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車報告] Infiniti Q50S Hybrid 超乎想像
4K UHD: https://youtu.be/FJVut61eyk0
相較於日系、德系的競爭對手們,Infiniti在台灣總帶給人們銷量不突出的印象,至於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不外乎因Infiniti從前皆主打大排氣量的產品,令人留下稅金繁重的記憶,以及售價較為尷尬的兩大主因。
藉著這次機會,我們終於有機會一試Infiniti經過多年精進後的驕傲作品,並發掘這間車廠至今仍不乏擁護者的原因!
美艷藍裝
當披著全新車色的Q50S Hybrid緩緩由地下室駛出,踩著19吋大鞋的它就像身著海藍洋裝的美女,令人忍不住得從頭到腳掃視個幾回!
細細品味此車外觀,低扁的車頭配有巨大的Infiniti家族鍍鉻水箱護罩,具主動轉向功能的狩獵者LED頭燈始終凝視著前方路面,向後遠望的LED尾燈內則藏有了源自於Skyline血統的四圓燈組。Q50S的車側鍍鉻窗框不僅擁有優雅質感,全車渾厚的肌肉線條搭上專屬的氣壩、略微上翹的後廂蓋更為Q50S營造出濃濃的跑格!
不過,這輛車的車色與我們熟悉,且令人感覺充滿科技與前衛的冰沁藍不同,就算試車這日天帶灰霾,但晴空藍的Q50S還是美得韻味十足,若真在晴空艷陽之下,這輛Q50S應該能展現更為活潑的面容! 且加上了刮痕自體修復烤漆技術,更能長久保持車體漆面的平整,讓車主不必擔心日常使用車體的細微刮痕,常保車輛的美顏!
簡約設計
Infiniti Q50的車內其實並未如同外型那樣複雜,反而有著較為簡約的設計風格,採Double Wave的雙前座左右各為一體,能將中控台與乘客視線前方的壓迫感降低。另外,Q50中控台上下分別具有8吋與7吋觸控螢幕,在上方螢幕顯示導航資訊的同時,下方螢幕同時也能查看各式車輛資訊,或是進行影音娛樂系統的調整。
若您選購的為旗艦車型,Q50車內還配有頂級的Bose音響系統,加入了3支重低音喇叭後,共有14支揚聲器以環艙方式配置,更可增添結實引擎運轉音頻以外的聽覺享受!
除了外觀更為動感、行車模式增加Eco節能模式,並擁有電離子殺菌、葡萄多酚粉塵清淨空調濾網之外,Q50S Hybrid車內更較2.0t版本多了方向盤後方的換檔撥片,且這組撥片不僅採用特殊的鎂合金打造,擁有出色的質感外,它的尺寸更不輸許多超級跑車,就算在激烈操駕下,也不必擔心錯過換檔時機,搭配支撐、包覆表現出色的座椅,若調為較低的坐姿,甚至還令人有種開著跑車的低矮視覺感受,確實深得我們的心。
然而,縱使Q50S的車身尺碼可讓所有乘員舒適入座,但因Q50S採用油電混合作為動力,原先不管寬度、深度皆有不錯表現的後行李廂硬生生被電力系統佔據,駕車出遊前勢必得注意行李的擺放方式,或將行李減量,否則人員滿載的情況下真有可能發生後廂空間不足的窘境!
隱形防護
提到了油電車款,大多數人應該會將關注焦點放在各項與動力、節能相關表現,不過,其實Q50S也是輛有著高安全性的車款! 除了原先就擁有的動態穩定、循跡防滑、胎壓偵測、上坡輔助等系統與Hybrid車款標配的19吋失壓續跑胎,旗艦車款更增加了車道偏移輔助、盲點偵測、360度環景顯示、倒車後撞預防系統,以及能在144km/h以下自動保持與前車距離的定速巡航系統,而PFCW車輛追撞預警系統更可偵測前車與前車之前的車況,當系統預測可能發生追撞意外時,能以警示音提醒駕駛注意,不僅如此,若車速於5~60km/h之間,一但系統發現駕駛仍未煞車,更能將油門頂起、主動將車輛完全煞停!
加上可電動預縮的安全帶、6具SRS氣囊以及可主動向前、向上承托的安全頭枕,Q50S也能提供乘客極為完整的安全防護!
雙效蠻力
與大多專注於節能的油電車款不同,Q50S Hybrid的設計理念其實與現今許多頂尖超跑相似,這輛車上搭載的電力系統可說是為了增進性能,並適時採取較經濟的行駛模式而存在。Q50S的汽油動力採用了Nissan知名的VQ35(HR)系列引擎,這具前中置3.5升V6引擎擁有302hp/6800rpm與35.6kgm/5000rpm的最大動力,搭配7速手自排變速箱,以及能產生67hp/1650~2000rpm與29.5kgm/1650rpm的電動馬達之後,本車綜效扭馬力達到了令人不容小覷的56.0kgm/1470rpm、364hp/6500rpm!
進行0~100km/h加速測試時,仗著強大的動力,Q50S頻頻讓19吋大腳在溼滑的地面上空轉,在我們反覆試驗,並比較循跡防滑裝置開關的差異後,最終仍僅獲得6.7秒的成績,但我們認為,若在測試條件更佳的環境,甚至換上抓地力更強的輪胎,Q50S的加速表現應可獲得大幅提昇!
飽滿樂趣
既然未能在加速測試中發揮本車全數實力,我們僅能驅車上山繼續進行拍攝,不料,在轉入山道、將行車模式切至Sport的同時,Q50S卻立即展現了她迷人的一面!
當車速略為提升之後,可以明顯感覺DAS電子線傳可變轉向系統減緩了方向盤輔助力道,不僅絲毫沒有一般房車的轉向輕浮感,更能精確的預期車輛過灣路線,就連崎嶇路面造成的方向盤抖動也能一併的撫平,可為駕駛帶來相當大的駕馭信心!
Q50S的懸吊設定採用鋁合金前雙A臂、後多連桿,輕量化的結構能使路感回饋更為清晰、迅速,而適切的阻尼更讓Q50S不僅兼顧了乘坐的舒適性,在彎中還保有足夠的支撐性,縱使這輛車的車重達到了1816kg,但它的側傾抑制依舊相當出色!
在下個急彎來臨之前,Infiniti特為Q50S搭載的前四、後雙活塞制動系統可迅速的將車速削減,轉入彎道初期,Q50S雖然也會產生些微的轉向不足,但在動態穩定系統的輔助下,系統會針對個別車輪施以煞車輔助,轉向不足的情形便可立即可減弱、滑入彎中;而在出彎時,更是這輛車饒富樂趣之處,只要踏下油門,強大的扭力就可不斷讓負責推動的後輪產生哀鳴,使Q50S略帶滑移扭出。不過,儘管如此,Q50S的系統設定仍十分保守,遠在後輪脫離抓地力之前,系統便會大幅限縮動力輸出,確保車輛不致失控。
雖然這樣的設定對於大多的駕駛來說是種絕佳的保護,但也會使出彎動力無法連續,形成斷斷續續的車輛動態,雖然Q50S仍奮力奔出彎角,但還是難達到帥氣的滑移出彎!
另外,也因受電力系統回充的影響,在入彎前釋放油門後,引擎煞車效果較為明顯,車輛減速時機也會較自己預期提早產生,這也是油電車款擁有者必須適應之處!
TCar試車短評
經過一天的相處,Infiniti Q50S Hybrid不論性能、安全、舒適、節能、造型,其實都有著令人驚豔的演出,更讓我們確信了Infiniti的造車實力確實被車壇低估了不少!
或許Q50S Hybrid沒有強如頂級跑車的性能,但卻有著與動輒3、500萬元起價的性能轎跑相近之實力,235萬元起的售價看似高昂,但CP值絕對超乎想像!
Infiniti Q50 S Hybrid
引擎型式 3498c.c. V6 DOHC 24V
綜效最大馬力 364hp/6500rpm
綜效最大扭力 56.0kgm/1470rpm
長寬高 4800x1820x1445mm
軸距 2850mm
車重 1816kg
驅動模式 FR
煞車結構 四輪碟煞
懸吊結構 前雙A臂 後多連桿
輪胎規格 前後 245/40 R19
國內售價 235萬元起
主要配備:
狩獵者LED頭燈附LED日行燈(附AFS主動式頭燈轉向)
Welcome lighting雙前座車門把LED感應式禮遇燈
曳光式LED尾燈
Scratch Shield刮痕自體修復烤漆
跑車化前氣壩
車內自動防眩後視鏡
I-Key 智慧型鑰匙系統 & Push Start 按鍵式啟動
Eco pedal反饋式節能油門踏板
駕駛座10向電動調整座椅附電動腰背調整
副駕駛座8向電動調整座椅
BOSE立體聲高功率音響附14具揚聲器
INFINITI Drive多模式行車控制系統
ASC引擎聲浪控制
真皮方向盤附定速、音響控制、電話接聽鍵
單觸式電動玻璃天窗附上掀/防夾功能
單觸式四門電動窗附防夾功能
雙前座主動式安全頭枕
雙前座SRS輔助氣囊附乘客席重量感知器
雙前座側撞氣囊
大面積門簾式SRS輔助氣囊
EBD電子煞車力分配系統
BAS煞車輔助系統
ABS電子控制式防鎖定煞車系統
VDC車輛動態控制系統
TCS循跡防滑控制系統
TPMS四輪獨立胎壓監測系統
HSA上坡起步輔助系統
ALC主動車道控制系統
倒車路徑預覽彩色顯影附8點首尾駐車輔助雷達
PFCW車輛追撞預警系統
FEB自動急停輔助系統
DCA車距控制輔助系統
IBA智慧型煞車輔助
BSI 盲點側撞預防系統附警示功能
LDP車道偏移預防系統附警示功能
BCI倒車後撞預防系統
ICC全速域智慧定速巡航
AVM 360度環景顯影系統附MOD動態物體偵測功能與停車導引
INFINITI
#Infiniti #q50s #hybrid #tcar #試車報告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或者,好多讀者已駕駛過純電動電單車(包括國內親戚那部買餸羊或家中果部電動單車),但玩過電動大包圍的騎士應該不多,仲要是一部扭力峰值達到20.3kg-m的跑車,感覺如何?加速力有幾癲?有請張煒安同大家報告。 載番個頭盔先,本誌是電動汽車及電動電單車的文盲,惡補後才如夢初醒,現在才知道純電汽車十分普及...
「放油門 異 音」的推薦目錄:
- 關於放油門 異 音 在 TCar 葉明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放油門 異 音 在 TCar 試車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放油門 異 音 在 TCar 試車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放油門 異 音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放油門 異 音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放油門 異 音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放油門 異 音 在 [問題] 踩油門會有聲音- 看板car 的評價
- 關於放油門 異 音 在 w204收油門異音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放油門 異 音 在 請問我催油門的時候,後輪傳動發出的異音是正常的嗎|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放油門 異 音 在 催油門傳動異音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放油門 異 音 在 催油門傳動異音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放油門 異 音 在 異音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放油門 異 音 在 請教一下廣大的車友小弟近日發現在起步6千轉50公里上下的 ... 的評價
- 關於放油門 異 音 在 您知道....收放油門會有撞擊聲,不一定只有六角橡皮毁損 ... 的評價
- 關於放油門 異 音 在 VJR110 異音明顯摧油門異音變小油封兼漏油不疑有它就是你了! 的評價
- 關於放油門 異 音 在 [問題] 放油門再輕踩油門有異音(Altis) - 看板car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放油門 異 音 在 [問題]賓士W124 300CE,踩油門異音+冒白煙熄火 的評價
放油門 異 音 在 TCar 試車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試車報告] Infiniti Q50S Hybrid 超乎想像
4K UHD: https://youtu.be/FJVut61eyk0
相較於日系、德系的競爭對手們,Infiniti在台灣總帶給人們銷量不突出的印象,至於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不外乎因Infiniti從前皆主打大排氣量的產品,令人留下稅金繁重的記憶,以及售價較為尷尬的兩大主因。
藉著這次機會,我們終於有機會一試Infiniti經過多年精進後的驕傲作品,並發掘這間車廠至今仍不乏擁護者的原因!
美艷藍裝
當披著全新車色的Q50S Hybrid緩緩由地下室駛出,踩著19吋大鞋的它就像身著海藍洋裝的美女,令人忍不住得從頭到腳掃視個幾回!
細細品味此車外觀,低扁的車頭配有巨大的Infiniti家族鍍鉻水箱護罩,具主動轉向功能的狩獵者LED頭燈始終凝視著前方路面,向後遠望的LED尾燈內則藏有了源自於Skyline血統的四圓燈組。Q50S的車側鍍鉻窗框不僅擁有優雅質感,全車渾厚的肌肉線條搭上專屬的氣壩、略微上翹的後廂蓋更為Q50S營造出濃濃的跑格!
不過,這輛車的車色與我們熟悉,且令人感覺充滿科技與前衛的冰沁藍不同,就算試車這日天帶灰霾,但晴空藍的Q50S還是美得韻味十足,若真在晴空艷陽之下,這輛Q50S應該能展現更為活潑的面容! 且加上了刮痕自體修復烤漆技術,更能長久保持車體漆面的平整,讓車主不必擔心日常使用車體的細微刮痕,常保車輛的美顏!
簡約設計
Infiniti Q50的車內其實並未如同外型那樣複雜,反而有著較為簡約的設計風格,採Double Wave的雙前座左右各為一體,能將中控台與乘客視線前方的壓迫感降低。另外,Q50中控台上下分別具有8吋與7吋觸控螢幕,在上方螢幕顯示導航資訊的同時,下方螢幕同時也能查看各式車輛資訊,或是進行影音娛樂系統的調整。
若您選購的為旗艦車型,Q50車內還配有頂級的Bose音響系統,加入了3支重低音喇叭後,共有14支揚聲器以環艙方式配置,更可增添結實引擎運轉音頻以外的聽覺享受!
除了外觀更為動感、行車模式增加Eco節能模式,並擁有電離子殺菌、葡萄多酚粉塵清淨空調濾網之外,Q50S Hybrid車內更較2.0t版本多了方向盤後方的換檔撥片,且這組撥片不僅採用特殊的鎂合金打造,擁有出色的質感外,它的尺寸更不輸許多超級跑車,就算在激烈操駕下,也不必擔心錯過換檔時機,搭配支撐、包覆表現出色的座椅,若調為較低的坐姿,甚至還令人有種開著跑車的低矮視覺感受,確實深得我們的心。
然而,縱使Q50S的車身尺碼可讓所有乘員舒適入座,但因Q50S採用油電混合作為動力,原先不管寬度、深度皆有不錯表現的後行李廂硬生生被電力系統佔據,駕車出遊前勢必得注意行李的擺放方式,或將行李減量,否則人員滿載的情況下真有可能發生後廂空間不足的窘境!
隱形防護
提到了油電車款,大多數人應該會將關注焦點放在各項與動力、節能相關表現,不過,其實Q50S也是輛有著高安全性的車款! 除了原先就擁有的動態穩定、循跡防滑、胎壓偵測、上坡輔助等系統與Hybrid車款標配的19吋失壓續跑胎,旗艦車款更增加了車道偏移輔助、盲點偵測、360度環景顯示、倒車後撞預防系統,以及能在144km/h以下自動保持與前車距離的定速巡航系統,而PFCW車輛追撞預警系統更可偵測前車與前車之前的車況,當系統預測可能發生追撞意外時,能以警示音提醒駕駛注意,不僅如此,若車速於5~60km/h之間,一但系統發現駕駛仍未煞車,更能將油門頂起、主動將車輛完全煞停!
加上可電動預縮的安全帶、6具SRS氣囊以及可主動向前、向上承托的安全頭枕,Q50S也能提供乘客極為完整的安全防護!
雙效蠻力
與大多專注於節能的油電車款不同,Q50S Hybrid的設計理念其實與現今許多頂尖超跑相似,這輛車上搭載的電力系統可說是為了增進性能,並適時採取較經濟的行駛模式而存在。Q50S的汽油動力採用了Nissan知名的VQ35(HR)系列引擎,這具前中置3.5升V6引擎擁有302hp/6800rpm與35.6kgm/5000rpm的最大動力,搭配7速手自排變速箱,以及能產生67hp/1650~2000rpm與29.5kgm/1650rpm的電動馬達之後,本車綜效扭馬力達到了令人不容小覷的56.0kgm/1470rpm、364hp/6500rpm!
進行0~100km/h加速測試時,仗著強大的動力,Q50S頻頻讓19吋大腳在溼滑的地面上空轉,在我們反覆試驗,並比較循跡防滑裝置開關的差異後,最終仍僅獲得6.7秒的成績,但我們認為,若在測試條件更佳的環境,甚至換上抓地力更強的輪胎,Q50S的加速表現應可獲得大幅提昇!
飽滿樂趣
既然未能在加速測試中發揮本車全數實力,我們僅能驅車上山繼續進行拍攝,不料,在轉入山道、將行車模式切至Sport的同時,Q50S卻立即展現了她迷人的一面!
當車速略為提升之後,可以明顯感覺DAS電子線傳可變轉向系統減緩了方向盤輔助力道,不僅絲毫沒有一般房車的轉向輕浮感,更能精確的預期車輛過灣路線,就連崎嶇路面造成的方向盤抖動也能一併的撫平,可為駕駛帶來相當大的駕馭信心!
Q50S的懸吊設定採用鋁合金前雙A臂、後多連桿,輕量化的結構能使路感回饋更為清晰、迅速,而適切的阻尼更讓Q50S不僅兼顧了乘坐的舒適性,在彎中還保有足夠的支撐性,縱使這輛車的車重達到了1816kg,但它的側傾抑制依舊相當出色!
在下個急彎來臨之前,Infiniti特為Q50S搭載的前四、後雙活塞制動系統可迅速的將車速削減,轉入彎道初期,Q50S雖然也會產生些微的轉向不足,但在動態穩定系統的輔助下,系統會針對個別車輪施以煞車輔助,轉向不足的情形便可立即可減弱、滑入彎中;而在出彎時,更是這輛車饒富樂趣之處,只要踏下油門,強大的扭力就可不斷讓負責推動的後輪產生哀鳴,使Q50S略帶滑移扭出。不過,儘管如此,Q50S的系統設定仍十分保守,遠在後輪脫離抓地力之前,系統便會大幅限縮動力輸出,確保車輛不致失控。
雖然這樣的設定對於大多的駕駛來說是種絕佳的保護,但也會使出彎動力無法連續,形成斷斷續續的車輛動態,雖然Q50S仍奮力奔出彎角,但還是難達到帥氣的滑移出彎!
另外,也因受電力系統回充的影響,在入彎前釋放油門後,引擎煞車效果較為明顯,車輛減速時機也會較自己預期提早產生,這也是油電車款擁有者必須適應之處!
TCar試車短評
經過一天的相處,Infiniti Q50S Hybrid不論性能、安全、舒適、節能、造型,其實都有著令人驚豔的演出,更讓我們確信了Infiniti的造車實力確實被車壇低估了不少!
或許Q50S Hybrid沒有強如頂級跑車的性能,但卻有著與動輒3、500萬元起價的性能轎跑相近之實力,235萬元起的售價看似高昂,但CP值絕對超乎想像!
Infiniti Q50 S Hybrid
引擎型式 3498c.c. V6 DOHC 24V
綜效最大馬力 364hp/6500rpm
綜效最大扭力 56.0kgm/1470rpm
長寬高 4800x1820x1445mm
軸距 2850mm
車重 1816kg
驅動模式 FR
煞車結構 四輪碟煞
懸吊結構 前雙A臂 後多連桿
輪胎規格 前後 245/40 R19
國內售價 235萬元起
主要配備:
狩獵者LED頭燈附LED日行燈(附AFS主動式頭燈轉向)
Welcome lighting雙前座車門把LED感應式禮遇燈
曳光式LED尾燈
Scratch Shield刮痕自體修復烤漆
跑車化前氣壩
車內自動防眩後視鏡
I-Key 智慧型鑰匙系統 & Push Start 按鍵式啟動
Eco pedal反饋式節能油門踏板
駕駛座10向電動調整座椅附電動腰背調整
副駕駛座8向電動調整座椅
BOSE立體聲高功率音響附14具揚聲器
INFINITI Drive多模式行車控制系統
ASC引擎聲浪控制
真皮方向盤附定速、音響控制、電話接聽鍵
單觸式電動玻璃天窗附上掀/防夾功能
單觸式四門電動窗附防夾功能
雙前座主動式安全頭枕
雙前座SRS輔助氣囊附乘客席重量感知器
雙前座側撞氣囊
大面積門簾式SRS輔助氣囊
EBD電子煞車力分配系統
BAS煞車輔助系統
ABS電子控制式防鎖定煞車系統
VDC車輛動態控制系統
TCS循跡防滑控制系統
TPMS四輪獨立胎壓監測系統
HSA上坡起步輔助系統
ALC主動車道控制系統
倒車路徑預覽彩色顯影附8點首尾駐車輔助雷達
PFCW車輛追撞預警系統
FEB自動急停輔助系統
DCA車距控制輔助系統
IBA智慧型煞車輔助
BSI 盲點側撞預防系統附警示功能
LDP車道偏移預防系統附警示功能
BCI倒車後撞預防系統
ICC全速域智慧定速巡航
AVM 360度環景顯影系統附MOD動態物體偵測功能與停車導引
INFINITI
#Infiniti #q50s #hybrid #tcar #試車報告
放油門 異 音 在 TCar 試車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試車報告] Mazda MX5 Roadster 輕・快
4K 影片: https://youtu.be/E-oyjtF-wpg
風,快速地從頭頂掠過,車速,隨著轉速錶指針起伏而加快!
貼地般的低陷坐姿,眼睛專注地注視前方,雙手緊握方向盤,耳畔聆聽引擎聲夾雜風的和鳴。
身體敏銳地感受車體的慣性移動,右腳,彷彿精準地採放油門及煞車,嘴角,揚起自信的笑容。輕、快、敞篷、小跑車!
Mazda New MX5,You would like to be a driver!
輕量車體
MX5的日本名字為Miata,自從1989年在Chicago Auto Show發表後,迄今已進入第四代車型。
車型問世之初,原廠以輕量化、雙座設定、Roadster敞篷、前置引擎、後輪驅動等元素,打造出饒富駕馭樂趣的機種,歷經四代褪變,依然是車迷們心裡充滿駕馭激情的小跑車。
尤其現今車壇推出的後繼車款,不僅車體放大,車重也隨之升高,只有MX5未忘卻初衷,保留純粹的駕馭特質,車長、車高及車重,都比上一代車款來得小巧。
為了保有輕量化特質,車上沒有多餘的配備,頂篷採手動設計,但只需扳動一個口環即可固定或收納,因此開關篷速度取決於駕駛者的操作熟悉度。
簡約的座艙陳設,中控台擁有鮮明的設計風格,三圓儀錶刻意將轉速錶放大,並且採居中配置。坐在低陷的駕駛座上,雙手握住方向盤,食指扳動換檔撥片,雙眼凝視前方路況,並以餘光判讀轉速,不僅速度感強烈,更能專注地駕馭,並藉由高聳的排檔座,享受鮮明的跑車包覆感。
值得說明是,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及減重,New MX5副手座並無手套箱配置,僅於防火牆後方設計個置物槽,就連加掛式的置杯架都必須依需求在排檔座上游移。
人馬一體
MX5的車重雖然僅有1088kg,但6.8kg/hp的馬力重量,還是無法讓他擠身高性能車之林;不過國內販售車型搭載Skyactiv-G 2.0升四缸DOHC 16V引擎,進氣側擁有Dual S-VT連續可變氣門,搭配13.0的高壓縮比,擁有160hp/6000rpm的最大馬力及20.4kgm/4600rpm的最大扭力,結合具運動化換檔模式功能的六速手自排,0~100km/h加速實測,依然擁有8.5秒的實力!
這樣的性能表現,或許仍不及價位相近的歐系渦輪鋼砲,但比起日規版本所配置的型號P5-VP 1.5升引擎及131hp/15.3kgm的動力數據相較,性能已稱得上出色,尤其引擎轉速反應活潑,檔位銜接敏捷,加速過程中的貼背感雖不算強勁,但仍聽得到引擎賣力的嘶吼,帶著些許性能味。
過去,MX5(Miata)在操控層面上,向來講究人馬一體的境界,而New MX5自然也維持這樣的特質。
除了文前提及的車體及車重降低外,為了營造更優異的配重,引擎重心後移15mm,刻意落在前軸後方,並且藉由長車頭、短車尾的設計,讓座艙後移,駕駛座重心落在後軸前方,因此擁有50:50的車體配重,搭配前雙A臂、後多連桿的懸吊結構,再配上短行程減震筒,擁有相當刁鑽的操控反應!
輕量化的優勢,不僅不會消耗過多動力,對於車重造成的慣性影響也比較小,這些可說是MX5在操控層面上的優勢。然而為了輕量化,又無法犧牲太多車體剛性,原廠除了採用高張力鋼材搭配車底的鋁合金強化結構補強,並以特殊焊接工法打造這輛小跑車,並稱為Skyactiv-Body。
啟動引擎,低速時的引擎聲浪並不突出,拉轉至6000rpm後聲浪變得較為奔放,雖然稱不上雄渾悅耳,但有著鮮明的躍動感。
為了營造鮮明的運動特質,MX5的阻尼適中,但略偏向硬朗。因此在市區道路加速行駛,雖然擁有清晰的路感回饋,車體碎震也相對明顯,這也是2310mm短軸距設定無法規避的缺點,高速穩定性同樣因此略受影響。
當然,直線拼高速本來就不是MX5的擅長之處,多彎的山道才是施展操控身段的主戰場!
小巧的車體,打開軟篷就能享受開闊的駕馭感受,以我179cm的身高,入座後保持戰鬥坐姿,能夠感受到這輛小跑車的包覆力及靈活度。精準的轉向,只要覷準彎頂點,MX5小巧的身體能夠快速地劃過彎道,即使在方向盤未回正的狀態下提前加速,車尾要扭擺前的細微慣性,也會透過椅背,讓駕駛者提前察覺,再藉由後軸的LSD,可以享受些微甩尾也可以選擇收油、回正,可以說是一輛饒富駕馭樂趣的小跑車。
TCar短評
所謂的人車一體,其實就是掌握車輛回饋給你的資訊,藉由身體細微地去感受,信賴它的底盤優勢,並且將其特質發揮,享受隨心所欲的馳騁快感。
MX5不是一輛性能強悍的車,卻是輛饒富樂趣的小跑車,如果說這樣的操控感覺像Go Kart,似乎又太過籠統,畢竟驅動方式不同,慣性反應也不一樣。然而,隨心所欲的駕馭特質,速度不快,卻可以讓人臉在過彎時,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
Mazda MX5 Specification
引擎型式 2.0L L4 DOHC 16V
最大馬力 160hp/6000rpm
最大扭力 20.4kgm/4600rpm
長寬高 3915x1735x1230mm
軸距 2310mm
車重 1088kg
驅動模式 FR
煞車結構 四輪碟煞
懸吊結構 前雙A臂、後多連桿
輪胎規格 205/45R17
國內售價 129.8萬元
主要配備
i-Eloop 動能回收
i-Stop怠速啟閉
換檔撥片
DSC動態穩定
ESS緊急煞車警示
4SRS輔助氣囊
七吋中央顯示幕
BOSE音響系統
Mazda台灣
#mazda #mx5 #roadster #tcar #試車報告 #葉明德
放油門 異 音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或者,好多讀者已駕駛過純電動電單車(包括國內親戚那部買餸羊或家中果部電動單車),但玩過電動大包圍的騎士應該不多,仲要是一部扭力峰值達到20.3kg-m的跑車,感覺如何?加速力有幾癲?有請張煒安同大家報告。
載番個頭盔先,本誌是電動汽車及電動電單車的文盲,惡補後才如夢初醒,現在才知道純電汽車十分普及。雖然香港的充電設施仍有待完善,但充電站的數量遠超10年前,並且遍布全港,現在不僅Tesla,其他傳統牌子已加入製造純電車行列,款式愈來愈多,部份車子的續航力更高達400km,打個折扣都跑到300km多,這一刻才知道自己仍然活在石器時代。
純電電單車又如何,其發展速度好明顯滯後,那麼有沒有一間年資又Young,又沒有造車經驗類似Tesla的製造商?答案當然有,ENERGICA是其中一間,但兩輪界仍未出現突破樽頸,同時迫使傳統品牌加速電氣化步伐的非傳統車廠。事實上,傳統電單車廠好早開始研發電動車,不過遲遲未市販化,好可能考慮到用家的負擔能力及市場接受程度;畢竟生產電池的原材料昂貴,導致車價高昂,以及充電設施未配合發展,更重要是短期內未必有利可圖,姑且讓新冒起對手試探水溫。
究竟ENERGICA有幾Young?2014年正式成立,所有車輛都在意大利跑車故鄉MODENA生產。ENERGICA的母公司是CRP集團,擁有50年歷史,業務涉及賽車、航空、太空科技、3D打印及軍事科技等等講求高準確度工業。肉眼所見,今次介紹的兩部電車在各方面均有一定質素。
CRP集團為了展示賽車技術,2006年成立自家車隊,出戰世界WGP125及意大利CIV道路賽,2008年啟動eCRP純電大包圍計劃。適逢史上首屆全電動TTXGP格欄披治在2010年舉行,正好測試eCRP的實力,CRP集團其後亦有參加由FIM舉辦的e-Power電動格欄披治大賽。
事實上,eCRP純電大包圍是今次試駕ENERGICA EGO的雛形,原型車見於2013年,車子因為採用3D打印及CNC製造的部件而廣收宣傳效果,市販版正式在2015年推出。不過真正讓更人認識ENERGICA EGO,是因為ENERGICA自2019年起成為Moto E獨家供應商,所有參賽隊伍都使用相同規格的ENERGICA EGO參賽。編者今次能夠在香港親身接觸市販MotoE戰車,看著披上MotoE拉花的包圍,突然有落場的衝動!
張煒安試車感受—加速話咁快
8年前領教過純電動電單車的扭力,當年試駕的車子雖然只有54hp馬力,但扭力達到9kg-m,產生的加速力及起步反應媲美直四600級大包圍,雖然如此,與今次試駕的兩電車相比,所有數字差了一大截。
以ENERGICA EGO大包圍為例,馬力143hp(107kW),相等於一部750cc左右的大包圍,可是扭力峰值高達20.3kg-m (200 Nm),與超過2,000cc的電單車看齊,卻比起這一代公升級超電多約70%。如此巨大的扭力有幾好玩?簡單來說扭力越大,起步及加速力越勇猛。據廠方公佈,ENERGICA EGO的0-100km只需3秒,簡直痴線,極速可達240km/h,至於NK版EVA都有200km/h極速,理論上在香港用唔著。
果只看數據,ENERGICA EGO的扭力無懈可擊,實際駕駛又如何?
好勁....頭、中段的加速力比現今的公升級超電有過之而無不及,加速時上半身被風阻扯得好利害,尾段則受到環境限制而無法體驗。電動摩打甫加速便進入扭力範圍,不用像內燃引擎提升至一定轉速才增加扭力,所以油門近乎沒有延遲感,一篤油便立即向前衝,反應比汽車電單車的油門要更捷,所以早段時間沒有膽量大力質落油門加速;事實上,不論電或高性能油車,統統都採用電子油門,沒有威也,所以更正確的說法是電門,而非油門。
此外,由於電車採用單速波箱,無波可轉,油門操控與綿羊相同,所以扭著油門不放,馬力一氣呵成釋出,既沒有因為檔位銜接導致馬力流失,也沒有轉檔的頓挫感,即使任何時候減速,都輕易再爆升車速,騎士因此無需善用波段或Keep轉數,20.3kg-m的扭力及超廣闊扭力帶果然非同凡響。
加速感又如何?
其實電與油車的差異頗大,首先電車只有摩打排出的VV聲,雖然轉速越高,音頻越尖,但實際駕駛中的風聲比麼打聲大,取代汽油車轉數越高,排氣聲越亢奮的感覺,而全球推動電車的原意,就是要保持環境清靜。再者摩打缺乏類似引擎的諧震,駕駛時仿佛與車子失去聯絡,原因是內燃引擎的排氣聲及震盪成為騎士與車子溝通渠道之一,因此沒有留意車速,駕駛電車比油車更容易超速。究其原因,電車的加速力雖然強勁,可是油門控制比油車更容易,馬力細滑如絲地傳送到尾輪上,感覺就好像剛踏進高鐵車廂,凳子還未座暖,列車已飆升到300km/h一樣。
因此未駕駛過ENERGICA EGO的讀者,我建議包括老手在內,最好選擇Standard(標準)、Eco(慳油)或Wet(濕地)馬力較低的馬力模式,與此同時開啟防止尾輪打滑的循跡系統及ABS,待熟習260kg重量及寧靜操控感,才好好享受最強的Sport(運動)模式,原因電車的馬力來得又快又直接,用多幾個電子輔助駕駛傍身,既安全又好玩。再者ENERGICA EGO是一部自動波大包圍,沒有離合器,對於棍波車騎士來說難免有點空虛感,也不可以使用離合器控制掉頭車速,因此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如何倚靠油門及煞車控制掉頭速度,否則增加跌車風險,因為掉頭的時候,你會實實在在感覺到她的重量。要是你有綿羊底子,絕對有幫助。
講開減速,車子重達260kg,但是BREMBO M4煞車卡鉗足夠街道使用;另一項協助騎士減速的功能名為Regenerative Maps,即是「制動力回收」,熟識電動四個轆的讀者一定不會陌生,作用是當騎士縮油減油,讓原本驅動尾輪的摩打變成發電機,為電池充電,夠晒環保。
而Regenerative Maps「制動力回收」共有四段選項,分別是OFF(關)、LOW(低)、Medium(中)及High(高);當日試車首先切換High(高),縮油後車身立即頓挫起來,俗稱鎖得好勁,車速明顯拖慢,感覺有點像突然拖低一個檔位,所以個人認為不適合跑山,會影響壓車攻彎的暢順度,但應付「長命斜」或落山好有用,等於波車用低檔落斜,大大減輕制動系統負擔,可避免制動過熱。講咗咁耐,「制動力回收」即是棍波車所講的Engine Brake(制動煞車)。
之後體驗LOW(低)效果,個人認為這個Mode適合玩山,雖然高速煞車縮油的Engine Brake明顯減少,不過仍有效地拖慢車速同時,讓我更流暢地入彎。最後嘗試OFF模式,一如所料,減速沒有Engine Brake,跟綿羊及二衝車一樣,縮油後車子繼續向前衝。對我來說,「制動力回收」好有趣,讓我在短短數小時試駕中,回顧過去20年賽車技術發展史;由我初初鬥2衝車近乎沒有Engine Brake,到轉戰4衝600 Superspot的強勁Engine Brake,再之後普及的防鎖死離合器(Slipper Clutch—舒緩Engine Brake,讓車手更暢順攻彎),到現在的全電子年代。另外,ENERGICA EGO配置ABS防鎖死系統,然而另外還加入名為eABS系統,它是防止急煞減速同時,尾輪又被「制動力回收」產生的Engine Brake鎖得太死,導致輪胎失去咬地力;此時,eABS立即介入,暫停「制動力回收」工作,好讓輪胎恢復咬地,發揮類似防鎖死離合器的功能(Slipper Clutch)。當eABS介入後,儀錶會亮起相關信號。
ENERGICA EGO的座姿及車身闊度與600或1000大包圍分別不大,座上810mm的座位依然跳芭蕾舞(張煒安身高5呎6吋),可是軑把高度適中,整體來說不極端,有上一代跑車的影子,某程度來是一款舒適型超電。不過論真正舒適性,當然是NK版EVA為佳。
所有電車,包括二輪及四輪,因為負載電池組件而變得比同類型油車重,當你騎上ENERGICA EGO再踢起側架,然後拉直車身,便會發現比起拉起600及1000更費力,畢竟她們相差超過60kg。
為應付重量,ENERGICA EGO實行以硬制硬,例如廠方建議使用42磅胎壓,否則胎壓不足,輪胎與路面接觸面積過多,加上避震設定太軟等等,都會影響操控性能,即使直路行駛都會出現跌車傾向,所以當日在山路行駛幾圈後,立即調硬前避震的預載,穩定性才大大改善。事實上,電車對我來說是新事物,需要更多時間摸索各方面的設定技巧。
老實說,當日聽到260kg的車重都有點詫異,腦海突現浮起80-90年代的1000cc大包圍,就連moto-one的編輯都對我的評價特別感到興趣,試駕後不斷追問是否好鈍好笨重,比第一代R1更重等等。說實話,論輕巧度及靈活度肯定不及新一代600及1000大包圍佳,壓車搬身需要多一點力,之但係又唔覺得好鈍或好笨重,比原先估計更好彎,的確有點意外,所以用第一代R1比較未免太誇張。事實上除了落地推車、窄路掉頭、燈位停車及塞車慢行之外,起步後唔覺重。不過聽車主講,駕駛初期因為未熟習車身重量,難免會有壓力。
或許你會擔心推車,可是ENERGICA EGO設有後波及前波,最高車速只有2.8km/h,其操控不難,只要按下著車掣2秒,便會切入“PARK ASSISTANT”(泊車輔助),即後波,若再按下著車掣便會切入前波,讓你在限速下向前或向後泊車,大可安座於車子上撐船仔。
至於騎士最關心的續航能力,由於當日只駕駛不足50km,所以未能詳盡解釋。根據廠方資料顯示,在市區駕駛的續航力200km、市區與高速公路駕駛的續航力160km、高速公路續航力130km。不過據車主講,ENERGICA EGO的實際續航力與廠方公佈的數據接近,他試過從元朗出發去機場,全程高速公路,平均車速約80-90km/h,來回路程約100km,回家只餘20%電量,估計可以行多約40km-50km。事實上,續航力好視乎騎士的駕駛方式,所以駕駛電車必須要經常留意電量,畢竟充電站並非度度都有。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MdLm3V2yrk/hqdefault.jpg)
放油門 異 音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編者的牌齡約15多年,大部份時間都是駕駛綿羊仔,而駕駛之初不在意機油的牌子,每次換油都交由車行拿主意,原因當年覺得150cc綿羊仔嘛,用甚麼油都一樣,沒必要左試右試,如是者用了同一款機油超過大半年,直到做開保養的車行推薦另一款機油,還要比原先用開的便宜10元,所以一試。可是車子行駛了大約300km便發出異常雜音,震盪也較往常大,油門感覺較遲鈍,但檢查後一切正常,所以技師建議我用回之前的機油,結果車子回復原來狀態。自始,編者漸漸意識到機油確實會影響車子的性能,出於好奇心下,開始嘗試不同種類及不同牌子的機油,包括私家車機油、半合成、全合成及賽車機油,近年則喜歡使用綿羊配方的機油。
但是編者覺得,要搵到一隻適合愛駒的機油是需要時間,例如騎士常用的10W-30或10W-40,每隻牌子都採用不同配方製造,用起來有好明顯分別。有些機油首個星期好爽,之後的反應跌得好快,持久力較低,引擎雜音同時增加,有些機油在凍車時好「立」,要待引擎進入工作溫油門才回復爽快感,還有有些機油在夏天行長途不會腳軟,反之,有些機油卻抵受不了高溫,長時間高速行駛特別容易乏力,而持久力較好的機油,能夠保持長時間暢順感,同時可以更省汽油。
別說不同牌子的機油,即使同牌子同油黏度的機油,用在兩部相同型號的電單車,都可能因為騎士的駕駛習慣、季節變化及車子的狀態(例如引擎損耗狀況)而出現不同效果,所以最好親自試用。此外,編者未駕駛綿羊仔前是駕駛四個轆,所以當年覺得只要機油的度數相同,私家車機油都適用於電單車。因此編者當年將自己的綿羊仔當做白老鼠,先後餵它進食兩款私家車機油,但油門反應同樣好「立」,所以兩款油加起都沒用夠2500km就換掉。但事實上除了「立」之外,編者不會認為私家車機油對綿羊仔的引擎造成傷害。
直至因為工作關係認識到從事機油開發的朋友,編者才理解不能亂用機油原因。而原因之一是綿羊仔的起步轉數、高速公路巡航轉數及最高車速轉數等等都遠比私家車高,再者電單車的引擎比私家車精密,機件的間隙更小,如果綿羊仔使用私家車機油,或許會超出機油原先設定的載荷能力而導致油膜爆裂,因此無法為引擎的部件提供潤滑及散熱作用,導致引擎部件嚴重磨損。此外,引擎運作會產生強大震盪,而機油其中一項功能是吸有強勁的衝擊力,萬一機油失效,引擎便會發出異常的噪音及震動。
雖然引擎在短時間內沒有問題,但如果車子經常高轉行車,又或者騎士沒有做好保養環節,長遠來說就是慢性疾,而私家車機油對採用濕式多片離合器的綿羊及棍波車傷害更大。既然市場上有針對綿羊仔及棍波電單車而設的機油,所以無必要使用私家車機油!
最近,本誌邀請YAMAHA XMAX 400車主—Maggie,試用專為4衝綿羊仔開發的MOTUL 4T SCOOTER EXPERT LE機油,度數是10W40。據廠方描述,呢款機油的優點可提高車子性能、符合低排放標準、改善燃油經濟性、延長引擎使用壽命、耐高溫及防止引擎過熱等等。此外,呢款油採用Technosynthese技術開發,大概意思是採用高質礦物油製造,故此擁有高性/價比。
先介紹MAGGIE的用車習慣,她之前用過幾款機油,但幫她車子做保養的車行選定後再沒有更換。MAGGIE約9個月前購入YAMAHA XMAX 400,每日經高速公路上落班,來回超過50km,因此車子已錄得14,000km行駛里數。
第一次換完機油後,我們相約兩星期後再見面,以便記錄試用感受。第二次見面時,Maggie已行駛857km,大約半個月後我們再聯絡,最新行駛里數是1395km。Maggie精略計算,她說之前的機油打滿油缸後,行駛至大約380km就要入油,但使用新機油後行駛至420km才需要入油,換句話更慳油。
Maggie說雖然慳下來的金錢不多,但新機油使引擎更寧靜之餘,行駛感比之前暢順,所以會不知不覺地加快車速,而新機油另一個優點是持久力較長,即使已行駛1,395km,油門反應及上斜力度沒有明顯下跌、仍然好爽。而之前用過的機油中,有些只維持300-400km,爽快感便漸漸下跌。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123cnnWGFM/hqdefault.jpg)
放油門 異 音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編者的牌齡約15多年,大部份時間都是駕駛綿羊仔,而駕駛之初不在意機油的牌子,每次換油都交由車行拿主意,原因當年覺得150cc綿羊仔嘛,用甚麼油都一樣,沒必要左試右試,如是者用了同一款機油超過大半年,直到做開保養的車行推薦另一款機油,還要比原先用開的便宜10元,所以一試。可是車子行駛了大約300km便發出異常雜音,震盪也較往常大,油門感覺較遲鈍,但檢查後一切正常,所以技師建議我用回之前的機油,結果車子回復原來狀態。自始,編者漸漸意識到機油確實會影響車子的性能,出於好奇心下,開始嘗試不同種類及不同牌子的機油,包括私家車機油、半合成、全合成及賽車機油,近年則喜歡使用綿羊配方的機油。
但是編者覺得,要搵到一隻適合愛駒的機油是需要時間,例如騎士常用的10W-30或10W-40,每隻牌子都採用不同配方製造,用起來有好明顯分別。有些機油首個星期好爽,之後的反應跌得好快,持久力較低,引擎雜音同時增加,有些機油在凍車時好「立」,要待引擎進入工作溫油門才回復爽快感,還有有些機油在夏天行長途不會腳軟,反之,有些機油卻抵受不了高溫,長時間高速行駛特別容易乏力,而持久力較好的機油,能夠保持長時間暢順感,同時可以更省汽油。
別說不同牌子的機油,即使同牌子同油黏度的機油,用在兩部相同型號的電單車,都可能因為騎士的駕駛習慣、季節變化及車子的狀態(例如引擎損耗狀況)而出現不同效果,所以最好親自試用。此外,編者未駕駛綿羊仔前是駕駛四個轆,所以當年覺得只要機油的度數相同,私家車機油都適用於電單車。因此編者當年將自己的綿羊仔當做白老鼠,先後餵它進食兩款私家車機油,但油門反應同樣好「立」,所以兩款油加起都沒用夠2500km就換掉。但事實上除了「立」之外,編者不會認為私家車機油對綿羊仔的引擎造成傷害。
直至因為工作關係認識到從事機油開發的朋友,編者才理解不能亂用機油原因。而原因之一是綿羊仔的起步轉數、高速公路巡航轉數及最高車速轉數等等都遠比私家車高,再者電單車的引擎比私家車精密,機件的間隙更小,如果綿羊仔使用私家車機油,或許會超出機油原先設定的載荷能力而導致油膜爆裂,因此無法為引擎的部件提供潤滑及散熱作用,導致引擎部件嚴重磨損。此外,引擎運作會產生強大震盪,而機油其中一項功能是吸有強勁的衝擊力,萬一機油失效,引擎便會發出異常的噪音及震動。
雖然引擎在短時間內沒有問題,但如果車子經常高轉行車,又或者騎士沒有做好保養環節,長遠來說就是慢性疾,而私家車機油對採用濕式多片離合器的綿羊及棍波車傷害更大。既然市場上有針對綿羊仔及棍波電單車而設的機油,所以無必要使用私家車機油!
最近,本誌邀請YAMAHA XMAX 400車主—Maggie,試用專為4衝綿羊仔開發的MOTUL 4T SCOOTER EXPERT LE機油,度數是10W40。據廠方描述,呢款機油的優點可提高車子性能、符合低排放標準、改善燃油經濟性、延長引擎使用壽命、耐高溫及防止引擎過熱等等。此外,呢款油採用Technosynthese技術開發,大概意思是採用高質礦物油製造,故此擁有高性/價比。
先介紹MAGGIE的用車習慣,她之前用過幾款機油,但幫她車子做保養的車行選定後再沒有更換。MAGGIE約9個月前購入YAMAHA XMAX 400,每日經高速公路上落班,來回超過50km,因此車子已錄得14,000km行駛里數。
第一次換完機油後,我們相約兩星期後再見面,以便記錄試用感受。第二次見面時,Maggie已行駛857km,大約半個月後我們再聯絡,最新行駛里數是1395km。Maggie精略計算,她說之前的機油打滿油缸後,行駛至大約380km就要入油,但使用新機油後行駛至420km才需要入油,換句話更慳油。
Maggie說雖然慳下來的金錢不多,但新機油使引擎更寧靜之餘,行駛感比之前暢順,所以會不知不覺地加快車速,而新機油另一個優點是持久力較長,即使已行駛1,395km,油門反應及上斜力度沒有明顯下跌、仍然好爽。而之前用過的機油中,有些只維持300-400km,爽快感便漸漸下跌。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FGDbzsaEMs/hqdefault.jpg)
放油門 異 音 在 w204收油門異音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兩個月,行進間發現鬆開油門的時候,會從油門踏板傳出類似金屬生鏽磨擦的聲音,就像是我們一般的木門,若未上油,後鈕會發出的聲音一樣,但並不是每次鬆 ... ... <看更多>
放油門 異 音 在 請問我催油門的時候,後輪傳動發出的異音是正常的嗎|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我催油門的時候,後輪傳動發出的異音是正常的嗎?24秒後聲音蠻明顯的,催油門的時候才會有異音,不是引擎聲也不是排氣管發出的聲音! ... <看更多>
放油門 異 音 在 [問題] 踩油門會有聲音- 看板car 的推薦與評價
老civic 8
都有定期保養
剛剛,就在剛剛,我完全可以辨識出就在某個瞬間開始
加速會有異音了,這聲音的頻率完全就是跟油門成正比,
我踩大力點,轉速提高,聲音就往高頻去
就很像我們平常用嘴巴模擬馬達聲音一樣,轉速越高我們會模仿越高頻
從原本沒有這種異音,到某個瞬間開始這種異音就出現,其實滿嚇人的
請問光這樣的描述,有沒有辦法可以猜測是哪裡出問題了?
從聲音來說應該就是跟引擎轉速有關係,
我車少開,距離上次換機油是半年啦,但這半年還開不到5000。
想請問有哪些可能嗎? 感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9.214.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r/M.1588238601.A.E2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