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民眾黨要徵選碩博士論文?
一百年前,蔣渭水醫師把臺灣擬人化,診斷出臺灣罹患了「知識營養不良症」,當務之急就是灌輸大量的知識文化。所以蔣渭水及許多文協知識份子,用演講、讀報,甚至看電影等方式來推動「#新文化運動」,希望透過知識的提升,喚醒臺灣人的自我意識。
一百年後的今天,台灣面臨新的考驗,政府財政紀律敗壞,居住不正義、世代分配不均,勞保年金即將破產,後疫情時代的產業轉型準備不周,然而這些議題因為藍綠忙於惡鬥,沒有論述空間,「政媒合一」的新威權體制,容不下任何反對意見,讓台灣的民主體制出現新的危機。
我們認為,這時候應該要啟動「#新文化運動2.0」,讓政治回歸專業、回歸科學治理,用知識提升我們的施政品質,真正落實「國家治理」這個理念。
而所謂的「新文化運動2.0」,就是這次「#眾智成城」碩博士畢業論文獎助計畫。學術論文是一個國家強健的基礎,透過知識的累積,詮釋社會現象背後的脈絡,找尋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
過去很少有政黨提出這樣的想法,而台灣民眾黨的初衷,就是搭建好的平台,鼓勵年輕學子「#理論結合實務」,讓每一個好的想法都有機會改變台灣社會,讓政治可以揮別噴口水、比賽誰比較愛台灣的意識形態之爭,回歸到理性、務實、科學,以及專業的討論。
這一次的「眾智成城」碩博士論文獎助計畫,我們準備了高達一百萬元的總獎金,只要通過初選,#就能拿到獎金5千元,最終評選優良者,#總計可以獲得最高5萬元。
眾人的智慧,大於個人的智慧,希望每一位碩博士學生,可以透過我們這個平台,有機會為國家未來的發展盡一份心力!
👉徵稿對象:2022年7月31日前通過論文口試(以口試委員簽名為證)的全國各大專院校碩博士生,申請者不限國籍。
👉徵稿日期:2021年9月28日至11月22日止,共計8週。
👉流程及獎助金:第一階段入選名單訂於2022年1月1日公告,入選者可請領「入選獎助金」新台幣5000元,於第二階段獲評為優質論文者將授予「優等獎助金」新台幣10000元;有具體可行方案,可為政府決策參考者,將再獲得最終「錄取獎助金」新台幣35000元。正式錄取名單將於2022年8月6日公布。
👉 報名方式:符合資格之應屆碩博士生欲申請本計畫者,可填具附件二報名表後,逕以email含附報名表PDF電子檔,寄至本計畫專用信箱:tppob@tpp.org.tw,信件主旨註明「報名碩博士生論文研究獎助金計畫」,政策智庫於收件後將通知申請人後續相關事宜。
👉 報名文件:報名表一份(含5千字以內之論文主題、研究方法及章節大綱。)
論文研究主題例示清單:https://pse.is/3pv45t
獎助金計畫報名表:https://pse.is/3lrwgf
#民眾黨
#台灣民眾黨
#眾智成城論文獎助計畫
同時也有76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世紀名曲 】我們在香港成長的一代人,都可能與 #顧家煇 (煇哥)相識在童年。湊巧地,《 #相識在童年 》也是煇哥寫給我唱的廣告歌。 對於這位「香港樂壇教父」,可說是無人不識,因他的經典名曲如《獅子山下》、《上海灘》等,和大部分的電視主題曲,都真正深入民心!有什麼秘技?我想:部分原因可能是與煇...
明周文化明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Patreon國際關係進階】當局者迷・再別明報:一百年後,人們如何閱讀香港這段歷史?
我們活在當下,對一切事物的判斷,很難超越當刻的是非好惡。假如可以斷捨離,回望過去,卻可能恍然大悟。生活在香港時,營營役役,其實很難理解它的獨特性;到了改頭換面,才發現「世界變了樣」。但其實世界沒變,變的只是其中一個結構。百年之後,回望香港這段結構史,可以如何解讀?......
我們先從昔日香港的示威文化談起。自從八九六四出現兩次過百萬人大遊行,這是當時全港人口比例的1/5,剔除只在單一地理位置集合、不宜遊行的老弱人口等,這是全世界都不可能出現的天文數字,香港就被戲稱為「世界示威之都」。2019年的200萬人遊行,比例更是震古鑠今。但知道這是世界紀錄的同時,多少人深究過為什麼香港能創?在一個民主政體,只要出現這數字比例的1/10,政權就可能倒台;在一個威權政體,只要出現這數字比例的1/100,政權就已經「依法」鎮壓。偏偏舊香港是世上僅有的例外,遊行既沒有成效、又沒有代價,假如單是看「很多人出來遊行」或「政府不聽民意」,都是以偏概全。一個整全視野會告知,背後存在一個超穩定結構。簡述如下......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到2020年《港區國安法》生效之間,這36年,屬於同一個「結構朝代」。每一次「結構革命」,自然因為有某些勢力不滿現結構,相信無論怎樣微調、循序漸進,速度和他們的野望,都不能構成正比,所以需要整個結構瓦解,拆掉重煉。對舊結構而言,這就是「攬炒」;對新結構而言,這就是「完善」。由於香港作為一部機器,始終需要各方勢力共同參與,任何結構都不會完全否各方的存在,爭奪的關鍵是「畫餅權」、「劃線權」、「派牌權」。此所以香港大老如周壽臣等在日佔時代,依然備受尊崇;重光後除了個別例子,又全體被港英回收;改變的只是在超上層結構誰是造王者、誰是junior partners而已。今次這一波「結構革命」,深層root cause是甚麼?......
香港原結構功能是國際社會所必須,必然散落四周,部份必然繼續有香港人參與,這才是歷史學家湯因比的文明生老病死、死而復生循環理論。結構能否總有一天,再結合地理香港的軀殼,誰也說不準,人生需要希望。而從國際關係角度,一切並未終結,反而才剛剛開始。世事蒼茫,寫到這裏,就此道別,在另一個結構,總有相會之時,珍重......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6141554
▶️香港的遺產,如何被各地競爭對手瓜分,又如何重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LAMVvagJ4
明周文化明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譚新強:中國如何防範四個封閉
文章日期:2021年9月10日
【明報專訊】近日我有兩個家人,從加拿大往上海探親,聽到他們千辛萬苦的經歷,才深深體會到中國的治疫有多麼認真。出發前,當然先需要安裝健康碼,且要拿到綠色認證,所以他們就預先去當地一間化驗所做抗體測試。因為他們已接種兩針Pfizer/BioNTech疫苗,所以驗血報告就當然顯示有抗體。但當他們去到機場辦理登機手續時,卻因為健康碼仍然紅色,而竟然被拒絕登機。他們馬上感到彷徨,不明白為何被拒,就到處問人,結果一位來自內地的年輕女生,好心解釋他們去錯了地方,做錯了測試。
原來必須去一家中國人開的化驗所,做一個特別抗體測試,能辨認出抗體來源,是來自接種疫苗,還是來自自然感染,中國的要求是抗體必須來自疫苗,健康碼才可變為綠色。我的這兩個家人,一個是專科醫生,他太太是化驗師,都可算是行內人士,但竟然他們之前從未聽過有如此精準的測試,他們也佩服中國的化驗技術,非常先進。無論如何,結果他們就去了這間中國人開的化驗所,再做測試,證明抗體來自疫苗,健康碼轉綠,就第二次登機成功,到了上海後經過兩周隔離,現在與家人團聚,非常開心。
我絕對相信只有如此嚴謹政策,才可帶來如此清潔和安全的內地環境,每十萬人的COVID感染和死亡率,都是美國和整個西方的百分之一以下,的確值得被表揚!但我有兩個疑問,這個至今非常成功的零容忍政策,可否長期延續下去?另外,如要零容忍,中國幾乎必須長期維持封關狀態,此政策將帶來什麼後果,除預期內的,會否亦帶來一些意料之外的後果?
內地嚴謹封關料維持至明年底
中國當然不承認封關,仍不停說歡迎外國朋友來中國自己親眼看看情况,數天前更擴大前海面積7倍,繼續鼓勵香港融入大灣區云云,但事實仍是中國封關已近兩年,當然不會永遠,但如再封一年,已是一段很長時間,全球局勢已可出現風起雲湧變化。
從我家人親身經驗,除發現中國醫學化驗科技,一日千里外,另一更重要啟示是原來現在中國,是不容許和不歡迎任何曾經感染過COVID的人進入,其實這是一個頗為驚人和極端的政策!須知道,除抗體測試外,登機前、入境前後,當然亦要求每名旅客做多次核酸測試,確認即時沒有帶菌,所以抗體測試的重點並非找出帶菌者,而是真的拒絕任何曾經感染過COVID的人入境,包括已復原的人!
官方統計,全球測試出感染者數目已超過2.2億人,估計真實數字可能超出10億人,即是說,中國可能拒絕多達全球七分之一人口進入!再想一下,既然中國這麽用心設計出一套這麼精密的測試,加上健康碼和一系列隔離,以及索源追踪系統,更令我更相信這些嚴謹、接近封關的政策,必將維持一段頗長時間。再加上明年冬奧,和中國的政治時間表,不少人已意會到中國的嚴謹封關,大概率最快都將維持至明年底或2023年初。
有些人說,中國不會長期封關,只需全國約七成至八成人接種兩針後,即可馬上全面通關。我也希望是這樣,但我認為機會不大。首先現在全球最流行的Delta variant,傳染度比之前的高很多,R0可能高達8至9,所以Herd Immunity(群體免疫)的臨界點可能高達90%,再加上COVID的變異速度也超高,大大影響疫苗的有效度,亦需不停調校成分,所以整個Herd Immunity概念已沒甚意思。加上中國至今以傳統滅活技術疫苗有它的好處,較安全和較清楚長期副作用,但無法否認全新mRNA技術的疫苗,有效率確高於傳統滅活。所以如果開關,即使接近全民接種疫苗,還是極大可能將見到感染個案大幅上升。當然如打了兩針或更好的三針,死亡率必將大跌,但至今中國的零容忍政策不止是零死亡,是更強勢的零感染!
零容忍政策不止零死亡 更要零感染
當然其實大家最渴望的是全球疫情早日過去,所有人生活回復「正常」。我也希望如此,但我一早已預計COVID將由pandemic(大流行)演變為更麻煩的endemic(風土病),且某程度上,人類歷史將可分為B.C.(Before Coronavirus)和 A.C.(After Coronavirus),不幸似乎已應驗了。Endemic的意思是COVID將揮之不去,永久流傳,且不斷變異,確跟flu(流感)有點類似,但即使經過多次變異,疫苗發展和療法的進步,CFR(Case Fatality Rate)仍徘徊在1.5%,仍是流感的10倍以上,絕不可完全不管。
數天前跟一位外國的頂級策略師通話,他指出全球只剩下中國內地、香港(可能加台灣?)和新西蘭,仍堅持零容忍政策,連日本、新加坡和澳洲等地,都已不幸失守,或逐漸放棄嚴控疫情政策。他悲觀地認為Delta浪是無法抵擋的,北半球夏季已如此厲害,到了進入秋冬將更嚴重,擔心連中國也將失守。他更認為接種疫苗也只不過是權宜之計,真正感染過COVID後的抗體才最有效,但我認為此說法並不科學,看到研究報告,打完任何技術的booster第三針後,抗體量都比兩針或感染COVID後的高很多。
港人未能無隔離進內地 令人費解
習慣了香港的安全環境,當然希望他的預測是錯的。但秋冬確可能是高峰期,所以連香港的嚴謹旅遊政策,亦必將繼續。早前歐洲商會警告如香港繼續封關,他們很多會員將無法忍受,更將傷害香港營商環境和國際中心地位。但港府已作出回應,現在香港和內地的治疫成功,得來不易,但至今香港仍未能與內地通關。如香港疫情失守,更將無望與內地通關。其實香港早已本地清零,近日逐漸開放單向來港通關,是好事,但仍未能讓港人自由無隔離進入內地,實在令人費解。固然可能跟香港未行使健康碼有關,但相信亦有其他因素,包括冬奧前不願冒任何風險,擔心部分香港人更可怕的思想病毒,和一改從前過於遷就香港人的呵護政策。
更重要的問題是,長期封關對中國內政以及外交關係有何影響?我觀察是要慎防四個封閉:
1. 封關後,似乎中國就認為這就是做「大掃除」的最好時機。近月中國明顯加速各方面改革步伐,包括教育、地產、醫療、互聯網、資本市場、文化、外交、軍事,和更核心的意識形態。中國過去40年,最成功有兩點,就是和平崛起和拋開意識形態,以實務發展為先。我仍希望中國能保持和平崛起,但當然在台灣、南海以至阿富汗等面對各種挑戰。我早已指出中國未來發展將需要一套較完整但仍務實的經濟甚至政治理論基礎。拉倒大家都知道大有問題的西方發展模式容易,尤其美國企圖以QE解決所有問題,導致社會分裂,但如何發展一套全新模式需要很長時間。中國各政策,分開個別來看,都有一定道理,亦大受內部歡迎,但加起來,就有點快速豪賭一舖的感覺。中國是一個大國,行事應否較慎重和穩定,值得討論和反思,亦當然需要考慮對外交,軍事,和世界和平的影響。即使各政策對治疫、氣候變化、貧富懸殊等問題有幫助,但無意中反加深外國人對中國的誤解和偏見(不止投資者),從而增加了戰爭的風險,這就要非常小心了。
加快改革如豪賭 反加深外國人對中國偏見
2. 數據年代中,既然中國封了旅遊的關,其實更需要開闊互聯網和傳媒等的資訊流通關,但不幸在最關鍵的過去一年多,雖說要講好中國的故事,但事實絕不見得在這方面有任何努力過。如中國與美國為首的西方繼續加深,像近日索羅斯這老人家竟公開批評Blackrock增加在華投資,警告將危害美國和西方的國家利益,其實情况已有點危險。
3. Blackrock確拿到中國第一張全資公募基金牌照,但其實中國金融市場和資本帳仍然非常封閉,尤其仍嚴控資金外流,形成人民幣地位與中國經濟規模極不匹配的危險情况。中國PPP GDP已是第一,佔全球的23%,但名義GDP仍是第二,佔全球只16%,且今年中國貿易順差急速擴大。從西方角度看,這就是故意操控貨幣,壓低人民幣匯率,採取不公平貿易政策,其實情况有點似清代早期,中國出售大量茶葉、瓷器和絲綢給英國,但拒絕購買英國貨,形成龐大以白銀為本位的貿易順差,英國才想出以鴉片來毒害中國人民的邪惡計劃,以此扭轉貿易平衡,最後導致戰爭。今天中國已非吳下阿蒙,不會受列強欺壓,但當然仍該避免戰爭!
4. 最後,中國人勤奮好學,素質愈來愈好,平均中國年輕人,對世界的認知,毫無疑問,肯定比平均的美國人,甚至大部分西方人都要好。但如封關太久,加上資訊開放亦不足夠,資本帳更不流通,實在有需要提醒國人,切記千萬不可連重中之重的思想,都逐漸封閉起來!
(中環資產擁有Pfizer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明周文化明報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世紀名曲 】我們在香港成長的一代人,都可能與 #顧家煇 (煇哥)相識在童年。湊巧地,《 #相識在童年 》也是煇哥寫給我唱的廣告歌。
對於這位「香港樂壇教父」,可說是無人不識,因他的經典名曲如《獅子山下》、《上海灘》等,和大部分的電視主題曲,都真正深入民心!有什麼秘技?我想:部分原因可能是與煇哥在TVB時做「秘撈」有關!
全文:https://bit.ly/3wPDRc5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明周文化明報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36歲的 #楊潮凱,兩年前跟TVB由經理人合約轉為基本藝人,關係亦一直保持良好,工作沒有太大影響,早前參加《 #好聲好戲 》,雖然因遇上勁敵陳自瑤未能打入總決賽,幸好表現仍得到不少觀眾讚賞,即將播映的新劇《 #刑偵日記 》有份參演,之後更會接拍兩部劇集;囡囡心悅不經不覺三歲,已經上學前班,至於會否再追一個為女兒作伴?潮凱直言因為太太的關係,暫時不會考慮。
全文:https://bit.ly/3wCHcLi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明周文化明報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老友記 】「曾經,做舞蹈家是我一生最大的夢想和目標,結果卻做了演員,現在我慶幸仍然與舞同在,由始至終舞蹈都在點綴我的生命!」 #韓馬利 有段時間患上焦慮症,舞蹈成為她的救贖,令她身心靈得以釋放,現在她是舞蹈學校i Dance的行政總監,不過卻沒有教人跳舞,而是作為學校與學員之間的溝通橋樑,希望讓更多都市人透過舞蹈釋放自我。
全文:https://bit.ly/3zzR5LN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