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青春的友情,學會不執著】
你說:「一生朋友不多,重視的就幾個。正當離別之際想見見他們,他們卻告訴你,疫情下不見也沒關係,讓你很是傷心。」
我說:「後青春的友情,逐漸淡了,忘了,都是正常不過的。」
H準備到國外打工度假,延宕多時終於準備要出發,心想這一別就是兩年,想找好友送別,於是厚著臉皮問閨蜜說:「我快出國了,找一天出來聊聊好嗎?」沒想到都被各種理由推託,即使自己願意去找他們,朋友卻只輕聲說不用,讓她鬱鬱寡歡,情緒糾結到不行。
我說,將心比心。或許她也想見你,只是某些原因,不得不擱置。或許她有了家庭,一時半刻脫不了身,日子是一團亂,不想再添亂。或許她也為你好,省去了來往交通奔波,少接觸人群。
「或許」兩個字,是對朋友的貼心,也是讓自己「放下」的藉口。
曾經,我也是一個對友情特別執著的人。大概是因為從小到大朋友不多的緣故,每到了年末總要寄送數百張賀卡出去,記得每個人的生日與喜好,惦記著該聚餐的時節,總拉著幾個姊妹一起聊天,說好了一年一聚絕不分離。
大學畢業後那幾年,我當了好幾個閨蜜的伴娘,一個一個把人送到紅地毯的另一端,一個一個看閨蜜生孩子、買房子。人生的道路上各自有了選擇,我選擇單身遠行,他們走入家庭,最終走上不同道路。即使過去彼此再好,現實中很多話題就聊不上來,於是漸行漸遠,偶爾某一天才會想起。
頭幾年開始也不習慣,尤其是說好的聚會,時間越來越難約。裡面,單身最好約,新婚的要問過老公,剛生孩子說要找人顧,孩子大的則是老有理由推託,幾次下來,就不如不辦。於是幾個好友,從一年幾次,到幾年一次,有些人可能就斷了線,永遠都不再聯繫也有可能,因為接上了,可能彼此面面相覷,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我總笑說,每送一次新娘,就好像把朋友送到另外一個世界。她的世界接下來屬於另外一個他,另一個家庭,還有她最愛的孩子。或許她也很懷念曾經幾個女孩單身的時光,也不想泡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但很多時間,不是她能決定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包括友情這一塊。
這幾年認真想,我離開旅行或許是幾年,但她們進入婚姻家庭可是一輩子,人都必須在某個時間點放下執著,不要害怕失去誰,因為難保不會在下一個路口遇見誰,每一個人都是過客,只有自己不會離開,你越是為誰傷心,只是自己在傷心,對方也不值得你如此在意。
有些人,活在過去,
有些人,活在心裡,
有些人,忘了就好,
有些人,早斷早了,
有些人,保持聯繫,
只有自己的人生,還是要繼續,不能停。
-
生活中,選擇留下合適舒服的人
新書分享會 9/26 彰化 10/2 台中 10/3 台北
博客來:https://reurl.cc/4yEqzV
朋友 越 來 越 難約 在 那我去聽音樂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於是乎
你盡了全力去做想做的事情
嚷嚷著不想成為怎麼樣的大人
很幸運的,也的確沒有變成那樣。
南西肯恩 - 練習一個人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T4nt8JfNzU
可是你也發現
原來那樣的大人,也有好多辛苦的一面
他也許已經盡了全力,卻仍然會在一些小地方粗心
在每件事情上汲汲營營,卻在乎他的出身不看他的成績
以前覺得戴面具很悶很熱,到底有誰會想要帶著一年四季
結果沒選擇的,很多人就算面對家人,也忘記要脫下面具。
其實有選擇的,比別人還要較艱難而已
有太多的未知不想去面對,所以得要說是被逼的才行
小時候不想成為的那種大人,現在看起來在社會小到不行
那時候沒看見他背後的辛苦,或是肩膀上乘載著多少的責任
才發現比他更可惡的,都好好活在那裡。
罪惡感這種東西,不知道為什麼要存在
讓一群有罪惡感的人,甚至說不出自己的渴望
但沒有罪惡感的人,對於你的日常不了解也沒有機會了解
所以你點的歌他不會唱,他說的故事你覺得很詫異,才驚覺
原來這做人教你要公平,可是社會告訴你有這個差距。
你總是很忙,看起來做很多事情
可是只有你知道,你獨處的時間比誰都多
有許多想要求助的事情,想要分享的都在肚子裡
連朋友都覺得你很難約,於是乎你朋友越來越少
很多時候你也不知道在忙什麼,東西來就繼續做
看起來像是做了一百件事情,唯獨沒有時間留給自己
也許,這樣不用思考自己想要的,這樣的生活很容易
可是你成就了好多人,現在要找自己的時候已經找不到了。
朋友 越 來 越 難約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睡前故事:【成熟的分手】
「我確認到時間再答你們吧。」
志汶敲着鍵盤回覆完就關掉 WhatsApp 視窗,繼續打文件,但惦記着銅鑼灣那個西西的書店小展覽。同事全都走了,辦公室的燈仍發白刺眼,完全沒有品味格調。好厭惡這種迫人打起精神的感覺,她也想走。
「唔想嚟啊?」
志汶微不可察地瞄了一眼,就沒有任何反應,繼續在鍵盤上敲打。
「人哋好忙㗎,一定又唔會嚟(咧嘴)(大拇指)」,右上角又彈出通知,仍目不斜視,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
噠,
噠,
抖一下大氣停下了手。
群組叫「男女混聲」,裏面除了志汶外,還有三個女孩和兩個男孩。初中時,韓國那些二代團正風靡,他們照着韓國那些輩份稱呼排了年齡次序,幾個11、2歲的小孩,就變成大哥、二姐、三家姐、四哥、五姐志汶和「忙內」。但香港根本沒有這種概念,年紀較大的不見得會主動照顧人。例如大哥沒甚麼責任感,中二那年負了一個小女生,害志汶幾個也被她記恨上;反而四哥和忙內無論外表和性格都比其他人成熟。
他們一起度過了整整六年的中學時光,不過志汶心裏面已經決定了不會出席了--自己根本不想去。
一開始不是這樣的。剛畢業那會,真的想念像家人般幾乎每天都見面的人。也難免,六年間每天穿相同樣式的衣服,上一樣的課,把他們本來的分別都模糊到最小。這樣的六個人突然分開到不同環境,步伐的不一致便慢慢顯現。
四哥和忙內如大家所料,步伐最快,在其他人還在趕論文、做小組功課的時候,早早找到不錯的工作,又買了保險;二姐有父母的支持,不緊不慢地考了大學後就有了第一份相關的工作;大哥和三家姐一直沒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但努力在自己喜歡的範疇裏嘗試不同的東西。
究竟真正的成熟是怎樣的呢?志汶認為真的沒有那種概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熟點,只不過大部分人都覺得與金錢有關,但她覺得是待人待己的態度,而且有很大的部分,是「男女混聲」教會她的。
有一段時間,志汶就覺得自己很不成熟,是最討厭的、背後嚼人舌根的女人。她會在他們背後跟相處最隨意的三家姐說那次聚會的討論過程太步步追迫,或那次遲到失約被過份征伐之後,她自己一個掛掉電話後在街頭突然哭得出了聲,也無法跟他們說。為甚麼不能說呢?
更過份的是,她會接受不了朋友的過份現實,甚至接受不了他們選擇的工作。後來卻接受自己在他們口中是冷血的存在。例如,志汶升上大學後越來越多朋友、越來越難約,又例如志汶談戀愛後生活就只剩下工作和男友,連他們一個小小的聚會都容不下。
冷血的志汶卻覺得,遠離他們後,自己成熟了許多--她從外面那些交情不深的朋友、同事身上,學會與朋友相處原來可以甜蜜有禮,不一定是打着熟悉的旗號而失去最基本的尊重。她也有點累了,不想繼續做自己討厭的那種人,決定跟這個群組分手,反正也貌合神離。
「對,確認到了」
「我不來了,你們玩得開心點」
志汶關掉電腦、關掉燈,很期待銅鑼灣那個書店小展覽。
下班後的時間,要存下來好好待自己才行。
Illustrator: 她的午日 Her Afternoon
Storyteller: 阿芷 @siscotsz
#EveryoneisStoryteller #她的午日 #herafternoon #阿芷 #siscotsz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ad-lib & StoryTeller presents : 【#WeWearStories】
展期 Date : 05/06/2021 (Sat)- 26/06/2021 (Sat)
場地 Venue : K11 Art Mall 地下 G01
開放時間 Time:上午 11 時至下午 9 時
📚 成為 Reading Club 會員,支持 StoryTeller 繼續創作美好的故事:
https://bit.ly/2MNRcPK
📻 收聽 StoryTeller Radio :https://store.story-teller.com.hk/pages/podcast
👉🏻Tag us at IG @everyone.is.storyteller to be featured
📮投稿你的故事/藝術作品:https://bit.ly/2FwN6G3
→Follow @ztorybook.official 留意最新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