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感情、結緣感情、增進感情智慧》
❤️月老金一捆18張|一份|100元❤️
《需搭配陳老師加持金剛經文|效力百倍》
人生最困難的一件事情之一,莫過於感情。
紅線的長與短,取決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個性不同、境遇不同、眼見不同、年紀越長,曾經經歷的創傷程度不同、內心打的結當然也不同;時間久了,方向錯了就很難遇上對的人,期待越高,越難有幸福感,更不用說長久了。
錯誤的緣份總是讓人痛苦,一個人的清閒自在,總比兩個吵吵鬧鬧的人,來的好吧!
「感情」是流動的,死心塌地、你死我活,永遠非要某一個人,其實~何必呢!
何必折磨自己呢!
錯的人不走,對的人,怎麼來呢?
🌹🌹對的緣份❤️幾歲都不嫌晚喔~🌹🌹
#月老經 月下老人鴛鴦和合簿~超美~
#可由我們幫大家加持燒化,或者是加持後,宅配到府,自己拿去喜歡的廟宇燒化
#華臣文化-開運團隊
月老經文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盧斯達:堅持五大訴求但覺得獨立好敏感 (及你還讀梁文道嗎)】
大家都有看過周星馳的《鹿鼎記》,編劇和導演皆為現時藍到發黑的王晶。裡面有一個場口也是很知名的:陳近南拉攏韋小寶入天地會,在堂前跟群眾一起的時候,大家高叫「反清復明」多次;入到內堂,陳近南說,小寶你是個聰明人,我就可以用聰明的方法跟你說話,跟外面的人就不行……讀書和明事理的人,一早已經在朝廷裡面做官,所以要對抗清廷,我們就只能用一些蠢人,所以要用宗教方式催眠他們,其實反清復明只是一句口號,和「阿彌陀佛」一樣的。
陳近南在傳說中是反清領袖,但在戲中則老實得多:清人欺壓我們漢人,搶走我們的銀兩和女人﹗據說原著沒有這些,但金庸恐怕只是沒有說白,是王晶將《鹿鼎記》的 sub context 勾了出來。戲外的王晶,就是戲裡說的聰明人,他將政治最原始一面裸露出來,或者說他不是搞群眾運動的,但他很懂「群眾」。「五大訴求,缺一不可,光復香港,時代革命……但係唔好講港獨﹗」不少網民都這樣,他們似乎不了解自己高舉的口號是甚麼意思。「五大訴求」裡面有「實行真雙普選」,就是不能有「選舉委員會」DQ參選人,此即已經違背北京的「831決議」和近年說的「全面管治權」。
有些網民搖頭晃腦說,港獨宣諸於口,會令北京加大力度鎮壓﹗我不知道721和831之類算不算是加大力度鎮壓,在善男信女的認命宇宙中,香港的反抗似乎都是因為北京留有一手溫柔,沒有終極鎮壓才能存在。邏輯是不能激嬲共產黨,因為共產黨不高興就不給你生存空間。在聲稱「支持抗爭」的人群之中聽到這樣的邏輯,本身就十分矛盾。更矛盾的:一班在2014年已經拒絕831決議、要求真普選、激嬲共產黨、將整個香港一路撕裂到今日的人,到今日米已成炊,有人燒中國國旗、塗污中國國徽、攻擊中聯辦……香港和中國已經反目成仇,才來擔心「這樣會激嬲共產黨」。
至於「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提倡者,就更加明顯。就算後面的人去脈絡地使用,我就要用港澳辦的語氣來問,光復到哪裡?革誰的命?同樣,呼喊這句口號的好多人,同樣未跨得過「激嬲共產黨」的心理關口,即使他們身體很誠實,給他們一國一制,又耍手擰頭。簡直蹉跎歲月。老實說也許口號的用途就是如此,但能否誠實面對自己,面對政治現實呢,或至少誠實面對一下自己叫的口號?好像「香港人報仇」,到發現有人藏著槍械,你又接受不到,那你究竟想不想報仇?
如此真的誠實面對自己,你是真的不想激嬲共產黨,你不應再叫這些違憲激烈口號,還要像劉細良之類阻止人叫,那才是「誠」。人多不代表對,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對的東西就要堅持,否則人多就叫跟住叫算是甚麼?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是不是像反清復明一樣呢?
群眾是如此扭扭擰擰,那麼從政者的天職,就是帶領他們向前一步。好像街上其中一句標語:2019年,你有變得勇敢一點點嗎?但回歸前的香港已經有假選舉,建制外的力量已收編,加上年紀大了,為了維持議席和資源,為何還要冒險,就變成了跟群眾一樣扭扭擰擰。
我都認識不少民主人士,我知道他們不少是陳近南口中的聰明人,他們知道改變群眾簡直愚公移山,既然群眾不願想、不願變、甚至想被欺騙,那不如給我騙啦。他們選擇了最易走的一條路,有時我在想,苛責他們有甚麼用?他們比我聰明得多,知道市場是甚麼樣子,知道怎樣可以成功。
最近梁文道說不寫《蘋果》,但臨走也說是因為自己太忙,總之是我飛你,不是你飛我。這個就不談算是敬老,談這些:梁不忙為自己解套,暗示自己受批評,只是因為堅持說出現時香港人不接受的現實和常識。
梁也是王晶所說的聰明人,懂得詭辯。正如有先知被人討厭,甚至被殺,可不代表任何被人討厭的人都是先知;有真理被人討厭,不代表被討厭的就是真理。否則王晶也可以說自己是不被世俗理解的藝術家,警察也可以自稱被人抹黑的真心英雄 (雖然他們真的這樣自稱)。
事實上梁也不是如一些黃絲所言「近期走樣」,而是從遠至2010年代前後,已經堅決站在香港這個受害者的對立面,例如為藍絲群眾說項 (其實不明白)、聲稱本土派「首先對付不掌實權的普通人與普通機構(例如自由行遊客與孔教學院大成小學)」、大學有共青團上莊,其實沒甚麼大不了,「好比成績表上的白兔仔」;中國人在港鐵胡亂飲食,搞得車廂一塌糊塗,梁說港鐵車廂管理主義肆虐,一點也不人性化;台灣人反對服貿,學生佔領立法院,梁在鳳凰衛視上說,學生感覺自己在代表人民,「有無限膨脹的正當性」。當然更不少得撐警撐藍的「仇人也是鄰舍」。
其實看通了理路,你就知道梁是策略型文人,體用之間,不一定有「體」,有也是隱藏,而「用」是高於一切。梁文道為甚麼那麼關注本土思潮,從2010年代就開始狙擊,是因為對他這類幾邊走、但主要是強烈受中國市場和官方影響的人來說,一個友中親中的香港、非政治化的香港,對他來說最好。所以盡量推遲香港整體輿論環境和人心的轉變,盡量撐持中港之間曖昧不明的中間地帶,關係到好多人搵食。香港是市場,但香港進入主體意識成長覺醒階段,與中國磨擦加劇,對於出身與香港沾上過關係,甚至有所標榜販賣的全球人,遇到的困難會變多。
梁像很多香港中間派一樣,三不五時就悲嘆中間地帶消失、敵我邏輯取代常識之類,哀嘆的其實是自己的活動空間減少,所以看來非常真切,但總是執小放大,好像總是局部失明,其實一切都是理性和計算作用,比你聰明得多了。例如反送中爆發之後不斷撥冷水,「攬炒」不好啦、港獨講出來不好啦、裝修不好啦,香港人做了一些事,總要給他問「然後呢?」香港抗爭者不負責任,但政權就好像不用負責。梁在「其實不明白」那個年代,於電台這樣為自己解套:「我其實從來沒變,我只是覺得我不再需要去寫那些大是大非、很簡單的事情,例如民建聯這群人,找人去扮成群眾,去反拉布,這到底對不對?這當然不對!這還用說的嗎?」白太淺太清楚,所以散播灰和黑,就攞正牌了。
所以當大反抗未出現的時候,梁是見縫插針,滴水不漏地反對本土政治議題的;到大反抗出現了,就退一步繼續批評「港獨」,總之就是收成期,將變化推遲到最後一刻才退場。若香港沒有了中間地帶,若中國人認為凡港皆獨,對行走中國的人就十分尷尬危險。一切之所繫,不外乎自身位置。反清復明就銀兩和女人嘛,大家都明白。陶傑也明白人,這樣說:「一個講堂坐滿三千人,掌聲加鎂光燈,女讀者圍上來合照要簽名:老師前老師後的熱乎乎一叫,令你覺得家國前途,由你的思想可以影響,你覺得你非常重要,於是,『文化人』也愛國了。」
Resourceful的梁才不會做對自己無利的事,因為區區沒了一個專欄就擔心可惜的網民,真是太過善男順女了。
「中國絕對強大,無法打倒動搖一分」,是一個片面的現實或政治信條,在此俯瞰視野下,自然一切反抗都是徒勞無功。但香港人至少有一群不那麼聰明的人,為了在大歷史可能剎那煙滅的寸進,自我犧牲,蒸製一堆任由其他聰明人收割吃飽的人血饅頭。這些行動,都不符合計算者的欣賞角度。衝擊初期很多人都問,衝完又點?有人自殺的時候,有人說死左又點,唔好歌頌烈士。
XX又點,其實沒有點,生命就是如此。問「然後呢」很聰明的,因為一切都有然後,然後任何事情都會煙滅。是的中國很強大,將血肉撞在高牆上,國家不動如山,長輩時常都說「蝕底的始終是你自己」。但生命就是明知道死的存在,還是會去生存和奮鬥,不一定站在原地不斷問,咁又點、然後呢。讀很多書,但讀到通體軟骨,不一定是書中有化骨棉掌,而是生活過得太好、窮得只剩下聰明,就失去了血性;只有能指,沒有所指。真正的現實主義,是洞見世界有客觀性,但人也有主觀性,客觀影響主觀,但主觀也反過來影響客觀。太多人就是視中國為絕對的普遍規律,但半年來香港就是證明了規律並非絲毫不可改變。
萬物終將煙滅,邪惡終將腐化一切,人可以等死,也可以奮鬥;人可以認命而死,也可以不認命而死。古代叫做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然後又點?的確沒有點。人人都會死,可不用智者來提醒。基督徒的經文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而是靠神口裡所出的每一句話。」人活著也不是只靠理性和現實。文人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很多人犧牲,不一定是性命,可能是錢或者機會。他們激情,但也理性,他們在投資一個可能性。梁很現實,但香港人也不天真。「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起來了,不一定有最終的結果,只為了當下的生氣——如果香港人認定這樣的一國兩制就是終局,認識的那一刻,只會自殺。當然很多人已經收成期了,所以就雖生猶死,會行走但已經不像一個人。
西諺云,應否在當下自殺,是真正的哲學問題,因為人最終也會死嘛,太陽也會燒完的,到時太陽系也不會再有生命。現時不自殺都沒意義,然後呢?這真是個好問題。很多人就不想死,不想認命,所以他們口嫌體正直,正在做港獨的事但口裡反對港獨。但比起梁,我覺得他們還是有希望。
香港人到達真正的存在危機(Existential crisis),自身勵向成熟,便突然覺得梁的東西過時。其實不是對方過時,而是到達了世界觀的對立,或恐共而等死,或害怕但還是起來奮鬥,沒有中間地帶,這就是更深的現實。聰明人看到愚人,問的不應該是然後呢,而是認識到對方是一座高山,應該感到「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黃絲在2019年突然發覺梁不是自己那杯茶,不是梁退步,而是黃絲進了步,踏了破小山。為自己的境界和識見向前而開香檳慶祝吧。
訂閱 #已獨不回:https://vocus.cc/indiehongkong/introduce
月老經文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盧斯達:堅持五大訴求但覺得獨立好敏感 (及你還讀梁文道嗎)】
大家都有看過周星馳的《鹿鼎記》,編劇和導演皆為現時藍到發黑的王晶。裡面有一個場口也是很知名的:陳近南拉攏韋小寶入天地會,在堂前跟群眾一起的時候,大家高叫「反清復明」多次;入到內堂,陳近南說,小寶你是個聰明人,我就可以用聰明的方法跟你說話,跟外面的人就不行……讀書和明事理的人,一早已經在朝廷裡面做官,所以要對抗清廷,我們就只能用一些蠢人,所以要用宗教方式催眠他們,其實反清復明只是一句口號,和「阿彌陀佛」一樣的。
陳近南在傳說中是反清領袖,但在戲中則老實得多:清人欺壓我們漢人,搶走我們的銀兩和女人﹗據說原著沒有這些,但金庸恐怕只是沒有說白,是王晶將《鹿鼎記》的 sub context 勾了出來。戲外的王晶,就是戲裡說的聰明人,他將政治最原始一面裸露出來,或者說他不是搞群眾運動的,但他很懂「群眾」。「五大訴求,缺一不可,光復香港,時代革命……但係唔好講港獨﹗」不少網民都這樣,他們似乎不了解自己高舉的口號是甚麼意思。「五大訴求」裡面有「實行真雙普選」,就是不能有「選舉委員會」DQ參選人,此即已經違背北京的「831決議」和近年說的「全面管治權」。
有些網民搖頭晃腦說,港獨宣諸於口,會令北京加大力度鎮壓﹗我不知道721和831之類算不算是加大力度鎮壓,在善男信女的認命宇宙中,香港的反抗似乎都是因為北京留有一手溫柔,沒有終極鎮壓才能存在。邏輯是不能激嬲共產黨,因為共產黨不高興就不給你生存空間。在聲稱「支持抗爭」的人群之中聽到這樣的邏輯,本身就十分矛盾。更矛盾的:一班在2014年已經拒絕831決議、要求真普選、激嬲共產黨、將整個香港一路撕裂到今日的人,到今日米已成炊,有人燒中國國旗、塗污中國國徽、攻擊中聯辦……香港和中國已經反目成仇,才來擔心「這樣會激嬲共產黨」。
至於「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提倡者,就更加明顯。就算後面的人去脈絡地使用,我就要用港澳辦的語氣來問,光復到哪裡?革誰的命?同樣,呼喊這句口號的好多人,同樣未跨得過「激嬲共產黨」的心理關口,即使他們身體很誠實,給他們一國一制,又耍手擰頭。簡直蹉跎歲月。老實說也許口號的用途就是如此,但能否誠實面對自己,面對政治現實呢,或至少誠實面對一下自己叫的口號?好像「香港人報仇」,到發現有人藏著槍械,你又接受不到,那你究竟想不想報仇?
如此真的誠實面對自己,你是真的不想激嬲共產黨,你不應再叫這些違憲激烈口號,還要像劉細良之類阻止人叫,那才是「誠」。人多不代表對,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對的東西就要堅持,否則人多就叫跟住叫算是甚麼?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是不是像反清復明一樣呢?
群眾是如此扭扭擰擰,那麼從政者的天職,就是帶領他們向前一步。好像街上其中一句標語:2019年,你有變得勇敢一點點嗎?但回歸前的香港已經有假選舉,建制外的力量已收編,加上年紀大了,為了維持議席和資源,為何還要冒險,就變成了跟群眾一樣扭扭擰擰。
我都認識不少民主人士,我知道他們不少是陳近南口中的聰明人,他們知道改變群眾簡直愚公移山,既然群眾不願想、不願變、甚至想被欺騙,那不如給我騙啦。他們選擇了最易走的一條路,有時我在想,苛責他們有甚麼用?他們比我聰明得多,知道市場是甚麼樣子,知道怎樣可以成功。
最近梁文道說不寫《蘋果》,但臨走也說是因為自己太忙,總之是我飛你,不是你飛我。這個就不談算是敬老,談這些:梁不忙為自己解套,暗示自己受批評,只是因為堅持說出現時香港人不接受的現實和常識。
梁也是王晶所說的聰明人,懂得詭辯。正如有先知被人討厭,甚至被殺,可不代表任何被人討厭的人都是先知;有真理被人討厭,不代表被討厭的就是真理。否則王晶也可以說自己是不被世俗理解的藝術家,警察也可以自稱被人抹黑的真心英雄 (雖然他們真的這樣自稱)。
事實上梁也不是如一些黃絲所言「近期走樣」,而是從遠至2010年代前後,已經堅決站在香港這個受害者的對立面,例如為藍絲群眾說項 (其實不明白)、聲稱本土派「首先對付不掌實權的普通人與普通機構(例如自由行遊客與孔教學院大成小學)」、大學有共青團上莊,其實沒甚麼大不了,「好比成績表上的白兔仔」;中國人在港鐵胡亂飲食,搞得車廂一塌糊塗,梁說港鐵車廂管理主義肆虐,一點也不人性化;台灣人反對服貿,學生佔領立法院,梁在鳳凰衛視上說,學生感覺自己在代表人民,「有無限膨脹的正當性」。當然更不少得撐警撐藍的「仇人也是鄰舍」。
其實看通了理路,你就知道梁是策略型文人,體用之間,不一定有「體」,有也是隱藏,而「用」是高於一切。梁文道為甚麼那麼關注本土思潮,從2010年代就開始狙擊,是因為對他這類幾邊走、但主要是強烈受中國市場和官方影響的人來說,一個友中親中的香港、非政治化的香港,對他來說最好。所以盡量推遲香港整體輿論環境和人心的轉變,盡量撐持中港之間曖昧不明的中間地帶,關係到好多人搵食。香港是市場,但香港進入主體意識成長覺醒階段,與中國磨擦加劇,對於出身與香港沾上過關係,甚至有所標榜販賣的全球人,遇到的困難會變多。
梁像很多香港中間派一樣,三不五時就悲嘆中間地帶消失、敵我邏輯取代常識之類,哀嘆的其實是自己的活動空間減少,所以看來非常真切,但總是執小放大,好像總是局部失明,其實一切都是理性和計算作用,比你聰明得多了。例如反送中爆發之後不斷撥冷水,「攬炒」不好啦、港獨講出來不好啦、裝修不好啦,香港人做了一些事,總要給他問「然後呢?」香港抗爭者不負責任,但政權就好像不用負責。梁在「其實不明白」那個年代,於電台這樣為自己解套:「我其實從來沒變,我只是覺得我不再需要去寫那些大是大非、很簡單的事情,例如民建聯這群人,找人去扮成群眾,去反拉布,這到底對不對?這當然不對!這還用說的嗎?」白太淺太清楚,所以散播灰和黑,就攞正牌了。
所以當大反抗未出現的時候,梁是見縫插針,滴水不漏地反對本土政治議題的;到大反抗出現了,就退一步繼續批評「港獨」,總之就是收成期,將變化推遲到最後一刻才退場。若香港沒有了中間地帶,若中國人認為凡港皆獨,對行走中國的人就十分尷尬危險。一切之所繫,不外乎自身位置。反清復明就銀兩和女人嘛,大家都明白。陶傑也明白人,這樣說:「一個講堂坐滿三千人,掌聲加鎂光燈,女讀者圍上來合照要簽名:老師前老師後的熱乎乎一叫,令你覺得家國前途,由你的思想可以影響,你覺得你非常重要,於是,『文化人』也愛國了。」
Resourceful的梁才不會做對自己無利的事,因為區區沒了一個專欄就擔心可惜的網民,真是太過善男順女了。
「中國絕對強大,無法打倒動搖一分」,是一個片面的現實或政治信條,在此俯瞰視野下,自然一切反抗都是徒勞無功。但香港人至少有一群不那麼聰明的人,為了在大歷史可能剎那煙滅的寸進,自我犧牲,蒸製一堆任由其他聰明人收割吃飽的人血饅頭。這些行動,都不符合計算者的欣賞角度。衝擊初期很多人都問,衝完又點?有人自殺的時候,有人說死左又點,唔好歌頌烈士。
XX又點,其實沒有點,生命就是如此。問「然後呢」很聰明的,因為一切都有然後,然後任何事情都會煙滅。是的中國很強大,將血肉撞在高牆上,國家不動如山,長輩時常都說「蝕底的始終是你自己」。但生命就是明知道死的存在,還是會去生存和奮鬥,不一定站在原地不斷問,咁又點、然後呢。讀很多書,但讀到通體軟骨,不一定是書中有化骨棉掌,而是生活過得太好、窮得只剩下聰明,就失去了血性;只有能指,沒有所指。真正的現實主義,是洞見世界有客觀性,但人也有主觀性,客觀影響主觀,但主觀也反過來影響客觀。太多人就是視中國為絕對的普遍規律,但半年來香港就是證明了規律並非絲毫不可改變。
萬物終將煙滅,邪惡終將腐化一切,人可以等死,也可以奮鬥;人可以認命而死,也可以不認命而死。古代叫做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然後又點?的確沒有點。人人都會死,可不用智者來提醒。基督徒的經文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而是靠神口裡所出的每一句話。」人活著也不是只靠理性和現實。文人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很多人犧牲,不一定是性命,可能是錢或者機會。他們激情,但也理性,他們在投資一個可能性。梁很現實,但香港人也不天真。「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起來了,不一定有最終的結果,只為了當下的生氣——如果香港人認定這樣的一國兩制就是終局,認識的那一刻,只會自殺。當然很多人已經收成期了,所以就雖生猶死,會行走但已經不像一個人。
西諺云,應否在當下自殺,是真正的哲學問題,因為人最終也會死嘛,太陽也會燒完的,到時太陽系也不會再有生命。現時不自殺都沒意義,然後呢?這真是個好問題。很多人就不想死,不想認命,所以他們口嫌體正直,正在做港獨的事但口裡反對港獨。但比起梁,我覺得他們還是有希望。
香港人到達真正的存在危機(Existential crisis),自身勵向成熟,便突然覺得梁的東西過時。其實不是對方過時,而是到達了世界觀的對立,或恐共而等死,或害怕但還是起來奮鬥,沒有中間地帶,這就是更深的現實。聰明人看到愚人,問的不應該是然後呢,而是認識到對方是一座高山,應該感到「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黃絲在2019年突然發覺梁不是自己那杯茶,不是梁退步,而是黃絲進了步,踏了破小山。為自己的境界和識見向前而開香檳慶祝吧。
訂閱 #已獨不回:https://vocus.cc/indiehongkong/introdu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