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分享
文化部「第43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結果出爐!
本次共計選出8大類618種推介讀物、70本評審特別推薦的「精選之星」,主題豐富多元,兼顧知識、趣味及啟發性,期待此份書單成為學生及家長、老師們的選書指南,陪伴讀者在閱讀的世界中持續探索。
文化部表示,本評選共分8大類-圖畫書類、自然科普類、人文社科類、文學類、文學翻譯類、叢書工具書類、漫畫類、雜誌類,共有269家出版社報名參選,由3,600種參選讀物中精選出618種,佔報名種數17%。雖然遭受疫情衝擊,臺灣的出版能量依然豐沛,在本土文化、時事議題及多元主題都有相當優秀的作品。
今年獲選書籍及評選報告,都可於活動官網查閱>>
https://book.moc.gov.tw/book/
同時也有11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本土文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香港 Hong Kong
尖沙咀│一盅兩件。素食點心 (eng below)
嘩嘩嘩!超久沒有去港式「飲茶」了!其實小時候不太愛「飲茶」,素食後就光明正大地不用去,本來是挺開心的 🤣 後來太久沒去,居然還有點懷念,畢竟這是我們香港的本土文化啊 😎
最近這家【緻素坊 Veggie Kingdom】超級紅,很多素友都非常推薦!說到我的最愛一定是「叉燒包」!這個叉燒包跟傳統的有些許不一樣,包子外層有點像「菠蘿油」的酥皮 ,悄悄告訴你,我以前最討厭吃叉燒包 😅 現在居然那麼喜歡,連我自己也不敢相信 😆
還有一向喜愛的「燒賣」,素食版的燒賣感覺更真材實料,我可以一個人吃3籠 ✌️ 還有「腸粉」也是必點,超推薦「靈芝菇素腸」😋
第一次去的時候超興奮,與其他3位美女點了超多點心,感覺把整個點心紙的食物都點了一遍 😂 第二次去是跟家人,大家都意外地覺得好吃 😇
PS 記得記得要訂位喔 😉
Tsim Sha Tsui│Vegan Dim Sum
It's been a long time since I went to Hong Kong-style "Dim Sum House"! In fact, I didn’t really like "Dim Sum House" when I was young. I was happy that I don't have to go after my switch. But sometimes will miss it because it is our local culture in Hong Kong 😎
Recently this [Veggie Kingdom] is super popular, and many vegans highly recommend it! Speaking of my favorite, it must be "BBQ Pork Buns - Cha Siu Bao"! This Cha Siu Bao is a littl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 The outer layer of the bun is a bit like "pineapple bun". Let me tell you secretly, I used to hate the Cha Siu Bao the most. Now I actually like it so much, I can't believe it myself 😆
There is also the "Pork Dumplings - Siu Mai" that has always been my favorite. It feels like the vegan version of Siu Mai has more real ingredients. I can have 3 cages by myself. ✌️ There is also "Rice Noodle Rolls" which is also a must try. I highly recommend the "Ganoderma Lucidum Mushroom" flavor 😋
I was so excited when I went there for the first time. I ordered a lot of dim sum with 3 other beauties. We felt like we ordered the whole dim sum paper food. The second time I went with my family, everyone unexpectedly found it delicious 😇
PS Remember to make a reservation 😉
@veggiekingdomhk
🌱│💰💰💰💰│😋😋😋😋😋
📍 尖沙咀廣東道100號彩星集團中心7樓
7/F, VIP Commercial Centre, 116-120 Canton Road TST, HK
⏳ Mon-Sun: 11:00 - 15:30;18:00 - 22:00
#veganexpression #veganhk #dimsum #vegandimsun ##dımsumhouse #hongkongstyle #veganfood #charsiubao ##siumaï #veganlife #foodiehk
本土文化 在 BeautySearc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近年
冰廳在港大行其道
除了重現昔日香港風情
同時又帶來滋味新衝擊
今次BeautySearch 與女神來到
位於沙田新城市廣場嘅
香港永年車仔麵茶冰廳
齊齊體驗當中大受愛美一族歡迎嘅 - - 女神麵
將香港🇭🇰特色車仔麵再度 ❝升華❞
亮點在於餸料中
注入大大片充滿骨膠原的鮑汁燜花膠
食完肌膚一定更有彈性🥰
配餐除咗大大碗車仔麵外
還有油菜及兩款小食
我倆點選了
▫️腐乳通菜 - 每一條通菜都翠綠爽口,蘸一點微辣的腐乳,更富香港特色
▫️南乳雞翼 - 味道濃郁惹味,加上外皮脆口,相當味美
▫️紅油日本小黃瓜🥒 - 這小食辣度較強,幸好女神是辣妹級別,還是留給她較為合適
跟餐可加錢配送特飲
我們分別點選了
▫️樽仔奶茶 - 女神一向愛喝口感細滑,帶有茶香的奶茶,這裡的奶茶絕對沒有令她失望,而且樽仔奶茶沒有添加冰粒🧊,飲到底仍能保持奶茶風味
▫️紅豆奶茶冰 - 而我較愛甜,所以選擇添加紅豆的奶茶,又別有風味喔
店內店外還有不少
繪畫了香港本土文化的特色的牆身
以及特色裝飾品
就連盛載雞翼的碟子也充滿舊香港情懷
愛打卡的您定必喜歡❣️
·
·
·
📍香港永年車仔麵茶冰廳
香港永年 Hong Kong Wing Nin
沙田沙田正街18號新城市廣場L1樓113號舖
香港永年 Hong Kong Wing Nin
#香港永年車仔麵茶冰廳 #食在沙田 #打卡 #香港風情 #冰廳 #集體回憶 #explorehongkong #BeautyBlogger #BeautySearch #BeautySearchの日常 #KOLHK #博客 #Blogger #HKBlogger #Influencer #Trial #Blog #FoodBlog #Foodie #HKFoodie #香港美食 #Search美食
本土文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本土文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本土文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本土文化 在 #本土文化-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衛詩雅Michelle Wai - 保育本土文化油麻地老牌冰室變Cafe [ 衛食攻略EP.45 ] ... 許冠傑就是本土文化代表人物| 諷刺時弊歌曲很有意思| 被政治人物利用【屈機TV - 街坊 ... ... <看更多>
本土文化 在 台灣本土文化書局- 首頁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本土文化書局, 台中市。 4113 個讚· 3 人正在談論這個· 91 個打卡次。台灣本土文化書局【閱讀台灣,請進】 1993年,紀敏雄博士為推動台灣本土文化所創立地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