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蒙的王子雜誌半月刊;208、209期;民國64.10.01-16出版)夸父收藏。
【善的漣漪如投石湖水】
如果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黃旭昇的「擴善」人生
撰文│奚莉亞
照片提供│黃旭昇
人物簡介
黃旭昇,現任中央通訊社國內新聞中心新北市記者,所跑路線包括文化、圖書、市政、教育、環保、醫藥、衛生、警察、消防和海巡,編採資歷32年。曾在2011、2018獲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2014優質新聞獎優勝、中央社新聞報導攝影獎第一屆的優勝和第二、三屆的佳作。工作之餘以當志工為志業。
…………………………………………………………
「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話,我希望是投石湖水,藉由善的漣漪,讓這個社會慢慢的良善。」身為記者的黃旭昇,在32年的工作生涯中看遍人間世事,不論是天災人禍、悲歡離合,或是各種不公不義,他只願自己的報導能夠照亮幽冥,把良善傳遞出去。他強調,「既然是一輩子可能只做這件事,那麼就要想盡辦法把它做好。」
用媒體發聲幫助弱勢
黃旭昇說自己從小就無法抗拒文字的魔力,小學四、五年級已經開始投稿國語日報,但「長大後才漸漸發現文字可以影響人」。民國77年,他在服完兵役後進入新聞界,開始用筆尖發聲,一晃眼過了32年,人生的三分之一歲月都獻給了這份工作。
從少年到成熟大叔,儘管媒體的大環境已不如以往,記者也常被譏笑是「妓者」或弱智,但他從未想過要轉職或退休,問他為何如此「矢志不渝」?黃旭昇笑笑說,記者的確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耗費的時間精力跟所得不一定成正比,「但迷人的是,它可以參與第一線,將訊息告訴大眾,可以利用媒體發聲,幫助弱勢。」
黃旭昇細數工作生涯中印象深刻的幾則報導:例如「拯救流落異鄉的船長」,這位台灣船長因為漁船遭到海盜洗劫,只能流落索羅門群島,想家人但船上的無線電無法呼叫台灣,想回台又沒有錢買油,也找不到船東援助,但透過了他及其他記者的報導,喚起政府單位重視,台灣船東也因輿論壓力,想盡辦法把船長拯救回來,圓滿了整件事。
還有「台裔芬蘭青年尋找生母」,當事人僅憑著一件33年前從台灣穿著抵達芬蘭的小嬰兒服,和嬰兒時期的照片,在人海茫茫中尋找生母,原本是件大海撈針的事,但在黃旭昇及海外同仁連線走訪下,促使了公部門動起來協尋,終於讓分離了33年的母子可以再相聚,這一刻令他激動不已。
旭昇也看到這人間許多不公不義的事,秉著為弱勢發聲立場,或許得罪過惡勢力,但也結下更多良緣,例如金門的鳥友、關心生態與文史的工作者、教育崗位兢兢業業的夥伴,大家都在默默扎根,悄悄幫助小農與老農,讓他的眼界因此更廣,也常常從別人的故事中觀照自心,再照亮他人。
努力「揚善」不棄守
黃旭昇在記者的身分上,堅持著「濟弱扶貧」的理想,也一直把這想法落實在工作領域上;但在媒體搶即時、搶點閱率的狀況下,或因立場與角色不同、位階與職權的分別,看法與溝通的誤差,不時跟長官有了些許火花。朋友常勸他說,做好最保守的就是最安全的,或一個命令一個動作,比較萬無一失;但對他來說,新聞工作若都是先想到如何保護自己,如何不犯錯,如何不觸怒當局,如何維持良好關係,那麼就會失去守門人或吹哨者的角色與天職,這是他不願棄守的底線。
在社會氛圍普遍嗜腥羶的重口味中,「揚善」未必獲得重視,這對於兢兢業業下筆的他難免覺得挫折,但大環境如此,只有積極尋求轉念,而他找到的方法就是利用網路散發出去,或者把訊息分享給同業,透過不同的平台管道讓這些社會微弱的光持續點亮,如此也不違背自己的核心價值。他說,若一直把不好的事情記掛心裡是無濟於事的,達到目的才是最重要。
工作之餘,他也身體力行「揚善」工作,挽袖當起志工,甚至遠赴海外助人,把志工和記者身分融合一起,既療癒了自己、轉化挫折,也可適時發掘新聞素材,實踐自己的信念,「我以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身分,時而以旁觀者角色紀錄,時而以參與者角色進入災區報導、深入部落服務,總是角色互換,但『莫忘初衷』的信念只有更強烈,從沒變更過。」
讓美好的事「被看見」
現今社會對媒體價值觀與評價逐漸式微,網路上各式各樣「速食」的爆料和被放大的負面消息,還有人戲稱新聞業是「製造業」,或把記者和狗仔畫上等號,對此,黃旭昇偶爾也有無力感,但他反求諸己,「我常常想自己還能報導什麼?還可以做哪些事?我既然無法改變社會,但至少可以藉著我的職業,讓一些美好『被看見』吧!」
因著這個「被看見」理念,所以他當個「投石者」,報導地方文創產業,傳達「希望」;寫國家交響樂團的第一小提琴手,以音樂協助弱勢孩童逆轉人生;也報導為偏鄉學子拍畢業紀念冊的攝影師大愛,這些新聞在社會上激起不少漣漪,讓人在負面嗜血及充滿「行車紀錄器」畫面的新聞中還能看到「美好」。
他也常看到一些在社會底層的小民百姓,即使話語權不及有權有勢的人,但仍默默為社會付出,甚至還不求回報,遇到比自己更辛苦的人,縱然本身也需要他人幫助,但依然願意如甘霖般伸出援手,這讓黃旭昇更堅持自己的核心價值,要為這有情人間守護一豆燈火,為自己的內心保有一方淨土。
做點亮幽冥人間的微光
今年,他工作的媒體有5名資深記者放棄新聞戰場,同業間也有不少年輕有衝勁與理想的記者,紛紛轉換跑道或暫時休息、離開媒體圈,不同的媒體平台也轉型因應新媒體時代,媒體的環境轉變,讓他感受良深,但不論環境怎麼變,他仍盼望自己和繼續堅守崗位的同業做點亮幽冥人間的微光,扮演好烏鴉與守門人的角色,護住美好的核心價值。
「人生總是變化無常,無常不知哪一天早到來。人生總是無能改變,知足常樂就是快意人生。若打開心窗,解開心結,煩惱自然就少很多。淡看人間事,瀟灑人間, 缺憾自然就成幸福。祈願人間多一些祥和睿智,多一些正向建議,祈願人間少一些狡猾詭辯,少一些陰溝酸語。」長久的記者生涯,黃旭昇看到了「因為愛,讓小人物能捨,化身為實現願望的菩薩。因為愛,讓小人物有得,內修為豐厚己身的大德。」
人間多情,世間多愛,讓他更想藉由採訪社會的人事物,去關照並傳播這些人一直努力在做的事,冀望大眾都能在他的報導中有所感悟或有些許獲得,「當有機會為長者折枝,不吝伸手,當投石湖水,不斷擴散(闊善),如果不願意當那顆石頭,就當一名手心向下的人或播種的人」,這也是他將邁入「六旬老翁」的心得,持續看下去、寫下去、拍下去,觸動善心,繼續做對的事。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8萬的網紅城寨 Singj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彌敦道政交所」 主持:湛國揚 嘉賓:袁天佑牧師 題目:《因父之名 EVERY SUNDAY MORNING---抗爭運動中基督徒的醒覺》 逢星期四 9:00 ~ 10:00 pm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NathanRoadPoliticsExcha...
政教分離台灣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假掰美食家】
18世紀開始,逐漸有所謂〝美食家〞此類人物對烹飪和菜餚優劣給予評價,這風氣越演越烈,到了19世紀,就誕生了餐廳評鑑,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滿天星星輪胎餐廳指南就是其中之一。
從法國學院派畫家查漢・喬治・維貝爾(Jehan Georges Vibert,1840-1902)作品《美味的醬汁》(The Marvelous Sauce,1890)中,就可看出當時已經蔚然成風的食評潮流。
------------
畫面中左側穿白衣戴白帽,腰間綁著亞麻圍巾,圍巾上掛著刀具,右手拿起長柄湯勺嚐味者是負責烹調的廚師。右方人物看穿著就知道是紅衣主教。身份這等尊貴的人物竟然就著大圍裙在廚房裡,一手還拿著鍋子,滿臉認真裝模作樣地準備對醬汁味道品頭論足一番,你說這到底是啥情況?
其實都是因為太貪吃啊!這跟法國文豪大仲馬酷愛美食而自己下廚宴請賓客的道理類似,畫中這位紅衣主教也是個不折不扣貪吃鬼,因此忍不住綁上圍裙走進廚房來下指導棋,然後廚師即使很想翻白眼也只能咬牙忍住不要吐槽。其實主教就是這棟豪宅的主人,說它是豪宅,從廚房設備即可瞧出端倪。
廚房裡有設計華美,裝飾著浮雕和貴族家徽圖樣的大型爐灶;灶上牆上皆可見各式讓烹飪愛好者看了會想尖叫的紅銅鍋;廚師左邊另有種類豐沛的蔬果禽肉等食材,還有精心設計過的地板,在在都顯示出主人家的富裕和講究,而各類物體細節描繪也表現出畫家精湛的學院派功力。
------------
但是身為一個參與過普法戰爭,因傷獲頒榮譽軍團騎士(Chevalier de la Légion d’Honneur ),見識過無情戰場的畫家,維貝爾筆下不會只是表現主教家廚房有多氣派這麼簡單。
維貝爾作品向來以蘊含諷刺深意聞名,《美味的醬汁》不但挖苦當時吹毛求疵、假掰到極致的烹飪技巧,也反應出法國當時正逐漸成長的民主意識。
普法戰敗後,法國進入第三共和時期,一直持續到二戰才終結,前後約70年,算是自1789年大革命以來,法國在動盪了80多年後較為穩定的政權,但是一直到1905年政教分離法(law on the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施行之前,天主教會仍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
《美味的醬汁》創作於1890年,當時由於共和政府腐敗,兼之許多高層神職人員過著豪奢的生活,讓藝術家和作家們極力揭露這些偽善面孔背後的真相。
你看,主教鮮紅的服裝和廚師樸素的服色、假掰美食家和只求溫飽的下層老百姓,以及主教那渾圓肥美的大肚子和教士們禁慾苦修的戒律,徹徹底底就是醒目又強烈的對比。
而這些揶揄嘲諷就蘊藏於精心設計乍看有趣的畫面中,維貝爾真是高手啊!
------------
啊不過這年頭所謂美食家滿街是,輪胎餐廳指南也已經登陸台灣,究竟是否採信就看個人評斷。老話,自己吃過才算數,業配文必須放生,你說是不是?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政教分離台灣 在 中華福音神學院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教會與政治,有什麼關係?(下) ◎專任老師╱周學信
今日,台灣教會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便是將信仰私有化,導致教會的去政治化。教會屈從流俗,斷然切分宗教信仰與政治。教會不僅容許政治聲音的消失,甚至接受當今社會的共識,將信仰自市井廣場中抽離。自講台乃至於小組,這般信仰私有化的作法受到傳揚、鼓勵。
歸究其原由,可溯及自由主義與自由國家興起。在自由世俗原則的框架下,自由、平等、互相尊重等基本價值受到保障。同時,為保有多元社會的穩定性,自由主義者堅信「道德與宗教信念屬於私領域的範疇」,認為若要維護民主與容忍的價值,必須自公眾及政治言論中排除有關宗教信念的議題。
在世俗自由主義下,政教分離意味信仰與宗教行為必須被歸入私人範疇,如此一來,世俗自由主義者所形塑的個人行為也就無涉公共事務了。世俗自由主義者認為,信仰與宗教在公開場域發聲令人惴惴不安,公眾對話中應當禁止談論宗教或信仰價值。
____________________
【華神專欄: 從神學進入社會】
面對世局動盪變化,世俗價值觀的各種挑戰,神學思想不是學術殿堂的專利,更要與社會文化產生各種對話。華神與基督教論壇報合作開闢系列專欄—「從神學進入社會」,邀請華神老師群一起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看見。
#華神專欄 #從神學進入社會 #周學信
政教分離台灣 在 城寨 Singj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彌敦道政交所」
主持:湛國揚
嘉賓:袁天佑牧師
題目:《因父之名 EVERY SUNDAY MORNING---抗爭運動中基督徒的醒覺》
逢星期四 9:00 ~ 10:00 pm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NathanRoadPoliticsExchang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DOYsHRJM6Q/hqdefault.jpg)
政教分離台灣 在 城寨 Singj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彌敦道政交所」
主持:湛國揚
嘉賓:袁天佑牧師
題目:《因父之名 EVERY SUNDAY MORNING---抗爭運動中基督徒的醒覺》
逢星期四 9:00 ~ 10:00 pm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NathanRoadPoliticsExchang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a3Tdkz0vzU/hqdefault.jpg)
政教分離台灣 在 城寨 Singj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彌敦道政交所」
主持:湛國揚
嘉賓:袁天佑牧師
題目:《因父之名 EVERY SUNDAY MORNING---抗爭運動中基督徒的醒覺》
逢星期四 9:00 ~ 10:00 pm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NathanRoadPoliticsExchang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DgCkRfQ1U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