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學 #秋季學期
「船到橋頭自然直」,從外籍新娘到老神在在的地方媽媽,不同文化思考和教育制度,孩子入學媽媽也學習。英國的小學制服以前介紹過,今天開始來說說盎格魯薩克遜人表面嚴肅、實際悶騷到骨子裏,整年度 #多如牛毛的各種校園活動 (每間學校略有不同,可能有幾項不參加/每年規畫不同項目,但是八九不離十、小學七年都在搞這些)
** School Lunch
學校午餐每天在廚房現煮,菜單固定,通常三週為一個週期、15天份不同午餐、每天的主菜選擇三種 (熱食、輕食和素食)、加上不同的配菜和甜點,菜單安排通常遵循傳統每週四吃咖喱、每週五吃魚,其他天可能有義大利麵、pizza、牧羊人派、起司焗義粉、漢堡熱狗堡潛艇堡、烤雞或豬排... 偶爾可能有炒麵;英格蘭地區公立小學 #二年級以下毋須付費,三年級以上每天大約三鎊,也可以自備午餐 (冷食,不提供加熱設備),有些學校允許家長預約付費到學校和比較年幼的孩子共進午餐,朋友參加過覺得學校午餐不錯吃,我想她應該是饑不擇食、不用煮飯洗碗怎樣都好吧,哈哈哈哈哈。
** Snacks
每天有 1-2 次的點心時間,可以自己帶符合健康原則的點心,像是水果、蔬菜棒或麵包條,不能帶巧克力棒或洋芋片,因為可能引發某些學生的過敏反應、大部份學校 #禁帶堅果類。公立學校通常免費供應整籃水果和牛奶,要吃自己拿,數量太多吃不完還會發給學生帶回家。常見的點心水果是蘋果、橘子和香蕉,英國人習慣不洗不削果皮直接吃,不可思議但是世世代代這麼吃好像也沒怎樣。
** Wraparound childcare
課外時段服務,類似安親班的功能。一般小學早上 8:45 上學、下午 3:15 放學,如果父母因為上班之類的因素來不及接送,除了請有立案的 childminder 或是和朋友約定互相支援之外,也可以付費提早到校 (最早可能七點半) 和延後離開 (最晚五點半左右),除了整個月 (或學期) 固定時間制有些學校可以臨託,參加wraparound 的學生不分年級大家集和在一起,依照個別愛好和天氣,分組作手工、玩玩具或者在室外跑跳,總之 #都在玩,早上八點和下午四點半左右會提供簡單的早餐(麥片和吐司) 和點心 (這餐叫"tea",但是一點也不高貴,大抵是 sausage roll、pizza 等等能簡單加熱的食物),去過一些雙親上班參與 wraparound 孩子的家發現他們大多玩具比較少,因為英國小朋友大多七八點上床 #回家差不多要睡覺了玩個屁,而且不挑食又很能吃的孩子 #在學校吃到飽,回家不用再度餵食、馬上能上床睡覺,蠻方便的。
** Summer Born CSA
決定哪一年入學的關鍵是九月一日,在1/9之前滿三歲當年進入pre-school (或 nursery,私校稱為 foundation 或 pre-prep) 開始義務教育,滿四歲上 reception (小學預備班)、五歲一年級(...以此類推),滿五歲之前不強迫上學 (無故請假不罰); 夏天 (4-8月) 出生孩子的父母可以向地方政府申請延後一年上學,這部份以前寫過;皮蛋正是夏天生的孩子,在上學頭兩年的確感覺和秋冬出生的同儕有身材和發展的落差,不過也正如許多人說的,這些落差在三年級之後漸漸消失,也就用不著過生日時糾結是不是比同學大一歲 (延後入學的小孩如果某方面表現好,其他人可能理所當然認為「他大一歲應該的」)。
Nursery 和 pre-school 的不同在於前者偏重玩、收的孩童年齡範圍大 (有嬰幼兒),後者除了玩也注重生活基本能力的培養,可能會教些簡單的數字字母、使用剪刀... 這類的。政府提供的免費幼兒教育福利可以用在立案保姆或公私立幼兒園,公私立的不同在於公立小學附設的 pre-school 師資經過認證、有教學大綱比較有組織,但是時間比較沒彈性 (分上下午。如果上午班就是一週五天每天 9-12點;私立通常可以自選,譬如選上兩個全天和一個半天),公立小學附設、滿三歲入學的 pre-school 大部份必須穿制服、在入學前必須脫離尿布。
** After school club
課後興趣班。課外的興趣選項,常見的有棋藝、桌遊、樂器、足球、合唱團、烘焙、縫紉、電腦、游泳等等,課業需要補強的學生可能受邀參加英語或數學俱樂部,受班級推薦的特定人選則出席自治會;這些興趣班由學校老師或外聘師資主持,通常上到四點,有些選項必須付費,有些有年齡限制,絕大部份有人數限制、填志願先搶先贏,通常每位學生至少能參與一個興趣班,每學期開放興趣班填選大家... #跑得可快搶得之兇啊~~
** Individual school photographs
請專業攝影師到學校幫孩子拍照,有手足在同校的通常可以合照。去英國人家裏常能看到這些不同年度「穿著制服、看起來很smart的照片」一字排開,算是家庭傳統;大概拍照後一個月學校會發線上密碼挑照片,從5*7規格(含紙卡裱框) 到整套購買、作成鑰匙圈馬克杯各種選購項目,也可以付費下載jpg檔案。
** Harvest Festival
九月底十月初。傳達感恩和分享的意義,學校會開出一張單子,通常是乾糧罐頭之類容易儲存的生活必需品,請各家準備好帶去學校,在早會時集合這些東西、擺上很威的一大桌、講些你們都知道的感恩阿惜福阿懂得分享之類 (我也很會講的) #廢話,然後捐給慈善機構或食物銀行。
** Parent's Evening
大概在十月和五月。學校會通知家長勾選適合的時段到學校和老師談話,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形;親師談話一對一進行,同時段不會有其他家長在場,學生本人可以參與。
** Secret Reader
通常在比較年幼的 KS1 班級,全年度邀請家長到學校為學生說故事;志願的家長在約定時間帶著自己選的書到學校、出其不意出現在孩子的教室會讓小孩走路都有風;依照故事書內容可以配合道具,譬如吹泡泡之類的、特別受孩童喜愛。
** Castle Day
通常在學期初。活生生的歷史體驗,由專門辦活動的公司到學校舉辦,主題可能是倫敦大火、維多利亞時代、希臘或羅馬,在這天全班包括老師 #打扮成古人的模樣,在學校做屬於那個年代的活動,譬如鑿井取水、手作中世紀防黑死病的香囊、拿劍盾穿盔甲排出十字軍東征的防禦隊型... 這些。
** Pen licence
鋼筆特許。不寫正體,大部份英國學校要求小孩寫連字和草寫體,從畫符階段晉升能運筆自如,學生得到這張許可、象徵『從此可以 #像大人一樣用原子筆鋼筆寫字』。
** Class Bear
通常在 Reception (四歲) 和一年級 (五歲) 的班級配有班級熊和它的週記,輪到的小朋友週末時把熊帶回家朝夕相處、並幫它拍照寫遊記,在週一帶回學校和大家分享週末做了些什麼,主要用來培養表達能力。
** Show and Tell
在比較年幼的班級裡,擬定主題,譬如「我最喜歡的玩具」,大家把最喜歡的玩具帶去學校、上台分享玩具是什麼、為什麼喜歡等等,也是表達和溝通技巧的練習。
** Golden pupil award
模範生的概念,各種名目,不一定學業成績出色才得獎。頒獎當天得獎學生的家長可能受邀出席很是得意,不過也不用太高興,比較年幼的班級為了讓大家有自信,可能整年度輪流、#通通有獎。
** Phonics badges/times tables badges
拼音和乘法表徽章。英國人學英文的方法和多數亞洲傳統教法不同,教的是字音,看到哪些字母發什麼音很自然,拼音學會就能讀字和閱讀;在每次拼音學習和乘法表(1-12) 學會時,老師會發給不同階段徽章,可能是貼紙或別針,可以自己收藏、別在制服或書包上,看起來很招搖 (也很煩,如果自己的孩子沒得到太多)。
學習自然發音可以看看BBC網站或 YouTube上的 Alphablocks,學數字或乘法表有 Numberblocks;這兩個節目也有雜誌、DVD、書籍和玩具。
** World Mental health day
十月初。世界心理健康日,可能會請小朋友配戴一截綠絲帶、穿黃色衣服上學,或是大家一起用黃色素材裝飾教室。
** Half Term
期中假。一年三學期每學期一次、每次一星期,通常在十月底、二月中和五月底。
** Guy Fawkes Night/Bonfire Night
十一月初。篝火之夜或煙火節,可能會講述節日由來和習俗,然後小孩回家像嘴裏內建鞭炮啵啵啵啵不停亂噴口水。
** Diwali
十一月初。印度新年,學校會大略介紹印度文化,可能會讓大家作一些手工,譬如用陶土作 bling bling 的燭台之類的。
** Remembrance Day
十一月中。國殤日,學習和平的真諦、不忘記戰爭的傷痛,通常會有罌粟花佈置 (大家一起作手工把花貼滿校門),也會請學生帶零錢自由購買義賣的罌粟花徽章手環等等。
** Bake Sale
不定期出現,疫情前一年至少三次,疫情後有些學校還沒辦過。請大家帶自家烘培的糕餅甜點去學校,集中好之後放學時老師會在校門口擺攤販賣、所得作為學校經費,bake sale售價很低、一片蛋糕幾十P這樣吧,問題是... 不曉得誰家拿出來的... (反正我不敢吃啦) 有的 Bake Sale 同時有票選和競賽,最受歡迎最熱賣的不要懷疑就是那些 #五顏六色滿滿糖霜的蛋糕,如果懶得自己動手,捐超市買的現成蛋糕也可以,要不就多帶點錢去買彩票(志在參加絕不要得獎),反正為學校募款是好事。
** Children in Need
十一月中。BBC 為兒童和少年募款的活動,活動代表標誌是隻單眼蒙著彩色點點眼罩的黃毛熊帕西 (Pudsey);這個活動為期一週,可能每天有不同把戲,請大家穿睡衣上學、帶硬幣去學校在地上堆成熊形(之後硬幣捐作公益)、穿點點衣上學、舉辦帕西著色比賽、把家裏的泰迪熊帶去學校參加選美比賽... 這類的,參加者建議小額捐款。
** Anti-bullying week
十一月中。倡導反霸凌、學習尊重個體差異,可能會請學生穿不成對的襪子上學 (odd socks day)。
** Flu Vaccination
十或十一月。由 NHS 團隊到學校幫學生噴流感疫苗,在九月會有意願調查、可以選擇不接受疫苗,小朋友的流感疫苗從鼻腔噴入,噴好會給乖乖貼紙和疫苗注意事項帶回家。
** Christmas tree & lights switch on
十二月初。學校立聖誕樹、點上聖誕燈飾的日子,可能會請每位學生自己作一個吊飾帶去學校掛在樹上並舉辦競賽,根據我的觀察,得獎的通常不是做得完美、家長參與太多的作品,而是 #手工感很強 歪七扭八嘴歪眼斜很有童真那種。
** Nativity Play
大約十月開始學校會排演聖誕節公演,最傳統的主題是耶穌誕生,視學校大小和學生人數多寡,可能每個年級或 KS1 (R, 1, 2年級)、KS2 (3-6) 合演一齣,每個人都有角色,主角找不怯場的學生演,害羞的小孩可能分配旁白跑龍套;扮演角色的服裝需求會在十一月左右請家長準備,最常見是純色衣褲 (Amazon, H&M, eBay, Next 有賣)、再由老師和助教加工 (他們真的很強) 作成舞台服裝;聖誕節公演門票在十二月登記,通常會演兩場或三場,每家限定索取兩張或三張票,閒雜人等不准進入、公演現場 #禁止拍攝 (有些家庭受社服保護,拍照曝露行蹤有損他們的人身安危)。公演散場門口設置捐款箱,不妨帶些現金贊助學校經費。
** Christmas Card Sale
在十月左右學校會讓孩子作聖誕節氣氛的貼圖或繪畫,讓家長自由選擇購買用這幅畫印成的卡片、禮物標籤、鑰匙圈年曆或馬克杯;學校有提成作為經費,通常大家都會捧場。
** Christmas Post Box
通常在十二月初學校會在每班設置信箱讓全校互寄聖誕卡。注重社交的家庭在頭兩年可能全班寄卡片,有些家庭因為環保因素不參加。
** Christmas Jumper day
十二月中。穿有聖誕節氛圍的毛衣上學,可能舉辦聖誕毛衣競賽看誰的毛衣最土,通常附帶小額捐款。
** Christmas lunch
十二月中。大約十一月底學校會發出聖誕節午餐菜單讓大家勾選,傳統菜色主菜必有烤火雞、配菜是烤洋芋小甘籃和約克夏布丁,甜點通常是果凍冰淇淋或巧克力樹幹蛋糕。聖誕節午餐這天早上可能會做些手工、中午大家在食堂戴著早上作的麋鹿帽、玩著聖誕拉炮一起吃午餐,喜氣洋洋。
** Christmas Carol
十二月中。在有合唱社團、宗教支持的學校或私立學校從學期開始會練唱聖誕節詩歌,在十二月時在學校禮堂或教堂演出邀請家長入席。我很喜歡聽小朋友唱聖誕歌,氣氛真摯、想到 #好不容易又一年每天起早趕晚催你去上學 潸然落淚。
** Christmas shoe box appeal
十一月初開始募集。自選性別和年齡層幫不是那麼富裕國家的小朋友準備整鞋盒的聖誕禮物,教導小朋友知足和感恩;這個活動的主辦單位是帶有強烈反同志意識的某宗教團體,如果介意也可以不參加。
** Christmas hamper appeal
大概在十月左右學校會開始徵集聖誕節禮籃的禮物。通常是日常用品,常見的有手工藝美術材料、香檳酒餅乾巧克力這類的,從各家召集的禮物由校方分類包成大禮籃當作彩票的獎品,出售彩票的所得用作學校經費。
** Christmas Fayre
十二月中的週五放學後。聖誕集市 (有些學校也會辦聖誕舞會),在學校禮堂擺攤賣有的沒的,包括上面說到的禮籃彩票,常見的還有各種糖果甜食和裝飾薑餅,大多數設有由教職人員或家長義工扮成聖誕老人和精靈的 Santa's Grotto (聖誕小屋),學校裏聖誕老人給的禮物通常是文具或童書,可能必須排很長的隊入場。
(呼!! 以上是秋季學期我能想到的,歡迎眾媽補充)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欣西亞和Shan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哦哦哦~~~~~ 這次欣西亞和shane要來跟大家來討論一下 臺灣和美國教育理念的不同 自從來到美國 欣西亞就觀察到自己認識大部分的美國人上大學或接受教育、甚至選擇科系的動機和臺灣人大不相同 臺灣學生接受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接著選擇繼續升學,上高中或考大學 他們的動機絕大部分都是 「...
接受義務教育英文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場會議】
6個男孩,有大有小,大的可能是12歲左右,小的說不定才6、7歲,正圍成一圈聚在一起,看來煞有其事的認真模樣,是否讓你也忍不住好奇他們到底在商量什麼事?
左邊個子最高,戴黑帽穿黑衣的〝大哥〞身上背著書包,手裡不曉得拿著什麼東西,吸引了其他人注意。唯一正臉面對我們的男孩,臉上紅噗噗的,身披藍色工作服(smock),嘴裡咬著棉線,面色〝凝重〞望向大哥。藍袍男孩對面,完全背對我們的〝小弟〞,雙手放在背後,注意一下,他也穿著黑色工作服。
這類工作服具備減少服裝耗損的重要功能,畢竟在那個年代,製作或購買衣服都不如現在方便,勤儉持家的媽媽們常會讓孩子套上工作服,保護衣料、延長使用壽命。舊時某些歐洲國家的學校甚至會將工作服當成校服的一種,例如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藍色工作服就是法國男孩上學常見的穿著,一直到二戰結束之後才逐漸式微。
要是仔細看的話,會發現藍袍男孩一旁僅捱著另一位男孩,他也穿著藍色工作服,最右邊那位男孩的黑色工作服連袖子都掉了。然後,左右各看到側臉的兩位,眼神也都盯著大哥手裡的不知名物體。
因為工作服這個線索,我們大概可以判斷這群男孩應該只是小學生,所以才會穿著工作服上學。
--------------
從男孩們破舊的衣鞋、一旁頗為殘敗的木板柵欄、柵欄上已經毀損的海報,以及隨意畫上幾筆的塗鴉,都可以知道這應該是19世紀末巴黎藍領階級的生活區域。
然而幸虧因為曾經兩度任職法國總理的政治家茹費理(Jules François Camille Ferry,1832-1893)提倡,使得國會於1881至1882年通過「費里法」(Lois Jules Ferry),實行強制性免費義務教育,讓15歲以下男、女童皆可入學接受教育,因此也才讓這群男孩有機會穿著工作服上學去。
透過基礎教育,或許這群勞工的孩子還會有翻身的可能。
--------------
這整個畫面很有戲的畫作,其實名稱也很好玩:《一場會議》(A Meeting,1884)。
明明是乳臭味乾小P孩,卻正經八百聚成一攏,該不會正在討論等著被大人揍的某個偉大計畫?然後柵欄邊還有個女孩剛剛經過,她又聽見了什麼?要往哪裡去?
如此可愛又似曾相識的情節,是不是會勾起你的好奇、童心或是回憶?
--------------
出身俄羅斯貴族的女畫家-瑪麗・巴什基爾采夫(Marie Bashkirtseff,1860-1884)在1884年畫下了《一場會議》。
在那個美術學院拒絕女子入學的保守年代,貴族後裔的身分和環境,使得瑪麗有機會追逐夢想,良好的家庭背景和教養從她精通法文、俄文、英文和義大利文便可知。只是早年瑪麗原本立志要當聲樂家,卻不幸因為被醫生誤診的烏龍事件,導致從此失聲,再也無法高歌,於是她便將目標轉向繪畫創作。
瑪麗來到巴黎之後,1877年進入私立的朱利安學院(Académie Julian)接受繪畫訓練。朱利安學院為當時有志投身藝術志業的女性,或者尚無法進入美術學院的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殿堂。拋去貴族千金的嬌養和架子,為了畫畫,瑪麗每天都長時間待在學院裡拼命練習,就為了增進技藝,而她的努力也有所收穫,陸續創作出得到官方沙龍認可的精彩作品。
--------------
《一場會議》完成之後,便獲准進入巴黎沙龍展,同時獲得大眾和媒體一致好評。瑪麗運用精細的色彩、出色的描繪以及精準微妙的表情捕捉,表現出她周遭的巴黎生活和街頭百態,那是19世紀末的布爾喬亞階層試圖以超然眼光所觀察的庶民樣貌。
穩穩扣住時下最流行的當代生活主題,《一場會議》既能展現瑪麗的技法能耐,也創造了欣賞的趣味,難怪得到愛戴。同時,也能觀察到官方沙龍嚴格的古典標準已經逐漸鬆動,畢竟以往此類風俗畫地位並不如宗教、神話或是歷史主題啊~
對一位年僅24歲的女畫家來說,獲得如此肯定應該很開心吧?可惜不然。
好評歸好評,由於並未獲頒獎章,使得瑪麗感到非常忿忿不平。她在日記中寫下自己失望和憤怒的心情,例如覺得自己的才華被羞辱,還有啊,更氣人的是,明明表現很差的作品卻拿了獎…等等的。氣成這樣只差沒丟筆翻桌了吧。
--------------
瑪麗小姐為什麼如此氣憤?
原因當然包含(自己覺得)能力沒有受到應有的賞識,另外可能也是因為知道自己即將不久於人世。此時的瑪麗重病纏身,已經明顯感受到生命一點一滴流逝,然而藝術志業仍未酬,還有太多事情想要完成卻再也無能為力,一旦離世,很可能就此被遺忘…此刻的她,該有多麼無力、無助又折磨?
逐步面對死亡的恐懼,讓這個24歲的女孩對《一場會議》在巴黎沙龍的表現感到極度挫折,始終無法釋懷。
沙龍展後5個月,瑪麗因為當時還是不治之症的肺結核,永遠告別這個世界。
--------------
紅顏薄命總讓人唏噓,何況是位才華洋溢的可愛女子。瑪麗逝後,留下了作畫7年來的成果,包含230件作品,主要為油畫和素描。另外還有從青春期開始以法文書寫的日記,記敘了她的情感、生活與藝術創作等生活大小事,包含她的自戀情結。
在整理和刪除一些不利於家族名譽的內容之後,像是瑪莉詳細描述讓她感到自豪的身體部位:手臂、胸型等當時被禁止在公共場所展示的部分,悲痛欲絕的瑪麗母親於1887年為女兒出版了日記《瑪麗・巴什基爾采夫:年輕藝術家的日記 1880-1884》(Marie Bashkirtseff:The Journal of a Young Artist 1860–1884)。這是法國史上第二本付印的女性日記,出自一位早慧傑出的藝術家之手,當然會引起廣大注意。
瑪麗的日記1890年被翻譯成英文出版後,更迅速引起轟動,尤其在英國大受歡迎,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一本暢銷書。然而這些肯定若是在她生前便來到多好啊…
--------------
終其一生,這位來自烏克蘭的年輕女畫家都用盡全力,試圖突破傳統性別的枷鎖,為了興趣和志向而拚搏;儘管拖著被結核桿菌侵襲的孱弱身軀,依舊鬥志高昂,持續創作。
要是她再晚出生幾十年,等到卡介苗問世之後躲過這場白色瘟疫,相信她讓我們眼睛為之一亮的作品絕對不只有《一場會議》和其他遺作。
最後,你覺得這群P孩的〝會議內容〞究竟是什麼?
#P孩人生也有大事
#女畫家真不容易
#紅顏薄命好唏噓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接受義務教育英文 在 Stay Fit with M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居家防疫流水帳
哥哥的生日已經過了四天,現在才想到發文紀錄一下,是說待在家防疫每天都長的一樣,加上照顧新生兒每天都覺得好累,居然不知不覺就過了四天真是嚇死人😂 雖然每天都長得一樣,但還是有點不一樣,哥哥四天前滿五歲了,然後弟弟兩天前滿兩個月了☺️☺️
話說我們去年在美國家避疫了一整年也是一種時光暫停的感覺,所以幫大兒子過五歲生日的時候我真的有嚇到…. 我的寶貝怎麼突然就五歲了😭 我們去年初開始居家避疫的時候,他明明都還未滿四歲啊啊啊!這一年半實在過的太快讓我難以接受,但現在回想過去一年半全家人關在一起,確實是非常難得的體驗,至少都沒有錯過孩子成長的過程❤️(雖然這過程很多時候蠻讓我跟老公崩潰的😌)
更讓我驚嚇的一件事是.. 我前幾天才發現美國的義務教育是從五歲開始,我一直以為kindergarten不是義務教育,也就是說… 哥哥已經到了上elementary school的年紀,當我發現這件事的時候還哭了一晚😭😭😭 然後開始幫哥哥惡補ABC和123,因為停課了一年半都在家裡耍廢,一開始我還雄心大志的想要好好的教他們兩隻注音符號、英文字母之類的,但後來關到第三個月我已經放棄人生,覺得孩子有在呼吸、過的健康快樂就好😂 為了讓兒子開學後不會因為跟不上同年齡的進度而壓力過大,現在是該好好陪他學習了😌很多網友給了我一些pre K的教材,也建議我可以在哥哥上學前學好英文字母以及1~20,上學後會壓力比較小,這點小任務媽媽我還hold的住,所以近日也開始每天的馬麻老師開課時間,來打發無聊的關在家避疫生活。
好在哥哥最近也覺得自己五歲了長大了,每天心情都很好的跟我說「媽媽,我想學寫字」他能夠不排斥學習真的是萬幸🥺 在教他學寫字的過程中,發現哥哥的個性真的太過完美主義,一開始會因為寫不夠漂亮完美而發脾氣整頁撕掉,花了我好幾天慢慢引導,才讓他接受練習的目的只是練習,不是為了要把這本練習本寫的漂亮完美,到現在他已經願意不把寫壞的字擦掉,還願意讓我用紅筆幫他一起圈出來寫錯的地方👏
當你的媽媽五年了,真心感謝你選擇我當你的媽媽,在陪伴你成長的過程中,不僅療癒了我自己的內在小孩,也透過你學習如何成為更有同理心、更有耐心的人❤️ 更感謝你小小年紀就學著如何當哥哥,每次看到你照顧著妹妹、弟弟的樣子就覺得很暖心又心疼😢 當老大難免會怕爸媽不夠公平、把愛分給弟妹,但你都能體諒爸爸媽媽真的好感謝你🥺 五歲生日快樂我的寶貝🎂
另外就是滿兩個月的弟弟也滿了七公斤了…脖子還沒全硬、全身癱軟的他,讓我手臂、手腕、肩膀都酸痛到不行,已經出動了酸痛貼布才能好好抱他的地步😂 看著全母奶全親餵的弟弟長得肥肥壯壯的就是很有成就感✌️圖四是硬把他塞進兩個月 size的包屁衣裡,看起來是不是超緊身啊哈哈哈哈哈哈😂
最近的日子大致上就是長這樣,餵奶、陪玩、教英文字母、吼小孩、罵小孩、收玩具無限循環😌
大家都過的還好嗎?大家都在家做什麼和孩子打發時間呢?
接受義務教育英文 在 欣西亞和Shan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哦哦哦~~~~~
這次欣西亞和shane要來跟大家來討論一下
臺灣和美國教育理念的不同
自從來到美國
欣西亞就觀察到自己認識大部分的美國人上大學或接受教育、甚至選擇科系的動機和臺灣人大不相同
臺灣學生接受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接著選擇繼續升學,上高中或考大學
他們的動機絕大部分都是
「因爲大家都這樣,所以我也該這樣」 (不跟著大家的步伐一起走,心會很慌,這感覺我多少能了解)
「就算我不想繼續升學,爸媽也會逼我繼續升學」
「爸媽說文憑很重要,告訴我至少要有大學文憑才找得到工作,所以我要聼他們的」
而就算考上大學,選擇科系似乎也無法按照自己的興趣爲主
或多或少也必須考量到父母的意見
他們也許會丟給你以下問題:
「學這個日後好不好找工作」、「這科系畢業後出路如何?」、「將來容不容易賺錢」...等然後要你三思。
因此,對很多臺灣的孩子來説
就算想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科目,也會因爲家長的介入而受影響。
以上總總,雖然美國人在選擇升學或選科系的時候也有可能考量到
不過大多數人最終還是以自己的興趣爲主(至少我認識的是這樣)
也許不繼續升學而直接就業
也許接受義務教育完後先就業,接著再看看要不要繼續升學
我認識的美國人對於家長的意見大部分是僅供參考
家長似乎也不會硬要孩子非得選擇什麽科系或考上哪間隔學校
孩子的意願才是決定事情的關鍵。
總之這次我們就要來帶大家聊聊中西教育理念的不同
也會聊到欣西亞和Shane的升學過程
譬如說欣西亞在升學的時候一直很想念戲劇,也參加過術科的考試
但終舊還是因爲家人覺得不妥而作罷(不過我也沒考上啦,啊哈哈哈~~~)
而Shane呢?
雖然他是美國鼎鼎大名的柏克萊大學畢業
但選擇的竟然是哲學系
(臺灣父母一定會說:選這個以後要幹嘛?這個能賺錢嗎?有前途嗎?好找工作嗎?)
而且他當初第一次收到柏克萊大學入學通知的時候
還因爲「我現在比較想去歐洲當背包客資助旅行」而自願放棄入學
這個....相信很多臺灣父母一定會反對到底
覺得這個小孩一定是瘋了,愛玩所以放棄念書
不過Shane也很爭氣,他從歐洲玩回來又申請了一次柏克萊大學
結果還是中啦!
於是他心甘情願地去學校報到,人生沒有遺憾,超屌!
我突然覺得為什那麽西方父母比較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
原因很可能是因爲西方人獨立得早,繼續上大學的學費也是自己賺錢付
既然不是用父母的錢而是自己的錢,他們當然就會少囉嗦兩句
這和我們臺灣學生到了大學還是吃家裏、用家裏,連學費都是家裏出
沒辦法,出錢的是大爺,這也是為什麽家長對於孩子選擇的科系會有比較多的意見
好啦!突然發現自己爆料爆太多
雖然這次的話題比較正經,但節目還是很精彩
怎麽說呢...
我們總不能每次都圍繞著陰道、下體、性...之類辛辣的話題打轉
還是要講一些和大家同樣息息相關、不過就是少了辣味的話題
請觀衆們還是要繼續支持哦!!!!
PS:
所謂一種米養百樣人
因此一定也會有聽從父母意見升學或選科系的美國人
欣西亞列舉的是以自己認識的美國人爲主
並非所有的美國人都是這樣,所以大家僅供參考就好哦!
接受義務教育英文 在 欣西亞和Shan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哦哦哦~~~~~
這次欣西亞和shane要來跟大家來討論一下
臺灣和美國教育理念的不同
自從來到美國
欣西亞就觀察到自己認識大部分的美國人上大學或接受教育、甚至選擇科系的動機和臺灣人大不相同
臺灣學生接受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接著選擇繼續升學,上高中或考大學
他們的動機絕大部分都是
「因爲大家都這樣,所以我也該這樣」 (不跟著大家的步伐一起走,心會很慌,這感覺我多少能了解)
「就算我不想繼續升學,爸媽也會逼我繼續升學」
「爸媽說文憑很重要,告訴我至少要有大學文憑才找得到工作,所以我要聼他們的」
而就算考上大學,選擇科系似乎也無法按照自己的興趣爲主
或多或少也必須考量到父母的意見
他們也許會丟給你以下問題:
「學這個日後好不好找工作」、「這科系畢業後出路如何?」、「將來容不容易賺錢」...等然後要你三思。
因此,對很多臺灣的孩子來説
就算想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科目,也會因爲家長的介入而受影響。
以上總總,雖然美國人在選擇升學或選科系的時候也有可能考量到
不過大多數人最終還是以自己的興趣爲主(至少我認識的是這樣)
也許不繼續升學而直接就業
也許接受義務教育完後先就業,接著再看看要不要繼續升學
我認識的美國人對於家長的意見大部分是僅供參考
家長似乎也不會硬要孩子非得選擇什麽科系或考上哪間隔學校
孩子的意願才是決定事情的關鍵。
總之這次我們就要來帶大家聊聊中西教育理念的不同
也會聊到欣西亞和Shane的升學過程
譬如說欣西亞在升學的時候一直很想念戲劇,也參加過術科的考試
但終舊還是因爲家人覺得不妥而作罷(不過我也沒考上啦,啊哈哈哈~~~)
而Shane呢?
雖然他是美國鼎鼎大名的柏克萊大學畢業
但選擇的竟然是哲學系
(臺灣父母一定會說:選這個以後要幹嘛?這個能賺錢嗎?有前途嗎?好找工作嗎?)
而且他當初第一次收到柏克萊大學入學通知的時候
還因爲「我現在比較想去歐洲當背包客資助旅行」而自願放棄入學
這個....相信很多臺灣父母一定會反對到底
覺得這個小孩一定是瘋了,愛玩所以放棄念書
不過Shane也很爭氣,他從歐洲玩回來又申請了一次柏克萊大學
結果還是中啦!
於是他心甘情願地去學校報到,人生沒有遺憾,超屌!
我突然覺得為什那麽西方父母比較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
原因很可能是因爲西方人獨立得早,繼續上大學的學費也是自己賺錢付
既然不是用父母的錢而是自己的錢,他們當然就會少囉嗦兩句
這和我們臺灣學生到了大學還是吃家裏、用家裏,連學費都是家裏出
沒辦法,出錢的是大爺,這也是為什麽家長對於孩子選擇的科系會有比較多的意見
好啦!突然發現自己爆料爆太多
雖然這次的話題比較正經,但節目還是很精彩
怎麽說呢...
我們總不能每次都圍繞著陰道、下體、性...之類辛辣的話題打轉
還是要講一些和大家同樣息息相關、不過就是少了辣味的話題
請觀衆們還是要繼續支持哦!!!!
PS:
所謂一種米養百樣人
因此一定也會有聽從父母意見升學或選科系的美國人
欣西亞列舉的是以自己認識的美國人爲主
並非所有的美國人都是這樣,所以大家僅供參考就好哦!
接受義務教育英文 在 欣西亞和Shan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哦哦哦~~~~~
這次欣西亞和shane要來跟大家來討論一下
臺灣和美國教育理念的不同
自從來到美國
欣西亞就觀察到自己認識大部分的美國人上大學或接受教育、甚至選擇科系的動機和臺灣人大不相同
臺灣學生接受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接著選擇繼續升學,上高中或考大學
他們的動機絕大部分都是
「因爲大家都這樣,所以我也該這樣」 (不跟著大家的步伐一起走,心會很慌,這感覺我多少能了解)
「就算我不想繼續升學,爸媽也會逼我繼續升學」
「爸媽說文憑很重要,告訴我至少要有大學文憑才找得到工作,所以我要聼他們的」
而就算考上大學,選擇科系似乎也無法按照自己的興趣爲主
或多或少也必須考量到父母的意見
他們也許會丟給你以下問題:
「學這個日後好不好找工作」、「這科系畢業後出路如何?」、「將來容不容易賺錢」...等然後要你三思。
因此,對很多臺灣的孩子來説
就算想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科目,也會因爲家長的介入而受影響。
以上總總,雖然美國人在選擇升學或選科系的時候也有可能考量到
不過大多數人最終還是以自己的興趣爲主(至少我認識的是這樣)
也許不繼續升學而直接就業
也許接受義務教育完後先就業,接著再看看要不要繼續升學
我認識的美國人對於家長的意見大部分是僅供參考
家長似乎也不會硬要孩子非得選擇什麽科系或考上哪間隔學校
孩子的意願才是決定事情的關鍵。
總之這次我們就要來帶大家聊聊中西教育理念的不同
也會聊到欣西亞和Shane的升學過程
譬如說欣西亞在升學的時候一直很想念戲劇,也參加過術科的考試
但終舊還是因爲家人覺得不妥而作罷(不過我也沒考上啦,啊哈哈哈~~~)
而Shane呢?
雖然他是美國鼎鼎大名的柏克萊大學畢業
但選擇的竟然是哲學系
(臺灣父母一定會說:選這個以後要幹嘛?這個能賺錢嗎?有前途嗎?好找工作嗎?)
而且他當初第一次收到柏克萊大學入學通知的時候
還因爲「我現在比較想去歐洲當背包客資助旅行」而自願放棄入學
這個....相信很多臺灣父母一定會反對到底
覺得這個小孩一定是瘋了,愛玩所以放棄念書
不過Shane也很爭氣,他從歐洲玩回來又申請了一次柏克萊大學
結果還是中啦!
於是他心甘情願地去學校報到,人生沒有遺憾,超屌!
我突然覺得為什那麽西方父母比較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
原因很可能是因爲西方人獨立得早,繼續上大學的學費也是自己賺錢付
既然不是用父母的錢而是自己的錢,他們當然就會少囉嗦兩句
這和我們臺灣學生到了大學還是吃家裏、用家裏,連學費都是家裏出
沒辦法,出錢的是大爺,這也是為什麽家長對於孩子選擇的科系會有比較多的意見
好啦!突然發現自己爆料爆太多
雖然這次的話題比較正經,但節目還是很精彩
怎麽說呢...
我們總不能每次都圍繞著陰道、下體、性...之類辛辣的話題打轉
還是要講一些和大家同樣息息相關、不過就是少了辣味的話題
請觀衆們還是要繼續支持哦!!!!
PS:
所謂一種米養百樣人
因此一定也會有聽從父母意見升學或選科系的美國人
欣西亞列舉的是以自己認識的美國人爲主
並非所有的美國人都是這樣,所以大家僅供參考就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