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章 #料理台灣專欄
一直忘記跟大家分享我在《料理.台灣》雜誌Ryori.Taiwan 的專欄。《料理台灣》是雙月刊,2020年的三四月、五六月、七八月這三期,我都在談 #在地,也因為二月時開始寫第一篇在地的連載文章,才起心動念做了Taster 美食加 的「在地進行式」專題。
半年的時間拖了很長,現在一次把三篇文章貼給大家看,會比較連貫,也希望大家會喜歡。
—
以下三篇原文刊載於《料理台灣》第50期、第51期、第52期
/回溯「在地」興起的推理過程/
日本和牛的沙朗肉片,捲起生蠔醬與酸黃瓜,上頭一撮黑光燦爛的小山,是魚子醬。儼然奢華感的經典符號,任何餐廳的任何料理,需要爭取客人多一點點的認同與滿足時,就會放上這一粒粒烏亮晶瑩的珍饈。
現時在台灣的餐廳吃飯,你嚐到的魚子醬有高概率產自台灣本土。
訝異嗎?吃貨早就見怪不怪。畢竟,台灣已有義式手工乳酪坊,用台灣牧場的優質生乳新鮮製作莫札瑞拉起司(Mozarella)或布拉塔起司(Burrata);台灣也有歐式風乾熟肉工坊,用台灣豬進行義式培根(Pancetta)、義式沙拉米香腸(Salami)、西班牙煙燻紅椒臘腸(Chorizo)等等加工。台灣是新興葡萄酒產區,台灣產葡萄酒近年來屢屢在國際競賽脫穎而出;台灣產可可製作的精品巧克力逐漸打開知名度,台灣的咖啡業界人才濟濟,更不用提台灣的茶,向來享譽世界。
米其林星級餐廳擁抱本土食材,台灣的蔬菜、水果、肉類、海鮮太好發揮了。攤開台灣幾間指標性西餐廳的菜單, 主菜不想出牛排要出什麼?台灣的品牌雞、品牌豬本來就好用,想獵奇一點,屏東乳鴿一度曝光率極高,胭脂鴨近來竄起,鵝有之、羊有之,甚至連鴕鳥都登場。過貓、山蘇不唯山產店愛用,皇宮菜、龍鬚菜被換上新風貌,以前看著稀奇的晚香玉筍、火龍果花,在季節允許時也能變身固定班底。主廚去崁仔頂挑魚買魚,台灣好的漁獲做成生魚片毫不遜色,日本料理店還用台灣產柴魚來做高湯呢。
如此洶湧翻騰的在地風潮,除了選用台灣產食材,還表現在文化認同上。皮蛋豆腐可以拿來拆解再重組,錦上添花一匙魚子醬(台灣產的,當然),就是星級餐廳的開胃菜;牛排主菜做膩了,結合上沙茶醬,就產生沙茶牛肉的趣味;麻辣鍋繁複沉鬱的辛香,也能被鎖進醬汁裡,優雅襯托鴨肉。台灣的飲食文化,成為主廚揮灑創作的靈感資料庫。
上述種種顯得理所當然,或有讀者閱讀至此,以為我在說廢話。其實我正在採取一種倒敘法。沒有錯,「在地」很夯,「在地」政治正確,大前提已經被建立起來了,而我們要問,它是怎麼被建立起來的?
回溯這個過程,有點像瞎子摸象。「在地」起一個頭,拉起來才知關鍵詞是一整串,慢食(slow food)、本土飲食主義者(locavore)、從產地到餐桌(from farm to table);牽涉的議題一個扣一個,糧食生產、環境保護、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分析的角度有如萬花筒,折射出農牧業、生態學、貿易、經濟學、社會學等等領域。
可不可以單純從「愛吃」出發?
尤其,當你明白,「吃在地」的一位代表性人物,美國的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的緣由,只是因為她很喜歡在家做菜招待親朋好友……
/在地、反文化運動與美國慢食教母/
說起美國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的故事,必須回到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盛行的美國。彼時的柏克萊校園充斥著搖滾樂、性解放與學生抗爭,大四生愛莉絲.華特斯與她的「言論自由運動」男友大衛.戈因斯(David Goines)住在一起。那是1966年。
華特斯與戈因斯的公寓成了某種知識份子沙龍。言論自由運動的老鳥們會聚集在這裡,享用華特斯精心烹調的蝸牛或巧克力慕絲,這類當時頗不尋常的法國食物。華特絲非常受不了她的革命同志老是啃白麵包與工業火腿做的三明治,「單單政治上的解放、性事上的解放是不夠的,你必須解放所有感官。」
華特斯對於食物滋味的追求,源自1965年的一趟法國行。1950年代起,美國餐桌已被冷凍食品霸佔,華特斯震驚於法國人是如何在乎食物,在乎地買、在乎地烹、在乎地上館子,她對食物的感官幡然覺醒。在一間布列塔尼的鄉村石屋裡,她親眼看到餐廳的男主人抓了一隻活跳跳的鱒魚,送到她面前,趕回廚房,不消多久,就與庭院裡現摘的蔬菜一起作為主菜正式登場。這簡直是一種天啓:當季在地食材在最新鮮的狀態下被調理,有多麽美味。
「帕妮絲之家」真正誕生,必須等到1971年。華特斯已經與戈因斯分手,改和另一位柏克萊校友湯姆.勒迪(Tom Luddy)同居,他們主持的晚餐派對更加盛大了。勒迪經營一藝術電影院,在藝文圈、電影圈人脈甚廣,華特斯因此認識了她的餐廳投資人、勒迪的好友與柏克萊的年輕教授保羅.阿朗托(Paul Aratow)。阿朗托為華特斯注入現金與信心,整修了一棟老屋,雇用了一位主廚,華特斯辭去蒙特梭利老師的工作,擔任外場經理。1971年8月28日,帕妮絲之家開門大吉,端上法式肉派、鴨肉與橄欖及沙拉、杏仁塔,三道菜的套餐售價三塊九毛五美元。
帕妮絲之家很快就大獲成功。文人雅士都來了,還有客人專程從舊金山出城來吃飯,前所未見。這種簡單直接、用心烹調、注重食材品質的料理,當時令人耳目一新,和東岸的高級法餐或家庭裡的電視餐完全不同。華特斯也很快就理解到,她不能用美國工業化農業生產出來的食材,滋味差太多了,她必須仰賴在地小農,唯有他們才在乎風味。
華特斯與帕妮絲之家觸發了80年代「加州料理」(California Cuisine)的興起以及「從產地到餐桌」的運動。在風味大旗的號召下,許多美國人意識到,原來自己可以吃得更好、過上更好的生活。60年代以降的反文化運動,至此也與傳統上美食(gourmet)的追求合流,個人消費選擇服膺於風味的統治。「好吃」也添上了更複雜的意涵,「在地」則是其一。(未完待續)
/美味是在地的終極目標?/
上一回說到,美國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觸發了80年代「加州料理」(California Cuisine)的興起以及「從產地到餐桌」的運動。「在地」成為美國飲食文化的重要價值,四十年來躍為主流,強調在地當季食材並融入美國多元文化的「新美式料理」(New American Cuisine) 也堂堂誕生,開枝散葉。
閱讀這段歷史,我不免想到台灣飲食圈近幾年火紅的「台灣味」。二相對照,確有相似脈絡,尤其目前台灣味的論述是以西餐作為火車頭,江振誠主廚與「RAW」餐廳的聲量最大,與RAW性質相近的餐廳大多是以法式烹飪技法詮釋在地食材,這與帕妮絲之家的基本設定並無二致。這當然是簡化後的陳述,台灣過去幾年的在地風潮不能只歸咎於一人一事,物產、職人、工藝的互相串連都造就了台灣味的暢旺,吃在地、烹在地也不是新時代的發明,然而若要謂喚起問題意識、梳理身份認同,以西餐作為主軸的台灣味探討確實構成在地風潮的重要論述。
同樣作為多元文化融合的移民國家,如果說美國透過飲食發掘自我的過程走在台灣前面,其有關在地飲食運動的討論值得台灣借鏡。首先,帕妮絲之家的成功,代表二種價值觀的匯流:傳統美食家崇尚法餐的美學賞析,以及60年代以降反文化運動對於工業化食品的厭惡。足以統合二種平行觀點的堅強理由,正是美味。換言之,不論是偏好高級法餐的上流階級,或是左派理想的革命份子,都認同「運用在地當季食材用心烹調的料理比較好吃」。這就是主流形成的起點。再者,「好吃」的內涵也變得更複雜了,從此以後,選擇食物的價值判斷多了某些政治意味,當你站在超市貨架前,你會拾起恆春洋蔥、放下美國洋蔥;當你閱覽餐廳菜單時,你會注視彰化胭脂鴨、忽略澳洲牛小排。如此選擇的原因,除了味道,可能還有以下考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縮短食物哩程、支持在地小農、更營養更健康。
然而,對於吃貨(foodie)而言,支持在地的壓倒性理由仍然是味道:在地食材最新鮮、最有風味,因此具有美學上的巨大優勢。如果美味才是終極目標,小心,美味也會回過頭來推翻在地存在的意義。這樣的矛盾,在異國食材上最明顯,好比為了追求西西里菜的正統滋味,不得不使用產自當地的橄欖油與鹽漬酸豆;台灣的日本料理餐廳,仍然崇尚築地市場直送的魚鮮。台灣產的葡萄酒、魚子醬,如果最佳品質仍無法比擬國際水準,就會被自家人嗤之以鼻:不應該為用而用。
面對「美味」,環境保護、永續發展、身體健康未必不可拋。兼顧是理想,不能兼顧的時候呢?雖然沒有必要一刀二斷,複雜的價值判斷,我仍在內心辯論。
—
同場加映:
Taster 美食加 #在地進行式 專題:
https://taster.life/20200630-3/
同時也有3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米米瘋ViViFunTV,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米米瘋】隱適美微笑小隊長 #廣告拍攝花絮 AngelaQ 全紀錄 #隱適美台灣 https://www.invisalign.com.tw #微笑小隊長 https://www.invisalign.com.tw/campaign/2021kidaudition 早安健康 https://...
「料理台灣專欄」的推薦目錄:
- 關於料理台灣專欄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料理台灣專欄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料理台灣專欄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料理台灣專欄 在 米米瘋ViViFunTV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料理台灣專欄 在 Célia葡萄酒之旅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料理台灣專欄 在 Célia葡萄酒之旅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料理台灣專欄 在 料理台灣- Explore 的評價
料理台灣專欄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文章 #料理台灣專欄
鼠年開工第一天,大家收好心了嗎?
今年開始,我在 《料理.台灣》雜誌Ryori.Taiwan 開了新專欄,給自己設了一個大題目: #美食評論關鍵詞 。說到做到,希望可以寫好,先把第一篇分享給大家。
—
美食評論關鍵詞
(原文發表於《料理.台灣》第49期,2020年1-2月)
當你閱讀一篇美食評論,你喜歡看到什麼內容?傳統老店,加分;正宗原味;加分;手工製作,加分;在地當季,加分;有機健康,加分;創意摩登,加分。這些形容美食的詞彙,符合當前人們追求的正面價值。
我身為長年撰寫美食報導與美食評論的作者,也時時刻刻意識到這些價值判斷。當我們評價一間餐廳或一次用餐體驗,怎麼樣才算好?當你要為採集而來的報導素材灌輸觀念,觀念又從何而來?撰寫任何一種評論,其實都是個人涵養的外顯,見識與知識的綜合高度,這是一輩子的修練;而在這路上,我發現有幾個反覆被強調的指標,人們賴以判斷並做出選擇的基準,大量四散於美食資訊的汪洋中,在地、當季、傳統、正宗、手工、創新、新鮮、有機、等等,我在此稱為「美食評論關鍵詞」。
我想針對這些美食評論關鍵詞進行更有系統的論述。它們的內涵是什麼?為什麼受人歌頌?為什麼我們要支持這些觀念?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否被歸納出更上位、更抽象的判斷標準,形成一個美食評論的架構或體系?
我想做的,無非就是往後站幾步,眺望全景。不只是沈浸在事件當下,看見百年老店就誇傳統,看見年輕主廚就誇有創意,這等零星瑣碎、針對單一事件的評價見樹不見林。我希望能真正提煉出思考的精華、整理出判斷的脈絡,掃除盲點並試圖提出美食評論的方法論。
我不禁想起我很喜歡的一本書,由英國哲學博士與知名作家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執筆的《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The Virtues of the Table: How to Eat and Think)。巴吉尼認為,這個時代是飲食的黃金時代,許多人熱衷於吃卻不知道為什麼關心吃,他想提醒大家「食物對我們的意義,以及我們與食物之間的關係」,藉此提出「一個既深且廣的飲食哲學,一種如何吃、如何喝、如何生活的論述」。他談在地、當地、有機,比較職人手感與機器量產,我必須說我此刻的寫作念頭是被他所啟發,然而不同於這本書指向更宏大的「人如何生活」的目標,我將範圍限縮於「美食評論的方法論」,也更符合我切身關心的議題。
如果「當季、有機、在地」是目前人們選擇食物的黃金三律,巴吉尼提醒我們,三個原則有時會互相抵觸,「無論我們以什麼作為道德的基礎,經常會出現價值衝突。」他提到倫理學的多元性,即便道德觀是相對的,或者道德觀也有優先順序,我們卻常常陷入顧此失彼的困境,「不論是因為我們的道德知識有限,還是道德本身的限制。」該怎麼做判斷?巴吉尼建議,我們要先釐清自己是基於哪些理由追求某一種價值,再來看什麼樣的標準最能達到我們追求的理想。
作為本專欄的開場,我也希望能夠提醒各位,「美食評論關鍵詞」彼此之間會發生互相抵觸的情況,然而各種價值並非不能並存,如同市場上同時存在米其林餐廳與街頭小吃。我撰寫美食評論大多隱惡揚善,每每希望發掘一次用餐經驗中美好的部分;理解、權衡不同標準的美,或許是美食評論領域中解決價值衝突的方法。
料理台灣專欄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文章 #料理台灣專欄
鼠年開工第一天,大家收好心了嗎?
今年開始,我在 《料理.台灣》雜誌Ryori.Taiwan 開了新專欄,給自己設了一個大題目: #美食評論關鍵詞 。說到做到,希望可以寫好,先把第一篇分享給大家。
—
美食評論關鍵詞
(原文發表於《料理.台灣》第49期,2020年1-2月)
當你閱讀一篇美食評論,你喜歡看到什麼內容?傳統老店,加分;正宗原味;加分;手工製作,加分;在地當季,加分;有機健康,加分;創意摩登,加分。這些形容美食的詞彙,符合當前人們追求的正面價值。
我身為長年撰寫美食報導與美食評論的作者,也時時刻刻意識到這些價值判斷。當我們評價一間餐廳或一次用餐體驗,怎麼樣才算好?當你要為採集而來的報導素材灌輸觀念,觀念又從何而來?撰寫任何一種評論,其實都是個人涵養的外顯,見識與知識的綜合高度,這是一輩子的修練;而在這路上,我發現有幾個反覆被強調的指標,人們賴以判斷並做出選擇的基準,大量四散於美食資訊的汪洋中,在地、當季、傳統、正宗、手工、創新、新鮮、有機、等等,我在此稱為「美食評論關鍵詞」。
我想針對這些美食評論關鍵詞進行更有系統的論述。它們的內涵是什麼?為什麼受人歌頌?為什麼我們要支持這些觀念?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否被歸納出更上位、更抽象的判斷標準,形成一個美食評論的架構或體系?
我想做的,無非就是往後站幾步,眺望全景。不只是沈浸在事件當下,看見百年老店就誇傳統,看見年輕主廚就誇有創意,這等零星瑣碎、針對單一事件的評價見樹不見林。我希望能真正提煉出思考的精華、整理出判斷的脈絡,掃除盲點並試圖提出美食評論的方法論。
我不禁想起我很喜歡的一本書,由英國哲學博士與知名作家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執筆的《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The Virtues of the Table: How to Eat and Think)。巴吉尼認為,這個時代是飲食的黃金時代,許多人熱衷於吃卻不知道為什麼關心吃,他想提醒大家「食物對我們的意義,以及我們與食物之間的關係」,藉此提出「一個既深且廣的飲食哲學,一種如何吃、如何喝、如何生活的論述」。他談在地、當地、有機,比較職人手感與機器量產,我必須說我此刻的寫作念頭是被他所啟發,然而不同於這本書指向更宏大的「人如何生活」的目標,我將範圍限縮於「美食評論的方法論」,也更符合我切身關心的議題。
如果「當季、有機、在地」是目前人們選擇食物的黃金三律,巴吉尼提醒我們,三個原則有時會互相抵觸,「無論我們以什麼作為道德的基礎,經常會出現價值衝突。」他提到倫理學的多元性,即便道德觀是相對的,或者道德觀也有優先順序,我們卻常常陷入顧此失彼的困境,「不論是因為我們的道德知識有限,還是道德本身的限制。」該怎麼做判斷?巴吉尼建議,我們要先釐清自己是基於哪些理由追求某一種價值,再來看什麼樣的標準最能達到我們追求的理想。
作為本專欄的開場,我也希望能夠提醒各位,「美食評論關鍵詞」彼此之間會發生互相抵觸的情況,然而各種價值並非不能並存,如同市場上同時存在米其林餐廳與街頭小吃。我撰寫美食評論大多隱惡揚善,每每希望發掘一次用餐經驗中美好的部分;理解、權衡不同標準的美,或許是美食評論領域中解決價值衝突的方法。
料理台灣專欄 在 米米瘋ViViFunTV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米米瘋】隱適美微笑小隊長 #廣告拍攝花絮 AngelaQ 全紀錄
#隱適美台灣
https://www.invisalign.com.tw
#微笑小隊長
https://www.invisalign.com.tw/campaign/2021kidaudition
早安健康
https://www.edh.tw/article/28420
#霍夫曼公關顧問公司 (The #Hoffman Agency)
https://www.hoffman.com/
台灣囝仔MIT專屬的台灣童裝
「 #財財的手作基地 x #Bipulent x #MiFresa」
https://www.mifresa.com.tw/
#SuperCute 寶寶親子寫真
https://www.supercute.tw/
服裝
#Zara 童裝
#富發牌 童鞋
李筱維 米米瘋
旅遊作家、影片創作者、攝影師、三寶媽,熱愛料理、美食、旅遊與攝影,目前環遊世界30個國家。 2個月歐洲自助遊10國、日本2個月1打2大東京親子遊、1個月日本全國親子環遊、中國、東北亞、東南亞國家多年採線採訪、海外置產賞屋、購物旅遊美食分享。
------------------
❤️YouTube 米米瘋
https://www.youtube.com/user/1018imvivi
❤️PChome旅行團專欄
https://reurl.cc/9rLOZn
❤️旅奇專訪 跟著名人戀戀美麗中華
https://reurl.cc/62AjoM
❤️文章作品
https://reurl.cc/eE7mZQ
https://reurl.cc/4R26kL
❤️ELLE x 日本莉婕
https://reurl.cc/W3MXg9
❤️探訪原食秘境節目主持
https://fb.watch/7knNzB90Qj/
https://fb.watch/7pDazWyaQP/
❤️女兒AngelaQ 隱適美微笑小隊長
https://reurl.cc/qgA0Wp
小朋友IG:@lins3pig
-——------
#跟著米米享受旅遊與生活
#李筱維 #米米瘋 #ViViFunTV
追蹤我們平台傳送門 - ►https://linktr.ee/vivifuntv
料理台灣專欄 在 Célia葡萄酒之旅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到 https://www.wines-cloud.com/ 找法國爸爸喝波爾多紅酒!
結帳時輸入折扣碼 celia 可享95折優惠喔 ~
追蹤法國爸爸的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winescloud/
#winescloud #bordeauxwine
=====
?有合作需求請聯繫:celia@celiawinetravel.com
This video is sponsored.
-
? Celia的線上葡萄酒課(南法酒莊拍攝):https://reurl.cc/14oMMQ
✔︎ 來看Celia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celiawinetravel
✔︎ 追蹤 IG :https://instagram.com/celiawinetravel/
✔︎ 還有Medium專欄 :https://medium.com/@celiawinetravel
=====
◎更多台菜搭酒生活影片:
? 一日番茄農!做番茄炒蛋給法國莊主吃!
https://youtu.be/-1vcCvVPP9g
? 帶台灣芒果乾給莊主女兒吃,搭南法罕見品種葡萄酒,室友大喊:「好想每天早餐都吃芒果乾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0yYRKeIm4&t=81s
? BBC炒飯用冷水洗熟飯!不只英國,法國人也會?可以大口扒飯的美味葡萄酒!
https://youtu.be/LuyO7DCwBn4
? 法國人嘗試台灣湯麵,說:「好像歐式地中海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vDHQPD7BuQ
? 台灣泡麵搭什麼酒?居家隔離的炒泡麵人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4pCfzhY_uc&t=430s
? 醬油料理可以搭酒嗎?挑戰阿辰師食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c4Nt01z3LA&t=492s
? 煮台灣詹麵請法國莊主吃,好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cUhS50EH0&t=247s
料理台灣專欄 在 Célia葡萄酒之旅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加入Celia的產地小餐桌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celiastable
★ Celia期間限定選品 ? https://forms.gle/BqYTUeBgMvqs1Ynk7
-
? Celia的線上葡萄酒課(南法酒莊拍攝):https://reurl.cc/14oMMQ
✔︎ 來看Celia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celiawinetravel
✔︎ 追蹤 IG :https://instagram.com/celiawinetravel/
✔︎ 還有Medium專欄 :https://medium.com/@celiawinetravel
-
◎ 我推薦的葡萄酒書:
? 橘酒時代:反璞歸真的葡萄酒革命之路
https://reurl.cc/MvnmVk
? 叛逆的葡萄
https://reurl.cc/vDVRKk
? 葡萄酒的風味 Le Gout du Vin
http://psce.pw/KMYXF
? The World Atlas of Wine
http://psce.pw/M5RY8
? 布根地葡萄酒:酒瓶裡的風景
http://psce.pw/MBPT2
? 會跳舞的大象:林裕森的葡萄酒短篇
http://psce.pw/L2HGT
\跟著Celia一起探索葡萄酒的世界/
?有合作需求請聯繫:celia@celiawinetravel.com
料理台灣專欄 在 料理台灣-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這是本期在#料理台灣 「餐桌下的故事」專欄,我覺得可以再更深入研究的是廟口58號攤的「營養三明治」,有人認為是受日本影響、有人認為是受西方飲食影響。 我查到最早的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