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TALKS 2020 S2:「農|易」的日常 】
「農」:在農家成長的創作者,或跟農業相關的日常影像。
「易」:變化。透過破壞、重組、重構影像,使影像脫離平面維度,朝向立體化的雕塑、物件或裝置發展,拓展觀者新的感知體驗。
我們如何思考當代的日常?17世紀的荷蘭靜物畫開始將平凡無奇的事物,例如水果、食物、器皿等物件引入觀者眼中,相較在歐洲其他地方的繪畫,仍普遍受到史詩或宗教題材所限。它挑戰了繪畫傳統的「題材先決」,將日常瑣碎事物以藝術家的眼光引入創作。而靜物畫也不只是鏡像般複製現實,更多是反映藝術家對萬物的深入觀察或是對生活的深刻思考。
到了當代,我們該如何思考那些被大敘事或熱門議題排除在外的「日常」?而農家生活、農作物、紙箱等日常,又是如何攪動當代藝術的大敘事?在荷蘭平面靜物畫傳統的參照下,當代的影像創作脈絡在台灣又產生了什麼新的變易或轉化?
本次的Photo Talks邀請了「走路草農藝團」以及許韋晨,共同以影像創作的脈絡出發,討論「日常/藝術」、「平面/裝置」、「接地氣/抽象概念」的界線流變。走路草農藝團的創作者皆是農家背景的子弟,他們透過治本於農的方法,觸及環境、性別等問題。許韋晨則是運用水果或物件作為影像素材,將影像肉身化,以解構、變形、重構等方式將影像以混雜方式呈現。
如同荷蘭的靜物畫一般,影像在這些創作者眼中也不只是現實的再現,更多是對生活的敏感與觀察。而他們同時也擴延了靜物畫的平面維度,將日常轉化成雕塑、物件或空間裝置,邀請我們共同以新的角度再次感受日常。
7月3日(五)晚上7點半,歡迎大家來參加此次Photo Talks,一同來了解、思考這些創作者另類的日常實踐。
【 講者介紹 】
✦ 走路草農/藝團 Walking Grass Agriculture
農/藝 農—藝 農藝 農|藝 在農事與藝術之間 有各種可能性
主要創作成員為陳漢聲與劉星佑,來自新媒體藝術與藝術史背景,強調駐地體驗與觀察,對於民藝的學習、遷徙與生成充滿興趣,結合地誌學、考現學與物質文化的研究,轉化農事經驗,形塑自己的藝術方法。近年來關注生態環境、都市變遷與性別議題。
🙋♂️ 劉星佑
熱愛第一代神奇寶貝,熟悉庫洛牌使用方法。對明清書畫格外有感,追索浙派之餘偶爾臨摹碑帖,重視養生與抗老化。情有獨鍾蔡明亮的歌舞電影,真理就在對嘴高歌的「心印」之中。目前關注電影、數位媒體影像的跨領域特質,挑戰該跨領域特質「作品」的書寫,嘗試賦予古代書畫當代詮釋,努力朝策展與藝術評論方向前進。
🙋 陳漢聲
害怕藝術理論,邊做手工藝的時候追劇讓人很安心,浮誇古裝劇既是逃避也是面對當代藝術的好方法,每週必看唐國師週報,標準雙魚性格。學習過程從平面設計、動畫創作到當代藝術,目前碰觸各種工藝技術,更好奇工藝技術背後的文化脈絡與個人生命故事,自2015年,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後,嘗試結合動力裝置與數位媒介,試圖在過程中,思考自然與人工之間的辯證問題,也叩問當代藝術與工藝的邊界。
✦ 許韋晨 Ishtar Hsu
作品多為無意識的材料破壞、顏料潑灑、黏貼重組或再次翻拍導致圖像扭曲變形,看似荒謬的行為,卻是不斷揣度美學框架的自問自答,堅持不刻意擺設靜物,抱持單純的心情面對生活中所能遇到的物件,日復一日,誠實地以雙眼提問、下意識拍攝、剪開照片或伸出指頭戳入被拍攝體內,手機與掃描機是Ishtar Hsu的素描筆,最初以Instagram作為素描本的靜物練習,近期緩緩摸索平面影像到成為物件的過程,拍攝的是靜物,所做的,也是靜物。
—
【 Photo Talks 2020 S2:「農|易」的日常 】
講者|走路草農/藝團、許韋晨
主持|沈柏逸
時間|2020/7/3(五)19:30
地點|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19號 )
入場|19:00 開始自由入場(免費參加,歡迎自由樂捐)
Slido|#00703
參考資料|
走路草農/藝團 Walking Grass Agriculture
許韋晨 Ishtar Hsu:https://ishtarhsu.com/
備註|
1. 本場活動會進行直播
2. 場地位處巷弄、地址複雜,循門牌而來很可能會迷路,歡迎參考網路地圖,或官網的「位置」頁面:www.lightboxlib.org/locatio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的網紅Chih-Wei CHUA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7台北當代藝術館_光‧合作用_藝術家訪談_莊志維 Interview record (en) 中英文字幕 展覽資訊:https://www.mocataipei.org.tw/tw/ExhibitionAndEvent/Info/%E5%85%89%E2%80%A7%E5%90%88%E4%...
新媒體藝術研究所 在 臺北市產業局-創業台北 StartUp Taipe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大生創3D印表機 募5200萬
【許敏溶╱台北報導】以台大學生為主組成的創業團隊「FLUX」,自創3D印表機,因具備強大擴展性,亦即一台機器可具備掃描、雷射雕刻、食物列印等多種功能,上月在美國募資網站集資,39天就募得超過台幣5200萬元,創台灣團隊在該平台募資最高紀錄,已有上市上櫃公司與其洽談合作。學者讚學生表現「令人驚豔」。
可掃描列印實物
年僅21歲的FLUX執行長柯軒恩是台大資工系休學生,他受訪時說,FLUX 3D印表機是放在桌上的超級工廠,結合3D列印、3D掃描與模組化設計,不僅具備精良3D列印品質,可掃描真實物體後列印出來,還可把機器更換成雷射雕刻、雙色列印、食物列印等有趣功能,列印陶瓷或糕點。
FLUX上月11日起到美國最大募資網站「Kickstarter」集資,原設定目標是10萬美元(約310萬元台幣),結果沒想到全球湧入2700人捐款,募得164多萬美元(約5200萬元台幣),打破台灣團隊在該平台最高募資紀錄。根據網站資料,FLUX明年將商品化,並於7月把商品寄給捐款逾499美元(約1.5萬元台幣)者。
創業辛苦「值得」
FLUX共同創辦人游雋仁說,5月成立FLUX後,大家為拼創業,經常省錢吃泡麵或熬夜,看來,「辛苦是值得」。
台灣大學副校長陳良基認為,FLUX的優點是「實用、多元又好玩」,才能在募資平台獲肯定,證明台灣年輕人能力可與世界高手一較高下,也鼓舞台灣年輕新創團隊。
FLUX團隊小檔案
★共同創辦人:
●執行長柯軒恩:台大資訊工程系4年級、休學中
●營運長林士生:台大商研所1年級
●技術長游雋仁:台大機械系4年級、休學中
●軟體開發馮硯:台大資工系4年級、休學中
●視覺設計江尚峰: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研究所肄業
★網址:http://flux3dp.com
★特色:FLUX 3D印表機結合3D列印、3D掃描與模組化設計,具備精良3D列印品質,掃描機可掃描真實物體印出,模組化設計可更換成雷射雕刻、食物列印等功能
★成就:
●在募資網站Kickstarter募得逾5200萬元,為台灣團隊在該平台募資最高金額紀錄
●獲矽谷天使創投組織SVT Angels邀請,前往美國矽谷進行3個月學習之旅
資料來源:FLUX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1228/36294391/
新媒體藝術研究所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超脫國歌 cha twat gringo > 為鄭宜蘋 aka Betty apple 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的畢業作品呈現,其內容包括聲音,行為,錄像,實境,表演,互相交織的實驗,並與兩位男性視覺藝術家:黃真(O'PA派對策劃與新8-bit電子搖滾樂理化兄弟VJ)、曾之拓(耶魯大學出走的生物科學家急轉彎而成的攝影師)合作此次主視覺與影像呈現。
The show is composed of experiments of intertwining sound, photography, video, and performance arts.
This project is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Cheng Yi-Ping and 2 visual artists, Chen Huang (team manager of O'PA and VJ of P.C.B) and Zito Tseng (ex-bioscientist, Yale dropout, freelance photographer).
★event info: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4607425331924/
★Chinese review :
☆髒字帝國──談「超脫國歌」
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4776
☆口腔裡聲姿折返的超脫術《超脫國歌》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1348
☆侵略者的淫穢教唱《超脫國歌》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1374
新媒體藝術研究所 在 Chih-Wei CHUA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台北當代藝術館_光‧合作用_藝術家訪談_莊志維
Interview record (en) 中英文字幕
展覽資訊:https://www.mocataipei.org.tw/tw/ExhibitionAndEvent/Info/%E5%85%89%E2%80%A7%E5%90%88%E4%BD%9C%E7%94%A8%EF%BC%8D%E4%BA%9E%E6%B4%B2%E7%95%B6%E4%BB%A3%E8%97%9D%E8%A1%93%E5%90%8C%E5%BF%97%E8%AD%B0%E9%A1%8C%E5%B1%95
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
Spectrosynthesis - Asian LGBTQ Issues and Art Now
展覽時間│2017/09/09-2017/11/05
策展人│胡朝聖 Sean C. S. Hu
參展藝術家群│王文清 Jimmy Ong、王亮尹 Wang Liang-Yin、王俊傑 Jun-Jieh Wang、王海洋 Wang Haiyang、西亞蝶 Xi Ya Die、侯俊明 Hou Chun-Ming、陳建北 Chen Chien-Pei、席時斌 Hsi Shih-Pin、陶輝 Tao Hui、席德進 Shiy De-Jinn、莊志維 Chuang Chih-Wei、曾吳 Wu Tsang、曾怡馨 Tzeng Yi-Hsin、黃馬鼎 Martin Wong、黃漢明 Ming Wong、曾廣智 Tseng Kwong Chi、楊嘉輝 Samson Young、鄢醒 Yan Xing、溫馨 Wen Hsin、譚浩 Ho Tam、蘇匯宇 Su Hui-Yu、顧福生 Fu-sheng Ku
年度教育贊助│文心建設
參展作品│黑暗中的彩虹 Rainbow In the Darkness
參展藝術家│莊志維 Chuang, Chih-Wei
莊志維,1986年生於臺灣臺中,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與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雙主修的養成對莊志維各有重要的影響。他說:「創作時新媒體藝術比較是像往內挖掘;但是建築必須向外考量空間關係…」。擅於運用光與空間創造互動裝置,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創作的命題從自身對於生命細微體驗的微觀一一向外延伸出與歷史文化的關係。如:2010年因友人離世的巨大傷痛,創作了《靈魂的重量》與《宇宙》。2014年用生命所遇的片段,如一粒粒細沙堆積成個展「浮島」的概念。2014年探討人類環境、科技與疾病關係的《感染系列》。2015年指涉宇宙秩序中之不可抗力,受制於文明與社會秩序的《轉生樹》,與揭示華麗姿態背後共生關係的「陰翳」個展等。至今於創作歷程中仍不斷追尋跨領域間的揉合,呈現理性與感性並存的藝術美學。
《黑暗中的彩虹》以陣列形式結合廣場空間,成為一因地制宜的互動裝置作品,以此開啟一場與大眾的互動對話,觀者可以穿行其間,進入被忽視抑或不被看見的間隙中;亦可藉由尖銳物在覆上黑色塗布的作品表面,刻畫、刮繪或留下任何訊息或圖案;到了夜晚,這些被刻畫的「作品」猶如一道道的傷痕,經由內置的多彩LED燈照射下透出美麗的彩虹光線,彷彿敘事了最殘忍的亦是最美麗的影射,以此象徵同志在面臨主流社會體制壓迫時,仍團結凝聚以勇敢的姿態正視傷痕。因此藝術家所寓意的裝置作品、空間義涵及觀眾參與構成三位一體,其互動的、共構的、動態的,促使了獨特意義的產生,同時在隱含權力定向的公共場域中綻放出有意義的形式,期盼觀者省思LGBTQ所面臨的困境與傷痛,並經由象徵包容與愛的彩虹光照耀,共同朝往平權道路,為具有歷史象徵性的意義創作。
作品網站介紹
http://www.chuangchihwei.com/work-rainbow-in-the-darkness-20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