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羅》一二集觀後感與小彩蛋分享
公視粉絲團真壞,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一次就上兩集,真的是逼人一口氣看完吶!我還真的看完了...根本停不下來~
心得:
超精緻的史詩劇,只看兩集就可以說,是我所見過最用心的台灣史詩劇。
對於19世紀末的台灣生活,尤其是房舍的考究十分仔細,還有劇中不斷穿插的5種語言:原、台、客、華、英,真的是聽得很過癮啊~雖然只聽得懂三種XD
其實看片尾的致謝名單,就知道他們聯繫了多少在地部落的耆老進行調查甚至協助,一部戲劇能做到這個程度,除了感動已經沒什麼話好說了,還原度真高。
---
這邊小小幫大家整理一下「斯卡羅」事件的背景:
「斯卡羅」是一個由許多部落組成的部落邦聯,位於中文文獻中稱呼此區眾部落的「瑯嶠下十八番社」範圍之內。(感謝眾高人指點與《傀儡花》作者陳耀昌醫師臉書分享)
斯卡羅是一個很特別的統治實體,族群的主體為排灣族,所以劇中族人使用排灣族語與穿著,然而他們的統治階級是從知本社(卡大地布)南遷的卑南族,雖然好幾百年前因打輸普悠瑪部落而來此,但因為他們仍武力高強、善於使用巫術(強弱果然是比較出來的),而使得恆春半島南方的排灣族等民族臣服,形成一種有點類似島內殖民的統治組織。但也因為被排灣族環繞的關係,耳濡目染下這支卑南族人的文化也漸漸被排灣化了。這裡要注意的是,因為不是所有南恆春排灣族都臣服於斯卡羅,所以不適合直接拿來代稱整個地區;當時台灣清國勢力範圍外的狀況,可以想像成歐洲那種小國林立的狀態。
早在荷蘭時代,《熱蘭遮城日誌》(江樹生,2003,已絕版)中就有提到「瑯嶠君主」這個用法,也提及該族群的強大。
然而,為拓展殖民地事業的荷蘭,在1642年底,由荷蘭東印度公司任命戰地指揮官Johannes Lamotius率軍前往基隆淡水等地,想奪走西班牙人的城堡(淡水紅毛城等等,不過今天的淡水紅毛城是荷蘭人在西班牙人原址上重建的就是了),也征服北部的居民。而在任務結束返回台南時,也順路征討虎尾、二林等不順從的聚落,就這樣回到安平古堡。放假一陣子之後,他率領了一支300人的軍隊再次向南挺進,目標:征服瑯嶠君主。
結果,該次遠征大敗數個瑯嶠十八番社成員,毀了許多舊社,君主更敗逃知本。(因荷蘭時期年代久遠,此部分其實存在多種不同解釋,本文僅取其一)
這應該就是正片開頭,龜仔甪(音作「鹿」)社族人宣稱「為祖先報仇」、12分鐘搶先看版中「幾百年前,斯卡羅被洋人殺的家都沒有了」的由來。這新仇舊恨的糾葛,原來是起源于荷蘭,羅妹號船難的美國人不管是劇中還是史實中,真的都死得莫名其妙... 被報錯仇了...
沒辦法,現代人都會臉盲了,也就別為難人家分不出來美國人和荷蘭人了(其實我也分不出來啊!!)
好啦,大概就是這樣,剩下的自己看~ 否則又會變成萬言書喔~
---
*小彩蛋:
1. 柴城=車城,社寮=射寮=屏東海生館旁邊
2. 龜仔甪=龜仔角=社頂公園一帶
3. 羅妹號船員上岸的地方,大概在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到墾丁福容大飯店之間的海岸。(自李仙得手稿比對地圖地形推測)
4 .那個第二集突然開口講很標準很出戲的英文的總兵劉明燈啊...他大人就是在草嶺古道寫「雄鎮蠻煙」和「虎字碑」的那位啦!下次去走草嶺古道,記得多看兩眼真跡啊~或者可以直接看我和Joeman 去走的影片就好,空拍超精彩喔:https://youtu.be/QnmYd9ieJzM
5. 我說那個梅花鹿的部分... 溪裡那幕那隻中央大公鹿,鹿角的叉好像有點不自然XD 然後在任何有狩獵活動的地方,鹿群都不會等到人離那麼近才跑掉喔~ 這邊有違事實,比較像卡通常見的「人與自然共融共處」的烏托邦世界觀裡,但那是不存在的;或者只存在於沒有狩獵人又多的地方,比如說能高安東軍(扶額頭
6. 根據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羅妹號是在七星岩附近觸礁失事,距離台灣還有8海哩遠(14.8K),船員是乘坐救生艇登陸的,而不是片頭「大船就擱淺在海岸邊」的樣子。
7. 第一集龜仔甪社把船長夫人的頭丟回海中,但史實上,那是李仙得和卓杞篤簽訂條約之後,他們才把頭還給美國人。
8. 另外,羅妹號那名倖存的船員,並不是直接被送到府城。而是不知受何人幫助,逃到打狗(高雄)後自己向官府稟報,消息上呈台灣府,經英國領事館傳遞至北京辦事處,再由該國公使移牒美國公使蒲安臣(Burlingame)。當時,一艘停泊在安平港的英國軍艦哥爾摩蘭號(Cormorant)有前往墾丁進行搜救任務,但一接近海岸就被龜仔甪的族人攻擊,只能趕緊躲回船上,甚至向陸地開砲擊退族人(居然有這段,怕),最後無功而返。經歷這段插曲後,才輪到李仙得上場,來到台灣,要找龜仔甪族人算帳,但龜仔甪首領不買單,加上清廷敷衍,才有後續美國派兵殺來台灣的故事。
9. 李仙得這趟來台灣的故事他自己有寫成書,有中譯版《南台灣踏查手記:李仙得台灣紀行》,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朋友,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著作。不過很遺憾...博客來最後一本現貨被我買走了,明天到貨,椰(欸
10. 我年初去山型者 Wilder在那山那谷辦的WILDER LAND有遇到温貞菱 Wen Chen-Ling 本人,那時候她和謎卡 Mika on the road 一起在溪邊放空,我那時候有眼不識泰山... 還問她是誰(眼神死)記得跟她講過幾句話的感覺... 她本人根本就是劇中蝶妹的感覺,輕飄飄的啊~這次看《斯卡羅》,真的很佩服她能背好講好這麼多種語言的台詞,太強了!!而且那帶一點英文的口音,有夠自然!讚讚!
我吐槽到這邊,你可能會覺得「欸等等,這時間軸怎麼差有點多?」但是畢竟《斯卡羅》可是經過兩次改編的歷史(陳耀昌改編一次,劇組再改編一次),而導演接受訪談時也已表示:「一部片不需要去、也不可能去承載所有歷史的真相。」
這部分我是認同的,本來就不應該把《斯卡羅》當成一部正史來看,而是以看《三國演義》那樣的心情,去欣賞當代影視劇作如何將150年前的台灣生活樣貌、族群互動、服裝居住乃至語言樣態,活生生的還原到眼前。
我可不會說《三國演義》因為不符合史實所以不好看哪...
而這部劇最大的價值是,《斯卡羅》可以是個起點,喚起我們的意識,去探究那些固著於這片土地上,長的硬邦邦,卻有著記憶溫度的真實歷史,深切的認識流在自己血液中的台灣基因。
台灣沒有史詩?滿腦子中國五千年?
講這種話的人,只是沒看書罷了。
今年起,也可以說,他只是沒看公視罷了。
---
誰說台劇沒人才、不好看、沒質感?那個時代早過去了,《斯卡羅》證明了,你如果還沒看到好看的台劇,就只是經費不足而已啦~一集1550萬,總算能摸到韓劇邊邊的製作費,果然可以拍出國際級的水準啊!!!
我會繼續追下去的(腦粉貌),
期待下週六(我是日,Netflix)!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1924日治地形圖
摩星嶺地圖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福爾摩沙多元族群島嶼史觀】台灣人都要知道的歷史!公視史詩大戲《斯卡羅》 重現「羅妹號事件」 6分鐘首波預告
羅發號事件亦稱羅妹號事件,是一場發生於1867年3月,因美國商船羅妹號船難者誤闖斯卡羅的領土,被視為侵略者,依當地習慣法將美籍船長等13人處決,繼而引發的外交事件;事後美軍前往軍事報復,史稱福爾摩沙遠征事件。最後,斯卡羅與美國雙方正式簽訂了「南岬條約」,羅發號事件始告落幕。
歷史上「羅妹號事件」的發生,須追溯到龜仔甪社百年前幾乎被洋人滅社的恩怨遠因,為了替祖先報仇並保護部落,於是攻擊擅闖領域的洋人,並非無端引戰。
法比歐演出美國領事李仙得,為消弭因羅妹號事件所引發的風波,來台進行調查、懲凶,遇見了温貞菱飾演、原漢混血的神秘少女蝶妹,讓他對這片土地更感好奇;法裔美籍的身分,讓李仙得終其一生都在尋求認同,這也讓他對蝶妹的身分多了些理解。
蝶妹是琅𤩝客家人與原住民的混血,因通曉英語,擔任李仙得的翻譯陪同進行調查,卻與解開身世之謎後重返部落、由黃遠飾演的弟弟「阿杰」產生矛盾與對立,過程中兩姐弟對自身客家與原住民的混血血統,在身分認同上不時感到困惑:究竟哪裡才是歸屬?
「羅妹號事件」下的台灣族群衝突
「羅妹號事件」的風波也引發閩、客、馬卡道平埔等族群長年的恩怨積累,劇中社寮頭人吳慷仁、柴城頭人雷洪、保力客庄頭人夏靖庭,這三大族群在大時代的困境下,夾縫中求生存,都只為了要「活下去」。吳慷仁飾演的「水仔」,為了部族生存,常於閩、客、部落間角力與調解,受到事件波及的他,卻又無從脫身且無力反擊。
「羅妹號事件」最終由斯卡羅大股頭卓杞篤展現過人的智慧與勇氣,統整各社之力齊心對外,與李仙得簽下台灣第一份國際和平盟約「南岬之盟」,紛爭終得落幕。
而過程中因清朝官員認為「羅妹號事件」發生之地為「不隸版圖」、「治理不及」之境,引發李仙得對台灣番地所屬的質疑,之後李仙得轉任日本外務省顧問,以國際法及「番地無主論」之由,提供台灣情報,協助日本出兵台灣,自此改變台灣命運、影響台灣未來。
「羅妹號事件」不僅是部落與洋人的一次衝突,更是每個台灣人都必須知道的歷史、一次影響深遠的國際事件。
羅發號(羅妹號)事件 經過
1867年(同治六年)3月9日,美國商船羅發號(Rover,又譯羅妹號)自中國廣東汕頭港開往滿洲牛莊港,3月12日途經臺灣海峽時,遭風浪漂流至七星岩(位於今恆春外海)觸礁沉沒,14名遇難船員[1]於獅龜嶺海岸一帶登陸(位於恆春半島,今墾丁附近),於「龜仔甪社」(排灣語:Kulaliuc,又譯龜仔律社,今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旁社頂部落)上岸,誤闖排灣族領地,被誤認為侵略者,故遭到原住民武力反擊,船長約瑟·杭特(Joseph Hunt)與妻子梅西·杭特(Mercy G. Beerman Hunt)等13人遭出草殺害。唯一倖免的粵籍華人水手逃至打狗一帶(今高雄),並向當地清廷官府報告。
清廷其「理番」政策以教化程度高低來劃分熟番、生番地帶,對法令無法管轄的「生番」地帶向來以不歸王化的理由,不願介入。清廷地方官員以番治番、以夷治夷的觀念,企圖消極處理,便在地圖明顯標出官權不及的「番界線」,以枋寮至鵝鑾鼻為排灣族之地,不在管理之內作為緣由而不受理此事,美國於是決定自行處理。
後續交涉
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聞訊後赴台,1867年4月18日抵達台灣府,希望能與原住民直接聯繫,但被拒絕上岸。1867年6月,美國海軍派軍艦二艘、水兵181名遠征,在英國商人必麒麟引路下成功登陸,惟仍遭臺灣原住民伏擊得手,遠征軍指揮官麥肯齊戰死,美軍撤退,美國政府態度轉趨強硬。
見到美國政府態度強硬,清廷才驚覺事態嚴重,恐開罪美方,便命令台灣總兵劉明燈率兵士500員進發,至柴城一帶(今屏東車城鄉)受阻於瑯嶠十八社的抵禦。劉明燈乃與首領卓杞篤見面,企圖說服解散聚集的原住民。
李仙得見清廷方面亦不得要領,自偕同「通事」六人於9月4日扺臺,劉明燈不得已9月10日率兵隨行,9月23日到達琅𤩝[11](今屏東縣恆春鎮)。10月10日在琅𤩝與臺灣瑯嶠十八社總頭目卓杞篤直接交涉,雙方達成口頭協議,同意歸還船長杭特夫婦的首級及所劫物品,並允諾將來海事受難者皆以「紅旗」為信號求援,表示對臺灣頭目的友好,也希望不再殺害船難者,是為南岬之盟之平等條約。不過美方要在象鼻山設立炮臺、燈塔的要求,為出席的清廷臺灣道尹吳大廷、台灣總兵劉明燈否決,造成日後美方直接繞過清廷與排灣族「親善盟約」的另一項因素。李仙得10月23日回到廈門。
同治八年(1869年)2月,李仙得再度來台確認原住民是否遵守該條約,2月28日與卓杞篤再度會面,雙方正式簽訂了「南岬條約」的書面協議,羅發號事件始告落幕。
影響
由於李仙得在此事中獲得大量有關台灣的珍貴資料,之後在台灣牡丹社事件(屏東)中,受到了日本政府的器重,獲日本聘任為「外交顧問」,協助日本交涉和對付台灣住民,特別是屏東原住民。
在「親善盟約」中,李仙得要求在「番界」中建築砲台、駐紮守軍,讓原住民感到「威壓」的存在,然而此砲台後遭清朝所廢棄。終於,在同治十年(1871年)又發生琉球國人民船難事件,甚至進而引發史上著名的牡丹社事件。
清廷受船難事件頻傳之影響,以及羅發號及牡丹社事件後美國與日本等國際壓力,於1875年在恆春設立燈塔(即今著名的鵝鑾鼻燈塔),保障台灣海峽東南部與巴士海峽之海上運行及作業安全。
(以上內容擷取自網路維基百科)
摩星嶺地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被消失的六七暴動】(下)
(上)https://bit.ly/3n9erCb
今天是1969年12月9日。
我剛從摩星嶺集中營被釋放出來。
我,是被鬥委會選中成為炸彈隊的「炸彈兵」。
在1967年,因為在街上被巡邏警員搜出身上藏有疑似土製炸彈的紙盒,所以被拘捕了。
幸好,那只是個假炸彈,所以被監禁兩年就釋放了。
當年大部分參與暴動的左派人士,都會被囚禁在摩星嶺集中營內,一舉一動受到嚴密監控。
離開集中營後,我利用身上剩餘的錢坐小巴出市區。途中我看著窗外的景色,母親牽著小孩上學,情侶站在路邊細語,停泊在馬路邊的大貨車,工人赤裸著上身搬運貨物。
一切風平浪靜,跟兩年前動盪的社會截然不同。
我在尖沙咀下車,一下車便有種異樣的感覺,人群像浪潮一樣互相擠擁往同一個方向走去。
我順著人群一邊走,一邊四處張望。所有人的臉上沒有半點恐懼,也沒有怨恨,有一刻我甚至懷疑,兩年前的暴動真的有發生過嗎?
「先生~今天是香港節~一起去慶祝吧!」驀地,一個全身打扮成小丑的男人將一個氣球送給我。
我本能反應接過氣球,香港節…?是什麼東西?!到底這地方在兩年之間改變了多少…
我瞥見街角有一個電話亭,便急步走進去,把門關上後,將人群的聲音阻隔開。
我從褲袋裏掏出一個硬幣投進去,撥給我的「專屬聯絡人」。
「喂?」
「是我,我被釋放出來了。」我。
「這樣啊,那真好呢…」
「聽我說,我找到一個投放炸彈的好地方,原來今天是香港節,所有人群都集中在尖沙咀,只要我將炸彈放在任意一個地方,一定會傷亡慘重!港英政府肯定會向我們低頭!就像澳門的一二·三事件一樣!」
因澳葡政府一直沒有適當地管治澳門,民生出現各種問題政府懶理,貪污問題最為嚴重,引致在1966年12月3日澳門發生嚴重的衝突事件,導致8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事後澳葡政府完全向左派屈服,共產黨勢力幾乎暗中控制著整個澳門的局勢。此次的暴動成功,間接令香港的六七暴動引爆。
本來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工廠管工,加入鬥委會後,幫忙運送物資,從工廠內將各種工業用的工具偷運出來。
鬥委會叫我參與罷工,會照顧我的起居飲食,後來有倖被選中成為「炸彈兵」,當刻我感到無比光榮。
每個炸彈兵都有獨立的聯絡人,連鬥委會內部都不知道我的身份,我也不敢將這件事告訴家人。因為萬一被警察抓到,肯定會被判罪,但鬥委會叫我放膽去做,現在左派形勢大好,港英政府很快就會投降,到時由左派接管政權,自然無罪釋放。
每隔一段時間,我便需要跟聯絡人見面,各個炸彈兵會分派一個寫著『同胞勿近』的紙盒,然後指示擺放在什麼地方。
據我所知,總共有二十個炸彈兵,每次行動各人分配的都不一定是真炸彈,有時候純粹在市區散播恐懼,報章稱為『真假菠蘿陣』。
各人手上拿著的炸彈是真是假,連我們自己也不知道,一切只要聽從上頭的指令完成任務就可以了。
然而在一次任務之中,我身上的紙盒被警察搜到了,後來拆彈專家到場發現是個假炸彈。我很快就被送到法庭,聯絡人叫我千萬不要認罪。我依照他的指示不認罪,結果被送進集中營內。
兩年後我出獄,雖然看來左派還未接管港英政府,但不要緊,只要我繼續為鬥委會效力…
「出獄就回家吧,見見家人,好好生活,以前的事別想太多。」聯絡人的說話使我回過神來。
「不,我兩年前已經跟家人斷絕來往,全心全意為鬥委會服務了。不過,你有工作介紹給我吧?我現在身無分文呢。或者,鬥委會有任務給我吧?我多危險的任務都願意做。」
「你給我聽著…」聯絡人。
「嗯。」我。
「以後,各走各路吧。」
說畢,聯絡人掛線了,我再也打不通這個電話。
我茫然地走出電話亭,後方突然傳來『碰』一聲。
我馬上回頭察看,原來只是小孩手上的氣球爆開了。小孩嚇了一大跳,也因失去了氣球而哭哭啼啼。
我走近去,蹲在小孩面前:「這個氣球,送你。」
小孩一手擦掉眼淚,把鼻涕嗦回鼻孔裏:「謝謝叔叔。」
「嗯。」
小孩的父母向我點頭道謝,然後順著人群遠去。
我放棄高薪厚職,為鬥委會奉獻所有,我得到的不是英雄徽章,不是財富名利。
只有終生留有案底,和一句各走各路…
當權者會用盡一切方法,使歷史消失。
好處是他們知道,歷史會不斷重複,人民亦會重複犯錯。
到時候,當權者便有經驗就愈做愈好。
後記:
2018年,工聯會成立七十周年,在他們的網頁和刊物中,詳細介紹了工聯會的成立與發展,卻對六七年暴動隻字不提。
楊光,工聯會理事長,鬥委會核心人物,2001年受政府頒授大紫荊勳賢。
2015年楊光病逝,享年89歲。特首林鄭月娥指楊光「多年來積極參與香港工運,對勞工福利有突出建樹。他長期為廣大基層服務,貢獻良多」
港英政府為了增加香港人對香港的歸屬感,落實多項改善民生的政策,包括認定中文成為香港法定語言,興建廉價公屋,設立勞工保障條例。
以及故事中的「香港節」在1969、1971、1973年舉辦。之後因政府認為成效已達標,所以取消香港節。
以上故事背景為真實歷史事件。
有興趣繼續看嗎?給個like & share吧~
在香港被消失前,用故事將歷史留住。
我想眾籌一本書《屬於香港人》
全書以故事瞭解歷史,用手繪地圖繪畫當時狀況!
《屬於香港人》六月出貨。
為避免這本書「被消失」,唯一方法是「沒存在過」。
所以只接受預售,有多少預訂,就印多少本。
不會公開發售。
預售網址:(可寄海外)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i/Xqe2Dog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