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 井 子 亞 麻 品 牌 ——
🐜 🌵喚 醒 希 甦 復 原 力 !
🍃🌸 丹麥「hygge」療癒術
— 夏。季。自。由。組。棉T系列 —
美 國 質感棉 100% 台灣製造
井子專為30+40+50+熟齡身型打造的日常便服
✔️ 內搭背心$980/丈青色/白色/黑色/淡粉色/復古桔「手臂圍故意設計挖大一點,可以疊穿件白背心在裡頭,也可直接當內搭配色穿,4季皆可穿」。
✔️綁帶棉褲$1980/灰色/丈青色
👉這裡加入井子店專用的line後熱情的Lily 店長會為你提供服務,加入後可以更快速詢問及購買亞麻服裝、自由組棉T系列跟洗髮精囉!謝謝大家祝平安🙏🏻💡詢問電話:03 _5457688 ❤️
⋯⋯⋯⋯⋯⋯⋯⋯⋯⋯⋯⋯⋯⋯⋯⋯⋯⋯⋯⋯⋯
媽咪欣賞丹麥Noma不僅是一家餐廳,更是一種與大自然和北歐傳統息息相關的烹飪,Noma以蔬菜為主,餐廳會根據季節變換進行佈置和更新功能表,同時,餐廳的牆壁由橡木木條裝飾真的好美,Nathan十Emma在家院子裡撿現有石頭花草材料,做了盤創意料理要孝敬我,我真得覺得隨意真的很美耶!大自然這ㄧ帖藥每日劑量與我的健康之間有大關係,我逐漸看清楚,這幾個月我的日常生活的樣貌開始轉型,有氧運動、薰精油、睡前瑜珈、焚香聽大悲咒、心經,念ㄧ本書、躺著看天空雲朵變化曬20分鐘太陽、讀健康飲食保健書、研究學習按摩經絡與穴道,態度,一切取決於內心的想法和觀念,所投射出的具體事物而形成的態度,一步步地學習「自慢」、培養「自慢」孩子們在旁很好奇會跟著模仿,不是極端的改造,都是些古老自然養身養心法,但隨着我每日例行逐漸成行,ㄧ種新的生活方式也就慢慢穩穩的出現了。
木條裝飾牆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走讀台灣--
【嘉義公明路老醫館巡遊】(下)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博覽醫館建築
位於公明路與興中街的侯耳鼻喉科,是一幢風格與建材都是「混搭」的兩層樓建築。在風格上兼具了西洋與日式,面向公明路的磚造騎樓,以平直的線條營造簡潔的意象。二樓是雨淋板和屋瓦,以及興中街的「切妻」破風屋頂加上雙柱造型的柱子,建構一小小的「車寄」與入口,是日式建築常用的手法。
興建於昭和 5 年(民國19年;西元1930年)的慈愛診所,是三連棟的大量體街屋,同樣也是木磚混和的建築主體。筆者研判公明路上不少醫館都選擇以木頭做為材料,和嘉義是阿里山林場的集散地應該有密切的關聯。
一樓騎樓四根洗石子方柱,柱頭有花草的泥塑,一樓牆壁下方壁堵有馬賽克拼貼的風景畫,似乎都標示了這幢建物屬於昭和初年折衷式樣的身分。不過慈愛診所突出的屋簷,卻採用華人慣用的斗拱作為支撐,而且元件都已被簡化成幾何體,因此別具中西合璧的意趣。
慈愛診所的正對面是向生醫院,後來幾經易手後改為振華醫院。建於昭和 10 年(民國24年;西元1935年)的這幢醫館,基本上還是具備對稱的穩重基調,但是卻有豐富的裝飾語彙。
最上方的切角頂,是整幢建築視覺的焦點。二樓的窗戶除了常見的上下疊窗,還有半圓形、圓形與菱形的窗戶,而窗戶上的木條更構成饒富趣味的幾何圖案。至於支撐騎樓的柱子,則是用一圓一方的雙柱組合,展現建築師活潑的設計手法。
建築的背後
常云:建築會說話。公明路上的老醫館,不只訴說著日治時期台灣街屋建築的美學,更保存了主人的動人故事。限於篇幅,筆者在本文只能聚焦於前者,關於後者就留待日後…
#走讀台灣
#醫師街
#嘉義公明路
(全篇完。上篇分享於4/14)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s://new.lilac.org.tw/
木條裝飾牆 在 項明生 James H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法國花樣城鎮:科馬】
作為上萊茵省(阿爾薩斯地區兩個省之一)的首府,科馬從1984年起,已經被評為法國 “四花城市”,這個比賽每年有超過一萬個法國城鎮參加,只有211個可以得到四朵金花。這個全國性的選美大賽中,科馬還多次獲得終極的「花樣城鎮」大獎(Grand Prix national du fleurissement),證明其國色天香、沈魚落雁,足以豔壓群芳,威震法國。
這般大名鼎鼎,自然遊客似雲來,比上午小鎮的遊客更多十倍。河船Tauck的本地導遊Adrienne帶我們穿過人牆,到了安靜一角,開始介紹這個選美冠軍的秘密。
“城牆是13世紀的,這些彩色木條尖頂屋也有五百年歷史了。大家留意一下,半木屋的第二層比第一層寬大一些,因為中世紀以一樓石頭地基來徵稅,大家將一樓縮小些,為了省稅。” 原來高尚的法國人也懂得潛建啊!這些中世紀潛建毫不損害其 「花樣城鎮」美譽,香港喜歡潛建的人應該很羡慕。
“大家看看這石門上,都雕刻了主人家的工作性質,這屋子是個木工之家,因為門上面雕了一把斧頭; 這家是建築師,因為雕了一把圓規。” 沒有Adrienne這麼專業的導遊,我們到了花樣小鎮,也只是走馬看花啊!
經過紅磚有蓋市場,有運河包圍,平靜如鏡的水面還有聖誕樹裝飾和天鵝,那裡像賣菜的市場。
經過一個小巷,樸實無華,沒有任何窗飾,窗子全部關閉,“這裡是Petite rue des tanneurs。染匠小路,因為以前染坊氣味太大,他們的木窗都是實木,以防氣味傳出來。” 染匠小路的盡頭,就是漂亮的綠頂大屋,那是13世紀的海關大屋,後來改為阿爾薩斯地區協盟開會的地方。
旁邊的綠色大屋外牆,門上寫了建於1419年,用木頭刻個了紅帽有鬚染布工匠,代表這裡曾經是染布工房。1419年時為明朝永樂十七年,我怎麼就在中原大地上,看不到任何當年的明朝民居?
@東周刊eastweek.com.hk 光明旅樂9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