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週年 :回顧中國人赴美留學史
1978年7月某天凌晨3時許,美國白宮的電話驟然響起,總統吉米•卡特從睡夢中被叫醒。
電話來自北京,打電話的人是總統科學顧問弗蘭克•普雷斯博士,他正在中國訪問。 除了遇到危機,卡特擔任總統期間很少在半夜被叫醒。
卡特問,為什麼這麼早打電話?
普雷斯向他報告說,此時正和鄧小平會見。
卡特問,是有什麼壞消息嗎?
對方說,不是,他問了一個我無法回答的問題,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
“當然可以。”
“他問能不能派5000人。”
“你告訴鄧小平,他可以派10萬人。”
那時中美還沒正式建交,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沒召開,一窮二白的中國面臨著一堆亟待解決的問題。
“美國戰略智囊”布熱津斯基對鄧小平當時的做法很驚訝,他在回憶錄中曾發出疑問:把中國最聰明的孩子送到美國去,難道他不知道當時中美兩國生活條件的差距 嗎?
鄧小平不那麼認為。
早於這通電話的1978年3月18日,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說:“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 科學技術。我們不僅因為今天科學技術落後,需要努力向外國學習,即使我們的科學技術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也還要學習人家的長處”。 那一年的6月23日,針對留學生派出工作,鄧小平有說:“我贊成留學生數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學”, “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而且,派出 留學生“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講話
那是一個一度封閉的大國,在特殊歷史時期再次推開國門。
此後,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湧動著中國人熱情、智慧和鬥志的留學大潮拍天而起,以不可阻擋的力量向海外世界卷去。
1978-1979 破曉
1978年12月26日晚八九點,小雪,一架飛機靜靜地停在首都機場停機坪上。 52名中年人穿著黑大衣和黑皮鞋、帶著黑色手提包,順序登上飛機,他們要途經法國巴黎轉機去美國留學。 當時,中國經濟落後,外匯奇缺,這麼多人一共就只有50美元,被領隊揣在兜里。
彼時的中國,剛剛開始從革命的狂熱中醒來,貧窮如一根芒刺穿透剛剛甦醒的肌膚,讓人感覺疼痛。
1978年12月26日,首批52名赴美留學人員到達美國
登上飛機的一剎那,這52個人還有些恍惚,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人想到自己能得到去美國的機會。 這是因為,很多人來自“剝削階級家庭”,這種包袱彷彿也有萬鈞之重,足以影響一個人求學的自信心,甚至將他壓垮,大家因此也心有餘悸,害怕萬一去了,國家 的路線改了,就倒霉了,要么回不來,要么回來了又要被戴帽子。
教育部告訴他們,這是國家的需要,是鄧小平的命令! 到美國去學習他們的科學技術,回來給國家做貢獻,這樣大家才得以安心。
1978年12月底,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在人民大會堂為首批52名赴美留學生送行
柳百成,第一批出國留學52人的總領隊,在停止教學的日子裡被打發到鑄造車間勞動,他白天扛沙子,晚上堅持閱讀英文專業書籍,邊看邊做筆記,筆記本積累了一尺多 厚。 開始第一批留學生選拔時,他已經45歲,當時機械工程系分得了一個名額參加清華大學的選拔,系主任親自面試,他得了第一名。 接著學校、教育部也組織了統一考試,他連闖三關後最終入選。
1978年12月26日,飛機萬里西行,滿座的中國學者難抑心中興奮,當時大家對美國就像對月球一樣陌生。
這52名公費留學生學成後,悉數回國,成為了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個人命運的軌跡也因此發生急速轉折。 1981年初,柳百成回國。 當年清華赴美的9人中,如今已有3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 柳百成也在促進信息化技術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使愛國奉獻、報效祖國的夙願得以實現。 改革開放確實為知識分子帶來了春天,使知識分子有了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平台。
52名首航留學生名單
1980-1983:生長
70年代末的中國留學生所學專業主要集中在科技領域,而到了80年代,更多的留學生選擇了經濟學、企業管理等專業。 這種微妙的變化跟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分不開。
52人去美國留學的次年,中美建交。
在金門島,聽到這個消息的27歲台灣陸軍連長林正誼,站在一塊巨石上,凝望著對岸,內心正翻騰著大海一樣的波濤。 林正誼當即判斷出,腐敗的國民黨當局“反攻”大陸是零概率事件,日後的中國一定會更加開放的走向世界舞台。 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他悄悄下水,遊了三個小時後到達大陸,隨後就讀於北京大學經濟系,林正誼還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林毅夫”。
1980年,還在北京大學讀大三的22歲青年易綱被派往美國學習經濟及管理,初到時,他揣著2美元,一邊留學一邊靠給學校食堂洗盤子賺生活費。 兩年後,林毅夫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看中,推薦到芝加哥大學學習農業經濟;曾睡在易綱上舖的海聞從北大畢業,但沒能拿到公費留學,只能 考慮自費,他騎著自行車往返於學校與北京圖書館,從北圖抄寫下美國大學的地址,一封封信寄向美國,最後被加州長灘州立大學錄取,成了改革開放後北大“自費出國 第一人”。 10多年後,這三個命運軌跡若即若離的海歸聚在一起,創立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也就是後來的國家發展研究院。 從創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留美、留英學者加入其中,他們認為這是研究中國問題最好的地方。
1994年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立初期合影(左起:張帆、易綱、林毅夫、德懷特•帕金斯、帕金斯夫人、海聞、余明德、張維迎)
1984-1991:大潮
80年代的中國依然不富裕,但改革開放無疑給予了人們通向未來的信心。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商品經濟”的合法地位被確立,無數願意用雙手創造財富的人一頭扎進神秘莫測的“海”,開始了一場改變命運的探險。 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改變,國人生活的細枝末節也在悄然變化。 “板磚”單卡收錄機、鄧麗君在甜柔的歌聲,崔健“平地一聲吼”,一首《一無所有》,爆炸型的燙髮, “離經叛道”牛仔褲、T恤衫……
在那個特殊的新舊交替時期,長時間的精神壓抑之後,國人發現所有的事物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鮮,而被新鮮事物包圍的自己是從未有過的年輕!
當時,倍感年輕的還有中國的企業,1984年被很多人稱為“公司元年”。
越來越多不甘庸碌的人,用“下海經商”取代了“拿鐵飯碗、掙死工資”,一大批日後馳騁一時的公司,諸如“海爾”、“健力寶”、“蘇寧電器”、“聯想 ”、“万科”等得以誕生。
同樣是在1984年,留學這件事也迎來了大潮,這一年,國家頒布了《國務院關於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打開了人們自費留學的渠道。
龍門陡開,江鯽飛躍,此後積壓了十多年的人才狂潮再次噴湧! 中國留學生帶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激情、勇氣和夢想去往世界各地。 他們看起來有點“狂”,但“狂”的很有底氣。
1985年,吳鷹做了一個艱難的選擇——從待他不薄的北工大辭職,考入美國新澤西州理工學院,帶著一箱行李和30美元,隻身一人來到美國攻讀碩士學位,十 年後,他創辦UT斯達康公司,靠一種叫“小靈通”的電信產品聞名一時。
他們用一種非常艱苦的過程證明了自己的堅韌。
出身於陝西西安的張朝陽在考取李政道獎學金時,對手是祖國各地的700名尖子生,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最終,他成為被選中的100人之一。 後來有人問成為搜狐掌門人的張朝陽:“在面對風險投資時心理壓力能不能承受?”他回答到:“這些壓力比起我在清華參加考試的時候的壓力要小得多。“
1986年,閻焱、熊曉鴿、張朝陽、張亞勤去了美國。
1987年,徐小平先去美國,再到加拿大,刷了很久的盤子,田碩寧也在這一年去了美國,之後成為亞投行第一任行長的金立群則赴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系研究生院進修 。
越來越多的青年奔向國外。 僅在1985年底,出國留學生的總人數就達到3.8萬人,其中自費留學生7000人。 在之後的十多年間,這些人中的很多人都將回到中國,政界、學界和商界都將不乏他們的身影,中國未來的新技術、新理念和IT產業等將由他們擔負支柱。
這些後來中國各領域的“領航者”,此刻都默默地奔波在各自的留學之路上,誰也不會想到,時代會在某個瞬間猛一轉身,把聚光燈打在他們身上。
4、1992-2002:激盪
跟80年代的“浪漫”有所不同,90年代日漸商業化的時代特徵,讓中國不再像過去那樣充滿神秘感和難以琢磨。
不過,在意識形態領域,兩種不同的聲音仍然在隔空交鋒。 如果僅僅從報紙上的爭論來看,1991年的中國瀰漫著改革是姓“社”還是姓“資”的硝煙。 而事實卻是,爭論如江面上迷眼的亂風,實質性的經濟變革卻如水底之群魚,仍在堅定地向前遊行。
1992年鄧小平南巡,一系列講話的核心其實是對無所不在的意識形態爭論給予了斷然的“終結”,改革開放新一波的浪潮由南向北,在經濟上形成了強烈的號召力。
很多國人都從中嗅出了巨大的商機,很顯然,一個超速發展的機遇已經出現。 這時候,需要的就是行動、行動、再行動! 此後又出現了一波辦公司熱。
“海歸”也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部分,與經濟加速相對應的,是留學政策的進一步鬆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被確立為留學海歸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一掃80 年代末一度對留學政策有所收緊的陰霾,給留學潮又加了一把火。
於是,雄心勃勃的人都琢磨起留學來:從商的,想到海外賺得第一桶金;搞文化的,一心盼著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演藝明星們,也開始惦記著衝進好萊塢、 百老匯。 有人甚至帶著“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幻想,盼著盡快走出國門。
1993年,一部叫《北京人在紐約》的電視劇火爆全國,將出國熱真切地展示在每一個中國人面前。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片中,姜文扮演的音樂家王啟明,在紐約無論如何 掙扎都無法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最後成為了一名商人,這是那一代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模板。
《北京人在紐約》劇照
借助一股股留學潮,有人懷著各種想法趕赴世界各地,也有人正從世界的某個角落匆匆趕來。
中國的改革開放1992年之後進入黃金盛年,互聯網這項科學技術正在太平洋彼岸落地,開始商業化,展現其迷人的魅力,中國也正迎接這一股互聯網衝擊波。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中國互聯網大潮中,“海歸”們也在這一時期鬼使神差地入局。
1995年,走下飛機舷梯的張朝陽感到一陣寒意,他搓了搓手,拎著兩個手提箱向機場外大步走去。 多年的美國生活,讓張朝陽有了“小布爾喬亞式”的審美,扎小辮,POLO衫,戴墨鏡,而迎接他的,是一片未知。
1999年國慶,大家的名片上開始印e-mail地址了,街上有人穿印著“.com”的T卹了,李彥宏斷定:互聯網在中國成熟了,大環境可以了。 於是,他決定回國創業。
同年,陳一舟與兩位斯坦福大學校友楊寧、周雲帆回國。 此前他們曾一起回中國轉了一圈,得出一個結論: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方都在這兒了,不來這兒,去哪兒呢? 後來他們創辦了一個叫ChinaRen的公司,也就是後來的人人網。
儘管有著諸多不如意,對未來的生活也沒有全然把握,但他們還是回來了,理由只有一個:在美國雖然拿著高薪但找不到自我,不如回國創業。
接下來的時光裡,每個行業都將被“互聯網思維”攪個天翻地覆。
儘管各種優秀“海歸”或出於夢想,或出於商機選擇回國,但這也難以掩蓋這一時期中國大量的人才流失,2002年,也就是中國被世界貿易組織接納的次年,出國與 歸國人數之比一度達到了6.94∶1,也就是說,每7名中國留學生中僅有1人回國!
5、2003-2018:歸來
進入新千年,一切都變得很快,“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成為這個時代最強有力的註解。
出國留學的方針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自費出國留學限制被徹底廢除,工牌出國留學政策在培養高層次留學人才方面持續發力,吸引留學人員尤其是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為國服務所 採取的政策不斷健全,出國教育效益極大增強。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發布,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方針。
與蒸騰上升的綜合國力相對應的,就是此階段滾滾洪流般的留學潮,中國已悄然成為全球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之一。
擁有更多選擇的學界精英和商界大佬,選擇將孩子送出國去,出國留學逐漸呈現出了低齡化的趨勢。
前首富王健林在兒子王思聰兩歲時選擇將他送到國外上寄宿學校,從新加坡Swiss Cottage小學,到英國溫徹斯特公學,再到倫敦大學學院哲學系,王思聰一路在國外接受先進的教育 ,養成了張揚的個性。 同樣是前首富的劉永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1994年,劉永好將女兒劉暢送到美國西雅圖小鎮女子學校讀高中。
出同樣的選擇的,還有很多企二代。 娃哈哈二代宗馥莉就讀於佩珀代因大學;碧桂園二代楊惠妍就讀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聯想柳傳志的女兒柳青就讀於哈佛大學……
此階段,不僅精英人士、商業大佬選擇送子女出國,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也加入到送子女出國的隊伍中。 201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突破了60萬。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了回國。 從2003年開始,中國出國與歸國人數之比不斷縮小,2010年為2.11:1,2015年為1.28:1。 少數人的選擇成了多數,近五年來回國人數占到了出國總量的70%。 更重要的是,歸國者中,精英大有人在!
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發布的調查,海歸創業集中於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在海歸創業者中,58.3%擁有個人專利,65.9%從海外帶回了技術,絕大多數處於國際先進和國內先進水平 。 相對早年的迅速復制海外商業模式,近兩年的海歸技術人才在生物製藥、AI、新材料等技術創業領域扎堆。
國外很多國家的條件還是比中國好,為什麼選擇回國?
回答歸結起來無非兩點:除了中國的機遇,還有國外的天花板。 很多技術人才直言“在美國,華人技術人才能躋身管理層的不多,可能會一直寫代碼。”
2017年初,被稱為“矽谷最有權勢的華人”的微軟前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歸國,成為新版精英歸國的代表。 這些歸國精英或直接投身到創業大潮中,或加盟大互聯網公司任高管,或致力於開拓國際市場。 除了商業精英,還有一批國際公認的科技大咖歸國。 2008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係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施一公做出了回國決定,哈佛八博士王文超、張欣 、張鈉、王俊峰、劉青松、劉靜、林文楚、任濤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
西方媒體評價: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重視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國。
改革開放40年,歸國留學生與鄉下知青、高考學子、下海闖蕩的商人和進程務工的農民工一起,成為推動中國崛起的重要力量。 40年中,這群中國人“晴天搶幹,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幹”! 不知不覺中,世界卻驚奇不已,一個曾經落後的中國,經濟總量已成為世界第二。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青年學子負笈海外、勵志報國的40年,是中國教育學習、借鑒、赶超的40年,是從人才輸出到人才回歸的40年。 與此同時,這支源源不斷的留學大軍為中國的社會經濟建設輸入了不竭的新鮮血液,拉近了中外教育、科技的距離,推動了中外人文交流,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 力。
40年歸來,當年第一批的出國留學生已經白髮蒼蒼,他們作為中國留學歷史變遷的見證人,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科技發展、經濟騰飛。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留學的歷史不斷變化,不變的,是千萬萬萬像他們當年一樣奮力奔跑的人
「春天裡農民工」的推薦目錄:
- 關於春天裡農民工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春天裡農民工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春天裡農民工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春天裡農民工 在 农民工翻唱《春天里》感动得稀里哗啦带歌词字幕高清版.flv 的評價
- 關於春天裡農民工 在 農民工翻唱《春天里》剪輯混音版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春天裡農民工 在 农民工兄弟宿舍翻唱!春天里.flv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春天裡農民工 在 農民工在工棚翻唱《春天裏》感動網友淚如雨下-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春天裡農民工 在 CCTV 中文- #網路春晚記憶旭日陽剛《春天裡》(2011年網路 ... 的評價
春天裡農民工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六四三〇.你的眼睛不是你的眼睛企畫第二彈:
#你在中國需要幾條命賓果 ───
中幾項代表你在中國會被失蹤/判刑/警告幾次。
▼
▼
中央社.2018年12月18日 ──
新疆學生抗議被迫吃豬肉 被關進肉品冷藏庫
https://pse.is/H6UQN
中國新疆北部哈巴河縣、布爾津縣等地的部份哈薩克族穆斯林中小學生,上週因拒絕食用學校刻意提供的豬肉而上街抗議,不但被警方驅散並帶走,部份學生還被關進存放豬肉的冷藏庫裡。
▼
▼
央廣.2019年5月27日 ──
中國全面打壓勞工議題 廣州再傳社工被失蹤
https://pse.is/JFY8W
關注中國勞工議題的臉書專頁「紅氣球」二十六日報導,廣東木棉社工服務中心的社工童菲菲二十二日晚上七時發完最後一則工作微信後,就失去聯繫,而她的電腦和手機也一併消失。……業內人士表示,本次被捕的四人都是資深社工,工作項目多聚焦在工人培訓、農民工子女教育和性別教育上,並非敏感議題。
▼
▼
風傳媒.2016年3月18日 ──
疑涉要求習近平辭職公開信 中國知名媒體人賈葭驚傳失蹤
https://pse.is/FWCJ6
十五日晚間八時許,賈葭從首都機場打電話給人在北京的妻子,表示自己已過了海關,準備上飛機飛往香港,預計深夜十一時三十分左右抵港,寄宿朋友家中。但後來賈葭音訊全無,北京、香港兩地的親友都不知道他的下落,也不確定他是在北京抑或香港被帶走。
▼
▼
BBC中文網.2018年11月28日 ──
中國攝影師盧廣失聯 妻子稱其被新疆國保帶走
https://pse.is/J3FC2
丈夫失聯二十多天以來,徐小莉未接到任何的拘捕檔或通知,她嘗試聯繫新疆警方,電話都未能接通。徐小莉對BBC說,她不知道盧廣是否做了什麼事情,激怒了中國政府……盧廣從事紀實攝影二十餘年,其作品主題包括環保、愛滋病村、非典等社會焦點問題,並多次在國內外攝影比賽中獲獎。
▼
▼
立場新聞.2018年5月12日 ──
成都地下教會「川震十年」禱告會遭打壓
https://pse.is/HGWRF
秋雨聖約教會今天凌晨在社交媒體發帖,指王怡牧師與李英強傳道昨晚十一點十分左右分別被青羊區公安局和太升路派出所帶走,原因是不讓教會今天上午舉辦五一二大地震十周年禱告會。
▼
▼
中央社.2019年5月2日 ──
五名北大學生被消失 習近平五四講話挨批虛偽
https://pse.is/J3884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四月三十日發表「五四」講話,宣稱「要積極鼓勵青年到艱苦的一線吃苦磨練」。但就在前一天,五名到工廠體驗勞動的北京大學學生「被消失」。中國異議人士胡佳在其推特(Twitter)發文稱,四月二十八日,結隊去亦莊打工、體驗勞動的五名北大前馬克思主義學會同學邱占萱、焦柏榕、孫嘉言、李子怡、王瀚樞,二十九日早上九時下了夜班後全部失聯。他們當晚在廠內打工期間,一直有員警跟蹤騷擾。
▼
▼
香港蘋果.2018年9月11日 ──
南京民權人士擬赴台觀摩選舉 遭公安警告
https://pse.is/HDB2L
據報導,史竟準備下月啟程到台灣觀摩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相信因此觸動當局神經。南京警方除了警告他不要去台灣,不要被境外敵對勢力利用之外,也要求他停止在網上發佈「危害國家安全」的言論。
▼
▼
美國之音.2019年6月3日 ──
六四三十周年前夕 中國歌手李志仍然銷聲匿跡
https://pse.is/HGQNM
在六四天安門事件本週二(六月四日)三十周年到來之際,中國著名歌手李志至今已經從公眾視野中整整消失了三個月,這引起人們與李志作品中含有六四有關資訊而遭到被消失的聯想。李志曾在其早年作品中創作過一些中國政府認為是「敏感話題」的歌曲,其中包括歌詞會被解讀為紀念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的曲子〈廣場〉、〈1990年的春天〉,以及〈人民不需要自由〉等有關社會話題的作品。
▼
▼
紐約時報中文網.2018年5月23日 ──
藏語教育倡導者扎西文色被判五年徒刑
https://pse.is/J6UVZ
扎西文色在今年一月接受法庭審理時,用普通話為自己辯護,否認自己讓藏語更有活力的努力是犯罪的說法。他說,他不主張西藏獨立,他只想得到中國法律承諾賦予少數民族的權利,包括使用自己母語的權利。
▼
▼
BBC中文網.2019年4月8日 ──
楊恆均中國「被失蹤」案 澳大利亞媒體揭秘幕後原因
https://pse.is/J9D6B
澳大利亞媒體報導稱,中國當局希望從楊恆均和馮崇義獲得澳洲情報機構(ASIO)調查報告的參與者詳情,其中包括記者以及中國問題專家約翰.加諾特(John Garnaut)。
▼
▼
中央社.2019年5月11日 ──
新疆再教育營內幕曝光 前雇員揭洗腦虐待酷刑
https://pse.is/J4C2P
美國國務院估計,過去幾年,約有高達兩百萬名少數民族被監禁在新疆「再教育營」,包括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和其他中亞族群。薩吾提拜告訴班上學員,他們應該成為效忠中國共產黨的「中國人」。她透露,當局要求她向學員說:「共產黨領導你到今天。你能活著應歸功於共產黨,你不懂中文是背叛國家。」
▼
▼
人權觀察.2018年4月2日 ──
中國應釋放反網路審查維權人士
https://pse.is/JRVUZ
二〇一八年三月三十日,中國警方以涉嫌煽動顛覆罪名正式逮捕甄江華,但仍以「國家安全」為由不准其會見律師和親屬。甄江華現年三十二歲,是中國權利運動執行理事。權利運動是一個網路平台,專門報導有關逮捕維權人士、員警濫權和其他人權侵犯資訊。甄江華也是翻牆網(ATGFW.org)創辦人,該網站提供各種資訊和服務,協助線民繞過中國防火長城瀏覽不受審查的全球互聯網。
▼
▼
紐約時報中文網.2019年1月16日 ──
中國人權活動人士黃琦洩漏國家祕密案開庭
https://pse.is/JX25C
獲釋後,他重操「六四天網」舊業,但由於揭露導致二〇〇八年五月四川汶川地震的死亡人數至少高達六.九萬人的建築質量腐敗問題,他於二〇一〇年再次入獄。二〇一一年出獄後,他繼續在網站上發表文章,直到二〇一六年被捕。
▼
▼
國際特赦組織.2016年6月28日 ──
烏坎村村領袖於集會前被拘留
https://pse.is/JYUQR
林祖戀於二〇一一年帶領村民示威以反對非法收地,於翌年被選為村書記。二〇一六年六月,林祖戀準備向縣政府提交申請,指政府官員與商人串謀非法販賣早前徵收的土地。他同時批評政府未能解決長達4年的土地爭議。林祖戀準備於二〇一六年六月十九日召開村會議,讓所有村民投票及發起簽名行動以在同月二十一日向縣政府和平請願。
▼
▼
香港01.2018年6月23日 ──
傳十九歲維族國腳被「再教育」 國際職業足球員協會呼籲放人
https://pse.is/HN5LN
亞洲自由電台報導了葉爾凡·葉孜木江失踪的消息。據稱,年初,葉爾凡結束了在西班牙和迪拜的訓練之後,曾去新疆塔城探望他的父母。在此期間,他被捕。自由亞洲電台援引當地一個消息來源稱,葉爾凡被捕的原因是他「曾經出國」。
▼
▼
BBC中文網.2018年8月3日 ──
孫文廣接受外媒採訪被破門帶走 凸顯中國人權狀況惡化
https://pse.is/JLGUR
採訪過程中,孫文廣說話時可以聽到背景有其他聲音,因此美國之音之後決定將採訪過程上傳到推特。……孫教授的聲音隨後變得更大,可以清晰地聽到他在向警察喊話:「你幹什麼?你幹什麼!我跟你說,你到我家來是犯法的。我有我的言論自由!」電話隨後被掛斷。
▷▷
六四事件三十年。2020年1月11日倒數216天。
民進黨總統初選電話民調:2019年6月10日至14日。
國民黨總統初選名單公布:2019年6月10日。
▷▷
我自己的賓果結果:
我在中國需要 6 條命。沒有連線成功。
#我的命不是我的命
春天裡農民工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天的夢想驛站》中國互聯網經濟崛起系列.深圳華麗變身:記者林佳錦.溫明書採訪報導
【2008年深圳產業升級推出“騰籠換鳥”政策 依靠廉價勞工與仿冒的製造業紛紛出走 政府推出獎勵政策引進人工智慧.大數據與金融產業 鬼城與閒置廠房轉型為新創企業總部 過去有山寨王國之稱的深圳 如今華麗變身成為全球創業家的實驗場】
每個城市都有夢想,不過有些城市只是喊喊口號。而深圳的改變卻像是女大十八變,以前滿身灰塵的女工已經轉身換上華麗服飾,站在世界的舞台上閃著耀人光芒了。而台灣在1994年提出「亞太營運總部」後,我們的大門就關起來了。
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那就是深圳,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
許多台商記憶中的深圳,是1980年至1990年代全世界的製造工廠。當時,深圳大力招徠台灣與歐美外地廠商設廠。那是賣勞力賺製造財的年代。外移來的大部分是高中畢業的農民工。這是大部分台商當年都有參與的年代。
2008年深圳開始「騰籠換鳥」,把高污染、低產值的工廠趕到城外,僅保留總部或研發中心,並引進科技、金融等產業。跟不上步伐的企業,只能被淘汰。像是,全球第一大電子代工廠鴻海集團,正努力撕下過去血汗工廠的標籤,將深圳定義為研發基地。2010年全球明顯通膨,又讓深圳的製造成本繼續拉高,廠商大量出逃。就在我們關起門來的十幾年裡,深圳的「騰籠換鳥」政策,讓深圳翻天覆地的改變,以前的山寨工廠華麗轉身成了亞洲矽谷的代名詞。
深圳的確變了,和我們過去的印象完全不同,主要在於產業結構,以往多半是低層次勞力密集行業,但現在卻圍繞著創新產業,包括AI、智能硬件、新能源、新材料和電動車等。
他叫王建軍,32歲。他2012年在深圳成立創客工場「Makeblock」,他的小機器人像樂高積木(Lego)一樣可任意配搭,砌成自己想要的機械人。不同的是,金屬積木可配合程式編寫而「動起來」,而玩家更可利用來學習編寫程式及簡單機械原理,在教育界大受歡迎,並衝出全球。
簡單說就是金屬版的樂高。是典型在深圳成功創業的故事。
一個農村的小孩,在陝西念完大學,因為想要完成他的機器人,當他的同學都進到研究院裏工作的時候,他一人來到了深圳。
他說那時創客還不流行,也沒有所謂的創投基金,一切都得自己來 。
他是中國第一個在Kickstarter融資成功的創業者,籌得140多萬港幣。
「Makeblock」的教育機器人大受歐美喜愛,商品銷售額2016已經突破1.2億人民幣,接下來新一輪融資,還要聯合微軟英特爾等合作夥伴,向全球市場擴張,公司估計價值已經有2億美元。
2014年 大陸有個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口號,是馬路上到處都可得到的標語。但是跟我們不一樣,大陸的口號是真的有很多政策落實的,至此,深圳成了年輕人最嚮往創業的地方。
在金融海嘯時期,深圳曾經歷過最苦的寒冬,2010年,深圳市啟動全面丟掉代工製造老思惟的政策,五年歸零重來,才換得今天。只花十年,從山寨大本營到全球創業家實驗場。這就是深圳速度。
春天裡農民工 在 農民工翻唱《春天里》剪輯混音版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一首由兩個男人翻唱的《 春天裡 》,短時間內在圍脖走紅,受到千萬網友的追捧,吉他手劉剛是來自東北的北漂,主唱王旭是來自河南某藥廠的搬運工, ... ... <看更多>
春天裡農民工 在 农民工兄弟宿舍翻唱!春天里.flv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农民工 兄弟宿舍翻唱! 春天里.flv. 1,020,320 views1M views. Sep 22, 2010. 5.1K. Dislike. Share. Save. hkrubber1234. hkrubber1234. ... <看更多>
春天裡農民工 在 农民工翻唱《春天里》感动得稀里哗啦带歌词字幕高清版.flv 的推薦與評價
农民工 "版《 春天里 》众多明星推荐一间不到10平米的简陋的出租房内,两名赤裸着上身,不修边幅的男子,用一把吉他、一个话筒,重新演绎了汪峰的《春天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