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速撤軍 外界質疑拜登「放棄」阿富汗》
●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政治領導人,所做的每一個決策,都必須承擔風險:因為不光是決定本身有失敗的可能;下達命令之後,由於你的決策而引發的變化,往往又讓事情的演變,變成了互為因果,而難以論斷功過是非。美國總統拜登在四月中,下達撤軍阿富汗的命令之後,當時原本外界是抱持著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態度,看待這個兩難的決定。喜的是,美國終於可以擺脫這場打不完的戰爭,擺脫911以來,反恐戰爭帶給美國人所有的陰霾和包袱,但憂的卻是,阿富汗的局勢仍舊不穩,如果這時候班師回朝,恐怕要冒著前功盡棄,花了20年卻白忙一場的政治風險。沒想到,拜登宣布撤軍的話才剛說完,阿富汗的局勢果然就急轉直下,四月以來,塔利班民兵對阿富汗各主要城鎮的攻勢大幅升高,有人估計,全阿富汗有一半的地方鄉鎮,都已落入塔利班的手裡,而在此同時,華府高層又為了避免夜長夢多,而暗中加速了撤兵的節奏,原本的撤軍期限是911之前,後來又改口,提早到了8月底,而到了上星期,美軍部隊更趕在美國國慶日前,就草草打包,撤出了美軍在當地最大的軍事基地;而這兩件事情加起來:提前撤軍和塔利班進逼,湊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美軍敗走」的惡劣印象,英國《經濟學人》在最新一期的封面,直接用「棄守阿富汗」來當作美國這場戰爭的最後評語,很顯然是充滿了批判意味,也絕對不是拜登在下令撤軍時,所能夠預見和希望得到的輿論評價。現在白宮高層只能夠暗中祈禱,塔利班與阿富汗政府能夠藉由談判,達成政治和解,否則根據美國情報單位評估,如果政府軍兵敗如山倒,阿富汗政府有可能在半年內,就垮台。
{內文}
美國總統 拜登:...美國出兵阿富汗,不是要打造魁儡政權;只有阿富汗人民自己有權利和責任,來決定自己的未來,形塑自己的國家。
「美國人來的時候,沒問過我們;走的時候,也不打一聲招呼。」20年,一場戰爭、上兆軍費、數十萬條人命,加起來,成就了什麼?或許,美國人看事情的觀點,有所不同,但對大多數阿富汗當地人、老百姓而言,這場橫亙了整個21世紀初,佔去了他們人生一大部分的西方武力干預事件,就彷彿是巴格蘭空軍基地前世與今生:看似轟轟烈烈,卻在繞了一圈之後,又回到原點,什麼都沒改變。
CNN記者:我現在人在巴格蘭空軍基地,這是上周五以來媒體首度獲准進入,而美軍和聯軍撤離後,也等於是結束了阿富汗戰爭。這裡原本是這場戰爭的活動中樞,現在全數移交給阿富汗當局...
阿富汗將軍 柯西斯塔尼:一開始,我們聽到一些傳聞,說美軍要撤了;接著消息又不斷傳來,最後到了早上七點鐘,我們終於確認:美軍真的已撤離巴格蘭基地...
CNN記者:基地內的氣氛很詭異,感覺就像一座雜亂的資源回收場,你看後面那裏,那些停機棚到現在都還是上鎖狀態,另一頭那邊,則是飛機跑道,長達三公里,現在卻是無聲無息,不久之前,那裡還有各式戰機、貨機、偵察機起降,繁忙無比,現在卻是毫無動靜...
阿富汗士兵:我們前來接收基地前,他們就切斷了電源,人去樓空。等到美軍飛去喀布爾機場,收到我們的訊息,詢問有關電源的事情,他們才說:我們已經撤退到首都機場了。
巴格蘭空軍基地,美軍在阿富汗戰爭中,最重要的軍事大本營,如今,卻在一夜間,人去樓空。美聯社記者甚至形容:美軍是趁著夜深人靜,鬼鬼祟祟,偷溜走人,最後離開的美軍士兵,還不忘順手關燈,切斷了整個營區電源,於是,就在七月二號星期五的凌晨三點,巴格蘭空軍基地裡綿延數公里長的跑道、塔台、巨大停機棚、和足以容納數萬人的部隊營房與後勤設施,全都在美軍撤退那一刻,陷入一片黑暗。營區內的設備物資,立即成為附近居民的自助倉庫與掠奪天堂,等到天光破曉,接管的阿富汗部隊收到通知,匆匆趕來時,基地裡只剩下一眼望不盡,多達三千多輛,有些找不到鑰匙可以發動的軍用車,以及數萬瓶的礦泉水、運動飲料、軍用口糧,和各式各樣,部分堪用,部分已預先銷毀的軍事配備。
記者:有消息說,基地裡留下了好幾百輛軍用車,和裝甲車?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 柯比:...至於那些留下來的裝備,我們並未遺留任何軍火裝備,不過在撤軍的過程中,我們有移交數百支小型槍枝與彈藥給阿富汗安全部隊。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 柯比:我可以告訴你的是:我們確實知會了阿富汗高層,不管是政府官員、還是阿富汗軍方,都很清楚我們將把巴格蘭基地移交給他們。如你所知,這是第七個,也是最後一個移交給阿富汗安全部隊的美軍基地,不可能沒有事先協調,這次也一樣...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 柯比:...那反而是不負責任的,你們一定會質疑我們怎麼可以,你知道,把部隊撤防明確的時間點,都一五一時的公告,那樣做一定會出問題的。而且,我也要再次強調,美軍必須假設敵軍會趁虛而入,所以大張旗鼓才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SBS新聞旁白:在這些迷宮一般的防爆牆之後,占地超過16平方公里的巴格蘭空軍基地,是一個巨大的軍事中繼站,絕大部分的聯軍部隊都是經由這裡,投入與塔利班的戰鬥...
美軍廣播電台:歡迎收聽「自由電台」的音樂時間...
在阿富汗美軍增兵的極盛時期,巴格蘭空軍基地裡擁有美式速食店、美式商店街、美式用品店、美式唱片行,和美式理容院,儼然是把整套美式生活風情從美國本土直接搬過來,供基地內官兵一解思鄉之情。這個在喀布爾北方40公里處,荒漠中憑空冒出來軍事城,原本是冷戰時期,蘇聯紅軍入侵阿富汗的重要據點,1989年紅軍撤離後,移交給阿富汗共產政權,到了美軍2001年出動地面部隊,清剿塔利班民兵時,巴格蘭只剩下一座廢墟,但隨著美軍在阿富汗的任務不斷推演,巴格蘭基地的設施也一再擴充,不但肩負聯軍調度、作戰指揮重要任務,更象徵著美國在該區的存在與軍事力量,因此,當美軍終於撤出這座基地,即便華府口頭上仍堅持原訂時程,以拜登四月間宣布的911周年為表定撤軍期限,但實際上,美國與阿富汗這兩國之間,過去20年的黏膩糾纏,在駐阿部隊交出巴格蘭基地鑰匙給阿富汗當局的這一刻,就已經心照不宣地畫下了句點。
記者vs.美國總統 拜登(2021.7.2):(您可以談談阿富汗嗎?撤軍會在幾天之內就結束嗎?)不會,我們目前一切依照時程,按部就班在進行中...(你難道不擔心,阿富汗當局可能垮台?)我認為他們有能力,支持他們自己的政府...
記者vs.美國總統 拜登(2021.7.2):(我想再問一個,阿富汗相關問題...)老兄,可以談些快樂的話題嗎?我不再回答阿富汗相關問題了,拜託,國慶日耶!?
根據紐約時報和英國衛報的報導,白宮國安團隊,原本雖訂下9月11號的撤軍期限,但在五角大廈盤點現有地面人力後,高層很快就發現,美軍其實早從2014年結束階段性戰鬥任務時,就已經逐步縮減駐軍,到了今年四月間,美軍僅剩下3500人左右,仍留守阿富汗;另一方面,拜登充滿政治意味的撤軍決定,又令五角大廈陷入極為尷尬的處境:因為若在撤軍期限前,美軍駐阿部隊又遭到民兵攻擊,導致死傷,國內輿論勢必難以接受,甚至回頭抨擊撤軍決策的合宜性與執行方式,因此,美國國防部在拜登下達撤軍令後,立刻就極為低調地加速展開撤軍與打包動作。事實上,從那些與美軍協同作戰的北約各國聯軍,上周幾乎有志一同地班師回朝,搭機返國,就可以看出五角大廈早已內定在七月初完成撤出巴格蘭基地的動作,只不過,七月四號正好是美國國慶日,為了避免給外界「美軍在國慶日撤退」的不光彩政治聯想,巴格蘭駐軍才會在國慶日前兩天,連夜搬家,倉促走人,留下一臉錯愕的阿富汗人民,與姍姍來遲的接收部隊。
CBS記者:你所看到的,只不過是20年美軍駐紮遺物的冰山一角,那邊有一輛休旅車、冰箱冷凍庫、洗衣機乾衣機,運動器材,所有不能運回國的東西,都被丟在這裡。
而就在美軍撤出阿富汗最大軍事基地的同時,塔利班則是在阿富汗北部攻城掠地,朝著美國扶植的喀布爾政府所在地,步步進逼,呈現出一個包圍態勢。網路影片中,塔利班組織在攻入西北部巴德基斯省首府後,大批民兵騎機車遊行街道,受到部分民眾夾道歡迎;而另一段塔利班自行釋出的畫面,則是顯示一群身著政府軍迷彩裝的士兵,在對塔利班投降後,受到民兵將領的擁抱。自從美國總統拜登4月15號,對外宣布撤軍阿富汗的決定,塔利班這個美軍當初出兵征討的頭號敵人,就從原本蟄伏的山區和偏遠鄉鎮,吹起了反攻號角,進逼各地主要城市。根據紐約時報等各家媒體駐地記者觀察,全阿富汗各地鄉鎮區域,至少已有三分之一到五成,也就是一半,被民兵攻陷,或是不戰而降。美國情報單位六月底所做最新內部評估:以塔利班目前破竹之勢,阿富汗政府有可能在半年到一年內,就瓦解崩潰。如果說,這個預言成真,而美國出兵的原始目的,是要追捕賓拉登和推翻塔利班,那麼,這兩個目標的其中一個,華府已經徹底失敗,也認賠殺出。
https://youtu.be/vJUNwlHKaUU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啟動接觸、開啟話題,你需要有一顆願意欣賞的心 課程連結:https://pros.is/SPQZ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3hUVtIhDZE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QWLR2 【10/...
星掠者評價 在 看書的日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日常書摘]
.
李琴峰著·譯,《獨舞》(独り舞),聯合文學,2019。
.
一邊期待李琴峰自己翻譯的《彼岸花盛開之島》(彼岸花が咲く島)早日出版,一邊上讀墨買她的兩本日譯中長篇小說《獨舞》、《倒數五秒月牙》來讀。先看《獨舞》。
.
「讓我們來寫一部,不以悲劇作結的《鱷魚手記》吧。」
.
「若她不是個拉子,是否就不會遭到那種厄運?她明白人生沒有所謂的『如果』,但仍無法克制自己的念頭。是否性取向的烙印,就是她所有不幸的根源?這種想法毫無邏輯也無法證成,不斷在漫長的時光裡折磨著她。」
.
「對,什麼都沒變。就算我改了名字,渡過大海,說著另一種語言,我還是我。而只要我還是我,只要這個事實仍然存在,我就註定被世界所疏離。身為自己,這就是我生命苦難的根源。 」
.
「死亡乃是對生命的逃避,但逃避又何妨。所謂出生,乃是無關乎自身意志,遭人強加以『生』之事實。若人類註定無法對抗生之荒謬,那麼最起碼選擇從生命逃避的權利,總該是天賦的。」
.
邊讀邊覺得,啊,這是個深受邱妙津、賴香吟影響的作者,尤其是《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和《其後それから》。中國文學如詩詞、張愛玲,日本文學如中山可穗等,也是她的文學養成。不過,台灣人身分、台灣女同志生活、台灣同志文學這些對日本讀者而言是「#異國情調」的元素,對同志文學稍有接觸的台灣讀者應該較無隔閡——邱妙津的經典意義自不用說,小說對邱妙津的致意也十分明顯;而書中角色揉合女同志身分、有某種精神或肉體創傷的人、身心病症、異鄉經驗等,陳雪、張亦絢等作者也都處理過。這使閱讀《獨舞》的新鮮感和驚喜感也同時被抵銷了不少。書中描繪的七年級世代的成長記憶或重要時事,因為太過切身和熟悉,對我來說同樣也並不「新」。雖然提及三一八學運、台大百日維新等,但只是浮光掠影。
.
我一面這樣想著,一面訕笑並羞愧於自己是否反射性地想在這本「翻譯文學」裡找「同志奇觀」,或被更戲劇化的衝突養壞了胃口?又或者是疲倦於憂鬱、悲傷這一系譜的老調重彈?再思考,這些人物樣貌和情節的不新,折射出的是怎樣的台灣女同志的文學「再現」?可以肯認,即使邁入新世紀,看似同志紛紛華麗現身,可是新一代的拉子仍有自己的暗流要渡過。不管是自我認同的,來自群體壓力的;可能是從天而降的巨禍,或潛伏在日常生活中,以不同形式展現的猝不及防的戳刺、紙割、重擊麻筋般的酸麻。憂鬱、自厭、自哀、自棄之後,那些創傷和痛感不是要遺忘,未必要痊癒,但還是試著和它們一起繼續上路吧——《獨舞》所寫的是這樣一段向死而生的療傷路途。
.
「不見一縷微光的深夜舞台,一位女舞者穿著一襲黑衣,安靜跳著無聲的舞蹈。沒有觀眾,也沒有舞伴。舞者孤獨地舞著,時而以雙臂在虛空之中畫出弧線,時而以單腳為軸翩翩回旋,時而躍至空中翻轉跟斗。舞者不知要舞到何時,彼處既沒有時間也無論空間,所以只能一直舞旋下去,直到精疲力竭、渴盡最後一滴生之能源方止。」
.
「一滴淚沿著臉頰滑落,感受到那滴淚滑下的同時,她才注意到,自己有多麼醉心於這塵世的美,多麼由衷地愛著這個塵世。這世界啊,人要求生則嫌太過狹窄拘束,要求死卻又有太多羈戀牽絆。直到經過與世界作別的旅途,真正站在生與死的邊界上,她才重新體認到自己對這世界的眷戀之情。」
.
議題之外,雖然李琴峰譯筆流暢,且應該不用擔心誤譯、翻譯失準的問題。可是,若要更加理解、感受作家創作語言的運用,感受到作家的「語言的寶石盒」(李琴峰語),可能還是要讀日文版——
.
曾經是台灣跨語世代作家留給後代的難題,在台灣新生代作家身上用這種方式出現,不禁讓人莞爾。而從殖民地的異性戀男性作家前進「中央文壇」,為日本文學注入新血**,到台灣女同志作家有意識地以日語書寫並受到「日本文壇」肯認,雖僅是簡單粗暴地畫分性別和國族身分,其間的跨度可玩味出許多幽微的意義(「讓台灣被日本看見、被世界看見⋯⋯」從台灣這邊對得獎的詮釋來看,這當然跟台灣的文學、文化養成還有文化位階的排序有關,跟台灣國族意識的建構有關;隨便抽換一個語種想想看好了,若今天一個台灣作家立志到韓國以韓文寫作並且獲得韓國重要文學獎(比如「現代文學獎」之類?*)⋯⋯)當然也會思考,作為文學新人出道作,若放在台灣或許難以超越現有作品,放在日本的文學環境卻有機會迎面直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與其說中文版《獨舞》是當代台灣同志文學代表作,不如還是放回非母語寫作者在日本成為職業作家、「台灣女同志在日本文學中現身」的脈絡來評價。
.
無論如何,作為讀者,我打算繼續閱讀她的第二本中譯作品,也購入日文作品讀讀看,並佩服她有這樣的文學行動、意志和創作才華。像賴香吟寫的:「書寫不能治療,那是本身快要好才能書寫,那是痊癒之前的一個大口呼吸。」隱藏本名,離開台灣,打造一個新名字,從另一個島國、用另一種語言突圍,這會是台灣/日本同志文學的另一種可能性嗎?在接下來的作品會有怎樣的嘗試呢?痊癒之前的一個大口呼吸,去走一條無人走過的路,作家還年輕,未來還很長。我們拭目以待。
.
.
📖李琴峰已出版著作、譯作:
.
2018 『獨り舞』(「獨舞」より改題、講談社)
-
2019 『五つ數えれば三日月が』(文藝春秋)
2019《獨舞》,聯合文學
-
2020 『ポラリスが降り注ぐ夜』(築摩書房)
2020 『星月夜』(集英社)
2020.10,東山彰良,《越境》,尖端
-
2021.01,《倒數五秒月牙》,聯合文學
2021 『彼岸花が咲く島』(文藝春秋)
-
*[即將出版]2022,李屏瑤,《向光植物》日文版
星掠者評價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例:「那些披著「白色」力量的馬英九」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63856543754423&id=584986081641475
百靈果說自己是菁英
就像郭冠英說自己高級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531266208309863&id=102477577855397
百靈果就是女版柯文哲。
老娘就是菁英高不高興隨便你。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45287227703494&id=103752531856964
大家真的很愛崇拜精英
其實真正的是精英的人
不可能會說出這種優越意識的話語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09253326367288&id=1745581734
每天在那邊講換日線,
思考連大安溪都跨不過的自詡菁英。
百靈果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60082799804869&id=634529868
柯文哲:我智商157
百靈果:我是精英
真的是自我感覺良好,百靈果也有亞斯伯格症嗎?
對了,很多高級外省人也是這個樣子,一直看不起台灣人
講華語也覺得自己比較高級,說台語就是低俗
#柯粉真的很自以為是
#但都是噁心蠢貨哪
#都是泛藍不用分那麼細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2101540557060&id=100062716465005
說到「精英」讓我想到前陣子的「Podcast」。
還記得當時蘋果手機推出Podcast時,許多蘋果手機使用者常在臉書分享Podcast的訊息,蘋果手機使用者大概分成兩個族群,一個是純粹喜歡蘋果的iOS系統,覺得蘋果的介面和設計操作比較好用;另一種則是覺得拿蘋果手機有種「優越感」,這類「果粉」其實有些人是蠻偏執的,他們看不起其他Android系統的其他手機品牌,windows系統那就更不用提了。
蘋果推出Podcast時,因為僅限iOS系統,我個人是使用Android手機所以我個人是沒有參與感的,但我個人的觀察發現,當時那群所謂較優越的「果粉」,在他們的同溫層Podcast開起了節目,其中也發現了不少「社運」夥伴也參與了這個活動。
在Podcast開節目談論議題當然沒有問題,但在Podcast開節目卻只能僅限蘋果手機的使用者,不就更印證了在自家「同溫層」裡互相吹捧嗎?!蘋果手機的價格都比一般手機較為昂貴,一般貧窮和弱勢是無法接收與參與到的,如果真的想讓更多人聽到不同的議題與聲音,那不是應該在使用者可接納更多的平台談論嗎?!
還記得當初「藻礁議題」時,許多人嘲諷有些「左膠」叫他們「藻膠」,甚至批評他們總是在星X克喝著咖啡、吹冷氣,大談進步理念,卻很少看到他們到田野採訪收集在地資訊。
我記得百靈果當時也在Podcast開節目,也看到許多他的支持者及社運網紅們,也在臉書驕傲的說自己的節目有多少人參與,甚至有些網紅還說一直被眾人討論。
在Podcast的那段時間,看到了不少網紅享受同溫層的讚美,就如柯文哲被柯粉膜拜一樣,所以百靈果會有這樣自我感覺良好的優越感,那也就不那麼意外了。
#Podcast
#精英
#優越感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2455507188330&id=100062716465005
美國大選的時候就看這種自以為進步精英的東西不爽了,自識甚高其實超有毒。
當然有像白爛果、蚵砒這種看不起鄉下人(?)的假菁英,但是也有像陳文成、羅一鈞這種心懷社稷人民的真菁英。真正的菁英是不會每天一直幹幹叫自己很厲害的。
一
活到超過四十歲
看的人多了看的時間也久了
也些人事物真的會看得更加清楚
社會上當然很多那種以菁英自居的人
或許是學經歷很優秀或許位居要職
但時間久了你就會發現這種自以為菁英的人
往往無法成就長遠的價值
通常也不太讓人尊敬
而真正強大的人往往虛心又能同理
不會以菁英自居也不會處處顯露出自傲
樂於助人並更重視的是社會與國家的價值
所以我說阿
喜歡看百靈果的朋友要當心阿
他在販賣的就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菁英感
這種有時候比心靈雞湯還毒阿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96726675729533&id=104315454970656
「我歡迎你來討論啊,我笑你不敢」
「民主社會,不就是公開辯論嗎?我給他舞台啊!」
你要不要聽聽看你這精英講什麼英菁?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669597889718324&id=100000044781297
作為「精英」的一方,我們本來就肩負把知識傳遞下去的責任,精英這個詞絕非榮耀,而是詛咒,我們從社會中掠奪了其它人的資源,該感恩所有人的成全,也該羞愧我們並未能盡到本份。絕對不是讓你拿來沾沾自喜吹捧自己之用的。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3595356583583&id=1580695095
百靈果在推特上進行言論狩獵的事情,其實以他們節目的調性,本來就像是他們會做的事啊,畢竟他們一直以來言行中就是呈現出「我們沒有要你們覺得我是對的,但我就是對的」的氛圍。
但這個事件值得給大家警惕的是,這年頭大家好像都被社群逼瘋了,都忘記了自己該做的就是專注做出好貨,並把你想講的話擺在裡面,而不是跟著社群裡面的無數言論和情緒攪和。
現在很多所謂的「IG Rapper」就是這樣,面對跟其他歌手的牛肉,或是來自酸民的黑特,回應的方式就是到IG拍限時動態或開直播,WTF?你是Rapper你要講什麼話就給我用音樂來講,以前饒舌歌手要吵架,就是出mixtape憑真本事在開嗆的,跟網友在社群網站上吵架鬥嘴真的是最low的做法。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幹勒這些網路上的鬼玩意躲在暗處魯小我不能直接嘴喔,那我會建議你也回到一般網友的身份,收掉你的Podcast、Youtube頻道,退出音樂圈,當個沒有話語權的普通人,那你爽怎麼嘴就怎麼嘴,想怎麼獵殺就怎麼獵殺,但你今天站上那個位置,你要馬就是直接忽視這些負面評價做你自己,要馬就用你的作品和專業說話。
一言以蔽之,百靈果最佳的做法其實是搞清楚實際狀況並改善自己的反諷技術,而不是先到處放火之後再做一檔節目叫別人進來自己的八角籠說我們來聊聊,好像自己很理性中立客觀很聽得下別人的意見,馬英九下鄉Long stay都比你們有誠意的多。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700940769919359&id=100000104481339
是沒錯啊~
看到像百靈果這種「沒見識」到以為只要用菁英的口氣說話,就能成為「菁英」的噁心言行,真的會讓許多台灣人噁心到吃不下向來最愛的肉燥飯呢~
所以說啦~百靈果這種「自認菁英」的噁心的言行,都已經影響到了我們吃肉燥飯的心情了,我們還不打爆~!!!
一
先不要管上面這個大頭症的菁英
請問下面這位來自博恩薩泰爾公司的不紅又難笑相聲演員
台灣人從小吃到大的滷肉飯是惹到你嗎?
這種準歧視好笑嗎?
幹你涼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333245093475925&id=100003713716161
甚麼是「菁英」?
看到幾個臉友都談到「菁英」,原來是有柯粉以此自我標榜、她也稱柯文哲為菁英。既然如此,我們就來看看「甚麼是『菁英』」。
在政治學與社會學理論中,「菁英」是一小群有力人士,在社會中佔有不成比例的財富、特權、政治影響力、或技藝。~以上引自維基百科、也有其他更可信或更有學術價值的出處抱持類似定義。
也就是說:「菁英」不見得更優秀,但就是更有錢有權、而其錢權的來源不見得合乎公義。
**英文維基百科:In political and sociological theory, the elite (French élite, from Latin eligere, to select or to sort out) are a small group of powerful people who hold a disproportionate amount of wealth, privilege, political power, or skill in a society. Defined by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the "elite" are "those people or organizations that are considered the best or most powerful compared to others of a similar type."
**圖片也來自英文維基百科同詞條,描繪一群有錢人在大吃大喝,對餐桌旁的貧窮家庭不屑一顧。
**自稱菁英的(疑似)柯粉,據說藝名百靈果。
https://www.facebook.com/aesonchentw/posts/10226607877689091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6566041193421538&id=100000471687612
柯粉的超譯天地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15070808944955&id=650387945413247
脫北者冰狼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45674870331967&id=107376217495168
查理碎碎唸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484670951894898&id=184330198595653
勇俊拔的嘴砲人生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53200462865733&id=101568824695566
星掠者評價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啟動接觸、開啟話題,你需要有一顆願意欣賞的心
課程連結:https://pros.is/SPQZ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3hUVtIhDZE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QWLR2
【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現代人對於關係的困擾,有很大的程度都源自於跟「家人」的關係,假如你也想要舒服的跟家人相處,就一定要鎖定今天的節目。
在收看影片之前,不論你是在Youtube,還是Podcast收看還是收聽,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你的具體支持,是我們製作節目的最大動力~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跟大家聊聊「家人關係」這個主題。
我想對大部份的人而言,我們都是從小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長大,小時候爸爸媽媽照顧我們,長大了想多跟爸媽親近,這是很自然的事~
家庭會傷人?
只是當家裡發生一些紛紛擾擾的時候,受到東方文化影響的台灣,大部份的人都希望以和為貴、息事寧人;畢竟同在屋簷下,能夠和諧相處是最重要的事!
然而在我的實務經驗上,「息事寧人」這樣的思維,卻是辛苦的開始,因為人都是有情緒的,而且情緒每天都在波動、變化;要是一昧的強調「家和萬事興」,反而容易壓抑過多的情緒。
導致家人關係太糾結,到最後養育的恩情、陳年往事、甚至於是生活、情緒、財務,全部糾纏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說到這裡,讓我想起一個學生的家庭困擾,他的情形是這樣子的~
我的學生是個剛出社會的新鮮人,畢業後有了工作,也曾想過搬離開家,不過考量到房價物價,掂掂自己有限的薪水,自己獨立生活實在太辛苦。
加上母親過幾年也會退休,怕媽媽一個人生活太寂寞,留在家裡跟母親作伴,還有人幫忙打理生活瑣事,想想也挺好的。於是她就選擇繼續住在家裡。
一開始還相安無事,可是隨著她工作越來越忙碌,母親對她的擔心就越來越多。怕她太忙沒時間吃飯、纖維質攝取不夠,每天都準備一大盆水果要她帶到公司去。
即使她表示整天的行程都在外頭,帶水果不方便,媽媽還是堅持。有的時候加班晚回家,媽媽也堅持一定要等門,不管她怎麼勸,要媽媽早點睡,都沒用。
她覺得兩個人住在一起很有壓力,想要搬出去,不願意自己變成媽媽的負擔,可是又放不下母親,怕媽媽一個人太寂寞,當然錢的問題也是一個考量。
這三方面的矛盾,一直在她心裡打架,讓她很糾結、為難,就跑來問我該怎麼辦?
媽媽講不聽,怎麼辦?
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決,不過這倒讓我想起一位朋友,在對家人關係的衝突上面,他的面對和回應方式,非常經典,於是我跟我的學生說了一個諮商界前輩的例子~
這位前輩有兩個女兒,一個五歲,一個三歲,有天晚上,兩姊妹吵了架,妹妹先哭著跑到我朋友的房間告姊姊的狀;沒多久之後,姊姊也到朋友的房間,說妹妹的不是。
照常理來說,當父母親面對孩子吵架的時候,會很直覺的說「不要吵架!」或是會問「到底在吵什麼?」這一類想要介入排解,擔任調停者的角色。
不過我的前輩非常有智慧,他關注的焦點不是兩姊妹吵架的細節,而是跟兩姊妹說了一個「呵呵與癢癢」的故事~
「呵呵與癢癢」的故事
「森林裡啊有兩隻猴子,叫做『呵呵』和『癢癢』。呵呵和癢癢很喜歡一起 玩,玩得好開心的時候,都會哈哈哈一直笑,好開心好高興好興奮!
可是啊…有時候,呵呵和癢癢會吵架,一吵架,就會很難受,不舒服,不高興,很想要把對方推開,推得遠遠的…。
在一起的時候,會開心,會吵架,可是如果呵呵不在,只有癢癢一個,就會好無聊好無聊......」
這兩個小女孩在前輩的懷裡聽得很起勁,忘了哭,後來前輩接著說:
「森林裡啊,另一個角落,有一隻小河馬,牠有一個可愛的名字,叫小河馬波波,小河馬波波有一天遇到小鱷魚赫赫,小鱷魚赫赫有看起來好可怕的牙齒,牙齒好尖好尖看起來就好可怕…
小河馬波波看著小鱷魚赫赫,說:『我要來數一數你有幾隻尖尖的牙齒!嗯∼∼∼一,二,三,四,五......哎唷喂呀,怎麼那麼多啊......』
小鱷魚赫赫,看到小河馬波波沒有被牠尖尖的牙齒給嚇到,忽然也開心的想要數小河馬波波的牙齒。
小河馬波波也有很多很多牙齒,而且啊,小河馬波波的牙齒圓圓的,好可愛喔!『一二三四五,哇∼好多可愛的小牙齒喔!』。」
小河馬波波和小鱷魚赫赫,後來還會發生什麼故事呢?下次把拔再跟你們說喔!」
前輩刻意賣關子,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兩個小女孩聽完故事,不約而同的翻下床,走到客廳,然後姊姊就跟妹妹說:「來,姊姊說個故事給妳聽。」
五分鐘前還吵的不可開交的姊妹,一下子又變得相親相愛了。
故事說到這裡,那位坐在我面前的年輕朋友,原本皺得很緊的眉頭鬆開了,嘆了口氣,笑了笑跟我說:「老師謝謝,我懂了~」
聽到這裡,不曉得你的感受是什麼呢?
「隱喻」是什麼?
會不會有種模糊的感覺,好像懂了一點點,又好像沒全懂呢?
事實上,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我並沒有提供我的學生,任何實質上的解決方案,而是跟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就能讓他主觀感受上的挫折、痛苦等等情緒,減輕了很多,那麼到底為什麼「說故事」會有用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這是因為故事裡有「隱喻」!
而所謂的「隱喻」,它是一種繞過表意識,直接跟潛意識溝通的語言。要是你對心理學有點概念,你就會知道,在心理學裡,人的意識層面分為表意識跟潛意識。
表意識的理智思維無法控制潛意識,不過潛意識卻無時不刻,都在影響著表意識的行為和選擇。
這就是我的諮商前輩~哈克,在面對女兒糾紛時的策略!
他不是直接調解女兒們吵架的「表面事情」,而是說了「呵呵與癢癢」的故事,就能繞過表意識,讓兩個女兒領悟到更重要的事情是「彼此的陪伴」,於是女兒們不吵了。
這就像是《孫子兵法》,很多人以為《孫子兵法》是教人打仗,用武力解決問題。但其實《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就請大家要多想想如何「不戰而勝」?不用流血、殺傷就能弭平衝突,才是更高境界~
如何啟動「潛意識」?
那你會不會很好奇,為什麼「隱喻」這麼神奇?
其實這個答案也不難,因為凡是有「隱喻」出現的時刻,它就意謂著在人們的心裡打開了「新的空間」,於是表面上過不去的事情,也就有了轉圜的餘地~
打個比方來說,就像前面提到的哈克兩個女兒,她們在聽「呵呵與癢癢」的故事同時,她們的表意識就跳脫出吵架的情緒,全心全意置身在森林裡,跟呵呵與癢癢在一起。
跟呵呵癢癢一起笑、一起開心、一起森77、一起失去呵呵,然後發現了會好無聊、好無聊!
透過這樣的過程,兩個小女孩的潛意識,不知不覺吸收了「呵呵跟癢癢」的故事結局;知道失去彼此會很無聊。
於是哈克不必為兩個女兒調停和仲裁,兩個女兒的紛爭也就自然而然的解決了,這就是隱喻的妙用所在!
同樣的,回到我的學生身上,雖然我沒有直接處理她和媽媽的關係,也沒有花時間協助學生細數她母親的好。
但透過隱喻和故事,她卻重新發現和媽媽的關係,不只有爭吵,其實還有滿滿的愛,他們都是相互在意的,誰缺了誰都不開心。
只是有時候,我們的心思會被一些小細節給佔據,覺得對方好討厭,好想討一個公道,證明自己是對的。
卻忘了,只要有任何一方願意先釋出善意,不被表象兇惡或憤怒的模樣給限制住,主動靠近,就能看到對方身上還有很多優點。
也正是因為這份善意,幫助自己長出更多心裡空間,看見美好。
事情不一定都能解決,可是心情很快有了出口~
那麼要是你也跟我一樣,很佩服哈克的智慧,很想跟他學習潛意識的語言,我會很鼓勵你,加入我們最新的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是哈克~黃士鈞博士,精心打磨一整年,在華人地區推出他個人的第一個有聲課程。
在【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裡,我們會隨著哈克的聲音,進入潛意識的世界,遇見全新的自己!
今年年初蔓延開的新冠疫情,對我們的世界造成許多經濟、交通、關係的破壞,而從更大的層面來看,這次疫情或許也在警惕我們。
當我們一昧追求成長、追求改變的時候,很可能是在傷害身邊的資源;就像人類之於環境的過度開墾、對生態的掠奪,這些都需要休生養息,才能恢復環境的健康!
同樣的道理,回到你身上,「表意識」為了生存而不斷擴張的人際關係,可能讓你感到疲憊或受傷,這也需要「潛意識」來幫你找回內在平衡。
我們在這個時刻,推出哈克的線上課程,是因為這個世界需要重新建立人與人的信任網絡,而【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就是能為世界、為家人重新找回愛與溫暖的課程,歡迎你的加入。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帶給你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們製作的內容,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YouTube收看的朋友除了訂閱之外,記得把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打開。
而Podcast收聽的朋友,除了訂閱,也請你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我們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HS5mLSu8H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