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的基礎幾歲轉職都不怕
聽著面前的諮詢者,主動應徵下,一個月內有七八場面試。我在心裡暗讚了一聲,36歲在這疫情期間,還是轉換領域求職,算很不錯的成績,但接著她眼神一黯.......
諮:「目前都還沒拿到offer(聘書),是不是我其實不適合?但又不想放棄走回頭路。」
低頭看了她的履歷,實話說穩定性在這個時代實屬不易,雖只有兩份工作經驗,但產業性質雷同,工作內容看得出變化與累積;因此,就得看轉職目標為何了。前面已有大致了解他的工作經歷,於是我說......
我:「你目前應徵的都是哪方面的工作?」
諮:「人資的招募或是教育訓練。」
我:「那很不錯,因為你原本不是專注在人資,但工作性質有包含類似業務的關係,所以七八場面試,這表示妳已經拿到入場卷,只是面試需要時間,面試經驗更需要累積,畢竟現在才一個月。」
諮:「可是雖然還在面試,還是會很擔心,畢竟36歲了,不是都說這個年紀轉職要很小心。我不確定自己真正喜歡及適合的工作會是什麼,只知道自己不喜歡做什麼。」
於是我們針對「不喜歡」以及「擅長的領域」做了衍生討論後......
我:「恩,其實這些都是很好的線索,而且你其實有很好的累積,加上知道自己不喜歡的類別與擅長的領域後,可以看到蠻明確的方向;就是產業與職業的焦點落在『數位學習』與『體制外教育』,看似很廣,但將兩項交叉的部份,就可以更聚焦。且這兩項都是正在發展中的產業,尤其因為疫情的關係,數位形態的溝通與教學方式,更是盛行。」
諮:「那我接下來可以怎麼做呢?」
我:「方向有了,接下來要的就是建立自己的『判斷標準』,除了大量面試外,當要下決定時,需要有判斷的基準,這部分從剛剛的討論中,可以提供你幾項的判斷建議,除了薪資,還有你很在意的公司環境、發展性。每次面試完後就針對這幾個項目打分數,不要小看這小小的動作,除了作為判斷依據外,更重要的是你會從中發現更多線索,為未來的職涯做更好的安排。」
諮:「但要如何判斷發展性呢?」
我:「除了事前的功課外,就是面試時的觀察了,用人主管給你的感受,他如何介紹這份工作,當然你面試前就要做好準備,別忘了面試是雙方面的。有技巧的提問,就可以看出對方對於該公司發展性的看法。」
結束這場諮詢後,我深刻感受到她因基礎打得好,兩份工作雖是偏學界的教育研究單位,但“工作內容”不是單純行政庶務,而是有專業性的專案先累積「深度」,又有變化性的專案累積「廣度」,才能在這個時機沒有障礙的踏入產業。因此,職業的養分不在於職稱抬頭,而在於工作內容,含金量就在深與廣兩字中。
後來收到她的暖心回饋:
「我一直都是思考太多、缺乏實際行動的人,時常讓思考框架、侷限了自己。面對36歲的轉職選擇十分焦慮,害怕這次的選擇會偏離自己適合的、想要的,也擔心錯過自已的一切可能。非常感謝Sandy老師從我分享過去的工作經歷中,綜整及分析現階段我遇到及擔心的問題,並提供實務面的建議與可行方案,確立轉職方向及判斷標準,同時老師也聽出我的焦慮與不安,適時給予勇氣與鼓勵,讓我更踏實地繼續面對這次的轉職。」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