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勢之下,中國FDI何以躍居世界第一?- 沈建光
中美貿易摩擦引發的高關稅與不確定性,特朗普對華打壓也層層加碼,中國FDI表現卻一枝獨秀,外資流入不降反升,有何原因?
疫情重挫全球跨境投資活動,中國FDI反而逆勢上漲。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在今年1月發布的《全球投資監測報告》,2020年全球FDI流量同比暴跌42%,跌幅超過2008-2009年金融危機,為有統計以來最高。在眾多國家FDI顯著回落的情況下,中國FDI流入增幅4%,達到1630億美元左右,反超美國、歐盟和東盟,成為全球第一大FDI流入目的地。
除了疫情以外,過去兩年,中美貿易摩擦引發的高關稅與不確定性,也對中國產業鏈外遷形成壓力,特朗普對華貿易、技術、金融方面的打壓也層層加碼,中國FDI表現一枝獨秀,外資流入不降反升,背後有何原因?
在筆者看來,疫情下中國經濟率先好轉、國內市場規模優勢、產業鏈競爭優勢的展現、高端製造業逆勢上揚,均為穩定外資提供了理由,而在眾多因素當中,中國政府逆勢開放的政策贏得全球信心,RCEP和中歐投資協定的簽署,讓中國與歐洲、日本、韓國的自由化之路更進一步,開啟了外資佈局中國市場之路。
具體來看,首先,對外開放政策加速落地。2020年逆境中,中國對外開放的舉措較多。對內,年初《外商投資法》及其配套法規陸續落地,多地應對疫情出台財政激勵和租金減免措施穩定外資,全國和自貿區準入負面清單繼續縮小,金融業外資限制基本解除。對外,中國的主要行動包括簽署RCEP、原則上達成中歐投資協定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考慮加入CPTPP,這些協議、特别是中歐投資協定和CPTPP對中國對外開放提出了更高的制度要求,顯示了中國繼續開放的決心,為穩定吸引外資提供製度基礎。
其次,國內疫情防控有力、經濟快速恢復正常,為外資繼續流入奠定基礎。與歐美相對寬鬆的防控相比,中國採取及時有效的公共衛生政策,在最短時間內控制住疫情擴散,二季度基本完成復工,是全年FDI流入仍能取得正增長的前提。從商務部數據看,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累計同比3月見底(-12.8%)後逐漸回升,至9月回正,與國內抗疫取得階段性成效、復工復產拉動經濟恢復的節奏保持一致。相比之下,歐美疫情並未得到明顯控制,經濟衰退時間要長於國內。2020年,中國是唯一取得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全年GDP增長2.3%,而美國和歐盟GDP分別下降3.5%和6.8%。作為順周期指標,FDI流量受基本面變化影響,與中國FDI正增長相比,美國和歐盟的FDI流入分別下滑49%和71%。
再有,中國產業鏈完備、基礎設施良好的優勢在疫情中充分體現,抵禦產業鏈轉移的壓力。近年來,受要素優勢下降、中美關係緊張的影響,中國製造業出現外遷壓力。誠如筆者在FT中文網文章《產業鏈外遷,中國怎麼辦?》一文中所觀察到的,中美貿易摩擦以來,中國傳統優勢的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有相當一部分向東盟諸國轉移,同時,美國近鄰墨西哥也擠佔了中國更多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甚至是疫情爆發初期,發達經濟體擔憂本土產業鏈弱、關鍵物資依賴進口的問題,政府出資鼓勵產業外遷。
但2020年疫情之下,中國政府高效果斷的採取疫情防控,確保了國內供應鏈的暢通,後期發揮製造業門類齊全的優勢,有效填補海外供需缺口,不僅向全球提供了大量防疫物資、在線設備的商品,而且也在海外經濟深陷泥潭之際,向外輸出家電、傢具等可選消費品。經濟穩定、產業鏈完備、基礎設施良好等優勢彰顯,再次提高了外資企業在華生產的信心。從數據來看,2020年中國吸引外資反超東盟,而早在2018-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加劇背景下,東盟更加受到外資青睞。
還有,中國超大內需市場發揮著外資穩定器的作用。雖然近年來受制於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攀升,中國製造業吸引外資的趨勢有所放緩,但得益於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外資對中國服務業的投資已有明顯提升。從FDI結構來看,2006至2019年,外資對中國製造業直接投資的佔比從55%降至25%,而對服務業投資佔比則從41%升至68%,與國內消費市場規模逐步壯大,消費轉型升級的大背景相稱。
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零售市場增長迅速,已經十分接近於當前第一大零售國美國,並呈追趕之勢。2020年應對新冠疫情,中國並未像美國那樣對居民實施大規模補貼,而是優先於保護就業、民生和市場主體,這導致中美零售市場規模差距短期內有所拉大。然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四季度以來,隨著國內就業市場轉好帶動收入預期改善,中國消費市場出現了加速回暖特徵,10月單月零售市場規模超過美國。在此背景下,預期一兩年內中國很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大零售國,為吸引外資奠定基礎。
最後,中國在高技術產業和數位經濟發展方面具有後發優勢,吸引外商投資競相湧入。雖然整體製造業直接投資下降,但主要是低附加值的產業存在轉移壓力,高附加值的高技術產業吸引力反而顯著增加。從中國商務部的數據看,2020年高技術產業吸收外資增長11.4%,高技術服務業增長28.5%。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過去幾年韓國三星公司在中國陸續關閉了裝配手機、面板和計算機的工廠,但2020年反而在華新增投資54美元,轉而投入存儲晶片、MLCC(多層陶瓷電容器)和動力電池等高附加值生產項目。
此外,疫情催生居家辦公和線上娛樂需求,數位經濟發展及相關投資活動進一步獲益。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20年全球訊息和通訊行業綠地投資金額同比增長18%,跨境併購金額同比增長216%。數位經濟在中國抗擊疫情、復產復工和經濟復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孕育多種新模式、新業態,產生大量投資機遇。
當然,也要注意到2020年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歐美日海外經濟體FDI流入失速的一次性因素。預期未來,伴隨疫苗全球範圍內接種加速、海外經濟復甦,全球跨境投資活動有望逐步回暖,發達國家對外資的吸引力也會重新回到正常軌道。但截至2019年中國FDI存量僅僅相當於國內GDP的12%,遠低於美國、歐盟高達44%、67%的水平,長期看增長空間巨大。
總之,逆勢之下,外資加速佈局中國實屬不易。當然,也要注意到2020年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歐美日海外經濟體FDI流入失速的一次性因素。預期未來,伴隨疫苗全球範圍內接種加速、海外經濟復甦,全球跨境投資活動有望逐步回暖,發達國家對外資的吸引力也會重新回到正常的軌道。但無論如何,疫情之下,中國經濟基本面穩定、市場規模優勢、產業鏈完備、高端製造業優勢、以及持續的對外開放政策,從長期來看,終將是吸引外商投資的基石。更何況,截至2019年中國FDI存量僅僅相當於國內GDP的12%,遠低於美國、歐盟高達44%、67%的水平,增長空間潛力巨大。
展望未來,深化改革是兌現潛力的關鍵。可以看到,疫後國內消費復甦緩慢,其背後不同收入群體差距擴大是重要拖累,後續消費市場壯大有賴於收入分配改革;各項經貿投資協議簽署後,中國的配套改革進度將受到締約方密切關注,在市場準入、國企補貼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等方面的改革仍需加速推進;更進一步,數位經濟潛力巨大,在發展國內數位經濟的同時,還需加大國際協調,積极參与到國際數字規制的制定當中。
原文:FT中文網
#貿易 #經濟
改革開放前國企的特徵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外資為何還在流入中國?- 沈建光
全球外商直接投資出現了整體下滑,但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反而逆市上揚,成為中國經濟亮點。原因何在?未來如何?
近期中國發展高層秋季論壇在京舉行。在當前中美貿易爭端加劇的背景下,此次發展高層論壇聚焦「貿易、開放與共享繁榮」這一主題,彙集了60名美方代表,包括美國前政府官員、知名學者和行業領袖等。中美雙方政、學、商的代表圍繞中美關係、世界經濟秩序、全球治理等話題廣泛交流,為理解當前貿易紛爭與促進磋商提供了不少真知灼見。
筆者參加「重振全球外商直接投資」分論壇,並擔任主持人。參與本場論壇的有長期聚焦於全球化和國際經濟研究的專家,前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有深耕政府工作多年的發改委前財金司和規劃司司長、現任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的徐林,有金融實業界代表香港銀行學會副會長陳林龍,亦有全球跨國企業界的代表,如殼牌和可口可樂公司、紐西蘭乳業恆天然的公司高管等。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思想碰撞,筆者深刻感受到,雖然近年來貿易保護主義崛起,中美摩擦加劇,全球外商直接投資出現了整體下滑的趨勢,但得益於中國廣闊的市場與穩步推進的開放政策,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反而逆市上揚,成為中國經濟數據中的亮點;跨國企業普遍看好中國市場,並享受中國市場增長帶來的利潤貢獻,願意進一步投資中國。當然,目前中國面臨的外部不確定性較強,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倘若未來能夠進一步落實開放措施,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國仍然是全球範圍內吸引外資的熱門地。
從數據來看,在貿易摩擦的衝擊下,近年來全球外商直接投資出現明顯萎縮態勢,2016-2018年全球FDI流入分別下降5.7%、22%和13.4%;歐盟、美國持續三年保持負增長,2018年分別下降18.5%和9.2%。但中國吸引FDI並沒有出現趨勢性下降,2017年FDI與2016年持平,2018年甚至出現了3.7%的增長,顯示在中國經濟放緩的過程中,中國對海外資金的吸引力仍然較強。
在筆者看來,全球對於投資的吸引力出現分化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消費市場仍然廣闊,對外資吸引力較強。正如筆者在早前FT中文網專欄文章中反覆提及的,從2001年開始,中國的零售額便持續快速發展。2009年中國的零售額只有美國市場的一半,但2019年,中國的零售額預計將達到6兆美元,與美國持平;2020年中國零售額甚至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零售國。
二是得益於中國穩步推進的對外開放政策。根據發改委公布的歷年《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近年來中國對於外商投資限制性措施的數量已大幅減少,限制和禁止產業也由2011年的117個下降至2019年的40個;而自去年博鰲論壇中國提出加大對外開放政策以來,特斯拉、埃克森美孚、巴斯夫、寶馬跨國企業已經抓緊投資中國,如特斯拉宣布在上海設立超級工廠,項目總投資500億元,埃克森美孚在廣東惠州投資的大型獨資石化項目也要涉及金額達到100億美元等等。
筆者的上述觀點,也得到了論壇與會專家和跨國企業家的證實。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中國為何能在全球外商投資下降之時出現逆勢而上的觀點與筆者看法相近,如他提到中國基於《外商投資法》的修改、負面清單的出台以及在市場準入方面的改革是中國在全球投資放緩背景下的明顯進步,也有望引領新一輪投資浪潮。
根據可口可樂公司球副總裁末馬修•埃科斯先生的介紹,作為美國企業的可口可樂,目前在中國上海已擁有最大的全球研發中心。過去40年,可口可樂在中國投資超過130億美元,當前在整個中國擁有超過45家生產工廠,超過3萬的本地員工。中糧可口可樂公司現已成為其全球最大的地方性的瓶裝飲料生產企業。
殼牌中國主席張新勝在論壇上提出,自從去年6月中國取消加油站零售業務限制以來,殼牌在中國的加油站業務得到快速增長。殼牌在中國有30多家的獨資合資公司,是中國最大的LNG優化天然氣的供應商。殼牌與中海油合作的南海石化項目,總投資已超過100多億美元,遠超過公開報導,是殼牌全球,也是中國最大的合資化工項目。
紐西蘭的跨國乳業公司恆天然朱曉靜分享了其在中國的佈局與發展。中國市場業務佔據恆天然全球業務的四分之一,是其在全球最大的市場,也是增長最快的市場。中國消費者結構的新特徵,如年輕化、數位網路化等讓恆天然不僅不減少對中國的投資,而且更加看好未來中國市場的增長空間。
當然,儘管看好中國市場,但論壇上,與會專家也提到了當前中國在市場透明度、公平性以及監管政策等方面的不足,並給出了改進的建議。例如,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提出加快國際多邊區域和雙邊的自由貿易體制的建設、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相關的國際制度建設、構建更加開放便利的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空間載體以及完善金融市場的整合和監管協同是逆轉全球化外商投資下滑的必要措施。而跨國企業的代表也從優化投資環境、依法施政、加強訊息和數據交流的便捷性與安全性等方面集中表達了改進的訴求。
窺一斑而見全豹,在筆者看來,此次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跨國公司的視角只是中國五十餘萬家外商投資企業的一隅,卻體現了在逆全球化思潮與貿易戰陰影下,各國企業家仍然對中國投資抱有較高期待的事實。除此以外,中國開放步伐仍在加快,包括近期外管局取消QFII、RQFII額度限制等等。
從這個角度來看,應對未來中美談判的不確定性與外部壓力,一方面,積極爭取跨國公司共同加入維護全球化的陣營,另一方面,加快推動對外開放步伐,改善營商環境,特別是減少人為干預、維護市場公平性,增加政策透明度與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均有利於共同抵禦逆全球化思潮,加大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
原文:FT中文網
#經濟 #貿易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