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作文/「未成功的物品展覽會」參考範文
今年國中教育會考國文科寫作試題題目為「未成功的物品展覽會」,補教國文教師楊墨團隊提供兩篇參考範文。
●範文一(作者:陳奇瑋)
凡殺不死你的,必使你更大。
那是一個灰暗的無光的會場,空氣瀰漫著潮霉反覆風乾後的淒涼,在那邊被放置越迫邊境、越壓緣線的位置,反而越「成功」,沒錯,就是未成功的物品展覽會──是失戀博覽會、遺憾自白會、殘缺特寫集……
成敗論英雄的時代「要我說,功夫就是兩個字,一橫,一豎。 贏得,站著,輸得,躺下咯。」我看來,成功也是一橫,一豎,不是一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麼簡單,要對抗的身心壓力、強大對手外,還要掙脫命運女神看似隨機又命定的線。
吾人翻箱倒櫃後,未成功的展覽品並非像野獸派、超現實派的展覽品(那些太成功了),要放入灰暗硬冷、淒涼慘白展覽箱內禁錮的,並非告白失敗的信箋、遲到過多的留校服務單、不忍卒睹的成績單,也許就是──我自己。
短短的十多年生涯,我都在成功與失敗中掙扎,越是掙扎的勁,力道越猛,結果往往越是往反方向傾覆。無論是自小稍有才華小露的繪畫,在比賽時以為能穩拿優選,卻慘澹連佳作都沒有的寫生畫,畫裡面綠波蕩漾的湖水還是湖水,只是躲在湖畔休憩的鴨鵝不鳴了,羽翼更灰了;又或是代表班際比賽參加朗讀,原以為抑揚頓挫伺機要繞樑的音律,卻夾雜太多緊張的吐息斷斷、續續,讓蘇髯的赤壁賦擱淺在他的赤壁;更別說隔宿露營時舞蹈表演,記錯段落踏錯節拍讓那幾天下課到活動中心練習的血汗,在懊悔與羞愧的淚水中稀釋。──所以沒有更適合展覽我自己的物品了!我才是這一切不成功的源頭,成功的讓所有事物不成功之主因!
回首望去,寫在自己展覽品簡介區的那些「不成功」,苦笑後,卑微地思考,成功究竟是誰評價的呢?在不成功的絕對領域中,怎麼掙脫這些束縛呢?上帝說著人有原罪,生下來便是不成功的產物;釋迦摩尼說人有六塵,決難明心見性;老師說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要學習包容他人的雅量。而我說,也許那些展示場班羅列的一班「未成功」,在於角度和價值。杜甫的官宦生涯大概也只能跟我比鄰晾在這,一起「國破山何在」;咱諸葛丞相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的成果,若沒羅貫中潤色只怕也會放在特別展覽區「長使英雄淚滿襟」;更別提當代天才發明家依隆.馬斯克在自己家特斯拉汽車發表會上「拿石頭砸自己的車」後還真的破了個尷尬無限的大洞,真的是個「不成功的成品發表會」!
即便如此,我還是會創作不輟!不會有人永遠待在這個「不成功物品的展覽區」,那就是過往一閃而過的種種,也許是遺憾悲憤的淚水,也許藏著無奈傷感的汗漬,誰都一樣,都有展覽品在這一區,也許下一次還會有,下下次也是,而只是能否縮短展期,是還能否堅強去下一個「創作」,換個角度,從種種失敗品上,逆轉成不成功品!
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範文二(作者:李采)
不小心寫錯字、不小心紙邊上滴到墨汁、不小心跳格、不小心多一撇、不小心行氣沒抓好,整排字歪斜許多……這一大疊略微泛黃還帶有些皺褶,仍隱約看得出我當年認真摺出來的一百多格的格線,紙上的縱橫格線雖不深刻明顯了,但這些都是我親手摺、親手寫的手工宣紙全開作品,這些也都是我歷年來未成功的物品,我也曾有過私心想將它們盡數吊掛起來,舉辦個人成果展陳列出來,如今,它們都在我心中的博覽會上展出著。
那年,我為了參加全國書法比賽,必須先參加初選,而初選的題目是由大會決定的,當我從老師手中拿到題目那刻起,我便著手開始練習,為了那豐厚的前三名獎金,實在是國中生的零用金為數不多啊;為了那燙金發光的獎狀,可以在朝會時佇立在司令台上,全校的目光注視在我身上,並享受著眾人的掌聲;為了我那莫名的好勝心,畫室裡同期學習的小夥伴們都參賽了,我又有甚麼理由不參與呢?哪怕我還沒有拿到全國的獎狀,我的腦海只閃過老師曾說過:「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是的,拚了!盡我一切拚了!
平日學校課業繁重,大考小考不間歇,我只能利用些許假日時間到畫室練習,無論晴天雨天颱風天,門外的天氣彷彿與我無關。全開的作品有點惱人,詩句加落款總共一百多字,我練習的又是楷書,一筆一畫不能馬虎,須端正平穩,不像草書的瀟灑自如,亦不像行書的流水行雲。只要一開工書寫作品一坐下便是三個小時起跳,內心必須進入「無人之境」的世界,偶爾旁邊有師弟妹正在聊學校趣事,我必須忍住笑、忍著跟他們一起講話,必須專心完成作品,不然字多了一撇、多了一點,這幅作品就未成功了;偶爾也會遇到突發狀況,年紀較幼小的師弟妹不小心從背後撞上我,或動到我的桌子,或是走路沒走好,墨汁噴濺到作品上這都是曾經發生過的,此時,又多了一幅未成功的作品;偶爾我自己坐姿不夠端正,整幅作品各行列的行氣不夠正,我的博覽會上便再增添一幅未成功的作品。
積累出這麼大疊的未成功的作品,每當出現了「未成功」時,心情有過扼腕、憤怒、不甘、難過……,交織出複雜的情緒,眼眶中不停地蓄滿的淚水是為自己而揮灑的。堆砌了種種經驗,還是幸運地孵出可參賽的作品,雖然在我眼中仍有未成功的影子,不盡完善。張愛玲:「回憶永遠是惆悵的!愉快的,使人覺得可惜已經完了;不愉快的,想起來還是傷心。」,也許書法藝術便是不那麼完美才是完美,作品帶點下次會表現更好的惆悵、帶點不太完美的遺憾、帶點對於認真書寫的作品的不捨。
我的未成功的物品博覽會,紀念著我暫時的失敗,紀念著我的半途而廢,紀念著我的幼稚不成熟,也紀念著我的努力,還有紀念著我尚未完成的目標。諸葛亮:「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面對我的「未成功」,我放下了好勝心,我在筆尖體悟出盡其在我的快樂,我用墨汁凝結出書寫的享受。
李丞永評價 在 Campus TV, HKUSU 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評議會新聞】張敬生及崔俊晟分別獲委任為2021年度評議會主席及榮譽秘書
2021年度香港大學學生會評議會第一次常務會議在2021年2月28日於評議會會室舉行。會議先進入選舉評議會主席及評議會榮譽秘書程序,有兩人分別尋求委任為評議會主席及評議會榮譽秘書。
2020年度法律學會代表張敬生希望成為評議會主席。張認為上年度評議會主席出缺造成議會混亂及「無序」情況,如對評議會通過遺憾動議、誤讀憲章及附例上條文、點票出錯等,期望本年度不會有類此事件發生。張表示藉以往作為署理評議會主席的經驗,當選之後會以公正及客觀態度主持會議。張評價自己作為署理評議會主席時的表現,認為自己表現未如理想,但能以公正及客觀態度主持會議,沒有把法律學會的利益放諸於評議會之上。張認為因受時間所限及自身能力問題,導致評議會事務委員會及修憲委員會之工作停滯不前,但重申在主持會議上表現合格。經過一輪諮詢,張以22票贊成、0票反對、2票棄權,獲委任為2021年度署理評議會主席。
去屆評議會榮譽秘書崔俊晟亦希望成為評議會榮譽秘書,崔認為上年度的表現合格,期望今年度能以榮譽秘書的身分完成去屆因時間不足而無法完成的工作,包括處理往屆評議會的文件及存檔工作,並實行「存檔條例」。另外,崔表示自己已有「秘書處班底」,專責處理評議會檔案庫和追收報告等事宜,期望與評議會主席及評議會事務委員會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又稱除非議題涉及到自身工作,否則不會使用發言權。此外,大學堂宿生會代表謝曉杰詢問會否實施會議議程中文化,以捍衛廣東話,崔表示會考慮,但暫時未見其必要性,因兩者沒有直接關接。崔最後以18票贊成、0票反對、2票棄權,獲委任為2021年度評議會榮譽秘書。
其後,評議會委任多個評議會常設委員會署理主席及委員、仲裁委員會委員、和評議會秘書處成員:
時事委員會署理主席:郭永皓(任期至2021年度學生會補選結束)
大學事務委員會署理主席:鄧悅昕(任期至2021年度學生會補選結束)
選舉委員會署理主席:楊潔荔(任期至2021年度學生會補選結束)
修憲委員會委員(非幹事評議員):黎濟森、嚴上智、容頌禧、陳琝臻
時事委員會委員:陳彥寧、謝曉杰、陳昱男、張焯峰(學生會基本會員); 容頌禧、楊若彤、杜林丞亨(非幹事評議員)
大學事務委員會委員:馮家穎、黃凱琳、黃文栩、嚴樂謙(學生會基本會員);羅希潼(院會代表)、謝曉杰(舍堂代表)
財務委員會委員:何彥彤(校園電視代表);張津熙(非幹事評議員);羅愷頌、王晉禧、黃詩雅、羅愷姸、袁紀賢、黃仟胡、孫渤林、姚傑、霍雋軒(各院會代表)
選舉委員會委員(非幹事評議員):霍允瑩、關禮璋
評議會事務委員會委員:林慧心(院會代表)
仲裁委員會委員(去屆評議員):麥晉棋、羅羲倫、楊卓韜、吳家齊
評議會秘書處成員:吳家齊、劉樂遥、李汶謙、陳翺僖、麥晉棋、林樂言、曹敏言
李丞永評價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袁世凱怎成「近代中國勝日第一人」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現代一些歷史愛好者認為,袁世凱是近代中國戰勝日本的第一人。但殊不知,他所謂的勝日是什麼成色。
這話就要從頭說起了。
早年袁世凱的成敗都發生在同一塊場地上。
這塊場地就叫朝鮮半島。成也朝鮮敗也朝鮮,這句話對袁世凱可謂刻骨銘心。
查考歷史,中國的國際地位,從與朝鮮的關係上,可見淋灕的體現。而中日之間的強弱對比,也不可或缺這麼一塊試金石——朝鮮半島的宗主權。
從公元前的西漢開始,朝鮮就一直是中國最親近的藩屬國,進入明朝中後期,中朝兩國的關係走得越發近了。因為明萬曆年間,中國挽救了一次朝鮮亡國危機。
這事就與日本有關。歷史上中國與日本有四場大戰,其中三場都就圍繞朝鮮半島展開。這三場戰爭分別是:白江海戰、萬曆朝鮮戰爭,甲午戰爭。戰爭的發起方,不是泱泱大國中國,而反倒是島中之國日本。
因為從古至今,日本一旦羽翼稍豐,總是要先拿朝鮮試刀。所以進軍朝鮮,便成為它崛起的一個象徵。公元1592年,大明中國進入萬曆皇帝統治的中後期,國力漸衰,而日本這個時候卻走入上坡,四分五裂的戰國日本被草莽英雄豐臣秀吉統一,國力大增,就任關白(相當中國攝政丞相)的豐臣秀吉躊躇滿志、野心外露,於是率20萬兵征討朝鮮。應朝鮮的請求,宗主國明中國萬曆皇帝派兵援朝抗日東征,雙方斷斷續續打了七年拉鋸戰,最後日軍因領袖豐臣秀吉猝逝而撤軍,明軍付出很大代價,幫助朝鮮取得「壬辰衛國戰爭」慘勝。統治朝鮮的李氏政權保住了,尊明朝為「永世的父國」,故此朝鮮人對明朝的感情非常深厚。今日半島尚有「明朝在韓國」之說。
而時光流逝到袁世凱所在的清朝,情況就發生了很大變化。滿洲八旗征服中國以後,朝鮮曾一度自詡為正統,認滿清為夷狄,不向滿清稱臣,且決心為明朝報仇。後清朝派兵橫掃朝鮮半島,朝鮮也不得不服,與清朝重修了宗藩關係。1832年,英國人胡夏米前往朝鮮,要求與其通商,朝鮮方面的回覆是「朝鮮服事大清國,只尊大清國的旨」。顯然,朝鮮甘居大清國附屬國。
如果把國家肢體化,那麼東北是中國的右膀,而此時朝鮮則是中國延展的右臂。二者確實已經達到「打碎骨頭連著筋」的親密程度。因為歷史原因,朝鮮對中國大哥罩著小弟的能力從來是不曾懷疑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會變的。十九世紀中葉,朝鮮一部分人對清朝的宗主國能力產生懷疑動搖。在此之前,大清在與西方的交戰中處於完敗,分別向英國、法國甚至葡萄牙賠款割地,本土香港、澳門分別淪為英國、葡萄牙屬地,一個政治落後、無法自保的國家,有什麼資格再做他國的宗主國?可憐的老大連自己都保不全了,哪有能力保護自己的藩屬國?
於是,朝鮮政府內部,親清派已非鐵板一塊的主流派,親清派之外,新起了一股親日派。親日派中以朝鮮少壯派精英為主,他們希望脫離清朝,改革國政,組成開化黨。
這些少壯派的特點是敢說敢幹、且說幹就幹。1884年12月4日,開化黨發動政變。控制了王宮,殺了一批親清保守派大臣。成立了親日改革派政權,這就是朝鮮號稱的甲申政變。
常言道,時勢造英雄,朝鮮的這場政變,就給了大清國青年才俊袁世凱露臉機會了。
當時清朝在朝鮮設有駐軍,他們是兩年前應朝鮮王室要求入駐朝鮮的。原來進入十九世紀末葉的弱肉強食時代,困守半島的朝鮮李氏政權想偏安也不成,國內動盪不斷,兩年前就已經經歷過一次震盪。1882年7月23日,朝鮮發生壬午兵變。也稱漢城士兵起義。一群不滿外統治的軍人和市民,聯合起來攻入王宮。朝鮮王室向兩國求援。得到清政府積極響應。8月17日,清政府令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率三千人馬赴朝鮮平亂。
在派往朝鮮的清軍陣營中,有一位年僅23歲的青年軍官,他便是袁世凱。師從淮軍將領吳長慶,籍籍無名。而朝鮮突發的兩場事變,令他時來運轉。在第一次平息壬午兵變事件中,袁世凱已經小試牛刀、嶄露頭角。事後吳長慶在給清廷的呈報中特別表揚了袁世凱,說他「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事後論功行賞,袁世凱被授予五品同知官銜。「壬午兵變」後,朝鮮王室重新編練新軍,袁世凱因在平息事變中表現突出,也受到王室器重。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紮朝鮮。大清的這支遠征軍也以幫朝鮮訓練新軍的名義全部留下來。
兩年後,即1884年12月4日,身處多事之秋的朝鮮再次發生政變,就是這場「甲申政變」。袁世凱再次大顯身手。
開化黨因為是親日派,所以得到了當時日本的配合。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他率領150名日軍趕到王宮,與開化黨的50名士官生徒一同,控制了王宮。
開化黨組成的新內閣,並在12月6日,對外宣佈十四條政綱。其中第一條就明確提出要脫離與清國的宗屬國關係,建立獨立國家。他們宣佈「外結日本,內行改革,聯日排清,脫離中國,朝鮮獨立,實行君主立憲」。
客觀評價,甲申政變實質,既是親日派與親清派之爭,也是改革派與保守派之爭。可謂朝鮮歷史第一場憲政革命,帶有推動朝鮮歷史發展積極意義。領導政變的開化黨應屬朝鮮進步政治力量。
然而,開化黨雖屬進步力量,但得到的外援很少,開化黨加日軍,總共不過200號小股軍隊,基本屬於孤軍奮戰。而當時清朝入朝軍隊人數在3000人左右,十倍以上於對方。
幫辦朝鮮軍務的袁世凱,是在政變發生第二天才得知確切消息的。他權力有限,清朝駐朝軍號稱「慶軍六營」,主帥當然就是吳長慶。
因為顧忌到宮中還有日本軍隊,起初吳長慶表現得較為謹慎,不敢擅自行動。即便遭開化黨清洗的中間派大臣紛紛跑到清軍大營,「痛哭乞師」、要求出兵,吳長慶也一時猶豫不決。而此時袁世凱起到了鼓動作用,在吳長官猶豫不決的情況下,力勸吳行動,並自告奮勇,表示自己願率清軍入宮鎮壓開化黨。為了打消吳長官及群僚的失敗問責顧慮,袁世凱承諾:「如果因為挑起爭端而獲罪,由我一人承當,決不牽連諸位」。
勝利功勞歸大家,失敗責任我獨抗。應該說,年輕的袁世凱此時還是體現了一定的勇氣和血性。最重要的,評過一次朝鮮內亂的他,曉得對手的戰鬥力,心裡有底。12月6日,血氣方剛、信心十足的袁世凱率領約2000名清軍,聯合擁護國王的朝鮮軍隊一道進入王宮,經過幾個小時的「激戰」,擊敗了總共不到二百人的開化黨人和日軍,重新控制了王宮。日本駐朝鮮公使竹添進一郎自焚公使館,率部逃亡仁川的日本領事館。後帶開化黨殘餘幾人,逃回日本。開化黨政權僅存在3天,便告流產。
事後,清廷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與日本簽署了《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確定「朝鮮若有變亂或者重大事件,清、日兩國如果其中一國要派兵入朝,應先行文知照對方」。這項條款事實上第一次確立了日本在朝鮮同清朝對等的地位,也使中國的宗主國地位發生了根本的動搖,被公認為是清朝外交政策的一次巨大失敗。
但是,作為朝鮮內政的實際控制者,這場政變最大的贏家卻是袁世凱。這場以十倍之力,平小股之敵的事件,事後被袁世凱聯合吳長慶上報朝廷,描述為重大勝利。1885年11月,年僅26歲的袁世凱被清政府任命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員,左右朝鮮政局,儼然朝鮮太上皇。
為什麼袁世凱會在朝鮮成功呢?
一方面,是他的果決成就了他。當時清政府接到甲申政變、清軍捲入的消息時,十分震驚。不過還沒有想好對策之時,又得知袁世凱率清軍已及時平叛,而沒用國內派一船一艦、添一兵一卒時,清廷實在是大喜過望。
而另一方,袁世凱的成功還有賴於日本的成全。
袁世凱此時的日本對手竹添進一郎,只是個外交家,並非政治和軍事強人。史料稱他「態度和行事風格都偏靈活」,他與清軍駐朝統帥吳長慶交情融洽,反對「中國威脅論」,不是一個強硬派。朝鮮開化黨領袖金玉均說:「金某無義,又無智識」,「竹添素性怯懦,即一書生」。可見,袁世凱的對手,不是日本士大夫中的佼佼者,只是一介書生文人而已。
而且,這裡還有日本國策幫忙。當時明治政府鑑於本國維新大功尚未告成,軍隊羽翼還未豐滿,命令駐朝日軍對這次朝鮮變局採取了有限介入方式,140人一個連的隊伍,怎麼能抵3000人的六個營清軍呢?這在一定程度上讓袁世凱撿了便宜。從而得到「近代中國戰勝日本第一人」的誇世資本。
甲申平亂後,袁世凱在朝鮮過上了太上皇般的風光好日子。但到了1894年,朝鮮又生東學黨內亂,袁世凱錯判時局,誘發中日甲午戰爭,結果差點被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活捉,最後不得不臨陣脫逃,退回中國。
對手十年前的韜光養晦,十年後就找回來了。甲午戰爭令袁世凱「近代中國勝日第一人」光環迅速消褪,聲望一度一落萬丈。
作者:(程萬軍)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