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政高層的權力與公股的肥油
黨政高層,如何透過對「泛公股公司」掌握的各種實質權力,上下其手牟取暴利,林益世的貪瀆索賄案,可謂是典型教案。
「中鋼公司」以及其轉投資的「中聯公司」,均非法律定義下的「國營事業」。然而,實際上,經濟部作為中鋼的最大股東(持股20%)、中鋼作為「中聯」的最大股東(持股35%),政府對於高層人事的選派具有實質控制力,連帶也掌控此等公司的營運與決策。
也因此,為掌權者,創造了牟利的肥厚油水。
光是一個「中聯公司」轉賣「廢爐渣」的契約利益,就可以讓林益世向爐渣業者豪取數千萬的賄款(贓款多到將95萬美元現鈔放在金爐燒掉、將2300萬現金藏在水池),而這還只是冰山一角,充分反映出公股事業的油水有多少!
至於在濫權牟利的醜聞爆發後,掌權者所搬出「那些都是民營企業、如何買賣係依公司治理所決定的私經濟行為、並不涉及職權行使」的脫詞(沒錯,林益世就是如此主張的!),則完全是侮辱公民社會智商的鬼話。
一個充分印證「掌權者宰制公股事業」的例子,正是時任行政院秘書長的林益世,向爐渣業者要錢時,如何炫耀自己的權勢:
「你說台糖你董事長要用誰當總仔,作總仔。它公文就要送到我們這邊 . . . 我如果跟你不爽,你要是送來我就退回去,送來就退回去,你那個要當總仔,一輩子都當不到 . . . 」。
當然,在林益世貪瀆案中,涉及的公股事業是「中聯」,而非「台糖」。不過,在對公股事業的權力運作本質上,實無二致,這也是為何林益世隨口就挑了台糖當作例子。
這種透過「政治權力」從「公股事業」搾取「油水利益」的弊端,必須透過管制規範的革新健全、不法弊案的揭露、以及對濫權牟利者的嚴厲究責,多管齊下方能有效抑止。
否則,透過類似手法搞錢的,不會只有一個林益世,也不會只是國民黨籍的秘書長。
在揭露 #科學城物流股權交易弊案 後的兩週
在 #國策顧問秦嘉鴻閃躲迴避 兩週後的今日
格外有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好,我發誓,我們今天的日本主題旅行,絕對會進行到「地獄」的部分!不然我請100份雞排!這一趟文化研究式「死亡」之旅,終於從古墳時期到平安期,就在上集,我們從小松和彥的民俗學觀點,為「#京都魔界」下了操作型定義:巨大的封魔都市計劃,為一条橋、深泥池、鐵輪井戶、貴船神社的妖魔鬼怪,鋪成順理成章、自成邏輯...
政治權力 定義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權本主義」才是中國經濟的內核
三月份專欄《世界經濟進入無地圖時代》中,論及主流經濟學界及機構,對未來的方向已如無頭蒼蠅。但日子總要過下去,因而上至美聯儲,中至金融巨獸,下至各種另類投資機構,並未停止他們的各種預測 。嚇到我的是,在成千上萬的五花八門論述及分析中,除了極少數者,所有人都對一個大哉問噤聲 – 如果中國經濟惡化到一個地步,例如真實GDP增長掉落到2%以下,甚至經濟引擎失速停火,世界經濟、金融、股市、匯市將會如何?
似乎所有人都將「中國經濟只會比現在好」當成他們論述及分析的默認前提。事實上,這是一個需要被挑戰的默認前提。
我認為,當這麼大一隻灰犀牛分明擺在眼前時,各國主政方、金融機構、學界領袖和主流媒體選擇視而不見,一方面出自現實的考慮,另方面出自一種嚴重的認知誤區。
現實上的顧慮是,許多方與中國還有龐大的利益瓜葛,需要時間退出,甚至幻想世上還有「接盤俠」(Bigger Fool)。
認知誤區則是,西方的政界、經濟學界、企業界,多數人還在用資本主義或市場經濟的邏輯來檢視中國的經濟現象,例如用產業結構分析、人口趨勢、貨幣發行及流動、股市、房市、利率、匯率等等慣用的公式和邏輯。然而在中共治下,所有真實數據都是國家機密,多年來官方早已培養出一批專門迎合「市場經濟邏輯」的造假和話術專家。高官裡,只有李克強曾說出「我從來不相信官方數字」以及「中國還有六億人月均收入不到一千元」的真話。
為了說明中共治理之下從來就沒有「資本主義邏輯」這件事,九年前我新創了一個詞,「權本主義」,用來捕捉中國的一切政治、經濟、社會現象的本質;因為找不到相對應的英文字,也同時創造了「Powerism」這個字。
如果用「一切經濟活動以資本的產生、流通、囤積為主」來形容資本主義,那麼權本主義的定義就是「一切經濟活動以奪權、保權、控權為主」。換句話說,在資本主義下,權力是資本的附屬品,而在權本主義下恰好倒過來,資本是權力的附屬品。
資本主義以及衍生出來的市場經濟,從來就沒有在中共治下生根。西方在中國所看到的一切現代經濟現象,都不過是披著資本/市場外衣的權本主義異形。因而,任何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邏輯來分析、預測中國經濟的試圖,終歸遲早要摔大跤的。
以上所述的現實顧慮與認知誤區,二者相輔相成、循環襯托,造就了對灰犀牛視而不見。料想之中,哪一天被灰犀牛撞到的政府、機構、學者,將會大喊:來了一隻黑天鵝!
因此,與其對中共國度做經濟產業結構分析,不如對它做政治權力結構分析;後者會讓你更早的察覺風險。例如,不要問它的半導體產業「投資」了多少,該問的是哪幾個權力家族在爭奪半導體產業的掌控權。再如,試圖用資本邏輯、市場邏輯去理解為什麼螞蟻金服在上市前幾天被幹掉,而滴滴在上市後幾天被幹掉,你是得不到合理答案的。但若早早就用權本主義的邏輯去考察螞蟻和滴滴,金融機構和投資人(包括台灣的)就可以少賠一大筆。
中南海正在脫掉資本主義的外衣,赤裸裸的展現了權本主義的內核。資本主義確實有大問題,但它至少孕育出了差強人意的民主自由法治環境。而權本主義,我百分之百確定它是人類的災難、文明的浩劫。口渴的人,該選擇半瓶污水還是半瓶硫酸呢?這問題不難回答吧?
(更多有關 「權本主義」的解析,請造訪「前哨預策」InsightFan.com )
政治權力 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英殖期間人們「沒有任何人權民主」— 是真的嗎?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G7 集團開會後發表聯合聲明,提到新疆、香港和南海問題。中國駐英大使館強硬回應,當中談到:「在英國殖民統治 150 多年間,香港居民一直是港英政府壓迫的對象,沒有任何人權民主可言。試問,這一期間,美國等有關國家關心過香港的人權和民主嗎?」
97 年前的香港被描述成一個黑暗煉獄,有記憶的人自然能以個人史的角度予以反駁。然而中國官方近年對香港議題越來越積極發言,也是領略他們「香港觀」的線索。
有時他們會在特別日子發言,始終詰問:香港青年一代在香港成長,沒經歷英殖時代,為何是他們不斷思考身份認同的問題?高官繼而開展史觀,認為香港回歸代表中國 (包括香港) 擺脫鴉片戰爭以來百年屈辱,也是邁向總復興的轉捩點。併入大國夢,之前的時間段就要定義為屈辱。就像社會主義要將自身來臨之前的時代定義為資本主義或者更原始的半封建社會;對香港過去的解釋,也因為「新的現在」而需要重寫。
一般人認為歷史發展有隨機成份,雖然可能有總體大勢,但當中仍然有好多加速的意外。近世以來,貴族和帝國相繼被逐出歷史舞台,由廣大的「國民」和秘密結社的精英革命政黨執牛耳。很多這些現代政治菁英認為歷史只有一條路,人類社會最終會不由自主地奔向一個總體目標。不管是納粹黨的千年帝國想像、共產主義要完成世界革命,或者因為冷戰終結而出現的不無天真的「歷史終結論」,都是一脈相承。Karl Popper 認為他們抱持同一種「歷史目的論」,因此這些國家政黨總有發動大型政治實驗,而使大量人口率獸食人的歷史。
這些觀念也出現於歐洲不同知識人之間。達爾文的生物研究被引入文化和社會層面,變成社會達爾文理論,人類命運在此維度下,亦是單線性發展,最終更能「適者生存」的種族將會消滅低等種族,發展與叢林無異。很多德國哲學家也共享了「世界精神統一」的宏願,認為歷史發展唯一道理,就是超越矛盾和辯證,將分散的精神統合為一。在政治家眼中,思想只是臭老九的腦力遊戲,但當然亦可以是對「統治世界」的詩性禮贊,政治家對於有影響力的思想,會樂於自己改裝實測。
只是德國人未必明白,自己思想傳統中的東方性質,其實與深邃的中國非常有共鳴。道一以貫之。雖然東周前後,現實上是「道術將為天下裂」,但德國人則曾經更加積極,要將流散裂解的東西重新合一,不管是意識上還是政治上。而這種情懷歷史觀也在 20 世紀傳到東亞。
現在我們都會聽到例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步伐不可阻擋」,是「歷史的必然」,有相當的德國風情。早前一中國天主教會高層在重要座談會說,天主揀選了中國共產黨。他認為在中國,人民就是天主,而人民選擇了中共領導中國,因此黨亦等同獲得天主祝福。這裡有歐洲的歷史決定論,也有中國傳統相呼應的部份。
西周以來,「天」的人格氣質就慢慢被移除,東周知識人則進一步用民意民心來作為神意 / 世界歷史路線的判準。某程度上,民心取代神 / 天的地位。這也是後來歐洲踏上的地獄之旅,神和貴族都被移除了,「人民」上升到最高,成為一切政治權力的代表。因此政治人要做任何事,紛紛由「以神之名」改為「以人民之名」行事。你有看《尋秦記》,就知道那句「天命最高」。「天命」在當代穿起歐洲人發明的觀念衣服,擁有「人民的集體意志」代理權的現代國家,在以前就會視自己為天命的代理人。而歷史由於主要是人類的故事 (年鑑學派之類暫且不論),因此歷史在政治中也慢慢神化,獲得以前神權這個概念的某些職能。
當然現實世界沒有統一起來,只是不分人們不分地域地共享同一種時間災難。Kubrick 的《發條橙》裡面有一個被少年犯虐待的男人,他感嘆同樣受虐的妻子是「現代 (modern age) 」的受害者。被投入現代監獄受盡虐待和馴化的少年犯,也好似適用此斷語形容。而在戲外的觀眾,是否也同樣是「現代的受害者」?
雖然中共有自己堅持的歷史觀,但那並不容易「掌握」。劉兆佳主持教育局「一國兩制的戰略目標及核心內容」座談會時,談及香港回歸問題,他說用「中國收回香港主權」,說法錯誤,因為中國從不承認三條不平等條約,是「容忍」英國管治香港;又認為若以殖民地形容 97 前香港,要使用引號,否則變相承認英國治權合法性。
然而根據駐英外交部對 G7 聲明的講法,香港確實「經歷 150 年殖民統治」並受盡壓迫。中國 70 年代擠下中華民國,成為唯一的中國代表,也在 1972 年向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提出撤消香港的殖民地地位,因此香港前途不能按聯合國非殖政策處理。因此香港確實又曾是殖民地。否認關於香港的三條條約效力,以及用引號處理「殖民地」一詞,是根據「中國自古以來擁有香港未曾失去過一秒主權」的世界觀,再重新解釋過去的事情。
這當然與香港人自己的認知不一樣,因為恐怕連藍絲都會認同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不然回歸時為甚麼自豪流淚呢?但恐怕現在連藍絲自己的常識都將受到挑戰,「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也在超政治解釋下,變得政治不正確,要說「香港曾是『殖民地』」,十分彆扭,但有多彆扭,就代表有多「洗心革命」。
一個人沒有史觀,就連歷史也會失去。人們都曉得控制歷史有其作用,卻很少留意歷史作為觀念的傳染性。坊間慢慢出現更多官方路線的香港簡史,香港人就開始問,英殖時真如此黑暗?真一點民主自由都沒有?於是有人查找、研究和生產,沒有事情比起爭議更加能夠發展一個議題。如果我叫你忘記那個紅色蘋果,你的腦裡就馬上先浮現那個紅色蘋果,意識一旦出現就很難清除。超強烈論述往往會孕育出相反的觀念。蝙蝠俠引來了小丑,或者小丑引來了蝙蝠俠。英軍拿著槍炮登陸全世界的土著領地,但土著的後代最終竟然獲得了使用槍炮的能力。
你怎知道在強大的中國論述下,會不會摧生更多香港人甚至外國人研究這裡的歷史,紛紛提出自己的經歷和見解?
政治權力 定義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好,我發誓,我們今天的日本主題旅行,絕對會進行到「地獄」的部分!不然我請100份雞排!這一趟文化研究式「死亡」之旅,終於從古墳時期到平安期,就在上集,我們從小松和彥的民俗學觀點,為「#京都魔界」下了操作型定義:巨大的封魔都市計劃,為一条橋、深泥池、鐵輪井戶、貴船神社的妖魔鬼怪,鋪成順理成章、自成邏輯的魔幻世界。
.
話不多說,本集就直接開啟魔界大門,由 #偽學術 的長潔與 #臺灣通傳智庫的黃采瑛博士,引領大家著魔幻視,一探京都的四個地獄,並且利用妖怪電車的「嵐山電鐵」,深度踏查京都「太秦豪族之謎」。地獄即天堂,日本佛教的地獄思想,其實帶來是對人世「無常」反思。
.
這將我的地獄連結到了姚巧梅老師的《愛欲京都》,在該書的女性書寫中,我讀到了愛與慾的本性,這正是真誠地面對「#愛恨交織」,謙卑地接納「#生老病死」。從京都旅行,看見人生。
.
📌 #本集的節目有
.
▶ 魔界與公共衛生有關?
▶ 京都的四個地獄
▶ 屬於地獄的「美食」—幽靈育子糖
▶ 嵐電的冒險—妖怪電車與太秦之謎
▶ 《愛慾京都》的人生案內
▶ 地獄即天堂
▶ 旅行作為一種方法
▶ 從旅行看見人生
.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ijz1it1fjgp0810fy2r6n32?ref=android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AN3Uf2iYKG3TBpyWMfvpf?si=2Pr8WRThReudR8GC7kGJqA
.
📣 #apple 聽這裡:待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Krw8-c79ubuoiKPOWa
.
📲 #FB 完整論述: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46380362216249&id=208541192666847
.
📣 #教育廣播電臺版:https://www.ner.gov.tw/program/5a83f4eac5fd8a01e2df012b/5fccf839a4224a0007c34aae
|
//// 完整論述 ////
.
▓ #京都的四個地獄
.
我們今天要談的地獄,在京都。從平安時代起,佛教帶來夜魔天的觀念,進而產生「閻魔信仰」,「閻魔注定三更死,並不留人到五更」的諺語更賦予閻魔(閻羅王)角色無上權力。對於常民來說,地獄是一種消極的、警告的道德判斷,這樣夾帶著恐怖氣氛的警世作用,強力地滲透於民間日常生活,成為東方文化中獨特的地獄觀。
.
在京都主要有四個地獄地點,其充滿冥界、冥土、閻魔、黃泉的話語論述:包含「都市的地獄寺院:#矢田寺」、「地獄通道:#六道珍皇寺」、「巨大閻魔王:#引接寺」、「地獄的景象:#西福寺」。只需要走完一遭,絕對能領略京都最幽冥的體驗。
.
▓ #地獄也是愛欲
.
延續著地獄,我想談談愛慾,某個程度上應該要很浪漫吧~ 不不不,它還是蠻可怕滴~ 恐怖的怨魂與幽靈在日本的歷史裡總是強大的。在稻岡彰的《怨靈史跡考》中,分析了平安時代初時期的「怨靈思想」,他從一個法文化史的角度出發,說明古代日本人如何運用「怨靈」敘事達成社會的秩序化。
.
在尚未「政教分離」的古時,民俗與國家緊緊相繫,怨靈通常始於政治權力的迫害,如菅原道真、崇德天皇,政爭敗者時常化身怨靈,目的在透過恐懼訴求,讓政爭對象失去正當性。
.
如果說,日本傳說中的男性怨靈反映的是,公共領域上國家層次的權力鬥爭,那麼,鬼故事中的女性復仇,則是再現私人領域裡個人情感的糾結游移。「鐵輪井戶」與「橋姬」兩則鬼故事,是女性情感的雙重體:「恨之魂」與「愛之魂」,我們看到了愛與恨的一線之隔。
.
而故事的發展地點,宇治的橋姬神社、京都五條的鐵輪井戶跡、京都山上的貴船神社,就可以說是這樣糾結情感的甜蜜又怨恨的個人處世象徵。
.
▓ #到處都是無常的感悟
.
本集總結在地獄與愛慾的「#無常」,想起每一段旅程,想起每一位旅伴;很高興我們可以陪伴著彼此一起走過,也感謝分離後所留下來的那些。留下甚麼,我們就會成為什麼。讀到《#愛欲京都》裡的這段:
.
「二十五歲那年春天,與母親一起出遊嵐山。站在渡月橋上眺望無邊春景,被遺世的靜寂深深地吸引,種下二度求學時選擇京都的種籽。如今,同遊的母親已作古多年,而我,也開始長白髮了。」
.
我不知到你怎麼想,總之在節目裡,我是感動到哭了。這是京都的旅行,這是人生的旅行。這就是旅行的意義。
|
#冬季感傷
#厭世日常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OZUlteIiD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