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端網絡觀察:無 #鄉民,不奧運?開幕式又双叒叕 #辱華了?】
經歷疫情的漫長等待和各種歧視風波,一波三折的東京奧運會終於於7月23日在東京國立競技場正式開幕。就在開幕前,不少人都能注意到場館外響亮的抗議聲— —儘管日本國內對於奧運會仍有許多反對聲音,但也無法阻礙日本鄉民對這次開幕式的「創意發揮」。
為紀念1964年在東京創造,如今在全球廣為使用的體育象形圖,此次開幕式上,有三位分別身穿白色和藍色連體衣的表演者在舞台上再現50個象形圖,其中的小藍人還出席開幕式後的記者會。表演一出,日本網民大呼「這不是超級變變變嗎!!」、「也太猛了吧!!!!」,甚至有網友開始二創;網友亦十分好奇這兩位表演者到底是誰?「實在太有趣,可以想象到練習了很多次吧!」。當然除了日本網友,中港台網友亦有同樣的感受「根本就是奧運會版超級變變變!」
提及日本,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不是遊戲就是漫畫。開幕式上的運動員入場環節亦有不少「さすが日本(果然是日本)」系列。除了各國展現自己的國家特色,現場樂隊還表演了日本經典遊戲的主題曲作為伴奏,有《勇者鬥惡龍》、《最終幻想》、《魔物獵人》等19首經典曲目。這一波「回憶殺」感動不少日本網友,「最高!!!」、「雞皮疙瘩都起來了!!!」、「《勇者鬥惡龍》播放的時候,馬上反應『這是國歌呀!』」。然而因前首相安倍晉三曾在16年里約奧運會閉幕上,化身任天堂經典遊戲人物馬里奧參加「東京八分鐘」的表演,有網友疑惑「為何沒有任天堂的歌曲呢?」「索尼或成最大贏家」除了遊戲回憶外,各國運動員入場時的標語牌也引起了不少熱議。此次標語牌的設計採用漫畫「吹き出し」風,即漫畫中人物的各種形狀的對話框。連日本網友也感歎「這就是日本啊!」;許多網友還用這個漫畫標語牌來「高喊」自己的心裡話和偶像。東加王國的3任旗手陶法托夫瓦(Pita Taufatofua)身穿傳統服飾,再次裸上身出場也瞬間引爆全場,奧林匹克的官方日本推特還調侃「這似乎已成為了奧運的定番了」。
其中最讓網友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開幕式途中,場館上方出現了由1824架無人機組成的旋轉地球,無人機甚至還組成了各種運動的象形圖動態版,有不少網友在推特發佈自己從家裡看到旋轉地球的照片。
當然除了讚美之外,也少不了吐槽。首先遭到日本網友各種炮轟的是國際奧委會主席 #巴赫 的演講。因為此前巴赫口誤將日本人說成中國人——「最重要的是中國人」,甚至還表示為了奧運會的順利召開必要的犧牲是應該的,加之國內反對奧運會的情緒高漲。巴赫13分鐘的長演講立即引爆日本網友情緒,網友將他的長達13分鐘的演講和天皇僅僅13秒的演講作對比,吐槽其演講又臭又長,「巴赫主席的演講時間如同男子5000m優勝者所使用的時間,天皇的演講則是男子100m」;此前擔任日本奧組委會長的 #森喜朗,因稱 #女性講話要很久於是要限制她們發言時間 的言論而被辭退,於是網友也拿這個「哏」開始調侃,用這個「說話時間久=女性」的推論為巴赫進行比基尼二創,即為其畫比基尼畫像。
推特上 #非難(批評)殺到 的話題也衝上了日本趨勢榜,譴責首相 #菅義偉 和東京都知事 #小池百合子 在天皇起身發言時沒有馬上站起來,而是過了一會兒才匆忙起立。不少網友認為這樣的行為非常不尊重天皇,「天皇是國家的象征,這樣的行為很沒有禮貌」,不過也有網友認為沒有必要如此上綱上線,亦有網友調侃「可能是因為巴赫的演講讓他們都睡著了」。
然而在中國網絡上,則是一邊倒的批評。日本放送協會NHK在台灣入場時說「台灣です(這是台灣)」,並且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轉播中國隊出場時中國地圖缺少了南沙和台灣,於是開幕式又双叒叕辱華了。中國網友怒氣瞬間點滿,「中國一個也不能少」、「日本時時刻刻都把台灣和中國分離!」;甚至有網友不爽「為什麼台灣比中國隊早出」、「為啥不把台灣香港放入中國隊?」。微博話題 #東京奧運會開幕式 的討論也幾乎都是差評,「真尼嗎難看」、「我要去看看北京奧運會洗洗眼」、「百年最好的一屆奧運會就是北京奧運會了」;當然也有少部分網友表示尊重不同文化差異,認為開幕式還是挺不錯的,但卻被稱為「日吹」。不過各種吐槽中卻出現了一個大烏龍,有網友將東京2020日本文化慶典「Wassai」上日本舞踏團體山海墅的表演當成此次開幕式上的演出,微博名MyHubby聲稱「開幕上出現了許多讓人作嘔的節目和畫面,以及不少特定的『圖騰與儀式』」,亦有微博籃在囧途嘲笑到,「藝術不分國界~但分陰陽兩界!真沒什麼文化輸出了?還是恐怖片那點東西」;甚至有網友「看圖說話」,「我的理解是,日本瞎tm排放核廢水,海洋生物紛紛變異,上岸找日本人報酬來了」。雖然事後有公眾號、文章核查糾錯,但上述微博和評論仍未刪除。
除了「台灣」和中國地圖讓中國網友氣撲撲外,騰訊視頻也被中國網友「討伐」。獲得開幕式獨家轉播授權的騰訊視頻在23日直播時,隨著台灣代表團入場,直播畫面一度切成脫口秀,但等切回來時中國隊已經走完了。於是中國網友再度爆炸,紛紛表示要卸載騰訊,並灌爆騰訊視頻的官方微博:「看開幕式吶,你給我看脫口秀?」、「騰訊你是有什麼毛病嗎?」,不到一日 #騰訊視頻奧運直播切掉中國進場 的話題就破億了。然而網友發現此話題不一會兒就被撤了,疑似騰訊在背後公關操作,「騰訊能不能趕緊下架啊,一直撤熱搜,敢做不敢認」。雖然24日下午騰訊視頻的官方微博發聲明道歉,表示是因為「點播版權超範圍使用」,為此給「大家帶來非常不好的體驗,鄭重道歉」,然後此聲明根本無法平息中國網友的怒火,甚至被認為是找藉口,反而火上澆油。
不同於中國網絡上的「戾氣」,台灣網絡上則是一片感謝。雖然台灣此次奧運會以「中華台北」隊的名義參加,但NHK介紹時仍稱其為「台灣」,某種意義上變相實現了「東奧正名」;並且此次的各國運動員入場順序採用日本語50音,日本議員長島昭久在推特上透露此次台灣是用た(TA)進場,而不是チャイニーズ(chinese)的チ(chi)。雖然之後有網友表示根據1981年的《洛桑條例》,「Chinese Taipei」(即簡稱TPE)才是被奧組委所承認的,為了與中國做區隔,中華台北奧會在國家奧會會員名錄為「T組」。因此台灣本來就是排在T行出列,且「TPE」的開頭是「ティ」就是T開頭,所以出場順序並不代表被正名為「Taiwan」了。「奧運大會現場主持人講的是中華台北,因此他必須遵守洛桑協議,不然會面臨違約處罰」。但這一切還是被視為台日友好的象徵,不少台灣網友表示感動,也感謝日本的細心安排,推特上甚至出現台日網友互相打氣的場景;也有網友調侃這些行為「又辱華惹」:「你們就不怕維尼生氣?」台灣網絡上還流傳niconico直播開幕式時的彈幕,台灣隊出場時彈幕不停刷「台灣」、「獨立」;香港隊出場時則是「香港加油」;但輪到中國隊時則是「元兇」、「COVID-19的發源地」、「天安門」等字眼。
在英文網絡裡卻出現了個大烏龍。因為討厭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的原因,日本網友在推特發出了一個話題 # IOCバッハ会長マイクロビキニ部(巴赫主席超小比基尼俱樂部) ,即為其畫穿戴比基尼的畫像。然而這個話題卻被不明白日文的英文網友,用在恭喜東京奧運會開幕的帖文中,於是不少日本網友趕緊用英文解釋這個話題的意思和發起的原因。
雖然此次東京奧運會被視為最多元的一屆,不少LGBTQ+選手參賽,但在開幕前卻深陷各種「歧視」爭議。除了前奧組委會長森喜朗因女性歧視言論而辭職外,還有開幕式創意總監佐佐木宏被揭發曾提議邀請演員渡邊直美扮豬,同樣在3月請辭。即使到了開幕前夕,仍有風波,接任曾因學生時代霸凌他人而引咎辭職的開幕式作曲負責人之一、音樂家小山田圭吾,閉幕禮表演總監小林賢太郎僅上任不足8日就被辭退了,原因是其98年的搞笑短劇中,以二戰猶太人大屠殺為主題。
攝:Mike Blake/Reuters/達志影像
#延伸閱讀
八問奧運會:這個世界還需要奧林匹克這種綜合性的盛會嗎?👉https://bit.ly/3rBwpQ0
💪在媒體生存環境愈加惡劣的當下,我們更需要你 #付費支持我們,助力我們產出更多優質深度內容
#端Plus會員計劃:https://bit.ly/2UL1Tqt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東京 #日本 #奧運 #台灣 #中國 #互聯網
日文演講開頭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也可以跟我ㄧ樣,這樣「培養」語言天份】
後天要接受好學校 (Hahow) 的專訪。他們很好奇我如何在學好英文的同時,還在 18 歲時通過日文檢定最高級 (N1),並有能力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日文翻英文」的口譯。
在哥倫比亞大學唸書時,曾參與過開發有關「語言天賦」的評量研究。在測量語言天賦當中,其實有一大塊的考題,都跟「語言歸納能力」、「語言分析能力」相關。
這跟我自己學習語言的經驗是完全吻合的。
在台灣,我們能夠用英文的機會並不多,但我們的 input 環境其實不會太差。只要有心,我們打開電腦可以用 Netflix 追劇、上 TED 就有一堆演講可以聽、書局裡有一本一本的原文書、下載個 KKBox / Spotify 就有英文歌可以聽、早上刷牙、睡前還可以聽聽英文的 Podcast。
但如果過了 5-7 歲左右 (切點有爭議),光「接觸」這些 input,英文是不會自動進步的。成人學習者要學好英文很大的關鍵,要能夠在聽到英文、讀英文時,能藉由分析「歸納」出些什麼、「記錄」些什麼,以利未來使用。
例如,如果常常聽英文的人,應該會注意到母語人士常常用 It takes…. 當開頭。這不是片語,這叫「慣用句頭」。
✔︎ 希拉蕊曾經引用過諺語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 一個巴掌拍不響,叫做 It takes two to tango.
✔︎ 恆毅力一書作者 Angela Duckworth 在提及刻意練習理論時曾說,It takes 10,000 hours of deliberate practice to achieve excellence. (卓越是由 10,000 小時的刻意練習累積而來的。)
✔︎ 說實話需要勇氣叫做 It takes courage to tell the truth.
✔︎ 你很想立刻把口說學好,我說 It takes time. (需要點時間)
爾後你也可能會用出 It takes 2 hours to get there.
觀察、歸納的能力越高,某種程度上就可以說「語言天份」就越高 (本文不討論語音層面的)。
以此可得知:語言天份其實是可以培養、訓練的。我覺得學習語言時,有一大部分是在學習這樣的能力。這不是教室當中,跟著英文老師 take, took, taken 和背零散的單字、片語,可以累積起來的。
這次跟好學校 (Hahow) 合作的線上課程「王梓沅的 3D 英文筆記術:打造最強說寫英語資料庫」其實就是想訓練大家這樣的能力,翻轉從以前到現在你的英語學習方式。
現在填課程問卷,可以搶先拿到 8 折優惠卷喔!
https://bit.ly/34Ow5Cc
另外最近創了 IG (alexwangenglish),會在上面跟大家分享了我看的美劇、聽的 podcasts、口語英文、看的原文書,以及各式各樣的學習資源。希望大家喜歡!
日文演講開頭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60年代,王育德與一群臺灣留學生在日本東京,因不完全贊同廖文毅急於成立臨時政府的作法,認為必須先從知識的啟蒙著手,讓更多青年擺脫中華黨國的洗腦,等有一定的群眾支持基礎,才能談獨立建國。
於是他們發行《臺灣青年》雜誌,這個名字致敬了早他們四十年,由留日臺灣留學生創辦的臺灣第一份社論刊物《臺灣青年》。
但只能感慨造化弄人的是,當初1920年代《臺灣青年》的主筆、編輯兼發行人蔡培火,卻被四十年後致敬者敵視,甚至在〈照魔鏡〉專欄用了一整頁篇幅攻擊他。
這篇文章挺有意思,開頭一段應該是指蔡培火聽到有人接電話用日文講「摸西摸西」而發火,無獨有偶,在林莊生的《懷樹又懷人》中,也曾提到因此被蔡培火譴責的經驗。不過這篇〈照魔鏡〉肯定不是林莊生寫的,可想而知蔡培火大概對不少人震怒過這件事。
很多人不知道,蔡培火其實在將死之年,還偷偷支持當時風起雲湧的黨外運動,「為台灣人謀幸福」這個理想,一生未曾改變。
想親眼看到戒嚴時期「槍斃指數」最高的《臺灣青年》雜誌、廖文毅的《臺灣民本主義》,想知道蔡培火晚年究竟支持誰的黨外運動,就來聽演講吧!
講題:走過白色恐怖・那些年的禁書與他們的故事
時間:3/14(六)14:00 – 16:00
地點:台北市南京西路239巷27號(島內散步)
附註:此為收費講座。
活動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1998207822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