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積小小的成就感,讓人生習慣「勝利」
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一個小挑戰:
壺鈴一萬下Swing計畫。
在研究體能訓練,翻閱資料時,
看到自已非常敬佩的兩位大神Dan John跟Pavel Tsatsouline不約而同提過這個訓練計劃,
也都對計畫的成果抱持正面評價,
(體態更精實、肌肉量增多、瘦體組織增加、
握力進步、核心訓練動作進步、腹肌更明顯、
臀部肌力大幅提升…等)
而且因為幾個月疫情居家期間,
重新燃起對壺鈴訓練的喜愛,
(在自已身上確實看到看到顯著的改變和進步)
所以決定完成這個一萬下盪壺挑戰。
我用32公斤跟24公斤的壺鈴搭配,
做兩天休一天,每天500下,
分成五個循環,每個循環100下再切成四組,
每個組中間搭配一個動作,
然後連續把五個循環做完,
每個循環中間安排30-60秒休息。
我自已平均完成五個循環的時間是29-33分鐘。
(詳細菜單會分享在文章最後)
決定開始這個計畫前,
評估了一下自已的身體狀況,
覺得一天「區區」500下,應該輕鬆愜意,
但是,開始之後,發現自已太低估這個訓練…
前兩個循環(1~6天)
每天500下身體雖有輕微的疲勞感,
心裡的想法:「500下真的還好,可以負擔」,
沒想到,不過從第三個循環(7~9天)開始,
就像溪水無預警暴漲一般,心裡壓力大幅上升,
因為為了在三十天內完成十個循環,
所以不論身心狀況如何,訓練都要進行,
雖然做二休一,
但是前四個訓練日一共2000下累積的疲勞
開始疊加在持續進行的數量上,
做完第三個循環的時候心底浮現了小小的懷疑,
覺得一萬下還很遠,會不會做不完中途放棄…
第四到第七個循環(10~21天),
真的每次都是咬著牙做,
每天要開始之前,會盯著壺鈴發呆5-10分鐘,
「要不要晚一點再做?」
「累累的,要不然今天多休一天?」
「重量要不要換輕一點?」
諸如此類的聲音一直從腦子裡冒出來。
雖然每天乖乖完成進度,
不過對於自已的意志力這麼薄弱有點不敢置信,
剛開始時信誓旦旦滿腔熱血,
但居然在第十天就動搖…
不過最後三個循環(第22~30天)
反而身心感覺都輕鬆了起來,
雖然疲勞累積的程度比前面七個循環更多,
不過因為精神上意識到
挑戰剩下最後30%就能完成,
(也可能是身體適應了這個訓練節奏)
狀態明顯反彈,
反而可以用比之前更短的時間完成每天的份量,
(每天500下加上組間動作,
大概都能在30分鐘內完成)
最後一天甩完的時候,神清氣爽,
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挑戰,
完成之後心底仍然浮現濃濃的成就感與滿足,
這個時刻,
其實我發現這個訓練除了有形的成果之外,
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勝利感」,
雖然微小,但不容忽視。
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會出現那種希望自已能夠有所突破的時刻,
或是某一天醒來,希望自已可以變得跟昨天不一樣,更強壯、更有智慧、更勇敢、更有信心…等等,但是我們常常也就是想想而已,
我們會為沒有採取行動找到千百種原因解釋,
但透過這次的經驗,我突然想到,
會不會是我們在面對這樣的期待的時候,
往往給自已太大的壓力或是抱著太高的期望?
從一個不愛運動的人,
變成每天不運動身體就感覺不對勁;
從一個把書本當成安眠藥的人,
變成手不釋卷的書痴;
從一個害羞內向的人,
變成表演大師溝通專家;
這些改變對我們大部份的人來說,
都不是短時間能達到的,
會不會其實不是因為我們懶散,
而是其實我們都對自已太嚴厲,
給自已太少的時間去完成太大的轉變,
所以才沒辦法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到我們想要的那個地方?
其實我們不必祈求有瞬間移動的能力,
可以彈指之間從A點飛到B點;
其實我們不必希望自已一覺醒來就變成超人;
其實我們不必苛求自已在很短的時間就要達到心中的理想目標。
改變需要時間,成長需要堆疊,勝利需要累積,
我們是不是能從一些小小的挑戰跟計劃開始,
讓自已一點一點的品嘗勝利的美味,
即使只是小小的一口也好,
然後一次一口,但每次份量多一些,
讓勝利的美好成為生活中的常態,
讓追求勝利(不論大小)成為人生中的習慣,
就像這次的經驗,
其實只是完成了一個小小的挑戰,
雖然途中對自已產生懷疑,
但是在合理範圍內要求自已堅持下去,
然後在完成的時候,
我對自已一樣多了一些認同跟肯定,
然後我可以運用這份勝利感,
去面對下一個目標,
讓成果可以一個疊著一個,
如果一次沒成功,沒關係,
告訴自已,下一個小目標我可以扳回來,
接受自已會有失敗的時候,
不需要否定自已的努力,
就像對待孩子們一樣,
帶著有期許但不揠苗助長的態度餵養自已,
是不是就可以慢慢的看見自已的轉變跟成長?
要求自已要一次瘦15公斤,
或是一公斤一公斤慢慢減;
要求自已可以一擊必殺,
或是一拳一拳打好慢慢進步;
要求自已一個月看完十本書,
或是一次挑一本自已有興趣的慢慢看;
要求自已很快可以舉起自已體重兩倍的槓片,
或是一片一片慢慢加;
一步登天V.S.按部就班,
以自已的經驗,我覺得好好的跨出第一步,
然後鼓勵自已可以一步接著一步堅持下去,
對自已的人生是比較良善,也比較溫暖的要求,
而良善溫暖不代表胸無大志或是放任,
而是選擇用更有感情的方式,
去愛你自已跟提升自已,
也許,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心態,
走得更久,走得更遠的,
甚至走到自已沒有想像能到達的地方。
人生很短,但不代表急躁苛刻會改變結果,
就像我最近聽到一句感覺很深刻的話:
「Slow is smooth, smooth is fast」
我們可以一點一滴的累積成就感,
讓我們的人生習慣「勝利」的滋味。
完整一萬下盪壺訓練的菜單:
選擇適合自已重量的壺鈴
(實際做看看,你會知道哪個重量最適合自己)
一個循環的份量
第一組:10下
組間動作
第二組:15
組間動作
第三組:25下
組間動作
第四組:50下
休息30-60秒,
進行下一循環,共五個循環
組間執行的肌力訓練動作建議:肩推(槓鈴肩推或單手肩推)、雙槓下推、酒杯式深蹲、反手引體向上、前蹲舉、倒立肩推、寬握引體向上等,多數動作建議使用1-2-3的次數。
舉例:10下盪壺,1下肩推,15下盪壺,2下肩推,25下盪壺,3下肩推,50下盪壺,休息30-60秒,開始下一循環
想挑戰的話值得試試看哦!
昨天 的 挑戰 把 大神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回歸!(小編)
因疫情停播兩週的佼心食堂
終於在昨天用全新方式回歸
即使宅在家也要和你佼交心
啟動了視訊聯合直播的計畫
由三立華劇三隻小豬的逆襲
兩大男主角王傳一和謝佳見
來打頭陣的幫我們揭開序幕
王傳一因為工作無法回家住
只為了家人有好的安全保障
謝佳見居家防疫學習新技能
人類圖讓他更了解自我內心
最後男神還學豬叫了別錯過
第二組請到魚丁糸可田旗下
全新樂團鹿洐人團名超特別
開場帶來了鹽酥雞非常好聽
謝博安專屬寄託是平行時空
團長寶仔差點就當體育老師
鼓手天裔和佼哥超級有緣分
有上過超級同學會但因身材
瘦身成功竟讓佼哥認不出來
巧的是佼哥買過其女友的畫
在此貼上了照片對照與畫作
第三組由老蕭愛將艾薇接棒
全新專輯《I》要多多支持
老蕭大神到錄音室探班艾薇
竟然被無情的趕走了原因是
艾薇因為大神在此緊張過度
差點連即興高音都唱不出來
一人孤身在台灣實在太孤單
於是把柯基愛犬帶來做陪伴
柯基出場可愛都溢出螢幕外
壓軸則是睽違八年再合體的
棉花糖帶來全新的創作專輯
「一切都是為了與你相遇」
小球為了直播還租了鎂光燈
更是專輯宣傳好手真的專業
聖哲真的是女兒傻瓜第一名
談起女兒笑顏從來沒有停過
兩人挑戰佼哥的單眼鬥雞眼
恭喜小球成功聖哲無言失敗
在家直播才能展示自家蜥蜴
精彩的車輪戰別錯過快回放
https://tw.tv.yahoo.com/mickeyliveshow/
下週五中午12:00也有
佼心食堂的居家直播車輪戰
新模式陪你居家防疫別錯過
本集服裝來自:
Coffee.Tea.Or X #plateaustudio
#聯名蜜曬TEE
謝謝 典藏餐飲
提供美味的橙香磅蛋糕
黃子佼
#主持佼出來
王傳一Kingone
謝佳見 Melvin Sia
鹿洐人 HumanHart
謝博安
#寶仔
#丘天裔
艾薇Ivy
棉花糖_katncandix2
莊鵑瑛 - 小球
沈聖哲
Yahoo TV 佼心食堂
昨天 的 挑戰 把 大神 在 男孩媽媽的育兒手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沒有牆壁的教室】
昨天,有一位媽媽語重心長地問:「你們自學學了一堆才藝,那主科呢?」這位媽媽表示她很介意數學能力。
再補了一句,語中帶有嗤之以鼻的意味:「爬山可以學到什麼?」
-
首先,想要釐清一件事,何謂主科、何謂副科?
若把時間軸拉長來看,時間跳到未來,若孩子是音樂家,那樂器就是他的主科;若他是設計師,畫畫就是他的主科;若他是球員,運動就是他的主科;若他是攝影師,拍照就是他的主科;若他是電競選手,電玩就是他的主科。
但,我們不知道我們的孩子將來是什麼、做什麼,因此,我們不把任何科目冠上『主科』二字。
我們建立孩子 #無差別學習 的概念,每件事都是學習,不會因為是數學要考試就要認真讀,是家事就可以隨便。
在學涯階段,我們讓他們盡可能的探索,培養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的能力,這能力是一輩子受用無窮的。
現在有很多人,從國小到大學,漫長的16年當中,跟著學校訂的學習進度,為了寫作業而寫作業,為了考試而考試,不知為何而做,更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在行什麼,到了畢業才真正思考,反而延後了職涯的發展和黃金期。
-
至於,爬山可以學到什麼?
當你實際走一趟,就能夠體會山能教你的事。
一上山,等於拿掉習慣的日常,你的成就和成績都歸零,只剩下山與自己。那些想逃避、不擅長的事,都必須學習去面對。
我認為在現在的社會,知識的取得太容易,谷歌大神都能告訴你,但挫折忍受度和心智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提高面對未來人生挑戰的心智。
-
但,話說回來,你會有一個疑問🤔️
那如果要考國考的職業怎麼辦?像林叨爸是獸醫、還有醫生、護理師、律師⋯⋯等的職業。
講一個小故事⋯⋯
林叨爸從小就是考倒數幾名的孩子,常常出亂子,被爸媽打的臭小孩;是那種可以去操場打球,就絕對不會出現在教室上課的人。
18歲那年,他決定了!他未來想當獸醫師。
於是,他花了半年讀書,考上獸醫系,畢業後完成國考,有了今天達成理想職涯的他。
#不論是體制內或體制外教育
#希望孩子知道自己為何而學
#但絕對不要為了父母而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