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文社與《台灣文學》略考》
發行日據時代代表性文學雜誌《台灣文學》的啟文社,是由張文環、陳逸松、王井泉以及中山侑等人於1941年5月共組的出版社。由於不滿日本皇民作家西川滿主編的《文藝台灣》,於是於1941年5月27日創辦了《台灣文學》。
舊址位於太平町3丁目28番地的啟文社,比對之後,非常意外地發現竟然與蔣渭水大安醫院同址!當年的大安醫院一共同時有三個門面,舊址對應了延平北路二段上的義美延平門市(29號與31號)、行冊(33號)與廣隆進菁仔行(35號)。
《臺灣文學》為季刊形式的雜誌,共發行了10期10冊。發行資金由王井泉、陳逸松、張清港援助,主要主編為張文環,中部地區由《臺灣文藝》發行人張星建負責、南部地區由鹽分地帶詩人吳新榮負責;從創刊號至1942年7月11日的第2卷第3號由蔣渭川的日光堂書局代理,之後轉由現址約於延平北路一段62號,舊址位於上奎府町2丁目24番地的清水書店代理販售。隔年1943年7月31日第3卷第3號秋季特輯號,再改由台灣文學社發行。同年11月13日於現今中山堂的公會堂召開台灣決戰文學會議後,呂赫若主編的《臺灣文學》終刊號第4卷第1號,於12月25日發行後停刊。
出版僅有短短兩年餘,《臺灣文學》卻囊括了日據時代最活躍的作家們作品,諸如賴和、楊逵、呂赫若、龍瑛宗與黃得時,當中也不乏日籍名家西川滿等。張文環的著名創作《閹雞》刊於1942年7月11日的《臺灣文學》第2卷第3號,王昶雄的代表作《奔流》則收錄於1943年7月31日的第3卷第3號,同期並收錄了張冬芳翻譯的老舍《離婚》。
除此之外,《臺灣文學》並力邀台灣最著名的畫家參與,包括林玉山、林之助、楊三郎、李石樵、李梅樹、陳春德與日本桑田喜好等等,創刊號封面為李石樵所繪。
曾經代理《臺灣文學》的日光堂書局與啟文社同樣位於太平町3丁目28番地,根據蔣渭水後人蔣朝根說法,蔣渭川的所在位於這個舊址三開間最北邊的一戶,比對現在地址,應為現今廣隆進菁仔行的位置,延平北路二段35號。
再對照《1932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當中可見蔣渭水文化書局的標示,而在蔣渭水於1931年8月5日離世後,蔣渭川於1934年於原址開設日光堂書局,隨後的《1935年臺灣博覽會紀念臺北市街圖》與《1936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皆能見到日光堂書局的標示。
往後的古籍地圖雖然沒能覓得啟文社的標示,但是從地址能夠確認從前的所在與現行的對應位置——蔣渭水的大安醫院與義美食品延平門市。
至於啟文社會位於這個地址?按照邏輯推論,他們或者是商請蔣渭川的日光堂書局照應協助,畢竟《臺灣文學》最初的五期皆由日光堂書局代理發行,全部在同一地址編輯製作可能時效更加倍迅速;也或者,啟文社只是單純在這裡和他人共享了一個辦公空間?
真相還待後人嚴謹考證,可是一個地址竟然能夠囊括台灣的文學、醫學、民主以及美味,真是太讓人驚訝了呢。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和風老屋旅行散策:尋訪日式建築,走入老台灣的時代記憶、懷舊聚落、生活情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江明麗 內容簡介: 探訪台灣在地日式老建築,時空背景回溯百年前, 一磚一瓦,一片牆一根柱,都有歷史和典故…… 上個世紀,小小的台灣島在日本殖民下, 一座座日式屋舍、鐵道車站...
「文藝 公會 名」的推薦目錄:
- 關於文藝 公會 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文藝 公會 名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文藝 公會 名 在 日本人的歐吉桑 ・台湾在住の日本人のおじさ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文藝 公會 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文藝 公會 名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文藝 公會 名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文藝 公會 名 在 可愛公會名字的推薦,PTT、DCARD和網紅推薦的甜點美食 的評價
- 關於文藝 公會 名 在 可愛公會名字的推薦,PTT、DCARD和網紅推薦的甜點美食 的評價
文藝 公會 名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意想不到的中西文化碰撞,經常發生在香港不同地區,眼可及步履可到,總有一個係左近。
在早期香港,傳教士為了吸引信眾,各出奇謀讓宗教「在地化」;六十年代更發展出不少糅合中國色彩的教堂,後來則被命名為「中華文藝復興」,九龍城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座堂便是其一。座堂屋頂以瓦片鋪設,龍頭與白鴿石雕相映成趣,堂內亦有不少中國建築的裝飾。至於沙田道風山,裡頭建築同樣集佛道、基督教之大成,聖殿仿照北京天壇而設計,基督成了中國古人模樣,而入口的大型彩瓷壁畫「道風山全圖」,則用上山水畫技法繪畫基督教場所。還有西貢內海小島鹽田梓,廢墟上遺下的天主教畫像,讓人想起17世紀客家陳氏開始靠曬鹽為生,至18世紀天主教傳入,全島居民受洗的久遠歷史……
除了宗教場所,身在香港大學之內,以藍色瓦頂、迴廊、拱門等獨特中式建築設計的柏立基教育學院,為山下的現代化城市帶來有趣的對比;位處大坑半山,經修復後重開的虎豹別墅,由胡文虎設計,採用中國式折衷主義建築風格;以至滿天神佛的華富邨神像山,近8,000個神像並列 山頭,各地信仰共冶一爐,無不是民間亦中亦西的趣味景致。
#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座堂 #道風山 #鹽田梓 #柏立基教育學院 #虎豹別墅 #華富邨神像山 #discoverhongkong
文藝 公會 名 在 日本人的歐吉桑 ・台湾在住の日本人のおじさ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太羨慕高雄人啦~台南好久沒這種超級適合親子同樂的單車活動。
.
騎很少,玩很大,吃很多 😂😂😂
.
10/17 開始,一起到 美濃山城、左營舊城、岡山雞情、茄萣沿海,體驗5款可以深度感受高雄在地文化和自然風光的慢騎遊程。
.
【2020魅力高雄乘風而騎】
.
😆 限定名額,熱烈報名中 👇
.
10/17 美濃經典獅山水圳漂漂河單車遊:https://pse.is/wd2bn
10/18 左營舊城拾光單車遊:https://pse.is/vkks6
10/24 阿公店金山鄉土雞情單車遊:https://pse.is/st2z9
11/07 茄萣飛鳥與海生態單車遊:https://pse.is/vyl58
.
10/31 大型場次,藝騎漫遊鳳山城市博物館:https://pse.is/wezab
.
鳳山場特別限定 👇👇👇
#美食補給品 #大獎抽抽樂 #多樣精美紀念品 #豐富精采的文藝節目
.
還可以跟 #日本人的歐吉桑,插畫家/人氣Youtuber #Iku老師 一起同遊。
.
🚵♀騎車漫遊在山海、鄉鎮間之間 享受 #高雄最在地的生活
#音樂饗宴 #古蹟導覽 #DIY體驗 #高雄老味 #眷村美食 #生態導覽 #2020魅力高雄乘風而騎
.
高雄乘風而騎
⭕️報名費 #三倍券 #動滋券 都適用
需使用者請洽 07-5561195謝小姐 來為你服務🤗
.
#Dizo DIZO 自行車 #輪家女森
高雄市國際自行車觀光促進協會
Iku老師/Ikulaoshi 日本人的歐吉桑 ・台湾在住の日本人のおじさん
.
#Cyclingtrip #cycletouring #高雄市自行車商業同業公會 #高雄市鳳山城文化志工協會 #美濃區獅山社區發展協會 #燕巢區金山社區發展協會 #高雄市茄萣舢筏協會 #馬卡道導覽解說協會 #中外餅舖 #志斌豆瓣醬故事館 #南熠樂集 #黃埔新村SOHO工房
文藝 公會 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和風老屋旅行散策:尋訪日式建築,走入老台灣的時代記憶、懷舊聚落、生活情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江明麗
內容簡介:
探訪台灣在地日式老建築,時空背景回溯百年前,
一磚一瓦,一片牆一根柱,都有歷史和典故……
上個世紀,小小的台灣島在日本殖民下,
一座座日式屋舍、鐵道車站、糖廠、神社,如雨後春筍般,遍地生根。
金瓜石採礦風華,留下許多日式老宅和礦業文物;
嘉義林場帶動木業興盛,築起可觀的日式民居;
日本子民大量移居花蓮豐田,移民村藏有東洋生活樣貌,
甚至,因製菸業而築起鳳林一帶綠意環繞的菸樓聚落;
加上一條縱貫線鐵道開通,串起全台北中南七大經典日式風格車站……
這種種,成就了今日島嶼上、街巷間一簇簇溫婉細緻的建築風情。
◎28幢和風老屋──承載時代記憶與人文土地的故事
台灣這片土地,歷經1895~1945日本殖民五十年,從鐵道車站、州廳官舍、醫療院所,到糖廠、酒廠、菸廠、林場、茶廠,甚至連監獄、穀倉、碾米廠都有東洋氣息,處處可見日式建築的蹤影。
歷經時代演變,老屋修復或翻新,如今成了旅人懷舊尋幽的去處。本書精選全台28個日式特色建築,包含純日式屋舍,以及融入西方巴洛克、文藝復興建築語彙的和洋折衷式樣。
走進一幢幢日式老房子,看日治時期小販市場的景況、百年製茶廠的歷史珍寶;教職員的宿舍裡,重現教育家昔時的生活情境;走進日治時期監獄,一窺木造、磚造、鬼瓦融合,並開有「貓道」的監獄建築文化;紅磚搭配灰白泥牆裝飾的洋樓官邸,不分古今,持續散發古典與優雅氣息;旗山車站八角形尖塔散發的哥德風情,教人目光一亮;到碾米廠去看三層樓高的木造碾米機,在老建築裡來一趟稻米文化旅行……
建築是城市的風景,老建築更有著訴說不盡的故事。循著時光線索,在洋溢和風的屋宇中,一邊欣賞匠人的巧思,了解建築技法和美學價值,一邊聽舊時代的故事,還可學習茶道、劍道,穿上和服飲茶、賞日式庭園,了解日治時期礦業、林業、製糖、菸草產業的興衰景況,重溫百年前的生活情境。
◎16項必賞日式建築元素──看熱鬧也懂門道
欣賞日式老屋之美,認識東洋建築名詞是入門的功課。本書精選16項必賞日式建築元素,帶你認識懸魚、鳥居、破風、鬼瓦各有何作用?屋頂、門廊、天井、雨淋板藏著哪些建築意涵?從而了解日式老屋經典的造型式樣、建材工法、裝飾擺設及生活空間運用等,見識早年的生活智慧,來一趟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旅行。
◎10個老屋特輯──散步懷舊街廓,新與舊演繹風華
一座日式建築,就是一個時代與土地的故事,串起豐厚的人文地貌。本書延伸10個老屋特輯,以「老屋改建新風貌,走入空間活用」的概念,帶你穿街走巷,在日式氛圍濃厚的屋舍、街廓間,來一趟和風小旅行。台灣從北到南皆有日式建築遺蹟可賞:
✽保有日治時期蓬勃商業街廓風貌的迪化街──早年台北城繁華的縮影,從南北貨、中藥材鋪,乃至轉型經營的藝文空間或餐館,融合新舊建築之美。
✽有背山環水地理優勢的大溪──日治時期陸續興建公會堂、武德殿與四連棟警察宿舍,百年來,老屋老樹相依相襯,保有濃厚的舊城風光。
✽自成一股文風的雲林斗六、虎尾街市──早年因虎尾糖廠設立,帶動運輸鐵道興建,讓雙城同時沾光,留下官邸、郡役所及日式宿舍群遺蹟,如今文創小店進駐,翻轉新意,飄揚著書香與咖啡香。
✽水陸運輸發達的哈瑪星──日治時期高雄港邊通往魚市場的一條鐵道,早年企業會社與行政機構紛紛進駐,日式傳統屋宇、和洋折衷樓房、老車站、日式茶亭與文史工作站,都是古蹟散步的亮點。
喜歡老舊事物的你,跟著這本書在島嶼上遊逛,悠閒尋訪日式老屋串起的街巷風情與人文故事。這些舊時代建築歷經整修或重建,改以咖啡館、民宿、食堂、書店、茶樓、文創空間面貌展現,洋溢嶄新的東洋風情,持續在島嶼上熠熠發光閃亮。
作者簡介:江明麗
曾任職於多家旅遊媒體記者,因職務跑遍世界,包括日本、荷蘭、德國、泰國、美加、中國、俄羅斯、埃及等,其中以中國、日本最為密集,目前專攻台灣旅遊、美食之報導。個人著作有《量身訂作住民宿》、《百年好店》、《嚴選正港台灣味小吃南部篇、東部篇》、《宜蘭美好小旅行》、《花蓮美好小旅行》、《嘉義美好小旅行》、《高雄美好小旅行》、《苗栗美好小旅行》等超過10本著作,現為自由撰稿者及HERE雜誌固定特約記者。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C9_bZn_Am8/hqdefault.jpg)
文藝 公會 名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香港循道公會是由前循道華南教區發展出來的宗派,是直屬英國循道海外差會;香港衛理公會由美國衛理公會於1950年代在香港成立的宗派。由於宗派背景相同的關係,循道、衛理公會在1950年代開始,在各自發展之餘,亦已謀求事工的合作。1970年1月,兩會通過聯合草案,並成立委員會研究聯合步驟。1975年,循道公會及衛理公會正式聯合,成為「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原址先後有兩座,總共有超過70年歷史。第一代的禮拜堂在1936年建成,命為中華循道公會香港堂,有「紅磚禮拜堂」之稱譽,是灣仔三間有名的「紅磚屋」之一(另外兩間為活道紅磚屋及南固臺)。之後在1994年重建,1998年落成。教堂的上方為樓高22層的循道衛理大廈,其中地下至九樓為教堂及教會的辦事處,其餘樓面用作出租。
灣仔洪聖廟位於皇后大道東,現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洪聖廟由坊眾建設,創建年代已無從稽考,只知道1847年前已經建成,廟宇於1860年重建,1971年華人廟宇委員會以「授權管理廟宇」條件由東華三院管理。
灣仔北帝廟位於隆安街,獲評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原名玉虛宮,是灣仔坊眾於清朝同治二年集資建成的,現屬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除北帝廟的建築極具歷史價值外,廟內的北帝銅像鑄於1604年,身高逾3米,已有400多年歷史,門額「玉虛宮」三字出自清朝名將張玉堂手筆,亦已有130多年歷史。
聖瑪加利大堂位於黃泥涌道與樂活道交接點,圖則由意大利建築師幹尼剌(U.Gonella)設計。聖堂於1923年建成,1925年被祝聖。聖堂前寬濶的石級分為兩層,每層各有十七級。聖堂的門廊由四條石柱頂著一個山形拱,是傳統的希臘式的殿堂門面。山形拱正中有一個圓花窗,下方刻有「天主教堂」四個漆金字。門廊內兩邊有巨型雕像,聖伯多祿一手持書,一手拿著鑰匙,表示耶穌許下給他帶領人進入天國的途徑。聖保祿一手持劍,另一手持書代表他宣揚福音,亦為福音在劍下殉道。堂皇的正門前廊及寛濶和高聳的石級,擁有極莊嚴又富情調的場景,因此,很多信徒都會選擇這裏舉行婚禮。
聖馬利亞堂位於銅鑼灣的大坑道起點,背山面海,鄰近聖保祿醫院與銅鑼灣道交界,為聖公會在港島東傳敎的第一所教會,也是港島上僅存糅合中國特色和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教堂,於1937年重建至今有接近 80 年歷史,現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銅鑼灣天后廟,又稱燈籠洲天后古廟或簡稱天后古廟,位於香港銅鑼灣天后廟道10號。銅鑼灣天后廟始建於清初,由戴仕蕃建造,當時稱之為「鹽船灣紅香爐廟」,天后廟的業權至今仍為戴氏族人(戴氏福堂有限公司)所擁有,1928年通過的《華人廟宇條例》,規定全港廟宇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但紅香爐天后廟獲豁免,仍由戴氏族人自行管理,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例子。銅鑼灣天后廟主祀神靈是天后娘娘,另祀神靈為觀音、正財神及包公。附近的地鐵站亦命名為「天后站」。該建築被列作香港法定古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YeHgHnPTuk/hqdefault.jpg)
文藝 公會 名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請用片右下角調HD1080高清睇片。
(下文自wikipedia)
小印度(Little India)是新加坡的一個泰米爾人的族裔社區,位於新加坡河東部(牛車水對面),甘榜格南以北。這些區域都是梧槽(Rochor)城市規劃區的一部分。小印度在當地泰米爾社區更普遍稱為竹腳(Tekka)。
小印度有別於珠烈甘榜區,後者在萊佛士計劃下,原本是新加坡殖民地的一個分區,在英國的種族隔離政策下,作為泰米爾人移民的居住區。然而,由於珠烈甘榜變得擁擠,對土地的競爭不斷升級,許多泰米爾人遂移居到現在的小印度(珠烈甘榜區已不再作為一個獨特的區域存在)。
小印度的位置沿實龍崗河,最初吸引了養牛業,該區的牲畜貿易一度相當突出。後來,其他經濟活動發展起來,到20世紀初,該區開始看起來像一個泰米爾人的族裔社區。
雖然在現代人民行動黨的種族和諧政策下,泰米爾人不再如以往局限在一個地區,但為了保存文化遺產,許多泰米爾人商業 活動都集中在小印度。各個種族的人想要吃到或買到泰米爾人文化的東西,如咖喱或泰米爾服裝,就來到小印度。許多華人父母去小印度的商店,將大米磨粉,為嬰兒熬粥。這些商店的機器,主要是為了將香料磨成粉末,用來製作泰米爾美食。小印度在許多方面類似於印度,包括道路建設和使用,與新加坡的其餘部分的衛生狀況大為不同。
實龍崗路是小印度主要的商業街,沿街有竹腳中心,竹腳廣場,小印度中心,實龍崗廣場,和穆斯塔法中心。花拉公園位於區內。區內有數座印度教寺廟,清真寺和其他宗教場所,例如衛理公會福靈堂(Foochow Methodist Church)、衛理公會甘榜加埔堂、維拉馬卡里拉曼廟、安古利亞回教堂、維達帕提雅卡雅曼興都廟、Jalan 回教堂、錫克教中央謁師所。阿督卡夫回教堂建於1859年,得名於一位泰米爾人律師,建築為阿拉伯-文藝復興風格。其祈禱廳裝飾着摩爾式的拱,體現伊斯蘭教的歷史。斯里尼瓦沙柏魯馬興都廟沿實龍崗路,有一座高塔,於1855年建成。佛教的千光寺(釋迦牟尼菩提迦耶寺)也沿着實龍崗路,最初是由一位泰國和尚於1927年創立。對面中國風格的龍山寺供奉的是觀音菩薩。
小印度的貝當路,以法國元帥菲利普·貝當(後來與納粹德國合作被定罪)命名,1916年建於排乾的沼澤上,體現了新加坡中國建築的特點。
新加坡地鐵在該區設有兩個站:小印度地鐵站和花拉公園地鐵站。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MAqsY6N6A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