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請盡你最大的努力來保有生活的自主空間
福原愛與江宏傑的婚姻狀態這幾天備受矚目
比起夫妻關係
媒體更是聚焦在福原愛與婆家成員的點滴互動
像是有共鳴一般
是大家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能夠感同身受的「痛點」嗎!?
婆媳問題、公媳問題、妯娌問題、姑嫂問題…等等
媳婦和婆家成員的問題一直是諮商室中最常被談論的話題之一
關於女性和婆家姻親的關係問題
在我們文化中真的可以說是歷久不衰!
是否與婆家同住?最常被考量的大概是以下的問題
A. 經濟因素
B. 孩子照顧的需要
C. 長輩的期待(和這些期待會被處理的方式)
D. 婆家成員的性格和生活習慣
E. 自己的性格和生活習慣
我觀察到很多人的考量都是由上而下
我卻認為考量的順序該是由下而上
仔細想,經濟與孩子照顧等問題相對來說是好安排的
但下方的性格與生活習慣,卻是很難被突破的
你以為的現實常不是最現實的現實
現實是,若長期無法克服互動與關係上的問題
往往會造成更嚴重的心理痛苦與壓力
甚至影響到夫妻關係到底能不能走下去
或者留著名存實亡的婚姻
或者其中一方另有他的花花世界
或者在同床異夢的婚姻中還繼續生孩子,問題越來越難解
所以今天我想先來談的是這三個部分
V長輩的期待(和這些期待會被處理的方式):
公婆當然會有他們的期待,但同住這件事情就更考驗「夫妻處理家庭人際關係的知能」以及「同住家庭成員的人際界線」,媳婦的角色時常是很微妙的,而先生面對長輩的期待中如何溝通(或周旋?)的能力真的很關鍵。
我曾聽過一個例子,長輩希望與兒媳同住,也想幫忙許多家務,但每次來夫妻房間收垃圾桶時,會認真留意"孩子們"都買了些什麼東西,是不是有買不必要的東西呢?並且認真的繼續教育"孩子們"要如何生活。
自己的需求都藏到垃圾桶裡的空間了,還要被掏出來檢討,壓力該有多大呢!?
但常常在這樣的例子中先生會覺得這難道有什麼問題嗎?
所以,做婚後是否要同住的決定前,請先留意先生是不是願意妥善處理這些問題。
有人會問,那婚前要如何得知呢?其實最晚在談結婚的過程中,就能看見夫妻雙方會如何面對自家長輩的各種要求與期待。
V婆家成員的性格和生活習慣:
我時常認為在婚後才認真去看這件事情是很危險的,其實在戀愛的時期就應該慢慢地觀察、相處,甚至是磨合,磨合不來認賠殺出,也是一個很值得慶幸的決定。
改自己跟先生的性格都難如登天了,何況是要改公婆的!
所以不要太天真的想說婚後彼此磨合,先想想自己是不是一個很能被磨合的人比較實際吧XD
雖然我不知道福原愛與婆家成員的真實性格如何,但看新聞還有”愛媽”也同住在一起,不用心理師也會知道這是一個很難取得平衡的狀態。
V自己的性格和生活習慣:
了解自己一直都是心理諮商中最重要的事!
尤其講到關係,很難有絕對的是非對錯,婆婆跟A媳不合跟B媳合,B媳跟前婆婆不合跟現任婆婆合,人跟人相處也很講究適配性的
(當然我們還是不時會遇到跟全世界都不合的那一種人,但前面有個坑還是硬要踩進去,不也是一種很需要心理諮商的狀態?)
千萬不要忘記去了解自己的性格與界限。
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例子,婚後一開始想說試試再說、盡量忍耐,忍啊忍的幾年就過了,一個個的忍耐變成了理所當然,最後崩潰了開始面對要搬出去的問題,變得像是一個撕破臉的過程,進退兩難。
───
說這麼多不是認為絕對不能跟婆家成員同住
這是需要經過大腦評估思考的
這個答案完全是因人而異的
這一個在都市生活成本頗高的高壓力時代
真的是很需要夫妻雙方共同努力
與婆家、娘家、同住或不同住都是各有利弊
同住一起可以是階段性的安排
又或者先分開住,在長輩年紀大有需要時再住在一起
都是可以溝通討論的方案
最重要的是夫妻兩個要站在一起
除了理性的站在現實層面討論
還要感性的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處境著想
當然,以上說的大多還是從妻子的角度出發
因為我立志要做個優雅的媽媽嘛XD
我們努力的要性別平等
但性別不平等的歷史如此悠久
環境能給我們的總不是那麼理所當然
我們都是走向平等之路的實踐者,共勉之!
#有好多問題是在拍婚紗照前就要認真思考的
#打開你的眼睛張開你的耳朵用聰慧的心為自己做決定
#心理師思考關係
#諮商心理師
#婆媳問題
#夫妻關係
#38婦女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