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長笛藝術節】
2021 International Flute Festival in Taiwan
“我很幸運能參與其中,傳承與創造需求、打造市場,由台灣出發的品牌精神,我在樊老師身上看到這個珍貴的夢想,而這個精神也是7年前我回台灣時立下的初心和持續下去的堅持。”
▬▬▬▬▬▬▬▬▬▬▬▬▬▬▬▬▬▬▬▬▬▬
#長笛人的大型聚會
閉幕。
電影裡的曲終人散,十年後你可能還等得到復刻版、一刀未剪版和重新翻拍版的電影上映,而3年一次的長笛藝術節至今第六屆已經成人滿18歲了,每一時光的刻度都留在了當下,時光無法倒流、無法複製也尚未存在重複閱讀的可能。
18歲的成年禮站上台祝賀的是台灣最優秀的長笛人才,在台下跟著一起哼唱的是18年來參與過的舊愛新生,象徵著由父母(前輩們)傳承給孩子們(青年長笛家)一種拉拔、培養長大、仔細呵護著的大家庭的精神。
▬▬▬▬▬▬▬▬▬▬▬▬▬▬▬▬▬▬▬▬▬▬
18年在台灣長笛藝術市場的培養,#長笛教母 樊曼儂 老師率領的 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以及奠定長笛界重量級基礎的長笛界所有老師和前輩們,為我們這個世代的長笛演奏家打下了一個不容小覷的長笛藝術市場。
我很幸運能參與其中,傳承與創造需求、打造市場,由台灣出發的品牌精神,我在樊老師身上看到這個珍貴的夢想,而這個精神也是7年前我回台灣時立下的初心和持續下去的堅持。
7年來我放棄舉辦獨奏會的慾望,也許回台第10年有機會辦一次?
我不斷尋找同界、跨界合作的機會,一年中有超多團在不斷地run,尋找合適的合作夥伴外更尋求能支撐生計的後臺支援,沒有錢夢想什麼的都無法實現,賺的每一分收入都很謹慎的回饋在我的學生和來看我表演的觀眾,因為我知道只有我自己變得很有錢、很成功、變成第一名沒有意義,我需要、想要、也很渴望有更多的人一起走向巔峰,這個平台才會是穩固的、才會是下一代更大、更堅固的平台。
▬▬▬▬▬▬▬▬▬▬▬▬▬▬▬▬▬▬▬▬▬▬
也許是身為台灣人的關係,本來就對這片土地帶著濃郁的情感,對「她」賦予極高的期待,生活不易偶爾也有所怨言,但是每每看著自己生活的土地環境變得越來越好時,真心值得驕傲~
下一個18年,不知道我能做到什麼程度,只能照著心中想做的持續做下去,朝著「精緻而精彩」的目標前進!
「玩家」這個名號勇於探索、嘗試失敗,我的學生們也都很願意接受挑戰、探索新知、品嚐失敗的感受,我很願意做學生們失敗後的支援和支持;然一旦學生拿著我教給他的東西,他吸收了、闖出名號了、成功了,這是一片藍海市場,就帶著你學到的東西創造屬於你的價值吧!
前輩傳給我的基礎,換我闖蕩屬於我的江湖,而如果在我身上你/妳也找到你想要的路,不用害怕詢問,我會把所有所需的知識和技巧都交給你,人生就是不斷交棒的過程,下一個未來,由你/妳來創造。
▬▬▬▬▬▬▬▬▬▬▬▬▬▬▬▬▬▬▬▬▬▬
Tags block
#長笛玩家 #長笛 #長笛價值 #長笛演奏 #長笛藝術節 #國際長笛藝術節 #第六屆國際長笛藝術節_長笛無極限 #力晶2021 #絕技長笛 #flutegamer #flutegamerstudio #flute
#beatboxflute #創業 #創造 #藍海策略 #blueseaproject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新象 藝術 徵 才 在 建築大叔 Uncle Architectur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叔大築建 設計事務所
建築大叔的另一面!!!!
新北市需要的是世界級還是地方的美術館?
在世界經濟體系轉往亞洲高速發展的當下,台灣作為東亞關鍵組成的其中一員,必然會在其中得到好處;然而全球化的推進與思考如何與世界主流接軌的同時,台灣本地的藝術與創作也必須被重視.再者,新一代的個人意識感強,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必然產生地方意識的反撲. 對台灣以及整個東亞來說, 這是一個矛盾的時期, 是一個需要同時整合整體與個體的時間. 因此,新北市立美術館應該同時滿足整體與個體兩個向度的考量.
什麼是現代美術館?
當代藝術已經不只是看看畫,聽聽古典音樂等行為,除了看與聽等傳統藝術行為之外,人的感官在當下的美術館內需要被重新理解.此外, 美術館不應只是放置藝術的場所,它的空間本身就應該可以滿足藝術創作與激發創造力的實驗場.藝術實驗場以十三個不同的形體組合而成作為滿足個體的需要,各特定形體刺激不同創作者的創作可能.在非舉辦大型美術展時,藝術實驗場可以分拆為十三個創作的個體.獨立形體間以藝術廊道貫穿,進口方向左邊的十個形體可以結合作為當代美術館,而右方三個形體則可結合為兒童美術館.藝術實驗場可根據使用的需求分拆與結合,在提供多樣的美術館空間的可能性外,同時提供美術館使用的彈性.
如何界定現代美術館與都市的邊界與功能?
傳統美術館往往給人付錢才能靠近的印象,一般都是大大的量體,高高的牆,藝術實驗場將所有獨立形體與廊道架高,形成地面層完全開放給大眾;除此以外, 藝術廊道上方形成給大眾開放的類似小山丘的立體公園.藝術實驗場在殖入美術空間的同時利用開放的地面層與屋頂公園保留了相對於基地面積八成的面積開放給公眾,讓一般市民更多接近藝術實驗場的機會,同時,開放的地面層,十三個形體間形成的中庭空間與屋頂公園都提供了藝術家創作與展覽的不同可能性.
藝術實驗場同時整合了多樣的個體並連結成一個整體,創造了既大也是小,既有也是無的空間概念,美術館與公共空間不只是對應正負的關係,而是互相牽動的共存概念.從此以後,市民將大大提高前往美術館的意願,享受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的新生活態度.相對應地,藝術家與創作者有了展示作品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盡情創作的場作,一位藝術家可以在藝術實驗場內進行無限度不同主題的創作.藝術實驗場是一座真正公共性而且宜人的美術館,同時反映了全球化與本地化的趨勢,將會成為新北市的新象徵,世界獨特的現代美術館.
新象 藝術 徵 才 在 Hew Kuan Yau 丘光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網友問我,「你在香港搞什麼?」
我在香港「李小龍會」負責策劃、資料研究和文宣,十年前我們策劃在星光大道樹立李小龍銅像,計劃成功。今天我們籌劃和推展「李小龍事蹟徑」,繼續以「李小龍」這一「集體回憶」為香港的電影和旅遊文化作出貢獻。
馬來西亞的旅遊業用廢柴黃艷艷,我唯有為香港效勞!吹咩?
「李小龍事蹟徑」緣起
華洋雜居、中西文化交融的香港,是李小龍的根。透過香港電影,李小龍成為揚名國際的華人巨星,而香港的動作電影,亦透過李小龍打開國際市場,耀武全球電影工業。故此,李小龍的事蹟成為香港電影重要歷史的一部份。
李小龍雖然在美國三藩市出生,但其童年和青少年時代都在香港渡過(1941-1959),其後他赴美留學,發展功夫和電視、電影事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隨即李小龍在1971年回港,拍攝電影一舉成名,直到1973年離世為止——他人生最精彩和最光輝的歲月,都在香港創造,並且是通過電影這個媒介,將他一生的傳奇弘揚到全世界。
可以這麼說,沒有李小龍,西方世界或許對港產功夫片不屑一顧。有了李小龍,港產功夫片成功地打進國際市場,使世界觀眾認識香港電影;在華人演員尚被歧視和壓制的時代,李小龍是第一個在荷里活的電影中擔任主角,打破了白人長年以來視東方人為「病夫」的刻板印象,尤其重塑了華人在世界電影圈和文化圈的新象。
事實上,李小龍的成就,不僅讓港產片沖出亞洲,也讓港產片首度跨入美國的荷里活世界,「功夫片」自此崛起成為全球電影工業的新片種。荷里活主流電影也大拍功夫片,大量宣揚中國功夫,啟用華人演員和武術人員參加演出。李小龍不僅在香港電影的歷史有輝煌的一頁,在世界電影歷史上也有他的地位。
伴隨著李小龍共同崛起的香港功夫片成為香港電影的主流,佳作紛呈,成績斐然,不僅成為了港人的集體回憶,它亦是當今世界各地愛好東方文化/東方藝術和東方武道的人們所緬懷的不朽傳奇。
值得一提的是, 「軟實力」(Soft Power) 是當今國際關係和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的熱門概念,而李小龍的「功夫傳奇」乃作為中華文化和「香港精神」的軟實力象徵之一,這已是廣為學界所公認的。
為了迎接2013年7月李小龍逝世40週年紀念的大典,早在2010年,本會就開始研究如何通過塑造「李小龍」這一文化品牌,從而有利於促進香港本土文化之旅,且能弘揚香港的電影文化事業,進而提升香港在全球化競爭的「軟實力」。本會以為,這才是紀念李小龍最有意義的舉措。「李小龍事蹟徑」的概念因運而生。
眾所皆知,隨著經濟的發展,歲月的流逝,當年李小龍在香港活動的「歷史足跡」,某些地方或許已經草木全非。但李小龍曾在該地活動的事蹟,仍有其值得紀念之處。本會認為,如果能夠將這些地點串連成一紀念徑,輔以對李小龍事蹟與當區變遷的勾連敍述,再配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在2013年舉辦為期5年的大型李小龍展覽會,以及現已豎立在星光大道上的李小龍銅像,「一條龍」的文化配套之旅,必定能吸引市民和遊客的眼球。
2010年11月22日,本會代表約見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專員,商討「李小龍事蹟徑」的概念,彼此在良好氣氛下交換意見。黃耀強會長邀請該局和李小龍會聯合籌劃「李小龍事蹟徑」獲得正面回應,該局隨即要求本會提交詳盡的計劃書,以作審批參考。經過年餘的積極溝通和互動,「李小龍事蹟徑」正式獲批,並由香港電影發展基金撥款港幣一百餘萬,以支持該計劃的落實。
我們要特此感謝以下各相關當局對「李小龍事蹟徑」的鼎力支持,即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香港電影發展基金、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旅遊發展局、星光大道管理有限公司、聖方濟書院、德信學校、啦沙小學、海港城置業有限公司、青山寺慈善信託理事會,沒有各造的積極配合,「李小龍事蹟徑」的籌劃和落實肯定無法順利開展。
我們期待「李小龍事蹟徑」,能有效地重新喚起港人以及全球旅客對香港功夫電影傳奇的興趣,進而燃起更多香港電影人和藝文界人士的意念、想像力和動力,這不僅是為了推進港產功夫(動作)片的新發展,亦為了光大香港獨特文化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