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寫的文章,再分享一次~
【教會問題這麼多,為什麼不停止去教會?】
會寫這個題目,是因為筆者發現很多基督徒對於「上教會」興趣缺缺,另有些人感到沒必要,有些對教會生活感到厭煩,還對自己不上教會的決定感到自豪。如果他們只是離開一個教會,到另一個教會固定聚會(當然不是到處換來換去),那還好,但筆者還真的知道其中一些自稱基督徒卻選擇不上任何教會的人。
講下去之前,原諒我需要用幾行字來說明本文對「教會」的定義,因為每次筆者貼有關「教會」的圖文,都會有一些看來懂一點神學的人跟我爭辯這詞的定義,我個人認為是沒有必要的。本人了解「教會」一詞的神學含義,但本文無意討論這個議題,所以想事先說明,下文所有「教會」一詞,所指的都是普通口語的用法——指地方教會,即一個有組織、有固定聚會的基督徒群體。
網路上看過一些相關的文章,也有不少網友來信跟我分享過他們的感受和掙扎,我發現信徒考慮或選擇不上教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
因為對頻密的聚會和活動感到疲累;
因為對複雜的人際關係感到厭煩;
因為在團體生活的互動中受傷;
因為對教會的體制和做法感到不滿;
因為對一些領袖的行為感到失望;
因為從所到的教會得不到供養;
……(可能更多)
作基督徒二十多年,筆者也經歷上列的狀況,但坦白說,「不上教會」的念頭從來就沒有浮現過。為什麼?好像也很難說得上來,在內心深處,似乎從信主的第一天起,就認定自己是屬於這個普世性團體的。無論我到哪裡,即便只是停留一個主日,我也會選擇上教會。而且,如果可以的話(有時因為特殊的事奉需要跑動),我一定選擇固定上同一個教會。
我所想得到的理由,都不是用「不上教會」能真正解決的,甚至不是一個「不上教會」的充分理由。那些理由似乎可以輕易的用另一個理由來說明自己應該留下。換句話說,那些使我們產生離開之念的「因為(某某理由)……所以(離開)」,其實可以、且應該用「雖然……但是」來取代:
雖然教會活動叫人疲累,但是我仍然可以學著去調整而不是放棄;
雖然人際關係令人厭煩,但是我應該按照聖經的教導去接納和包容;
雖然在群體的互動中受過傷,但這正是我學習饒恕功課的一個機會;
雖然教會的體制和發展不健全,但我也有義務付出自己的那一份努力;
雖然從某個教會得不到充分的供養,但是我不單是為了收穫而來,這裡是我的家;
雖然領袖也會有軟弱,但我必須承認他們也是有限的人;
雖然教會不完美,但我也是不完美,且就是這些不完美之間的碰撞讓我們越來越完美;
……
教會生活的主要元素是愛,而真正的愛,不是一系列的「因為……所以」,而是一連串的「雖然……但是」。一旦有離開的念頭出現,不妨問問自己:「我所列出的理由有沒有可能用『雖然……但是』來取代?」
當然,上述不包括一些傳異端、或不純正之福音、或利用和危害信眾的教會(這不是本文主旨,恕不在此討論),若真是到了此類教會,我倒是奉勸你早點離開為妙。不過,在筆者所聽聞的例子中,這原因還算少數。
我愛教會,因為耶穌愛她,用自己的血買贖回來的(徒廿28)。有人也許會說:「我也愛教會,我愛的是上帝國裡那個無形的教會!」聽起來好屬靈啊~可是,不愛地上有形的教會,怎樣愛無形的教會?聖經中很多要謙卑、包容、忍耐、相愛……不是在一個理想的環境中應用的,而是要在一個有血有肉的環境中實踐的。
寫到這裡,我仍覺得自己寫得不夠透徹,但也不知道該怎麼寫下去了。總意就是:我沒有理由離開教會,包括地上有形的教會。我希望你也一樣。你可以對教會有意見,教會也應該聽取不同的意見而不是一味地反駁和排斥,但,不要離開。你若因為某些很強的理由離開了一間教會,你應該找另一個教會固定去聚會。如果每一間你所到的教會都有問題,那更大問題可能就不是教會,而是你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6萬的網紅有仇必記- 何志光頻道 Ho C K Jonath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本土力量 Hong Kong Localism Power Facebook : http://www.facebook.com/HongKongLocalismPower...
教會的定義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為什麼不停止去教會?】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
會寫這個題目,是因為筆者發現很多基督徒對於「上教會」興趣缺缺,另有些人感到沒必要,有些對教會生活感到厭煩,還對自己不上教會的決定感到自豪。如果他們只是離開一個教會,到另一個教會固定聚會,那還好(當然不是時常到處換來換去),但筆者還真的知道其中一些自稱基督徒卻選擇不上任何教會的人。
講下去之前,原諒我需要用幾行字來說明本文對「教會」的定義,因為每次筆者貼有關「教會」的圖文,都會有一些看來懂一點神學的人跟我爭辯這詞的定義,我個人認為是沒有必要的。本人了解「教會」一詞的神學含義,但本文無意討論這個議題,所以想事先說明,下文所有「教會」一詞,所指的都是普通口語的用法——指地方教會,即一個有組織、有固定聚會的基督徒群體。
網路上看過一些相關的文章,也有不少網友來信跟我分享過他們的感受和掙扎,我發現信徒考慮或選擇不上教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
因為對頻密的聚會和活動感到疲累;
因為對複雜的人際關係感到厭煩;
因為在團體生活的互動中受傷;
因為對教會的體制和做法感到不滿;
因為對一些領袖的行為感到失望;
因為從所到的教會得不到供養;
……(可能更多)
作基督徒二十多年,筆者也經歷上列的狀況,但坦白說,「不上教會」的念頭從來就沒有浮現過。為什麼?好像也很難說得上來,在內心深處,似乎從信主的第一天起,就認定自己是屬於這個普世性團體的。無論我到哪裡,即便只是停留一個主日,我也會選擇上教會。而且,如果可以的話(有時因為特殊的事奉需要跑動),我一定選擇固定上同一個教會。
我所想得到的理由,都不是用「不上教會」能真正解決的,甚至不是一個「不上教會」的充分理由。那些理由似乎可以輕易的用另一個理由來說明自己應該留下。換句話說,那些使我們產生離開之念的「因為(某某理由)……所以(離開)」,其實可以、且應該用「雖然……但是」來取代:
雖然教會活動叫人疲累,但是我仍然可以學著去調整而不是放棄;
雖然人際關係令人厭煩,但是我應該按照聖經的教導去接納和包容;
雖然在群體的互動中受過傷,但這正是我學習饒恕功課的一個機會;
雖然教會的體制和發展不健全,但我也有義務付出自己的那一份努力;
雖然從某個教會得不到充分的供養,但是我不單是為了收穫而來,這裡是我的家;
雖然領袖也會有軟弱,但我必須承認他們也是有限的人;
雖然教會不完美,但我也是不完美,且就是這些不完美之間的碰撞讓我們越來越完美;
……
教會生活的主要元素是愛,而真正的愛,不是一系列的「因為……所以」,而是一連串的「雖然……但是」。一旦有離開的念頭出現,不妨問問自己:「我所列出的理由有沒有可能用『雖然……但是』來取代?」
當然,上述不包括一些傳異端、或不純正之福音、或利用和危害信眾的教會(這不是本文主旨,恕不在此討論),若真是到了此類教會,我倒是奉勸你早點離開為妙。不過,在筆者所聽聞的例子中,這原因還算少數。
我愛教會,因為耶穌愛她,用自己的血買贖回來的(徒廿28)。有人也許會說:「我也愛教會,我愛的是上帝國裡那個無形的教會!」聽起來好屬靈啊~可是,不愛地上有形的教會,怎樣愛無形的教會?聖經中很多要謙卑、包容、忍耐、相愛……不是在一個理想的環境中應用的,而是要在一個有血有肉的環境中實踐的。
寫到這裡,我仍覺得自己寫得不夠透徹,但也不知道該怎麼寫下去了。總意就是:我沒有理由離開教會,包括地上有形的教會。我希望你也一樣。你可以對教會有意見,教會也應該聽取不同的意見而不是一味地反駁和排斥,但,不要離開。你若因為某些很強的理由離開了一間教會,你應該找另一個教會固定去聚會。如果每一間你所到的教會都有問題,那更大問題可能就不是教會,而是你了。
教會的定義 在 Sam Tsang 曾思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A brief summary of my John Stott Memorial Lectures in Taiwan at the end of July. Photo credit Campus Publishing Taiwan. Report below:
大歷史學家‧路加」2018斯托得紀念講座回顧
讓經文和生活應用之間,不再跳接──
從聖經神學角度,閱讀路加筆下的聖靈論、基督論、教會論、終末論 /陳曉玫(校園書房出版社行銷企劃)
2018年的斯托得紀念講座,校園書房出版社邀請到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客座教授曾思瀚來台。圍繞最新兩本路加福音相關著作《天國演說家》、《耶穌的讀心術》,曾思瀚老師應用聖經神學近年的研究成果,帶領讀者閱讀過去較少被關注的路加寫作。
有別於去年斯托得紀念講座的「系統神學8堂課」,今年的「路加神學10堂課」著重聖經神學,內容包括路加研究導論、研經培靈,以及路加神學主題三部分,曾思瀚老師親自示範從聖經神學出發的研經方式,提供讀者新的思考出發點。
「來台灣之前,很多朋友看了演講的題目,以為我要講系統神學,但系統神學關注的主題,其實也可以用聖經神學來談。」在開始談路加神學主題之前,曾思瀚老師首先統整了系統神學與聖經神學的異同:系統神學跨時代、跨學科領域,針對「聖經中沒有講清楚的事」,統整羅列思考的可能性;聖經神學則針對文本寫作的時代,進行歷史性的查考,重現文本對當時聽眾的意義。
透過聖經神學的研究,我們得以貼近一世紀的教會文化、處境,更深刻明白經文如何回應當時信仰群體所面對的問題。這一段過程,幫助讀者在讀經、釋經,到生活應用之間,銜接一座橋梁,先有扎實的理解,才進而應用在現代倫理或生活信仰議題上。以下為讀者摘要曾思瀚老師以聖經神學角度談聖靈論、基督論、教會論、終末論的內容:
聖靈論──指向耶穌身分的記號
「聖靈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中的行動是什麼?」透過聖經鑑別方法,我們會發現聖靈像是一個記號。每個記號都指向某個方向,也存在「指向」的目的。路加在他的寫作中,將聖靈視為一個記號,指向耶穌的身分:將上帝的應許帶給人,可以去傳福音、釋放還有醫治。而門徒透過聖靈獲得的能力和權柄,也指向耶穌,以及神國度的工作。
若以使徒行傳第三章為例,透過聖經神學的研究,我們會發現在當時瘸腿的人被剝奪的不只是生存的尊嚴或是工作的權利,同時也被禁止進入聖殿。在此,使徒藉著聖靈所做的「醫治」和「釋放」,是指向耶穌所做的,不僅賦予人新的身分,也使人從原本社會和宗教的地位中得釋放。
基督論──耶穌究竟是誰?
路加以很多不同手法表達有關基督論的信息,其中包括以利亞、主、人子、救主等主題,顯示耶穌的身分。聖經裡記載,有人曾認為耶穌是先知以利亞顯現;近代知名聖詩的歌詞則告訴我們耶穌是我們的「恩友」。但事實上在新約中,「主」才是最多次出現對耶穌的稱謂。
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中,路加也多次使用「主」來稱呼耶穌。對路加寫作的原初讀者提阿非羅而言,這是非常大的挑戰。因為在希臘羅馬時代,提阿非羅作為一位軍官,他的「主」是凱撒。「耶穌是主」對提阿非羅而言,具有相當的顛覆性。路加透過他的寫作,向提阿非羅的世界觀提出挑戰:耶穌在羅馬的帝國意識之外,設立了自己的王國;跟隨耶穌的人,必須決定是要跟隨耶穌的價值觀,還是地上的帝國價值觀。
教會論──耶穌的群體
路加的寫作中有相當篇幅,都與耶穌基督的使命以及教會有密切的關係。現代基督教群體的做事方式、倫理實踐、對教會的定義也許可能脫離耶穌,但教會本身永遠不可能脫離耶穌基督。
曾思瀚引用了使徒行傳四處經文來展現路加筆下的教會論。其中一段是在使徒行傳第二章42~47節,有關「擘餅」的經文。過去許多人都將擘餅視為禮儀,是一件特別進行、為要紀念主的事情。但在初代教會,擘餅是每天吃飯都要做的事情。可能是日常的吃飯時間,透過一頓飯來服事身邊有需要的人。它意味遵行主話語,也意味著透過幫助人,使人真正看見神所賜的生命本質。「紀念主」在初代教會其實存在於日常生活裡面。
終末論──跨文化事工更能展現終末性
在聖經裡面,我們可以透過上帝在某些特並時期的獨特作為,看見指向歷史終點的終末觀。而路加在使徒行傳中,有多段寫作都指向終末。在使徒行傳第一章7~8節,我們可以發現聖靈的降臨,就指向了終末,並且在等待終末的這條歷史軸線上,我們的終極使命就是持續不斷的為主作見證。也就是說,宣教是終末的印證。
對於這段經文很多人有不同詮釋,甚至在華人教會中,容易強調宣教要從自己的教會開始。但透過使徒行傳第十到十一章的哥尼流事件,可以發現上帝甚至「強迫」彼得,要開始跨文化的宣教事工,透過很特別的方式肯定外邦人的身分。這段經文中,路加的寫作帶出非常重要的終末信息,那就是宣教不是一種理念或教導,而是一種典範。跨文化宣教無法自然而然發生,他是一種刻意的行動。當我們經歷了、體驗了,我們也能得著信心相信之後將要經歷的。
https://shop.campus.org.tw/ReadingBanqu…/18.9-10/Report.htm…
教會的定義 在 有仇必記- 何志光頻道 Ho C K Jonath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香港本土力量 Hong Kong Localism Power
Facebook : http://www.facebook.com/HongKongLocalismPower
教會的定義 在 是對以色列人講的,要他們預備心等候那將要到來的天國。但是 ... 的推薦與評價
「教會」的定義「教會」是什麼? 「教會」這個詞在舊約裡面從來沒有出現過,正像舊約裡面很少講「上帝的國」這個詞,但是隱藏著這個意義的經文多的不得了。 ... <看更多>
教會的定義 在 傳真-3-教會的定義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磐石與神的 教會 耶穌說:我要把我的 教會 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 參考:馬太福音16:18 )。那磐石就是基督(哥林多前書10:4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