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章】為什麼一天有24小時?
我們都知道時鐘走一圈有12個數字,當時針走完兩圈就代表是24小時過去了,是新一天的開始。然而,你又有否想過為什麼是24而不是23或25,又或者不乾脆用10呢?
現代科學裡,時間的國際單位(SI unit)是秒。1秒的長度有精確定義:銫-133(cesium-133)原子基態的超精細結構(hyperfine structure),當進行量子躍遷時釋放的電磁輻射頻率的9,192,631,770個週期的時間長度[1]。秒是七個物理基礎單位之一。
一天24小時可能源自古埃及文明。古埃及的人在一年之間變化的夜空中發現了24顆明亮的星,剛好能夠把整晚分成24等份。由於埃及接近赤道,黑晚長度大約是12個小時,但不要以為一晚只能看見12顆星!由於星星會東升西落因此在埃及的一年中任何時刻,都能看見18顆星(剩下的6顆位置接近太陽因而看不見)。而且,頭尾各3顆星都出現在日出或日落時候,因太陽光的關係而很難看見,因此真正容易看見的只有黑夜中的12顆星。所以,他們把夜間劃分成12等份(注意不是11,只要12顆星放於每份的中央即可),亦按照此習慣把日間分為12等份。
不過在日間看不見星星,古埃及人如何得知時間?原來,他們會在日間使用一種稱為日晷(sundial)的儀器。這是一種把一個「人」字型垂直放在一個圓盤上的儀器,太陽光照射下來,便會在圓盤上投射出陰影,陰影指着的數字就是日間的時間。在晚間,除了使用12顆星之外,也有一種比較可靠的計時方法,就是利用放在特製水桶中的水位高度來顯示出夜間的12等份。
早晚各分為12等份亦有可能來自另一個原因。古埃及人採用的是12進制而非現在我們所使用的10進制。有些歷史研究指出,他們可能習慣用拇指數數目,而其他4隻手指各有3節,因此就等於12了。因此,一天24等份剛好等於兩隻手除了拇指之外的指節數目,所以這亦可能是他們採用24這個數字的原因。
不過在未來,一天可能會有25小時,甚至更久呢!因為月球所引起的潮汐,海水會與地球摩擦,使地球的自轉速度減慢。大約每5萬年地球自轉就會減慢1秒。因此,在大約1億8千萬年以後,我們一天就能有25小時用了!同樣道理,在大約14億年前,地球的自轉比現在快多了,當時一天可是只有18小時呢!原來,一天並不一定就是24小時的啊。
之不過,如果一天被分為24等份,為什麼1小時和1分鐘都卻被分成60等份?這就與古巴比倫人使用60進制有關。對古巴比倫人來說,60是個非常方便的數字,因為它能夠被非常多日常需要用到的數目字除盡:1、2、3、4、5、6、10、12、15、20、30。這對於表達一個數字的分數很有用。
這個習慣被流傳到古希臘。事實上,小時和分鐘被分為60等份的做法,與西方科學和數學之中把角度分為360等份有關。測量地球周長的古希臘科學家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首先把一個圓形分成60等分。之後喜帕恰斯(Hipparchus)把這定義推廣為360等份。最後,為了量度比1度更小的角度,古希臘人把1度再分為60角分、1角分再分為60角秒。
角分的拉丁文是partes minutae primae,意即「第一分割」,英文譯作first minute,漸漸簡稱成minute,即我們說的角分或分鐘。角秒的拉丁文partes minutae secundae,意思就是「第二分割」,即是second minute,之後就簡稱second,即我們說的角秒或秒。不過直到16世紀末發明機械時鐘之前,普羅大眾基本上都不使用分鐘和秒。
總結來說,「從上而下」把1天分為24小時,是古代天文學和度量衡傳統而來。「從下而上」由定義1秒到60秒為1分鐘、60分鐘為1小時,再反過來把1天的長度定義為24 x 60 x 60 = 86,400 秒,則是現代科學的做法。
[1] 可參考國際度量衡局(BIPM)對秒的定義:
https://www.bipm.org/metrology/time-frequency/units.html
「普利盤角度轉速」的推薦目錄:
- 關於普利盤角度轉速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普利盤角度轉速 在 北海道妞遊日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普利盤角度轉速 在 TCar 試車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普利盤角度轉速 在 [開箱] 良輝傳動調整篇前後組搭配- 看板biker 的評價
- 關於普利盤角度轉速 在 威廉部落格- 傳動系統設定解析拉轉要輕快尾速要足夠必備的 ... 的評價
- 關於普利盤角度轉速 在 最新趨勢觀測站- kdu普利盤角度的推薦與評價,MOBILE01、PTT 的評價
- 關於普利盤角度轉速 在 最新趨勢觀測站- kdu普利盤角度的推薦與評價,MOBILE01、PTT 的評價
- 關於普利盤角度轉速 在 GP 換完傳動後起步變慢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普利盤角度轉速 在 [開箱] 良輝傳動調整篇前後組搭配- 看板biker 的評價
- 關於普利盤角度轉速 在 [問題] 普利盤角度選擇...轉自PTT-biker板 的評價
普利盤角度轉速 在 北海道妞遊日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記得學生時代吃北海道的迴轉壽司—「根室花まる」,當時是和3個同學去吃,日本人、中國人和台灣人,後來才知道他們是為了幫我過生日。
現在的我都把迴轉壽司當成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小確幸。
每次想到這,心裡都會默默的感謝已故的白石義明會長,元祿壽司的白石會長當時是看到啤酒工廠的橡皮輸送帶,於是才靈機一動開發了旋轉式餐台,把當時一度是高級代名詞的壽司普及化。
迴轉壽司在我心中的地位頗高,除了學生時代的回憶之外,即便是現在,有時很晚下班,頭昏眼花時,下意識的就會走進迴轉壽司店。
很難想像曾經許多日本人不屑迴轉壽司,他們認為當師傅開始切魚,開始捏的才稱得上是壽司🍣。
而現在迴轉壽司在日本的市場規模已經超過6000億日幣。
日本連鎖迴轉壽司的店舖數最多的是「はま寿司」,在台灣相當有人氣的「藏壽司」則是排名第三。
隨著迴轉壽司的普及,有些高級的魚類已不是高級壽司店才有的專利,例如「初鰹」,據說以前的人想吃還得「抓老媽去典當才吃得起」,除此之外,服務跟品質也都已經有一定的水準。
壽司也會因為各地域性的特色而有些不同。
例如以轉速來說,標準的速度是1分鐘5公尺,關西人性子比較急,所以轉速也比較快。
而且轉的方向由客人的角度來看,是由右往左轉的,所以要注意的是如果跟主管上司去吃,記得要坐在主管的左手邊,才不會陷入主管想吃的那一盤被自己先拿走的窘境😆
☀️一起學日文,和日本人分享台灣🎌🇹🇼
IG 傳送門🚪👇
https://www.instagram.com/nyonyohokkaido.tw/
普利盤角度轉速 在 TCar 試車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試車報告】 Skoda Superb Combi SportLine 品味之旅
【4K UHD | https://youtu.be/qJTdIlEr3_g】
人生本來就是一趟長遠且充滿驚奇的旅途,而在其中,又充斥了各式大小旅行,大到一段人生歷程,細至每日通勤都屬其中… 而若打從日常旅程都能以快樂和品味啟程的話,那麼人生肯定就更快樂了吧!
【動感品味】
Skoda車款近年在台灣開出的銷售紅盤,成因不外乎主打的高安全性,以及高CP值的產品戰線,但對於性能車迷來說,Skoda或許就不是購車時首先會想到的品牌,然而,大家不只不能忘記Skoda在拉力賽場上的佳績,掛上了SportLine的性能車型,更是不容錯過!
就好比我們這回試駕的Superb Combi SportLine,或許它多數時候的形象是個愛家的好爸爸,但在SportLine的加持下,導入了大量的專屬黑色部品,如水箱罩、後視鏡和窗框,整輛車的配色變得更加動感、活潑,此外,還有視覺充滿張力、尺寸達19吋的雙色輪圈,以及葉子板上的SportLine銘牌,使這輛車既兼具了優雅的品味,也不失男人喜愛的動感! 唯一讓我們覺得畫龍卻尚未點睛的,便是車尾要是能將排氣尾管大方地顯露而出,肯定更能彰顯本車性能之姿!
【全能鬥魂】
在我們試駕過的車款中,其中當然也不乏許多性能版、特仕版車型,但將Superb Combi SportLine車門開啟後,就連我們也不免驚呼了一陣!
誠意十足的Skoda不只替這輛車配上了附換檔撥片的平底方向盤、金屬踏板,並安裝了專屬的門檻與碳纖維紋路內飾板,而在中控台8吋觸控螢幕內,除了手機連結功能顯示、行車模式示意,另外還具備SportLine車型專屬的性能三環錶,讓駕車時的熱血指數再度向上竄升,不僅如此,原廠還不單佛心的將雙前座換上8向電調跑車椅,更大手筆的為座椅覆上Alcantara麂皮,並佐以白色縫線,這超越滿點的內裝戰力,不僅勝過許多主打性能的車款,若非本車原廠報價早已公開透明,我們根本無法想像這輛車的車價僅約160萬之譜。
此外,這輛軸距超越2.8米的旅行車也不只有著賞心悅目的本領,憑藉著尺碼優勢,Superb Combi就算前後座都坐上身高超過170cm的成人,車內空間仍讓人感覺寬敞依舊,且頭頂的全景天窗也能帶來更遼闊的視野感,令人極為舒適,而載物空間部分,在椅背未翻倒前為660L,全數放倒後更達1950L,近可傲視部分SUV車款,實屬驚人!
再加上其他貼心的配備,如電動起閉尾門、具保冷功能的手套箱、讓人可一手扭開瓶蓋的止滑杯架、多個12V電源孔,甚至,車內的空調也不僅只是雙區域控制並搭配後座冷氣出風口,就連粉塵過濾裝置也涵蓋於其中,且內建的Clean Air系統更能針對溼度進行調節,並減少乘員吸入過敏原,讓人極為讚賞!
【盡興防護】
而論及安全配備,這個部分可說是Skoda的強項單元,這背後的原因,除了包含Skoda向來強悍的車體基底,且在車內安全配備部分,新式Skoda車款也多配備了達9具的氣囊,也就是較普通七氣囊車款再多了後座雙側氣囊,讓人對於安全充滿信心。
其他部分,Superb還具備了像是循跡控制、加速防滑、上坡起步輔助系統,以及電子式的防滑差速器,和駕駛轉向穩定輔助系統,這些都能讓車輛處於性能邊緣時提供更高的安定與安全,但更加特別的是,SportLine車款甚至擁有獨具的二階段式ESC行車穩定系統,平時全開著得以提供更高的安全守護,但真想體驗駕馭快感的時候,又能夠讓車輛為駕駛帶來更高的操控自主性,享受瀕臨極限的暢快,收放自如的它,更激起了我們對這款車身手的好奇與想挑戰的念頭…
【強力勁道】
男人對於性能的渴求,可能永遠都無法滿足,但要兼顧家庭及內心深處的需求,說真的,按下SportLine啟動按鍵的瞬間,心裡某方面就會獲得救贖!
對於Superb這款車而言,除了擁有俊俏的造型之外,對於性能的象徵意味其實挺濃厚的,除了頂級的4X4版本擁有280hp外,我們這次試駕的SportLine,在性能展現上便已讓人驚艷!
SportLine所搭載的引擎型號依然為EA888的2.0升四缸渦輪增壓引擎,這具引擎同樣配置於Golf GTI及Golf R上,只不過調校方式不同,因此採用較保守的220hp設定,然而扭力部分則與4x4相同,皆為35.7kgm。雖然本車採用前驅配置,但它輕催油門就能給人一種躍動感,甚至用狂暴來形容也不為過,即使在動態穩定系統未關閉的情況下,全油門加速驅動輪就會出現輕微空轉,只是隨後又被系統所抑制,但若解除循跡,排入S檔,踩住煞車及油門,起步轉速可以拉升至4000rpm,儀錶隨即進入彈射模式,在引擎的嘶吼聲展開的同時,轉速飆升至紅線區迅速換檔時,檔位嚙合瞬間,還會傳來輕微"碰"聲,隨即繼續展現強勁的爆發力,多趟實測0~100km/h最佳成績為7.0秒,且本車極速更得以上探245km/h!
【激情遊走】
雖然Superb Combi SportLine前麥花臣、後多連桿的懸吊結構不變,且沒有主動懸吊配置,但單阻尼的設計拿捏得恰道好處,能夠兼顧這款旅行車的實用性,劇烈操駕時,又能夠同時保有優異的支撐性,再加上19吋胎圈配置及縮短減震筒的設定,讓SportLine擁有相當鮮明的運動特質,而通過顛簸路面時,卻也不會出現彈跳或是讓人感到不適的碎震,在山道上奔馳,還有種俐落感。
雖然同樣採用MQB底盤配置,但Superb較長的軸距卻沒有在靈活度部分受到影響,相反地,還能保有優異的沈穩特質,尤其在EDL及XDS+電子主動限滑差速器的輔助下,轉向反應極其犀利,不管任何角度攻彎,電子系統皆能精準地箝制內側輪的轉速,減緩推頭,若循跡控制解除,提前出彎加速,還會出現輕微搶胎,帶點扭力轉向的激情,卻沒有絲毫搶胎導致的推頭,在給予駕駛者駕馭樂趣的過程,又巧妙地利用電子系統,將可能發生的危險解除,即便前驅捨定,也讓人開得很High!
【TCar短評】
Superb Combi SportLine是一輛很快、很帥的性能旅行車,能夠滿足的年齡層很廣,除了好開、好玩之外,還能兼顧安全與實用!和它相處的每個時刻,總讓我十分享受…過程中,我除了不愛它的啟動鍵位置及隱藏式尾管,其餘部分,會覺得這輛車,在煩悶的工作後,開著它旅行,人,也會變得開心!
【Skoda Superb Combi SportLine】
引擎形式: 1984c.c. L4 DOHC 16V + Turbo
最大馬力: 220hp/4500~6200rpm
最大扭力: 35.7kgm/1500~4400rpm
變速系統: 六速雙離合器自手排
驅動模式: FF
長x寬x高: 4856x1864x1477mm
軸距: 2841mm
車重: 1575kg
懸吊結構: 前麥花臣 後多連桿
煞車結構: 四輪碟煞
輪胎規格: 前後235/40 R19
台灣售價: 159.9萬
【主要配備】
主動轉向氙氣頭燈、LED方向燈、日行燈、尾燈
SportLine專屬黑色水箱護罩
SportLine專屬車側銘牌
SportLine專屬黑色電折後視鏡(含加熱、防眩功能)
SportLine專屬黑色車門底飾條、黑色窗框
SportLine專屬車身同色跑車尾翼
SportLine專屬19吋雙色輪圈
雙出排氣尾管
前座、前檔淡色隔熱玻璃
後窗、後檔暗色隔熱玻璃
SportLine專屬車門檻
SportLine專屬跑車金屬油門、煞車踏板
SportLine專屬真皮白色縫線排檔桿
SportLine專屬八向電調雙前座跑車座椅
SportLine專屬白色縫線腳踏墊
三輻式跑車平底真皮多功能方向盤(附換檔撥片)
黑色Alcantara滾白縫線座椅
跑車運動化Carbon黑色飾板
8吋彩色觸控多媒體資訊娛樂系統、Smart Link+裝置互聯系統
SportLine專屬性能顯示幕
雙區域恆溫空調系統、Clean Air抗過敏及濕度調節系統、粉塵過濾器
後座冷氣出風口
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
EASY OPEN前座置杯架
附保冷功能手套箱
後座、行李箱12V電源孔
LED車室照明燈、10色LED環艙氣氛燈
定速巡航系統
Start/Stop引擎怠速熄火系統
駕駛模式與節能管理系統
前後停車警示系統
倒車後方顯影警示系統
SportLine專屬二階段ESC電子行車穩定系統
XDS+主動式電子限滑差速器
EBV電子煞車力分配系統
MSR引擎循跡控制
ASR加速防滑控制系統
DSR駕駛轉向穩定輔助
Hill Hold Control升坡輔助系統
MKB二次碰撞預煞系統
雙前座氣囊、四座側氣囊、車側簾式氣囊、駕駛座膝部氣囊
車側盲點警示系統(選配)
後方來車警示系統(選配)
Škoda Taiwan | departure 旅行趣 | TCar 葉明德
#skoda #superb #combi #sportline #departure #tcar #新車試駕 #葉明德
普利盤角度轉速 在 威廉部落格- 傳動系統設定解析拉轉要輕快尾速要足夠必備的 ... 的推薦與評價
1 普利重量 前盤越重珠重要調整越輕來獲得加速轉的位置重的前盤在一起步時的加速反應會因為重量重慣性延遲只有在動力全開較長時轉速慣性持續推進力得以維持但是將盤重 ... ... <看更多>
普利盤角度轉速 在 GP 換完傳動後起步變慢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大彈簧1800轉原廠普利盤修珠溝道盤面角度修雙角度碗公車溝離合器以及小彈簧原廠的,油耗與原廠不明顯差距,一樣GP車主路過。體重10X 尾速10X。 三民彭于晏 ... ... <看更多>
普利盤角度轉速 在 [開箱] 良輝傳動調整篇前後組搭配- 看板biker 的推薦與評價
最終配置:
前組 koso鈦金剛EVO 8G普利珠+良輝盤
後組 仕輪六爪碗公+金城開閉盤(直溝)+仕輪離合器片+仕輪大彈簧1000轉(左旋)
改彎溝的話
9G普利珠配原廠H6T大彈簧or1500轉大彈簧(右旋)
-----------------------------------------
PS:以下觀念都是我個人的調配習慣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風格 有些人喜歡用高轉速上去hold
(有些車種確實保持高轉表現會更好)
有些人喜歡用低轉點 用扭力下去跑
每個人手路不同 我只能講解我個人的風格與習慣 還有我學到的QQ
-----------------------------------------
我個人的調配習慣
「輕珠輕彈簧 重珠重彈簧」
輕珠輕彈簧 反應快
重珠重彈簧 力量強 尾速好
輕珠輕彈簧 對彈簧需求比較沒那麼高 皮帶也能比較長壽
重珠重彈簧 彈簧一衰退 騎起來就沒力了 皮帶壽命也短一點
----------
假設車子為6500RPM 最大扭力 8000RPM 最大馬力
那適合的一拜起步轉速
我個人習慣看該車種為2V 4V
化油車來說
2V的話 我會盡量壓在6000~6500RPM
4V的話 6500RPM~7500RPM都算可接受
現在的車通常都有VVA了 可以免鳥這些
噴射的話
電腦寫的好可以或多或少克服
--------------------
調配上
起步偏高轉 尾速偏低轉 尾速出的來→珠子太重 大彈簧太重 可能卡終轉
起步偏高轉 尾速偏高轉 尾速出不來→珠子太輕
起步偏低轉 尾速偏高轉 尾速出的來→大彈簧太輕or軟了 慢慢hold轉速還是能拉起來
起步偏低轉 尾速偏低轉 尾速出不來 →珠子太重
--------------------
開閉盤部分
原廠HKE為45度直溝
H6T為彎溝
HKE H6T開閉盤盤面為146mm
M92 GY6開閉盤盤面144mm
拿146裝144車型 有些車型會卡case 裝不下去
為了測試 省得帶兩組開閉盤
直接去金城買了一組六溝開閉盤.. QQ
鋁合金盤面
有些使用者使用一段時間後會發現
盤面變得有點...(咬?)
和皮帶的摩擦力會變得比較大 導致前組轉速拉的變慢
拉行程開閉盤
有些會拉太開 導致皮帶會吃到開閉盤垂直面而打滑 |▼|←意式圖
中尾速轉速會突然爆高轉 打滑
解決辦法是
1.換長版彈簧
2.換硬一點的彈簧
讓他不要那麼開 (她媽張那麼開 職業病發作阿?)
彎溝跟直溝差異是變速時機
直溝 1..2..3..4 回油也是 4..3..2..1
彎溝 1.2....3.4 回油會是 4.3....2.1
彎溝可能會有起步轉速衝上去狗幹爆幹高 然後扭力溝轉開 掉轉 爬爬爬 進尾速的狀況
但這要看前組跟引擎特性 掉轉不是一定 起步爆轉不一定
直溝就好配很多 就是規律順暢的變速 然後齁齁齁齁齁出尾速來
直溝 反應好 升降直接
彎溝 中尾速比較好拖出來
-------------------------------
我個人的建議
會掉轉→改用直溝
會爆轉→用彎溝
彎溝有抑制轉速的作用 直溝通常轉速較高
普利盤也有抑制轉速的作用 各家不同
像原廠大概都3000轉以上 起步5000轉 尾速8000轉 之類的
這種盤就沒有抑制轉速的效果 就能用彎溝稍微去壓
有些盤大概1000轉 起步7000尾速8000左右 一路高轉hold上去
良輝就差不多1000轉
但本身的三段盤面就有點彎溝的效果
起步7400(第一段盤面)→降轉7100(第二段盤面 變速了)→拉到8300→(第三段盤面)
這部份每家不同
買了才知道QQ
---
如果真的會掉轉 又喜歡用彎溝→加硬大彈簧
掉下來 可以剛好掉到扭力區的珠重+彈簧 可以減緩掉轉的感覺
----------------------------------
大彈簧
左旋越開越軟 配直溝
右旋越開越硬 配彎溝
直溝尾速要出來 大彈簧不能硬 要軟點
彎溝反之 而且太軟會掉轉過多 要是彎溝配個800轉彈簧 扭力溝打開時掉1000轉我都信
而且起步一定難看
通常是彎溝=直溝+200~500轉 要看前組跟你的馬力
是說H6T跟我1500轉的壓起來幾乎一樣力道
我拿了SPEED EVO的1200轉 確實H6T比較硬
H6T有這麼硬的嗎 這什麼妖術= =
------------------------------------
珠子
珠子就輕的高轉 重的低轉
珠子太輕 大彈簧太重 會壓不下去 轉速全程高高高
起步很衝 點一下就出去 但過個50公尺 可能我阿嬤都比你還快
有人做過小測試 1500轉大彈簧 大約最少最少要用到8G珠子才能壓的動
珠子太重
尤其是一些長珠道的盤子 一定一定 要降低珠重
一樣的克數 長珠道轉起來 普利珠甩到最外時要吃更多轉動慣量
很常看到就是 原廠配8G 長珠道改裝盤也配8G 然後尾速就卡轉了
像良輝就不要怕丟輕 勇敢台灣人 丟下去就對了
------------------------------------------------------------------------
普利盤部分
普利盤就看珠道長短 珠道陡度 盤面大小 盤面角度
珠道越長 變速範圍越廣
盤面越大 能吃滿盤下有更好尾速
內側平坦處越短 珠子會提前甩開
越長 珠子會延後甩開
盤面角度越小 變速越慢 加速盤通常都<14度 13.5度之類
尾速盤通常都=14度
>14的盤我個人比較少見
------
普利盤有些會去墊套筒前端或後端增加套筒長度
為的是拿到更低的檔位 讓皮帶可以更下去一點
但墊太多低檔位夾不緊 就打滑了
也有可能普利盤開到最開後 因為跟楓葉盤離遠了 導致吃不滿盤 尾速就掉了
我個人不墊墊片的 你要長點 幹嘛不要直接換一個長點的套筒= =
也有人墊在曲軸跟壓板中間 單純置中用(普利盤與開閉盤置中 讓皮帶置中)
但我個人不會搞這個 覺得沒啥屁用= =
有些是為了鎖前組用 怕鎖牙鎖過頭 吃到曲軸這樣
這就要看了 有些前組就是不給鎖在螺帽跟風葉盤之間
又會吃到曲軸 就只能墊在那位置
這狀況我個人沒遇到過
-------------------------------------------------------------------------
皮帶
皮帶其實就長度比較需要去注意
通常上車我會做兩種測試 先不要裝大彈簧與離合器片 只裝開閉盤跟普利盤
然後去模擬怠速與尾速的狀況
怠速時去觀察 有沒有達到平 或是縮進去一點點
否則會高檔位起步
尾速部分
可以去拉到尾速檔位
去看看開閉盤的開度夠不夠 不夠可能就要換個開閉盤
然後看看皮帶鬆緊度 很多車被車行弄一弄 皮帶會打case 就是在亂搞你的車了
皮帶太長甩case
皮帶太短呢
如果開閉盤撐開了 但皮帶在前組 沒辦法吃滿盤 張力極限的狀況
那就是皮帶太短(或開閉盤不夠開)
如果改缸63 67 70大缸的遇到這種問題
很有可能直接把皮帶扯斷
--------------------------------------------------------------------------
馬力機的部分
映像中有些機種可以設定阻力
如果不行的 或是有偏好哪個速域的
就要進行路試
記得好像都有
但也只看過朋友在拉 自己也沒下去用過
聽說馬力機上轉速會比較high(沒阻力)
現實生活中有風阻 有體重 有車重 還有坑洞 很多坑洞 非常多坑洞 可能還有點積水
所以建議是都要路試
路試
建議是找個封閉道路 或是人煙極度稀少的道路
找個朋友開個無線電(LINE)
一個人幫你看附近有無車 一個人安心試車
不要主要道路直接飆起來 GTA現實版這樣
PS:檢查有無測速照相= =
以前聽說過有人去中台科大前面7-11轉角往中台方向那段大長路試車
卻不知道那邊有台測速
被拍了20幾張的傳說 是真是假不知道
----------------------------------------------------------------------------
原廠H6T盤配H6T開閉盤 H6T彈簧 10.1G珠子 (個人原廠設定最喜歡的配置)
起步5400轉 0-80一氣呵成
80-100開始拖 一路拖到110極速
良輝目前算是配置完成了
直溝部分
起步6900 終轉要hold久一點8600 完成度蠻高的
R1z 125的扭力在6500 馬力在8500 剛好調到吻合
1200轉大彈簧的話
起步會比較HIGH轉
7400左右 尾速要hold更久才能出來
也可以用 但油耗就兇了點 也沒比較會跑
0-30不管直溝彎溝都是帶滑的
上篇有提到 良輝第一段的角度非常的陡峭 幾乎是夾皮帶帶上去|▼|這樣夾上去
變2、3段盤面後才變成\▼/這樣
30-100這段幾乎一氣呵成
100後開始拖出110 120這樣
彎溝部分 起步衝到7400 扭力溝打開 掉到7100 中到尾速很快就上去 終轉8300轉
左旋大彈簧會剩下8100轉
0-30打滑
30-50這段略顯無力
50過後扭力溝打開 開始進入新世界
50-110幾乎一氣呵成 力道一路往上帶
每次帶到115 測試道路就被用盡了
還能再往上推 只是沒路用了(到盡頭的沒路用)
-----------------------------------------------------------------------------
以上當然安全絕對絕對最重要
有人會說
「死猴子飆仔 飆120在那邊安全第一 你XX喔」
阿不是阿 如果我照著速限50公里40公里 我寫不出東西啊
那我用原廠就好我幹嘛測這有的沒的 寫不好還要被罵又沒有錢拿
這東西就是給有需求的人看唄
當然寫的好壞是另一回事
但至少是個紀錄 也存粹的分享給大家
最後
開心玩車 安全玩車 合法玩車
以上
謝謝大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5.147.2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iker/M.1658770324.A.717.html
※ 編輯: nowitzkixd (27.51.73.143 臺灣), 07/26/2022 06:15:17
起步8000到尾速差不多9000
起步7000尾速差不多8000
其實算很好調了
沒有抑轉的
起步調到扭力帶 尾速就爆轉
要控制終轉 起步轉速又上不來
反了 要軟才對
(可能珠重也要檢查 有點太輕)
彈簧硬 延遲換檔
彈簧軟 提早換檔
會斷油是因為延遲換檔了
有點像是你三檔拉到紅線區 不打進四檔一樣
變成聲音在跑 轉速在跑 油在跑 鈔票在跑
但人在旁邊逛街QQ
※ 編輯: nowitzkixd (27.51.73.143 臺灣), 07/26/2022 11:56:4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