段著名發言:「地板是大海,吾等是鯊魚!而很多人連游泳都不會。」
靠著強大的寢技,格雷西家族主宰早期的綜合格鬥賽事,甚至被尊稱為第一格鬥家族。而巴西柔術乃至寢技,成為後來綜合格鬥選手的必修科目。
話說到此處,所以巴西柔術是最強的格鬥技......嗎?
其實我前面就有提到,巴西柔術之所以在早期橫掃四方,是因為其他人對寢技,甚至是對綜合格鬥規則的忽略及陌生。
我先岔出去提一下影片中有出現一個相撲為主,同時也是那場賽事中噸位最大選手。他不強嗎?絕對強!但為何他卻短時間之內被人打的潰不成軍?那是因為他無法轉化自己的技術去適應其他賽事規則。他最擅長的相撲,原本的格鬥場地非常狹小,所以相撲選手在開賽之初很少做閃避動作,因為那等於讓自己在開賽時就退到邊緣而處於站位不利的劣勢。但綜合格鬥的場地卻比較大,讓選手還有一些可以迂迴的空間,加上鐵籠的設計也是相撲場地所沒有的(拳擊好歹有類似的擂台邊緣繩線),這讓那位選手完全煞車不及而撞在鐵籠,並在身體受到阻礙下被靈活的選手施展踢技(又要順帶一提,相撲應對擊打技的經驗也相對薄弱,這又是一個面對陌生規則及精力而吃鱉的因素)。
所以當大家都開始研究並具備寢技的經驗及技術,過度強調地板的格雷西家族,後來表現就下滑了。
另外影片也有提到,寢技在特定環境下的施展很強大,這句話大有深意。什麼意思?那就是「強」是因時因地制宜的。像是今天如果比賽場地換成是柏油路,那強調地面的巴西柔術就會被削弱,因為一但施展失敗,那就是讓自己撲街撞地板呀!同時在柏油路纏鬥,只怕皮都給磨破了。在這種情況下,強調立技的柔道反而優勢大增,試想在軟墊上摔人都能讓人頭暈目眩,那如果把人摔在柏油路上......大概要馬上送急診室吧。
還有,寢技是一對一的強大格鬥技,但在多人混戰時,主動倒地的寢技卻是將眾多破綻主動賣給敵手。有可能我正在對一個人十字固時,對方的同伴一腳就往我頭上踩下來了。(這裡也解釋,為何中國傳統武術很少提寢技?我找到的人很多都是回答,以往傳統武術很常出現在村莊間的械鬥,也就是多人混戰,在粗糙的地面以及四面八方敵我交雜的情況下,使用寢技無疑送頭,所以這很可能是中國武術忽略寢技的主因之一。)
但我並非要貶損巴西柔術,事實上,我前面也提過,它極大的影響綜合格鬥,同時也是綜合格鬥選手直至現在都必修的課題。
同時格雷西家族除了戰績的另一個偉大之處,在於它的訓練概念,其中之一就是「格雷西挑戰」。意思是今天我開發出一個我覺得更強大的招式,我可以無需顧忌輩分而提出理念並在實戰中驗證,家族其他人則會陪我驗證,甚至會從旁觀察並提出改善。這種勇於挑戰、群策群力、實事求是的氛圍及行動,讓格雷西家族得以技驚四座,並且至今都保持競爭力並持續改善,真是讓我相當景仰。
(與之相對,一堆所謂的傳舞大濕,不是在打敗之後辯解說「術高莫用」,要不就是講「我大意了沒閃開」,要不就是找一群徒弟完什麼隔空打牛或觸電十八跌,這不但是沒本事,在教學上更是沒品德了,真是希望這些妖魔鬼怪能耗子為汁。)
以上就是我對巴西柔術的粗淺介紹。看官同意嗎?不同意嗎?有疑問嗎?有學過金蛇纏沾手的嗎?
都歡迎留言一起討論,高手們更望能不吝賜教呀!
#巴西柔術
#格雷西家族
#地板是大海吾等是鯊魚
#如果我使用少林功夫的金蛇纏沾手那真是棋逢敵手
#疑問為何金蛇纏沾手是少林的_沒聽過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功嚇壞人嗎
https://youtu.be/6r5sNBqu9Rk
拳師意思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年對我來說,最具突破性的事情就是我在暑假找到機會去學八極拳(雖然也就只學了那兩個月,但畢竟是完成我一直以來的夢想)。
會讓我對八極拳產生極大興趣的原因,一個是電影「一代宗師」,裡面張震打八極拳的身影真是帥到掉渣;另一個則是我看了一部老漫畫《拳兒》,這是一部描寫學習八極拳的男主,在踏上尋找爺爺的旅程中見識更多拳法的故事,當初作者還有專門來台灣取材,並拜劉雲樵弟子蘇昱彰為師,好描繪出八極拳的特色。
說到一代宗師,墨鏡王導演有一個理念:「一個門派中,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裡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家都做一樣的事,不過有人做的是體面活,有的則要幹不為人知的髒活;所以門派中有人會客氣的送往迎來並打點門面好撐起名聲,也有人專門做一些見不得光的事,像是動手處置危及門派威望的人事物。
這個理念在電影中有一大一小的體現。
一個是形意八卦門的宮羽田與丁連山,宮羽田是門派的領袖,負責門派的傳承以及人情世故,而由趙本山飾演的丁連山,在故事設定中是宮羽田的師兄,當初門派決定暗殺日本人時就由丁連山出手,但這也導致他必須隱姓埋名,以至於整部片都是毫無頭緒的一閃即逝。
另一個大的體現則是主角葉問與一線天。在本來的故事中,一線天將跟葉問有相同的故事份量,事實上,一線天的人物原型─劉雲樵,他的成長經歷跟葉問極度相似,比如:兩人都是出身富貴之家、兩人皆自幼習武、兩人都因戰亂而一度中止對武學的學習。
在一代宗師的故事中,葉問透過與宮羽田的切磋收穫了好名聲,之後在香港開館授徒,幾乎是一輩子都走在風光的面子中。但是一線天卻因軍統局殺手的身分,大部分時間都必須隱匿身分,甚至在反出軍統後,還是要用理髮匠的身分掩人耳目,他教八極拳也不像一般人開館授徒,而是讓學習者以理髮師身分遮掩,並在髮廊休息時間修練,所以一線天即便與葉問實力不分軒輊(當然在北美版中有演出一線天略弱於葉問的橋段),可一輩子都活在隱藏的裡子中。
有道是現實比小說更曲折,現實中的八極拳也有一段裡子與面子的故事,而且這表裡之間還出現翻轉的情形。
八極拳起源於河北滄州,而這門拳法本身是回族創立,後來有機會被漢族人學習,所以本來就分成回漢兩派,加上滄州本身經濟條件太差,許多拳師會前往各地討生活,這連帶使八極拳在不同地區都有留下各有差異的傳承。
例如漢族八極拳中的代表性人物,就是有「神槍」之稱的李書文,而他的關門弟子就是一代宗師中的一線天原型人物─劉雲樵(漫畫「拳兒」中則為了情節方便,將他改稱為劉月俠)。劉雲樵後來加入特務機關─中統局,並在後來從事軍職工作,之後在國共內戰中隨著政府遷往台灣。
例如回族八極拳中的代表性人物有馬鳳圖、馬英圖等人(他倆為兄弟),其中馬英圖曾前往南京於中央國術館擔任教練。說起中央國術館,這是國民政府於北伐成功獲得統治地位後,為了整理及推廣中國武術而成立的國家武術學院,而八極拳在中央國術館中被列為必修科目。在馬英圖教授的眾多學員中,有一人名為「李元智」,此人在學成後遵守政府方針,在他接下來任職的軍警單位中傳授武術,並在國共內戰後也隨政府遷往台灣。
講這麼多,其實要說的很簡單:「劉雲樵與李元智雖然都是八極拳拳師,但兩者流派以及成長經歷有所不同。」
如果要說這兩人誰是台灣八極拳中的明面人物,其實一開始是李元智。因為李元智在他的職業生涯(包含來台後)一向擔任教練的腳色,所以在軍警界享有頗高的知名度。
反而是劉雲樵,他首先是特務人員,自然不可能到處張揚,後來轉軍職後又因不明原因(畢竟他自己始終沒提這事),在他的職涯後期幾乎放棄了武術,這放棄得有多徹底?然連他跟他辦公多年的同事都沒人知道劉雲樵會武功,可見劉雲樵真的是完全沒在練了。因此劉雲樵在八極拳上的造詣,除了以前的軍校同學,或是他在青年時切磋過的武林中人,當真是無人知曉。
但這表裡之間,後來卻產生逆轉的變化。
首先是在以往螳螂拳的同門以及軍校同學的介紹下,劉雲樵開始擔任總統侍衛的教官;之後當政府打算在軍警界推廣八極拳時,他們首先找到李元智(畢竟他才是本來的面子),但李元智卻堅持:「若是要教八極拳,應該要找劉雲樵,我甘願在幕後提供協助。」
除了職務上的轉變,兩人在退休後的狀況也不一樣。李元智退休後也有跟昔日中央國術館的老同學在民間傳授武術,但他後來中風而且沒有及時地做調養,以至於他69歲就過世。
劉雲樵在退休後,也有在民間推廣武術,比如他創立武術雜誌《武壇》(不過講難聽一點的實話,這雜誌後來因為經營不擅所以倒閉了,還導致劉雲樵賠光了所有的退休金),後來又在一眾弟子的鼓勵下創立八極拳武術組織─武壇。不得不說,這個組織化的理念及經營,讓劉雲樵得以獲得穩定的收徒及傳授的管道,在徒子徒孫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他的聲望也在與日俱增。加上劉雲樵身體非常硬朗,且不說他享壽80幾歲,網路上現在可以輕鬆找到劉雲樵60幾歲打拳的影片,他那輕鬆卻有勁的動作,與他同齡人相比簡直是難得的健康,所以他比李元智擁有更長的教學生涯,這就使他的門派有較長時間的穩固期得以擴展。
現在在台灣學八極,絕大部分是劉雲樵的武壇系統(至於他們內部的恩恩怨怨我不多提,畢竟這坑太深太兇險)。也因為武壇系統的持續發展,劉雲樵獲得比較高的關注度,因此「一代宗師」以及「拳兒」都以他作為取材對象,而在影視作品的拉拔下,劉雲樵的威望就更廣為人知了。
李元智呢?他成為了八極拳中的裡子,但這不是說他和他的八極拳消失了。
雖然不及武壇的廣布,但仍有一小部分的人學習了中央國術館系統的八極(我的老師就有見過一位,然後一位網友也有見識過),我雖不知道這個系統地傳承狀況,不過他們應該仍在延續著這淵源頗深的八極系統。
我附件的圖片,是《拳兒》對李元智及劉雲樵的描述片段,應該是那時的武壇還處於發展階段,所以劉雲樵名聲上還沒有完全對李元智超車吧?因此作者才有如此的描述。
其實我寫這篇的目的,並不是要爭論劉、李兩位前輩的威望高低,這段往事真正讓我感觸良多的地方,在於這兩位前輩對於技藝傳承的心志還有行動。
李元智一路以來恪守傳承本份,並大度(或說是中肯)地推薦有能者傳授八極拳。
劉雲樵經歷過人生眾多跌宕起伏,之後開宗立派,讓八極拳在故鄉以外獲得穩定發展。
無論表裡,這兩人用各自的方式,不僅傳承前代的技藝,還留下自己的身影,或許這可以用一代宗師中的一句話作為總結,同時這句話也是我在這部電影中最受激勵的一句。
「憑一口氣點一盞燈,要知道,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燈就有人。」
附圖為:拳兒中的片段
拳師意思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何寫好短篇小說?】
這次分享的是,中國作家老舍給新人的寫作建議。
內容主要談到,如何寫好「短篇小說」,並分別談到如何集中刻劃主要角色、如何寫好情節等等。
一起來看看他的經驗談吧~
-
如何寫好短篇小說?/ 老舍
短篇小說很容易同通訊報導混淆。寫短篇小說時,就像畫畫一樣,要色彩鮮明,要刻畫出人物形象。所謂刻劃,並非指花紅柳綠地作冗長的描寫,而是說,要三言兩語勾畫出人物的性格,樹立起鮮明的人物形象來。
一般的說,作品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人物太多,故事性不強。《林海雪原》之所以吸引人,就是故事性極強烈。當然,短篇小說不可能有許多故事情節,因此,必須選擇了又選擇,選出最激動人心的事件,把精華寫出來。寫人更要這樣,作者可以虛構、想像,把很多人物事件集中寫到一兩個人物身上,塑造典型的人物。短篇中的人物一定要集中,集中力量寫好一兩個主要人物,以一當十,其他人物是圍繞主人公的配角,適當描畫幾筆就行了。無論人物和事件都要集中,因為短篇短,容量小。
有些作品為什麼見物不見人呢?這原因在於作者。不少作者常常有一肚子故事,他急於把這些動人的故事寫出來,直到動筆的時候,才想到與事件有關的人物,於是,人物只好隨著事件走,而人物形象往往模糊、不完整、不夠鮮明。世界上的著名的作品大都是這樣:反映了這個時代人物的面貌,不是寫事件的過程,不是按事件的發展來寫人,而是讓事件為人物服務。還有一些名著,情節很多,讀過後往往記不得,記不全,但是,人物卻都被記住,所以成為名著。
我們寫作時,首先要想到人物,然後再安排故事,想想讓主人公代表什麼,反映什麼,用誰來陪襯,以便突出這個人物。這裡,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寫人呢?還是寫事?我覺得,應該是表現足以代表時代精神的人物,而不是為了別的。一定要根據人物的需要來安排事件,事隨著人走;不要叫事件控制著人物。譬如,關於洋車夫的生活,我很熟悉,因為我小時候很窮,接觸過不少車夫,知道不少車夫的故事,但那時我並沒有寫《駱駝祥子》的意圖。有一天,一個朋友和我聊天,說有一個車夫買了三次車,丟了三次車,以至悲慘地死去。這給我不少啟發,使我聯想起我所見到的車夫,於是,我決定寫舊社會裡一個車夫的命運和遭遇,把事件打亂,根據人物發展的需要來寫,寫成了《駱駝祥子》。
寫作時一定要多想人物,常想人物。選定一個特點去描畫人物,如說話結巴,這是膚淺的表現方法,主要的是應賦予人物性格特徵。先想他會幹出什麼來,怎麼個幹法,有什麼樣膽識,而後用突出的事件來表現人物,展示人物性格。要始終看定一兩個主要人物,不要使他們寫著寫著走了樣子。貪多,往往會叫人物走樣子的。《三國演義》看上去情節很多,但事事都從人物出發。諸葛亮死了還嚇了司馬懿一大跳,這當然是作者有意安排上去的,目的就是為了豐富諸葛亮這個人物。《紅日》中大多數人物寫的好。但有些人就沒有寫好,這原因是人物太多了,有些人物作者不夠熟悉,掌握不住。《林海雪原》裡的白茹也沒寫得十分好,這恐怕是曲波同志對女同志還瞭解得不多的緣故。因此不必要的、不熟悉的就不寫,不足以表現人物性格的不寫。貪圖表現自己知識豐富,力求故事多,那就容易壞事。
寫小說和寫戲一樣,要善於支配人物,支配環境(寫出典型環境、典型人物),如要表現炊事員,光把他放在廚房裡燒鍋煮飯,就不易出戲,很難寫出吸引人的場面;如果寫部隊在大沙漠裡鋪軌,或者在激戰中同志們正需要喝水吃飯、非常困難的時候,把炊事員安排進去,作用就大了。
無論什麼文學形式,一寫事情的或運動的過程就不易寫好,如有個作品寫高射炮兵作戰,又是講炮的性能、炮的口徑,又是紅綠信號燈如何調炮……就很難使人家愛看。文學作品主要是寫人,寫人的思想活動,遇到什麼困難,怎樣克服,怎樣鬥爭……寫寫技術也可以,但不能貪多,因為這不是文學主要的任務。學技術,那有技術教科書嘛!
刻畫人物要注意從多方面來寫人物性格。如寫地主,不要光寫他兇殘的一面,把他寫得像個野獸,也要寫他偽善的一面。寫他的生活、嗜好、習慣、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態度……多方面寫人物的性格,不要小胡同裡趕豬——直來直去。
當你寫到戲劇性強的地方,最好不要寫他的心理活動,而叫他用行動說話,來表現他的精神面貌。如果在這時候加上心理描寫,故事的緊張就馬上弛緩下來。《水滸》上的魯智深、石秀、李逵、武松等人物的形象,往往用行動說話來表現他們的性格和精神面貌,這個寫法是很高明的。《水滸》上武松打虎的一段,寫武松見虎時心裡是怕的,但王少堂先生說評書又作了一番加工:武松看見了老虎,便說:「啊!我不打死它,它會傷人喲!好!打!」這樣一說,把武松這個英雄人物的性格表現得更有聲色了。這種藝術的誇張,是有助於塑造英雄人物的形象的!我們寫新英雄人物,要大膽些,對英雄人物的行動,為什麼不可以作適當的藝術誇張呢?
為了寫好人物,可以把五十萬字的材料只寫二十萬字;心要狠一些。過去日本鬼子燒了商務印書館的圖書館,把我一部十萬多字的小說原稿也燒掉了。後來,我把這十萬字的材料寫成了一個中篇《月牙兒》。當然,這是其中的精華。這好比割肉一樣,肉皮肉膘全不要,光要肉核(最好的肉)。魯迅的作品,文字十分精煉,人物都非常成功,而有些作家就不然,寫到事往往就無節制地大寫特寫,把人蓋住了。最近,我看到一幅描繪密雲水庫上的人們幹勁衝天的畫,畫中把山畫得很高很大很雄偉,人呢?卻小得很,這怎能表現出人們的幹勁呢?看都看不到啊!事件的詳細描寫總在其次;人,才是主要的。因為有永存價值的是人,而不是事。
語言的運用對文學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作品文字色彩不濃,首先是邏輯性的問題。我寫作中有一個竅門,一個東西寫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給別人聽(聽不聽在他),看念得順不順?準確不?彆扭不?邏輯性強不?……看看句子是否有不夠妥當之處。我們不能為了文字簡練而簡略。簡練不是簡略、意思含糊,而是看邏輯性強不強,準確不準確。只有邏輯性強而又簡單的語言才是真正的簡練。
運用文字,首先是準確,然後才是出奇。文字修辭、比喻、聯想假如並不出奇,用了反而使人感到庸俗。講究修辭並不是濫用形容詞,而是要求語言準確而生動。文字鮮明不鮮明,不在於用一些有顏色的字句。一千字的文章,我往往寫三天,第一天可能就寫成,第二天、第三天加工修改,把那些陳詞濫調和廢話都刪掉。這樣做是否會使色彩不鮮明呢?不,可能更鮮明些。文字不怕樸實,樸實也會生動,也會有色彩。齊白石先生畫的小雞,雖只那麼幾筆,但墨分五彩,能使人看出來許多顏色。寫作對堆砌形容詞不好。語言的創造,是用普通的文字巧妙地安排起來的,不要硬造字句,如「他們在思謀……」,「思謀」不常用,不如用「思索」倒好些,既現成也易懂。寧可寫得老實些,也別生造。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我們是語言的運用者,要想辦法把「話」說好,不光是要注意「說什麼」,而且要注意「怎麼說」。注意「怎麼說」才能表現出自己的語言風格。各人的「說法」不同,各人的風格也就不一樣。「怎麼說」是思考的結果,侯寶林的相聲之所以逗人笑,並不只因他的嘴有功夫,而是因為他的想法合乎笑的規律。寫東西一定要善於運用文字,苦苦思索,要讓人家看見你的思想風貌。
用什麼語言好呢?過去我很喜歡用方言,《龍鬚溝》裡就有許多北京方言。在北京演出還好,觀眾能懂,但到了廣州就不行了,廣州沒有這種方言。連翻譯也沒法翻譯。這次寫《女店員》我就注意用普遍話。推廣普遍話,文學工作者都有責任。用一些富有表現力的方言,加強鄉土氣息,不是不可以,但不要貪多;沒多少意義的,不易看懂的方言,乾脆去掉為是。
小說中人物對話很重要。對話是人物性格的索隱,也就是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一個人物的性格掌握住了,再看他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就可以琢磨出他將會說什麼與怎麼說。寫對話的目的是為了使人物性格更鮮明,而不只是為了交代情節。《紅樓夢》的對話寫得很好,通過對話可以使人看見活生生的人物。
關於文字表現技巧,不要光從一方面來練習,一棵樹吊死人,要多方面練習。一篇小說寫完後,可試著再把它寫成話劇(當然不一定發表),這會有好處的。話劇主要是以對話來表達故事情節,展示人物性格,每句話都要求很精煉,很有作用。我們也應當學學寫詩,舊體詩也可以學學,不摸摸舊體詩,就沒法摸到中國語言的特點和奧妙。這當然不是要大家去寫舊體詩詞,而是說要學習我們民族語言的特色,學會表現、運用語言的本領,使作品中的文字千錘百煉。這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
寫東西一定要求精煉,含蓄。俗語說:「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這話是很值得深思的。不要使人家讀了作品以後,有「吃膩了」的感覺,要給人留出回味的餘地,讓人看了覺得:這兩口還不錯呀!我們現在有不少作品不太含蓄,直來直去,什麼都說盡了,沒有餘味可嚼。過去我接觸過很多拳師,也曾跟他們學過兩手,材料很多。可是不能把這些都寫上。我就撿最精彩的一段來寫:有一個老先生槍法很好,最拿手的是「斷魂槍」,這是幾輩祖傳的。外地有個老人學的槍法不少,就不會他這一套,於是千里迢迢來求教槍法,可是他不教,說了很多好話,還是不行。老人就走了,他見那老人走後,就把門鎖起來,把自己關在院內,一個人練他那套槍法。寫到這裡,我只寫了兩個字:「不傳」,就結束了。還有很多東西沒說,讓讀者去想。想什麼呢?就讓他們想想小說的「底」——許多好技術,就因個人的保守,而失傳了。
小說的「底」,在寫之前你就要找到。有些作者還沒想好了「底」就寫,往往寫到一半就寫不下去,結果只好放棄了。光想開頭,不想結尾,不知道「底」落在哪裡,是很難寫好的。「底」往往在結尾時才表現出來,「底」也可以說是你寫這小說的目的。如果你一上來把什麼都講了,那就是漏了「底」。比如,前面所說的學槍法的故事,就是叫你想想由於這類的「不傳」,我們祖國從古到今有多少寶貴的遺產都被埋葬掉啦!寫相聲最怕沒有「底」,沒有「底」就下不了臺,有了「底」,就知道前面怎麼安排了。
小說所要表達的東西是多種多樣的。由於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當前著重于寫建設,這是正確的。當然,也可以寫其他方面的生活。在寫作時,若只憑有過這麼回事,湊合著寫下來,就不容易寫好;光知道一個故事,而不知道與這故事有關的社會生活,也很難寫好。
小說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書信體,日記體,還有……資本主義國家有些作品,思想性並不強,可是寫得那麼抒情,那麼有色彩,能給人以藝術上的欣賞。這種作品雖然沒有什麼教育意義,我們不一定去學,但多看一看,也有好處。現在我們講百花齊放,我看放得不夠的原因之一,就是知道得不多,特別是世界名著和我國的優秀傳統知道得不多。
生活知識也是一樣,越博越好,瞭解得越深越透徹越好。因此,對生活要多體驗、多觀察,培養多方面的興趣,盡可能去多接觸一些事物。就是花木鳥獸、油鹽醬醋也都應注意一下,什麼時候用著它很難預料,但知道多了,用起來就很方便。在生活中看到的,隨時記下來,看一點,記一點,日積月累,日後大有用處。
在表現形式上不要落舊套,要大膽創造,因為生活是千變萬化的,不能按老套子來寫。任何一種文學藝術形式一旦一成不變,便會衰落下去。因此,我們要想各種各樣的法子衝破舊的套子,這就要敢想、敢說、敢幹。「五四」時期打破了舊體詩、文言文的格式,這是個了不起的文化革命!文學藝術,要不斷革新,一定要創造出新東西,新的樣式。如果大家都寫得一樣,那還互相交流什麼?正因為各有不同,才互相觀摩,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新創造的東西,可能有些人看著不大習慣,但大家可以辯論呀!希望大家在文學形式上能有所突破,有新的創造!
拳師意思 在 師傅教你打泰拳- "魂魄勇"是什麼意思呢 ... 的推薦與評價
"魂魄勇"是什麼意思呢,魂魄勇是將因英年早逝的拳師經白衣法師用法術將逝世者靈魂附於泰拳師像内給人供奉,用作是保護供奉者趨吉避凶保平安之用.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