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青春組正好的親子電影院,記得免錢的最貴「社交困境」social dilemma
人手一機的時代是我們年輕時無法想像的時代潮流,在古早經典片裡,青春組看到以前用BBCall聯絡彼此的方式無法置信,打一個BBCall特定代碼,嗶一聲後開始留言,於是「5201314」則是情人通訊愛的密語,後來進步到可以留語音,接收者要到公共電話亭,知道撥號者,回撥按下代碼,去聽看看留言。這些歷經千辛萬苦,才能得到的隻字片語,專屬於那個年代的社交連結。
但手機從笨重的模樣,進步到可以塞進去口袋的輕薄模樣,以勢如破竹的狀態在每個人的生日禮物和聖誕節禮物出現,聯絡方式從有聲變成無聲,從嘴巴說變成手指打,雨後春筍的社交媒體變成一種潮流。加臉書加line加推特價instagram,社交媒體也區分年齡層,臉書默默是老人專用,而instagram則是年輕人的世界。不論老人還是年輕人,我們在那裡找到我們的老朋友和新群體,然後時間的推移跟累積,我們早上起床也用、看牙醫也用和上廁所也想看看,一種明明知道這並不好的上癮,卻怎麼也戒不掉。
社交困境這部紀錄片,則是想點醒不知道這樣的社交網站到底發生什麼問題的我們?到矽谷是創業者夢想成真的地方,發明一個實體產品,然後販售,是以前的商業模式,有石油期貨市場,有大豆期貨市場,而現在則是「免費的最貴」的人類期貨市場,所有的社群網站,在這一部紀錄片裡,一一被點名。我們可以免費使用的臉書、搜尋引擎谷歌和郵件信箱gmail,加上五花八門的社群網站如抖音、推特和Instagram ,那這些網站是在做公益嗎?它們到底獲取什麼?
「當你沒有花錢買產品的服務,那你自己就是產品」
答案就在我們的身上,看似免費獲取的消費者如你如我,透過社交網站和搜尋引擎,各式點擊,購買的喜好,一一被看透,有一雙無形的手在猜測著你的模樣,你喜歡的主題,你愛好的顏色,喜愛的電影和書籍,每一筆停留的時間,點擊相關議題的次數,然後每一筆消費者的資料,被精準的心理分析後,客制化為商品,這些都是沒有法令規定,可以任意使用販賣的無價資訊,而我們自以為免費賺到的消費者,卻成為冤大頭。看到這裡先喘口氣,有沒有恍然大誤的感覺。先喝口水,再繼續看下去。
這些分析資料被拿來有心的利用,例如政治選舉的投票,早有耳聞,我總以為像是行銷的一種模式,每一家公司都有市場銷售部門,針對各種民調做產品銷售的預測,但是如果是用假新聞試圖改變投票選項,或是宣傳假消息以訛傳訛傷害特定的人,以及嚴重到洗腦民眾引起戰爭,那就是這些社群網站為了私利,賣了些個人資訊,忘了道德良知,無限上綱的力量,才是讓人戒慎恐懼的,這才是讓我從腳底毛骨悚然到頭頂那種。
我們已經是成年人,都這麼後知後覺,那正在長出自我意志的年輕人,肯定是在霧裡看花那種,在意別人的看法,多少人在你精心用美肌模式後的照片按讚,為了一句批評的言論而沮喪,甚至要整型把自己變成美肌後的模樣,尤其在網課後,不能在學校正常上下課社交,社交網絡變成唯一的途徑,像兩面刃,可以享受一夕變網紅,也會傷人不見血。
這些社交網絡有著了解我們本能慾望的心理分析,我們是群居團體,所以需要這些串在一起的朋友地圖,但我們有足夠力量去反轉嗎?把這些看起來是毒藥的社交網絡,變成自己成長的利器呢?隊友說他曾經搜尋過某個專業課程來試上,隔天打開網路上就有一整串包含各個面向的課程可以讓他觀看,大概瀏覽看過一遍,就可以更清楚知道自己要補足的那一塊,然後拿課程全力衝刺,於是毒藥變成利器。
2020經過大災大難的我們,看完這些社交網絡沒告訴我們的這些事,還是秉持著一起撐下去黎明就在眼前的樂觀,最後就是這些曾經任職在臉書、谷歌和各家社交網絡裡的前員工們,對年輕人的一些忠告,晚上把手機一起收集放在客廳,制定手機社交媒體使用時間,家庭時間不要用手機,多出去走走看看真實的世界,這樣被操控的人生,才會回到自己身上的自在。
從Netflix進可以看。我們家是我跟隊友先看,再親子共賞。
https://www.netflix.com/title/81254224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期貨 經典 書籍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投資金律》真希望20歲就懂,投資理財最常見10個問題
📈透過《投資金律》這本經典書籍替年輕的自己指點迷津
🖼️圖文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four-pillars-of-investing/
-
【經典重讀】
近期美中貿易戰等國際新聞,以及上沖下洗的股市表現,促使我找了個週末重讀一遍《投資金律》,這本我認為堪稱定心神針的經典投資書籍。回顧投資的基礎觀念之餘,也記錄自己踏入投資領域的困惑與轉變,也設想如果20歲的我就能懂該有多好的10個問與答。
-
【對投資理財的困惑與轉變】
遙想自己在學生時期,只要聽到「投資理財」四個字,總是敬謝不敏,壓根連碰都不願意碰。怎麼會這樣?我出身台灣後山純樸的公務員家庭,周遭親友長輩總是耳提面命投資很危險,信手捻來滿山滿谷在投資股市跌跤的真實案例,現金為王的概念在我心中不斷成形。因此,以前的我是一個完全的風險趨避者,認為這種發大財的事情跟我毫無關係。
踏入科技業職場一段時間後,開始看到各式各樣的投資管道,有人在選個股、有人在玩選擇權、有人在玩期貨、還有更多人在買房。看到人們透過這些投資方式侃侃而談賺了多少、投報比多高,自己工作領薪水傻傻存定存的心開始動搖。內心的小惡魔開始呼喊:「該不會,我也能發大財?」自此便開始遍尋投資方法,希望能掌握箇中訣竅。
雖然在職場打滾了好幾年,卻滿手現金和儲蓄險。因此開始打聽很多名師和名牌,探詢很多線上、線下課程,都動輒數千數萬元。但身為一個完全的風險趨避者,自然是半張股票都沒買、半堂課都沒上,現在回想起來仍感到慶幸。最後,我挑了最便宜的方法:先看書。其中這本《投資金律》屬於難易適中、論述有據,如果在20歲就能接觸到它,對於投資甚至人生的態度必然大幅改觀。
-
【關於投資理財的10個問與答】
-
1.投資可以致富嗎?
-
可以,但不是唯一目的。作者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Bernstein)在這本書以及《投資人宣言》都這麼說:「投資的目的並不是要變得大富大貴,而是避免年老得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對投資的觀念就該如此單純,「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
正確期望應該是,投入資金並長期持有企業股份,承受市場短期波動的煎熬,享受資產受時間累積帶來的複利成長,獲取與市場成長同步的報酬。對於市面上任何標榜著「打敗市場」、「一夕致富」、「穩賺不賠」的投資話術,抱持著絕對的懷疑(或轉身逃跑)。
如果認真經營的企業每年頂多獲得6%到8%的平均報酬,我們怎麼會貪心地認為,自己可以做點功課就獲得超額報酬或每年18%?作者也感嘆道,對於多數投資人來說,要放棄一舉致富的想法簡直難如登天。
-
2.投資理財該從何開始?
-
從建立紮實的觀念開始。一般來說,個人理財有四個領域:儲蓄,投資,保險,稅務。其中最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的,非「投資」莫屬。除了基本功的儲蓄觀念之外,從《投資金律》做為學習投資的第一步,是我做過最正確的選擇之一。
英文書名「投資的四根支柱」(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顧名思義是作者會從四個面向切入,帶讀者建立起紮實牢靠的投資觀念。四根支柱分別是:投資理論、投資歷史、投資心理學、投資產業(金融業)。
學習理論,讓自己瞭解投資本質的意義,認識不同的投資標的,認清風險與報酬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學習歷史,可以避免重蹈覆轍,學到歷年來市場各種劇烈的漲跌背後,當下的社會氛圍以及群眾心態。
學習心理學,認識到人類這種不理性的生物,如何受趨吉避凶的本能影響,步上追高賣低的悲慘境地。
學習產業,知道金融投資業跟你之間存在明顯的利益衝突,避免自己的投資報酬受到不必要的費用給侵蝕。
-
3.哪種投資標的是最好的?
-
視自己的投資心態而定,我認為是股票配債券。書中介紹到,一般所謂的投資標的,可大致區分為四個類別:債券、股票、房地產、原物料。
債券就是「債」,一般而言,債券有其極限:投資者至多只能收到利息,等時間一到就收回本金。相對來說,股票則意味著可分享特定公司在未來的經營利潤,如此一來,報酬收益可能沒有上限。
投資房地產分兩類,買下實際的不動產收租或轉賣(一棟房子或店面),以及買進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做為類似股票的方式持有。前者需要承擔較高的風險,後者則擁有較高的流動性。
原物料則是例如黃金、白銀、原油之類的期貨商品。這種投資策略,我認為長期來說不如股債配置來的簡單暴力,而且恐怕更費心神操作,不適合普通上班族的投資人。
股票搭配債券的組合,既單純又有效。
以長期投資策略來說,搭配比重較高的股票當作報酬成長的火車頭,搭配低比重的債券,降低資產的波動。書中也介紹了人生各個階段(職場新鮮人、壯年人、即將退休、已退休),適合配置的投資組合比例。
-
4.投資股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持有股票等於持有企業營運的獲利。書中說明,投資股票這件事的本質,就是企業實際營運的股息加上未來的盈餘成長,是真金白銀的企業經營報酬,而不是用來投機的金錢遊戲。
巴菲特的恩師、華爾街證券分析之父班傑明.葛拉漢在經典投資名著《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曾說過:「要透過投資賺取真金白銀,就像絕大部分在過去賺來的,並非靠買買賣賣,而是靠擁有並持有證券,收取利息及股息,還有價值的長期增長。」
所以,長期持有,可以享受企業帶來的經營報酬。短線進出、擇時進出的方式不是在投資,而是在玩數字遊戲,更像在賭博。陷入短線遊戲的人,容易落入金融投資產業的成本陷阱裡,成本對於獲利的侵蝕,才是最可怕的隱藏殺手。
-
5.選股技巧可以帶來更好的投資報酬嗎?
-
恐怕不行。書中舉了退休基金的例子,很淺顯易懂地解說這個盲點。一般國家政府籌辦的退休基金,其資金規模動輒數億元以上,能掌管這些基金的經理人都是萬中選一的業界高手。然而他們是怎麼操作的呢?
以美國1987到1999年間的243檔退休基金為例,它們的資產配置大約是六成股票、四成債券。作者用同樣是六、四股債比的指數來比較,發現這十年間,90%以上的退休基金,其績效都輸給指數。近年來,大多數的退休基金都改採「指數化操作」的方式經營,不再靠經理人選股,而是單純追蹤指數為主。
作者因此調侃道,散戶似乎沒弄懂這件事:如果全國最大的共同基金與退休基金,在充分資訊、徹底分析與高速電腦的協助之下,都沒辦法正確選股,你認為自己有多大的機會?
-
6.哪種投資股票的方式最好?
-
低成本指數型被動基金。延續上面的問題,作者用許多章節繼續比較這兩者,有專業經理人選股的共同基金、以及指數型被動基金。共同基金指的是你常聽金融機構在宣傳的「買基金等於一欄子股票,幫你用某某策略投資於某某市場,過去績效多麼亮眼且未來潛力十足」。
結論是,由專業經理人操刀的共同基金,幾乎沒有證據顯示,專業投資經理人擁有所謂「正確選股的技術」。巴菲特著名的跟對沖基金的世紀賭局,五支專業經理人操刀的基金,十年累積下來的績效遠輸給標普S&P500指數型被動基金。
作者再次提醒到,想要獲得令人滿意的報酬,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指數化」(投資整個市場),在台灣股市比較類似的標的就是「台灣50ETF」。巴菲特在2016致波克夏股東信也這麼說:「投資人 — 無論大戶或散戶 — 都應該堅持於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
兩種策略最大的差異,除了經理人的心理因素之外,就是「費用成本」。共同基金的管理費用一般比指數型被動基金高(大約是2%比0.25%)。投資界的傳奇約翰.柏格在《約翰柏格投資常識》這本書用著名的「蒙地卡羅法」,模擬使用兩種策略長期投資的差異,明顯看投資期間一拉長,在50年的終點線主動管理式共同基金僅剩下2%的勝率。
-
7.只有一點錢該如何投資?
-
努力儲蓄,降低費用比例。首先,清楚瞭解自己的投資目的是「為了未來的消費而延遲目前的消費」,因此趁年輕就開始儲蓄、且減少不必要的開銷花費。注意聽的話,可以發現市場上散播著一種想法:「本金小的人就是要靠壓重注才能翻身。」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這番話不正是傾家蕩產的賭徒會說出來的?這種話通常也是生存者偏差之下的倖存者說的(或是跟你收學費的股海名師),陣亡者則會要你別再碰股票(例如隔壁老王或遠房伯父)。
無論是大額或小額資金,累積儲蓄半年甚至一年一次,投資台灣的指數型基金、複委託購買海外指數型基金,或者開立美國卷商自己購買。降低買入的頻率是降低交易的佣金與手續費,選擇指數型基金則可以把費用更進一步壓低。
我自己額外的心得是,閱讀就是最便宜的投資。閱讀除了可用於投資自我成長之外,也可以讓你學習到廣泛的理論、歷史、跟人性,我如果能給20歲的自己一個衷心建議,莫過於靜下心來好好地讀過經典投資書籍。少少的幾百元書籍,通常抵過數千數萬的課程費用(選書則是另外一門學問)。
-
8.我該多久檢視我的投資績效?
-
越少越好。作者對於投資心態的建議是,盡量不要太過在意短期損失,而是盡可能分散投資來避免較差的長期報酬(例如投資整體市場的指數型基金)。專注在整體的投資組合上,而不是個別的投資標的。每年都應該計算一次投資組合的整體報酬。
舉個比較生活化的例子,我沿用《隨機騙局》這篇書評提到的範例:以蒙地卡羅法計算出一個報酬15%,波動性10%的市場,在不同時間尺度下成功(上漲)的機率。
假想我們就是身在其中的投資人,如果每分鐘都盯盤看,上漲機率只有50.17%,則每天會經歷241分鐘上漲的好心情,239分鐘下跌的壞心情。
如果每個月才看一次,我們會有67%得月份看到上漲,則每年會經歷8個月上漲得好心情,4個月下跌的壞心情。
更甚者,每年才檢視一次績效,則在接下來的20年中,我們將體驗到19次的驚喜,只有1次的不愉快!
因此,如果頻繁地關注市場,帶來的痛苦將遠比快樂多。所以,從理性的角度出發,每半年到一年才關注市場,其他的時間拿去做豐富自己生命的事。以我自己歷年來的投資經驗來說,這個結論真是屢試不爽。
-
9.為什麼即早投資很重要?
-
年輕就是本錢,時間就是魔力。時間對於投資的複利效應有非常顯著的影響,舉25歲開始投資以及35歲才開始投資兩個例子來看。
假設市場的報酬率以5%計算,從25歲開始每年投入10萬,連續投入10年然後停止投資(總共投入100萬),到了65歲這筆資產會成長到614萬。
如果在35歲才開始每年投入10萬,也是連續投入10年然後停止投資(總共投入100萬),到了65歲這筆資產只會成長到377萬。同樣投入的總額,40年後兩者卻存在237萬的差異,就是時間的複利效應所導致。
即早開始學習投資的觀念也非常重要,對於職場與生活的人生觀也會有所改變。以職場為例培養看長不看短的心態,開始關注自己的長期成長、忽略短期雜訊;心中一旦有自己數年後想具備的能力與樣貌,就不會因為短期的困難跟挫折而感到難以跨越。
-
10.可以靠投資理財提早退休嗎?
-
可以。作者提到,儲蓄與投資永遠不嫌早,大部分的工作者到四十歲後才開始為退休儲蓄,結果發現,沒辦法按照自己的規劃退休。我們該專注長期的思考模式,以終為始,先看見終點線的樣貌,逆向回推自己的投資策略與配置。
書中舉年輕的依芳、壯年的阿泰、快要退休的艾達為例,說明不同的人生階段可以採取的資產配置策略,以及應該選擇怎樣的退休帳戶來避免不必要的稅務。當你把退休規劃的藍圖展開來檢視,才會知道提早退休不是遙不可及的偉大夢想,而是從現在開始每天需要執行的微小行動。
若談到提早退休的投資方法,最近讀過另一本書《不被工作綁住的防彈理財計畫》說明更加詳細。書中遵行「FIRE」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投資方式,我自己也去研究了許多成功案例,10個人裡面有11個人採取指數型被動基金,這個投資方式的效果跟威力不證自明。
-
【後記】
我採取股債配置的指數型被動基金策略,從2017年投資至今見過-15%的總資產跌幅,也看過了+15%資產升值的市場榮景。在這些高低點的當下,我靜靜地觀察新聞媒體、親朋好友、股市專家的心情和言論,發現書中的許多論述實在是精確的不得了。
也幸虧從《投資金律》學習到的基礎投資知識,建構起無懼市場風浪的投資計畫,目前不但獲得令人滿意的報酬,也持續穩定地邁向設定的財務目標。採取指數化投資最大的好處,莫過於每天能夠安心睡覺、專心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偶爾回頭看一下投資帳戶然後莞爾置之。
文章的尾聲,列出協助建構我投資信心跟基礎的經典好書:作者的續作《投資人宣言》以及他的推薦書單《漫步華爾街》、《約翰柏格投資常識》、《投資終極戰》。我額外推薦淺顯易懂的《綠角的基金8堂課》以及養成宏觀投資觀念的《夠了》。除了這篇文章的10個常見問題外,相信你也能從這些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期貨 經典 書籍 在 無聊詹股票資訊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若大盤分析對各位戰友有所幫助,請按讚、分享並留言 "3Q",您的支持與鼓勵將是 Boring 發文的動力***
【程式選股】 0815 無聊詹大盤分析&盤中警報器選股清單
各位戰友安安,我是 Boring。昨晚因為有事外出,沒有撰寫大盤分析,只有在 pressplay 平台上發盤勢提醒,所以先來回顧一下盤勢提醒的重點:
1. 長黑中關是一個重要的關卡,今天如果破中關需小心
2. 今天是結算日,外資期貨接下來的動態需要關注
3. 8/13 的長黑低點最好別破,否則容易下探大頸線支撐處
4. 近期的狀況不樂觀,請多觀望,小心謹慎些
上述的盤勢提醒,只要是訂閱 pressplay 的戰友都會在昨晚收到,記得前往自己的訊息匣觀看哦。
*pressplay 教學區連結: https://goo.gl/h1c9z1
回到今天這個大盤,開平走低,最低來到 10688 點,收在 10716 點,大跌 107 點,成交量為 1330 億。
很可惜的是,昨天雖然勉強有站回中關,但站不站得穩還是兩說,而今天一開盤就跌破中關,可以見得這個反彈十分弱勢。
何謂站穩呢?這在過去 Boring 曾經教學過,不論是突破、站上均線、站上中關等訊號,都有分「盤中站上」、「尾盤站上」、「收盤站上」與「確立站上」四種。
前三種照字面上解釋就可以,第四種「確立站上」,參照國外經典書籍的說法,個股須站上 3 天不破,或者是站上 3% 以上,方為確立。
這也是為什麼在 Boring 的突破訊號中,漲跌幅的設定是 3%,在 Boring 的隔日進場心法中,是以 3 天來確定長紅是否有效的原因了。
回到這個大盤,目前需要注意的是 8/13 的低點會不會被跌破,因為當天是帶量長黑,若再次跌破等於當天所有的量全部套牢,下探大頸線支撐的機會就會提高。
接著看看籌碼部分,今天的籌碼是屬於「雙綠一紅」的空方格局,外資現貨連賣,外資期貨已經降到 4 萬口安全閥值以下,散戶小台也是多單留倉,這些都是對多方不利的現象。
今天比較特別,沒有放警報器選股清單,而是分享大盤圖,除了讓大家看一下大頸線位置與目前要注意的地方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盡量以觀望代替購買,不要急著想買股票」
目前大盤的位置很尷尬,這邊要做空可能遇到支撐的反彈,要做多上方又是壓力重重,從技術面來說處在上有壓、下有撐的位置,這種時候唯有 7 字訣方能在此倖存,有人知道嗎?歡迎留言~
如果你不知道是哪 7 個字,又或者對這 7 個字的使用方式並不熟悉的新手戰友,請暫時以觀望為主,基本上這段時間只要你不賠錢,就已經贏過很多人了,柿子挑軟得吃,等方向明確再說不遲。
*8/18 警報器多空選股加強班 (台北場)*
連結: http://cmy.tw/0064Fu
*9/16 警報器新手交易系統養成班 (新竹場)*
連結: http://cmy.tw/006LI3
*主力揭密:股價打底佈局 9 千張的主力原來是它!*
連結: https://goo.gl/NHoJMZ
*免費試用盤中警報器*
連結: http://goo.gl/SDz85F
*撰寫內文僅為軟體教學之用,切勿當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