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剌加與華人海商|知史百家
安煥然
2005年6月,恩師,台灣成功大學的陳信雄教授,以及盧泰康學長來馬出席鄭和學術研討會。陪兩人到馬六甲一遊,並在星洲日報專欄作者歐陽珊的引領下,我們在馬六甲河口,當時正裝修著的鄭和文化館看到了大量中國陶瓷破片。這些瓷片多數是明代中晚期的器物,有些甚至是明朝正統、景泰、天順年間屬於「明代空白期」的器物,而且盡乎是出自中國民窑的民間商品。其量多款豐,令人大開眼界。(詳見歐陽珊《到馬六甲看碎瓷》,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笑看古城》專欄,2005年10月30日)。
明朝中葉以後,中國海洋政策轉趨緊縮。為了防御倭寇,閉關鎖國,中國政府一再重申海禁政策,嚴禁商民下海私自貿易。因而,這些瓷器,究竟是如何到來這裡的呢?
其實,朝貢貿易,以及明廷使臣的賫賜貿易,只是「馬中貿易」的一部份。在朝貢體制之外,尤其是15世紀中期以後,逐漸擴大的中國民間走私帆船貿易,更是滿剌加對中國貿易的另一主要途徑。而且,與當時東南亞諸國一樣,滿剌加朝貢中國的貢使、通事,不少是由流寓於海外的華人充任的。他們常常依附在朝貢體制內進行「私貨」的貿易。
這些人當中,《明實錄》有名姓記載的,就有景泰年間的馬貴,正德初年的亞劉(蕭明舉)、彭萬春。這三人都是因為他們以滿剌加「貢使」身份來中國朝貢,發生事端,賄賂官員、劫害同僚,才被記錄下來其事跡。相信未記錄者,還有更多。
在海禁政策之下,當時的中國人是不能隨意下海經商的。因而,對中國朝廷而言,這些流寓於東南亞各地的華人海商,往往被視如「海賊」。那些擔任海外諸國貢使的海外華人,也被視為「以罪叛入其國」的「無恥之徒」。
誠如(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所言:「按四夷使臣多非本國之人,皆我華無恥之士,易名竄身,竊其祿位者。蓋因去中國路遠,無從稽考,朝廷又憚失遠人之心,故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貨來皆倍償其價,不暇問其真偽,射利奸氓,叛從外國益眾。」
然而,利之所在,趨之若鶩。中國閩粵沿海商民在明中葉以後,常常是「犯禁」出海。從客觀形勢看,宣德十年(1435)以後,明朝官方大規模遠航活動停止,官方的朝貢機制趨向緊縮。但正統後期(1444年後)中國商民私自出海者卻開始增多,至成化、弘治年間(1465─1505)更為發展。其勢雖然不如嘉靖以後之壯大,已是16世紀中國民間海洋勢力之先聲。他們私自建造帆船出海,以中國的絲綢和陶瓷,交易東南亞各地的香料。根據葡萄牙人的文獻記載,當時從滿剌加「把香料運往中國,和運往葡萄牙一樣可獲大利」。
這些「犯禁」出海的華商,主要是以暹羅為其海貿的重心。因為暹羅給予華人海商享有相當優惠的待遇(一般商船得交22.2%的商稅,華船只需繳稅六分之一)。
正值崛起的滿剌加,看到這種光景,遂也對華商採取了禮遇態度。華船到來,竟然給予免稅優待(僅習慣性地以船貨之5%作為饋贈之物)。滿剌加對海外華商這種優惠舉措,顯然是意圖與暹羅爭取對華船之到來貿易,盡管壟斷中國貿易的企圖並未成功。
《明實錄》一條實例,提供給我們有力的歷史構圖。成化七年(1471),有「福建龍溪民丘弘敏與其黨,泛海通番至滿剌加及各國貿易,復至暹羅」。彼等在海外諸地貿易之後,又「還至福建」,反被明朝「官軍往捕,復致殺死」,「依律斬丘弘敏等二十九人」。
這是《明實錄》裡有確切記載姓名(丘弘敏)的中國民間私商前往滿剌加貿易的重要證據。這條史料透露了兩個現象:其一、顯示中國民間海商與滿剌加有海貿往來。其二、在中國海禁政策之下,福建商民丘弘敏等所從事的帆船貿易,是一種遁避於明朝貢體制之外,屬於非法的走私貿易活動。誠如王賡武所說的,那是一個不受中國官方保護(甚而壓制下),「沒有建立帝國的商賈」(merchants without empires)的閩粵海商集團。鄭和下西洋罷廢之後的一、兩百年間,「馬中貿易」,除了朝貢貿易之外,基本上是在這種經貿格局下進行的。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珍藏圖書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四次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由所方解說員吳秀玲,為大家介紹珍藏圖書常設展。 本區展出歷史語言研究所蒐藏的珍貴圖書與期刊。其中有很多是罕見的秘籍或海內外孤本,如宋版圖書;另包括大量的俗文學「曲本」,圖書出版前作者的手稿,以及書本上的名...
明實錄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寶船取寶與貿易|知史百家
安煥然
明朝遣使出國,除詔諭、冊封、弔唁等政治任務,也帶有貿易行為。他們到達一地,通常是先開讀皇帝詔諭,賞賜完畢後,就在該地進行貿易買採,而且明朝特使人員一般也會私自携物出海,順搭交易。
鄭和隨員馬歡在《瀛涯勝覽》之暹羅、錫蘭國、柯枝國、古里國、溜山國、祖法兒國、阿丹國以及天方國等諸條,都記載鄭和寶船或鄭和使團至彼,於當地交易寶石、珍珠和龍涎香等香藥的詳情。
鄭和船隊來到滿剌加,更是在這裡設立了「官廠」,駐軍於此,「立排柵如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內又立重柵如小城,蓋造庫藏倉廒,一應錢糧頓在其內。去各國船隻回到此處取齊,抵整番貨,裝載船內。等候南風正順,於五月中旬開洋回還。」《瀛涯勝覽》所記,說明鄭和下西洋,實是把滿剌加視為停裝貨物及分聚之所,設置貨倉並駐軍於此的忠誠伙伴。很明顯,鄭和下西洋帶有貿易性質。吳晗《16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更倡議說,鄭和下西洋之最大使命是「經營國際貿易」。
自古以來,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非常繁忙的貿易航道。中國經此航道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絲綢和外銷瓷品。明朝初年,官窑和織染局特別興盛,彼等所生產的官窑瓷器和絲織品,量多質高,成為鄭和下西洋進行賚賜貿易的極佳貨源。
明代《殊域周咨錄》記說:「自永樂改元,遣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迭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府庫,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羡裕矣。」
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之序,亦言及:「太宗皇帝入纘丕緒,將長馭遠駕,通道於乖蠻革夷,乃大賚西洋貿采琛異……由是明明之珠,鴉鶻之石,沉南龍速之香,麟獅孔翠之奇,梅腦薇露之珍,珊瑚瑤琨之美,皆充舶而歸。」鄭和寶船,實是下西洋「取寶」貿易之商船。
萬明《中國融入世界的步履─明與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較研究》亦指出:「將鄭和下西洋作為明代海外政策成功的標志,是因為它成功地實現了明初對外政策的目標,增強和擴展了中國明朝為中心的朝貢體系,也使朝貢貿易這一官方壟斷的海外貿易發展到鼎盛。明初海外政策得到成功實施,主要體現在鄭和下西洋上。」
鄭和之後,明朝仍有派遣使節出使滿剌加。這在《明實錄》裡多有記錄。1459年(天順三年),給事中陳嘉猷奉命出使滿剌加,冊封蘇丹茫速沙,即因途中船破而延誤行程。他們「令水手打撈,得紵絲等物,俱水濕有跡」,而「乞行廣東布政司收買。應付其紵絲、羅布,宜於內承運庫換給,遣人賚付嘉猷」,方於1461年再往成行。
明朝使節團經常以出使之名,挾帶私貨,轉經滿剌加貿易。1474年(成化十年)給事中陳峻出使占城,適值占城戰亂,陳峻使團不敢進入,竟以「其所賚載私貨及挾帶商人數多,遂假以遭風為由,越境至滿剌加國交易。」
1481年(成化十七年),行人張瑾奉命冊封「占城國王孤齋亞麻勿庵為王,多挾私貨,以圖市利。至廣東,聞齋亞麻勿庵已死」,擔心空手失利而返,於是速至占城,「又經滿剌加國,盡貨其私物以歸。」中國商品在滿剌加轉口市場需求量之大,吸引了明朝特使假借名目到來市易謀利。
同年,林榮、黃乾亨出使滿剌加,奉命冊封馬哈木沙,卻因挾帶「物貨太重」,在越南南部海域遭遇風暴,船沉遇難。隨船者千餘人,只有24人生還。誠如廣州暨南大學馬明達《明朝出使滿剌加的一次海難》所指出的,「從林、黃海難事件也可想見,明朝出使南洋諸國的使船,其實很像是一個龐大的海上商隊。」
朝貢與貿易,下西洋與取寶,往往是一體兩面。「馬中友好」關係的維繫,彼此間的經貿互動,不能忽視。往昔今時,也大致如此。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明實錄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蘇丹茫速沙的洗腳水|知史百家
安煥然
《馬來紀年》傳述關於滿剌加與中國關係的故事,這些故事大抵集中在該書的第十五章。「漢麗寶」就是其中一個。近年來常被喻為是一段象徵馬中友誼的美麗動人故事。然而,如果我們細讀原書,《馬來紀年》敘述漢麗寶下嫁滿剌加蘇丹茫速沙,該節章的第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中國皇帝聽到滿剌加國王的偉大,便遣使來到這裡。但當時的中國皇帝為了向滿剌加國王展示中國的強大、人口的眾多,於是就在其遣使船隻中裝滿了整船的針,並向滿剌加國王說:「世上沒有其他王能大於我。我的子民也多到無法統計。現在按戶各取一針(裝滿整船)載來贈給你。」
這顯然有「示威」的意思。還好,聰明的滿剌加國王蘇丹茫速沙聽了中國使節這番高傲的話,竟微笑地命滿剌加國人將船裡的針都起缷,又命國人放入西谷米(Sagu)裝滿整船,也向中國顯示滿剌加的富庶、人數之眾。
漢麗寶下嫁之後,中國和滿剌加建立了宗主和藩屬的關係。不久,奇怪的事情發生了。中國皇帝突然間全身發癢,很是難受,藥石無效。一位老醫生就跟中國皇帝說:「國王啊!你這怪病是神降的。這是因為滿剌加國王被迫以附庸身分上書給你所致。現在別無他法啊!除非陛下肯飲滿剌加國王的洗臉洗腳水。」
中國皇帝無奈,只好再遣使向滿剌加做此要求。中國皇帝喝了蘇丹茫速沙的洗腳水,並且用這些水來沖涼之後,奇妙地,那惡癢立刻消失了。於是中國皇帝便立誓不再要滿剌加國王降低身份稱呼他,並命令他的後代也不得如此。自此之後,中國和滿剌加長時期維持了「平等相待」的友誼。
以上「荒誕」故事,若與(明朝中晚期萬曆年間)羅懋登的《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相較,《通俗演義》所強調的「華夷之辨」,以中國權威與文化的絕對優勢,尊貴之、宣揚之,強使「外夷」朝貢、附庸、認同大明天朝宗主的構述心態做比較,真是強烈有趣的對比。
《馬來紀年》嚴格來說,不是歷史著作,而只是一部綜合神話傳說的古典文學作品。但,就誠如Mohd. Taib Osman在”Sejarah kebudayaan Melaka mengikut Sejarah Melayu”一文中所說的,《馬來紀年》透露出馬來傳統社會的一種世界觀。其所傳述事件的真確與否並不重要,但其詮釋事件所反映出的意義才是重要的。歷史考察,實際上當時滿剌加受庇護於中華帝國權威之下,中國皇帝怎會喝下蘇丹茫速沙的洗腳水呢?
但若從馬來王朝的社會和文化角度看,這故事所意味的是什麼?或許才是這部古典文學作品《馬來紀年》所欲宣泄的真正意念。故事隱喻,透露出馬來王朝不甘心於屈居附庸地位,及對中國的反諷心態。
我們在《明實錄》也找到這樣的例子。《明武宗實錄》弘治十八年(1505)記云:「如往時給事中林宵之使滿剌加,不肯北面屈膝,幽餓而死,而不能往問其罪。」
此事是朝中大臣任良弼等在商議海外「番國」朝貢事時提及的。此事例雖是弘治年間的追記,真確與否尚難窺其詳。但給事中任良弼接著說:「大抵海水之國,無事則廢朝貢而自立,有事則假朝貢而請封。」這與《馬來紀年》講述中國皇帝喝蘇丹茫速沙洗腳水的故事所反映的心態相應照,實道出滿剌加等海外諸國之所以會對明朝中國朝貢「事大」之現實動機。
簡言之,在鄭和下西洋壯舉罷廢之後,明朝緊縮其對外政策,滿剌加與明朝的朝貢關係日漸淡化。此後滿剌加斷斷續續地與中國復交或入貢,主要是有事才來朝,無事則自立。而且,即使是對滿剌加國內或國際的爭端,中國明朝的調解也大不如之前的鄭和時代。「馬中關係」的友好,不是理所當然的。中國的崛起,「德」與「威」,軟勢力和硬勢力的兼備,是「馬中友好」互惠互動的重要條件。今人讀史,不得不察。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明實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珍藏圖書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四次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由所方解說員吳秀玲,為大家介紹珍藏圖書常設展。
本區展出歷史語言研究所蒐藏的珍貴圖書與期刊。其中有很多是罕見的秘籍或海內外孤本,如宋版圖書;另包括大量的俗文學「曲本」,圖書出版前作者的手稿,以及書本上的名家批記等;除此之外,亦展出研究明史的重要參考資料──明實錄。
明實錄 在 翔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大家好~我是翔麟
這是我跟糖果前兩週在昆明實錄的小片段,在此發上來做個紀念。
夾到了個小貓玩偶(我後來都叫它貪吃貓),然後就準備看電影啦!
明實錄 在 朝鮮王朝實錄... - 數位人文交流平台Taiwan Digital Humanities ... 的推薦與評價
【研究資源】「明實錄、朝鮮王朝實錄、清實錄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合作「明實錄、朝鮮王朝實錄、清實錄資料庫」正式上線。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