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聚專訪【山與山之間:38年唐山老書店】
文、攝:李囿蓁
台灣有句諺語:「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 描述先民從中國渡黑水溝來台的緊張心情。即使樹高千丈,離鄉背井的人對故土永遠是心心念念。
山一程,水一程
所謂「唐山」,對於廣東丶福建赴南洋的華僑而言指的就是對岸故鄕。在台北公館也有座「唐山」- 一家屹立近四十年的老書店,書店名字多少跟老闆陳隆昊的身世有關。陳隆昊本是客家人,籍貫五華。據說台灣的客家人都曉得《客家本色》這首歌,歌詞的第一句正是「唐山過台灣」,「我們祖先就是從唐山來的嘛。」
在新竹關西長大,當地居民以客家族群為主,「每當出去大城市,我就意識到自己是少數族群。」陳隆昊回憶道。從最早的原住民,到後來陸續遷台的Holo人(香港又稱鶴佬,台灣至今對正規漢字名稱未有共識)、客家人、外省人,台灣作為一個多元族群國家,至今相關問題依然非常複雜。也就是這樣的成長環境使他從小對「身份」以及「文化差異」等概念特別敏感,「之後讀人類學都是這個原因。」
夜深點孤燈
直至小學畢業,陳隆昊離開自己長大的小鎮,隻身到新埔升中學。身邊沒有家人,新朋友也尚未交上,他每天過得十分孤單。某天機緣巧合下走進一家書店,用整個星期的吃飯錢買了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密史》,不眠不休地讀了兩天,「然後我得了一個結論,沒有朋友又如何?最好的朋友在這裡(書)。」自此陳隆昊與書結緣,當時書還只是逃離現實的出口,他全然不知日後自己會辦起書店來。
到了大學,陳隆昊根據興趣選讀人類學。「班上有28個女生,只有5個男生,那時候的我是一個快樂的年輕人。」他笑道。被選為班代表的他負責幫同學買教科書,卻發現很難買到。「因為那時候是理工科的天下,文科書不好買,自己又很喜歡書,我就想不如之後自己開書店算了。」
風一更,雪一更
在家人的支持下,陳隆昊先在1982年成立唐山出版社,兩年後門市(亦即唐山書店)開幕。彼時台灣還處於戒嚴時期,書店生意卻蒸蒸日上。「它(政府)也不是説會把你抓去殺掉,但就要小心説話。所以那時候的大學生靜靜認真讀書,然後申請出國,出去就管不著你了。」向來政治環境愈是封閉,人們愈是渴望追求知識。「有些書是愈禁愈想看。而且老實說,在那個時候知識的唯一來源就是書。現在可以上網,那個年代沒有。」佔據了人文社會科學這個藍海市場,加上大膽販售盜版書,「大家都跑來唐山,數錢數到手都軟了。」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店內的「禁書」還是不時會被警備總部派人沒收。「當時戒嚴已經到尾,慢慢不那麼嚴格了。他們(警備總部)也還文明,還會給你一張沒收書單。」陳隆昊打趣說:「要是有留著那堆沒收單,現在放上網拍賣說不定能賺好幾萬。」對於人家說他賣禁書的舉動勇敢,他自覺不是,只是從小與這樣的政府共生,懂得審時度勢罷了。「香港現在的(書業)才真的勇敢。」他說道。的確,相對在戒嚴令下長大的陳隆昊,香港人對共產黨是缺乏認識的,而香港的「戒嚴時期」才剛剛開始。
現時在香港能夠感受政治紅線愈收愈窄,卻看不見一條明確的界線。大家只能在模糊地帶內小心翼翼地進行自我審查,國安法下人人自危。陳隆昊回應:「你們現在的狀態,我完全可以感同身受。現在的香港我在五十年前就經歷過。」而當年其中一個對付白色恐佈的辦法,就是改書名或作者名。「比如作者是『向達』,就改成『向逵』。以假亂真丶以真亂假,哈哈哈。」
且向遠山行
基於種種原因,在這個年頭營運一家書店實屬不易。陳隆昊坦言:「現在全世界的獨立書店都陷入一個困境,若不跟數位結合,實體(店)的話賣什麼書也不好賣啦。」他解釋,除了電子書的遂漸普及,網路書店也對實體書店造成一定壓力。現時台灣國內最大的網路書店博客來與連鎖超商7-Eleven有合作關係,所以價格可以壓得很低很低。但一般獨立書店要承擔運費部分,網路販售變相是增加成本,所以要轉型還是有一定困難。
即使如此,台灣近年的獨立書店仍如雨後春荀紛紛冒出,對此陳隆昊心裡是佩服又擔心。「年輕人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但我擔心的是他們要如何在這個環境撐起來。」作為「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的前理事長,他表示很樂意與同行分享自己的經驗,一起尋找出路。「做任何事情永遠都會遇到挑戰,你一停下來就很容易被(別人)超過。」
由戒嚴時期到肺炎疫情,陳隆昊歷盡風雨飄搖的日子,卻從未想過放棄書店。「一是要夠喜歡,二是要有毅力,才會一直堅持下去。」他笑說,自己連退休的念頭也沒有,大概會工作到不能工作為止,死也會死在店裡。看來經過這麼多年,此唐山早已代替彼唐山,成為了他的根。
唐山書店/唐山出版社
門市地址|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333巷9號B1(地下室)
電話|+886 2-2363-3072
營業時間|平日 09:00~21:30丶假日 12:00~21:30
網路書店|https://tonsanbookstore.cyberbiz.co/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偽小編被爸媽從淡水領回家,所以,蒐集土地公的原地小旅行,就順便擴大地圖,把爸媽騙去看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啊。當然,我們要去的十八王公廟並不奇怪,這是北部重要的民間信仰場所,從信仰成型的形式來看,屬於「有應公」一類的陰廟,以祭祀亡者為主。練美雪(2013)的《#新北市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傳說研究》有完整...
文化 大學 地下室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別想擺脫書:書永遠不死》艾柯&卡里埃爾對談錄
* 這是一個對談。
對談雙方艾柯&卡里埃爾,一位是百科全書式學者、作家,另一位是傑出的編劇,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得主。
他們都是愛書人、藏書家,海闊天空聊談由書延伸的種種話題。
詩人海涅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在他們開始燒書的地方,他們最終會燒人。
書,永遠不該死去。
⋯⋯⋯⋯⋯⋯
卡里埃爾: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趨向:收藏技術竭力淘汰的東西。
我有個比利時朋友是電影編劇,他在地下室放了十八台電腦,就為了可以看從前的影片!
所有這一切都說明,沒有什麼比永久性載體更曇花一現。我們還能讀一本五個世紀以前印刷的書,卻無法看一張只不過數年以前的電子錄影帶或LCD老光盤。
除非把舊電腦都留在地下室。
卡里埃爾:真正令我震驚的,在於當下的完全消失。我們從未如此著魔於仿古風尚。過去在全速追趕著我們,很快我們就要服從前一季度的時尚。
未來永遠不確定,當下卻漸漸在縮短和退避。
艾柯:現在的消失,不僅因為從前持續三十年的時尚如今只持續三天。這同樣與我們講到的事物的過時有關。從前,你花幾個月時間學騎自行車,一旦學會,這就成了一件終生有效的家當。如今,你花兩星期學用一個新的電腦程序,等你漸漸能操作時,更新的程序又出現了,你不同意也不行,手機軟體會強制更新。
因此,問題不是集體記憶的喪失。在我看來,這更像是當下的不穩定。我們不再活在一個平和的現在之中,我們只是沒完沒了地為未來努力做準備。
卡里埃爾:我們處於運動、變化、更新和轉瞬即逝之中,矛盾的是,正如剛才所說的,我們的時代卻是一個越來越長壽的時代。
我們的祖父母的一生顯然要比我們的短暫,但他們始終處於恆久的現在之中。
我叔叔的祖父從前是個鄉下業主,他在每年的1月1日為來年整理賬目。前一年的賬目基本預示了下一年的狀況。什麼也沒有改變。
03
艾柯:記憶具有雙重用途——無論個人的記憶,還是集體的記憶(即文化)——一是保存某些數據,二是讓那些沒用並有可能充塞我們腦袋的資訊沈於遺忘。
一種文化若不懂得過濾過去幾個世紀的遺產,就會讓人想到博爾赫斯在《博聞強記的福內斯》中的人物福內斯,那個能記住一切的記憶專家。
但這恰恰與文化背道而馳。文化,是所有從此消失的書和其他物件的墓園。
卡里埃爾:如果借助在網上搜尋的資料,我們在邏輯上必須覈實這些訊息的可靠性。網絡工具讓我們方便地找到一切假訊息,真實的和不真實的,但事實上也讓我們陷入某種極端的困惑之中。我想,有關安貝托·艾柯的網上訊息一定充滿謬誤,至少充滿不確定性。
艾柯:當某某研究院的某先生出版克萊蒙梭或柏拉圖研究著作時,我們應該相信,他提供的資料確切可靠,因為他一生都在圖書館裡覈實這些來源。然而今天,某先生很有可能從網絡獲取資料,一切都變得不可靠。說實話,這一切早在網絡之前就已存在。個人記憶和集體記憶,本來都不是過往事件的真實寫照,它們只是重構。
05
卡里埃爾:你和我一樣知道,國家主義的約束在何種程度上歪曲了我們對某些事件的看法。直至今日,歷史學家們還常常屈服於本國公開或隱秘的意識形態……阿塔蒂爾克命人改寫土耳其歷史,聲稱早在羅馬時代,土耳其人在羅馬人入侵以前就在土耳其生活了幾個世紀。
諸如此類的事情處處都有……我們即便想覈實,又上哪裡覈實呢?
我們一般認為,土耳其人事實上來自中亞細亞,而現今土耳其的最早居民沒有留下任何書寫遺跡。怎麼辦?
06
艾柯:如果記憶像一張軟體,人到五十歲就會得阿爾茨海默症。遠離阿爾茨海默症或其他各種老年痴呆的方法,就在於持續不斷地學習,比如每天早起背一首詩,做各種智力練習,甚至字謎或者變位構詞遊戲。
我們這一代人在中學還必須背誦詩歌。但接下來的幾代人越來越少這麼做。熟記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訓練記憶力和智力。今天,我們在某種意義上已經不是非得這麼做不可,但我們恰恰要強迫自己進行這種日常練習,否則就有過早患老年痴呆症的危險。
卡里埃爾:我恰好還記得一句引文——我的記憶剛剛夠用——「我還記得一個擁有非凡記憶力的人,但我忘了他都記住些什麼。」也就是說,我只能記住遺忘。這樣一來,我想我們的交流有助於區分法文中的「知識」(savoir)和「認識」(connaissance)。
知識塞滿我們的腦袋,卻不總是有用。認識則是把一種知識轉化為生活經驗。
07
卡里埃爾:我們的歷史書的書寫往往從民族主義傾向出發,從短期利益出發,從這兒那兒感受到的意識形態的選擇出發。
任何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歷史都不是清白無辜的。丹東本是19世紀法國那些歷史學家們的偉人,到處可見丹東像和丹東街。後來他失寵了,被證明墮落了,廉潔的羅伯斯庇重新獲得青睞,受到阿爾貝·馬蒂埃等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的大力支持。於是在法國的某些左派社區有了幾條羅伯斯庇爾街,在蒙特伊–蘇–布瓦甚至有了一個羅伯斯庇爾地鐵站。
明天又會是誰?又會有什麼動靜?
08
卡里埃爾:我們全都受著過濾的教育,這種過濾早在我們之前就已完成。正如你所說,這是一切文化的本質。不過,我們不該禁止對這樣的過濾發出質疑,事實上我們也不缺乏這類質疑。舉個例子。在我看來,除了蘭波和波特萊爾以外,最偉大的法蘭西詩人均默默無聞。他們是17世紀初的巴洛克詩人們,布瓦洛和其他古典詩人曾對他們施加了致命的打擊。他們的名字是讓·德·拉塞佩德、讓–巴普蒂斯特·夏西涅、克洛德·霍皮、皮埃爾·德·馬爾波夫。我有時會背誦他們的詩,但這些詩人的作品只有古本,也就是他們在世時的版本,非常罕見,極其昂貴。這些詩幾乎沒有再版。我堅信他們屬於最偉大的法蘭西詩人之列,遠遠超過拉馬丁、繆塞,儘管後兩位的作品作為法語詩歌典範而暢銷不衰。
09
卡里埃爾:偉大的俄羅斯小說家們相互通信,甚至和他們的法國同行保持書信往來,比如屠格涅夫和福樓拜。一個作家若想避免被過濾,那麼他最好聯合、參與某個小群體,而不要保持孤立。
艾柯:莎士比亞之謎在於,人們不能明白,為何單單一個演員就能創造出如此天才的作品。有人甚至推想,莎士比亞的戲劇可能出自培根之手。但是不對。莎士比亞並非孤單一人。他生活在文大學者圈中,和其他伊麗莎白時代的詩人們保持密切往來。
10
卡里埃爾:在古老的文化傳統裡並不存在對偉大創作者的膜拜。不計其數技藝超凡的古代匠人進行創作,卻從未在他們的作品上署名。他們從不把自己視為、也從不被人視為藝術家。
艾柯:他們也沒有創新的概念,這是西方的標誌。在某些文化傳統裏,「藝術家」(artists)的野心只是極為忠實地重複同一種裝飾圖案,並把前輩教下的技藝再傳給學生。他們的藝術即便有變化和差異,我們也察覺不到。
11
卡里埃爾:佛里茲.朗還為人所知,至少電影愛好者們記得他的《殺手M》。但其他幾位呢?過濾,正無情、無影地全面實施,甚至電影學校也一樣,這由學生們來決定。突然,某位「被過濾的」導演重新現身。因為他的某部電影在這裡或那裡放映,並造成轟動。因為新出了一本關於他的書。但這總是極其罕見的。
我們幾乎可以說,電影一旦開始走進歷史,也就走進遺忘。
卡里埃爾:突然之間,活力不再,導演老去,演員也是,作品被不斷重複,某種精髓的東西正在喪失。義大利電影一去不復返,儘管它曾經在世界電影名列前茅。
這讓我們笑、讓我們顫抖的三十年,如今還留下什麼?
費里尼始終讓我心醉神迷。安東尼奧尼一直讓我心懷敬佩。你看過他最後的電影短片《米開朗基羅的凝視》嗎?這是有史以來最美的一部電影!安東尼奧尼在2000年拍攝了這個不到十五分鐘的短片,片中沒有任何對白,他有生以來第一回把自己拍進電影。我們看見他獨自一人走進羅馬的聖·皮埃爾·奧里安教堂。他緩緩走向教皇尤里烏斯二世的墳墓,整部電影就是一個沒有對白的對話,是安東尼奧尼和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像的相互凝視。我們一直在探討的問題——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自我展示和言論表達的瘋狂,毫無來由的焦慮躁動——全被否決在影片的沈默和導演的凝視之中。
12
卡里埃爾:如今唯一還保持手寫的東西————是醫生的藥方。手寫信消失將造成一整個行業的消失。
筆跡學,代人寫信,手稿收藏者和商人……使用電腦讓我懷念草稿,尤其那些對話場景的手稿。我懷念塗抹的槓子,刪改的字句,最初的混亂,向各個方向發射的箭頭,它們標誌著生活、運動和依然困惑的探索。
13
卡里埃爾:在那些艱難的歲月裏,書籍處處輕易地得到傳播,它是一種挽救文化的工具,正如在古羅馬帝國末期,有些知識份子隱退到修道院裡,抄寫一切他們可以從正在衰敗的文明中輓救出來的東西,他們感覺到它將要分崩離析。
這種現象發生在所有文明陷入危難的時代。
可惜的是,沒人採取這一方法來挽救電影。你知道在美國出版的一本書嗎?書名很漂亮,叫《消失的電影攝影集》。那些電影只剩幾張劇照,我們必須從這些劇照出發,重新建構電影本身。這有點兒像那個伊朗書籍裝訂師。不僅如此。把電影改編成小說,就是說把電影提煉成帶插圖的書,這種做法早已存在,可以追溯到默片時代。這種改編自電影的書有一部分保存了下來,而電影本身卻早已消失。
書比電影更長久,儘管書的靈感來自電影。這麼說來,電影也有考古學。
14
艾柯:從那以後,這本書每次重新出現在拍賣目錄裏,我都會去查看,書價再也沒有回落過。這樣的價格,讓書再也不可能落入真正的收藏者手中。
卡里埃爾:它成了一件金融產品,一件商品,這很可悲。收藏家,也就是真正愛書的人,往往都不是特別有錢。書一旦變成可以賺錢的物品,貼上「投資」的標籤,有些東西就丟失掉了。
艾柯:必須強調一點,古籍已不可避免地走在消亡的路上。我要是擁有一件珠寶珍品,或甚至一幅拉斐爾的畫,在我死後我的家人會賣掉它。但我若收藏書,一般會在遺囑上註明,既然我花了一輩子把它們收集在一起,也就不希望它們將來被拆散。這樣一來,這些書要麼只能捐給某個公共機構,要麼通過佳士得拍賣行賣給一家大圖書館,一般會是美國圖書館。從此,這些書就永遠地從市場上消失了。在每任擁有者去世的時候,鑽石都會回歸市場。至於印刷初期珍本,從此只能在波士頓圖書館的館藏書目上看到。
艾柯:永遠也不可能。因此,除了所謂的投資者造成的破壞以外,每一冊古籍都變得越來越稀罕,也必然地越來越昂貴。至於年輕一代,我不認為他們喪失了對珍本的愛好,我倒是懷疑他們是否曾經具備這種愛好,既然古籍的價格總是遠遠超過年輕人的購買能力。話說回來,一個人若真的感興趣,也不一定非要花很多錢才能成為收藏家。
15
卡里埃爾:愚昧往往接近謬誤。
對愚昧的興趣促使我關注虛假的研究。這兩條道路完全被傳統教育所忽略。每個時代既有其真理的一面,也有眾所周知的愚蠢的一面,極大的愚蠢,然而傳統教育只負責教授和傳播真理。
從某種程度而言,愚昧被過濾了。是的,確實有「政治上正確」和「理智上正確」之分。換言之,有一種所謂的好的思考方式,不管我們願不願意。
艾柯:虛假並不一定是愚蠢或弱智的表達方式。虛假就是一次謬誤。違心地行事,就是言與知相悖。
人們一直都在真誠地犯錯。
謬誤橫貫人類的歷史,這不算壞事,否則我們就成了神.....托勒密真的相信地球靜止不動。在托勒密身上絲毫沒有弄虛作假的成分,隔著歷史來看,這只是一個謬誤的知識罷了。
卡里埃爾:我有很多年沒回到這些問題上了。但我再次感到震驚,研究愚蠢問題是如此讓人興奮。
不僅因為愚蠢引出書的神聖化問題,還因為愚蠢讓我們認識到,我們中的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說出類似蠢話。我們總是處於說傻話的邊緣。
我再讀一句夏多布里昂的話,他評論自己一點都不喜歡的拿破侖:「其實,他就是一個戰爭大贏家,除此之外,任何將軍都比他能幹。」
艾柯:當我們決定談論愚蠢,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們在向人類這一半天才、半愚昧的造物致敬。
而當我們漸漸臨近死亡——正如咱倆的現狀——我們開始覺得愚蠢勝過美德。
卡里埃爾:在研究愚蠢問題時,我們發現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們自己是傻瓜。顯然,我們不可能把別人當成傻瓜自己卻不受懲罰。
我們最終會意識到,別人的愚蠢恰如一面鏡子朝我們張開。
一面永久、精準、忠實的鏡子。
卡里埃爾:我們的精神都有些狂熱。我們收藏的書全都見證了我們的想像令人眩暈的程度。一邊是不著邊際的妄想和瘋狂,另一邊是愚蠢,想要區分這兩者尤其困難。
艾柯:我們可以強調文明的各種進步,這些進步極為顯著,並且涉及在傳統中毫不相干的各個社會範疇。但與此同時,愚蠢也越來越多。
從前的農民不說話,並不是因為他們愚蠢。受過教育也不一定意味著智慧。
不。今天有這麼多人渴望被人聽見,致命的是,他們只被人聽見了他們自己的愚蠢。
從前的愚蠢沒有爆發,不為人所知,今天的愚蠢卻肆意橫行。
16
艾柯:我承認,我直到四十歲才讀了《戰爭與和平》。但我在閱讀以前就瞭解這部小說的精髓。你剛才提到《摩訶婆羅多》:我從沒讀過,雖然我收藏了三種語言的三個版本。誰從頭到尾讀過《一千零一夜》?誰真正讀過《愛經》?
但人人都在談論它,有一些還加以實踐。這個世界上充滿我們沒讀過卻幾乎無所不知的書。
問題因此在於,我們是怎麼知道這些書的?巴亞爾說他從沒讀過喬依斯的《尤利西斯》,但他打算向學生們講解這部小說。
卡里埃爾:說到我們書架上那些沒有讀過並且永遠不會去讀的書,很可能每個人心裡都有這樣的想法:我只是暫時把它們放在一旁,我和這些書有個約會,不過是在以後—很久以後,甚至來生。
有些垂死的人感到自己大限已到卻尚未讀過普魯斯特,這樣的哀嘆實在讓人受不了。
艾柯:當有人問我是否讀過這本或那本書時,我出於謹慎總是這麼回答:「您知道,我不讀書,我寫書。」這樣一來,所有人都會閉嘴。但有時還會有人堅持不懈地提問。「您讀過薩克雷的小說《名利場》嗎?」我最終屈服了。連續三次我試著讀這本小說,每次都半途而廢。
—-文章來自於本書部分摘錄
文化 大學 地下室 在 林易瑩 台南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7月27日(二)起,全國調降為二級警戒🔴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2021年7月27日起至8月9日,將三級警戒調降至#二級警戒。
📌通案性原則
1. 除飲食外,外出全程配戴口罩。
2. 確實執行實聯制登記措施。
3. 保持社交安全距離。
4. 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人流控管或總量管制:室內空間至少1.5米/人(2.25平方米/人),室外空間至少1米/人(1平方米/人)。
5. 集會活動人數上限:室內50人,室外100人,若超額則提防疫計畫。
6. 餐飲內用原則依照衛福部規定處理。
🟥婚宴、公祭可開放:
1. 開放公祭、民眾進塔祭拜:
-室內最多室內50人、室外100人。
-公祭採代表制,入座須採梅花座。
-落實「實聯制」、體溫量測、消毒,,為持社交距離,全程配戴口罩,並禁止飲食。
-請行政機關首長及民意代表配合,不參加公祭、普渡。
-納骨塔辦理中元普渡,若無法落實人流管制規定,建議由管理單位自行辦理,但不對外開放民眾參與。
2. 婚宴遵守每一隔間室內50人、室外100人上限,並遵守餐飲指引不得逐桌敬酒。
⛔仍須關閉之場所:
1. 休閒娛樂場所:歌廳、舞廳、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廊)、錄影節目帶播映場所(MTV)、視聽歌唱場所(KTV)、理容院(觀光理髮、視聽理容)、遊藝場所、電子遊戲場、資訊休閒場所、休閒麻將館、桌遊場所及其他類似場所。
2. 教育學習等場域:社區大學(開放受理秋季班報名,實體課程不開放)、樂齡學習中心、K書中心、游泳池等其他類似場所。
各行業管制措施
#戶外空間
🌳休閒農場、森林遊樂區及步道、遊樂風景區、國家公園文化園區
1.休閒農場內附設的釣魚場/釣蝦場開放。
2.山屋營地暫不開放。⛔
3.無法全程配戴口罩的水域活動(海邊、沙灘、水域設施)不開放。⛔(但單人水域活動,不接觸、不頻繁接觸,可開放。)
🌲植物園
1.預約制。
2.禁止飲食。⛔
3.室內展示場館不開放。⛔
🚢第一類漁港垂釣區娛樂漁業漁船
1.開放漁港垂釣、單出入口管制。
2.開放漁船載客出海觀光。
#室內展覽
🏛美術館、博物館、科博館。
1.單一出入口管制,以預約為優先。
2.語音導覽、穿戴式、體驗型與互動式器材設備不開放。⛔
3.不接受50人以上團客預約觀展。⛔
💼商業展覽或會議
開放,比照通案性原則辦理。
📚圖書館
以人流管制、維持社交距離等方式,適度開放部分區域。
🎥表演場館、劇組拍攝
1.演出人員、劇組人員-如附3至7天內陰性證明,正式表演時得脫下口罩演出。
2.觀眾-不設搖滾區,固定座位,採間隔座或梅花座,舞台與座席最前端間隔至少3公尺。
#運動類
🏃♀運動場館
1.開放室內外運動場館(如保齡球館、撞球場等)。
2.團體運動及競賽之開放(依運動場館防疫指引辦理)
🏆高中以下學校運動團隊訓練
1.工作人員(教練、防護員等)首次訓練如未施打疫苗或疫苗接踵未滿14天者,需有3日內快篩或核酸檢驗陰性證明,且每3-7天定期篩檢。
2.全程配戴口罩,固定人員(禁止跨校),人數管制(室內20人、室外40人上限)。
3.不開放住宿。⛔
#教育場域
👶🏽幼兒園、托嬰中心(非固定座位)
1.開放條件:教師及工作人員疫苗施打率達80%,未施打疫苗或疫苗接種未達14天者,需有3日內快篩或核酸檢驗陰性證明,且每3-7天定期篩檢。
2.無窗、無法保持通風之室內空間(如地下室)不開放。⛔
🎒課照中心、補習班(固定座位)
1.開放條件:未施打疫苗或疫苗接種未達14天者,需有3日內快篩或核酸檢驗陰性證明,且每3-7天定期篩檢。
2.無窗、無法保持通風之室內空間(如地下室)不開放。⛔
🏫高中以下暑期教學活動
1.開放條件:未施打疫苗或疫苗接種未達14天者,需有3日內快篩或核酸檢驗陰性證明,且每3-7天定期篩檢。
2.開放靜態、校內、室內、固定座位(崗位)、固定成員之教學活動。
#交通
🚝台鐵、高鐵
1.公共空間(大廳、車廂、候車區)除用餐區外,不開放飲食。⛔
2.採間隔座(上限七成)。
#民俗宗教
⛪宗教場所
如需住宿,以「1人1室」為原則,同住家人可多人同室。
宗教集會活動(禮拜、彌撒、誦經、禪修等)
1.固定座位,採梅花座。
2.中元普渡相關活動(放水燈、中元祭、義民節等)皆須保持社交距離及遵守集會活動人數限制。
🙏酬神演出
1.演出人員:如有3-7日快篩陰性證明,正式表演時得脫下口罩演出。
2.觀眾:禁止飲食,非固定座位,舞台與座席最前端間隔至少3公尺。
#其他
🧳旅行業
開放50人以下旅行團:遊覽車需間隔座(大車上限坐20人)、麥克風需清消後始得提供下一個人使用。
🧸娃娃機業
須有專人於營業時間管理者開放,縮小出入口,以實施實聯制、加強機台清消、人流管制。
💆🏿♀美容美體業、按摩業、民俗調理業
1.預約制,民俗調理業者須檢附技能證明。
2.禁止密閉空間、定期清消且接待下一位客人須時間區隔。
3.須拿下口罩進行的項目(如臉部美容/按摩、紋身等)不開放。⛔
💪💪請大家持續維持個人防疫措施,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守護彼此的健康。-
文化 大學 地下室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偽小編被爸媽從淡水領回家,所以,蒐集土地公的原地小旅行,就順便擴大地圖,把爸媽騙去看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啊。當然,我們要去的十八王公廟並不奇怪,這是北部重要的民間信仰場所,從信仰成型的形式來看,屬於「有應公」一類的陰廟,以祭祀亡者為主。練美雪(2013)的《#新北市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傳說研究》有完整的考究與紀錄,我們稍後再談。
.
▓ #十八王公廟的舊時記憶
.
到了十八王公。對,我就是想要來拍神秘可怕的「犬塚」(其實應該就是一個合葬的無主墳),但大廟新建,少了風味。三十多年前,我姑姑商人本色,偶而帶我來此,王公廟是要晚上祭拜,所以廟前橋下熱熱鬧鬧地聚集成夜市,肉粽是一絕。兒時膽小不敢入地下室墳穴,現在墳穴已移往平地,略失神聖感。
.
回到肉粽。廟旁一排小攤販仍有販售。爸爸說:「要吃林家的肉粽,什麼都沒包的那種,小小顆的那種,一個阿姨賣的,才夠懷念」。這家肉粽攤販,居然還在,阿姨已經變成老嬤,粽子依然是舊時的味道。
.
▓ #十八王公探源
.
大家對於十七具水流屍與一隻殉葬義犬的故事應該不陌生,這也是大眾傳播最盛的源起。不過,根據練美雪的研究,十八王公的傳說多由口耳,而版本也不一定。她從新聞媒體、《練氏祖譜》、《石門鄉誌》等文本與地方人士訪談,逐步分析推敲出十八王公的真正樣貌。
.
在文獻中,我看見一個有趣的有應公分類:野墓、水流、戰亡、成仁、殉職、車禍、田頭、囝仔、女娘、外人、發財、畜牲、縹緲等13類型(黃文博,1991,轉引自練美雪)。可以作為日後我們蒐集有應公的準則。所以十八王公廟供奉義犬算是畜牲有應公,似乎也不被列入因安撫流水屍的水流有應公。
.
▓ #十八王公與台灣發展
.
收埋無主水流屍是台灣的移民傳統,最初十八王公只是地方一個埋葬流水屍與狗的無主墳。因靈驗而聲名傳開,在70年代後香火極盛,80年代聚集攤販蔚為問題,甚至,還因為靈驗而形成宗教行為與社會風氣上的「功利主義」討論。而後往地方文化特色的轉向,可以說是台灣從經濟本土性轉向文化本土性的象徵(林富士,1995;練美雪,2013)。
.
▓ #十八王公的故事版本
.
練美雪(2013)這本論文,可謂是十八王公的民俗學,有機會一定要去下載閱讀,寫得極好,資料完備。她總共搜得39個十八王公的故事版本,其間互有脈絡,並非眾說紛紜(這個就跟網路上談得非常不一樣),有「#漁民罹難說」、「#宗親罹難說」、「#鉅紳罹難說」、「#義士罹難說」、「#商人罹難說」。這些故事各自呼應著「漁業」、「移民」、「反共」、「商業」的文化邏輯,有著類似的敘事主軸,但在詮釋時得以各取所需。
.
▓ #各種故事所以各種靈驗
.
也因為上述故事的文化邏輯,十八王公沿此發展出不同的靈驗現象,與不同的群體、場域、事件相關聯。當然,靈驗故事是信仰的重要實踐,靈驗的有效性與敘事性,會反饋加強神威,也形成規範,例如我小時候就常被警告「拜十八王公要還願,不然會遭受厄運」。
.
相關的靈驗傳說有:
.
1. #守護系列:地方守護神、練氏家族守護神、漁民守護神;
.
2. #風塵系列:庇佑風塵女子、後演變庇佑演藝人員、庇佑百貨從業人員;
.
3. #盜賭系列:庇佑盜賭者、庇佑黑道兄弟;
.
4. #商賈系列:庇佑商人;
.
相信大家,一定聽過上面所有的十八王公靈驗傳說,其他還有「拜香菸」、「要夜間參拜」等,原本我也是聽聽笑笑,但經練美雪(2013)整理後,才驚覺這樣的「有求必應」,背後有鮮明、清楚、豐富的脈絡。
.
▓ #台灣狗神信仰
.
十八王公最重要的一個信仰特色,就是「狗神」。對於義犬的描繪,共有五種,包含「#殉死船上」、「#跳入墓中合葬」、「#墳前殉死在合葬」、「#投海殉主」、「#無殉死情節」。整個十八王公的故事,因為「狗」的角色,而轉換了無主孤墳陰暗的氣質,更顯得信仰帶了些正向忠義。(練美雪,2013)
.
從小我就在想,這隻狗到底是十八王公的本體?還是吉祥物?練美雪也幫我們查完了!可以分為「#作為十七人神的同伴」、「#作為十八王公整體的代表」、「#作為十七人神的部將」、「#作為一個獨立的狗神」,狗的地位與象徵,隨著神威與靈驗而轉變。近年,信仰「規劃」有轉向以「狗」為中心的企圖,但似乎沒有很大的認同效果。
.
▓ #閱讀十八王公廟傳說
.
從一趟北海岸十八王公小旅行,不小心讓我看到這本好論文,從自己的練氏家族展開追尋,勘查有應公信仰,貫穿十八王公的整體資料,呼應台灣社會環境變遷,文筆詳實流暢。而且原來已經出版成《#十八王公廟傳說》(2014),我讀到半夜久久不能自己啊~
|
📚 #參考文獻
.
1. 林富士(1995)。孤魂與鬼雄的世界: 北臺灣的厲鬼信仰。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2. 練美雪(2013)。新北市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傳說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文化 大學 地下室 在 王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鬼故事(文化大學):https://reurl.cc/O1pNR7
訂閱王狗的頻道 → https://goo.gl/aY99Gc ←
王狗的facebook → https://goo.gl/KKQAY5 ←
王狗的instagram→ https://goo.gl/pJDhjb ←

文化 大學 地下室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碧娜,首爾天空下」介紹
訪問主編:邱靖絨
內容簡介:
小說故事場景在首爾,約十八歲的韓國女孩碧娜,出身貧寒,離開海邊小村故鄉到首爾讀大學,為了籌生活費到處打工,住在貧民區一間半地下室的房間,省吃儉用。首爾這個大城市令她害怕也訝異,她喜歡在街上走、搭公車、地鐵,擠在人群中,觀察周遭行人,想像他們的生活和夢想。有一天,經由書店打工男孩的介紹,碧娜到莎樂美的家為她說故事,以賺取生活費。莎樂美是年近四十的孤獨女子,全身癱瘓,疾病漸漸蔓延全身,但經濟無虞。她不只雇用貼身護士照顧起居,也雇用碧娜為她說故事。整本書正是由碧娜敘述的數個故事串聯起,而碧娜自己的生活也交疊其中,無法自拔了……。
作者簡介:勒.克萊喬 (J.M.G. Le Clezio)
1940年生於法國尼斯。一生獲獎無數,二十三歲時,即以第一部小說《訴訟筆錄》榮獲法國四大文學獎之一的「賀那多獎」。1980年,再以《沙漠》一書獲頒法蘭西學院「保羅.莫杭大獎」。1994年,法國《閱讀雜誌》舉辦讀者票選「最喜愛的作家」,克萊喬榮膺榜首。1998年,他又獲頒「摩納哥皮耶王子文學獎」,以表彰他在文壇上卓越的創作成就。2008年,克萊喬更進一步榮獲文壇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文學之路攀上顛峰。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對勒.克萊喬的推崇:「將多元化、人性和冒險精神融入創作……探索西方主流文明之外的生活模式和人性。」
克萊喬至今出版了四十本以上的小說、短篇小說、散文集等。作品多以漂泊不定的邊緣人物為主角,這些人物的存在,以一連串的遷徙建構起來,漂泊則是他們自由的標記。他的作品也常反映出他對原始部落、消逝的古老文化的關注,探索主流文明下所掩蓋的人性。著作豐富,包括《金魚》、《偶遇》、《飢餓間奏曲》、《沙漠》、《漂泊的星》等,不只暢銷於法國,也受到廣大國際讀者的迴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