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近官方主導的一齣劇正在熱播,這齣劇叫《斯卡羅》,劇中主角是位法裔美國人,當時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此人與後來的「羅妹號事件」和「牡丹社事件」都有關連,蔡英文把這齣劇當成建立《台獨史觀》的神劇,也是她搞文化台獨的另一鉄証。
時間追溯到1867年,一艘美國商船在南台灣海域觸礁,船員登岸後被高山族殺害,美國要求清政府懲兇,清政府以管不了化外之民推塘,後來美國派遣艦隊攻打,並在恆春半島(古名瑯嶠)登陸,卻被高山族設伏打得大敗,美國只好由李仙得出面與當地大頭目卓杞篤簽署《南岬之盟》,以保障誤闖當地的歐美人民之安全。
李仙得就是標準的双面人,他一方面是《南岬之盟》的和平締造者。另一方面,他找上一直想侵占台灣的日本明治天皇,做起帶路黨,1874年日本藉口琉球漁民被高山族殺害,派遣西鄉從道(西鄉隆盛的弟弟)為將率領海軍陸戰隊,在李仙得引導下由瑯嶠登陸,此即「牡丹社事件」。不過後來清政府以沈葆禎為欽差大臣率福建水師援台,才逼使西鄉從道求和退出台灣。
在《斯卡羅》這齣劇裡,把李仙得神化,把美日侵略美化,把清朝政府醜化,把高山族「去中國化」,這就是以文化台獨為目的的「台獨史觀」。其實真正建設台灣的是沈葆禎和劉銘傳,日本人殖民台灣五十年也有建設,但這些建設只是為了方便殖民統治,至於李仙得更是迫害玩弄高山族的投機人士。
高山族的源起為何?蔡英文曾以「大坌坑文化」,強調高山族是南島語族,並非來自中國的炎黃子孫。不過現在考古學家已証明,大坌坑文化來自福建平潭的「壳丘頭文化」,而壳丘頭文化則來自福建東南沿海。所以蔡英文搞了半天,台灣除閩南人(占75%)、潮汕客家人(占12%)、外省人(占10%),剩下占3%的高山族(原住民)也來自中國大陸,因此所有台灣人都是中國人,台獨的「去中國化」還有任何意義嗎?
《斯卡羅》在大陸的評分竟然有7.0,民進黨的文化台獨確有一套,扭曲歷史真相的功力也不差,我特別撰寫這篇長文,以科學証據來回歸真實歷史。
春福建設台南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林則徐設防廣東,女婿沈葆楨設防台灣?> 知史客談
提到林則徐,諸位或會想到「鴉片戰爭」、「西力東漸」等議題,林則徐亦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英雄人物之一。為防大英帝國,林氏鞏固海防﹔其婿沈葆楨亦是清廷固台防日的代表性人物。說到日本人的「對台侵略」行動,必先由「牡丹社事件」說起。
-----------
「牡丹社事件」與沈葆楨經略台灣
西元1871年,琉球船隻因遭遇颱風而漂流到台灣,船上難民闖入牡丹社原住民的土地,共54人遭到屠殺;當時的福建巡撫立即查辦,並將其餘12名生還者送回琉球,整件事情就此平息。琉球是日本南端與台灣之間的小島, 1872年,日本片面冊封琉球國王,並聲稱琉球人為日本臣民;翌年,日本即以「查辦兇手」為名,派大軍進犯台灣,大肆屠殺牡丹社原住民。此舉受到國際共同的譴責,再加上犯台日軍水土不服、原住民堅強抵抗使其損失慘重、政府內部對用兵台灣意見分歧、清廷因新疆問題和兵力薄弱而不願和日本開戰,種種的因素促使日本和清廷和解,但日本終獲清廷賠償50萬兩,清廷並間接承認琉球為日本屬地,琉球人為日本臣民(清廷代表以「化外之民」來形容牡丹社的原住民);此即著名的「牡丹社事件」。
受到此事件的影響,清廷了解到鞏固海防的重要,台灣的現代化建設亦由此而起。「牡丹社事件」後,經由沈葆楨的規劃與推動,積極從事台灣的各項建設。
-----------
短任期中興建設
沈葆楨奉命來台,作為台灣海防欽差大臣,他發現台灣建設嚴重不足,建議福建巡撫每年冬春兩季應移駐台灣,使事權可以歸一,沈葆楨同時開展了軍備建設(如修緝炮台)。沈氏來台灣前,政府的行政重心皆在在南部,以台灣府(台南)為行政中心,管轄4縣(台灣、鳳山、嘉義、彰化)和2廳(淡水、噶瑪蘭)。
其後沈葆楨增設台北府,改組廳及縣成5縣(台灣、鳳山、嘉義、彰化、恒春)3廳(澎湖、埔里社、卑南)。為鞏固台南府城之根據地,沈葆楨聘請法國工程師興建砲台,並於城外親題「億載金城」,內題「萬流砥柱」,記意保障台灣之久安,台灣第一座現代化西式砲台的建設正是沈的功績。此外,聘英國工程師在高雄建「東港砲台」,旗後(今旗津)設威震南天砲台。
-----------
總計沈葆楨在台灣1年多的時間,不但建設軍備,也推行了 「開山撫番」及建設了貫通中央山脈3條道路,道路的貫通令清廷治台的範圍終可達到東部,即「開山」。「撫番」方面,即撫綏生番,使番民(原住民)漢化。沈葆楨每到一部落,便設立學堂,安撫勸說原住民,接受漢人教化與教育,使其學習農耕,改變生活習慣,不再殺害漢人。同時,鼓勵原住民開墾田地、開發山林以增加收入,頗受原住民歡迎。沈葆楨更將「化番為民」的政教建設,積極擴展至東部後山,即台東。
春福建設台南 在 微微笑廣播網 (台灣最美的聲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民俗傳奇(六十五)
不知是不是水土不服?鄭成功來到台灣的第二年,就因怪病而死去,享年三十九歲。(一六六二年)
父死子繼,這是中國王位承繼數千年不變的定例。鄭成功死了後,由鄭經繼承王位,卻是發生了內亂。因為鄭氏的部將對鄭經的行政能力無信心,加上鄭經本人對台灣根本無心要經營,他返回廈門與滿清作戰,就將朝政留予陳永華負責。
陳永華是一個冷靜而有心的政治家。他是福建同安人,投靠鄭成功有一段傳奇的故事。當年鄭成功\為了要募集反清復明的志士,在泉洲的椿頭插一支旗仔,上面寫著招賢納士,椿頭放一桌子,桌上放一盆清水,二支未點火的蠟燭,眾人皆不知道是什麼用意,陳永華正好從泉州經過,他看見這種情形,一句話也沒說,走向前將桌上的清水倒掉,將之倒放,再將那支蠟燭點燃,鄭成功馬上召見他,聘請他為參謀。原來將水倒掉,盆仔倒放,這表示反清,點燃蠟條表示復明。
陳永華對著產業經營,財政處理有著老練的涵養,自小就被稱為『經濟之王』。
陳永華知曉鄭經無心建設台灣,他下定決心,努力經營台灣,他的措施是以經濟為主,政治為副。並認為十年生長、十年教養、十年成勢,三十年後可以與中原互相對抗。他擬定達成自主自立,三十年長期的計劃。
陳永華親身巡視南北兩路,獎勵各鎮開墾。教導移民種甘蔗,復興糖業,用來爭取外匯,傳授移民燒磚的方法,並且開闢鹽埕以增加鹽的產量,以豊富稅收,在教育方面,興建孔子廟,設立學堂。陳永華可說是承繼鄭成功的遺志最徹底的人,他開墾的地區包括諸羅(嘉義)、鳳山,但是沒到下淡水溪的下游。
開拓水連沙(林圮埔,斗六)時,與當地的原住民發生爭執,部將林圮因此戰死,所以後來水連沙改名林圮埔。
那個時候開拓的路線,因為有水連沙的戰事,陳永華命令屬行海路,對北港溪進入,開墾半線(彰化)一帶。
竹塹(新竹)的開拓是從大溪口進入。
北台灣的經營是對淡水河口進入現在的淡水,北投、關渡一帶。瑯喬(恆春)的開拓亦是採取水路,船隻對台南出發往南航行,順著海岸線,在車城登陸。
漢族移民就像蠶食桑葉一般南北開拓,自然引起了與原住民一而再的糾紛,戰事不斷。由此可見台灣先民開墾的辛苦與艱難。陳永華的台灣經營,不可否認的確是個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