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颱「尼莎」恐襲台 請農林漁牧業做好防颱措施
依據中央氣象局預報訊息,輕度颱風「尼莎」中心位置位在北緯17.2度,東經127.6度,以每小時10轉13公里速度,向北北西進行,恐對台灣附近海面及陸上構成威脅,嘉義縣政府農業處籲請農漁民及作業船隻,隨時注意颱風動態並嚴加戒備,提早因應並做好防颱準備。
##農業處籲請從事養殖業者及海面作業漁民注意下列防範措施:
一、養殖業者應加強塭堤修補維護和排水路疏通,檢視備用發電機能否啟動並添足用油,加強巡視水閘門、保持操作正常,低窪地區應防淹水與海水倒灌。
二、淺海養殖牡蠣養殖設施,必須檢查其結構,妥為裝修補強,必要時應提早收成。
三、海面上作業船隻應留意收聽颱風最新動態並適時進港避風,在港漁船應加強纜繩繫縛嚴加戒備。
#有關農業產業部分,#請農民業者應進行防範措施:
一、果樹:請加強果樹的抗風能力,視果樹實際狀況增設支柱,收期水果請儘速採收,再配合市場需求秩序予以供貨;正值果實發育期的果樹,請加強果園排水、植株枝幹架設支柱等防護措施,防止落果或枝條斷裂現象發生。
二、蔬菜:正值收穫時期的蔬菜請農民業者儘速採收,同時請轄區農民團體協助購貯入庫冷藏,以利未來釋出一定數量來調節市場需求;生育期中的瓜果類蔬菜請即時培土、加強枝條固定或用塑膠網、不織布等覆著資材保護,防止植株受風搖動及或伏,並隨時檢查並注意排水設施疏通或加深縱橫水溝,維持雨水排放暢通,同時採用塑膠布網室或水平棚架網室等設施栽培的農民業者,請檢視生產設施注意結構安全,如有破損應及早維修,並預備種子或種苗,因應災後需要即時復耕。
三、花卉:正值產期的花卉,包括盆花及草花,請移入設施內或加強覆蓋保護,並注意設施結構安全,綠化植栽樹木亦請加強固定支柱及修剪枝條。
四、凡颱風豪雨過後,建請農民業者積極防範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注意清園、排除積水,並加強中耕培土及肥培管理措施,以確保農作物的產量及品質,讓災害損失能降至最低。
#有關畜牧產業部分,#請進行防範措施:
一、開放式畜舍應檢查支架樑柱之補強作業,並於周圍加搭擋雨設施,防塌陷與滲水。
二、封閉式畜禽舍應加強門窗檢修並予固定,做好供電設施、電纜之保固、更新老舊電線,以防斷電或電線走火。
三、飼料貯存處應加蓋防雨布帆,散裝飼料桶加固,以防飼料因雨水滲透腐敗。
四、酪農戶應準備發電設備,以防停電時,榨乳與貯乳設施運作停止,減少生乳損失及變質。
五、裝設沼氣袋設施者應維持一定之飽和壓力,以防被強風吹垮,至於堆肥舍部份也應加強覆蓋設施,以防滲水與有機肥溢散,污染附近環境與損失。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66的網紅陳麗娜,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壹、大林蒲遷村,農地漁民誰來顧? 一、大林蒲遷村計畫書有如兒戲 市府9月編了「大林蒲遷村計畫書(草案)」薄薄幾頁,只有原則,根本沒細節,這也能稱計畫書?這是兒戲吧? 二、大林蒲遷村農地如何處理? 有關於農地部分,所謂的草案只講依「高雄市舉辦公共工程拆遷補償及救濟自治條例」辦理,卻完全...
有關農業產業部分 在 陳麗娜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壹、大林蒲遷村,農地漁民誰來顧?
一、大林蒲遷村計畫書有如兒戲
市府9月編了「大林蒲遷村計畫書(草案)」薄薄幾頁,只有原則,根本沒細節,這也能稱計畫書?這是兒戲吧?
二、大林蒲遷村農地如何處理?
有關於農地部分,所謂的草案只講依「高雄市舉辦公共工程拆遷補償及救濟自治條例」辦理,卻完全沒具體內容,大家還是霧煞煞。事實上,拆遷補償救濟自治條例裡只講到了地上物補償,這就是第十八條講的「農作改良物及畜產遷移之補償標準,由本府農業局另定之。」卻沒講到農地本身的處理機制。請問農業局長:
(一) 你對大林蒲的農作改良物地訂了補償標準沒?
(二) 更重要的是,農地部分不在補償自治條例裡面,這該怎麼辦?農地也要一坪換一坪,你們會為農民請命嗎?
三、漁民部分又該如何處理?
拆遷補償救濟自治條例第十九條也講到:「水產養殖物遷移之補償標準,由本府海洋局另定之。」那麼請問海洋局長:
(一)鳳鼻頭漁港現還有多少漁民、漁船、漁具,你們是否都知道?
(二)目前停泊在鳳鼻頭漁港內舢舨共計78艘,漁船3艘,有拖網、刺網,你們要全部收購嗎?用多少價格?補償標準訂出來了沒有?
貳、君毅正勤污水管舖設問題
君毅正勤國宅社區由多棟12樓住宅大樓組成,其污水下水道於民國83年國宅開發時已配合埋設完成,污水經由地下室化糞池採壓力排往區內側溝,因區內巷道底下接鄰地下室頂板,早期以淺埋連接管及側溝截流方式辦理用戶接管,因此,必須以廢除地下室化糞池改管方式,藉以辦理實質用戶接管,達到改善環境衛生,削減河川污染源。
原計畫花1.3億,應該在2年前就完成,請問水利局目前狀況如何?
參、工業缺水問題
一、高雄每日155萬CMD,用水緊繃
高雄每日約需 155 萬噸水,高屏堰地面水每日 110 萬噸,鳳山水庫每日供應 30 萬噸,另外地下水(含伏流水)每日15萬噸,這樣的供水量已經達到極限。
二、工業區加入搶水行列,十年後缺水23萬噸
目前用水緊張,然而高雄現在還有開發中的工業園區將要加入搶水行列:
(1) 橋頭科學園區最高用水量是4萬CMD(公噸/每日)
(2) 仁武產業園區1.2萬CMD
(3) 和發產業0.55萬CMD
此外,現有的臨海工業區等也會增加用水需求,再加上民生用
水也可能成長,高雄市預估民國120年每日用水缺口達23萬噸。
三、再生水補得過來嗎?
經濟部預計公告之「水源供應短缺之虞地區」,高雄將被列為首波名單。為解決困境,經濟部打算加強再生水的利用,在再生水發展條例規範下,未來境内新設廠或舊廠擴增產線,用水量超過3000噸工業用水須強制使用50%以上再生水,新法勢將影響高雄未來之產業發展。
但單靠再生水廠,能補足23萬噸用水缺口嗎?高雄第一座已完工的鳳山再生水產可供應4.5萬噸。第二座設計建設中的臨海污水處理曁再生水廠,第一期供應臨海工業區內中鋼、中油、李長榮化工、李長榮科技、中石化等5家工廠每日3.3萬噸再生水,總經費約新台幣39億元,計畫向内政部營建署申請補助(中央補助92%,市府自籌8%),未來最高可擴充到日產 6 萬噸。
鳳山加臨海兩座再生水廠,最多只有10.5萬噸,這個離23萬噸還有很大差距,要怎麼補?
四、新設每日用水3000噸以上公司要用50%再生水,辦的到?
另一個問題是強制新設每日用水3000噸以上公司要用50%再生水,這如何強制法?做得到嗎?
五、高雄水自己用都不夠,未來竟還要支援南科20萬CMD?
南科目前用水量約21.5萬CMD,在台積電設廠後,預計在115年將會到達32.5萬CMD。我們從水利署的穩定供水方案看到,中央為了讓南科不缺水,竟然打算在「臺南高雄水源調度108年完成」後,要把高雄送水到南科由現在的5萬CMD增加到20萬CMD!
高雄水已經不夠用了,中央竟然一口氣還要抽20萬CMD的水給南科用,這會不會太誇張了?原來水利署花了幾十億做「南化高屏聯通管工程」把原水送到高屏溪攔河堰並不是支援高雄用水,而是為了南科,請問水利局長,這樣可以嗎?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1glluakYuo/hqdefault.jpg)
有關農業產業部分 在 吳韋達 - 時代力量彰化縣議員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上星期我們舉辦了一場田尾公路花園的小旅行,不只是出去走走,而是實際去踩踏了解地方。
在騎自行車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交通上有相當的危險性存在著,光是自行車與汽機車爭道就已經一團混亂,更不用提再加上貨車,安全疑慮不斷堆疊,是需要被重視及改善的。
在農業發展與青年返鄉的部分,我們參訪了一家藍染產業,了解藍染的製作過程,從耕種到萃取製成的改善,不同於一般的藍染,他用了非常科學的方法,做出全世界單位濃度最高的藍染原料,以及如何提高單位面積下的經濟價值。
想要知道更多有關在地的文化,歡迎大家下次也一同加入我們的小旅行,看見在地特色之美。
👍想知道更多彰化縣議會大小事,韋達日常大小事,歡迎按讚臉書粉專、訂閱YouTube頻道、追蹤Instagram!
📌FB:吳韋達 - 時代力量彰化縣議員
https://npptw.org/mD0EQq
📌YT:吳韋達 - 時代力量彰化縣議員
https://npptw.org/gerCBs
📌IG:weita.npp
https://npptw.org/VA2zyz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WTPaz7f3E8/hqdefault.jpg)
有關農業產業部分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1.01議會影片
一日議會 第十屆第二次大會,本月質詢的主軸,今天的日本,明天的嘉義,以文化為導向,觀光城市設計與發展,第三次質詢社會處和觀光新聞處 (978)
首先,請教我社會處林處長,我行腳過程中,在番社里遇到一位,領有殘障補助的失親媽媽,聲淚俱下,訴說政府殘障補助立意良善,但資格審查,對收入部分的定義不明確,導致為德不卒。
特別是社工人員訪視時,她本身不良於行,只能靠修改衣服,賺取微薄收入,維持生計。
每年11月和12月兩個月,她幾乎不敢開門,不敢接單,惶惶不可終日,深怕志工對收入認定有所改變,導致他可能沒有辦法養活和她一起的女兒。
請志工訪視時,要建立S O P,告知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而不用擔心權利受損。
第二,建議觀光新聞處張處長,如果沒有聯席會議,要發揮柔性溝通的力量,用文化包裝各局處的公共政策,讓看似局處分工,彼此不相干的公共建設成果,透過歷史文化,用故事把它們串連起來,打造嘉義成為一個有特色的觀光城市,建立有如一日本一般,有高附加價值的觀光產業。
以蘭潭和嘉油鐵馬道為例 ,蘭潭見證了嘉義,在荷蘭和日本兩個時期,公共建設的遺跡。
一是,荷蘭人將蘭潭原住戶遷移之後,建立的水師訓練的基地,所以稱之為蘭潭。
二是,日治時期,將它擴大改建成自來水供應的水庫,供應整個嘉義地區飲水,直到今天,一百多年來,持續不斷地,滿足我們飲用水的需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蘭潭的壩堤,是利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完全沒有鋼筋,單純的利用,壩堤本身的重力,建造完成,經歷過多次的地震,都安然度過考驗,是現代自然工法的先驅。
也因為蘭潭水庫成功的經驗,才運用到烏山頭水庫,建造放大版的水庫壩堤,也就是嘉南大圳灌溉渠道的源頭,改變嘉南平原的農業生態,變成今天的米倉,都和蘭潭自然工法的成功經驗有關 。
嘉油鐵馬道,是東北亞最大的溶劑場,通往水上機場,和各地甘蔗甘薯運往溶劑場的火車軌道。
原本生產肥料為主的溶劑場,因為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飛機使用的柴油,受到國際禁運,溶劑場才改用酵素,製造生質柴油,提供飛機燃料使用,意外成為現代生質柴油的先驅,也是現在台灣中油的研發中心 。
所以,以文化為導向,設計的觀光產業,才能創造獨一無二,有生命力,可以深度旅遊的觀光城市和觀光產業。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OJhDTdVpV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