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渡不了人。
渡己需要勇氣,渡人需要的可不只是勇氣,
我沒有渡人的耐性,也不願冒著在自己不夠強壯時,想拉人一把可能會反被拖下去的風險。
有時連一個新聞都能讓我輾轉難眠,所以我只能對很多私訊說聲抱歉,
我願意傾聽,但不一定能開導,來跟我要解決方案的,我通通給不出來。
老楊總誇我善良,我都會認真地告訴他,我有其他優點,但我不覺得我特別善良。
基本上我還是一個偏向明哲保身的人,
我常常想為別人撐傘,是因為我也淋過雨,
但如果別人掉進水裡了,我沒有跳下去救他的勇氣,我怕我也溺斃。
事實上我也不覺得明哲保身有什麼不對,
榮格說,個人的覺醒可以拯救世界。
就是說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陰暗、甚至是毀滅傾向的情緒,會讓人警覺與清醒。
並且不會跟著大環境的擺盪隨波逐流、也不會自恃絕對正義的投射恨在這世界上。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的「為」是「修為」的意思,
許多人誤會這句話是純粹的利己主義,
但其實不是的,
它是鼓勵大家好好的修為自己。
#多讀一點書就不容易誤解別人的意思了
#來幫小孩買書吧
/
#禾流文創童書團
昨天忘記說! #這團特別加開歐美和亞洲區 !!
👉這裡買>https://p3.groupbuyforms.tw/xgpmp
圖為 體驗口足畫家的賊粒在畫本團的《寶寶不累來Play》,果然畫不好,
我超佩服口足畫家的,以前小時候家裡都有他們畫的卡片,有一個叫做楊恩典的讓我印象深刻,我曾經模仿她的畫,結果畫不好,還想說難道是用腳畫才能畫出這個筆觸嗎?正想試試看時連筆都放不上腳。
新印象主義筆觸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男孩與貓】
18世紀西班牙最偉大的畫家哥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1828)曾說過他學習的對象只有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維拉斯貴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1599-1660)和自然。他的人生起伏甚鉅,創作風格隨著個人際遇和國家局勢而變化,其中跨越了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浪漫主義和近乎表現主義等風格。但那充滿幻想的特質也讓他被標示為西班牙浪漫主義象徵人物,並啟發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等人。
《曼努埃爾肖像》(Manuel Osorio Manrique de Zuñiga,1787-88)是哥雅初期擔任宮廷畫師時的作品。這時候他的色調變化精巧,畫面上布滿生動光線;不同於新古典主義的明暗對照,哥雅利用陰影將細節單純化,以烘托出畫中人物,並利用大膽細膩筆觸捕捉雙眼所見的自然。
--------------
哥雅活躍於宮廷期間,曾畫下許多王室貴族肖像,《曼努埃爾肖像》就是為阿爾塔米拉伯爵(count of Altamira)全家繪製系列肖像畫時的其中一幅作品。曼努埃爾為伯爵之子,那時他約莫4歲。
相較於幫大人們製作肖像得正經八百處處小心,為小男孩作畫便自由多了,無論是在畫面安排或是技巧表現方面,都可以更開心地注入創意和新鮮感。
男孩身穿華麗紅色服裝,蕾絲衣領、腰帶和軟底鞋都相當精緻。手上牽著他心愛的寵物-喜鵲,免得牠飛走了。聰明的喜鵲向來以賊頭賊腦、愛竊取小物聞名,嘴裡叼著的卡片就是牠〝偷來〞的哥雅名片,卡片上有畫家的簽名。
哥雅果真是哥雅,用這種很可愛又有巧思的方式解決了許多畫家該在畫作何處簽下大名,才不至於干擾畫作的困擾(最愛到處亂蓋章的乾隆皇帝肯定沒有這種煩惱,嗯)。再者,一旁鳥籠裡豢養了一些鳥,都傳達出小男孩對動物的熱愛。
--------------
如果肖像畫只畫到這裡,那就太辜負哥雅的聰明才智了。那三隻瞪著大眼覬覦鳥兒流口水的貓咪們是另外一個重點。
一看就知道這三隻貓咪象徵邪惡和危險,意圖提醒人們,孩童的純真世界和邪惡勢力之間的界線其實很薄弱,輕易便會被跨越;或者,無辜與稚嫩都是轉瞬即逝無法永久。雖是傳統警世隱喻,但哥雅卻採用了非常能夠攫取觀者注意並諷刺嘲謔的手法,讓整個畫面像現代卡通般,流露戲劇性喜感。
--------------
貓咪在繪畫裡並不少見,通常負面涵義比正面來得多。(貓奴們先別急著翻桌)
童話故事常說貓是巫婆的好朋友,巫婆身邊通常會伴隨邪惡的貓咪,以及象徵智慧、夜晚與葬禮的貓頭鷹,你看《魔女宅急便》的琪琪也有隻黑貓吉吉。因為在黑暗中還是能保有清晰視力,也讓人覺得貓詭異又多疑。基督教文化常將貓當成邪惡的動物,認為牠與惡魔和黑暗有所關聯,還是個靠不住的叛徒。幸好,貓也並非就此背定黑鍋,牠仍具有某些正面意義。
在古希臘羅馬時代,貓被視為對月神兼狩獵女神黛安娜的崇敬。神話裡黛安娜化身成貓,才躲過擁有百對如蟒蛇般臂膀的巨大妖魔堤弗厄斯(Typhoeus)攻擊,成功脫險。
貓有時會被拿來與基督並論。根據古老傳說,某隻母貓產下一窩小貓當晚,基督也降臨至人間,因此貓也暗喻聖母瑪利亞。不過就是因為一生便是一大窩,象徵豐饒多產的同時,可能會被轉化成反面意涵:放縱淫蕩,例如馬奈的《奧林匹亞》(Olympia,1863)裡頭,女主角腳邊就有隻黑貓暗示她高級交際花的身分。
--------------
身為貓奴都知道,很難把貓皇囚禁在籠子裡,由此,貓皇本人成為自由自在的象徵→其實根本是作威作福,一些巴伐利亞和勃根地地區貴族因此採用貓的形象作為其家族紋章式樣。
哥雅發揮過人才華,以他極具創意的方式,使用輕鬆愉悅的手法在小男孩肖像畫裡重新詮釋貓咪的傳統形象,算得上是相當傑出的一幅肖像作品。可惜小曼努埃爾8歲便離開人世,只能藉由哥雅的畫筆,為這個早夭的生命留下稚嫩的模樣。
--------------
另外,若是把場景拉到近百年後的法國,畫家們畫貓已經捨去舊時警世意涵,而顯得平易近人許多。尤其最喜歡讓貓咪入畫的印象派畫家應該就是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了。
雷諾瓦以描繪人物和輕鬆愉快的氣氛著稱,自然更不會在作品裡蘊含人生大道理,他的貓通常象徵母性和性感。
這幅《女子與貓》(Woman with a Cat,c.1875)畫中女子看來約莫20多歲年紀,豐厚金髮梳成髮髻,泛著玫瑰色的雙頰和豐潤身軀,以及懷裡那隻雖然臉有點臭卻暗喻多產的貓咪都表露她即將或已是人母。雷諾瓦此時正處於典型印象派時期,運用淺綠色、粉紅色和紅色等對比色系相互映襯而營造繽紛多姿,你看整個畫面多麼溫馨可愛啊~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新印象主義筆觸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印象派老爹的晶瑩綠野】
1874年的巴黎,學院派繪畫雖仍為主流,但早已受到一波又一波藝術改革浪潮襲擊。
從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的寫實主義(Realism)、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提出對古典的抗議,再到1874年,一群老是被官方沙龍拒於門外的年輕畫家終於決定自行籌辦畫展,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或稱印象派,正式在風雨之中誕生。此後,至1886年為止,印象派總共舉行8次畫展。
印象派畫家雖是因為不滿學院宰制,試圖尋求突破而聚集,但其實每個人的創作理念或追求方向多少存在差異,或者後來為了生活所逼,只好轉頭回歸官方沙龍,以致於前4次展覽人馬較為整齊之外,餘下4次元老們參加情況就顯得零落不一了。
在這人群來去,世事多變的情況下,唯有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1903),從頭到尾未曾缺席,你也可以說他是最堅持印象主義的大老。加上他個性溫和包容力大,幾乎跟任何人,包含自大狂妄人緣差的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都能跟他成為好友,因此畢沙羅在印象派之中,也被視為如同〝老爹〞一樣的暖男大叔。
畢沙羅的胸懷大度,還表現在他願意向新進畫家學習新技法。
------------
1885年,已經55歲的畢沙羅認識了年僅26歲的年輕畫家-秀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此時秀拉正以全新的技法進行他最著名的大作《大碗島的星期日》(A Sunday on La Grande Jatte)。畢沙羅雖然幾乎較秀拉年長30歲,卻不倚老賣老倨傲輕蔑,反而對這位充滿天分和研究精神的年輕人所開發出的新穎手法產生極大興趣。
秀拉根據化學家-謝弗勒爾(Michel-Eugène Chevreul,1786-1889)和物理學家-奧頓・魯德(Ogden Rood,1831-1902)的科學色彩理論,發展出獨特的「分割主義」(Divisionism)和「點描主義」(Pointillism),特別著眼於互補色的並置,以黃色和橘色表現物體受光面,並利用藍色和紫色呈現陰影處。
這種將對比色點彼此緊密卻又保留空隙的排列方式,讓眼睛自動產生混色作用,取代以往先行在調色盤將顏料混合的動作,反而使色彩更加明亮突出。畢沙羅老爹相當欣賞年輕人的創見,於是也跟著走入點點世界裡,直到1887年才放棄過於講究理性分析的點畫方式,轉回感性世界。
《草地上的下午》(Late Afternoon in our Meadow,1887)就是老爹鑽研點描法之作。
------------
1884年之後,畢沙羅和家人定居在法國北部小鎮埃拉尼(Éragny),這片青嫩綠地就在畢沙羅住家附近。從地上拉得長長的影子看來,已經是傍晚時分,日照西斜了。畫面裡的樹才剛種下不久,周圍護欄尚且留存。夕照輝映裡有道孤獨的人影,這向來是老爹慣用的安排,而那正是畢沙羅妻子的身影。
由綠色和赭黃作為底色的青青草地,被溫暖的粉紅和淺黃色點覆蓋,看來大概是個晴朗的夏日下午,連夕照都有溫度,繽紛顏彩之中,如此生機盎然。
後方樹林的冷色調映襯前方小樹的暖色調,跟著營造出距離感。上方樹叢處以深綠色為主,點上藍色、淡紫色,再加上橘色表現出反光效果。從垂直短筆觸所堆疊出樹叢的枝葉,在草地的水平線條襯托下,更是顯得活潑生動可愛多姿。
至於天空,蜿蜒著淡藍、淺黃和乳白色點所構成的曲線,如此一來,就連晴朗藍天都注入了閃爍光線。
------------
1886年最後一次印象派畫展舉行時,《大碗島的星期日》在秀拉歷經兩年不斷琢磨,畫下60張草圖之後,終於大功告成重磅登場。
因為形式太新穎,讓藝評家-費利克斯・費奈(Félix Fénéon,1861-1944)想出「新印象主義」(Neo-Impressionism)這個字眼,用來標誌傳統印象主義朝向嶄新印象主義的轉折點,也是點描主義的起始。
隔年畢沙羅老爹就跳出點點,回歸印象,而秀拉也在5年後倉促病逝,獨留席涅克(Paul Signac,1863-1935)獨力支撐點描主義。秀拉的早逝和點描主義的發展想來不免唏噓,然而我們會一直記得溫煦慈祥的印象派老爹和他筆下這片色點晶瑩、光線閃爍的綠地。
#印象派第一暖男老爹
#畢沙羅
#點描主義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